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课题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时 共1课时
授课类型 新课
学科核心素养与 教学目标 时空观念:以表格梳理为载体,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理解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两税法的创新是隋唐盛世出现的制度保障,强化时间观念。
史料实证:运用史料认识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认识唐朝制度创新的深远影响。
家国情怀:通过本课学习,增加学生民族认同感、国家观念和民族自豪感;树立创新意识。
历史解释:培养学生以史料为依据,对隋唐时期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赋税制度等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教材分析 重点: (1)隋唐制度变化与创新的表现。 (2)隋唐时期制度创新的历史影响。
难点: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对历史探究的兴趣较为浓厚,但是基本研究方法和学科素养还有待提高。
教学方法 史料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比较法
教学用具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和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选官制度:贵族与平民的博弈 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落实基础史实,知道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认识科举制的创新之处。 1. 从世官制到察举制 西周:世官制。选官标准——血缘;方式——世袭;选官范围——贵族。 汉代:察举制。选官标准——德才;方式——自下而上推荐;选官范围——平民。 2.曹魏:九品中正制 学生阅读教材P40页学思之窗九品中正制的产生以及另两则材料,指出九品中正制运转方式、选官标准及其历史作用。 (1)运转方式:中央任命——中正官(士族)——评定人才等级——任命官职 (2)标准:标准:家世、道德、才能——家世 (3)作用:一定时期内加强中央集权;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3.隋唐至明清:科举制 【学习探究二】 学生阅读教材P40-41正文内容和P41页“学思之窗”的材料以及另两则材料,自主梳理科举制的产生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合作探究科举制的创新之处与历史影响。 (1)演进历程 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2)创新之处:(与九品中正制进行对比)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创新之处选官权选拔方式选拔标准选拔范围
(3)影响(提示:据材料6并结合P41页“学思之窗”分析科举制的影响,注意从不同角度——积极、局限;从不同主体——国家、平民等角度展开。) 国家: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素质、加强中央集权、阶层流动;不利科技进步。 民众:方式公开公平、获得上升渠道、向学风气浓厚;束缚思想个性。 小结: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 【学习探究三】 学生根据时间提示梳理古代科举制演变历程,在此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 时间制度标准方式趋势先秦世卿世禄制秦军功爵制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至明清科举制
二、中央官制:宰相和皇帝的较量 1. 三省六部制的形成 学生阅读教材梳理形成过程和权力运转。 2. 三省六部的职权 3.特点与意义 (1)特点:三分相权;职责分明,彼此制约。 (2)意义: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三、赋税制度:人丁和财产的流变 1.古代赋税制度的构成:丁税、田税、户税、徭役和兵役 学生思考和理解古代中国赋税制度的征收及其主要构成,知道隋唐赋税制度革新的概况并理解其深远影响。 2.从租调制到两税法 朝代赋税制度征税标准魏晋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唐前期租庸调制租、调、庸唐后期两税法按人丁和财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
3.两税法的创新之处 【学习探究四】 1.利用教材P43页“史料阅读”分析两税法实行的背景、内容。 2.自主探究通过对比租庸制与两税法,认识两税法的创新之处。 赋税制度租庸调制两税法创新之处征税标准人丁财产放松了人身控制征税项目田租、户调、 力役、杂税等户税、田税简化了税收名目征税对象授田农民 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扩大了收税对象 征税次数旬输月送 夏、秋两季简化了税收时间
老师在引导学生注重基础史实的同时,培养学生从历史文献资料中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 老师引导学生落实基础知识,全面理解九品中正制,概念进行辨析,认识科举制产生的背景,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唯物史观的学科素养。 在此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基础上引导学生落实基础,知道科举制的产生时间、选官权力、选拔方式、选拔方式、选拔标准、选拔范围,从而理解科举制的创新之处,在此基础上结合材料正确认识科举制的深远影响,进行思维提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辩证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学科素养。 在此,将唐朝民族治理措施作为重点研究,引导学生阅读地图,了解唐少数民族的区域分布,结合教材概括唐少数民族治理措施,理解唐民族治理措施的特点。此为学生能力迁移的验证.(两汉民族政策做过类似探究。) 老师播放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唐安史之乱后唐王朝能延续一百多年的原因。以助学生理解经济重心南移。 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地图认识五代十国,落实时空观念。理解安史之乱后江南经济发展 ,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课堂小结 板书计划 探究:如何进行制度建设?对于国家和人民来说,怎样的制度才是好制度?结合材料和本课所学,谈谈你的看法。 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构建历史学习基本框架,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时间轴”和思维导图的差异,学会学习。
课后巩固 完成本课基础知识梳理 老师加强学法指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