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3《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

资源简介

4.3《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用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聚焦世界文化的丰富多样性。教材从地理学科独特视角,带领学生领略世界主要语言、世界三大宗教,世界的民俗节日和文化遗产等,展示世界文化的多元魅力,培养尊重、欣赏不同文化的态度,树立文化平等观念,增强文化包容意识,认识到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引导学生树立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识。这些内容并非孤立呈现,而是紧密关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发展历程,引导学生理解文化与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构建起文化地理的初步认知体系,为后续深入学习区域地理、人文地理奠定坚实基础。
二、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求知欲强烈的阶段,对世界充满探索热情。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影视、网络、旅游等途径,对部分世界文化现象已有初步感知,但这些认识较为零散、肤浅,尚未形成系统认知。从认知能力来看,此阶段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对直观、生动的文化景观、图片、故事等接受度高,但在归纳文化特征、分析文化形成深层原因等抽象思维方面,还需教师引导与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更依赖教师课堂讲授与组织活动,合作学习时可能出现参与不均、讨论偏离主题等情况,需要教师有效调控。
三、课时目标
1.运用相关图文资料,说出世界主要语言、三大宗教及分布地区。(区域认知)
2.学会分析不同地区的风俗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综合思维)
3.通过多元文化典型案例分析等活动,树立尊重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意识。(人地协调观)
4.能够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地理实践力)
四、评价任务
(一) 课堂表现评价
1.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次数、观点创新性、对小组讨论方向的引导作用、与小组成员的协作默契度,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与沟通表达能力。
2.关注学生课堂提问、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完整性,以及对教师补充拓展知识的吸收理解情况,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二) 作业评价
1.布置简答题,要求学生分析某一文化景观(如福建土楼)与当地地理环境的关系,评估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与分析运用能力。
2.安排资料收集作业,让学生围绕某一文化传播案例(如联合国官方语言日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整理信息、阐述观点,评价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整合与观点提炼能力。
(三)测验评价
设计单元测验,设置选择题考查基础知识,简答题考查文化形成原因分析,论述题考查学生对文化交流影响的理解,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 教学亮点
1.学科特色鲜明:将地理环境与文化特色紧密结合,深入讲解地理要素对文化形成、发展的影响,突出地理学科特色,培养学生地理思维,体现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2.教学形式多样:通过视频导入、多媒体展示、小组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形式,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使课堂充满活力。
3.注重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展示多元文化,引导学生感受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尊重、欣赏不同文化的态度,树立文化平等观念,实现了育人目标。
六、学习活动
1.新课导入——开启世界文化之旅
2.第一站 听一场演唱会,感受语言的美妙
播放视频,学生听到用 10 种语言演唱的歌曲,感受语言的多样性。
【自主学习】
1.现在世界上使用广泛的语言有哪些?
2 当今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哪种?世界上流传最广的语言是哪种?
3.阅读课本 75 页,结合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图,说一说联合国官方语言的分布。
设计意图:使学生利用世界语言分布图,认识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主要语言的分布区域,引导学生分析语言分布与历史、地理、政治等因素的关联。 介绍语言作为文化载体的功能,说明语言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合作探究一 】
图 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图
材料一 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日都是在 2010 年设立的。当时,联合国新闻部(现全球传播部)宣布启动联合国语言日,旨在强调多种语言的使用和文化多样性,并促进六种官方语言在联合国的平等使用。六种官方语言日的具体时间:
1.中文日:4 月 20 日,即中国传统节气 “谷雨”。
2.法文日:3 月 20 日,是法语组织的成立纪念日。
3.英文日:4 月 23 日,为威廉 莎士比亚的诞辰日。
4.俄文日:6 月 6 日,是亚历山大 普希金的诞辰日。
5.西班牙文日:10 月 12 日,这一天是纪念哥伦布于 1492 年 10 月 12 日发现美洲大陆。
6.阿拉伯文日:12 月 18 日,因为联大于 1973 年 12 月 18 日通过第 3190 号决议,决定将阿拉伯语作为第六种官方语言。
材料二:“诗意中国 浪漫风华” 2025 年联合国中文日活动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办。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有中文爱好者朗诵了《诗经》《周易》《短歌行》《春晓》《水调歌头》等古代诗词节选。邀请联合国合唱团演唱中文歌曲《茉莉花》。举办《字里行间 —— 汉字中的文明密码》展览,该展览还在联合国总部继续展出两周。还有汉字 VR 微电影体验等,营造沉浸式中文体验。
材料三:其举办对中文和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具有独特价值:提升中文国际地位,通过联合国平台展示中文的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凸显中文在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当代价值,推动中文成为更具影响力的国际语言;传播中国文化软实力,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从 “了解” 走向 “理解”。
1.依据材料一,说出联合国设立官方语言日的目的和设立联合国中文日的时间;
2.依据材料二,说一说本年度联合国中文日举办了哪些活动;
3.依据材料三,说一说联合国中文日活动对中国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案例联合国设立官方语言日分析,让学生在合作中运用资料,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问题链的引导促使学生思考,提升思维深度。学生通过认识联合国中文日,同时了解了联合国设立官方语言日的目的,增强了对世界语言多样性的认同感,树立尊重不同语言文化的意识,理解语言平等的重要性。
第二站 参观宗教建筑,感受宗教的力量
展示世界最大的庙宇类建筑——吴哥窟
【眼力大比拼】分别说出图中三处建筑物的特点和对应的宗教。引导学生欣赏宗教建筑物,并说出其典型特点,然后总结:
教堂——尖塔高耸,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为主,雕像众多,顶部有十字架——基督教
清真寺——穹顶、拱门和尖塔是典型特征,顶部有月亮——伊斯兰教
佛塔——以塔为中心,四周建有殿堂,供有佛像——佛教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对比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时间、起源地、说出主要分布地区。
宗教 起源时间 起源地 主要分布地区
基督教
伊斯兰教
佛教
知道世界三大宗教后,让学生简单了解其它宗教,如道教,印度教,犹太教,及宗教的作用。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宗教的多样性,树立尊重多元文化的意识,摒弃宗教偏见与歧视,培养包容、开放的文化心态。 形成理性看待宗教信仰的态度,自觉维护不同宗教间的和谐共处,践行平等、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活动: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上讲台展示。
设计意图:增加趣味性,清晰分辨不同宗教的信仰特征与文化符号,如经典著作、重要仪式与节日,教徒。能够运用比较分析法,归纳不同宗教的异同点,提升信息整合与逻辑思辨能力。
第三站 看春节盛况,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播放视频《春节申遗成功》,让学生通过我们独特的民族节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合作探究二】
1.阅读教材 78 页,结合视频,说一说春节有哪些习俗?体现了什么样的理念和价值观?
2.中国春节文化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有利于( )
①推动科技发展②促进文化交流③增进国际友谊④加强贸易往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连一连
设计意图:增加趣味性,让学生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习俗,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体会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如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不仅是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日子,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
展示部分世界文化遗产图片,让学生欣赏,体会文化遗产反映的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精神,反映当时的社会制度、民风民情、宗教习俗、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合作探究三】
材料一 图.福建客家土楼
材料二 福建客家土楼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堡垒式住宅,被誉为 “东方古城堡”。由于在闽西南山区中人烟稀少,南迁居民经常受到野兽和盗匪的侵扰,为了在山区长期聚居,他们利用智慧建造了集居住与防御为一体的建筑。
材料三 福建土楼依山就势,以当地特有的泥土、细沙、木材和楠竹等为建筑材料,采用特殊工艺建造而成,是我国特色鲜明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布局合理,注重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和协调,讲究阴阳调节,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2008 年,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结合材料二,说一说福建土楼的功能;
2.结合材料三,说一说福建的建筑材料的来源,建筑风格,建筑追求的理念。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这一特色鲜明的民居建筑,领略建筑文化美,体现在空间布局、结构智慧、生态理念及文化内涵等多个维度,既展现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的完美统一,也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