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一、单选题1.1804年《法国民法典》规定:“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据此推断,该法典A.为工商业自由发展提供了法律保证B.使法国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C.成为近代欧美国家立法的主要来源D.体现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2.牛奶曾因携带结核病病菌而被视为“白色杀手”,为此,英国政府先后于1914和1925年颁布并实施了《牛奶与乳牛农场法》《结核病条例》《公共卫生法》,严格限制出售携带病菌的牛奶。这可以用来说明英国A.借助舆论保障食品安全B.立法权转移到政府手中C.社会法制化的逐渐完善D.民众饮食结构发生改变3.宗教改革中出现的教义、教规的分立造成救赎道路的分别,信徒在信仰事务中获得空前的自主性,主权意识正在萌生的国王和诸侯们站到新教一边,新教因此带有民族教会的性质,这一切都推动了欧洲从中古走向近代。据此可知,宗教改革A.摧毁了教会的信仰基础B.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C.缓和了教权和王权矛盾D.催生了封建君主的世俗权力4.在中世纪的西欧,基督教会学校以其宗教信仰、道德为主要教育内容。基督教宣扬的“十诫”中涉及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做假证、不可贪恋他人的财物等内容。由此可见,教会A.训诫凌驾于群众之上 B.控制了中世纪的教育C.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 D.有悖于人文主义精神5.有学者认为,罗马法之所以被称为人类法律文明史上一个重大突破,就在于它不只是一种统治工具,更是判定某种事务处理是否公道的标准。法律是庄严的,值得尊敬的。这是古罗马留给人类的一项宝贵的法律文化遗产。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罗马法A.具有权威性、庄严性 B.具有暴力性和强制性C.是最低的道德准则 D.蕴含着理性与正义性6.罗马法学家认为,一切公民的私有财产都应得到保护,国家绝不能以任何方式侵犯公民权利,一旦财产权被侵犯,正义原则也就从根本上受到破坏。由此可知,法学家强调A.维护基督教会神圣地位 B.维护公民个人权利C.缓和贵族和平民的矛盾 D.吸收希腊文化精髓7.1804年3月,拿破仑颁布《法国民法典》。其第7条以明文宣告:“新法即日起生效,在其所涉领域,罗马法、政令、一般性或地方性的习惯、章程、条例等作为一般性或特殊性渊源的效力,自此终止。”由此可见,这一举措A.维护了法国特权阶层利益B.使法国法律得以实现统一C.使法国由共和国变为帝国D.要求民众服从皇帝的统治8.740年拜占庭颁行的《法律选编》对死刑进行比较严格的控制,只有叛国、反皇帝、蓄意谋杀等重罪才会被处死刑。此外,地方法官还被严令禁止砍下罪犯的手脚,禁止做出将妇女关押在公共监狱中的判决。这反映出拜占庭法律A.立法精神人性化 B.处罚原则公平化C.执法力度宽松化 D.法律条文实用化9.有学者指出:到12世纪罗马法复兴运动前后,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要求结束封建割据的状态,建立统一国家以促进经济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便是加强皇权。该学者意在强调,罗马法复兴主要是由于A.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B.与时俱进的法律特点C.世俗权力的现实需要 D.市民阶层的时代需求10.14世纪,英国商业纠纷案件涌现。在普通法院得不到公平审理的案件当事人可根据传统,向在他们心中代表“公平、正义之源”的国王提出申诉,请求国王裁决,国王一般将这类案件交给被称为“国王的良心”的大法官审理。英国的这一现象A.保证了司法审判公正B.彰显了王权至上的基本原则C.促进了习惯法的形成D.迎合了新兴阶层的利益诉求11.1804年《拿破仑法典》强调“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等权利是绝对的。1895年《美国联邦宪法》规定:“非经正当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1982年《加拿大宪法》规定:“在独立的不偏袒的法庭举行公平的公开审判中,根据法律证明有罪之前,应该推定为无罪。”这可用于说明西方A.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B.注重保障个人的权利C.法院独立地掌握了司法权D.宪法具有根本法地位12.12世纪以来,以城市为中心掀起一股罗马法复兴的高潮。君主们积极吸收罗马法中伸张君权的原则来制定实体法;同时,城市参照罗马法中的民法原则,形成了城市的商业法规。罗马法的复兴得益于其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变相地冲击了教会的势力C.有利于封建王权的加强D.与中世纪发展需要相适应13.1789年,法国颁布《律师法令》,其中写着:“律师作为法律秩序的维护者,应在各类司法程序及行政程序中独立地发挥其专业作用,保障公民能够公正地进行诉讼,其在司法场所的辩护权等诸多权利应得到充分保障,不受不合理的干涉。”这表明法国《律师法令》的颁布A.重塑了全新的司法审判体系B.意在构建公正平等司法环境C.促进了行政程序的高效运行D.确保律师成为司法主导力量14.12世纪,法学在西欧复兴,形成了律师职业伦理理论:律师是“骑士兼教士”,即律师不得违背良心而辩护的原则;律师是“法官的奴仆”即律师是帮助法官发现真相的工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强调了律师职业的社会责任②律师为被审判者辩护,维护被审判者利益③司法实践中应坚持程序公正④律师应当陈述真相,不得干扰法官的判断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5.判例法的近代化是在法官、当事人、律师的共同参与下得以完成的。即使是大陆法系,《法国民法典》的起草者也大多是法学家,他们是以学者身份而不是以官员身份参与法律起草的。西方法律的上述特点A.确保了法律程序公正B.导致法律体系缺乏权威性C.增强了立法的独立性D.体现了法律渊源的多样性16.有学者认为:“普通法是指历史上法官根据习惯和惯例所进行的司法判决中逐步形成的、为各方接受的法律,其基本形式是判例法……法官断案时,一般必须遵从以前同类案件中法官判决所确立的原则。”该学者旨在说明普通法①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②强调宪法的根本法地位③以成文法为其法律渊源④突出法官的地位和作用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法国民法典》的出台,绝非一人的功过得失,它是整个资产阶级所取得的法律成就,而法国大革命吹响了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时代号角。可以说,《法国民法典》以法国大革命为“催化剂”,而又成为保卫法国革命成果的“权利书”。《法国民法典》在大陆法系民法发展史上独一无二、它推动了大陆国家以至世界各国的法典化运动。它的成就之一正是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另一功绩是它的理性色彩,尤其真正具有革命意义的,是确立了财产法方面的诸多原理原则。众所周知,近代民法三项基石性的原则——所有权绝对、契约自由和过错责任原则,是《法国民法典》对于人类法律史的伟大贡献,值得大书特书。——摘编自张洪波《〈法国民法典〉:世界民法典的先驱与垂范》材料二:如果从历史维度观察,我国民法发展与社会及法制建设是基本同步的,从清末改制开始,到北洋政府,再到南京政府皆为对同一未竟事业的延续。然而,国家取得独立后,民法起草作业曾经几次启动,但又随之几次中断。迄至改革开放,法制建设才又被提上了日程。改革伊始,长期计划经济的束缚,引发了一场有关经济法和民法调整对象的激烈论争,后来分别有了1981年的《经济合同法》和1986年的《民法通则》。从立法进程而言,确乎可以认为《民法通则》在民法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标志着民法的崛起。在这一进程中,学者的努力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真正推动民法发展的力量“从根本上讲,是迅猛发展的经济体制改革之社会实践本身”。——摘编自辜明安《反思与展望:改革以来中国民法发展刍议》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2024年5月28日通过,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十五号主席令》(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法国民法典》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解题思路改革以来推动我国民法发展的原因。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材料一:孔子有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古代中国在法律思想上贯彻了·法有差等的原则,皇帝不受任何法律约束,各级官吏犯了法,可分别享受“议、请、减、赎、当、免”之特权。在我国传统的法律文化观念中,没有民法,历代法典基本上就是刑法典,其内容均以刑法为主,其中掺杂着一些民事法规。几千年来,由于封建皇权主义至高无上及宗法家长制的影响,对广大民众而言,守法是平民百姓的义务,百姓很少能从法律中得到某些权利保障。就每个朝代而言,法律制度一旦创立和形成,都强调“祖制不可变”。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法律文化发展史中,司法与行政合一是中国司法体制的一大特色。——摘编自田君《中西方传统法律文化之比较》材料二: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如“恩主诈骗被保护人的,应宣誓充作‘牺牲’,奉献于神”。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处死以祭谷神。只对有主观故意的犯罪行为人进行刑罚,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以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进入帝国时期,出现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在内的新罪名,罗马私法发达、公法相对不发达的状况深刻地影响了古罗马刑法中公犯与私犯的规定。——摘编自郭静《罗马刑法的发展进程及其评价与影响》(1)依据材料一、二,比较古代中国法律与罗马法律的异同。(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解题思路古代东西方法律差异的原因。19.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材料一 诺曼征服(1066年)前,英国的法律主要是盎格鲁一撒克逊人带来的日耳曼习惯法。诺曼征服后,在英格兰创建了封建制的统一王国,强大的中央王权将统治延伸到地方,为普通法的形成提供了政治土壤。威廉一世(诺曼王朝的首位英格兰国王)将教会的司法管辖权从世俗管辖权中分离出来。1164年,亨利二世颁布《克拉伦敦法典》,明确世俗和宗教司法管辖权的界限。此后,巡回法官们前往全国各地实施王室法庭的司法权,大量案件涌入威斯敏斯特的中央法庭,派往各郡的巡回法庭,普通法院迅速成为所有重要的世俗案件的常规法院。伴随着英国司法的中央化,英国法律的主体逐渐由地方习惯法转化为普遍适用的普通法。——摘编自程汉大主编《英国法制史》材料二 1896年,《德国民法典》以法学实证主义为指导思想,逻辑严谨,体系完整,是符合当时德意志民族生活的伟大法典,现在仍然有效。《德国民法典》与《法国民法典》相比,迟出一百年,它在一百年来法典编纂与学术发展所积累的经验与成就的基础上开展了长达20余年的立法工作,《德国民法典》公布后,相继公布并同时施行了一些必要的附属法律。《德国民法典》直接要求法律行为不得违反善良风俗,《民事婚姻》是以基督教的宗教风俗观念为基础而制定的,而且这一条一直保留到现在。《德国民法典》运用适度概括的方法,为以后法官运用留下可以发展的余地,通过判例以补充、发展甚至纠正、修正民法典的事例,已屡见不鲜。——摘编自邓慧《<德国民法典>编纂思想的历史考察——法学实证主义的典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普通法形成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国民法典》得以长久延续的原因。(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西方近代法律制定和发展的启示。参考答案1.【答案】A【解析】“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体现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强调对契约的重视,而保护私有财产、重视契约关系都有助于工商业的自由发展,A项正确。1875年法国确立共和政体,排除B项;近代欧美国家立法来源是罗马法,排除C项;D项片面解读材料,排除。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英国政府颁布法律,限制携带结核病病菌的牛奶出售,故选C。A项“借助舆论”与材料无关。立法权并未转移到政府手中,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民众饮食结构发生改变,排除D。3.【答案】B【解析】据本题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6世纪(欧洲)。据材料“主权意识正在萌生的国王和诸侯们站到新教一边,新教因此带有民族教会的性质推动了欧洲从中古走向近代”和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中形成的新教带有民族教会性质,契合了当时主权意识萌生的趋势,有利于提高世俗王权,进而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反对的是教会的神权束缚,并非摧毁教会的信仰基础,人们依然信仰基督教,所以A项中“摧毁”表述错误,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国王和诸侯站到新教一边,是利用新教来提升自身权力,并非意味着教权和王权矛盾得到缓和,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封建君主的世俗权力在此之前就已存在,并非宗教改革催生的,D项中“催生”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4.【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根据材料可知,基督教会学校以其宗教信仰、道德为主要教育内容,基督教宣扬的“十诫”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作用,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教会训诫和法律的关系,得不出教会训诫凌驾于群众之上,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教会对学校道德教育中的体现,没有涉及教会控制了中世纪的教育,排除B项;人文主义强调人的重要性,而材料主要说明教会具有教化功能,排除D项。故选C项。5.【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罗马。材料强调的重点是罗马法“不只是一种统治工具,更是判定某种事务处理是否公道的标准”,这说明罗马法的价值并不来自它的暴力强制性,而是来自它的理性与正义性,D项正确;罗马法确实具有权威性和庄严性,但这只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不能很好地体现罗马法成为人类法律文明史上重大突破的核心价值,不能作为主要依据,排除A项;暴力性和强制性是法律普遍具有的特征,并非罗马法区别于其他法律、成为重大突破的关键所在,排除B项;一般认为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但这并不能突出罗马法在人类法律文明史上的独特突破和宝贵价值,排除C项。故选D项。6.【答案】B7.【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04年3月(法国)。根据材料“即日起生效,在其所涉领域,罗马法、政令、一般性或地方性的习惯、章程、条例等作为一般性或特殊性渊源的效力,自此终止”可知,《法国民法典》明确废止了罗马法、地方习惯法等旧法源的效力,以一部统一的法典取代了此前分散、多元的法律体系,结束了法国长期存在的法律割裂状态,实现了全国民事法律的统一,B项正确;法典维护资产阶级利益,而非旧特权阶层,排除A项;法典颁布时法国已进入帝国时期,排除C项;材料未直接体现对皇帝统治的服从要求,排除D项。故选B项。8.【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八世纪中期(拜占庭帝国)。据材料可知,八世纪中期拜占庭帝国颁布的法律不仅对死刑进行比较严格的控制,地方法官还被严令禁止砍下罪犯的手脚,禁止做出将妇女关押在公共监狱中的判决,这体现了拜占庭法律禁止对罪犯进行残害,体现了立法精神人性化,A项正确;处罚原则公平化是指处罚的合法、合理和公平,材料只是法律条文的规定,无法看出具体处罚是否公平,排除B项;材料是法律条文,属于立法层面,不能体现执法力度如何,排除C项;法律条文实用化是指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指导原则,以便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有效运用,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9.【答案】C【解析】罗马法复兴运动。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统一国家,而实现这一目标,便要加强皇权,由此引发了罗马法复兴运动,即该学者意在强调罗马法复兴主要是由于世俗权力的现实需要,故选C项;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时俱进的法律特点、市民阶层的时代需求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罗马法的复兴,但均不是主要原因,A、B、D三项均排除。10.【答案】D【解析】考查中世纪英国法律。材料所述现象表明英国的司法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新兴阶层的需求,是英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在司法领域的反映,有助于新兴阶层更加顺利地开展商业活动,从而促进了新兴阶层的发展和壮大,故选D项。国王或大法官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另一种解决纠纷的途径,但并不能直接断定这一做法就“保证了司法审判公正”,A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英国普通法院的存在和其日常司法工作表明,英国司法体系并非完全由王权掌控,贵族和教会势力对王权也有制衡作用,国王和大法官在处理这些申诉案件时,不能完全忽视已有的普通法规则和法律精神,故排除B项;12世纪前后,建立在习惯法基础上、全国普遍适用的法律在英国逐渐形成,这就是普通法,习惯法在此之前就已经形成了,故排除C项。11.【答案】B【解析】考查西方法律的特征。根据材料“‘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等权利是绝对的”“非经正当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在独立的不偏袒的法庭举行公平的公开审判中,根据法律证明有罪之前,应该推定为无罪”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出西方国家注重对个人权利的保护,故选B项。以法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为首的大陆法系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A项并不能概括材料的全部内容,故排除;C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D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12.【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12世纪以来,以城市为中心掀起一股罗马法复兴的高潮。君主们积极吸收罗马法中伸张君权的原则来制定实体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的灵活性和包容性使其能够适应中世纪社会结构和经济形态的变化,成为指导法律实践的重要资源,D项正确;商品经济的发展只能解释罗马法的复兴的经济因素,该解释不完全,排除A项;罗马法强调世俗法律的独立性,减少了教会法对世俗事务的干预,变相地冲击了教会的势力,是罗马法的复兴的影响,不是其原因,排除B项,君主们利用罗马法中关于君主权力的论述,强化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王权,这只能解释罗马法的复兴的政治因素,该解释不完全,排除C项。故选D项。13.【答案】B【解析】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89年的法国。根据材料可知,《律师法令》中提到律师应在司法程序中独立发挥专业作用,保障公民能够公正地进行诉讼,这表明法令的目的是为了构建一个公正平等的司法环境,B项正确;《律师法令》的重点在于保障律师的权利和公民的诉讼权利,而不是整个司法审判体系的重塑,排除A项;《律师法令》关注的是司法程序和行政程序中的公正性,而不是效率,排除C项;《律师法令》强调的是律师的独立性和保障公民权利,而不是让律师成为司法的主导力量,排除D项。故选B项。14.【答案】C【解析】中世纪西方律师制度。材料“律师不得违背良心而辩护”强调了律师职业的社会责任;材料“律师是帮助法官发现真相的工具”强调律师应当陈述真相,不得干扰法官的判断,①④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律师的立场和司法实践,②③错误。综上,故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15.【答案】C【解析】近代西方法律。无论是判例法,还是大陆法系,立法者均与权力拥有者适度分离,这体现出在立法过程中,立法机关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这使立法的独立性得以增强,选C项。材料涉及的是法律制定者的组成,无法得出法律实行中的程序正义,排除A项;法学家、律师等专业人士参与立法有利于加强法律体系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法律制定者的身份,并非法律渊源,排除D项。16.【答案】A【解析】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时空是:中世纪、近代的欧洲。根据材料“普通法是指历史上法官根据习惯和惯例所进行的司法判决中逐步形成的、为各方接受的法律,其基本形式是判例法”和所学可知,英美普通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法官地位突出,①④符合题意,A项正确;大陆法系以成文法为其法律渊源,强调宪法的根本法地位,非英美普通法系,②③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17.【答案】(1)特点:主要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影响广泛;带有理性色彩。影响:巩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欧洲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传播到世界各地,对后世其他国家民法典的制定产生了深远影响;但这部法典本质上仍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2)原因:改革开放的推动;旧有的法律观念和制度的弊端;学者的努力;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近代法国。特点:根据材料“它是整个资产阶级所取得的法律成就”“是确立了财产法方面的诸多原理原则”得出主要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根据“它推动了大陆国家以至世界各国的法典化运动”得出影响广泛;根据“另一功绩是它的理性色彩”得出带有理性色彩。影响:根据材料“《法国民法典》以法国大革命为‘催化剂’,而又成为保卫法国革命成果的‘权利书’”并结合所学,得出巩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整个资产阶级所取得的法律成就,而法国大革命吹响了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时代号角”,得出促进了欧洲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根据“它推动了大陆国家以至世界各国的法典化运动”,得出传播到世界各地,对后世其他国家民法典的制定产生了深远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得出本质上仍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材料“迅猛发展的经济体制改革之社会实践本身”,得出改革开放的推动;根据“起草作业曾经几次启动,但又随之几次中断”“长期计划经济的束缚,引发了一场有关经济法和民法调整对象的激烈论争”,得出旧有的法律观念和制度的弊端;根据“学者的努力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得出学者的努力;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要求解题思路可知,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建设的要求解题思路可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设的要求解题思路可知,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18.【答案】(1)同:重视法律进行社会治理;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服务﹔都受到当时主流思想影响。(答到两点即可)异:理念上,中国礼法结合,以儒家思想为法律指导,西方法律带有宗教色彩,强调公民平等和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内容上,中国古代以刑法、公法为主,西方重私法,以民法为主;实施上,中国古代司法与行政合一,西方司法相对独立。(2)原因:经济上,中国以封建小农经济为主体,古罗马奴隶制商品经济繁荣;政治上,中国长期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帝国,法律为专制统治服务,古罗马较长时期处于共和国阶段,有大量被占领区,境内平民力量强大;思想文化上,中国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民本。专制思想为传统,而古代罗马的平等、法治思想影响深远。【解析】(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古代的世界。第一小问同,根据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与材料二“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以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视法律进行社会治理;根据材料一“古代中国在法律思想上贯彻了法有差等的原则,皇帝不受任何法律约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服务;根据材料一“几千年来,由于封建皇权主义至高无上及宗法家长制的影响”与材料二“进入帝国时期,出现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在内的新罪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受到当时主流思想影响。第二小问题,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理念,内容与实施等角度进行解题思路。从理念上,根据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与材料二“进入帝国时期,出现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在内的新罪名”“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以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礼法结合,以儒家思想为法律指导,西方法律带有宗教色彩,强调公民平等和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内容上,根据材料一“在我国传统的法律文化观念中,没有民法,历代法典基本上就是刑法典,其内容均以刑法为主,其中掺杂着一些民事法规。”与材料二“罗马私法发达、公法相对不发达的状况深刻地影响了古罗马刑法中公犯与私犯的规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容上,中国古代以刑法、公法为主,西方重私法,以民法为主;实施上,根据材料一“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法律文化发展史中,司法与行政合一是中国司法体制的一大特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司法与行政合一,西方司法相对独立。(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古代的世界。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解题思路。经济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上,中国以封建小农经济为主体,古罗马奴隶制商品经济繁荣;政治上,根据材料一“几千年来,由于封建皇权主义至高无上及宗法家长制的影响,对广大民众而言,守法是平民百姓的义务,百姓很少能从法律中得到某些权利保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上,中国长期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帝国,法律为专制统治服务,古罗马较长时期处于共和国阶段,有大量被占领区,境内平民力量强大;根据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与材料二“进入帝国时期,出现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在内的新罪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思想文化上,中国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民本专制思想为传统,而古代罗马的平等、法治思想影响深远。19.【答案】(1)背景:统一的封建制国家建立;世俗司法管辖权和宗教司法管辖权分离;王室法庭和巡回法庭司法活动的推动;法学家对法学理论进行创新;法官们在司法实践中开创判例制度;罗马法复兴运动兴起和发展。(2)原因:法典的制定体现现实主义精神(或答“适应德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汲取法国立法的经验教训;立足于对原有法律的改造;与本国历史文化传统相结合;体系完整、内容充实,且不断补充、修正;通过法官的判例弥补法律的漏洞。(3)启示:法律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加强法律理论及思想的研究和创新;法制建设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法律要符合民族伦理道德;要积极借鉴世界各国法制建设的成就。【解析】(1)本题是材料题之概括解题思路题。时空是中世纪英国。背景:据材料“诺曼征服后,在英格兰创建了封建制的统一王国”得出统一的封建制国家建立;据材料“威廉一世(诺曼王朝的首位英格兰国王)将教会的司法管辖权从世俗管辖权中分离出来。1164年,亨利二世颁布《克拉伦敦法典》,明确世俗和宗教司法管辖权的界限”得出世俗司法管辖权和宗教司法管辖权分离;据材料“巡回法官们前往全国各地实施王室法庭的司法权”得出王室法庭和巡回法庭司法活动的推动;结合所学,法学理论的发展、判例的积累也是推动法律发展的重要原因,故可得出法学家对法学理论进行创新,法官们在司法实践中开创判例制度;结合所学,中世纪欧洲国家的法律都受到罗马法的影响,特别是中世纪中后期兴起研究罗马法的热潮,故可得出罗马法复兴运动兴起和发展。(2)本题是材料题之概括解题思路题。时空是19-20世纪德国。原因:据材料“《德国民法典》以法学实证主义为指导思想……是符合当时德意志民族生活的伟大法典”得出法典的制定体现现实主义精神,适应德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据材料“《德国民法典》与《法国民法典》相比,迟出一百年,它在一百年来……所积累的经验与成就的基础上开展……立法工作”得出汲取法国立法的经验教训;据材料“要求法律行为不得违反善良风俗”“以基督教的宗教风俗观念为基础而制定”得出与本国历史文化传统相结合;据材料“逻辑严谨,体系完整”得出体系完整、内容充实;据材料“相继公布并同时施行了一些必要的附属法律”得出对原有法律不断补充、修正、改造;据材料“通过判例以补充、发展甚至纠正、修正民法典”得出通过法官的判例弥补法律的漏洞。(3)本题是材料题之概括解题思路题。启示:根据英国普通法和《德国民法典》不断发展完善,可得出法律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法制建设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根据《德国民法典》内容适应德国社会风俗和宗教观念,可得出法律要符合民族伦理道德;《德国民法典》以法学实证主义为指导思想,启示我们要加强法律理论及思想的研究和创新;英国普通法受到罗马法影响,《德国民法典》借鉴《法国民法典》,启示我们要积极借鉴世界各国法制建设的成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