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人皆有不忍之心》课件(共2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3《人皆有不忍之心》课件(共2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人皆有不忍之心
人皆有不忍之心
基础目标:
1、理解《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章句之意,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孟子“性善论”的要义。
拓展目标:
3、 理解孟子的“大丈夫”概念,涵养“浩然之气”,砥砺独立人格。
4、赏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论说语言,探究孟子的论辩技巧。
学习目标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3、“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
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8、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9、“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孟子名言
1、熟读全文了解作者孟子的思想主张,《孟子》的基本知识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自主)
2、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并能根据课下注释进行正确翻译(自主+合作),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划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内容。(重点)
3、请梳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论证思路。(合作)
4、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合作)(难点)
5、试分析孟子仁政思想的现代意义。(合作)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说:“我亲眼看见的。”
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
《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引自《韩诗外传》。
孟子受教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封建制已经在各国确立。
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互相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割据混战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
在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下,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孟子也针对社会现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便是其中的一篇。
而当时社会流行的却是“霸道”,即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凡是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而孟子的仁政王道说,在当时却行不通。
了解背景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人皆有不忍之心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怜悯体恤
心情
政治

施行
治理
运转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译文: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突然、忽然
惊惧
哀痛,同情
同 “纳”
结交
博取名誉
同乡
这种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译文: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
推让
萌芽、发端
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谦逊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都知道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发端

认为
不行
四肢
伤害
暴弃
扩大
充实
同“燃”燃烧
流通,指泉水涌出
安定
如果
3、请梳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论证思路。
①、首先提出中心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④、最后点明“四端”的意义。
③、然后提出“四端”。
②、其次举例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
4、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正】: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反】: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正】:足以保四海
【反】:不足以事父母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孺子入井
假设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5、本文中体现的孟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①、孟子性善论、仁义论在现实生活中把人性向善的方面引导有着重要的作用。
③、将社会道德作为人的行为的自觉规范,促进人们道德责任感的形成。
②、有利于维持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鼓舞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地接受教化与环境的培育与熏陶。
点拨拓展:
一、通假字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2、若火之始然
二、古今异义
自贼者也
文言知识
古义:伤害
今义:偷东西的人
(同“纳”,接纳,交纳)
(同“燃”,燃烧)
(1)不足以事父母
(2)今日之事何如
(1)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1)人之有是四端也
(2)斯是陋室

三、一词多义
(动词,侍奉)
(名词,事情)
(副词,忽然)
(副词,刚刚,起初)
(指示代词,此)
(判断词,同今义)
四、特殊句式
(1)、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8)、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2)、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判断句
状语后置
1、下列关于《孟子》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由不忍人之心推导出“行不忍人之政”,以情感为基础,推出理性结论,影响深远。
B.虽然孟子周游列国受到礼遇,但他的政治主张却被讥为“迂阔”,其政治理想并没有能够实现,所以其晚年和孔子一样退而著述。
C.《孟子》原本并不在儒家经典之列,直到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五经”之一,其地位才最终确立。
D.《孟子》和《论语》都属于以记言为主的语体文,但后者简约、含蓄,前者则长于论辩,气势磅礴。
“五经”应为“四书”。
C
当堂检测
1、从文中看,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应包括四个方面,它们是 、 、 、 。
2、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其论证的依据是: , 。
3、在孟子看来,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那么治国施行仁政也是天经地义的。文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句子是 , , _____。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以不忍人之心 行不 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2、理解性默写
同学们
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