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必修上册必修下册选择性必修上册选择性必修中册选择性必修下册认识教材:教师解密:高中语文学这个高中语文需要掌握的知识大体涵盖五大版块,分别是: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语言文字运用、作文、(整本书阅读)。高中语文考什么??? 题号 板块 分值 题型一 现代文阅读I 19分(5题) 单选题3+问答2一 现代文阅读II 16分(4题) 单选2+问答2二 古诗文阅读 35分 古文(20分) 单选3+翻译2 +问答1古诗(9分) 单选1+简答1理解性默写(6分) 填空3三 基础及表达运用 20分(5题) 有变化四 写作 60分(1题) 作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青春是花样年华。怀着美好的梦想、纯真的感情,带着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我们就此迈出人生的重要一步。本单元的五首诗歌和两篇小说创作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对青春的吟唱。作者或感时伤国、抒发情怀,或感悟人生、思考未来,让我们体验到各具特色的文学表达,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学习本单元,可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思考作品的意蕴,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要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体会诗歌和小说的独特魅力;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的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尝试写作诗歌。学习单元导语,明确学习任务◎阅读第一单元的导语,圈点勾画并提取关键词。《万山红遍》李可染拍卖价:2.9亿元沁园春长沙毛泽东1.反复诵读,掌握诗词朗诵节奏、停顿与重读等基本技巧。2. 品味语言,体会本词炼字选词的精妙之处。3. 学习本词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表现手法。4. 感受革命领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学习目标(1)词词是诗的别体,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又叫诗余、长短句、乐府、曲子词等。词的特点是,词有定调,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按段落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沁园春”属于长调;分上下片,为双调。(2)词牌词牌,又称词调,即一首词的词牌限制这首词的形式(句数、平仄、押韵等)。“沁园”为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强夺公主园林,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写作背景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事后作了此词。要求:读出气势,注意字音、停顿、重读与语气。活动一:同学们一起大声地朗读全词。一、诵读诗词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听朗读视频,明确读法一要注意停顿。二要注意重读。三要注意语气。活动二:根据朗读提示,再次一起大声地朗读全词。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感情变化。任务一:提取意象。活动:提取上阕意象,并结合意象,用自己的话描绘这幅秋景图。二、赏读全词意作者的思想感情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人、物、事)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意境意象=物象+情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元代 马致远在词的上阕,作者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抒发了怎样的情感?(1)选取的意象: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等。(2)描绘的画面: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姿、壮阔高远而又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3)抒发的情感: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作者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任务二:品读字词活动:再读上阕,勾画生动传神的字词;再结合“炼字”效果赏析词句。思考:“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者其他的词语呢?说出你的理由。不能,因为“独立”一词有其特殊含义。①(释字义+描场景)独,独自,写出了词人孑然一身站在湘江边上的孤独。②立,人独立,动作描写,和后面的万山 、层林、漫江、百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出了艺术上的孤独。③(说效果)塑造了一个极具画面感,胸怀天下,眺望大江,思想独立,战略独立,路线独立的伟人形象。分析:“层林尽染”层林:象征社会结构的多样性(工人、农民、学生等)染:隐含着主动改造之力“层林尽染”形象地描绘了中国革命思潮,革命运动的传播与发展,如同红色的染料一点一点浸染民众,革命的火种正在全国蔓延。炼字(示范):“层林尽染”中的“染”1.释字义:染,沾染,着色。2.描情景:化静为动,使画面鲜活起来,形象地写出了湘江两岸经霜后的枫叶呈现出热烈的红色,仿佛用燃料染过一样。3.说效果:将自然之红与革命之红巧妙叠合,赋予了秋景深刻的政治内涵和革命精神。词句 精彩用词 表达效果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遍万——山之多,写出了群山的重叠之态遍——红之广,写出了树林红得彻底层、染漫、透百、争击翔层——写出了林之密染——拟人手法,写出了秋景红色之深漫——写出了江水的溢满之状透——写出了江水的碧绿清澈之状百——形容船只之多争——写出了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准确地展现了雄鹰在空中展翅翱翔、迅速有力的飞翔身姿鲜活地刻画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活泼的游动神态上阕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有哪些?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请填写下表。活动二:青春群像——“恰同学少年”词人追忆的是一群怎样的青年?找出描绘他们的关键词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年龄气质精神状态战斗行动群像特征;风华、才学、锐气、志向、担当活动二:青春群像——“恰同学少年”下阕的回忆是否回答了上阕的“谁主沉浮”之问?如何回答?“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含蓄而有力地做出了回答:正是像我们(和无数像我们一样的有志青年)这样敢于搏击时代风雨、敢于挑战惊涛骇浪的青年一代,才应当是、也必将是中国命运的主宰!活动三:探究主旨。活动:小组合作探究以 “ 中流击水 ” 图景作结的深刻意义。这幅图形象地表达了毛主席以天下为己任、 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本词上阙写景,下阙忆事,借景抒情,情中显志,表达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三、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