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0张PPT)11.2 正弦定理第1课时 正弦定理探究点一 已知两角及一边解三角形探究点二 已知两边及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探究点三 正弦定理的应用【学习目标】1.了解利用向量和三角形边角关系推导正弦定理的过程.2.掌握正弦定理及其变形的结构特征和功能,并能用正弦定理解决三角形中边、角等问题.3.能用正弦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并证明平面几何的相关结论.知识点一 正弦定理1.正弦定理文字语言 三角形的各边与它所对角的______的比相等符号语言正弦2.正弦定理的常见变形(其中为 外接圆的半径)(1) ;(2) ;(3),, ;(4),, ;(5) .【诊断分析】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正弦定理适用于任意三角形.( )√[解析] 正弦定理适用于任意三角形.(2)在中,等式 总能成立.( )√[解析] 由正弦定理知,即 .(3)在某个确定的三角形中,各边与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值是一个定值.( )√[解析] 根据正弦定理,在一个确定的三角形中,各边与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等于该三角形的外接圆直径,其值是一个定值.知识点二 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1.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解三角形的问题:(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________________;(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______________(从而进一步求出其他的边和角).其他两边和一角另一边的对角2.在中,已知,和,用正弦定理求 时的各种情况如下:图 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 式解的个数 一解 两解 无解 一解 无解续表【诊断分析】在中,,, ,则满足条件的三角形有___个.2[解析] ,,, 根据,得 ,解得., 的值有2个,即满足条件的三角形有2个.知识点三 正弦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仰角与俯角名称 定义 图形说明仰角 与俯 角 在同一铅垂面内,视线在________ ____时与水平线的夹角叫仰角,视 线在____________时与水平线的 夹角叫俯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平线上方水平线下方2.两点中一点不可到达如图,可选取与点 同侧的点,测出以及和 ,先应用内角和定理求出,再利用正弦定理求出 .探究点一 已知两角及一边解三角形例1 在中,已知, , ,求 的值.解: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 ,根据正弦定理,得 .变式(1) 在中,,,,则 ( )A.1 B. C. D.[解析] 因为,,所以 ,由正弦定理可得 .故选C.√(2)[2024·安徽宿州高一期中]在中,内角,, 的对边分别为,,,若,,,则 ( )A. B. C. D.[解析] 由,可得,由 ,得.故选D.√[素养小结]正弦定理实际上是三个等式:;; .每个等式涉及四个元素,所以只要知道其中的三个就可以求另外一个.探究点二 已知两边及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例2 在中,已知, , ,解三角形.解:,,或 .当 时, ,;当 时, ,.综上,, ,或, , .变式 在中,若,,,求,, .解:由,得,或 .,,, ,.[素养小结]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首先求出另一边的对角的正弦值,根据该正弦值求角时,要根据已知两边的大小情况来确定该角有一个值还是两个值.拓展 (多选题)在中,内角,,的对边分别为,, ,则下列对 的解的情况判断正确的是 ( )A.当,, 时,有两解B.当,, 时,有一解C.当,, 时,无解D.当,, 时,有两解√√[解析] 对于A,由正弦定理得,即 ,所以,因为 ,,所以 或 ,三角形有两解,故A正确;对于B,由正弦定理得 ,三角形无解,故B错误;对于C,由正弦定理得 ,三角形无解,故C正确;对于D,由正弦定理得,又 ,所以B为锐角,三角形只有一解,故D错误.故选 .探究点三 正弦定理的应用角度1 正弦定理的实际应用例3 如图所示,在山顶铁塔上 处测得地面上一点的俯角为 ,在塔底处测得点 的俯角为 ,已知,求山高 .解:在中, , ,根据正弦定理得 ,即 ,所以 .在中, .变式 [2024·南通高一期中]一艘船以的速度从 处向正北方向航行,从处看灯塔位于船北偏东 的方向上, 后船航行到处,从处看灯塔位于船北偏东 的方向上,则灯塔 与处之间的距离为( )A. B.C. D.√[解析] 如图,由题意知, ,,由正弦定理得 ,解得 .故选B.角度2 利用正弦定理证明平面几何中的结论例4 在中,平分,点在边 上,用正弦定理证明:.证明:由正弦定理知,在中, ,在中,,因为 ,,所以, ,所以 .变式 如图所示,四边形是由与 拼接而成的,已知,,求证: .证明:在中,, ,,, .在中,由正弦定理得 ,即,,, .[素养小结](1)测量高度的两类问题:①底部可到达,此类问题可直接构造直角三角形进行求解;②底部不可到达,但仍在同一铅垂直内,此类问题中两次观测点和所测垂线段的垂足在同一条直线上,观测者一直向“目标物”前进.(2)处理以多边形和圆为代表的基本几何图形的关系时,利用正弦定理是非常重要的处理手段.1.正弦定理的特点(1)分式连等形式,各边对应各角,分子均为边长,分母均为角的正弦值;(2)正弦定理对任意三角形都成立;(3)正弦定理体现了三角形中三条边和三个内角之间的密切联系,是边和角的和谐统一.2.正弦定理的适用范围(1)正弦定理给出了任意三角形中三条边及其对应角的正弦之间的对应关系;(2)正弦定理实现了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转化.3.应用正弦定理解决两类三角形问题的疑难点(1)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三角形的问题:①已知两角和一边,求第三个角和其他两边;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2)对于第一类问题,其解是唯一确定的,一般先由三角形的内角和为 求得第三个角,再利用正弦定理求其他两边;对于第二类问题,其解不一定唯一,由于三角形的形状不能唯一确定,因而会出现两解、一解或无解三种情况.1.解决已知两角及一边类型问题的解题方法是:(1)若所给边是已知角的对边,则先由正弦定理求另一已知角的对边,再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第三个角,最后由正弦定理求第三边;(2)若所给边不是已知角的对边,则先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第三个角,再由正弦定理求另外两边.[解析] 因为 ,所以 ,所以最大的边为,由正弦定理得,即,所以 .例1 在中, , , ,则此三角形的最大边的长为_____.2.应注意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可能有两解的情形.例2 (多选题)已知的内角,,的对边分别为,,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 ,,,则 有一解B.若 ,,,则 无解C.若 ,,,则 有两解D.若 ,,则 有两解√√[解析] 对于A,由得,此时三角形显然不存在,即 无解,故A错误;对于B,由正弦定理得,则 ,显然角B不存在,所以 无解,故B正确;对于C,由正弦定理得,所以,因为,所以,所以 或 ,所以有两解,故C正确;对于D,若 ,,则为等边三角形,所以 有一解,故D错误.故选 .3.正弦定理与三角恒等变换结合的综合问题.例3 在中,内角,,所对的边分别是,, ,若,求 的取值范围.解: .由正弦定理得 ,因为,所以解得 ,所以 ,所以,所以,所以 的取值范围是 .11.2 正弦定理第1课时 正弦定理【课前预习】知识点一1.正弦 诊断分析(1)√ (2)√ (3)√ [解析] (1)正弦定理适用于任意三角形.(2)由正弦定理知=,即bsin A=asin B.(3)根据正弦定理,在一个确定的三角形中,各边与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等于该三角形的外接圆直径,其值是一个定值.知识点二1.(1)其他两边和一角 (2)另一边的对角诊断分析2 [解析] ∵a=3,b=5,sin A=,∴根据=,得=,解得sin B=.∵b>a,∴B的值有2个,即满足条件的三角形有2个.知识点三1.水平线上方 水平线下方【课中探究】探究点一例1 解: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A=180°-(60°+75°)=45°,根据正弦定理,得b===4.变式 (1)C (2)D [解析] (1)因为A=,B=,所以C=π--=,由正弦定理可得c===3.故选C.(2)由cos C=,可得sin C=,由=,得c===.故选D.探究点二例2 解:∵=,∴sin C===,∴C=60°或C=120°.当C=60°时,B=75°,b===+1;当C=120°时,B=15°,b===-1.综上,b=+1,B=75°,C=60°或b=-1,B=15°,C=120°.变式 解:由=,得sin A==,∴A=或A=.∵c>a,∴C>A,∴A=,∴B=π--=,∴b===+1.拓展 AC [解析] 对于A,由正弦定理得=,即=,所以sin C=,因为0°a,所以C=45°或C=135°,三角形有两解,故A正确;对于B,由正弦定理得sin B===>1,三角形无解,故B错误;对于C,由正弦定理得sin B===>1,三角形无解,故C正确;对于D,由正弦定理得sin B===<,又b探究点三例3 解:在△ABC中,∠ABC=90°-α,∠BAC=α-β,根据正弦定理得=,即=,所以AC==.在Rt△ACD中,CD=ACsin β=.变式 B [解析] 如图,由题意知AB=32×=16(n mile),∠BAS=45°,∠ASB=30°,由正弦定理得=,解得BS=16 n mile.故选B.例4 证明:由正弦定理知,在△ABD中,=,在△ADC中,=,因为∠ADB+∠ADC=π,∠BAD=∠DAC,所以sin∠ADB=sin∠ADC,sin∠BAD=sin∠DAC,所以=.变式 证明:在△ACD中,∵∠ADC=,∴∠DAC<,∵∠BAD=∠CAD+∠BAC=,∴∠BAC>,∴sin∠BAC>.在△ABC中,由正弦定理得=,即=,∴AC·sin∠BAC=BC,∴BC>AC,∴AC第1课时 正弦定理【学习目标】 1.了解利用向量和三角形边角关系推导正弦定理的过程. 2.掌握正弦定理及其变形的结构特征和功能,并能用正弦定理解决三角形中边、角等问题. 3.能用正弦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并证明平面几何的相关结论.◆ 知识点一 正弦定理1.正弦定理文字语言 三角形的各边与它所对角的 的比相等 符号语言 = = 2.正弦定理的常见变形(其中R为△ABC外接圆的半径)(1)a∶b∶c=sin A∶sin B∶sin C;(2)====2R;(3)=,=,=;(4)sin A=,sin B=,sin C=;(5)A【诊断分析】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正弦定理适用于任意三角形. ( )(2)在△ABC中,等式bsin A=asin B总能成立. ( )(3)在某个确定的三角形中,各边与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值是一个定值. ( )◆ 知识点二 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1.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解三角形的问题:(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 ;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 (从而进一步求出其他的边和角). 2.在△ABC中,已知a,b和A,用正弦定理求B时的各种情况如下:A为锐角 A为钝角或直角图 形关系 式 ①a=bsin A 且ab a≤b解的 个数 一解 两解 无解 一解 无解【诊断分析】 在△ABC中,a=3,b=5,sin A=,则满足条件的三角形有 个. ◆ 知识点三 正弦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仰角与俯角名称 定义 图形说明仰角与 俯角 在同一铅垂面内,视线在 时与水平线的夹角叫仰角,视线在 时与水平线的夹角叫俯角 2.两点中一点不可到达如图,可选取与点A同侧的点C,测出AC以及∠BAC和∠BCA,先应用内角和定理求出∠ABC,再利用正弦定理求出AB.◆ 探究点一 已知两角及一边解三角形例1 在△ABC中,已知a=8,B=60°,C=75°,求b的值.变式 (1)在△ABC中,a=3,A=,B=,则c= ( ) A.1 B.C.3 D.(2)[2024·安徽宿州高一期中] 在△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a=,A=,cos C=,则c= ( )A. B.C. D.[素养小结]正弦定理实际上是三个等式:=;=;=.每个等式涉及四个元素,所以只要知道其中的三个就可以求另外一个.◆ 探究点二 已知两边及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例2 在△ABC中,已知c=,A=45°,a=2,解三角形.变式 在△ABC中,若c=,C=,a=2,求A,B,b.[素养小结]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首先求出另一边的对角的正弦值,根据该正弦值求角时,要根据已知两边的大小情况来确定该角有一个值还是两个值.拓展 (多选题)在△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则下列对△ABC的解的情况判断正确的是 ( )A.当a=2,c=4,A=30°时,有两解B.当a=5,b=7,A=60°时,有一解C.当a=,b=4,A=30°时,无解D.当a=6,b=4,A=60°时,有两解◆ 探究点三 正弦定理的应用角度1 正弦定理的实际应用例3 如图所示,在山顶铁塔上B处测得地面上一点A的俯角为α,在塔底C处测得点A的俯角为β,已知BC=h,求山高CD.变式 [2024·南通高一期中] 一艘船以32 n mile/h的速度从A处向正北方向航行,从A处看灯塔S位于船北偏东45°的方向上,30 min后船航行到B处,从B处看灯塔S位于船北偏东75°的方向上,则灯塔S与B处之间的距离为 ( ) A.8 n mile B.16 n mileC.16 n mile D.16 n mile角度2 利用正弦定理证明平面几何中的结论例4 在△ABC中,AD平分∠BAC,点D在边BC上,用正弦定理证明:=.变式 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是由△ABC与△ACD拼接而成的,已知∠BAD=∠ABC=,∠ADC=,求证:AC[素养小结](1)测量高度的两类问题:①底部可到达,此类问题可直接构造直角三角形进行求解;②底部不可到达,但仍在同一铅垂直内,此类问题中两次观测点和所测垂线段的垂足在同一条直线上,观测者一直向“目标物”前进.(2)处理以多边形和圆为代表的基本几何图形的关系时,利用正弦定理是非常重要的处理手段.11.2 正弦定理第1课时 正弦定理一、选择题1.在△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sin A∶sin B=2∶3,则a∶b= ( ) A.3∶2 B.2∶3C.4∶9 D.9∶42.在△ABC中,若A=60°,B=45°,BC=3,则AC= ( )A.4 B.2C. D.3.[2024·扬州一中高一月考] 在△ABC中,BC=8,A=60°,则△ABC的外接圆的面积为 ( )A. B.64πC. D.256π4.在锐角三角形ABC中,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若2asin B=b,则A= ( )A. B.C. D.5.已知在△ABC中,AB=2,AC=2,C=,则B= ( )A. B.C.或 D.6.[2024·海安高一期中] 已知轮船A和轮船B同时离开C岛,A船沿北偏东30°的方向航行,B船沿正北方向航行.若A船的航行速度为40 n mile/h,1 h后,测得A船位于B船的北偏东45°方向上,则此时A,B两船的距离是 ( )A.20 n mile B.20 n mileC.20 n mile D.20 n mile7.[2024·如皋高一期中] 已知△ABC的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若满足条件A=,c=2的△ABC有两个,则a的取值范围为 ( )A.(1,2) B.(2,+∞)C.[1,2) D.(1,2]8.(多选题)[2024·广东云浮高一期末] 记△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a=,b=2,A=,则 ( )A.c=3B.sin B=C.sin C=D.△ABC的外接圆的面积为3π9.(多选题)[2024·江苏无锡高一期中] 在△ABC中,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A=30°,a=1,b=4,则△ABC无解B.若A>B,则sin A>sin BC.若acos A=bcos B,则△ABC一定是等腰三角形D.若a=2,A=30°,则△ABC的外接圆半径是4二、填空题10.在△ABC中,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若a=2b,则= . 11.小明在整理笔记时发现有一道题的部分字迹模糊不清,只能看到:在△ABC中,a,b,c分别是内角A,B,C的对边,已知b=2,A=,求c.显然缺少条件,若他打算补充a的大小,并使得c只有一解,则a的取值范围为 . 12.在△ABC中,B=120°,AB=4,D在BC边上,AD平分∠BAC,且AD=2,则AC= . 三、解答题13.在△ABC中,已知a=4,c=2,A=45°,求b,B和C.14.在△ABC中,已知B=30°,b=,c=2.(1)求角C的大小;(2)若C为锐角,求a.15.在△ABC中,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向量m=(cos A,cos B),n=(a,c-b),若m∥n,则角A的大小为 ( )A. B.C. D.16.如图,一艘船在海上由西向东航行,在A处望见灯塔C在船的东北方向,船的速度为30 n mile/h,0.5 h后在B处望见灯塔在船的北偏东30°方向上,当船行至D处望见灯塔在船的西北方向时,求A,D两点之间的距离(精确到0.1 n mile).11.2 正弦定理第1课时 正弦定理1.B [解析] 由=,可得==.故选B.2.B [解析] 由正弦定理得=,所以AC===2.故选B.3.A [解析] 由正弦定理得△ABC的外接圆的半径r===,所以△ABC的外接圆的面积S=πr2=π=.故选A.4.A [解析] 因为2asin B=b,所以由正弦定理可得2sin Asin B=sin B,又sin B≠0,所以sin A=.因为△ABC为锐角三角形,所以A=.故选A.5.C [解析] 由正弦定理得=,即=,解得sin B=,又06.A [解析] 如图所示,由题意可知∠ABC=135°,∠BCA=30°,AC=40×1=40(n mile),由正弦定理可知=,即=,可得AB==20(n mile).故选A.7.A [解析] 在△ABC中,由正弦定理得=,则sin C===,由满足条件A=,c=2的△ABC有两个,得8.AC [解析] 对于A,由a2=b2+c2-2bccos A=4+c2-2×2ccos=7,得c2-2c-3=0,解得c=3或c=-1(舍去),故A正确.对于B,C,因为==,所以==,解得sin B=,sin C=,故B错误,C正确.对于D,设△ABC的外接圆的半径为R,因为=2R,所以R=,则△ABC的外接圆的面积为πR2=,故D错误.故选AC.9.AB [解析] 对于A,由正弦定理得=,则sin B=2,显然角B不存在,故A正确;对于B,由A>B,得a>b,根据正弦定理可得sin A>sin B,故B正确;对于C,由正弦定理知a=2Rsin A,b=2Rsin B(R为△ABC外接圆的半径),又acos A=bcos B,所以2Rsin Acos A=2Rsin Bcos B,可得sin 2A=sin 2B,所以2A=2B或2A+2B=π,即A=B或A+B=,所以△ABC是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故C错误;对于D,设△ABC的外接圆半径是R,则根据正弦定理可得2R===4,解得R=2,故D错误.故选AB.10.- [解析] 依题意得=,由正弦定理得==2-1=2×-1=-.11.{2}∪[2,+∞) [解析] 由正弦定理得=,则 =,所以sin B=.因为A=,所以012.4 [解析] 在△ABD中,B=120°,AB=4,AD=2,由正弦定理得=,所以sin∠ADB=,可得∠ADB=45°,所以∠BAC=2×(180°-120°-45°)=30°,所以C=30°,所以三角形ABC是等腰三角形,所以BC=4,所以AC==4.13.解:由正弦定理得=,∴sin C===,∵C∈(0°,180°),且c>a,即C>A,∴C=60°或C=120°.当C=60°时,B=75°,∴sin B=,由=,得b==2(+1);当C=120°时,B=15°,∴sin B=,由=,得b==2(-1).综上,b=2(+1),B=75°,C=60°或b=2(-1),B=15°,C=120°.14.解:(1)由正弦定理得=,即=,所以sin C=,又c>b,所以C>B,所以C=45°或C=135°.(2)因为C为锐角,所以C=45°,所以A=180°-45°-30°=105°,sin 105°=sin(60°+45°)=sin 60°cos 45°+cos 60°sin 45°=×+×=,由正弦定理得=,即=,解得a=+1.15.D [解析] 因为m∥n,所以cos A·(c-b)=acos B,由正弦定理得cos A(sin C-sin B)=sin Acos B,即sin Ccos A-sin Bcos A=sin Acos B,即sin Ccos A=sin Acos B+sin Bcos A=sin(A+B)=sin C,因为00,所以cos A=1,所以cos A=,又016.解:在△ABC中,AB=30×0.5=15(n mile),∠CAB=45°,∠ABC=120°,所以∠ACB=15°,由正弦定理得=,所以AC===(n mile).在△ACD中,∠CAD=45°,∠CDA=45°,所以∠ACD=90°,所以AD==45+15≈71.0(n mile).所以A,D两点之间的距离约为71.0 n mil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1.2 正弦定理-第1课时 正弦定理 【正文】导学案.docx 11.2 正弦定理-第1课时 正弦定理 【正文】练习册.docx 11.2 正弦定理-第1课时 正弦定理 【答案】导学案.docx 11.2 正弦定理-第1课时 正弦定理.pptx 11.2 正弦定理-第1课时 正弦定理【答案】练习册.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