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杨万里《插秧歌》第一部分知人论世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了解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传世。了解文学成就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的常州知州任期已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写作背景第二部分初读课文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兜(dōu) 鍪(móu) 蓑(suō)胛(jiǎ) 渠(qú) 朝(zhāo)霎(shà) 莳(shì) 匝(zā)预习检查2.解释词语,明确诗意。兜鍪:胛:渠:朝餐:半霎:莳:匝:照管:古代战士戴的头盔。肩胛,胳膊上边靠脖子的部分。他,代词。早饭;吃早饭。极短的时间。移植。遍;满。照料,照看。(二)初读课文1.划分节奏,标划重音插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第三部分文本研读“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开篇点题,运用白描 (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如实地勾勒人物事件或景物)手法直接叙述插秧其事。首联两句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这四个动词,皆是插秧时的动作,所以这个是动作描写。译:田夫将秧苗抛出去,田妇一把接住, 小儿子把秧苗拔起,大儿子再把秧苗插入手中。这四个动词的连用,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繁忙、紧张、有序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有“田夫”“田妇“还有“小儿”“大儿”。他们各有所司,各尽所能,”田夫抛秧”“田妇接秧”“小儿拔秧”“大儿插秧”。同时,表现了劳动劳人民紧张忙碌而充实的生活。“笠是兜鍪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笠是兜鍪蓑是甲“运用了比喻把斗笠比作头盔,把蓑衣比作战甲。如此比喻,也就将插秧的情景比作了战斗场景。前线打仗的气氛是十分紧张的,这样比喻也突出了劳动的紧张气氛,同时,两个形象地譬喻叠用,化板滞为灵活,造成“活泼”的气势译:斗笠是头盔,蓑衣是战甲, 雨水从头上进流下来,湿到肩胛。“笠是兜鍪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雨从头上湿到胛 “环境描写。田夫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还是被雨淋湿,可见雨势之大,雨势之猛,表现出农人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插秧不辍的艰辛劳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译:斗笠是头盔,蓑衣是战甲, 雨水从头上进流下来,湿到肩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送饭人招呼吃饭, 农人(一家)”低头折腰只不答”。这里不答,并非一声不吭,只是没有直接回答送饭人,而是用继续插秧的动作间接回答了这个呼喊。译:喊他停下来吃早饭顺便歇半会儿,农夫低头弯腰,努力插秧不回答。渠:他。 朝餐:早饭“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语言描写。这是插秧人的答语,嘱咐送饭人要照管好鹅,鸭,不要让它们破坏秧苗。极富生活气息,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译:秧苗根部尚不安固,栽种也还没有完成,定要照看好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①重复用词,叠相呼应。“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一联两句,各出现两个“田”两个“儿”,相映成趣。②一韵到底,富有韵律。整首诗,除首句不押韵,其余7句皆押韵,以平声韵为主,音律和谐。③通俗晓畅,节奏轻快。整首诗歌,用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描绘劳作的场景,自然轻快,朴实畅达。④巧用动词,富于跳跃。全诗在描写劳作场景的时候运用到大量的动词,“抛“接”“拔”“插”“唤”“歇”“低头”“折腰”“不答”等词,不断的切换着画面与场景,富于变化之美,流畅轻快。问题探究【思考1】感受“韵律美”和“节奏美”【思考2】感受“画面美”知识拓展:炼字类题目答题思路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问题探究“抛”“接”“拔”“插”等字均为插秧时的一系列动作。(解释含义)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描述景象)“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表现劳动人民忙碌而充实的生活。(点明效果)问题探究①比喻巧妙的叠用两个比喻,把他戴的斗笠比作头盔,把身上披的蓑衣比作铁甲。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农忙季节,又遇到阴雨连绵,使得本来就紧张繁忙的插秧劳动更增添了几分艰辛。诗人把这个“龙口夺食”的场面,与一场紧张激烈的战斗联系起来,头盔和铁甲都是战士打仗必备的装束,如此比喻,也就将插秧的情景比作了战斗场景,突出了劳动的紧张气氛。诗人以一种貌似轻松的笔调言之实际上饱含苦涩意味,表现了农民的艰难。问题探究【思考3】感受“手法美”诗中运用了那些写作手法。②白描。前四句描绘了全家总动员冒雨插秧的场景,“雨从头上湿到胛”极写雨势之猛,插秧之艰辛。用朴素的语言表现出农家的勤劳和农事的紧张,极富表现力;后四句宛若一组特写镜头,聚焦农夫忘我的劳作,绘形绘声。由面到点,既有全貌的概览,又有细节的雕琢。问题探究【思考3】感受“手法美”诗中运用了那些写作手法。③细节描写。农妇呼唤丈夫休息片刻,且去用餐,而丈夫头也没抬,手里只顾继续插秧,口里却答非所问,说:“刚刚插好的秧苗根还没有长牢,照管好家中饲养的鹅儿和雏鸭,提防它们来田里踏坏了秧苗。”稍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不得不惊叹诗人对农村生活观察的细致、体会的深刻。问题探究【思考3】感受“手法美”诗中运用了那些写作手法。【思考4】感受 “情感美”(一)分析本诗情感。这首诗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问题探究《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 这首诗展现的一幅繁荣忙紧张的劳动图景,通过插秧劳作的场面描写,真实客观地表现出农人吃苦耐劳的美好品格,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主旨【任务活动】思考并交流探讨,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①从内容上来看,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因而既形象自然,又新鲜风趣,富有生活趣味。②从语言形式来说,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近于口语,生动活泼。③从感情来看,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④从形式上来看,巧用问答,更加真实自然。艺术特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