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物理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课题 第3节 内能教学背景1.教学内容分析 《内能》是物理九年级全一册(人教版)《第十三章 内能》第3节的内容。本节是在分子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体说明内能是物体内部的能量。与机械能相比,内能不直观、更抽象,学生难以直接接受和理解。通过与机械能中动能和势能作类比建立内能的概念,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新的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节内容由“内能”“物体内能的改变”两个部分构成。通过对生活中常见实例的分析,指出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通过炙热的铁水和冰冷的冰块都有内能,说明了内能的普遍性,并给出了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再通过对生活事例的分析,以及演示实验,总结出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 2.学情分析 从知识层面来看,学生已经知道了能量、功和热的基本概念,以及能量守恒定律的相关知识。从认知特点层面来看,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和实验,对直观、形象的事物理解迅速,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则可能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实例说明。从思维方法层面来看,初中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阶段。通过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应用内能的相关知识,为后续的物理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对实验和实例的观察与分析,借助直观的演示和实验,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的方法,深化对内能性质和规律的理解。教学目标物理观念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 2.结合实例分析,知道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且在改变内能上是等效的。 科学思维 1.经历内能概念建立的过程,体会类比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观察现象和分析实验过程,能对相关问题和信息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提升科学推理能力。 科学探究 1.通过对生活经验中内能现象观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能以书面或口头的形式表述自己的观点。 2.基于观察和实验,如演示压缩空气做功、气体膨胀做功等,分析做功可以改变气体的内能 ,提升观察能力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通过认识内能的本质,体会物理学对人类认识深化及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2.了解用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 3.通过从能量角度关注科学技术对自然环境、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提高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1.内能概念的建立。 2.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 教学难点 内能概念的建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 1.创设情境:装着热水的暖水瓶,有时瓶塞会跳起来。 2.播放视频并提出问题: (1)跳起来的瓶塞具有什么能? (2)瓶塞的机械能从何而来? (3)壶内水蒸气是否具有能量? 观看视频,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交流讨论。 根据视频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能力。新知探究 一、内能概念的建立 1.展示教科书本节图“动能”,同时播放模拟水分子运动的动态图,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分子动能的概念。 (1)提出问题: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构成物质的分子具有动能吗? (2)总结: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这种动能叫作分子动能。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的速度越大,即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分子动能也就越大。 2.展示教科书本节图“势能”,再引导学生能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分子势能。 (1)提出问题:弹簧形变时具有势能,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是否也具有势能呢? (2)总结:分子之间存在类似弹簧形变时的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也具有势能。这种势能叫作分子势能。 3.建立内能的概念: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作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是焦耳,各种形式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二、理解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1.创设情境:展示运动员用头顶足球的图片,并提出问题。 (1)足球具有机械能吗?足球具有内能吗?请说出你的判断依据。 (2)内能与机械能是同一种形式的能吗?为什么? 2.总结: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而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3.理解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 (1)展示教科书本节图“铁水和冰块”。 (2)提出问题:炽热的铁水和冰冷的冰块都有内能吗? (3)布置任务:请学生们列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具有内能。 (4)提出问题:你能举出不具有内能的物体吗?为什么? 三、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1.引导学生理解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1)到了冬天,我们会感觉双手很冷,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双手暖和起来呢? (2)这些方法在形式上相同吗?请你给它们分类。 2.研究焐热水杯使双手变暖和的过程。 (1)组织学生分组体验:在水杯倒入适量的热水(不烫手),焐手。 (2)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焐热水杯使双手变暖的过程。 问题1:双手的温度是升高了还是降低了?说明双手是吸热还是放热?双手的内能如何变化? 问题2:热水杯的温度会升高还是降低?说明热水杯是吸热还是放热?热水杯的内能如何变化? 问题3:热水杯减少的能量去了哪里? 问题4:双手增加的能量又从何而来?为什么双手会变暖? 4.总结:从焐热水杯这个现象,我们可以看出,温度不同的物体互相接触时,低温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物体温度降低,我们将这一过程称为热传递。 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四、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1.通过物理情境,理解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1)创设情境:展示教科书本节图甲“为什么冬天人们经常搓手?”除了焐热水杯、焐暖气片、烤电暖气等热传递的方式,同学们还提到了“搓手”这一办法,为什么“搓手”可以让我们的双手变暖和呢? (2)组织学生体验:双手互相摩擦,双手变暖和的过程。 (3)提出问题:在双手互相摩擦的过程中,双手的内能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4)总结:通过做功的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5)展示教科书本节图乙“下滑时有什么感觉?”启发学生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事例。 2.演示实验:压缩气体做功使气体内能增加 (1)介绍教科书本节图甲“空气被压缩时内能增加”所示的实验器材及其操作方法,演示实验。 (2)布置任务: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实验,尤其注意观察厚玻璃筒的底部,并描述实验现象。 (3)创设“问题链”,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过程。 问题1:脱脂棉燃烧说明筒内气体的温度是如何变化? 问题2:筒内气体的内能是如何变化? 问题3:通过哪种方式改变了筒内气体的内能? (4)引导学生完整梳理实验过程并解释实验现象。 (5)总结:外界压缩气体做功,气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3.演示实验:气体对外做功使气体内能减小 (1)介绍教科书本节图乙“空气推动瓶塞时内能减少”所示的实验器材及其操作方法,演示实验。 (2)布置任务: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实验,尤其注意观察烧瓶的瓶身内部处,并描述实验现象。 (3)创设“问题链”,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过程。 问题1:瓶塞跳起时,瓶内出现的“白气”是什么? 问题2:“白气”从何而来? 问题3:水蒸气液化是吸热过程还是放热过程? 问题4:瓶内气体的温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5:瓶内气体的内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6:减少的能量去了哪里? (4)引导学生完整梳理实验过程并解释实验现象。 (5)总结:气体膨胀对外做功,气体的内能减少。 4.总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热传递的实质是能量的转移。 做功的实质是能量的转化。 看图片及动态图,思考、分析、交流并回答。 先理解分子动能的概念,再了解分子动能和温度的关系。 观察图片,思考、分析、交流并回答。理解分子势能的概念。 建立内能的概念。在问题的引导下,思考、讨论,并进一步加深对内能的理解。 学生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理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学生倾听并加强理解。 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并讨论炽热的铁水和冰冷的冰块是否都具有内能。 尝试列举日常生活中具有内能的物体。尝试解释为什么某些物体看似不具有内能,但实际上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学生举出不同的可以使双手暖和的方法。 学生对举出的方法进行分类。 学生分组体验双手变暖的过程。 学生思考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并理解双手变暖过程中的物理知识。 利用热传递解决实际问题,深化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理解。 亲身体验“搓手”,小组交流。 小组交流并回答问题。 思考、讨论并回答,列举生活中的实例。 观察图片,了解实验器材及操作方法。 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把活塞迅速压下去,筒内脱脂棉燃烧了。 思考、交流并回答。 思考、小组交流,并完整分析实验过程。 观察图片,了解实验器材及操作方法。 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当瓶塞跳起时,瓶内出现“白气”。 思考、交流并回答。 思考、小组交流,并完整分析实验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现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运用类比的方法,借助已有知识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降低了新知识的起点难度,将较为抽象的“内能”概念变得生动而具体,使之更贴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首尾呼应。 创设了丰富的实际情境,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周围世界,深入思考日常生活的相关物理现象。 通过问题思考引发小组讨论和实例分析,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的同时,让学生能更深刻感受到内能与机械能之间的不同。 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切入点,深入探讨热传递如何改变物体的内能,并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相关的应用实例。 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通过问题导向的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激发深度思考,从而拓宽了学生对能量观的认知视野。 借助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观察并思考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现象。通过问题导向,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理解做功同样能够改变物体的内能。 通过演示实验,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组织小组进行交流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问题导向,帮助学生梳理分析路径,更透彻地理解做功如何改变物体的内能这一过程。 在课堂上创设新的情境,演示日常生活中不易被察觉的物理现象。 通过实验演示和创设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深入地分析,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过程。学以致用 1.创设四种生活情境,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热传递和做功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情境1:炎热的夏天,在饮料中放入一些冰块,饮料会变凉。 情境2:炎热的夏天,太阳能热水器水箱中的水会被晒热。 情境3:行驶中的汽车,轮胎会变热。 情境4:划火柴时,火柴头会被点燃。 2.提问:用火加热铁钉和敲打铁钉都可以使铁钉温度升高,内能增加,分别是通过什么方式改变了铁钉的内能?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观察并分析四种生活情境,运用已学知识,讨论并解释热传递和做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理解并总结。 通过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热传递和做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又从物理回归生活的课标理念。课堂小结 学生从知识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本节课的总结。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板书设计13.3 内能 一、内能 1.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作物体的内能。 2.单位:焦耳(J)。 3.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4.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 二、物体内能的改变 1.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2.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1)外界压缩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加。 (2)气体膨胀对外界做功,气体内能减少。 3.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热传递的实质:能量的转移。 做功的实质:能量的转化。9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