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1张PPT)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文意疏通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文意疏通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文意疏通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文意疏通思考探究:概括每一章老子的思想观点,并说说每一章所蕴含的深刻的道理或启示。辐条泥土门窗无车子器皿屋室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无相生”的辩证观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思想观点:老子“ 有无相生” 观点蕴含的启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事物存在着对立面: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彼此相反,又互相依存。掌握了万物相互依存、相反相成的规律,便能在相反事物中获得力量。人际交往领域的“分寸感”“空间感”学习工作时的“劳逸结合”读书时的“思考空间”政治历史领域的“修养生息”……日常生活中“ 有和无” 的辩证关系2023年新课标Ⅱ 卷作文: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 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老子“ 有无相生” 观点蕴含的启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事物存在着对立面: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彼此相反,又互相依存。掌握了万物相互依存、相反相成的规律,便能在相反事物中获得力量。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和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辩证观点,请围绕学习、读书、交友等具体事件,说说该怎样正确对待“有”和“无” 呢?人际交往领域的“分寸感”“空间感”学习工作时的“劳逸结合”读书时的“思考空间”政治历史领域的“修养生息”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庄子·人间世》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梁文道在《悦己》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天下最完满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有欠缺,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衰竭的。天下最充实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空虚没有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笔直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弯曲的,最灵巧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像是不善言辞的。(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①“ 企” 意为抬起脚跟,脚尖着地,“ 企者”是想要高出于人,想站得高,望得远,结果反而站不稳,甚至摔跤。自然状态才最适合③究其原因就在于超过自己的能力,违背了自己本具的天性所致。凡是急躁冒进,急于功利,过度表现,违背自然规律的强行之举,都不会长久,甚至会受到惩罚。②“ 跨” 即越过,阔步而行,“ 跨者”是想要比别人走先一步,想走得快,走得远,结果反而走不远,走不快,也走不久。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过度关注自我,追逐显相,只以自我为中心,固执己见,内心自大,自我夸耀,就会局限于自己狭隘的小范围和狭隘的主观意识,不能长久进步,也难以建立功业,物极必反,内敛低调、谦逊不争才是长久之计。怎么理解:“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司马迁评价项羽:自矜功伐,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马谡失街亭:街亭之战,马谡自荐去守街亭。观察地形后,不依诸葛亮之吩咐,亦不听副将王平之言,执意扎营山上,导致街亭失守,蜀国北伐失败。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现实映射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载,虚怀若谷,功成不居。企立、跨行根 源急于求成 内心焦躁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恶 果本 质余食赘行令人厌恶内心自大,只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就会局限于自己狭隘的小范围和狭隘的主观意识追逐显相 看重我“有”有道者不处(1)不急功近利,不过度表现,做事符合客观规律;(2)不在外形上显露,而为内在生命含藏;重内藏无外见,内藏胜于外见。(3)不追求圆满无缺,否则物极必反。保持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状态。(4)谦逊开放,不能妄自尊大,兼听则明,突破认知局限。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二十四章老子眼中的有道者具有哪些“完美人格”?“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反省自身,把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哲理研读“胜人者”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自胜者”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念;能把控自己的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三十三章)如何理解“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两句话与上文的联系?如何理解“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和“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两句话与这一章上文内容有联系吗?物质财富的积累永无止境,唯有内心富足才能减少攀比,专注内在成长(学习等)人要坚守根本就可以超越肉体生命,实现精神不朽。“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为一组,强调人欲知人,必先自知,人欲胜人,必先自胜,故以“自知”“自胜”为立身之本。如果对已经达到的境界(自知、自胜的程度)感到知足,可称得上富有,但精益求精、强劲奋进才称得上有(求道的)意志。那些知足者“不失其所”,可以立身长久;但强行者求道不息,身死道存,与道同在,才称得上“寿”,即不朽。清末民初的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受老子思想的影响,曾说:“人的肉体寿命不过区区数十载,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但人的精神则可以永垂不朽,因为他的肉体虽然消失了,但他的学说、思想及精神却能够长期影响当代及后代的人们。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完全可以做到‘死而不亡’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思考探究:这一章讲了几个道理?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怎样理解“其安易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事物未变未兆脆弱细微易持守易解决易消解易散失问题未出现容易解决第一层:讲治事者要善于把握先兆、抓住苗头,因为凡事在初始阶段都便于控制、利于解决。解读文本(第六十四章)合抱:两臂环抱,形容树身之粗大。 于毫末:于,从,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九层:九级。亦用以喻极高。累 léi 土:一筐土。累,同“蔂”,土筐。第二层:举了三个现象,说明“大”是由“小”发展起来的,“高”是从“低”积累起来的,“长”是从“短”变化而来的,因此要实现远大、宏伟的目标,必须重视细微和小节处。第二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解读文本(第六十四章)从事:做事 于:在; 而:表修饰几:接近 慎:形作动,慎重对待 如:像,如同第四层:从“民之从事”到“则无败事”,重在阐释百姓做事经常功败垂成的原因,强调必须从始至终保持谨慎,越到收官结尾处越要小心。第四层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解读文本(第六十四章)贵:意动用法,以……为贵,重视复:弥补、补救 辅:辅助第五层:从“是以圣人欲不欲”到“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强调圣人不以常人之欲为欲,不以那些难得之物为贵;学习常人所不学的道理,来补救众人的过失。以此辅助万物的自然之理,而不敢妄动、妄为。第五层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分层 道理其安易持,其未兆易某,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未雨绸缪,把握先兆,防患于未然重视细节和积累,不急于求成做事不肆意妄为,不偏执做事要慎终如始,持之以恒圣人与常人不同,圣人顺应自然而不妄为对比论证举例论证老子第六十四章和荀子《劝学》中论积累重要性有何异同?“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积土成山”、“ 积水成渊 ”、“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同:都强调积累的重要性。异:①荀子虽然“ 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也要“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提出了积极进取,要去做的主张。②老子则主张“ 无为 ” “ 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坚定意志,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体现老子什么思想?如何理解?体现了“ 无为而治” 思想。“ 道”是无为的,但“ 道”有规律,以规律约束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万事万物均遵循规律。“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因为不违背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而为,所以无所不为。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道德经·二十九章》“ 道” 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本原与本体,缔造、成就了天地万物。但道成就天地万物,并非有意作为,而完全出于无意作为,完全是自然而然。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 道生万物” 的宇宙生成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 道” 是世界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道又可称为“ 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以“ 道” 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本思想老子思想对立、统一、转变、量(质)变辩证思想对立:老子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统一:表面看来,正相反对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而实际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转变: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提出“ 反者道之动”。这就是说,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所谓“ 物壮则老”,“ 兵强则灭”。量(质)变:事物的发展、事物向反面的转化,并不是一下子实现的,需要经历一个数量上不断积累的过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思想老子其人作者介绍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过着隐居生活。2500多年前,老子离开洛阳,出函谷关向西。当时老子对周王朝的衰败感到无力,不得已的情况下准备离开家乡,去四处游历。待他走到函谷关的时候,函谷关的总兵尹喜将他拦了下来,因为他看到紫气东来的同时,老子正好骑着青牛出现,所以他认为老子是贵人。尹喜想要留下他,于是让老子留下自己的一篇文章,老子花了非常短的时间写就了五千言的《道德经》,于是轻松的出了函谷关。《史记》记载:“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老子出关,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 ,下篇 ,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作品简介《道德经》《德经》《道经》《道德经》主题思想为 。“ 道法自然” 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 道” 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 德” 是“ 道” 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 法 ” 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辩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道法自然”《道德经》简评尼采老子的思想集大成 — —《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鲁迅不读《道德经》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魏源《老子》之书,上可以明道,中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道德经》讲的是什么?原来万事万物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规律,不可以随便改变。凡事都有两副面孔,都是矛盾的,乐极生悲,物极必反不是让统治者躺平啥也不干,而是不瞎搞,要顺着规律去做公众号酸梨老师的语文江湖道辩证法无为儒家偏重社会伦理,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强调道德完善和人格提升,注重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侧重人道。道家偏重哲学问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摆脱出世入世的束缚,注重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侧重天道。儒家和到家思想有何关系?用儒家思想进取,用道家智慧炼心。做进取担当的堂堂“君子”做自适超然的悠悠“圣人”——南怀瑾《老子他说》对这三家(儒佛道),我经常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粮食;佛家是杂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课堂总结《道德经》五千余言,言简而意味深长,质朴而充满哲理,玄妙而顺理成章。每一句名言,都是华夏文明的一盏灯火,千百年来照耀着着每一个华夏子孙。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遨游在历史的长河中,自当诵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感受《老子》中所蕴含的中国力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第八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第二十三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道德经.第九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第五十八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道德经.第四章》老子名言功成不居、和光同尘、功成身退、宠辱若惊、涣然冰释、虚怀若谷…作业:现代社会,竞争是常态,道家“无为”的思想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老子所说的"不为天下先"、"无为而治",并不是要求人们不思进取;"不争"思想并不是指无所作为,一味地居于人下,而是要在有所作为之上做到不争。"不为天下先"是指不要凌驾于他人之上,"守柔"是为了以柔克刚,"处下"是为了后来居上,"知足去欲"是指要摒弃功名利欲、抛除杂念。"不争"思想可以说更接近于一种为人处世的准则,通过不争来实现最好的争。不炫耀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荣誉会更加灿烂夺目,这样也就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因此只有不断提升自己,自强不息,而不是去和他人争一时之得失与长短,就再也没有人能竞争得过你了。(1)老子认为,人不但要了解别人,也要了解自己,即“__________,_________”,以提高自身修养。(2)老子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道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3)老子认为,在事情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所以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结果。(4)在《<老子>四章》中,表达了“有”能给人便利,是因为“无”发挥了它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5)《老子》第十一章中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民之从事 常于几成而败之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课后课堂巩固:理解性默写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6)《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1.《老子四章》中劝诫人不要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两句是:“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2.我们常说要防患于未然,要未雨绸缪,在《老子四章》里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的句子是“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3.《老子四章》中老子认为在最后关头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让事情失败的句子是:“慎终如始,则无败事。”4.《老子四章》中“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两句表明人的肉体生命是短暂的,但人的精神可以永垂千古,那才是真正的长寿。课后课堂巩固:理解性默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