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

资源简介

4.2《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能够准确描述世界人口增长随时间变化的特点,知道 1800 年以前人口增长缓慢,此后世界人口增长迅速。解释工业革命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理解自然增长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联系,即经济发展水平高,自然增长速度慢;反之亦然。举例说明人口增长过快、过慢等带来的问题,如过快会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就业困难等,过慢会造成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结合世界人口分布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地区和稀疏地区,总结人口分布的特点,如中低纬度、平原或盆地、沿海地区人口较为稠密。明确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知道不同聚落的景观差异。阐述聚落在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及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通过阅读课本、图表、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提升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人地协调观
让学生认识到人口问题的严峻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关注人口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了解不同地区的聚落文化,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培养保护聚落文化的意识。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责任感。
本课时素养目标:
1.运用世界人口增长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世界人口增长的时间变化特点,举例说明人口增长过快、过慢等带来的问题。(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2.运用世界人口分布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世界人口空间分布特点,初步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
3.通过阅读图像、观看视频等,描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世界人口增长的时间变化特点和空间分布特点。人口问题的表现及影响。聚落的类型、景观差异及发展变化。
(二)教学难点
自然增长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联系。影响人口分布和聚落发展的因素。如何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和聚落保护意识。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师系统讲解重点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探究法:设置探究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图表、视频等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收集与世界人口和聚落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资料,设计探究问题和练习题。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相关内容,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一段智人走出非洲进而遍布世界的视频,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世界的人口。
(二)新课讲授
世界人口增长的时间变化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63 页及图一,结合课件中展示的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让学生自主思考世界人口增长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学生思考后,教师请几位学生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
教师总结:1800 年以前人口增长缓慢,此后世界人口增长迅速。并解释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为后面讲解工业革命后人口迅速增长做铺垫。
教师进一步提问:“为什么 1800 年以后世界人口会迅速增长呢?”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 63-64页及图二。
自然增长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联系
学生阅读资料后,教师讲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即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展示世界和部分大洲人口数据统计图(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让学生观察不同大洲的自然增长率差异。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然增长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有什么联系呢?”
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经济发展水平高,自然增长速度慢;反之亦然。并举例说明,如欧洲经济发展水平高,自然增长率较低,甚至出现负增长;非洲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自然增长率较高。
人口问题
教师提问:“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会带来哪些问题呢?”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课本 67 页内容进行思考。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就业困难等;人口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如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
引导学生思考:“面对这些人口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 让学生自由发言,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 过快: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就业困难。
※ 过慢: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
世界人口分布特点
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图中标注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人口数),如 100 人以上、10-100 人、10 人以下等。
让学生观察地图,找出世界人口分布稠密的地区和稀疏的地区。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中低纬度、平原或盆地、沿海地区人口稠密;高纬度、高原山地、沙漠地区人口稀疏。
教师举例说明,如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的东部等地区人口稠密;撒哈拉沙漠、青藏高原、南极地区等地区人口稀疏。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结合世界人口分布图和所学知识,讨论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各小组的讨论情况。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如纬度、地形、气候、水源等)和社会经济因素
(如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历史文化等)。例如,中低纬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合人类居住;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便于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人口较为稠密。
聚落的类型及景观差异
教师讲解聚落的概念: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
介绍聚落的两种主要形式:城市和乡村。
展示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图片,让学生观察它们的景观差异,如建筑密度、人口数量、交通条件、产业类型等。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城市建筑密集,人口众多,交通便利,以工业、服务业等为主;乡村建筑稀疏,人口较少,交通相对不便,以农业生产为主。
聚落的发展变化及影响因素
教师展示不同时期同一聚落的图片或资料,如 1911 年、1949 年、1990 年某城市的用地和人口变化情况。让学生观察聚落的发展变化,如用地规模扩大、人口增加等。
提问学生:“聚落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思考后发言,教师总结聚落的发展变化主要包括人口增加、用地规模扩大、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结构升级等。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主要有自然环境、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政策等。例如,交通便利的地区有利于聚落的发展壮大;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聚落发展速度快。
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师展示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图片,如叙利亚阿勒颇的 “蜂巢屋”、新疆布尔津县喀纳斯湖畔禾木村的木屋、山东青岛的传统民居等。让学生分析这些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蜂巢屋” 以泥土混合茅草筑造,屋顶为圆锥形,墙体厚达 80cm,适合当地炎热干燥的气候;禾木村的房屋利用高原苔藓作为填塞材料,苔藓具有遇水膨胀的特性,可以有效地提高木屋的气密性能,适应高原寒冷的气候;山东青岛传统民居多坐北朝南,南窗比北窗大,是为了更好地采光和取暖。
(三)课堂小结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包括聚落的类型、景观差异、发展变化及影响因素,以及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四)布置作业(2 分钟)
撰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聚落发展变化的短文,分析其发展变化的原因。收集不同地区传统民居的图片,制作一份关于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手抄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