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东陆高中初中部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东陆高中初中部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D A B B C A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C D A C D D A C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B D B B
26.(1)盛世”局面:“贞观之治”;“鼎盛”局面:“开元盛世”。共同原因:善于用人;重视发展经济;关注民生;善于改革;等等。
(2)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被北方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
(3)意义: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事实: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8世纪初,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唐和吐蕃“和同为一家”;“唐蕃会盟”。(任答一个史实即可)
(4)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对外开放、对内开明、统治者关注民生。
27.(1)意义:它最初有助于联合西域各地,削弱匈奴势力,维护边疆稳定;随后成为东西方沟通的商贸与交通要道,促进了中国与欧亚各国的物质和文化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的交融与发展,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在当时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
(2)解说词:大家眼前的长城,最早修筑于秦朝,此后历代不断修缮与延长,形成了今天雄伟壮丽的规模。它既是古代中国防御游牧民族南下的重要军事屏障,也是各民族交流的见证与边境管理的象征。长城的修筑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汗水和智慧,不仅展示了当时的建筑奇迹,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团结合作的精神内核。
(3)历史价值:它集中反映了先民们的生产生活、科学技术与艺术成就,印刻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与审美情趣,为我们研究历史、传承文化提供了直接依据;同时,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推动各国间的文化对话与理解,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教育和借鉴意义。
28.(1)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
(2)丞相专权;设置厂卫机构、实行八股取士等。(任选其一)
(3)军机处;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
(4)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29.(1)A:宋词;B:小说
(2)名称:活字印刷术。优点:有利于节约印刷成本;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答出一点)
(3)著作名称:《农政全书》。
优秀品质: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善于吸收前人成果,并加以创新;刻苦专研、注重实践、做事专心致志等。(言之有理即可)★★★考试前绝密 ▇ 使用时间:2025.06.17 制卷、审卷:陆艳姣 ▇ 考试前绝密★★★
本卷由【在线组卷网www.zujuan.com】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会泽县东陆高级中学2025年春季学期6月月考卷
初一 历史
(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认为“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据此可知,隋文帝最的大作为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C.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D.开通了大运河
2.“科举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打开了入仕的途径,因而各地特别是过去所谓的寒门、商人、地主等……通过科举也取得了高官厚禄,参与到政权中来。”该材料说明科举制度( )
A.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B.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C.注重门第地位高低 D.阻止世家子弟入仕
3.唐代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有效提高了粮食亩产量,有力地推动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下列各项中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
A.耧车 B.翻车 C.秧马 D.曲辕犁
4.如果把唐朝的兴衰过程看作一个抛物线形状,如图所示,那么A处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朱温建立后梁 D.五代十国
5.明代万历末年,昆曲有了很大发展,表演艺术日益成熟,成为了一个全国性的剧种。其代表作有汤显祖的( )
A.《桃花扇》 B.《牡丹亭》 C.《长生殿》 D.《窦娥冤》
6.下表列出了部分外国人在唐朝任官情况,这一材料可以用来研究唐朝( )
国家 日本 新罗 印度 波斯
姓名 晁衡 崔致远 瞿昙罗 骆元光
官职 秘书监 翰林学士 太史 节度使
A.发达的商业贸易 B.兼容并包的风气 C.和睦的民族关系 D.等级森严的社会
7.某学校历史社团编演了五幕课本剧(如下),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第一幕: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第二幕: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三幕:盛唐气象 第四幕: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五章: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8.有同学在整理宋元时期的历史人物时,搜集到了“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等典故,与这些典故有关的人物是(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铁木真 D.忽必烈
9.北宋167年间科举所取文士合计60035名,平均每年360人。这一数值约为唐代的5倍,元代的30倍,明代4倍,清代的3.4倍。而武举共取士868名,年均5人。造就宋代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分裂割据局面得以结束 B.实行重文轻武治国政策
C.科举考试制度十分完善 D.政府重视行政效率提升
10.某校开展“历史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小钱币,大历史”,通过观察下列古钱币的形制与铸币文字的历史信息,可以了解到(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中外文明的交流 C.民族交融的加强 D.政治制度的创新
11.2024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马英九一行时强调,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共同建设了包括宝岛台湾在内的祖国疆域,共同书写了中国历史。回顾历史,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
A.澎湖巡检司 B.北庭都元帅府 C.宣政院 D.台湾府
12.宋朝采取奖励通商的政策,给予外国商人优惠待遇。当时的泉州、广州等地都设有“番坊”,专供外国商人居住。这反映了宋朝( )
A.农业经济发展 B.民族关系发展 C.鼓励对外贸易 D.都市文化繁荣
13.整理知识要点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所示为某同学整理的知识要点,其内容能共同说明的是
A.清初西北边疆得到巩固 B.清朝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C.欧洲殖民者的入侵被打败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4.《中国历史十五讲》中写道: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对外商的活动和进出口货物的数量进行限制。由此可见,清朝实行的政策是
A.闭关锁国 B.开放海禁 C.轻徭薄赋 D.重农抑商
15.小小邮票承载历史。国家邮政局为下边两位历史人物发行邮票,是因为他们( )

图一 张骞 图二 玄奘
A.是同一个时代的使节 B.都持汉节而不辱使命
C.都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D.都求得真经返回大唐
16.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之间有分有和,不断交融与碰撞。两宋时期,曾出现了宋与辽、西夏、金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下列能正确反映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17.据史料记载,郑和下西洋期间,船队每到一处,都会向当地展示中国精美的丝绸、瓷器以及先进的天文历法知识,同时也学习当地独特的种植技术、医药配方等。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
A.巩固了边疆海防 B.宣扬了明朝国威
C.拓展了明朝疆域 D.推动了中外交流
18.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和诗歌创作高峰的时期之一,下列诗句反映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的是( )
A.“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C.“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D.“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19.唐代王建《凉州行》有云:“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以上诗句可用于研究唐朝( )
A.政治制度的演变 B.农耕技术的进步 C.民族交融的现象 D.艺术形式的多样
20.北宋为应对边疆战事,供养了大批招募的军队,但多而不精,战斗力弱。为达到“强兵”王安石变法实行了( )
A.青苗法 B.方田均税法 C.募役法 D.保甲法
21.在本草长期丰富的过程中,“品类既多,名称多杂”……时珍有感于此,乃搜书籍800余种,博采细勘,删繁补缺,辨疑正误,用了近30年的时间,三易其稿而成《本草纲目》。材料强调了李时珍( )
A.严谨求实,传承创新 B.着眼现实,影响深远
C.医德高尚,普济众生 D.经验丰富,医术精湛
22.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中国文学艺术逐渐从少数文人、士大夫向大众普及,通俗程度越来越高,表现方式越来越自由。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
A.封建制度衰落 B.市民文化的发展
C.统治者的推崇 D.教育水平的提高
23.清入关前夕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作为皇帝的辅佐机关,重大政务都由它决定;康熙时,重用南书房的侍从,以抵消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作用;雍正时,为了适应西北用兵的需要设立军机处。以上措施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 )
A.精兵简政 B.文化专制 C.削弱地方 D.加强皇权
24.清朝前期,我国边疆地区遭到外国势力的侵犯。清军为保卫祖国疆土与之进行了英勇的斗争,谱写了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的血与火的战歌。下列历史事件能够印证以上观点的是( )
A.戚继光抗倭 B.雅克萨之战 C.平定噶尔丹 D.设立军机处
25.“自古英雄出少年,戚公继光耀海天。斩妖除魔挥利剑,驱倭逐寇护家园。”与该诗有关的史实为( )
A.七下西洋,空前壮举 B.台州杀敌,九战九捷
C.披荆斩棘,北伐中原 D.郾城大捷,尽忠报国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26.(14分)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唐朝历史主题的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同时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中的“盛世”和“鼎盛”局面在历史上分别称为什么?(2分)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盛世”和“鼎盛”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2分)
材料二:上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
(2)材料二体现了唐朝皇帝的什么民族政策?(2分)因此他得到了少数民族怎样的尊重?(2分)
材料三: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3)材料反映的这件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2分)唐和吐蕃还有哪些交往事实 (2分)
(4)通过上述对唐朝历史的探究,谈谈盛世需要具备的因素。(2分)
27.(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域的大宛、乌孙、大月氏等地方政权,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由长安到西域,到中亚,到西亚,再绵延至欧洲。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基督教文化也相互交集共生。 ——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丝绸之路开通的历史意义。(2分)
(2)请你从材料二中的图一和图二中任选一幅,结合所学知识撰写解说词。(要求:史实准确,表述清晰,字数不少于100字)(6分)
(3)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2分)
28.(14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xié háng),不敢相压。
——摘编自《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材料三 (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即军机大臣只是抄写传达皇帝的旨意,而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夹杂进去)。
——摘编自赵翼《檐曝杂记》
(1)材料一中,图一反映唐朝完善了哪一制度?(2分)图二在地方制度上有什么创新之处?(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2分)。除此之外,明朝还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强化皇权?(2分)
(3)材料三与哪一机构的设立有关?(2分)请简要概括这一机构的职能。(2分)
(4)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
29.(12分)华夏先民的勤劳智慧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科技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期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清
文学形式 诗歌 A 元曲 B
节选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三千年一开花, 三千年一结果, 再三千年才得熟,短头一万年方得吃。
不同的时代其文学的主流形式也有所不同。请将表格中的文学形式填写完整。(2分)
材料二
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覆盖)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版,持就火炀(烘烤)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平坦的磨刀石)。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梦溪笔谈》
根据材料二,写出材料中反映的科技发明的名称并概括这项科技发明的优点。(6分)
材料三 明朝科技巨著(部分)
序号 巨著插图 作者经历
科技巨著a 他认为“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他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还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编成《本草纲目》一书。
科技巨著b 宋应星自幼勤奋好学,读了很多书,知识面十分宽广。他中了举人以后,担任过地方官,公务闲暇时就专心致志地研究科学技术,整理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经验。宋应星经过长期的积累和不懈的探究,编写了《天工开物》一书。
科技巨著c 徐光启一直重视农业为本的理念,早年闲暇期间,从事农业田间试验,总结出许多农作物种植、引种、耕作的经验,并著书立作。晚年,他不忘初心,不顾年事已高,继续试种农作物,同时开始搜集、整理资料,撰写农书,以实现他毕生的心愿。
(3)请写出科技巨著c的作品名称。根据三位作者的生活与创作经历,你认为他们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4分)
会泽县东陆高级中学校 第-1-页 ★初一 历史★ 第-2-页 会泽县东陆高级中学校
答案第6页,总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