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第五片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第五片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

资源简介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第五片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
一、(10分)
(2024九上·合江月考)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上海是怎么来的
①一说起“魔都”,大家都知道指的是上海,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是怎么来的呢?
②上海位于黄浦江支流---上海浦旁边,当时这一带把河叫作浦。最早在上海浦附近出现了一个居民点,一般居民点都靠着河,用水比较方便,还利于出行。随着人口增多,经济发展,需要给这个地方起一个名字,于是就叫上海。宋朝末年出现上海镇,元朝的时候就建县了,上海地区在开埠之前已是江苏省的一个县。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上海这个地方的行政地位逐渐上升。
③到了近现代,地理因素在上海的快速发展中进一步突显出来。
④上海的“江海之会”在世界上可谓独一无二。哪个江?长江。哪个海?东海。黄浦江的出海口连接着长江,长江又与东海交汇。长江有6300公里,位于世界第三,整个长江流域经由它对上海的经济、文化、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为水运曾经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运输手段。通过水路上海可以方便联系到浙江、江苏,靠海又大大加强了对外联系。
⑤同时,上海还处在中国南北之中。以前,有两种商品在世界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一是桐油,二是猪鬃。当时由于没有化学人工合成品,全世界船只防腐蚀涂料主要是用长江流域山区出产的桐油制造的,而中国桐油几乎全部从上海出口。至于猪鬃,即猪脖子上的可以用来做刷子的毛,都要从迢迢千里之外的产地四川、湖南聚集到上海出口。
⑥独特的区位优势带来了人口的持续增长。上海刚开埠时总共有50多万人口,到1900年人口突破100万,到解放初户籍人口达到500万,这一速度比历史上巴黎、伦敦的都要快。人从哪里来 主要靠的是移民。上海的移民大多来自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等地区一这些地区是以往一千年间中国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地方,他们一般文化层次比较高,基本具备良好的市场意识,这也为上海人形成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良好的契约精神奠定了基础。
⑦在这种情况下,上海的文化体现出多元交融、海纳百川的特色,让这座城市充满了魅力。
1.第②段介绍了哪些信息?请简要概括。
2.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根据上下文内容,第⑥段能否与第④⑤段调换位置?并说明理由。
二、(15分)
(2024九上·合江月考)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泰格特(澳大利亚)
①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下两张病床。病房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界。
②其中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扶起身来坐上一个小时。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
③而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在病床上。当然,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使他们感到尤为痛苦的是,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既不能读书阅报,也不能听收音机、看电视……只有静静的躺着。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噢,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他们谈起各自的家庭妻小,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战争中做过些什么,曾在哪些地方度假,等等。 每天上午和下午,时间一到,靠近窗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开始一小时的仰坐。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渐渐地,每天的这两个小时,几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中的全部内容了。
④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在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在摆弄游艇模型。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相斗艳的牡丹花和金盏草。在公园那端的一角,有一块网球场,有时那儿进行的比赛确实精彩,不时也有几场板球赛,虽然球艺够不上正式决赛的水平,但有的看总比没有强。那边还有一块用于玩滚木球的草坪。公园的尽头是一排商店,在这些商店的后边闹市区隐约可见。
⑤躺着的病人津津有味地听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描述仍在继续: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入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美丽动人。接着又是一场扣人心弦的网球赛。他听着这栩栩如生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⑥一天下午,当他听到靠窗的病人说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皆是时,不靠窗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的?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可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直至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⑦他白昼无时不为这一想法困扰,晚上,又彻夜难眠。结果,病情一天天加重了,医生们对其病因不得而知。
⑧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这时,他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立即赶来。
⑨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⑩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
另一位病人仍然盯着天花板。
第二天早晨,医护人员送来了漱洗水,发现那个病人早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
稍过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剩下的这位病人就立刻提出是否能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将他舒舒服服地安顿在那张病床上。接着他们离开了病房,剩下他一个静静地躺在那儿。
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只胳膊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他探头朝窗口望去。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4.请从不靠窗病人的角度梳理小说的情节。
开端:与同伴关系融洽,享受同伴的描述。
发展:   
高潮:   
结局:挪到窗口,只看到一堵光秃秃的墙。
5.概括小说中“不靠窗的病人”心态变化的过程。
愉悦陶醉→   →   →   →   →惊愕不已
6.小说中不靠窗的病人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7.这篇小说意蕴丰富,试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示。
三、(17分)
(2024九上·合江月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鱼我所欲也》)
【乙】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①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
【注释】 ①今:若,如果。
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讨厌,憎恨
B.贤者能勿丧耳 丧:丧失
C.予子冠履 予:我
D.争一言以相杀 争:争论,争辩
9.文中划线句句子的停顿正确的是(  )
A.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
B.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
C.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
D.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
10.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来阐明观点。
B.【甲】文用“舍鱼而取熊掌”论证了“舍生而取义”的观点。
C.【甲】文用“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阐述了对“义”的认识,这与【乙】文中表达的观点是不相同的。
D.【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天下不若身之贵也”论证了“万事莫贵于义”的观点。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四、(8分)
(2024九上·合江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侍御赴安西①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②。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③燕支④北,秦城太白东⑤。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注】①安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县。②骢(cōng):毛色青白相间的马。③虏障:类似碉堡的防御工事。④燕支:山名,在今甘肃。⑤太白东:指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均为送别之作,两首诗的情感基调相同。
B.“行子对飞蓬”与“征蓬出汉塞”中的“蓬”都表达出漂泊无定之感。
C.颈联既照应“万里”的漫漫征途,又引出“离魂莫惆怅”的殷切劝慰。
D.最后一句中“雄”字颇有表现力,让人联想到挥刀奋击的战斗场面。
13.请结合全诗,说说颔联的“一杯”中饱含诗人的哪些“心事”。
五、古诗文默写(6分)
14.(2024九上·合江月考)请用规范文字补写诗句。
(1)在国家风雨飘摇之际,秋瑾在《满江红》中高唱“身不得,   ,心却比,   ”,表现出巾帼英雄的英勇气概。
(2)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4)《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认为自己求学的经历“苦中有乐”的句子是:   ,   。
六、名著阅读。(7分)
15.(2024九上·合江月考)请写出《水浒传》中你喜欢的一位好汉的名称和绰号,并补充出人物特征及故事情节。
名字+绰号:   
性格特征:   
故事情节:   
16.(2024九上·合江月考)填空。
(他)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着不住。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吗?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是死了人,为甚么这号啕痛哭是的?”(他)也听不见,只管扶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膀子。他哪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语段选自《   》,其中“他”是指   (人物名),语段主要叙写了“他”   的故事(概述情节)。
七、第II卷(积累表达题,共57分)
17.(2024九上·合江月考)下列加点字注音和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绰号(chuò) 盘桓(hénɡ) 隐匿(nì) 意想天开
B.蜗行(wō) 拾掇(duō) 契合(qì) 不屑置辩
C.淤滩(yū) 烟囱(cōnɡ) 诡谲(jú) 千钩之力
D.夹袄(jiá) 筛子(shāi) 睥睨(bì) 如坐针毡
18.(2024九上·合江月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临沂市第八届全面健身运动会,发令枪一响,近万名健身爱好者忘乎所以地向终点——市文化广场奔去。
B.认认真真地读上几本,研究几个人物,深究几个案例,吃透这些材料,让它化为自己的血肉,写作上就会左右逢源。
C.有些不良媒体为吸引眼球,不惜断章取义,制造噱头,失实报道,不仅误导了舆论,更对当事人造成了伤害。
D.《经典咏流传》将诗词和音乐相融合,古典高雅的韵味和现代美的韵律相得益彰,让传统文化在古今现实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19.(2024九上·合江月考)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成都市教育局的热情邀请下,诗人郑愁予远道而来,与成都教师共享文学之乐。
B.随着我市“阳光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同学们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C.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黄河流域干旱严重,专家预测小麦将减产大约30%左右。
D.为了避免受打扰的事情不再发生,金庸先生闭门谢客,低调地度过了92岁生日。
(2024九上·合江月考)综合性学习。
三年的初中生活转眼即逝,在这短暂的三年生活中,我们不仅学得了丰富的知识,还收获了深厚的友谊,更学会了勇敢担当,学会了乐观自信!回首往昔,感慨万千!某中学开展“岁月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相关任务。
20.【任务一】仔细观察下面的调查统计图,请简明概括它反映的主要信息。(不出现具体数字)
21.【任务二】:班史命名
请你仿照示例在下图(一)的空白处为班史拟定一个主标题。(6字以内)
示例1:《岁月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
示例2:《花样年华——我们的初中生活》
主标题:《_______________——我们的初中生活》
22.【任务三】:版块设计
请你参照上图(二)的目录,为班史设计一个版块并拟写该版块下的两个栏目。
板块二:   
栏目1:   
栏目2:   
23.(2024九上·合江月考)同学们交流登山成功的经验。有同学说:“想要放弃的时候,望望山顶,提醒自己山顶越来越近,就能找回希望。
有同学说:“特别疲惫时,回头看看,发现自己已经登了这么高,便会重振精神。
有同学说:“这时候也可以停一停,喝口水,调整调整,继续走。
有同学说:“不怕慢,就怕站,这时候不能停要坚持一步一步往前走。”
老师说:“大家说的都有道理。这些登山成功的经验,其实也是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成功的密码。”
请以“我的成功密码”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
(1)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不得在文中澄露个人和学校信息;
(3)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字迹消楚。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①上海成为居民点的原因②上海名字的由来③上海行政地位的上升
2.举例子。列举了桐油和猪鬃的例子具体真实地说明上海处于中国南北之中,拥有重要贸易地位。
3.④⑤两段说明上海具有“江海之会”、南北之中的区位优势第⑥段说明移民时上海发展的影响。文中“独特的区位优势带来了人口的持续增长”一句表明,前者是后者的前提,而④⑤再段又是对第③段内容的具体说明,这几段按逻辑顺序说明,所以不能调换。
【知识点】辨析文章的写作顺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对于文章信息提取类题型,我们需要先通读原文,根据语言标志标记重要信息,整体感知原文的主要内容。接着,再仔细审清题目要求,明确题目的意图,从而快速确定筛选信息的范围。最后,通过仔细比较和取舍,写出正确的答案。(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举例子:通过具体实例,真实而详尽地展现了事物的某一方面特点。
(3)本题考查说明顺序。说明文的常见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时间顺序主要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或演变过程,如历史事件的叙述;空间顺序则主要用于描述事物的形状、构造或参观建筑物的过程;而逻辑顺序则更侧重于阐释事理,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在联系和人们的认知规律进行安排。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根据第②段 “最早在上海浦附近出现了一个居民点,一般居民点都靠着河,用水比较方便,还利于出行” 可知,上海成为居民点是因为其位于上海浦附近,靠近河流,用水方便且利于出行。据此可得:上海成为居民点的原因;
根据第②段“随着人口增多,经济发展,需要给这个地方起一个名字,于是就叫上海” 可知,随着当地人口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给这个地方起名为上海。据此可得:上海名字的由来;
结合第②段 “宋朝末年出现上海镇,元朝的时候就建县了,上海地区在开埠之前已是江苏省的一个县。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上海这个地方的行政地位逐渐上升” 可得,上海从宋朝末年的镇,到元朝建县,行政地位在不断上升。据此可得:上海行政地位的上升。
故答案为:①上海成为居民点的原因;②上海名字的由来;③上海行政地位的上升。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
根据“以前,有两种商品在世界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一是桐油,二是猪鬃。当时由于没有化学人工合成品,全世界船只防腐蚀涂料主要是用长江流域山区出产的桐油制造的,而中国桐油几乎全部从上海出口。至于猪鬃,即猪脖子上的可以用来做刷子的毛,都要从迢迢千里之外的产地四川、湖南聚集到上海出口”可知,此段详细讲述了桐油和猪鬃这两种在世界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商品,桐油用于船只防腐蚀涂料,中国桐油几乎都从上海出口,猪鬃需从四川、湖南等地聚集到上海出口。通过这两个具体商品的贸易情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真实地展现出上海处于中国南北之中的特殊位置,以及在世界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情况,使读者更直观地了解上海的重要性 。
故答案为:举例子。列举了桐油和猪鬃的例子具体真实地说明上海处于中国南北之中,拥有重要贸易地位。
3.本题考查说明顺序。
根据第④段 “上海的‘江海之会’在世界上可谓独一无二……通过水路上海可以方便联系到浙江、江苏,靠海又大大加强了对外联系” 可知,该段主要介绍了上海“江海之会”的独特区位优势,即位于长江与东海交汇之处,水运便利,对外联系方便。
结合第⑤段“同时,上海还处在中国南北之中……当时由于没有化学人工合成品,全世界船只防腐蚀涂料主要是用长江流域山区出产的桐油制造的,而中国桐油几乎全部从上海出口” 可知,此段进一步说明上海处在中国南北之中的区位优势,在世界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
根据第⑥段“独特的区位优势带来了人口的持续增长……上海的移民大多来自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等地区”可知,该段阐述了上海独特的区位优势吸引了大量移民,从而促进了人口的持续增长,为后文上海形成多元交融的文化特色等做铺垫。
文中“独特的区位优势带来了人口的持续增长”一句清晰表明了④⑤段与第⑥段之间存在因果逻辑关系,即④⑤段所阐述的区位优势是第⑥段人口增长的前提条件;同时,④⑤两段又是对第③段“到了近现代,地理因素在上海的快速发展中进一步突显出来”这一内容的具体展开说明。因此,这几段按照先介绍区位优势,再说明其对人口增长的影响的逻辑顺序进行阐述,是合理的,所以不能调换位置。
故答案为:④⑤两段说明上海具有“江海之会”、南北之中的区位优势第⑥段说明移民时上海发展的影响。文中“独特的区位优势带来了人口的持续增长”一句表明,前者是后者的前提,而④⑤再段又是对第③段内容的具体说明,这几段按逻辑顺序说明,所以不能调换。
【答案】4.发展:产生嫉妒心理,身心为之困扰。;高潮:发觉同伴病危,漠然纹丝不动。
5.嫉妒而惭愧;怨愤不平;冷酷麻木;心满意足
6.①热爱生活,他充分享受病友对窗外情景的生动描述,表现他向往美好生活。②内心冲突,他对得到观赏窗外机会的想法,有过惭愧和克制,可知他曾有善念。③漠视他人。渴望占据窗口床位,使他漠视一个生命的逝去,也见他的自私和阴暗心理。
7.那位病床不靠窗口的病人给我的启示:①人应该控制自身的贪念,不能任其泛滥;②人要去除对他人的嫉妒,怀有平常之心;③对待自己要扬善抑恶;④拒绝冷漠,建立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梳理和概括文章内容。对于文章信息提取类题型,我们需要先通读原文,根据语言标志标记重要信息,整体感知原文的主要内容。接着,再仔细审清题目要求,明确题目的意图,从而快速确定筛选信息的范围。最后,通过仔细比较和取舍,写出正确的答案。(2)本题考查梳理和概括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分析分析的角度:找出文中与人物相关的内容:①交代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社会背景的句子;②有关人物描写的语句(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③其他人物(或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议论)。
(4)本题考查谈启示。既要围绕阅读材料,又要结合实际生活,有自己个性化的感悟与见解,切忌绕开阅读材料,不切实际地陈述。答案组织上要注意采用总分结构,即:我认为……,理由是…….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
第一空,根据第⑥段“一天下午,当他听到靠窗的病人说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皆是时,不靠窗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的?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可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直至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可知,产生嫉妒心理,身心为之困扰。
第二空,根据第⑧⑨段“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这时,他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立即赶来”“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可知,发觉同伴病危,漠然纹丝不动。
故答案为:发展:产生嫉妒心理,身心为之困扰;高潮:发觉同伴病危,漠然纹丝不动。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
第一空:根据第⑥段“一天下午,当他听到靠窗的病人说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皆是时,不靠窗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的?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可知,嫉妒而惭愧。
第二空:根据第⑥段“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直至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可知,怨愤不平。
第三空:根据第⑨段“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可知,冷酷麻木。
第四空,结合第 段“稍过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剩下的这位病人就立刻提出是否能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将他舒舒服服地安顿在那张病床上。接着他们离开了病房,剩下他一个静静地躺在那儿”可知,心满意足。
故答案为:嫉妒而惭愧;怨愤不平;冷酷麻木;心满意足。
6.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赏析。
根据第⑤段“躺着的病人津津有味地听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描述仍在继续: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入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美丽动人。接着又是一场扣人心弦的网球赛。他听着这栩栩如生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可知,他对同伴描述的窗外景象充满向往,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渴望。
根据第⑥段“一天下午,当他听到靠窗的病人说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皆是时,不靠窗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的?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可知,他在渴望靠近窗户的同时,感到惭愧并试图克制自己的欲望,显示出他内心的善良和道德冲突。
根据第⑨段“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可知,最终,他的欲望战胜了良知,漠视同伴的生命危机,表现出自私和冷漠的一面。这些特征揭示了人性中复杂的善恶交织。
故答案为:①热爱生活,他充分享受病友对窗外情景的生动描述,表现他向往美好生活;
②内心冲突,他对得到观赏窗外机会的想法,有过惭愧和克制,可知他曾有善念;
③漠视他人。渴望占据窗口床位,使他漠视一个生命的逝去,也见他的自私和阴暗心理。
7.本题考查谈启示。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实际来谈。
根据第⑤段“躺着的病人津津有味地听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描述仍在继续: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入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美丽动人。接着又是一场扣人心弦的网球赛。他听着这栩栩如生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可知,不靠窗的病人开始对同伴描述的窗外景象充满向往;
根据第⑥段“一天下午,当他听到靠窗的病人说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皆是时,不靠窗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的?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可知,后来渴望靠近窗户而感到惭愧并试图克制自己的欲望;
根据第⑨段“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可知,最终,他的欲望战胜了良知,漠视同伴的生命危机。小说通过不靠窗病人的心理变化,揭示了人性中的复杂与矛盾。启示:我们应警惕内心的嫉妒和自私,珍惜眼前的美好,保持善良和同情心。即使在困境中,也要努力发现生活的美,避免被负面情绪吞噬。
故答案为:那位病床不靠窗口的病人给我的启示:①人应该控制自身的贪念,不能任其泛滥;②人要去除对他人的嫉妒,怀有平常之心;③对待自己要扬善抑恶;④拒绝冷漠,建立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
【答案】8.C
9.B
10.C
11.(1)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2)(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珍贵啊!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实词含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通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读不懂的时候,也可以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整体把握 ,先通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背景。逐句分析 ,对文章进行逐句解读,注意关键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参考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乙】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义更可贵的。如果现在对某人说:‘给你帽子和鞋子,但是要砍断你的手和脚,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这人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脚可贵。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天下比不上生命可贵。(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所以说:一切事物没有比义更可贵的。”
8.本题考查实词含义。
ABD.正确;
C.句意:给你帽子和鞋子。予,给,故错误。
故答案为:C。
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杀掉你,你愿意做(这件事)吗?(他)一定不愿意。”
“又曰”表明这里是墨子继续阐述观点;“予子天下”是一个完整的假设条件表述;“而杀子之身”承接前文,进一步说明假设中的另一个条件;“子为之乎”是针对前面假设情况提出的问题;“必不为”是对前面问题的回答。
故断为: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
故答案为:B。
10.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ABD.正确;
C.结合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可知,甲文强调人们内心都有比生命更看重的东西,即“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即“不义”,突出了“义”的重要性。乙文“万事莫贵于义也”,直接表明在所有事物中,“义”是最为贵重的。由此可见,两文都高度重视“义”,表达的观点本质相同。故有误;
故答案为:C。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重点词有:
①非独,不仅,不只是;是,这种;皆,都;耳,罢了。
②争,争论;相杀,互相残杀;贵,以……为贵,看重;于,比。
故答案为:(1)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2)(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珍贵啊!
【答案】12.B
13.参考示例:“一杯”中饱含了诗人离别时的不舍之情;对友人征途的关心与担忧;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对友人建功立业的期望。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①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②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③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2)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方法为:①初读古诗,知其概貌。它要求从读入手,大体了解、感知全诗写的是什么内容;对不懂的字词,可以借助字典来解决;②再读古诗,理解诗意。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要从词到句、从句到篇连起来,由部分到整体把全诗的意思弄清楚;③诵读古诗,品味诗境。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要通过诵读,咀嚼诗味,想像诗的意境;④体味情感,勾画诗境。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当你与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时,通过自身的丰富想像,用笔简要地勾画出诗的意境。这样,由诗到画,将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就会逐步取得学习古诗的较佳效果。
1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CD.正确;
B.“行子对飞蓬”的意思是:作为行客面对着飞蓬。以“飞蓬”喻“行子”,表现的是“行子”的轻捷如飞、意气昂扬的英姿。与“征蓬出汉塞”中的“蓬”所表达出“漂泊无定之感”的意义不相同。故错误;
故答案为:B。
1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从标题看,这是一首送别诗。由写作背景看,此诗作于天宝十一载(752)秋天,当时高适正想到军中去展示才能,求取功名,恰逢朋友先走这条道路,有说不出的羡慕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送别诗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颔联“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写友人将远征“万里”,是为求取“功名”,自当鼓励和祝福;临别之际,万千“心事”,一言难尽,全寄托在“一杯”离别的酒中。这“一杯”送别酒中,既包含着对饱含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也有对友人的“万里”征途的担心;既有对友人能实现理想的祝愿;更有对友人“功名”早立的期望。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一杯”中饱含了诗人离别时的不舍之情;对友人征途的关心与担忧;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对友人建功立业的期望。
14.【答案】男儿列;男儿烈;八百里分麾下炙;燕然未勒归无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答好本题要考熟练地背诵积累,还要注意字形不出现错别字,一些经典名句要深刻理解。做好本题关键平时要扎实积累课本中出现的重点诗文名篇。本题中的“列、烈、麾、炙、燕然未勒、奉”等字词容易写错。
故答案为:(1)男儿列;男儿烈;(2)八百里分麾下炙;(3)燕然未勒归无计;(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15.【答案】示例:智多星吴用;足智多谋;智取生辰纲;黑旋风李逵,嫉恶如仇、头脑简单,真假李逵;等等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水浒传》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开放类试题,根据题目要求写出答案即可。如:名字+绰号:鲁智深(花和尚)
性格特征:鲁智深性格豪爽、嫉恶如仇,具有强烈的正义感。他为人仗义,乐于助人,但有时也显得鲁莽冲动。他的外表粗犷,但内心善良,常常为弱者打抱不平。
故事情节:鲁智深原名鲁达,是一名军官。在《水浒传》中,他因看不惯镇关西欺压弱小,愤而出手打死了镇关西,被迫逃亡。后来,他出家为僧,法号智深,因其性格豪放不羁,被称为“花和尚”。在五台山,他因不守清规戒律而被逐出,后因救林冲大闹野猪林,在二龙山落草为寇,最后成为梁山好汉之一。他在梁山泊中屡立战功,最终随宋江招安,参与征讨方腊,最后在杭州六和寺圆寂。鲁智深的故事展现了他从军官到和尚,再到绿林好汉的传奇人生。
故答案为:智多星吴用;足智多谋;智取生辰纲;黑旋风李逵,嫉恶如仇、头脑简单,真假李逵。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和情节的把握。选择最能体现人物精神内核的动作;将动作与名著关键情节、主题深度关联;用简洁画面传递深刻内涵。
16.【答案】儒林外史;周进;在贡院(或考场)号啕痛哭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人物与内容识记。
由文中“号板”“贡院”等可以看出,这是写周进在贡院里因为自己老是不能中举而号啕大哭的故事。出自于《儒林外史》。
故答案为:儒林外史;周进;在贡院(或考场)号啕痛哭。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名著考查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多,既有文学文化常识也有作品主题、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写作特色类,还有对作品的品读、分析等。解答这类题,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经典情节以及人物形象牢记,这样可以轻松解答。
17.【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汉字的字音字形。
A.有误,盘桓(hénɡ)——(huán),意想天开——异想天开;
B.正确;
C.有误,诡谲(jú)——(jué),千钩之力——千钧之力;
D.有误,睥睨(bì)——(pì);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易错的字音字形。作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判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是否正确。遇到记忆模糊、不确定的字词,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8.【答案】A
【知识点】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A.有误,忘乎所以,指因过分兴奋或得意而忘了应有的举止。贬义词。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理解和运用。成语总是存在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语境对成语起着限制、阐释、照应的作用,所以,成语在句子中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与上下文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做有关成语的题目时,理解成语的含义固然重要,同时,还要把握语境,综合考虑成语的词义、词性、轻重程度、适用对象、感彩、范围大小、搭配习惯等,根据语境判断成语的使用。
19.【答案】A
【知识点】搭配不当;句式杂糅
【解析】【分析】B:搭配不当,“改善”改为“提高”。
C:语意重复,把“只大约”或“左右”去掉一个。
D:滥用否定词,“不再”改为“再”。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
【答案】20.近三年,初中毕业生在假期休闲娱乐和读书学习的人数相对稳定(人数变化不大);从事公益活动的人数明显增加。
21.示例:珍藏点滴、深情厚谊
22.示例:人物风采;师者风范;;同窗之谊//精彩瞬间(舞蹈之美;运动时刻)
【知识点】图表信息;活动设计;拟定标语、宣传语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图文转换。首先要读懂图表所表述的内容,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抓住问题的关键来作答。说明图表反映的问题时,既要横向比较也要纵向比较。(2)本题考查标题拟写。要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可以用最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新闻(消息)的主要内容或提取新闻材料的导语进行概括来拟写标题。
(3)本题考查栏目设计。设计的板块应贴合初中生活,设计的栏目应与版块之间有一定联系。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20.本题考查图文转换。根据图表的标题以及柱状图可以发现,黑色的休闲娱乐的柱状图,数字分别是142、136、140,变化不大,白色的读书学习的柱状图,数字分别是126、121、124,变化也不大,故可知;从2020—2022年,初中毕业生在假期休闲娱乐和读书学习的人数是比较稳定的,没有较大的浮动;而黑色的公益活动柱状图,数字分别是34、96、163,变化非常大,呈现大幅上升趋势,故可知:从2020—2022年,初中毕业生参加公益活动的人数呈上升趋势。
故答案为:近三年,初中毕业生在假期休闲娱乐和读书学习的人数相对稳定(人数变化不大);从事公益活动的人数明显增加。
21.本题考查拟写标题。根据题干“‘岁月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综合性学习活动”可知,主标题应该体现“青春的回忆”,联系示例中“岁月如歌”“花样年华”可知,主标题应为四字词语,应该简洁、明了,同时寓意深刻,能够概括或象征初中生活的某个方面。
如:青春印记、时光不散、青春之歌等。
故答案为:珍藏点滴、深情厚谊。
22.本题考查设计栏目。设计的板块应贴合初中生活,设计的栏目应与版块之间有一定联系。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如,板块二:班级文化。书香浸润;艺术绽放。这个板块旨在展现班级在文化和艺术方面的成就与风采。
栏目1:书香浸润。此栏目将记录班级在阅读方面的活动和成果。可以包括班级读书会的精彩瞬间、同学们推荐的好书分享、阅读心得交流以及在阅读比赛中获得的荣誉等。通过这个栏目,可以展现班级对阅读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在阅读中成长和进步的足迹。
栏目2:艺术绽放。此栏目将展示班级在艺术方面的才华和成就。可以包括同学们在绘画、书法、音乐、戏剧等方面的作品和表演,以及班级在艺术比赛和活动中的精彩瞬间。通过这个栏目,可以彰显班级的艺术氛围和同学们的创造力,激发大家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人物风采;师者风范;同窗之谊//精彩瞬间(舞蹈之美;运动时刻)。
23.【答案】例文:
我的成功密码
成功,是每个人都渴望的荣耀。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我也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成功密码。
坚持目标,是我成功的首要密码。记得那次参加长跑比赛,赛程漫长,跑到一半时,我已气喘吁吁,双腿像灌了铅般沉重。每迈出一步都无比艰难,放弃的念头在脑海中不断闪现。然而,当我抬头望向远方的终点线,想到自己的目标,心中又涌起一股力量。我告诉自己,终点就在那里,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到达。于是,我咬紧牙关,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最终,我冲过了终点线,那一刻的喜悦无法言表。坚持目标,让我在困难面前不轻易放弃,为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顾成就,是我成功的又一密码。在学习中,每当我遇到难题想要退缩时,我便会回顾自己曾经取得的成绩。看着那一张张优异的成绩单,回忆起自己为了学习付出的努力和汗水,心中便充满了自信。我告诉自己,既然曾经能做到,现在也一定可以。这种回顾成就的方式,让我在困境中看到了自己的潜力,重新振作起来,继续为了目标而奋斗。
适当调整,也是我成功的重要密码。有一段时间,我为了准备一场重要的考试,每天都拼命学习,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自己的效率越来越低,心情也变得烦躁不安。这时,我意识到自己需要调整。我停下脚步,给自己放了一天假,去公园散步、听音乐,放松心情。回来后,我重新制定了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做到劳逸结合。经过调整,我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最终在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成功的道路或许各不相同,但这些密码却适用于每一个追求成功的人。坚持目标,让我们有了前进的方向;回顾成就,让我们充满自信;适当调整,让我们更加高效。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运用这些成功密码,去开启更多成功的大门。
【知识点】记叙文;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
一、审题立意。“我的成功密码”这个题目明确指向了关于成功的经验和方法。从同学们交流的登山成功经验以及老师的总结可以看出,成功的密码可以是坚持目标、回顾成就、适当调整、持续前进等。立意时可以围绕这些密码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展开,强调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方法对于实现成功的意义。
二、构思选材。文体适合写记叙文或议论文。如果写记叙文,可以讲述自己在学习、比赛、克服困难等过程中的经历,体现这些成功密码的作用。比如,在准备一场重要考试的过程中,当想要放弃的时候,想到目标就在前方,于是重新找回希望继续努力;或者在感到疲惫时,回顾自己已经取得的进步,从而振作精神;也可以写在遇到困难时,停下来调整状态,然后更好地前进。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现自己如何运用这些密码取得成功。如果写议论文,可以先提出论点,即成功需要特定的密码。然后分别论述坚持目标、回顾成就、适当调整、持续前进等密码对于成功的重要性,可以结合名人事例、名言警句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强调这些成功密码在我们追求成功道路上的价值。
【点评】这是一篇结构清晰、观点明确的议论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采用"总-分-总"结构,三个分论点相互支撑,论证有力。事例典型,说服力强。长跑比赛、学习经历等事例真实可信,能引发读者共鸣。观点新颖,富有启发性。将"回顾成就"作为成功密码之一,见解独到。语言流畅,过渡自然。各段落间衔接紧密,逻辑性强。
1 / 1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第五片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
一、(10分)
(2024九上·合江月考)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上海是怎么来的
①一说起“魔都”,大家都知道指的是上海,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是怎么来的呢?
②上海位于黄浦江支流---上海浦旁边,当时这一带把河叫作浦。最早在上海浦附近出现了一个居民点,一般居民点都靠着河,用水比较方便,还利于出行。随着人口增多,经济发展,需要给这个地方起一个名字,于是就叫上海。宋朝末年出现上海镇,元朝的时候就建县了,上海地区在开埠之前已是江苏省的一个县。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上海这个地方的行政地位逐渐上升。
③到了近现代,地理因素在上海的快速发展中进一步突显出来。
④上海的“江海之会”在世界上可谓独一无二。哪个江?长江。哪个海?东海。黄浦江的出海口连接着长江,长江又与东海交汇。长江有6300公里,位于世界第三,整个长江流域经由它对上海的经济、文化、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为水运曾经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运输手段。通过水路上海可以方便联系到浙江、江苏,靠海又大大加强了对外联系。
⑤同时,上海还处在中国南北之中。以前,有两种商品在世界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一是桐油,二是猪鬃。当时由于没有化学人工合成品,全世界船只防腐蚀涂料主要是用长江流域山区出产的桐油制造的,而中国桐油几乎全部从上海出口。至于猪鬃,即猪脖子上的可以用来做刷子的毛,都要从迢迢千里之外的产地四川、湖南聚集到上海出口。
⑥独特的区位优势带来了人口的持续增长。上海刚开埠时总共有50多万人口,到1900年人口突破100万,到解放初户籍人口达到500万,这一速度比历史上巴黎、伦敦的都要快。人从哪里来 主要靠的是移民。上海的移民大多来自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等地区一这些地区是以往一千年间中国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地方,他们一般文化层次比较高,基本具备良好的市场意识,这也为上海人形成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良好的契约精神奠定了基础。
⑦在这种情况下,上海的文化体现出多元交融、海纳百川的特色,让这座城市充满了魅力。
1.第②段介绍了哪些信息?请简要概括。
2.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根据上下文内容,第⑥段能否与第④⑤段调换位置?并说明理由。
【答案】1.①上海成为居民点的原因②上海名字的由来③上海行政地位的上升
2.举例子。列举了桐油和猪鬃的例子具体真实地说明上海处于中国南北之中,拥有重要贸易地位。
3.④⑤两段说明上海具有“江海之会”、南北之中的区位优势第⑥段说明移民时上海发展的影响。文中“独特的区位优势带来了人口的持续增长”一句表明,前者是后者的前提,而④⑤再段又是对第③段内容的具体说明,这几段按逻辑顺序说明,所以不能调换。
【知识点】辨析文章的写作顺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对于文章信息提取类题型,我们需要先通读原文,根据语言标志标记重要信息,整体感知原文的主要内容。接着,再仔细审清题目要求,明确题目的意图,从而快速确定筛选信息的范围。最后,通过仔细比较和取舍,写出正确的答案。(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举例子:通过具体实例,真实而详尽地展现了事物的某一方面特点。
(3)本题考查说明顺序。说明文的常见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时间顺序主要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或演变过程,如历史事件的叙述;空间顺序则主要用于描述事物的形状、构造或参观建筑物的过程;而逻辑顺序则更侧重于阐释事理,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在联系和人们的认知规律进行安排。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根据第②段 “最早在上海浦附近出现了一个居民点,一般居民点都靠着河,用水比较方便,还利于出行” 可知,上海成为居民点是因为其位于上海浦附近,靠近河流,用水方便且利于出行。据此可得:上海成为居民点的原因;
根据第②段“随着人口增多,经济发展,需要给这个地方起一个名字,于是就叫上海” 可知,随着当地人口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给这个地方起名为上海。据此可得:上海名字的由来;
结合第②段 “宋朝末年出现上海镇,元朝的时候就建县了,上海地区在开埠之前已是江苏省的一个县。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上海这个地方的行政地位逐渐上升” 可得,上海从宋朝末年的镇,到元朝建县,行政地位在不断上升。据此可得:上海行政地位的上升。
故答案为:①上海成为居民点的原因;②上海名字的由来;③上海行政地位的上升。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
根据“以前,有两种商品在世界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一是桐油,二是猪鬃。当时由于没有化学人工合成品,全世界船只防腐蚀涂料主要是用长江流域山区出产的桐油制造的,而中国桐油几乎全部从上海出口。至于猪鬃,即猪脖子上的可以用来做刷子的毛,都要从迢迢千里之外的产地四川、湖南聚集到上海出口”可知,此段详细讲述了桐油和猪鬃这两种在世界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商品,桐油用于船只防腐蚀涂料,中国桐油几乎都从上海出口,猪鬃需从四川、湖南等地聚集到上海出口。通过这两个具体商品的贸易情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真实地展现出上海处于中国南北之中的特殊位置,以及在世界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情况,使读者更直观地了解上海的重要性 。
故答案为:举例子。列举了桐油和猪鬃的例子具体真实地说明上海处于中国南北之中,拥有重要贸易地位。
3.本题考查说明顺序。
根据第④段 “上海的‘江海之会’在世界上可谓独一无二……通过水路上海可以方便联系到浙江、江苏,靠海又大大加强了对外联系” 可知,该段主要介绍了上海“江海之会”的独特区位优势,即位于长江与东海交汇之处,水运便利,对外联系方便。
结合第⑤段“同时,上海还处在中国南北之中……当时由于没有化学人工合成品,全世界船只防腐蚀涂料主要是用长江流域山区出产的桐油制造的,而中国桐油几乎全部从上海出口” 可知,此段进一步说明上海处在中国南北之中的区位优势,在世界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
根据第⑥段“独特的区位优势带来了人口的持续增长……上海的移民大多来自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等地区”可知,该段阐述了上海独特的区位优势吸引了大量移民,从而促进了人口的持续增长,为后文上海形成多元交融的文化特色等做铺垫。
文中“独特的区位优势带来了人口的持续增长”一句清晰表明了④⑤段与第⑥段之间存在因果逻辑关系,即④⑤段所阐述的区位优势是第⑥段人口增长的前提条件;同时,④⑤两段又是对第③段“到了近现代,地理因素在上海的快速发展中进一步突显出来”这一内容的具体展开说明。因此,这几段按照先介绍区位优势,再说明其对人口增长的影响的逻辑顺序进行阐述,是合理的,所以不能调换位置。
故答案为:④⑤两段说明上海具有“江海之会”、南北之中的区位优势第⑥段说明移民时上海发展的影响。文中“独特的区位优势带来了人口的持续增长”一句表明,前者是后者的前提,而④⑤再段又是对第③段内容的具体说明,这几段按逻辑顺序说明,所以不能调换。
二、(15分)
(2024九上·合江月考)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泰格特(澳大利亚)
①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下两张病床。病房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界。
②其中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扶起身来坐上一个小时。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
③而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在病床上。当然,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使他们感到尤为痛苦的是,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既不能读书阅报,也不能听收音机、看电视……只有静静的躺着。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噢,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他们谈起各自的家庭妻小,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战争中做过些什么,曾在哪些地方度假,等等。 每天上午和下午,时间一到,靠近窗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开始一小时的仰坐。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渐渐地,每天的这两个小时,几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中的全部内容了。
④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在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在摆弄游艇模型。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相斗艳的牡丹花和金盏草。在公园那端的一角,有一块网球场,有时那儿进行的比赛确实精彩,不时也有几场板球赛,虽然球艺够不上正式决赛的水平,但有的看总比没有强。那边还有一块用于玩滚木球的草坪。公园的尽头是一排商店,在这些商店的后边闹市区隐约可见。
⑤躺着的病人津津有味地听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描述仍在继续: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入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美丽动人。接着又是一场扣人心弦的网球赛。他听着这栩栩如生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⑥一天下午,当他听到靠窗的病人说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皆是时,不靠窗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的?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可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直至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⑦他白昼无时不为这一想法困扰,晚上,又彻夜难眠。结果,病情一天天加重了,医生们对其病因不得而知。
⑧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这时,他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立即赶来。
⑨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⑩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
另一位病人仍然盯着天花板。
第二天早晨,医护人员送来了漱洗水,发现那个病人早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
稍过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剩下的这位病人就立刻提出是否能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将他舒舒服服地安顿在那张病床上。接着他们离开了病房,剩下他一个静静地躺在那儿。
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只胳膊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他探头朝窗口望去。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4.请从不靠窗病人的角度梳理小说的情节。
开端:与同伴关系融洽,享受同伴的描述。
发展:   
高潮:   
结局:挪到窗口,只看到一堵光秃秃的墙。
5.概括小说中“不靠窗的病人”心态变化的过程。
愉悦陶醉→   →   →   →   →惊愕不已
6.小说中不靠窗的病人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7.这篇小说意蕴丰富,试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示。
【答案】4.发展:产生嫉妒心理,身心为之困扰。;高潮:发觉同伴病危,漠然纹丝不动。
5.嫉妒而惭愧;怨愤不平;冷酷麻木;心满意足
6.①热爱生活,他充分享受病友对窗外情景的生动描述,表现他向往美好生活。②内心冲突,他对得到观赏窗外机会的想法,有过惭愧和克制,可知他曾有善念。③漠视他人。渴望占据窗口床位,使他漠视一个生命的逝去,也见他的自私和阴暗心理。
7.那位病床不靠窗口的病人给我的启示:①人应该控制自身的贪念,不能任其泛滥;②人要去除对他人的嫉妒,怀有平常之心;③对待自己要扬善抑恶;④拒绝冷漠,建立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梳理和概括文章内容。对于文章信息提取类题型,我们需要先通读原文,根据语言标志标记重要信息,整体感知原文的主要内容。接着,再仔细审清题目要求,明确题目的意图,从而快速确定筛选信息的范围。最后,通过仔细比较和取舍,写出正确的答案。(2)本题考查梳理和概括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分析分析的角度:找出文中与人物相关的内容:①交代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社会背景的句子;②有关人物描写的语句(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③其他人物(或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议论)。
(4)本题考查谈启示。既要围绕阅读材料,又要结合实际生活,有自己个性化的感悟与见解,切忌绕开阅读材料,不切实际地陈述。答案组织上要注意采用总分结构,即:我认为……,理由是…….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
第一空,根据第⑥段“一天下午,当他听到靠窗的病人说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皆是时,不靠窗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的?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可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直至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可知,产生嫉妒心理,身心为之困扰。
第二空,根据第⑧⑨段“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这时,他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立即赶来”“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可知,发觉同伴病危,漠然纹丝不动。
故答案为:发展:产生嫉妒心理,身心为之困扰;高潮:发觉同伴病危,漠然纹丝不动。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
第一空:根据第⑥段“一天下午,当他听到靠窗的病人说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皆是时,不靠窗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的?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可知,嫉妒而惭愧。
第二空:根据第⑥段“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直至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可知,怨愤不平。
第三空:根据第⑨段“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可知,冷酷麻木。
第四空,结合第 段“稍过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剩下的这位病人就立刻提出是否能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将他舒舒服服地安顿在那张病床上。接着他们离开了病房,剩下他一个静静地躺在那儿”可知,心满意足。
故答案为:嫉妒而惭愧;怨愤不平;冷酷麻木;心满意足。
6.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赏析。
根据第⑤段“躺着的病人津津有味地听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描述仍在继续: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入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美丽动人。接着又是一场扣人心弦的网球赛。他听着这栩栩如生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可知,他对同伴描述的窗外景象充满向往,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渴望。
根据第⑥段“一天下午,当他听到靠窗的病人说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皆是时,不靠窗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的?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可知,他在渴望靠近窗户的同时,感到惭愧并试图克制自己的欲望,显示出他内心的善良和道德冲突。
根据第⑨段“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可知,最终,他的欲望战胜了良知,漠视同伴的生命危机,表现出自私和冷漠的一面。这些特征揭示了人性中复杂的善恶交织。
故答案为:①热爱生活,他充分享受病友对窗外情景的生动描述,表现他向往美好生活;
②内心冲突,他对得到观赏窗外机会的想法,有过惭愧和克制,可知他曾有善念;
③漠视他人。渴望占据窗口床位,使他漠视一个生命的逝去,也见他的自私和阴暗心理。
7.本题考查谈启示。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实际来谈。
根据第⑤段“躺着的病人津津有味地听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描述仍在继续: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入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美丽动人。接着又是一场扣人心弦的网球赛。他听着这栩栩如生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可知,不靠窗的病人开始对同伴描述的窗外景象充满向往;
根据第⑥段“一天下午,当他听到靠窗的病人说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皆是时,不靠窗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的?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可知,后来渴望靠近窗户而感到惭愧并试图克制自己的欲望;
根据第⑨段“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可知,最终,他的欲望战胜了良知,漠视同伴的生命危机。小说通过不靠窗病人的心理变化,揭示了人性中的复杂与矛盾。启示:我们应警惕内心的嫉妒和自私,珍惜眼前的美好,保持善良和同情心。即使在困境中,也要努力发现生活的美,避免被负面情绪吞噬。
故答案为:那位病床不靠窗口的病人给我的启示:①人应该控制自身的贪念,不能任其泛滥;②人要去除对他人的嫉妒,怀有平常之心;③对待自己要扬善抑恶;④拒绝冷漠,建立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
三、(17分)
(2024九上·合江月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鱼我所欲也》)
【乙】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①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
【注释】 ①今:若,如果。
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讨厌,憎恨
B.贤者能勿丧耳 丧:丧失
C.予子冠履 予:我
D.争一言以相杀 争:争论,争辩
9.文中划线句句子的停顿正确的是(  )
A.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
B.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
C.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
D.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
10.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来阐明观点。
B.【甲】文用“舍鱼而取熊掌”论证了“舍生而取义”的观点。
C.【甲】文用“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阐述了对“义”的认识,这与【乙】文中表达的观点是不相同的。
D.【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天下不若身之贵也”论证了“万事莫贵于义”的观点。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答案】8.C
9.B
10.C
11.(1)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2)(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珍贵啊!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实词含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通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读不懂的时候,也可以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整体把握 ,先通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背景。逐句分析 ,对文章进行逐句解读,注意关键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参考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乙】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义更可贵的。如果现在对某人说:‘给你帽子和鞋子,但是要砍断你的手和脚,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这人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脚可贵。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天下比不上生命可贵。(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所以说:一切事物没有比义更可贵的。”
8.本题考查实词含义。
ABD.正确;
C.句意:给你帽子和鞋子。予,给,故错误。
故答案为:C。
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杀掉你,你愿意做(这件事)吗?(他)一定不愿意。”
“又曰”表明这里是墨子继续阐述观点;“予子天下”是一个完整的假设条件表述;“而杀子之身”承接前文,进一步说明假设中的另一个条件;“子为之乎”是针对前面假设情况提出的问题;“必不为”是对前面问题的回答。
故断为: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
故答案为:B。
10.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ABD.正确;
C.结合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可知,甲文强调人们内心都有比生命更看重的东西,即“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即“不义”,突出了“义”的重要性。乙文“万事莫贵于义也”,直接表明在所有事物中,“义”是最为贵重的。由此可见,两文都高度重视“义”,表达的观点本质相同。故有误;
故答案为:C。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重点词有:
①非独,不仅,不只是;是,这种;皆,都;耳,罢了。
②争,争论;相杀,互相残杀;贵,以……为贵,看重;于,比。
故答案为:(1)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2)(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珍贵啊!
四、(8分)
(2024九上·合江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侍御赴安西①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②。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③燕支④北,秦城太白东⑤。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注】①安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县。②骢(cōng):毛色青白相间的马。③虏障:类似碉堡的防御工事。④燕支:山名,在今甘肃。⑤太白东:指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均为送别之作,两首诗的情感基调相同。
B.“行子对飞蓬”与“征蓬出汉塞”中的“蓬”都表达出漂泊无定之感。
C.颈联既照应“万里”的漫漫征途,又引出“离魂莫惆怅”的殷切劝慰。
D.最后一句中“雄”字颇有表现力,让人联想到挥刀奋击的战斗场面。
13.请结合全诗,说说颔联的“一杯”中饱含诗人的哪些“心事”。
【答案】12.B
13.参考示例:“一杯”中饱含了诗人离别时的不舍之情;对友人征途的关心与担忧;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对友人建功立业的期望。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①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②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③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2)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方法为:①初读古诗,知其概貌。它要求从读入手,大体了解、感知全诗写的是什么内容;对不懂的字词,可以借助字典来解决;②再读古诗,理解诗意。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要从词到句、从句到篇连起来,由部分到整体把全诗的意思弄清楚;③诵读古诗,品味诗境。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要通过诵读,咀嚼诗味,想像诗的意境;④体味情感,勾画诗境。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当你与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时,通过自身的丰富想像,用笔简要地勾画出诗的意境。这样,由诗到画,将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就会逐步取得学习古诗的较佳效果。
1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CD.正确;
B.“行子对飞蓬”的意思是:作为行客面对着飞蓬。以“飞蓬”喻“行子”,表现的是“行子”的轻捷如飞、意气昂扬的英姿。与“征蓬出汉塞”中的“蓬”所表达出“漂泊无定之感”的意义不相同。故错误;
故答案为:B。
1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从标题看,这是一首送别诗。由写作背景看,此诗作于天宝十一载(752)秋天,当时高适正想到军中去展示才能,求取功名,恰逢朋友先走这条道路,有说不出的羡慕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送别诗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颔联“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写友人将远征“万里”,是为求取“功名”,自当鼓励和祝福;临别之际,万千“心事”,一言难尽,全寄托在“一杯”离别的酒中。这“一杯”送别酒中,既包含着对饱含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也有对友人的“万里”征途的担心;既有对友人能实现理想的祝愿;更有对友人“功名”早立的期望。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一杯”中饱含了诗人离别时的不舍之情;对友人征途的关心与担忧;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对友人建功立业的期望。
五、古诗文默写(6分)
14.(2024九上·合江月考)请用规范文字补写诗句。
(1)在国家风雨飘摇之际,秋瑾在《满江红》中高唱“身不得,   ,心却比,   ”,表现出巾帼英雄的英勇气概。
(2)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4)《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认为自己求学的经历“苦中有乐”的句子是:   ,   。
【答案】男儿列;男儿烈;八百里分麾下炙;燕然未勒归无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答好本题要考熟练地背诵积累,还要注意字形不出现错别字,一些经典名句要深刻理解。做好本题关键平时要扎实积累课本中出现的重点诗文名篇。本题中的“列、烈、麾、炙、燕然未勒、奉”等字词容易写错。
故答案为:(1)男儿列;男儿烈;(2)八百里分麾下炙;(3)燕然未勒归无计;(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六、名著阅读。(7分)
15.(2024九上·合江月考)请写出《水浒传》中你喜欢的一位好汉的名称和绰号,并补充出人物特征及故事情节。
名字+绰号:   
性格特征:   
故事情节:   
【答案】示例:智多星吴用;足智多谋;智取生辰纲;黑旋风李逵,嫉恶如仇、头脑简单,真假李逵;等等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水浒传》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开放类试题,根据题目要求写出答案即可。如:名字+绰号:鲁智深(花和尚)
性格特征:鲁智深性格豪爽、嫉恶如仇,具有强烈的正义感。他为人仗义,乐于助人,但有时也显得鲁莽冲动。他的外表粗犷,但内心善良,常常为弱者打抱不平。
故事情节:鲁智深原名鲁达,是一名军官。在《水浒传》中,他因看不惯镇关西欺压弱小,愤而出手打死了镇关西,被迫逃亡。后来,他出家为僧,法号智深,因其性格豪放不羁,被称为“花和尚”。在五台山,他因不守清规戒律而被逐出,后因救林冲大闹野猪林,在二龙山落草为寇,最后成为梁山好汉之一。他在梁山泊中屡立战功,最终随宋江招安,参与征讨方腊,最后在杭州六和寺圆寂。鲁智深的故事展现了他从军官到和尚,再到绿林好汉的传奇人生。
故答案为:智多星吴用;足智多谋;智取生辰纲;黑旋风李逵,嫉恶如仇、头脑简单,真假李逵。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和情节的把握。选择最能体现人物精神内核的动作;将动作与名著关键情节、主题深度关联;用简洁画面传递深刻内涵。
16.(2024九上·合江月考)填空。
(他)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着不住。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吗?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是死了人,为甚么这号啕痛哭是的?”(他)也听不见,只管扶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膀子。他哪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语段选自《   》,其中“他”是指   (人物名),语段主要叙写了“他”   的故事(概述情节)。
【答案】儒林外史;周进;在贡院(或考场)号啕痛哭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人物与内容识记。
由文中“号板”“贡院”等可以看出,这是写周进在贡院里因为自己老是不能中举而号啕大哭的故事。出自于《儒林外史》。
故答案为:儒林外史;周进;在贡院(或考场)号啕痛哭。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名著考查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多,既有文学文化常识也有作品主题、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写作特色类,还有对作品的品读、分析等。解答这类题,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经典情节以及人物形象牢记,这样可以轻松解答。
七、第II卷(积累表达题,共57分)
17.(2024九上·合江月考)下列加点字注音和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绰号(chuò) 盘桓(hénɡ) 隐匿(nì) 意想天开
B.蜗行(wō) 拾掇(duō) 契合(qì) 不屑置辩
C.淤滩(yū) 烟囱(cōnɡ) 诡谲(jú) 千钩之力
D.夹袄(jiá) 筛子(shāi) 睥睨(bì) 如坐针毡
【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汉字的字音字形。
A.有误,盘桓(hénɡ)——(huán),意想天开——异想天开;
B.正确;
C.有误,诡谲(jú)——(jué),千钩之力——千钧之力;
D.有误,睥睨(bì)——(pì);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易错的字音字形。作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判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是否正确。遇到记忆模糊、不确定的字词,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8.(2024九上·合江月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临沂市第八届全面健身运动会,发令枪一响,近万名健身爱好者忘乎所以地向终点——市文化广场奔去。
B.认认真真地读上几本,研究几个人物,深究几个案例,吃透这些材料,让它化为自己的血肉,写作上就会左右逢源。
C.有些不良媒体为吸引眼球,不惜断章取义,制造噱头,失实报道,不仅误导了舆论,更对当事人造成了伤害。
D.《经典咏流传》将诗词和音乐相融合,古典高雅的韵味和现代美的韵律相得益彰,让传统文化在古今现实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答案】A
【知识点】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A.有误,忘乎所以,指因过分兴奋或得意而忘了应有的举止。贬义词。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理解和运用。成语总是存在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语境对成语起着限制、阐释、照应的作用,所以,成语在句子中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与上下文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做有关成语的题目时,理解成语的含义固然重要,同时,还要把握语境,综合考虑成语的词义、词性、轻重程度、适用对象、感彩、范围大小、搭配习惯等,根据语境判断成语的使用。
19.(2024九上·合江月考)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成都市教育局的热情邀请下,诗人郑愁予远道而来,与成都教师共享文学之乐。
B.随着我市“阳光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同学们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C.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黄河流域干旱严重,专家预测小麦将减产大约30%左右。
D.为了避免受打扰的事情不再发生,金庸先生闭门谢客,低调地度过了92岁生日。
【答案】A
【知识点】搭配不当;句式杂糅
【解析】【分析】B:搭配不当,“改善”改为“提高”。
C:语意重复,把“只大约”或“左右”去掉一个。
D:滥用否定词,“不再”改为“再”。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
(2024九上·合江月考)综合性学习。
三年的初中生活转眼即逝,在这短暂的三年生活中,我们不仅学得了丰富的知识,还收获了深厚的友谊,更学会了勇敢担当,学会了乐观自信!回首往昔,感慨万千!某中学开展“岁月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相关任务。
20.【任务一】仔细观察下面的调查统计图,请简明概括它反映的主要信息。(不出现具体数字)
21.【任务二】:班史命名
请你仿照示例在下图(一)的空白处为班史拟定一个主标题。(6字以内)
示例1:《岁月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
示例2:《花样年华——我们的初中生活》
主标题:《_______________——我们的初中生活》
22.【任务三】:版块设计
请你参照上图(二)的目录,为班史设计一个版块并拟写该版块下的两个栏目。
板块二:   
栏目1:   
栏目2:   
【答案】20.近三年,初中毕业生在假期休闲娱乐和读书学习的人数相对稳定(人数变化不大);从事公益活动的人数明显增加。
21.示例:珍藏点滴、深情厚谊
22.示例:人物风采;师者风范;;同窗之谊//精彩瞬间(舞蹈之美;运动时刻)
【知识点】图表信息;活动设计;拟定标语、宣传语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图文转换。首先要读懂图表所表述的内容,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抓住问题的关键来作答。说明图表反映的问题时,既要横向比较也要纵向比较。(2)本题考查标题拟写。要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可以用最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新闻(消息)的主要内容或提取新闻材料的导语进行概括来拟写标题。
(3)本题考查栏目设计。设计的板块应贴合初中生活,设计的栏目应与版块之间有一定联系。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20.本题考查图文转换。根据图表的标题以及柱状图可以发现,黑色的休闲娱乐的柱状图,数字分别是142、136、140,变化不大,白色的读书学习的柱状图,数字分别是126、121、124,变化也不大,故可知;从2020—2022年,初中毕业生在假期休闲娱乐和读书学习的人数是比较稳定的,没有较大的浮动;而黑色的公益活动柱状图,数字分别是34、96、163,变化非常大,呈现大幅上升趋势,故可知:从2020—2022年,初中毕业生参加公益活动的人数呈上升趋势。
故答案为:近三年,初中毕业生在假期休闲娱乐和读书学习的人数相对稳定(人数变化不大);从事公益活动的人数明显增加。
21.本题考查拟写标题。根据题干“‘岁月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综合性学习活动”可知,主标题应该体现“青春的回忆”,联系示例中“岁月如歌”“花样年华”可知,主标题应为四字词语,应该简洁、明了,同时寓意深刻,能够概括或象征初中生活的某个方面。
如:青春印记、时光不散、青春之歌等。
故答案为:珍藏点滴、深情厚谊。
22.本题考查设计栏目。设计的板块应贴合初中生活,设计的栏目应与版块之间有一定联系。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如,板块二:班级文化。书香浸润;艺术绽放。这个板块旨在展现班级在文化和艺术方面的成就与风采。
栏目1:书香浸润。此栏目将记录班级在阅读方面的活动和成果。可以包括班级读书会的精彩瞬间、同学们推荐的好书分享、阅读心得交流以及在阅读比赛中获得的荣誉等。通过这个栏目,可以展现班级对阅读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在阅读中成长和进步的足迹。
栏目2:艺术绽放。此栏目将展示班级在艺术方面的才华和成就。可以包括同学们在绘画、书法、音乐、戏剧等方面的作品和表演,以及班级在艺术比赛和活动中的精彩瞬间。通过这个栏目,可以彰显班级的艺术氛围和同学们的创造力,激发大家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人物风采;师者风范;同窗之谊//精彩瞬间(舞蹈之美;运动时刻)。
23.(2024九上·合江月考)同学们交流登山成功的经验。有同学说:“想要放弃的时候,望望山顶,提醒自己山顶越来越近,就能找回希望。
有同学说:“特别疲惫时,回头看看,发现自己已经登了这么高,便会重振精神。
有同学说:“这时候也可以停一停,喝口水,调整调整,继续走。
有同学说:“不怕慢,就怕站,这时候不能停要坚持一步一步往前走。”
老师说:“大家说的都有道理。这些登山成功的经验,其实也是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成功的密码。”
请以“我的成功密码”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
(1)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不得在文中澄露个人和学校信息;
(3)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字迹消楚。
【答案】例文:
我的成功密码
成功,是每个人都渴望的荣耀。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我也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成功密码。
坚持目标,是我成功的首要密码。记得那次参加长跑比赛,赛程漫长,跑到一半时,我已气喘吁吁,双腿像灌了铅般沉重。每迈出一步都无比艰难,放弃的念头在脑海中不断闪现。然而,当我抬头望向远方的终点线,想到自己的目标,心中又涌起一股力量。我告诉自己,终点就在那里,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到达。于是,我咬紧牙关,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最终,我冲过了终点线,那一刻的喜悦无法言表。坚持目标,让我在困难面前不轻易放弃,为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顾成就,是我成功的又一密码。在学习中,每当我遇到难题想要退缩时,我便会回顾自己曾经取得的成绩。看着那一张张优异的成绩单,回忆起自己为了学习付出的努力和汗水,心中便充满了自信。我告诉自己,既然曾经能做到,现在也一定可以。这种回顾成就的方式,让我在困境中看到了自己的潜力,重新振作起来,继续为了目标而奋斗。
适当调整,也是我成功的重要密码。有一段时间,我为了准备一场重要的考试,每天都拼命学习,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自己的效率越来越低,心情也变得烦躁不安。这时,我意识到自己需要调整。我停下脚步,给自己放了一天假,去公园散步、听音乐,放松心情。回来后,我重新制定了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做到劳逸结合。经过调整,我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最终在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成功的道路或许各不相同,但这些密码却适用于每一个追求成功的人。坚持目标,让我们有了前进的方向;回顾成就,让我们充满自信;适当调整,让我们更加高效。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运用这些成功密码,去开启更多成功的大门。
【知识点】记叙文;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
一、审题立意。“我的成功密码”这个题目明确指向了关于成功的经验和方法。从同学们交流的登山成功经验以及老师的总结可以看出,成功的密码可以是坚持目标、回顾成就、适当调整、持续前进等。立意时可以围绕这些密码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展开,强调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方法对于实现成功的意义。
二、构思选材。文体适合写记叙文或议论文。如果写记叙文,可以讲述自己在学习、比赛、克服困难等过程中的经历,体现这些成功密码的作用。比如,在准备一场重要考试的过程中,当想要放弃的时候,想到目标就在前方,于是重新找回希望继续努力;或者在感到疲惫时,回顾自己已经取得的进步,从而振作精神;也可以写在遇到困难时,停下来调整状态,然后更好地前进。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现自己如何运用这些密码取得成功。如果写议论文,可以先提出论点,即成功需要特定的密码。然后分别论述坚持目标、回顾成就、适当调整、持续前进等密码对于成功的重要性,可以结合名人事例、名言警句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强调这些成功密码在我们追求成功道路上的价值。
【点评】这是一篇结构清晰、观点明确的议论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采用"总-分-总"结构,三个分论点相互支撑,论证有力。事例典型,说服力强。长跑比赛、学习经历等事例真实可信,能引发读者共鸣。观点新颖,富有启发性。将"回顾成就"作为成功密码之一,见解独到。语言流畅,过渡自然。各段落间衔接紧密,逻辑性强。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