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九年级语文收心考试试卷(时间:120分钟 总分:120分)一、语言运用·参加实践活动(共7小题,计24分)学校准备开展“诗海寻踪”主题活动,邀请你作为文字编辑参加。【五彩诗韵】请完成活动导语的语言文字问题。诗是迷醉心怀的智慧,诗是翻腾内心之叹息。诗是文学大观园里一道最妖娆的风景。读《沁园春·雪》,我们可以目睹红zhuāng素裹的壮美,感受毛泽东激荡的豪情;读《周总理,你在哪里》,我们可以体会作者深沉的敬意;读《我爱这土地》,我们可以谛听诗人恳切的絮语;读《乡愁》,我们可以触摸作者渴望两岸统一的初心;读《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们可以与作者分享那四月的娉婷;读《我看》,我们可以畅想那摇曳的自由;与诗为伴,每一天都深受震撼;与诗为伴,每一天都会明媚鲜yán。亲近诗歌,定能遇见不一样的自我!1. 请给文段中加点字注音。娉婷______ 摇曳______2. 根据拼音写出对应的汉字。红zhuāng素裹______ 鲜yán______【繁花诗苑】3. 请补充诗文名句,完成活动的过渡语。美丽的古诗文丰富着我们的初中语文学习生活,古诗文中也寄寓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中国是诗歌的王国,“____________,在河之洲”(《关雎》)的鸣声,拉开《诗经》的大幕;“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尽显王勃的乐观豁达;子美实录唐代战乱之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石壕吏》)强烈的对比中尽显官之骄横与民之可悲。三千余年诗韵流芳,吾国古诗之苑,人民富足,生活安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现人民安适自足的美好生活(《桃花源记》),此情此景,我们忍不住放声高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爱这土地》)【禽影诗章】下面是栏目三中的一段文字,请完成编辑任务。①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经典咏流传》等节目以高而不冷的文化格调、温暖厚重的文化情怀,接连赢得超高口碑。②有媒体评论,典雅文化与大众娱乐的碰撞,不仅让观众得以在屏幕上邂逅诗和远方,更是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集体回望。③我们需要通过节目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更需要通过阅读经典增加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4. 语段中划线词语的词性判断依次正确的一项是( )A. 形容词 名词 副词 介词 B. 形容词 形容词 介词 副词C. 名词 形容词 副词 介词 D. 名词 形容词 介词 副词5. 请提取第①句的主干,写在下面的横线上。6. 第③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诗藏典珠】7. 活动中,学校选择了诗集《艾青诗选》作为现代诗的代表,请完成编撰任务。艾青是“土地的歌者”,请从《艾青诗选》中列举出三首以“土地”为意象的诗歌,并分析其中一首诗中“土地”意象的作用。二、阅读(共14小题,计46分)【现代文阅读】(共8小题,计30分)【材料一】①曾经有个对中国文化特别感兴趣的外国学生读完《静夜思》后,一脸茫然地问他的朋友:月亮跟故乡有什么关系呢?②这位外国学生之所以有此疑问,是因为他不懂中国诗歌中的意象。意象,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③什么是意象呢?意象就是“意”加“象”的组合。自然界里,一切看得见的物体,如山、水、草、木等,都可以称之为“象”,即物象。物象一旦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这样的物象就成了意象。如“梅”是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有色,具备某种形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④诗歌为什么要用意象呢?⑤因为诗歌讲究含蓄,忌直接宣泄主观情思。只有将抽象的情思转化为意象,才能构成诗的艺术。如诗人鲁藜的《泥土》: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⑥诗歌用“珍珠”和“泥土”两个极平常的意象进行对比,就表现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对人生的思索和追求,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果直接讲述道理,诗歌的艺术境界就荡然无存。⑦“立象”可以“尽意”。诗是心之精微,要把主观情思准确地表达出来很难,古人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说。为能“尽言尽意”,古人想出了化意为象的方法,以“不言出”来代替“言不出”和“言不尽”,把大量的空间留给读者去想象、去填充、去思考,尺幅之间表无穷意蕴。这种“立象以尽意”的方法是诗人表达满腔情思的最好方式。如余光中的《乡愁》。乡愁是一种十分抽象的情绪,要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很难。但诗人把抽象的乡愁转化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种意象,把“乡愁”物化,继而写出了母子离别之愁、新婚离别之愁、母子永别之愁和家国之愁,令人动容。⑧诗歌离不开意象。有意无象的诗,很难让人得到审美的满足;有象无意的诗,难以让读者获得深刻的认识。意象是沟通诗人与读者的桥梁,读者通过领悟意象的寓意,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主旨,感知诗人情感。(摘编自王宜振《诗是意象的艺术》,有改动)【材料二】如果说意象是一些砖石,那么意境就是一座完整的建筑。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与意象构成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这种意境不仅能包括诗里所有意象的审美指向,更能集中突出全诗的主旨。只有物象,或意象散乱,都不能构成一首有意境的诗。诗人要围绕诗的主旨将一组或多组意象有机组合,才能营造出意境。就像一幅画,多个意象围绕画的主题有机组合,构成的整体画面营造出的境界就是意境。如《江雪》图。(摘编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改动)【材料三】从诗歌写作的本质来讲,诗歌以表达诗人情感为首要目的,意象只是将诗人的情感具体化、形象化的载体,但是它也可能限制读者的想象力。例如,如果诗人写月亮代表思念,那么当读者读这首诗时看到月亮,必然觉得月亮就只是思念的象征物。但每个人的思考方式不同,月亮除了代表思念,还能寓意团圆、爱情、凄冷等,寄托思念的也不止月亮,还有杨柳、酒杯、歌曲等物象,但读者读这首诗时却认为思念只能用月亮来寄托,想象力就被限制了。另外,意象的模糊性和多义性,让读者难以准确理解诗歌意蕴;而无意象的诗歌直抒胸臆,能直接传达诗人的情感,易于读者准确把握诗歌主旨,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所以诗歌并非一定要用意象。只要诗人能写出最真实动人的情感,给人以思想的启迪,这样的诗歌也具有艺术性。(创编自冯天、袁毅《非意象化:论纯意识诗歌的思维》)8. 根据上面三则材料,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一切看得见的客观物体,如山、水、草、木等只要进入作品,就成了意象。B. 诗和画的意境都是用物象组合而成。如《江雪》图,把“山”“雪”等物象组合,就构成了孤独寂寞的意境。C. 由于每首诗都由众多的物象构成,所以每首诗都有多种意境,这使得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D. 由于每个人的思考方式不同,一种物象可以寄托多种寓意,一种寓意也可以寄托于多种物象。9. 请根据材料一,解释什么叫“立象以尽意”。10. 材料一中说“诗歌离不开意象”,材料三却说“诗歌并非一定要用意象”。你的看法是什么呢?请根据你的阅读体验,从初中学过的诗歌中举例阐明理由。(不能以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诗歌以及《天净沙·秋思》为例)(二)(21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风雨走蓝关孙荣①上周末,与朋友相约去蓝关古道赏红叶,忽然下起雨来。大家谁也没有犹豫,反倒觉得这样挺好,既可游秦岭、赏红叶,又可体验“凄凄关上,万山斑斓”的双重景致。②从州城出发,走312国道,不一会就进入牧护关界。这里属高寒地带,年平均气温10.3摄氏度。时不时有三两农家、几处炊烟,山民走动,鸡犬相闻,依然是淳朴的乡村气息。公路两旁,依旧有苍翠草木,野菊花、十样景、一串紫等展着艳丽动人的脸庞,在微风中含笑点头;澄澈充沛的河水,一路上跟随奔流。③穿过秦岭隧道,雨逐渐小起来,冷风夹着一星半点的雨滴轻飘漫洒,可山中寒气却越发浓重。我们关好车窗,躲在车内,透过窗玻璃,在一山又一山上捕捉着我们想见的风景。走着走着,雨珠稠密起来。一面又一面连绵的山坡上,大片的黄蜡木经秋气点染,此刻尽是红、黄、橘三主色的随意搭配。不同深浅的红,不同浓淡的黄,不同明暗的橘,配上多种轻重不同的绿、紫、褐、赭、青等色彩,一座座山体好似披着一幅幅丰富多彩、意象活泼、手法大胆的巨幅彩锦,映着河谷山顶随风飘荡的邈邈雾气。那种出尘超凡的气度、雄阔壮丽的美艳,鼓舞着我们走出车子,冒着瑟瑟的寒风,任凭风吹雨打,也不愿错过唯有高手创作的视频中才可看见的绝美风景。④极致的美景,震撼吸引着我们一会儿跑在开阔的路边,一会儿跑上道旁的高丘,观赏、拍照,尽情感受风雨蓝关的大美淋漓。风更大更冷了,肆意抓起我们的头发、掀起我们的衣服,将硬邦邦的雨点打在雨伞上、敲在手臂上,厚秋衣瞬间没了防寒性。我们在风雨中瑟瑟蜷缩着,却依旧贪恋着秦岭深处的美景。⑤一路上走走停停,面对漫山红遍、绚烂叠嶂,平日工作生活中的琐碎与烦恼、劳累与枯燥,不知不觉间悄然而去,心里有种孩子般的兴奋和愉快。同时,又有一点痴愚的感伤:再美的风景为什么都不会永驻?到蓝桥镇窄峪川山口时,风雨愈加猛烈,车窗外一片雨雾迷蒙,可见度极差,我们只好原路返回。⑥走过一段石板路,我们来到蓝关古道的韩愈祠。祠堂坐落在半山腰的一处平台上,小青砖矮墙围着一个小小庭院。走上一串台阶,踏入院门,可见平整的场院,靠东是三间小厢房,北面靠坡三间砖木结构、四扇两门的祠堂,门框两边是清代商州县令所题对联:“雪拥蓝关一片冰心寒日月,云横秦岭千秋浩气赛乾坤”,横批“正气云开”。祠堂门口的台阶下,蹲着两只豪迈威猛的白虎。不巧,祠堂木门紧锁,我们只能站在门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透过木门上部的窗棂子,瞻仰韩文公的塑像。韩文公坐像总体还算高大,双翅官帽、大红朝服,正气凛然,栩栩如生。两侧墙壁上是雪拥蓝关和八仙彩绘图。庭院当中,有个高大的吊炉,两边各有一棵落光了叶子的大槐树,光秃秃的枝柯在冷风中孤零零地瑟缩着,只有祠堂门口那两只守门的白虎,雄健有力,威武霸气,为寂清的庭院增添了一种镇得住的力量。⑦遇见一位年岁已高的退休职工,问起他韩公祠堂的事。他说,从前的韩愈祠光殿堂与厢房就有三十多间,占地十多亩,气派非凡,庙产丰厚,常年有道人师徒往来管理;大小官员和文人贤士从此经过,都要寻访膜拜。祠堂三面围着的群山,是一派绚丽斑斓的西洋油彩。正对的山坡上,却是清一色绵延起伏、苍苍莽莽的雪松林。整片林子在山风山雨的涤荡下绿潮翻涌,意气风发,生机无限,似乎韩公的风骨与正气穿越千年时光,愈发青葱蓬勃。⑧一千多年前,在那个风搅雪的正月天,韩公因上书朝堂被贬潮州。他满怀失意,从长安仓促出发,到此地时又逢暴雪封山,刺骨的寒冷吞噬着他疲惫不堪的身心。山高路险,鞋底的白雪结成厚厚的冰,他每走一步脚下都会打滑。那一天的天气冷酷无情,如同韩愈官场失意后的境遇;似乎像仇恨、惧怕韩愈的邪恶力量,要使尽一切手段对付这个大胆果敢,为国为民的文人。彻寒的“关上”山鸟飞绝、万径无人,只有呼啸不止的暴风雪。后来,就连伴随他多年的长腿马也被冻得止步不前。如果晚上找不到歇脚的地方,人和马都得冻死在风雪肆虐的秦岭之巅。这种极度冷静与清醒的时刻,韩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对国家、百姓的责任与承担。此时此刻此地,他一定在想:如果可以重新开始,依旧会犯颜上谏,尽力阻止祸国殃民的行为。于是,他对匆忙前来相救的侄孙韩湘写下了千古名篇《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⑨此刻,我站在韩愈祠的小院,秋正浓,冷风酣,潇雨寒,衣服似被雨水浸透,领口不住有冷风往里灌,使人感觉如处寒冬。当此情景,我深感韩公当年“为除弊事”“不惜残年”的决心、豪气和坚定意志,以及他无惧生死、忧国忧民的铮铮铁骨与浩然正气。⑩风雨走蓝关,在秋雨与历史的双重交织中,经受了一次深入骨髓的精神洗礼……11.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地点 景物 景物特点牧护关界 (1)__________ 淳朴自然,生机盎然秦岭隧道附近 风雨、黄蜡木、雾气 (2)__________(3)__________ 白虎石雕、韩愈塑像、雪松林 (4)__________12. 请结合上下文,完成下面题目。(1)公路两旁,依旧有苍翠草木,野菊花、十样景、一串紫等展着艳丽动人的脸庞,在微风中含笑点头。(赏析加点词的妙处)(2)风更大更冷了,肆意抓起我们的头发、掀起我们的衣服,将硬邦邦的雨点打在雨伞上、敲在手臂上,厚秋衣瞬间没了防寒性。(从环境描写的角度赏析)13. 第⑦段说“似乎韩公的风骨与正气穿越千年时光,愈发青葱蓬勃”,请结合本文内容和你对韩愈的了解,探究韩愈身上具有怎样的“风骨与正气”。14. 文章结尾说“经受了一次深入骨髓的精神洗礼”,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在秋雨与历史的双重交织中,经历了怎样的“洗礼”?15. 文章展现了蓝关古道独特的自然风景和历史文化风貌。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写一段导游词,向大家介绍蓝关道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100字左右)示例:各位游客,今天我们一起游览司马祠。从芝川镇东行,过芝秀古桥,便可看到高大的“高山仰止”砖木牌坊,司马祠就屹立在韩奕坡。踏上“朝神道”石级,台阶似长龙蜿蜒。接着便就到了司马祠,殿中司马迁坐像威严,殿后是司马迁墓,墓旁古柏成荫,让人想起他忍辱著《史记》的身影。希望这次游览,能让大家记住司马祠,记住司马迁的伟大。(三)(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①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选自《战国策》)【注释】①三旦:三天。②还:同“环”,环绕。③朝:早晨。16. 请根据表中提示方法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词义骈死于槽枥之间 字形推断法:小篆。从马,并声。两马并驾一车。 (1)______执策而临之 成语推测法:如临大敌 (2)______比三旦立于市 词典释义法:①并列②接连③亲近④等到(《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 (3)______(填序号)愿子还而视之 知识迁移法: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4)______17. 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B.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C. 执策而临之 D. 愿子还而视之18. 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2)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19. 请根据古文内容填空。【甲】文中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1)“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乙】文中卖马人能“一旦而马价十倍”是利用了人们(2)__________的心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杜甫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0. 诗人多年的贫困、多年的流离失所是通过哪些细节体现出来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作答。21. 画线诗句一语双关,请你具体分析。三、写作(50分)22. 【记文书我心】璀璨星光映照,青春之志壮阔襟怀,下面是小曲为大家设置的最后一个环节。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只有香如故”是宋代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句子,意思是即使花瓣飘落被碾作尘泥也依然有芬芳留在人间。保尔·柯察金用热血谱写青春的芬芳,桃花源的安宁祥和带给我们梦幻奇香,奔流的长江为我们演绎古老文化的陈香……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中,那些读过的书、看过的景、遇过的人、经过的事,虽一一远去,但其香如故,相伴终生。请结合你的经历,以《只有香如故》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写出真情实感;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④不少于600字。九年级语文收心考试试卷(时间:120分钟 总分:120分)一、语言运用·参加实践活动(共7小题,计24分)学校准备开展“诗海寻踪”主题活动,邀请你作为文字编辑参加。【五彩诗韵】【1~2题答案】【答案】1. ①. pīng ②. yè2. ①. 装 ②. 妍【繁花诗苑】【3题答案】【答案】 ①. 关关雎鸠 ②. 天涯若比邻 ③. 吏呼一何怒 ④. 妇啼一何苦 ⑤. 黄发垂髫 ⑥. 并怡然自乐 ⑦. 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 ⑧.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禽影诗章】【4~6题答案】【答案】4. D 5. 节目赢得口碑。6. “增加”改为“增强”【诗藏典珠】【7题答案】【答案】诗歌:《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复活的土地》;分析示例(以《我爱这土地》为例):“土地”意象象征着饱受苦难、充满悲愤的祖国大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最深沉的爱,诗人借这一意象,表达了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怀和为祖国献身的决心。二、阅读(共14小题,计46分)【现代文阅读】(共8小题,计30分)【8~10题答案】【答案】8. D 9. 为能“尽言尽意”,古人想出了化意为象的方法,以“不言出”来代替“言不出”和“言不尽”,把大量的空间留给读者去想象、去填充、去思考,尺幅之间表无穷意蕴。10. [示例]我看法是:诗歌并非一定要用意象。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没有什么意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劝告的口吻——按常理这是诗歌创作要尽力避免的,这首诗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在于诗人以平等的娓娓道来的语气写出,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二)(21分)【11~15题答案】【答案】11. ①. 农家、炊烟、山民、鸡犬、苍翠草木、野菊花、十样景、一串紫、河水 ②. 色彩绚烂、雄阔壮丽、仙气飘逸 ③. 韩愈祠 ④. 庄重肃穆、充满正气、生机盎然12. (1)“脸庞”“含笑点头”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草木、野花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牧护关界草木繁茂、野花艳丽、充满生机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2)环境描写,写出了风雨的猛烈、天气的寒冷,突出了蓝关古道环境的恶劣,衬托出作者对蓝关美景的贪恋与执着。13. ①犯颜上谏、为国为民:韩愈因上书阻止祸国殃民的行为被贬,却仍坚持“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体现其不顾个人安危、心系国家百姓的担当;②无惧生死、坚守气节:被贬途中遭遇暴雪,处境艰难,却无丝毫退缩,甚至做好“好收吾骨瘴江边”的准备,展现出铮铮铁骨与浩然正气。14. ①自然层面:在风雨蓝关的壮美景色中,作者忘却了平日的琐碎烦恼,心灵得到放松与愉悦;②精神层面:瞻仰韩愈祠,了解韩愈被贬的经历,被其忧国忧民、无惧生死的精神打动,思想受到震撼与洗礼,增强了对责任与担当的认知。15. 各位游客,欢迎来到蓝关古道!这里秋景绝美,风雨中黄蜡木绚烂多彩,雾气缭绕如仙境。古道旁有韩愈祠,庭院古朴,韩文公塑像正气凛然,祠外雪松林苍翠挺拔。千年前韩愈在此写下名篇,如今我们既能赏自然之美,又能感文人风骨,愿此次游览让你难忘!(三)(12分)【16~19题答案】【答案】16. ①. 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②. 面对 ③. ② ④. 您 17. B18. (1)用马鞭驱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2)伯乐于是环绕着马看了看,离开时又回头看了看(这匹马),一天之内马的价钱就涨了十倍。19. 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 迷信权威(或相信伯乐的眼光)【20~21题答案】【答案】20. ①用“铁”来形容棉被,用“裂”描写棉被的样子,足见其陈旧与破烂不堪;②用屋漏床湿来表现大雨中破茅屋的现状,足见其生活的贫困。21. 该诗句一语双关,一是表现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二是表现了诗人盼望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能尽快从深重的灾难中解脱出来的心愿。三、写作(50分)【22题答案】【答案】例文:只有香如故暮色漫过旧墙,晕染开一片昏黄。老家的旧书橱里,那本边角微卷的《唐诗三百首》,静静躺着,墨香透过时光,悠悠袭来。儿时夏夜,外婆摇着蒲扇,将我揽在怀里,指着书上“床前明月光”,轻声念,慢慢讲。她不太识字,却把诗里的情,揉进吴侬软语。月光透过窗棂,落在书页上,外婆的声音像轻柔的网,网住我对诗的最初向往,那墨香与外婆的气息交融,成了童年最暖的底色。后来外婆走了,书被我小心收在橱里。某个阴雨绵绵的周末,我翻开它,“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映入眼帘,恍惚间,又看见外婆在小院侍弄腊梅。她总说,花谢了香还在,就像日子再难,也有盼头。花瓣飘落时,她会轻轻拾起,夹在这本诗集里。如今,梅香虽散在岁月里,可诗里的香、外婆的话,却在心底扎了根。一次班级朗诵会,我选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站在台上,念到“安得广厦千万间”,眼前浮现出外婆一生节俭,却总把好吃的留给邻居的模样。那些藏在诗里的共情与担当,借着墨香,穿过时光,和外婆教我的善意重叠。台下掌声响起时,我知道,这香,早已从书页,飘进生活。前日整理旧物,又触到这本诗集。泛黄纸页间,滑落一片干枯的腊梅,花瓣脆得像是一碰就碎,可那股子若有若无的香,竟和诗香缠在一起,化不开。就像外婆虽远去,她教我的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对他人的善意,如诗香、如梅香,在岁月里愈发醇厚。暮色渐浓,书橱里的墨香漫出来,和记忆里的梅香、外婆的气息,织成一张网。那些远去的时光、离开的人,都在这香里,鲜活如初。原来有些东西,哪怕载体消逝,香,永远如故,永远在生命里流淌,温暖着往后的每一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