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教学工作计划
一、 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导,依据统编版教材(2016年版)九年级上册内容,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担当”五大核心素养,结合九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情,理解国家发展道路,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对社会现象有较强的探究兴趣。但对国家宏观政策、复杂社会问题的理解仍需深化,部分学生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本学期需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涵,提升思辨能力,并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四个单元,聚焦“富强与创新”“民主与法治”“文明与家园”“和谐与梦想”四大主题,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国情、国策与国梦。内容理论性强,逻辑严密,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联系紧密,是进行国情教育、价值观教育和法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四、 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 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道德修养: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职业观。
法治观念: 理解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
健全人格: 正确认识自我与社会关系,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升心理调适能力,追求高尚精神生活。
责任担当: 明确作为新时代青少年的历史责任,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五、教学策略与措施
(一)情境创设
运用时政热点、社会案例、生活场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在讲解 “创新驱动发展” 时,引入最新的科技突破时政热点,如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新成果、航天工程的新进展等,让学生感受创新的时代脉搏。结合社会上因创新而成功的企业案例,如新能源汽车企业凭借技术创新实现市场突破的事例,同时联系学生生活中使用智能手环、学习 APP 等创新产品的场景,让学生从不同维度认识创新的价值。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展示图片、讲述故事等方式,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生动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融入课堂,积极思考创新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意义。
(二)议题式教学
设计有思辨性的议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辩论,提升思维品质。针对 “法治与自由的关系” 这一内容,设计 “法治是否限制自由” 的思辨性议题。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引导他们收集相关的法律条文、社会案例等资料,为自己的观点提供支撑。在讨论和辩论过程中,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不同的观点,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教师适时进行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明确法治与自由的辩证关系,即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从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三)活动引领
设计调查、访谈、模拟等活动,促进知行合一。在 “建设美丽中国” 单元,组织学生开展 “社区环境状况调查” 活动。指导学生设计调查问卷,内容涵盖社区的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绿化情况等方面。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调查,走访社区居民、物业管理人员等,收集第一手资料。调查结束后,组织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撰写调查报告,并提出改善社区环境的建议。此外,开展 “模拟环保听证会” 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政府官员、企业代表、居民代表等角色,就社区的环保问题进行讨论和协商,提出解决方案。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四)信息技术融合
合理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利用多媒体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呈现,如在讲解 “改革开放的成就” 时,通过时间轴动画展示不同时期的重大事件和成就,让学生直观感受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借助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查阅相关的新闻报道、学术文章、政策文件等,拓展知识面。建立班级线上学习群,分享学习资料、布置作业、开展线上讨论等,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还可以利用在线模拟测试平台,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查漏补缺。
(五)评价多元化
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性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中的贡献、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教师通过课堂观察、与学生交流、检查作业等方式,及时记录学生的进步和不足,并给予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例如,在小组讨论中,记录学生的发言次数、观点的创新性和合理性;在实践活动中,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结性评价主要包括单元测试、期中测试和期末测试,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能力。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果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关注学生在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方面的发展。
六、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第一周 第一单元 富强与创新 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1.1 坚持改革开放 1.2 走向共同富裕
第二周 1.2 走向共同富裕 第二课 创新驱动发展2.1 创新改变生活
第三周 2.1 创新改变生活 2.2 创新永无止境
第四周 2.2 创新永无止境 单元小测+讲评与拓展
第五周 国庆节、中秋节放假
第六周 第二单元 民主与法治 第三课 追求民主价值3.1 生活在新型民主国家/3.2 参与民主生活
第七周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4.1夯实法治基础/4.2凝聚法治共识
第八周 单元小测+讲评与拓展
第九周 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 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5.1延续文化血脉
第十周 5.1延续文化血脉 5.2凝聚价值追求
第十一周 建设美丽中国6.1正视发展挑战 6.2共筑生命家园
第十二周 单元小测+讲评与拓展
第十三周 期中复习考试+讲评与拓展
第十四周 第四单元 和谐与梦想 第七课 中华一家亲7.1促进民族团结 7.2维护祖国统一
第十五周 第八课 中国人 中国梦8.1我们的梦想 8.2共圆中国梦
第十六周 单元小测+讲评与拓展
第十七周 期末综合复习(一)
第十八周 期末综合复习(二)
第十九周 期末复习与检测
第二十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