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模拟测试(提高卷.含解析)-2025-2026学年统编版(2024)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期末模拟测试(提高卷.含解析)-2025-2026学年统编版(2024)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模拟测试卷
1.(2024秋 乌鲁木齐县校级期中)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B.蝉则千转不穷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至于夏水襄陵
2.(2024秋 雄县月考)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B.每至晴初霜旦 旦辞爷娘去
C.哀转久绝 绝 多生怪柏
D.回清倒影 清荣峻茂
3.(2022春 让胡路区校级期末)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座建筑物不愧是由远近闻名的建筑设计师设计的,真是巧妙绝伦,引人注目。
B.我们要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合本地特色的产业,不能盲目发展。
C.以“仙人牧鹿”传说创作的“呦呦鹿鸣寨美一方”稻田艺术作品,经过50多天的精心管护,如今这幅稻田牧鹿图更加惟妙惟肖。
D.小明的妈妈生病住院了,爸爸为了不耽误小明在校读书,撒谎说妈妈出差了,真是别具匠心。
4.(2024秋 从江县校级月考)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 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这是斯诺对以下哪一事件的评价(  )
A.五四运动 B.红军长征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5.(2024 凉州区开学)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B.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生就一张乡野村夫的脸孔。
C.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D.我们见到的是一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的样子。
6.(2024秋 新晃县模拟)将下列短语依次填入横线,正确的是哪一组?(  )
著名作家冯骥才曾经用三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妙论散文、小说和诗歌的不同特点。他说:“一个人自由自在地走在路上,就像散文;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就成了小说;一个人从大地上被弹射到月亮上,那就是诗歌。”据此我们可以得出散文的特点是 _____、小说的特点是 _____、诗歌的特点是 _____。
A.语言优美 意境深邃 想象丰富
B.意境深邃 矛盾集中 形式自由
C.形式自由 思想深刻 语言优美
D.形式自由 情节曲折 想象丰富
7.(2024秋 齐河县校级月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走过这家温暖的书店,安慰着这个城市行色匆匆的人们疲惫的精神和灵魂。
B.因为搭上了网络购物的顺风车,快递行业迸发出极大的生长活力让人瞠目结舌。
C.大雁之所以能够穿越风雨,行稳致远,关键在于其结伴成行,相互借力。
D.深海勘探开发技术装备的研制,将不断推进我国大洋海底可燃冰的开采工程效率。
8.(2024秋 固始县期末)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春天推着年,在寒风中缓缓前行,由远而近的是熟稔的乡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没有了羁旅他乡的牵绊,没有了“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落寞
②道道桃符红光满面,杯杯热酒倾诉衷肠
③喜鹊以佛的慈悲心,在家门口的白杨树上欢叫报喜,迎接一个个远道而来的游子
④远走他乡的人,背着行囊,默念着远方亲人的召唤,辗转南北,回到他们久违的家园
⑤匆匆的脚步像一支支箭镞,将乡愁的箭矢精确无误地射向故乡的靶心
A.②①④⑤③ B.①⑤③④② C.②④①⑤③ D.②④⑤③①
9.(2024秋 辽阳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汉江①临泛
王维
楚塞②三湘接,荆门九派③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注释】①汉江:即汉水。②楚塞:指古代楚国地界。③九派:长江干流及其支流的统称。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使至塞上》首联写了诗人奉使出征,独当重任,到边疆察看,过居延属国的内容
B.《汉江临泛》尾联通过具体细腻的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也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情绪
C.《使至塞上》用一“直”一“圆”展现了边塞的壮阔;《汉江临泛》用一“浮”一“动”渲染了水势的磅礴
D.王维的诗以“诗中有画”著称,这两首诗在意境创造上也很好地体现了这 一特点
10.(2024秋 曹县校级月考)“人无信不立。”“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学校围绕“信”开展了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题目。
《说文解字》:“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本义是语言真实。后引申为诚实有信用。字源组的同学从“信”的字源出发,了解“信”的传统内涵,探究“信”的现代意义。下列词语中“信”的意思表示诚实有信用的一项是(  )
A.讲信修睦 B.将信将疑 C.信手拈来 D.杳无音信
11.(2024秋 淮南期末)某校八年级(5)班以“探寻物质文化遗产之古建筑”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下面是张红同学为班级黑板报写的一段文字,请你帮她修改。
古建筑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A】许多古建筑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那精美的图案,那美丽的彩绘,那圆润的线条,【B】给人带来猛烈的震撼。流连其间,常常令人叹为观止!
①【A】处画线句有语序颠倒的语病,应将“   ”和“   ”调换位置。
②【B】处画线句有用词不当的语病,应将“   ”改为“   ”。
(2)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下列文化遗产中选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填在横线上:古遗址、壁画、相声、京韵大鼓。
非物质文化遗产:   
(3)小敏对古建筑情有独钟,是班里有名的“古建筑迷”,但她的妈妈担心参加主题活动会影响学习。作为小敏的同桌,请你引用下面的谚语来劝说小敏的妈妈。
谚语:磨刀不误砍柴工。
(4)班级采风小组准备到王岭村去探寻清代木塔建筑。请你根据下面的示意图写一段话,告诉同学们怎样从学校前往目的地。(50字以内)
12.(2024秋 故城县期中)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1)《野望》一诗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   ,   。
(2)《黄鹤楼》一诗中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
(3)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抓住沙漠典型的景物进行了刻画,写出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其中被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
(4)《渡荆门送别》一诗中以动态的视角写出了由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的句子是:   。
(5)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一诗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诗句是:   。
13.(2024 凉州区开学)阅读下面《红星照耀中国》节选,回答问题。
“我接到报告,说你是一个可靠的新闻记者,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并且说可以信任你会如实报道。”他说,“我们知道这些就够了。你不是共产主义者,这对于我们是没有关系的。任何一个新闻记者要来苏区访问,我们都欢迎。不许新闻记者到苏区来的,不是我们,是国民党。你见到什么,都可以报道,我们要给你一切帮助来考察苏区。”
给我这样自由活动的诚意,我是有一点惊奇和怀疑的。我原来以为即使允许我到苏区去旅行,对于拍照、搜集材料或访问谈话等总会对我加以一定的限制的。他的话听起来太理想了,总归有什么地方会出毛病的……
(1)以上材料选自《红星照耀中国》,其中的“他”是    (填人名)。
(2)材料中的“我”为什么会感到惊奇和怀疑?结合原著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14.(2024秋 安次区期末)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各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1)这两首诗都写春天景物,但时段不同,白居易写的是    时的景物,欧阳修写的是    时的景物。
(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两首诗分别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思?
15.(2024秋 通河县期末)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乙)寒食后雨①,予曰此雨为西湖洗红②,当急与桃花作别,勿滞③也。午霁④,偕诸友至第三桥,落花积地寸余,游人少,翻⑤以为快。少倦,卧地上饮,以面受花,多者浮⑥,少者歌,以为乐。偶艇子出花间,呼之,乃寺僧载茶来者。各啜一杯,荡舟浩歌而反。
(节选自袁宏道《雨后游六桥记》)
【注释】①雨:下雨。②洗红:为花洗尘送别。③滞:停止,拖延。④霁:雨停。⑤翻:反而。⑥浮:罚酒。
(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月色入户 户:   
②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③偕诸友至第三桥 至:   
④落花积地寸余 余: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荡舟浩歌而反
(3)【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几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月光的    。
(4)【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6.(2024秋 灯塔市期中)阅读下文回答以下各题。
词典的故事
阿来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上的是两个班合用一个教室一个教师的复式教学的小学。快读完小学了,不要说现在孩子们多得看不过来的课外书与教辅书,我甚至连一本小小的字典或词典都没有。那时,我是多么渴望自己有学问啊!我觉得世界上的所有学问就深藏在张老师那本翻卷了角的厚厚的词典中间。小学快业了,学校要组织大家到15公里外的刷经寺镇去照毕业相。我们便每天盼望着去到那个当时对我们来讲意味着远方的小镇。
不久以后,十多个穿上新衣服的孩子,一大早便由老师带着上路了。将近中午时分,我们这十多个手脚拘谨、东张西望的乡下孩子便顶着高原的强烈阳光走到镇上人漠然的目光中和镇子平整的街道上了。第一个节目是照相。照完相走到街上,太阳照在头顶,我们开始出汗。我伸在衣袋里的手也开始出汗,手上的汗又打湿了父亲给我的一元钱。父亲把吃饭与照相的钱都给了老师,又另外给了我一元钱,这是我迄今为止可以自由支配的最大的一笔钱。我知道小伙伴们每人出汗的手心里都有一张小面额的钞票,比如我的表姐手里就攥着五毛钱。表姐走向了百货公司,出来时,手里拿着许多五颜六色的彩色丝线。而我走向了新华书店,书店干净的木地板在脚下发出好听的声音。干净的玻璃柜台里摆放着几十本领袖书,以及几部当时流行的小说。我有些胆怯地在玻璃柜台前轻轻行走,突然停了下来,因为我一下就把那本书认了出来。
那本书跟领袖书同样大小,同样的红色,同样的塑料封皮。但上面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撞进了眼里——“汉语成语小词典”。我把攥着一块钱人民币的手举起来,嘴里发出了很响的声音:“我要这本书!”
书店里只有我,还有一个营业员。
营业员走过来,和气地笑了:“你要买书吗?”
我一只手举着钱,一只手指着那本成语词典。
但是,营业员摇了摇头,她说:“我不能把这书卖给你。买这本书需要证明,证明你来自什么学校,是干什么的。”我说自己来自一个汉语叫马塘、藏语叫卡尔古的小学,是那个学校的五年级学生。她说:“那你有证明都不行了。你们马塘是马尔康县的,刷经寺属于红原县。你要到你们县的书店去买。”我的声音便小了下去,我用自己都不能听清的小声音说了一些央求她的话,但她依然站在柜台后面坚决地摇着头。然后,我的泪水便很没有出息地下来了。我越想止住眼泪,这该死的液体越是欢畅地奔涌而出。营业员吃惊地看着我,脸上浮出了怜悯的表情。
她说:“你真的这么喜欢这本书?”
我从老师那里看见过,我还梦见过。”
现在,这本书就在我面前,但是与我之间却隔着透明但又坚硬而冰凉的玻璃,比梦里所见还要遥不可及。
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她说:“那我要考考你。”
我看到了希望,便擦干了眼泪。她说了一个简单的成语,要我解释。我解释了。她又说了一个,我又解释了。然后,她的手越出柜台,落在了我的头顶,深深叹了口气,说:“不容易,一个乡下的孩子。”然后便破例把这本小书卖给了我。
从此,很长一段时间,我像阅读一本小说一样阅读这本词典。从此,我有了第一本自己的藏书。从此,我对于任何一本好书都怀着好奇与珍重之感。
(选自《读书文摘》,2009年第6期,有改动)
(1)简要复述《词典的故事》。要求写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在下面括号中填上恰当的词语,体现文中“我”的情感变化。
盼望→   →   →看到了希望→珍惜
(3)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请参照示例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示例: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
分析:“漂亮”主要反映了“我”当时的心理感受,营业员的怜悯使“我”对她产生好感。
①书店干净的木地板在脚下发出好听的声音。
②但上面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撞进了眼里——“汉语成语小词典”。
(4)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她的手越出柜台,落在了我的头顶,深深叹了口气,说:‘不容易,一个乡下的孩子。然后便破例把这本小书卖给了我。”请体会这一细节,用一段话描写营业员此刻的心理活动。
营业员心想:“   ”
(5)请联系实际谈谈你从本文中获得的启示。
期末模拟测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2024秋 乌鲁木齐县校级期中)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B.蝉则千转不穷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至于夏水襄陵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积累和辨析。在回答此类题时要注意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词类活用词,通假字词的解释。还要注意联系句子意思,具体语句具体分析。
【解答】A.有误,“阙”同“缺”;
B.有误,“转”同“啭”;
C.有误,“反”同“返”;
D.没有通假字。
故选:D。
2.(2024秋 雄县月考)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B.每至晴初霜旦 旦辞爷娘去
C.哀转久绝 绝 多生怪柏
D.回清倒影 清荣峻茂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就是指一个词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甚至有几个引申义。文言文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几个义项,多则几十个义项,解题时,要结合句子内容来分析、推断。
【解答】A.不同,在/如果;
B.相同,早晨;
C.不同,消失/极高的;
D.不同,清波/清澈。
故选:B。
3.(2022春 让胡路区校级期末)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座建筑物不愧是由远近闻名的建筑设计师设计的,真是巧妙绝伦,引人注目。
B.我们要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合本地特色的产业,不能盲目发展。
C.以“仙人牧鹿”传说创作的“呦呦鹿鸣寨美一方”稻田艺术作品,经过50多天的精心管护,如今这幅稻田牧鹿图更加惟妙惟肖。
D.小明的妈妈生病住院了,爸爸为了不耽误小明在校读书,撒谎说妈妈出差了,真是别具匠心。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ABC.使用正确;
D.使用有误,别具匠心: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该成语和句意不符。
故选:D。
4.(2024秋 从江县校级月考)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 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这是斯诺对以下哪一事件的评价(  )
A.五四运动 B.红军长征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对名著中的作家作品常识、人物、主要情节等进行全面的把握。根据对《红星照耀中国》的积累作答即可。
【解答】由“冒险、探索”“艰难困苦”“令人诧异的革命乐观情绪”“在大自然面前绝不承认失败”可知斯诺所指的事件为红军长征。红军长征途中,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高耸入云、白雪皑皑的大雪山,通过杳无人烟、一望无际的草地,最终胜利会师结束长征。长征历史体现了红军战士克服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精神。
故选:B。
5.(2024 凉州区开学)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B.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生就一张乡野村夫的脸孔。
C.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D.我们见到的是一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的样子。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了解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及特点,然后结合语境进行辨析并正确运用。
【解答】A.运用比喻和夸张写眉毛的宽、杂;
B.没有运用修辞;
C.运用比喻和夸张写大胡子的长、卷;
D.运用比喻和夸张写鼻子“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写出了人物鼻子的特点。
故选:B。
6.(2024秋 新晃县模拟)将下列短语依次填入横线,正确的是哪一组?(  )
著名作家冯骥才曾经用三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妙论散文、小说和诗歌的不同特点。他说:“一个人自由自在地走在路上,就像散文;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就成了小说;一个人从大地上被弹射到月亮上,那就是诗歌。”据此我们可以得出散文的特点是 _____、小说的特点是 _____、诗歌的特点是 _____。
A.语言优美 意境深邃 想象丰富
B.意境深邃 矛盾集中 形式自由
C.形式自由 思想深刻 语言优美
D.形式自由 情节曲折 想象丰富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根据句意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注意词意的适用范围,表意程度的深浅。
【解答】根据“一个人自由自在地走在路上,就像散文”可判断,散文的特点是:形式自由;根据“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就成了小说”可判断,小说的特点是:情节曲折;根据“一个人从大地上被弹射到月亮上,那就是诗歌。”可判断,诗歌的特点是:想象丰富。
故选:D。
7.(2024秋 齐河县校级月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走过这家温暖的书店,安慰着这个城市行色匆匆的人们疲惫的精神和灵魂。
B.因为搭上了网络购物的顺风车,快递行业迸发出极大的生长活力让人瞠目结舌。
C.大雁之所以能够穿越风雨,行稳致远,关键在于其结伴成行,相互借力。
D.深海勘探开发技术装备的研制,将不断推进我国大洋海底可燃冰的开采工程效率。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A.有误,成分残缺,将“走过”删去;
B.有误,句式杂糅,将“让人瞠目结舌”删去;
C.正确;
D.有误,搭配不当,将“推进”改为“提高”。
故选:C。
8.(2024秋 固始县期末)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春天推着年,在寒风中缓缓前行,由远而近的是熟稔的乡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没有了羁旅他乡的牵绊,没有了“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落寞
②道道桃符红光满面,杯杯热酒倾诉衷肠
③喜鹊以佛的慈悲心,在家门口的白杨树上欢叫报喜,迎接一个个远道而来的游子
④远走他乡的人,背着行囊,默念着远方亲人的召唤,辗转南北,回到他们久违的家园
⑤匆匆的脚步像一支支箭镞,将乡愁的箭矢精确无误地射向故乡的靶心
A.②①④⑤③ B.①⑤③④② C.②④①⑤③ D.②④⑤③①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语序的排列。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
【解答】②句中的“道道桃符”紧承上文中的“年”,应放在开头;④句写羁旅之人归来,①⑤写他们的感受以及迫切心情;③句写喜鹊的迎接,应该放在最后。
故选:C。
9.(2024秋 辽阳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汉江①临泛
王维
楚塞②三湘接,荆门九派③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注释】①汉江:即汉水。②楚塞:指古代楚国地界。③九派:长江干流及其支流的统称。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使至塞上》首联写了诗人奉使出征,独当重任,到边疆察看,过居延属国的内容
B.《汉江临泛》尾联通过具体细腻的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也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情绪
C.《使至塞上》用一“直”一“圆”展现了边塞的壮阔;《汉江临泛》用一“浮”一“动”渲染了水势的磅礴
D.王维的诗以“诗中有画”著称,这两首诗在意境创造上也很好地体现了这 一特点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课内容古诗词和课外古诗词的比较阅读。《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汉江临泛》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五律。此诗以淡雅的笔墨描绘了汉江周围壮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也隐含了歌颂了地方行政长官的功绩之意。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颔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颈联由远而近,远近相映,笔墨酣畅;尾联直抒胸臆,可比作画上题字。诗人采取的几乎全是白描的写意手法,从大处着墨,于平凡中见新奇,将登高远眺、极目所见的山川景物写得极为壮阔飞动,奔放雄伟,全诗犹如一巨幅水墨山水,意境开阔,气魄宏大。
译文:
使至塞上
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
汉江临泛
汉江流经楚塞又折入三湘,西起荆门往东与九江相通。江水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两岸山色时隐时现,若有若无。远处的城郭好象在水面上飘动,波翻浪涌,辽远的天空也仿佛为之摇荡。襄阳的风景天气好,我要与山翁共醉于此。
【解答】ACD.正确;
B.错误,《汉江临泛》尾联没有具体细腻的景物描写,“好风日”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情。
故选:B。
10.(2024秋 曹县校级月考)“人无信不立。”“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学校围绕“信”开展了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题目。
《说文解字》:“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本义是语言真实。后引申为诚实有信用。字源组的同学从“信”的字源出发,了解“信”的传统内涵,探究“信”的现代意义。下列词语中“信”的意思表示诚实有信用的一项是(  )
A.讲信修睦 B.将信将疑 C.信手拈来 D.杳无音信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字词的含义。解答时需要明确题干中成语的意思,然后作答。
【解答】A.讲信修睦:讲究信用,谋求和睦。信:信用。
B.将信将疑:有一些相信,又有一些怀疑。信:相信。
C.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的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信:随便。
D.杳无音信:没有一点消息。信:消息。
故选:A。
11.(2024秋 淮南期末)某校八年级(5)班以“探寻物质文化遗产之古建筑”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下面是张红同学为班级黑板报写的一段文字,请你帮她修改。
古建筑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A】许多古建筑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那精美的图案,那美丽的彩绘,那圆润的线条,【B】给人带来猛烈的震撼。流连其间,常常令人叹为观止!
①【A】处画线句有语序颠倒的语病,应将“ 形式优美 ”和“ 结构坚固 ”调换位置。
②【B】处画线句有用词不当的语病,应将“ 猛烈 ”改为“ 强烈 ”。
(2)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下列文化遗产中选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填在横线上:古遗址、壁画、相声、京韵大鼓。
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声、京韵大鼓。 
(3)小敏对古建筑情有独钟,是班里有名的“古建筑迷”,但她的妈妈担心参加主题活动会影响学习。作为小敏的同桌,请你引用下面的谚语来劝说小敏的妈妈。
谚语:磨刀不误砍柴工。
(4)班级采风小组准备到王岭村去探寻清代木塔建筑。请你根据下面的示意图写一段话,告诉同学们怎样从学校前往目的地。(50字以内)
【答案】见解答
【分析】(1)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①语序颠倒,将“形式优美”和“结构坚固”调换位置。
②用词不当,将“猛烈”改为:“强烈”。
(2)本题考查文化遗产的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指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等。据此分析可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声、京韵大鼓。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劝说他人要就事论事,表明自己的看法观点,注意说话的态度、语气,语言简练,不要啰嗦。
(4)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认真观察图(表),按要求、按顺序说明,语言连贯、条理清晰。注意字数要求。
【解答】答案:
(1)形式优美 结构坚固 猛烈 强烈
(2)相声、京韵大鼓。
(3)示例:阿姨,您好,小敏非常热爱古建筑,参加主题活动不但不会影响她的学习,而且还能提高她学习的积极性,是很有好处的。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4)从学校出发,一直往东到十里铺,再往东北到染坊村,然后往北不远就是王岭村。(从学校出发,一直向前到十里铺,左转到染坊村,再沿着右边的路就能走到王岭村)。
12.(2024秋 故城县期中)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1)《野望》一诗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 相顾无相识 , 长歌怀采薇 。
(2)《黄鹤楼》一诗中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日暮乡关何处是 ? 烟波江上使人愁 。
(3)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抓住沙漠典型的景物进行了刻画,写出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其中被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4)《渡荆门送别》一诗中以动态的视角写出了由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的句子是: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5)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一诗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诗句是: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答案】见解答
【分析】本题考查诗文名句默写。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字。
【解答】(1)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重点字:薇)
(2)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重点字:圆)
(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重点字:)
13.(2024 凉州区开学)阅读下面《红星照耀中国》节选,回答问题。
“我接到报告,说你是一个可靠的新闻记者,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并且说可以信任你会如实报道。”他说,“我们知道这些就够了。你不是共产主义者,这对于我们是没有关系的。任何一个新闻记者要来苏区访问,我们都欢迎。不许新闻记者到苏区来的,不是我们,是国民党。你见到什么,都可以报道,我们要给你一切帮助来考察苏区。”
给我这样自由活动的诚意,我是有一点惊奇和怀疑的。我原来以为即使允许我到苏区去旅行,对于拍照、搜集材料或访问谈话等总会对我加以一定的限制的。他的话听起来太理想了,总归有什么地方会出毛病的……
(1)以上材料选自《红星照耀中国》,其中的“他”是  周恩来 (填人名)。
(2)材料中的“我”为什么会感到惊奇和怀疑?结合原著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1)周恩来
(2)因为当时国共两党之间局势紧张,斯诺在此前从未正面接触过共产党。国民党的宣传给了斯诺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以为红军是神秘而难以沟通的,红区是危险的。但是,当斯诺以记者的身份来到红区,他获得了红军的欢迎和可以自由活动的诚意,这是他之前从未想到过的,因而会感到惊奇和怀疑。
【分析】《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 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该作品真实记录了埃德加 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
【解答】(1)本题考查名著人物。这段文字是斯诺在延安遇到周恩来时,周恩来用英语对斯诺说的话,原文内容是“我叫周恩来,我接到报告,说你是一个可靠的新闻记者。你不是共产主义者,这对于我们没有关系。任何一个记者要来苏区访问,我们都欢迎”,所以“他”是周恩来。
(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理解。斯诺在来到延安之前,国民党的宣传给了斯诺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国民党宣传九年来诬蔑共产党人是什么“无知土匪”“强盗”。斯诺以为红军是神秘而难以沟通的,红区是危险的。阅读文段可知,原来“我”一直认为来苏区采访会受到各种约束和限制。周恩来的话让“我”感到非常意外,他对“我”的到来非常欢迎,而且始予了很多采访、报道的自由,这让“我”没有想到,也不敢相信所以会产生“一点惊奇和怀疑”。
答案:
(1)周恩来
(2)因为当时国共两党之间局势紧张,斯诺在此前从未正面接触过共产党。国民党的宣传给了斯诺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以为红军是神秘而难以沟通的,红区是危险的。但是,当斯诺以记者的身份来到红区,他获得了红军的欢迎和可以自由活动的诚意,这是他之前从未想到过的,因而会感到惊奇和怀疑。
14.(2024秋 安次区期末)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各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1)这两首诗都写春天景物,但时段不同,白居易写的是  早春 时的景物,欧阳修写的是  暮春 时的景物。
(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两首诗分别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思?
【答案】(1)早春(或“初春”) 暮春(或“晚春”)
(2)《钱塘湖春行》表达诗人对西湖美景的流连忘返和陶醉之情。《丰乐亭游春》一诗,欧阳修用夸张手法说酒醒春已归,感叹春天的短暂,暗含着诗人浓厚的惜春之意。
【分析】《钱塘湖春行》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名篇。诗中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景中寄情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它既写出浓郁的春意,又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人的强烈感受。把感情寄托在景色中,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这首诗头两句说:绿影婆娑的树木,枝叶连成一片,鸟儿在山上林间愉快地歌唱。阳光下和煦的春风轻轻吹拂着树枝,不少落花随风飞舞。“交加”,意为树木枝叶繁茂,种植紧密,所以枝叶交叉重叠,形成一片绿阴。“荡漾”两字写出春风在青山幽谷、林间草坪飘扬的神理,也写出游人在撩人春景中的愉快心境。明媚春光,令人心醉。诗人他一概不闻不见,进入了醉乡。次日酒醒,春无踪迹,原来已悄然归去了。第四句“明日酒醒春已归”,表面说醉了一天,实际是醉了整整一个春天。此句用夸张的语言反衬春景的迷人和春日短暂,带有浓厚的惋惜之意。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钱塘湖春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这首诗通过写山鸟、落花等景物,描写了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钱塘湖春行》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名篇。诗中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景中寄情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它既写出浓郁的春意,又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人的强烈感受。把感情寄托在景色中,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丰乐亭游春三首》是宋代诗人欧阳修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第一首诗用拟人手法写鸟语花香,用夸张手法说“酒醒春已归”,感叹春天的短暂。尤其是第四句“明日酒醒春已归”,表面说醉了一天,实际是醉了整整一个春天。此句用夸张的语言反衬春景的迷人和春日短暂,带有浓厚的惋惜之意。
答案:
(1)早春(或“初春”) 暮春(或“晚春”)
(2)《钱塘湖春行》表达诗人对西湖美景的流连忘返和陶醉之情。《丰乐亭游春》一诗,欧阳修用夸张手法说酒醒春已归,感叹春天的短暂,暗含着诗人浓厚的惜春之意。
译文:
钱塘湖春行
走在西湖边。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涨潮时刚好与堤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一些多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得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
郁郁葱葱的绿树间交加着鸟儿的啼叫鸣欢,万里晴空下款款的春风将落下的花瓣吹拂得四处飞舞。我就迷醉在这一片的鸟语花飞的大好春光之中,待到第二天酒醒的时候才发现春天已经将要结束了。
15.(2024秋 通河县期末)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乙)寒食后雨①,予曰此雨为西湖洗红②,当急与桃花作别,勿滞③也。午霁④,偕诸友至第三桥,落花积地寸余,游人少,翻⑤以为快。少倦,卧地上饮,以面受花,多者浮⑥,少者歌,以为乐。偶艇子出花间,呼之,乃寺僧载茶来者。各啜一杯,荡舟浩歌而反。
(节选自袁宏道《雨后游六桥记》)
【注释】①雨:下雨。②洗红:为花洗尘送别。③滞:停止,拖延。④霁:雨停。⑤翻:反而。⑥浮:罚酒。
(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月色入户 户: 门 
②念无与为乐者 念: 考虑,想到 
③偕诸友至第三桥 至: 到 
④落花积地寸余 余: 多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荡舟浩歌而反
(3)【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几句话运用了  比喻  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月光的  皎洁 。
(4)【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参考译文: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
寒食节过后下了一场雨,我说这场雨会把西湖的花洗落,应当赶紧和那些桃花告别,不要耽误。中午是雨停转晴,我和几个朋友到了西湖第三桥,那里的落花在地上堆积了一寸多,游人很少,我们独自游玩感到很畅快。一会儿玩累了,我们躺在地上喝酒,用脸颊来承接落花,脸上落花多的人饮酒,脸上落花少的人被罚唱歌,作为娱乐。偶然发现有个小舟从花间荡出,喊过来,原来是寺里的僧人载着茶水来了。每人各自喝了一杯,我们乘舟唱着歌回去了。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月光照在门上。户:门。
②句意: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③句意:我和几个朋友到了西湖第三桥。至:到。
④句意:落花在地上堆积了一寸多。余:多。
(2)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有:但:只是;如:像;耳:罢了。句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②重点词有:荡舟:划船;反:回去。句意:我们划着船唱着歌回去了。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该句句意为: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可见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色比作澄澈透明的清水,将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比作水中的水藻、荇菜,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
(4)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甲】文中“欣然起行”可见作者赏月的欣喜;“相与步于中庭”可见与友人一起漫步的悠闲;“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闲人”一词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也不愿做一个“闲人”。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因此,【甲】文流露出作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乙】文作者则以赏花为乐、以和好友出游为乐、以游戏为乐,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答案:
(1)①门。 ②考虑,想到。 ③到。 ④多。
(2)①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②我们划着船唱着歌回去了。(或:我们乘船唱着歌回去了。)
(3)比喻 皎洁(清澈透明)
(4)【甲】文: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乙】文:表达了作者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思想感情。
16.(2024秋 灯塔市期中)阅读下文回答以下各题。
词典的故事
阿来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上的是两个班合用一个教室一个教师的复式教学的小学。快读完小学了,不要说现在孩子们多得看不过来的课外书与教辅书,我甚至连一本小小的字典或词典都没有。那时,我是多么渴望自己有学问啊!我觉得世界上的所有学问就深藏在张老师那本翻卷了角的厚厚的词典中间。小学快业了,学校要组织大家到15公里外的刷经寺镇去照毕业相。我们便每天盼望着去到那个当时对我们来讲意味着远方的小镇。
不久以后,十多个穿上新衣服的孩子,一大早便由老师带着上路了。将近中午时分,我们这十多个手脚拘谨、东张西望的乡下孩子便顶着高原的强烈阳光走到镇上人漠然的目光中和镇子平整的街道上了。第一个节目是照相。照完相走到街上,太阳照在头顶,我们开始出汗。我伸在衣袋里的手也开始出汗,手上的汗又打湿了父亲给我的一元钱。父亲把吃饭与照相的钱都给了老师,又另外给了我一元钱,这是我迄今为止可以自由支配的最大的一笔钱。我知道小伙伴们每人出汗的手心里都有一张小面额的钞票,比如我的表姐手里就攥着五毛钱。表姐走向了百货公司,出来时,手里拿着许多五颜六色的彩色丝线。而我走向了新华书店,书店干净的木地板在脚下发出好听的声音。干净的玻璃柜台里摆放着几十本领袖书,以及几部当时流行的小说。我有些胆怯地在玻璃柜台前轻轻行走,突然停了下来,因为我一下就把那本书认了出来。
那本书跟领袖书同样大小,同样的红色,同样的塑料封皮。但上面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撞进了眼里——“汉语成语小词典”。我把攥着一块钱人民币的手举起来,嘴里发出了很响的声音:“我要这本书!”
书店里只有我,还有一个营业员。
营业员走过来,和气地笑了:“你要买书吗?”
我一只手举着钱,一只手指着那本成语词典。
但是,营业员摇了摇头,她说:“我不能把这书卖给你。买这本书需要证明,证明你来自什么学校,是干什么的。”我说自己来自一个汉语叫马塘、藏语叫卡尔古的小学,是那个学校的五年级学生。她说:“那你有证明都不行了。你们马塘是马尔康县的,刷经寺属于红原县。你要到你们县的书店去买。”我的声音便小了下去,我用自己都不能听清的小声音说了一些央求她的话,但她依然站在柜台后面坚决地摇着头。然后,我的泪水便很没有出息地下来了。我越想止住眼泪,这该死的液体越是欢畅地奔涌而出。营业员吃惊地看着我,脸上浮出了怜悯的表情。
她说:“你真的这么喜欢这本书?”
我从老师那里看见过,我还梦见过。”
现在,这本书就在我面前,但是与我之间却隔着透明但又坚硬而冰凉的玻璃,比梦里所见还要遥不可及。
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她说:“那我要考考你。”
我看到了希望,便擦干了眼泪。她说了一个简单的成语,要我解释。我解释了。她又说了一个,我又解释了。然后,她的手越出柜台,落在了我的头顶,深深叹了口气,说:“不容易,一个乡下的孩子。”然后便破例把这本小书卖给了我。
从此,很长一段时间,我像阅读一本小说一样阅读这本词典。从此,我有了第一本自己的藏书。从此,我对于任何一本好书都怀着好奇与珍重之感。
(选自《读书文摘》,2009年第6期,有改动)
(1)简要复述《词典的故事》。要求写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在下面括号中填上恰当的词语,体现文中“我”的情感变化。
盼望→ 激动(或兴奋、惊喜) → 伤心(或绝望) →看到了希望→珍惜
(3)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请参照示例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示例: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
分析:“漂亮”主要反映了“我”当时的心理感受,营业员的怜悯使“我”对她产生好感。
①书店干净的木地板在脚下发出好听的声音。
②但上面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撞进了眼里——“汉语成语小词典”。
(4)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她的手越出柜台,落在了我的头顶,深深叹了口气,说:‘不容易,一个乡下的孩子。然后便破例把这本小书卖给了我。”请体会这一细节,用一段话描写营业员此刻的心理活动。
营业员心想:“ 按规定是不能卖给他的。可这孩子这样渴望买词典,这么孩子还蛮聪明的,考两个成语居然都答对了。算了吧,还是卖给他吧,说不定这会改变孩子的命运呢。 ”
(5)请联系实际谈谈你从本文中获得的启示。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文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记叙了小时候,“我”渴望有一本词典。小学毕业前,“我”到新华书店买词典,但因为“我”没有证明,营业员不肯卖,“我”禁不住流泪。她同情“我”,考了“我”两个成语,然后破例卖给“我”。文章表达了“我”对新华词典的喜爱以及这件事对“我”的影响。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回答本题首先要在阅读原文的同时,筛选出概括故事时要提取的要点:人物(“我”、营业员)、主要事件(买字典)。事情的经过应根据“我”买字典时与营业员之间发生的事情来分析,结果从自己得到字典来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情感梳理。答题时依据提示,首先结合文章内容去筛选表达“我”情感变化的重要句子。如:“我把攥着一块钱人民币的手举起来,嘴里发出了很响的声音‘我要这本书’”“我的泪水便很没有出息地下来了。我越想止住眼泪,这该死的液体越是欢畅地奔涌而出”,然后进行概括即可。
(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①“我”一直渴望买到一本字典,当我走进新华书店时,举觉得地板发出的声音“好听”,这其实是“我”高兴心情的一种反映,从心情的角度分析即可。
②“我”看见渴望已久的字典,心情很激动,“撞”反映了“我”的这种心情,据此分析作答。
(4)本题考查人物心理分析。要在深刻理解短文内容的基础上,联系文中营业员的行为进行合理想象,要表达出营业员的同情、爱怜之情。
(5)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谈感悟、启示的能力。答题时既要紧密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又要联系实际来谈。围绕读书的重要性、要重视精神生活这一核心,组织语言即可。
答案:
(1)小时候,“我”渴望有一本词典。小学毕业前,“我”到新华书店买词典,但因为“我”没有证明,营业员不肯卖,“我”禁不住流泪。她同情“我”,考了“我”两个成语,然后破例卖给“我”。
(2)激动(或兴奋、惊喜) 伤心(或绝望)
(3)①“好听”一 词突出反映了“我”进入新华书店时的喜悦心情。
②一个“撞”字,形象地表现了“我”发现梦寐以求的词典的惊喜。
(4)示例:按规定是不能卖给他的。可这孩子这样渴望买词典,这么孩子还蛮聪明的,考两个成语居然都答对了。算了吧,还是卖给他吧,说不定这会改变孩子的命运呢。
(5)示例:我们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了,但许多学生沉湎于物质的享受,不喜欢读书,忽视了精神_上的追求。我们应该像作者一样对知识有“好奇与珍重之感”用精神食粮丰富自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