福建省漳州市乙级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漳州市乙级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福建省漳州市乙级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商鞅变法时,“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些措施( )
A.利于促进国家实力的增强 B.激发了地方强宗大族斗志
C.阻碍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 D.旨在提高平民的社会地位
2.汉代奉行“春秋决狱”来审判案件,其基本原则是“论心定罪,依据犯罪者的主观动机定罪量刑,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据此可知,汉代的“春秋决狱”( )
A.呈现出司法儒家化特征 B.体现出法律与儒家伦理的冲突
C.强化了法律刑罚的威严 D.促进了道德与法律地位的平衡
3.下面为中国古代某皇帝在位期间政令信息承转运行关系史料,对其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烽火狼烟突至,传尚书令、侍中、常侍等御前急商军国事,初议,帝决发符,并诏相行之,相速传下,兵政速遣驰边,郡国支前,粮草在路
A.尚书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B.王国问题得到了解决
C.决策权与执行权出现分离 D.分权造成了冗官现象
4.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吏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这一问题所进行的制度设计是( )
A.内外朝制度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两税法
5.明朝历代内阁首辅大多讲究优雅风度,唯绰号“高胡子”的高拱风格迥异,性格火爆雷厉风行。穆宗时,时任内阁首辅的高拱“练习政体,负经济才,所建白皆可行”。神宗即位,高拱“以主上幼冲,惩中官(宦官)专政,条奏请诎司礼权,还之内阁”。这反映出当时( )
A.君相矛盾日益突出 B.宦官专权成功解决
C.行政办事效率提升 D.内阁权势一度加强
6.考课是中国古代官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清代某考课制度的流程是:先由布政使、按察使及省、道、府、县的长官考核下属官员,各将属员考核情况报其上级,然后由两司汇报督抚,督抚再结合下边汇报的情况进行核对,以填注考语,咨送吏部。该考课制度是( )
A.上计 B.大计 C.京察 D.通考
7.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军机处并无特出之首长,亦无权向各部及各督抚直接发布命令。盖军机处仍不过为清王室一御用机关,不得目之为政府中之最高枢机。由此可知,军机处的设置(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减少了决策失误 C.完善了中枢机构 D.强化了君主专制
8.1689—1727年,中俄先后签订《尼布楚条约》《恰克图条约》《布连奇斯条约》,除乌第河待议区外,基本划定中俄东、中段边界。这些条约还规定俄国可定期派商队往赴北京,但清政府视这些商队为朝贡使团。由此可见;清政府( )
A.在国际交往中仍存宗藩观念 B.形成近代国家主权观念
C.寻求拓展对外贸易的新路径 D.力争与俄国的对等外交
9.民国初期,资产阶级政治精英效仿西方先进的民主制模式,对其政党政治进行了全面的移植。他们认为和西方国家一样,只要在国会中取得多数席位,组成政党内阁,就可“严密的监督政府,使它有所惮而不敢妄为”“我们的主义和政纲就可以求其贯彻了”。由此可见( )
A.民国初期政党政治失败具有一定必然性 B.政党间为谋求议席而展开激烈竞争
C.资产阶级通过议会斗争实现了民主政治 D.辛亥革命催生新的资产阶级价值观
10.2023年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的资格审查报告,其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这可用于说明我国( )
少数民族代表442名,占代表总数的14.85%,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
归侨代表42名
妇女代表790名,占代表总数的26.54%,与上届相比提高1.64%。
一线工人、农民代表497名,占代表总数的16.69%,提高了0.99%,其中有56名农民工代表。
专业技术人员代表634名,占代表总数的21.3%,提高了0.73%。
党政领导干部代表969名,占代表总数的32.55%,降低了1.38%。
A.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 B.人民民主主体具有广泛性
C.民主与法治建设协调并进 D.基层群众自治的成果显著
11.在古代雅典,民众对城邦事务的决策往往基于政治家演说的内容和表现。政治家以及其他公民都会培养自身的演说能力,竭力掌握演说技艺。柏拉图认为演说术就是“用你的语言去说服公民法庭的法官、议事会的议员、公民大会的民众或其他任何公民团体”。由此可见,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
A.依赖于演说术的兴盛 B.得到了民众的广泛参与
C.得益于哲学家的推动 D.塑造着雅典的社会风貌
12.罗马法规定,只有同时具备自由权、市民权和家族权三种身份权的人,才能在法律上享有完全的权利能力,才属于具备完整人格的人。罗马法中的人格概念,起初仅适用于罗马市民,但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卡拉卡拉皇帝于公元212年颁布敕令,赋予所有自由人罗马市民权,使得权利义务主体的范围扩展到所有自由人。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人民的地位得到了改善 B.社会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法律
C.巩固罗马国统治的需要 D.安东尼鲁斯敕令对法律的完善
13.加尔文认为,“上帝”在“创世”时,把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种:“选民”和“弃民”,那些现实生活中精力充沛、顽强奋斗、不畏艰苦与挫折,在事业上最终取得成功的人便是“选民”;反之,贫穷、挨饿者便是“弃民”。对此,人们只能恭敬服从,一切救赎、善功等皆无济于事。这一观点( )
A.摒弃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B.有效维护了罗马教皇的权威
C.推动了教权和王权的分离 D.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诉求
14.1804年《拿破仑法典》强调“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等权利是绝对的。1895年《美国联邦宪法》规定:“非经正当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1982年《加拿大宪法》规定:“在独立的不偏袒的法庭举行公平的公开审判中,根据法律证明有罪之前,应该推定为无罪。”这可用于说明西方( )
A.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 B.注重保障个人的权利
C.法院独立地掌握了司法权 D.宪法具有根本法地位
15.美国宪法授予联邦的权力主要是全国性的和对外的,诸如战争、和平、谈判和对外贸易等;而保留于各州的权力则涉及人民的生命、自由和财产等。因此,人民可以把“重大的和总体的利益”托付给全国立法机关的选民集团,把“地方的和特别的利益”托付给州或地方政府立法机关的选民集团。据此可知,美国的这种制度设计( )
A.意在构建有效且有限的政府 B.表明邦联制的实行具有合理性
C.致力于扩大中央政府的权力 D.体现代议制与政党政治相结合
16.联合国“大国一致”原则的确立有着特殊的政治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就美国而言,建立起由其控制的、有限度的否决权正是它所希望的;对苏联来说,西方国家占绝大多数,一项广泛的否决权是对抗英、美等国的有效武器;而在中小国家看来,各大国是不会接受没有否决权的联合国的。由此可见,联合国的“大国一致”原则( )
A.带有较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 B.表明世界各国的战略目标一致
C.是国际政治力量妥协的产物 D.促进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形成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朝的疆域辽阔,漠北、东北地区设行省,但基层单位仍是其传统的千户、百户。西南地区设云南行省,仍多用土官任职。这样,“岭北、甘肃、四川等边地,唐所谓羁縻之州,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西藏地区由中央掌管全国佛教事务的机构宣政院直辖,低级官吏可由僧侣兼任,也进行了清查户口等工作。同时,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系统,做到了“人迹所及,皆置驿传”。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清朝前中期,中央政府平定三藩之乱并实行了改土归流,随后收回台湾并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等叛乱,在新疆地区设将军、办事大臣等,还大规模屯田、发行统一货币。在此基础上,在西藏册封宗教领袖、设驻藏大臣、加强驻军;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盟旗之间不相统属,均直属中央机构理藩院。同时,先后签订《尼布楚条约》等条约,划定了中俄大部分边界线。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做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各级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州、县等)的自治机关,除了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外,还享有一定的立法、财政等权力,以及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国家在经济、文化建设中照顾各民族的需要。同时,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民族识别和消除民族歧视等工作。这也为世界各国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借鉴。
——摘编自李正华、张金才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元朝和清朝前中期边疆治理的主要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度开创于隋朝,在唐朝逐步被确立,宋朝时发展的较为完备,而到了清朝开始衰落并最终被废止。科举考试在多数以军功、世袭获得社会地位的封建社会中使得一部分人可以通过考取功名的方式来使得社会地位提升,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出了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思想原则。古代封建社会读书人,也就是“士”这一阶层的人才主要流动方式是通过科举考试。科举考试带来的地域转变、士农工商间的流动都可以看作是社会的水平流动。士子可以通过学习经史子集后参加统一的科举考试来获得入朝为官机会。
——摘编自《科举制度对宋朝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影响》
材料二 近代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中国的科举制被介绍到了欧洲。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欧洲人开始放弃腐朽的赐官制,进行文官制改革,确立从竞争性考试中选拔文职官员的制度。法国早在1791年就进行了文职人员考试,之后有德国等。虽然法国、德国早期就吸收中国科举制精髓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但是较不稳定和正规,对其他国家影响也较小。而英国在19世纪处鼎盛时期,号称“日不落帝国”,它于1855年以后所实行的文官考试制度又较系统而卓有成效,因而后来被其他欧美国家和日本等国所仿效。英国成为中国科举制度对欧美文官考试制度影响的典型国家和重要中介。
——摘编自《论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背景,并谈谈中国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给我们的启示。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务院关于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
1989年,国务院表彰了自1980年以来的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范围为“工业、农业、交通、财贸、建设、教育、科研、文化、卫生、体育等各行各业的工人、农民、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思想政治工作者及其他工作人员”。表彰目的是:“彰显先进模范人物的先进思想和模范事迹,弘扬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表彰条件是: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改革开放总方针,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
(1)在企业发展生产,深化改革,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
(2)在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
(3)在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中做出重大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89卷》
结合材料,以“时代·荣誉”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三、综合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间 事件
1215年 国王约翰签署《大宪章》,强调贵族和教会的权力不受国王的侵犯,确立了“王在法下”的原则
1258年 亨利三世再次被迫接受“贵族请愿书”——《牛津条约》,承认了议会独立于国王并定期开会的法定存在
1265年 英国召开了历史上第一次议会,除了有贵族和主教外,还有骑士和市民代表参加
1295年 爱德华一世为筹集军费召集了“模范议会”并使之成为惯例
1327年 议会通过了《斥国王书》,全体议员一致同意废黜爱德华二世,立其长子为国王,从而开创了议会弹劾国王的先例
1343年 议会内部逐渐区分为上、下两院,即贵族院和平民院
材料二 有学者说,“光荣革命”吸取了(17世纪)40年代革命和1660年“复辟解决”两方面的教训,既摒弃了无限制的斗争,又避免了无原则的调和 它遏止了1661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从根本上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而是超越传统。还有学者认为,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君主立宪制,并以此淘汰了已成为社会发展桎梏的绝对君主制。新政体在议会内部实施了某种程度的权力分割和制衡,同时还对个人的自由权利表示了相当程度的承认和尊重。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3世纪初到14世纪中期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君主立宪制是“一种全新的政体”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英国政治体制演进的认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C C D B D A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C D B A C
17.(1)疆域广阔(统治面积较广);有效治理时间长(统治时间长);加强了直接治理(逐渐内地化或加强了中央集权);形式多样(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宗教力量(部分地区有宗教色彩、与宗教势力相结合);中央政府主导。
(2)特点:在民主革命时期实践的基础上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有法律保障(1954年宪法确定并保障);注重民族平等;将民族与区域(不限于边疆地区,还包括内地少数民族聚集区;适应民族聚居的国情)相结合;将政治治理与社会发展(经济、文化等领域发展)相结合。
意义:推动了少数民族及自治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巩固了新中国政权;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其他国家的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18.(1)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来源,有利于巩固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提升了行政效率;弘扬了重文重教的社会风气;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近代欧洲兴起的文官制度和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公务员制度等具有借鉴作用。(任答4点)
(2)背景:欧美传统选官制度的弊端;工业革命的发展;时代对于官员管理的要求提高;启蒙思想的产生与传播;中国科举制的影响。(任答2点)
启示:人才选拔考试过程中要坚守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人才的选拔不仅要注重专业科目,而且要多维度考查;要不断完善考核内容和机制。(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19. 答案示例:
1989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国务院决定表彰自1980年以来的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这一表彰不仅是对个人成就的认可,更是对全社会劳动精神的弘扬,体现了国家对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尊重与重视。
表彰的范围涵盖了工业、农业、交通、财贸、建设、教育、科研、文化、卫生、体育等多个领域,显示了国家在各个行业中对先进模范人物的广泛关注。表彰条件中强调"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不仅是对模范人物的基本要求,更是对全社会的号召,鼓励每一个公民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在具体条件方面,表彰要求模范人物在企业发展、农业生产、科研、教育等领域做出重大贡献。这些条件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对经济建设的迫切需求和对人才的渴望。在工业领域,许多工人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农业方面,农民通过引入新技术和改进生产方式,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在教育和科研领域,教师和科研人员通过不懈努力,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1989年的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反映了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社会的历史变革。这一表彰不仅记录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与贡献,还反映了国家对劳动者的重视和尊重,传递了"劳动光荣"的社会理念。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20.(1)特点:国王与贵族的权力斗争激烈;王权受到一定限制;议会逐渐发展,地位不断提高;市民阶层的政治权利扩大;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2)理由:君主立宪制将君主的权力局限于象征性地位,而国家的实际权力掌握在议会和内阁手中,实现了从君主专制到民主政治的转变。
(3)认识:英国政治体制的演进是一个从封建制度向现代民主制度转变的过程;英国政治体制的演进具有长期性,和平性、妥协性,渐进性和创新性的特点;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的形成根植于悠久的历史传统;在英国政治体制的演进中,法治基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