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塘厦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东莞市塘厦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B.“这些行为都能看出邵秉义的自卑”说法有误,邵秉义初见周海阔时“坚持站着”,是出于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9月月考答案
求人办事的“谦卑”。C邵秉义对儿子卖罗盘行为“最后释然”说法有误,从原文“不过这种
1.D
傻事照他看来,是任何时候都不该干的”可以看出邵秉义并未释然。D.“这样写是为了体现他
解析:A.原文提到的是“探讨‘逍遥’这个术语在汉代至宋代如何在艺术视觉与政治方面呈现
生活的节俭窘迫”说法有误,邵秉义拿出的赎金有各种面额的钱,体现的是他为赎回罗盘想尽
出来”;B.原文只提及“欧洲现代的平等观念受到中国的启发与影响”;C.问八并非对“西
办法凑钱,强调他对赎回罗盘的重视,而不是日常生活的节俭窘迫。故选A。
方诡辩术”的追问)。
7.B
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解析:“独创性”于原文无据
B.“通过对邵秉义和周海阔的对比来制造冲突”说法有误。文本围绕罗盘能否购回及购回价格
3.B
展开矛盾冲突,但并没有通过对邵秉义和周海阔的对比来制造冲突凸显周海阔的大度。周海阔
解析:其他选项仅表现了中西政治观念的差异,无法证明中国可能对欧洲现代的“平等”观念
不要邵秉义补钱甚至让邵星池以后再给钱或不给钱也无妨,体现了他的重情重义;邵秉义坚决
有启发与影响。
要按原价给钱,体现了他的正直、有原则,两人的行为都值得肯定,并非是对比突出某一方。
4.①从简单问题入手,启发访谈对象:如问一“如何开启学术之路”;
故选B。
②对重要问题有针对性地追问:针对受访者提出的“中国知识资源启发了许多被视为‘西方'
8.①情感共鸣的喜悦:周家传承意大利语,邵家传承意大利罗盘,两个家族的传承有共通之处
特色的‘现代观念’”这一观点,继续追问“如何才能跳出‘西方诡辩术'带来的陷阱”(或
拉近了二人的情感,这种情感上的共鸣让邵秉义内心喜悦。②问题解决的释然:大笑体现出邵
针对问六“如何跳脱西方诡辩术的陷阱”,继续追问“当下时代语境下,中国艺术家该如何做”);
秉义在经历了购回罗盘的波折后,终于与周海阔达成共识、可以守住祖传之物的欣慰释然
③逐步深入地(或有逻辑性地)提问:从学术研究缘起问起,再到具体的学术观点,最后关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
当下时代的困局与做法。
①情感共鸣的喜悦:邵秉义所在的邵家有着跑船的家族历史,罗盘作为祖传之物,承载着家族
(每答出一点给2分,写出两点给满分。意思相近即可)
的记忆与传承。而周海阔讲述自家跑船历史以及意大利语的传承,与邵家在“跑船”以及和意
5.侧重点差异:
大利的渊源上有共通点。这种共通使得邵秉义感觉到与周海阔之间有一种特殊的联系,仿佛找
①鲁迅强调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写“占有”“挑选”,亦给分)
到了同路人。这种情感上的共鸣让他内心喜悦,从而通过大笑来表达这种情绪。
②包华石强调在坚持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开启创新,吸纳文化资源(展开学习、借鉴和交流)。
②问题解决的释然:邵秉义一直想赎回罗盘,这不仅是因为罗盘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其对家族
(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相近即可)
的意义。在与周海阔沟通的过程中,关于罗盘价格和赎回方式等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让邵秉
原因差异:
义心里始终有个疙瘩。当最终确定邵星池能按原价取回罗盘,且周海阔还表示若邵星池手头紧
①鲁迅的目的是针对半殖民地背景下国民党政府媚外的“送去”政策和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
钱可以以后再说时,邵秉义心中的担忧消除了,祖传之物能够保住,他内心的压力得以释放,
文化侵略,批驳当时知识分子无原则全盘西化或盲目排斥外来文化的极端态度:
所以大笑,体现出一种释然和欣慰的心理
②包华石的目的是对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想要推出具有竞争力的国际性文化产品提出建议;(解
9.①家族传承的坚守:邵秉义为维护家族颜面和传统,坚决购回罗盘,不容儿子破坏传承;周
决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无法用于建构“现代性”中国的困局)。
海阔家族通过记事本和玉坠,将学意大利语的家训世代相传,展现对家族文化的延续与坚守。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相近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②诚信与情义的交融:周海阔体谅邵秉义,愿让他原价取回,甚至缓收或不收钱,尽显情义:
邵秉义坚守诚信,坚决付全款,体现商业诚信与人文温情的融合。③文化的认同/价值的认同:
【导语】这篇节选自徐则臣《北上》的文章,通过邵秉义购回罗盘的故事,展现了运河文化的
周海阔和邵秉义因跑船背景产生共鸣,这种文化认同感/价值认同感让他们找到归属感。④运河
深厚底蕴和家族传承的温情。文章巧妙地将现实与历史交织,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刻画了邵
文化的印记:邵家、周家祖上都跑船,他们的家族历史反映了独特的运河文化,运河文化成为
秉义的坚韧与谦卑,以及周海阔的宽厚与理解。语言质朴而富有“土味”,增添了故事的真实
人物情感与行为的根基,也赋予故事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感和亲切感。结尾的两次大笑,既缓解了紧张气氛,也体现了人物之间的默契与和解。整体上,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文本丰富内涵的能力.
文章不仅讲述了一个购回罗盘的故事,更通过这一事件,传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传承的深
①家族传承的坚守:对于邵秉义来说,罗盘作为祖传之物,代表着邵家的家族历史和传统。他
刻思考。
认为儿子邵星池卖掉罗盘是“把祖宗的脸踩在地上了”,所以坚决要把罗盘购回,不允许儿子
6.A
破坏家族的传承。这种行为体现了他对家族尊严和传统的维护,以及对家族传承的重视和坚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②诚信与情义的交融:周海阔在与邵秉义的交流中,体谅邵家的情况,愿意让邵星池按原价取
高三9月月考语文答案
第1页共3页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广东省东莞市塘厦中学高三9月月考
语 文
本试卷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2B铅笔在“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所在的班级,以及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问一:可否先谈谈您是如何被中国艺术史或汉学所吸引,最终走向这个研究领域的?
包华石(以下简称“包”):庄子开启了我的汉学道路。《齐物论》提出了民主思想,我后来写过文章专门讨论《齐物论》的视觉性与物体特性。因为庄子,我想做一个有关中国古代思想中的“逍遥”术语的细读研究,探讨它在汉代至宋代如何在艺术视觉与政治方面呈现出来。
问二:如何从学术层面探寻中国艺术与政治之间的复杂联系?
包:这需要学者有更为广阔的学术视野、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方法。除了艺术本身的形式与风格外,还要放在历史文化、商业流通、言论管道、风尚习俗等领域全面考察。我认为视觉艺术具有认知维度,可以运用于追踪抽象概念的发展进程。通过考察文本-图像的具体构成,我们能够透视政体、权力、平等、人民等抽象的政治概念在古代中国与近代欧洲的演变轨迹。
问三:您提出在古代中国,艺术也是“民意反馈管道”之一,这颠覆了我们的固有认知。
包:艺术作为“民意反馈管道”之一,反映了一个文明的言论自由程度。在中国,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东汉的许多画像石中留下了不少具有政治内涵的图像,如拓片《北风其凉》、武氏祠画像《淮南子》等;汉代之后,中国进入了贵族统治时期,唐代的绘画题材大多限于贵族阶级……不同时期的政治风俗画都体现了知识分子与政治制度、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
问四:……
包:……
问五:您在近著《西中有东:前工业化时代的中英政治与视觉》中提出欧洲现代的平等观念受到中国的启发与影响,可否介绍一下这方面的观点?
包:中国的知识资源启发了许多被视为“西方”特色的“现代观念”。比如18世纪晚期法国大革命时,欧洲人才谈及“政权”概念,但用的是“贵族性”。虽然有人说西方的制度是科学民主,实际上一开始并非如此。英国人看到中国科举制度,觉得可以学习这“举贤任能”的制度,又花了几百年调整社会结构与文化,才施用于政。
问六:在此基础上,您还提出了“中国的八大发现”:人民与国家的关系、国家权力范围的界定、平等的来源、法制、民意反馈、分权制衡、仁政的对象、人情。您以解构西方中心论的方式,试图证明那些不言而喻的许多现代概念,其来源都是可疑的。那么如何才能跳出您所谓的“西方诡辩术”带来的陷阱?
包:“西方诡辩术”常把许多东西,包括民主、言论自由、贤能或自然等,都视为西方的专有概念。这种诡辩术有两种逻辑弱点:一是将地方习惯视为准则,例如多数美国人甚至汉学家至今都相信,相比于中国或其他任何地方,西方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更为民主平等,这种视角的问题并不完全在于诋毁其他区域,而在于以群体身份认同取代客观历史事实作为学术讨论的基础;二是年代置换、反客为主,启蒙运动以来西方给中国贴上“社会停滞”“东方专制主义”等负面标签就是如此。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把自己的未来限于西方学者所断定的范围之中,因此,当代中国人应该重新反思自身文化中的知识传统,不要被“西方诡辩术”所迷惑。
问七:在当下全球化的语境下,中国艺术家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包:我认为只有跨文化的艺术品才有能力超越“本土性”,成为用于文化竞争中的国际性产品。欧美先锋艺术家吸纳来自其他国家的文化资源,在坚持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开启了现代化的创新,推出了有竞争力的国际性文化产品,但五四知识分子在借用西方资源进行社会变革时却失去了传统的根基,无法为自己的文化价值做出合理的辩护,这导致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大多无法用于建构“现代性中国”。未来的中国艺术家如果想推出具有竞争力的国际文化产品,恐怕还得重新思考“现代性”与文化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
问八:清华大学刘东教授在《为中国人民声辩》中认为您的著作揭露了西方学者“偷窃历史”的各种诡辩术和偏狭的民族主义,指出了中国美术的精神底蕴,验证了中国文化当年的势能。您认同他的看法吗?
包:我想要强调的是,文化不具有本质性,而是流变的。西方并非总是先进的,不同文化之间除了竞争,也可相互学习、借鉴和交流。艺术将以巨大的感召力和魅力,拆除我们在理解之路上的各种障碍和偏见,把人类不同的心灵沟通在一起。
(摘编自刘燕《海外中国艺术史的研究理路与创新——美国汉学家包华石教授访谈录》)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庄子开启了包华石的汉学道路,他认为《齐物论》提出了民主思想,它在汉代至宋代的艺术视觉与政治领域均有所呈现。
B.除了现代平等观念外,许多当代人不言而喻的西方现代概念,如法制、民意反馈、分权制衡,都受到了中国的启发与影响。
C.针对“西方诡辩术”,问六和问八持续抛出追问,不仅折射出采访者对西方中心论调的关注,也体现了他对这个现象的警惕。
D.访谈涉及了受访者走向汉学的路径与研究成果,并给出了不同文化之间除了竞争也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和交流的建议。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问一将受访者被中国艺术史或汉学吸引的过程作为访谈的切入点,营造了亲切而不失专业的对话氛围,能够激发听众的兴趣。
B.问三回答颠覆了大众惯常认知,举例较丰富,体现受访者的观点植根于对事实真相的尊重和对历史材料的开掘,具有独创性。
C.问四可能会提出“中西方在政治风俗画中表现的观念有什么不同”或“在西方艺术中,是否也存在反馈民意的案例”等问题。
D.联合国副秘书长在2025年首个“文明对话国际日”上的“文明对话是通往和平的途径”发言与问八中受访者的观点不谋而合。
3.下列选项中,更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问五回答的是( )(3分)
A.南宋的《望贤迎驾图》具体描绘了妇孺形象,16世纪《利维坦》插图中却只有群众以背影衬托国王巨兽的画面。
B.清代《古文渊鉴》提出任用官员“不限资格之高下”,18世纪初被译为英文,欧洲启蒙运动时期该书影响很大。
C.1593年由杨东明创作的《饥民图说》反映了收成欠佳时期饥民的悲惨生活,但欧洲16世纪却尚未出现此类作品。
D.宋代税率依靠收入而定,赚得越多,则纳税越多;17—18世纪的欧洲,税率仍然靠世袭身份进行区分,世代相同。
4.访问者如何在对谈中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 《拿来主义》与本文都提出了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鲁迅和包华石观点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北上(节选)
徐则臣
门外走进来一个黑瘦老人,头发花白,只有被河风吹了一辈子才能长出那样一张脸,皮肤不干,但皱纹走的都是风的路子。腰有点弓,因为风湿病,走路都不是特别利索;他攥着人造革皮包带子的指关节粗大,稍稍肿起和扭曲,周海阔这个外行打眼也可以确诊他有严重的风湿病。
“我是刚才那个邵星池的父亲,”老人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卡,“我叫邵秉义,这是身份证。我儿子赎回罗盘[注]缺多少钱,我给补上。”
周海阔站起来,把外套脱掉。竟然穿着西装跟邵星池谈了这么久,怪不得觉得有点热,而现在,邵星池的父亲突然出现,他觉得后背上瞬间出了一层汗。程诺接住老板的外套,对老人说:“大爷,不是赎回。咱们不开当铺。”
“对不起,是买回来。”老人很谦卑。
周海阔请老人坐下,邵秉义坚持站着,不用说几句话,站着就行。周海阔提醒他,站久了容易加重风湿病,邵秉义才坐下。“看来老板是懂运河的人,一眼看出了我的风湿病。谢谢!”邵秉义说,“那老板一定也明白,我儿子为什么要把罗盘买回来。”
周海阔让程诺给老先生上茶。程诺送茶来时,附在周海阔耳边说:“这位老先生来过,还问过罗盘价格,想买。”
邵秉义耳朵很好,程诺的耳语听得一清二楚,“我是来过。不瞒两位,上次我就想买回来。”
三个月前邵秉义才知道儿子把罗盘卖了。就一个人搭船来到这里。玻璃表面破裂他也认出那罗盘姓邵,问货源和收购价格,程诺说要为当事人保密;问再次售出的价格,程诺说,原则上不卖,要卖,价格也得周总定。邵秉义出了客栈,抽出皮带揍儿子一顿的心都有。但他在河边坐了半个钟头,火气下去了。儿子也不容易,不到万不得已也不会干这种傻事;不过这种傻事照他看来,是任何时候都不该干的。他从河边站起来,搭另一条船回去,他决定自己想办法把它赎回来。
他把角角落落里的钱都搜出来,拎着人造革皮包来了客栈。经过河口,看见吴老板的船停在半道,猜儿子可能来了。星池和朋友的船舶修理厂关张之后,剩下的钱已经买不起一条船,他也不打算立马东山再起,想先在别人的船上干一阵子,理出个头绪再图长远。正好吴老板船上缺个掌舵的。儿子能回到船上,让邵秉义心里还是生出一点温暖。
邵秉义把提包拉开,往外拿出第一捆钱,拿第二捆时,周海阔挡住他的手,“大爷,罗盘必须收回吗?”那一捆钱,大大小小颜色各异的纸币,从一百到五十到二十到十块到五块到一块一直到五毛:老人把所有钱都搜罗来了。
“老板别担心,我有大票子。”邵秉义说,“有一捆每张都是一百的。”
周海阔捂住包,“不必了,大爷。罗盘,您取走吧。”
“钱你还没数呢。”邵秉义说,“就是取,也让那狗东西来取。他把祖宗的脸踩在地上了,他得自己给捡起来。你们别告诉他我补了钱,就说降价了。”
“还是两万五。我们没有翻倍的规矩。大爷,我们家祖上也跑船。”
老秉义如同听到接头暗号,眼神突然亮起来,“哪一辈?跑的什么船?”
“得有上百年了。屋船,有的地方也叫栈船,载客的。当年跑过半条运河。”
老秉义伸出手,一定要跟周海阔握一下,不为自己,为祖先。邵家的先祖开始跑船,也在上百年前,第一趟水路就把大运河从南跑到了北。
“你家吃了多少年水饭?”邵秉义问。
周海阔说不清。
他只听说祖上传下过一个意大利文记事本,小羊皮做的封面,本子上几乎写满了字,手写。周家最早认识意大利语的,就是一百多年前跑船的周公义彦,那个意大利文记事本就是从义彦公手上传下来的。当年义彦公还是个十来岁的少年,被父母从学堂里拉出来当学徒谋生,跟着师父在水上跑长途。极偶然的机会,接待了一个意大利客人,洋客人非常喜欢少年周义彦,两人很谈得来。他发现义彦公极有语言天赋,就在旅途中教授他学习意大利语。意大利客人到达目的地,为了感谢,也为了激励少年周义彦继续学习意大利语,把自己的记事本送给了他。
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里,不仅周义彦会说意大利语,周家的世世代代都会说意大利语。学意大利语成为家训,必修的功课。
周海阔把脖子上的玉坠掏出来给邵秉义看。一个半大拇指甲大小的青绿色的玉,有锈红色的沁,做成了书的模样。周海阔指着玉书封面和封底上刻的同一个单词:Lingua(语言)。邵秉义伸长脖子,不认识洋文,害怕把玉给摸坏了,伸出的手又缩回来。“那个记事本,还在吗?”邵秉义对周家的文化传承插不上话,也坦然地感到了自卑。
“不在了。”周海阔摇头惋惜。
“本子上都记的啥?”邵秉义问。
“不知道。”周海阔说,给邵秉义敬上一根烟,“祖父也记不清了。大概就是运河上的航行日志,好像说到马可·波罗。其实对我们后人来说,本子上记了什么不重要,它更像是一个信物和提醒,督促周家人把意大利语传承下去。有时候我也想,如果义彦公遇到的是个法国人或者德国人,如果他碰巧又对法语或德语感兴趣,是不是我们家祖祖辈辈必须学的,就变成法语或德语了?”
“还是意大利语吧,”邵秉义吐出一口烟,“要不见到咱们家的罗盘,你还不一定知道是哪儿来的呢。”
加上程诺,三个人一起大笑。
这事就算定了:等星池下次来,就可以取回罗盘。原价。周海阔的意思是,若星池手头儿紧,罗盘拿走,钱以后再说,不给也无妨。邵秉义坚决不答应,要是这样,那罗盘就不要了。程诺说,嗨,好像又说回来了呀,这罗盘到底是重要还是不重要?三个人又大笑起来。
(有删改)
[注]罗盘,指20世纪初,一个曾坐船沿京杭大运河北上的意大利人送给邵家先祖的意大利罗盘。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邵秉义脸上皱纹“走的都是风的路子”、因风湿病走路不利索,隐晦表明邵秉义常年跑船、与运河打交道。
B.邵秉义初见周海阔时“坚持站着”,看周海阔的玉坠时“伸出的手又缩回来”,这些行为都能看出邵秉义的自卑。
C.邵秉义在河边坐的半个钟头时间里,对儿子卖罗盘行为从起初的满腔愤怒到最后释然,经历了复杂的心理变化。
D.邵秉义拿出的赎金不仅有大面额纸币,也有小面额的,甚至还有五毛的,这样写是为了体现他生活的节俭窘迫。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在对话中穿插对两个家族历史的回顾,由单一时间维度叙事拓展到两个时间维度,增加了故事叙述的深广度。
B.文本围绕罗盘能否购回及购回价格展开矛盾冲突,通过对邵秉义和周海阔的对比来制造冲突,凸显周海阔的大度。
C.程诺在文本中的着墨比较少,只有寥寥数语,但这一形象不仅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也使购回罗盘的情节更为丰富。
D.人物对话中出现的“大票子”“狗东西”“水饭”等词语充满“土味”,与赵树理《小二黑结婚》的语言风格有相似之处。
8.文本的结尾部分,三个人有两次大笑,请分析两次大笑时邵秉义是怎样的心理。(4分)
9.文本讲述了一个购回罗盘的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请加以分析。(6分)
(三)阅读Ⅲ(本小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陈襄,福州候官人。少孤,出游乡校,与陈烈、周希孟、郑穆为友。时学者沉溺于雕琢之文,所谓知天尽性之说,皆指为迂阔而莫之讲。四人者始相与倡道于海滨闻者皆笑以惊守之不为变卒从而化。襄举进士,调浦城主簿,摄令事。县多世族,以请托胁持为常。襄欲稍革其俗,每听讼,必使数吏环立于前。私谒者不得发,老奸束手。襄莅官所至,必务兴学校,平居存心以讲求民间利病为急。既亡,友人视其箧,得手书累数十幅,大抵皆民事也。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二十一)
材料二:
咨汝邑父老:夫人之为善,莫善于读书为学。今天子选士,虽山野贫贱之家所生子弟,苟有文学,必赐科名,身享富贵,家门光宠,休荫子弟,岂不为盛事 予自到任,居常悯汝邑民不识为学,父子兄弟不相孝友,乡党邻里不相存恤,其心汲汲,惟争财竞利为事,以至身冒刑宪而不知止,子甚哀焉。奈奉行天子诏条,不可私恕,每刑一身,若伤肤发。而汝邑民不知予心,乃相扇炽,构讼成狱,自以为能使予日不得食,夜不得寝,欲与革弊,略不能改,是诚何心?盖不知读书为善之故也。古者,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今百里之邑,良民子弟不少,其间岂无聪明瑰茂朴美之器,可使为公卿者?然而不使之为学,真可惜也!今汝父老归告其子弟,速令来学,予其择明师而教诲之,庶几有成,如前所说。予明年十二月官满即去,汝父老其听予言。
(节选自陈襄《仙居劝学文》)
材料三:
某尝谓学校之设,非以教人为辞章、取禄利而已,必将风之以德行道艺之术,使人陶成君子之器,而以兴治美俗也。杭,东南之会藩也。其山川清丽,人物秀颖,宜有美才生于其间。然自建学以来,士之卓然有称于时者盖鲜,反不逮于支郡,何也 岂非渤海之民,罕传圣人之学,习俗浮泊,趋利而逐末?顾虽有良子弟,曾不知师儒之道尊,而仁义之术胜也。某之至是邦也,固当以教育为先务,而必致学者首明《周官》三物[注]之要,使有以自得于心而形于事业,然后可以言仕。此所谓学之序也。虽然,自以为愚蔽弗明,而力不足,且胜其任责不逮,思得明诚笃行之士,相与讲议其道而推行之。
(节选自陈襄《杭州劝学文》)
[注]《周官》三物,指“六德”“六行”“六艺”。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四人者始相与A倡道于海滨B闻者皆笑C以惊D守之E不为变F卒从而化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莫之讲,宾语前置,其结构与《齐桓晋文之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未之有”相同。
累,音lěi,指积聚,与成语“连篇累牍”中的“累”字读音、意义均相同。
风,本义流动的空气,后引申为借风力吹干吹净,在文中为“教化、感化”之意。
胜,经得住,与《鸿门宴》“沛公不胜杯杓”“刑人如恐不胜”的“胜”意义相同。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陈襄为官刚正恤民。任浦城主簿时,决心革除豪族干政的弊病,令小吏环立公堂来震慑请托的人,遗稿中的大部分内容是记录百姓事务的。
仙居百姓不知求学向善,致使人伦失序,唯利是图,甚至触犯法律,形成诉讼,陈襄常常为此感到痛心,觉得惩罚百姓就像伤及自己身体一样。
陈襄认为小村落都有忠信之士,那么大县更应有人才,他建议百姓要赶紧让子弟求学,并且要自选良师,甚至以任期将满暗示事情的紧迫。
陈襄认为学习应先在内心中领悟《周官》三物的要旨,然后在日常中践行,这之后才可谈做官。对此,他希望有诚恳笃行的人一起研讨推行。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襄莅官所至,必务兴学校,平居存心以讲求民间利病为急。
士之卓然有称于时者盖鲜,反不逮于支郡,何也?
材料二陈襄说“学”可“身享富贵”,材料三又提及“非以教人为辞章、取禄利而已”,二者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5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柳州开元寺夏雨①
吕本中
风雨潇潇似晚秋,鸦归门掩伴僧幽。
云深不见千岩秀,水涨初闻万壑流。
钟唤梦回空怅望,人传书至竟沉浮②。
面如田字③非吾相,莫羡班超封列侯。
【注】①此诗为南宋初期吕本中避乱流寓柳州时所作。②《世说新语·任诞》载,殷洪乔为豫章太守,临赴任,京都人托他带书信百多封,他悉投水中,并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不肯做送信的邮差。③“面如田字”典出《南齐书·李安民传》,形容富贵之相。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风雨潇潇”渲染氛围,“似晚秋”写夏日风雨给人以深秋之感,实则暗示诗人心境的凄凉。
B. “云深不见”“初闻”,视听结合,写云雾遮蔽群山,山谷溪流奔涌声,景象迷蒙而雄浑。
C. “钟唤梦回空怅望”,诗人因美梦被钟声惊破而徒然张望,流露出面对现实处境的无奈之情。
D. “人传书至竟沉浮”表面写家书遗失,实则表达诗人对仕途升迁无望的愤懑和消极避世之情。
16. 元代诗论家方回评论此诗尾联“乃是避地岭外,闻将相骤贵者,亦老杜秦蜀湖湘之意也。”请结合评论,比较本诗尾联与杜甫《登高》尾联所抒发情感的异同。(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班会课上,进步显著的小张同学介绍经验时,很谦虚地引用了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劣马自居,说明坚持的作用。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对比,写出了百姓安于异族统治的现状。
(3)与右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人脸解锁、自动驾驶、智能摄像头……在我们的生活中,人工智能 ( )。那么人工智能背后名为“深度学习”的关键技术,你了解吗?深度学习是一种机器学习方法,科学家通过构建人工神经网络,使机器实现对人类大脑神经系统的网络结构和学习机制的模仿,让机器拥有类似人类的学习能力。
“深度学习”就像传话游戏:给人工神经网络输入数据,数据在人工神经网络中层层传递,就像一个人把看到的照片描述给没有看过的人,然后逐个传递,由最后的人来判断究竟是什么东西,也就是让人工智能学会通过特征对数据进行判断。①深度学习最大的特点是,②分层提取特征,③通过组合低级特征合成高级特征,④再进行预测和判断。⑤人脑神经系统认识和判断事物的过程与这种方法是类似的,⑥有利于发挥机器的数据与计算优势,⑦降低人类的干扰,⑧提高预测准确性。
“深度学习”也存在不安全性。下面是个典型案例:研究者制作了雪山和狗的对比图,先让计算机和人看雪山,二者都能准确判定为雪山;当在图片上添加一点干扰信息后,__________。这个案例说明,尽管机器通过“深度学习”能够像人类那样区分雪山和狗,但实际上它既不认识狗,也不认识雪山。为什么会这样呢?关键问题是——什么叫做狗?我们怎么定义一只狗?人类是通过视觉看狗的外形来判定所看到的是狗,但问题是什么是狗的外形?为什么人类的视觉能够在千变万化的外形里确定它是狗?而且有时把狗挡住了,即使遮挡了很多,人仍认识它。人类的视觉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我们无从得知。在这一点上,机器与人无法相比。
18.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无处不在 B.大放异彩 C.无所不能 D.无孔不入
19.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计算机将雪山看成了一条狗,但人看雪山仍然还是雪山
B.雪山在计算机看来成了一条狗,但在人眼中仍然还是雪山
C.人看雪山仍然还是雪山,计算机却会将雪山看成一条狗
D.雪山在人眼中仍然还是雪山,但在计算机看来却成了一条狗
21.学校科技节上,某同学在“深度学习”科普宣传海报上选用了“人工神经网络的数据处理流程图”,请添加一段话,对流程图进行说明。要求内容全面,语言连贯,不超过70个字。(4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多处使用问号,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三、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世间万物,皆有边界。国家之间有疆界,自然生态中有保护区。而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同样存在一种无形的“边界”。它意味着对自我空间和意志的守护,也意味着对他人距离和选择的尊重。
对于“人际交往中的边界感”,你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请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