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登泰山记》课件(共2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6.2《登泰山记》课件(共2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中文名:三山五岳。成语,泛指名山或各地。
三山:雁荡山、庐山、黄山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三山是传说中的蓬莱(蓬壶)、方丈山(方壶)、瀛洲(瀛壶)三座仙山。
五岳: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
东岳(山东):泰山
西岳(陕西):华山
南岳(湖南):衡山
北岳(山西):恒山
中岳(河南):嵩山
泰山,别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素有“五岳之首” “天下第一山”之称 。
泰山承载着丰厚的地理历史文化内涵,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泰山文化底蕴深厚、观雄伟壮丽景,引无数文人雅士前来刻石题字、作诗记文。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望岳》)
导入
泰山的景观有何奇特之处,使其能享有“五岳独尊”的称号?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姚鼐先生的《登泰山记》,去一探究竟吧。
1.了解姚鼐及桐城派,积累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实虚词,疏解文意,理清本文思路。
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读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的技法。
4.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陶冶学生高雅的审美情操。
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姚鼐与方苞、刘大櫆kuí并称“桐城三祖”。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诗文集》。
桐城派是清代影响最大的一个散文流派。其中姚鼐提出“义理、考据、辞章” 三者并重的文章理论。
“惜抱”的由来
姚鼐曾身体不好,在一道士的指引下,常于写作之余,到自然松林中优雅清静之处,散步观景,尤以两手合抱树干来养生自疗。这就是“惜抱”的来由。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岁,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观赏日出,并写下了这篇游记。
1.诵读课文,注意字音。
2.理解文意,注意重要的文言字词、句式。
3.分析课文,理清思路。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本段写泰山的地理形势
南北分流:汶和济——面
南北分界:古长城——线
最高之处:日观峰——点
阳:山南水北为阳 阴:山北水南为阴 西/东:n-状,向西/东
当:介词,在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判)
思考:请概括第1段的内容。
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手法来介绍泰山的地理形势的
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①,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dèng,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②当道者 ,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cú徕lái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以:在 乘:趁,冒着 历:经过 限①:界限
至于:到达 是:这,代词 麓:山脚 蹬:台阶,石阶
限②:n-状,像门槛一样 几:几乎 及:等到
负:背,覆盖 烛:照,n-v 居:停留 然:.......的样子
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所不至也(判) 崖限当道者(定后)
这篇文章略写从北京到泰安的经过,详写登泰山的过程。仔细阅读第二段,说出/画出作者的登山路线。
南麓
登山
循中谷
越中岭
复循西谷
遂至其巅
思考:第2段写了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①来到泰安的时间和线路:余以乾隆......至于泰安。(路途远)
②登山的路线:是月丁未,与知府......磴几不可登。(攀登难)
③泰山之巅的景色:及既上......半山居雾若带然。 (景色秀)
写登泰山的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思考:登上山顶时看到怎样的景色?怎么写景的?请赏析。
①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负”字赋予静态的青山以动态美,显出雪的厚度,又以拟人手法,使雪山奕奕传神。
“烛”照亮,名词活用为动词,“明烛天南”运用了比喻手法,苍山上的积雪照亮南面的天空,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②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半山居雾若带然”,不仅把动态的物写成静态,而且比喻新奇,写出云雾的具体形状。
3.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chū蒱pú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①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②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lǚ。
晦:阴(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五鼓:五更 稍:逐渐
极天:天边 须臾:片刻,一会儿 采:同“彩 或①:有的人 或②:有的 绛:大红色
皓:白色 驳:杂 偻:脊背弯曲/鞠躬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此东海也(判)
思考: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本文描写的重点,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日出盛景的?描写泰山顶上的景色运用了哪些手法?
时间顺序:待日出--稍见--须臾--日上--回视,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山白若樗蒱数十立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白若摴蒱、正赤如丹——比喻,写山的颜色、太阳的颜色
而皆若偻——比喻,不仅写出了西南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烘托出日观峰凌驾于群峰之上的雄伟气势
天色纪时 夜 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日 隅中 日 中 日 昳 晡 时 日入 黄 昏 人定
地支纪时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现代时间 23-1 1-3 3-5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三 更 四 更 五 更 一 更 二更
古代纪时法
①天色纪时法。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12个时辰。
②地支纪时法。以12地支来表示一昼夜12时辰的变化。
我国古代把夜间分为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叫五鼓或五更。
4.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思考:第4段列举了泰山的哪些人文景观,有何作用?
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道中石刻
作用:表现了泰山悠久的历史风貌
①三多:多石、多平方、多松
②三少:少土、少圜、少杂树
③三无:无瀑水、无鸟兽音迹、日观数里无树
以极平实简练的语句,将景物进行对比,写出泰山有别于其他名山的特征。虽无细部刻画,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语言简练,准确生动,紧扣时令特点,体现了桐城派文章“雅洁”的特点。
5,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yuán。少杂树,多松,生石罅xià,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平方:平整方正 罅:石缝
思考:第5段写了哪些自然景观?
第1段:泰山的地理形势
第2段:登泰山的经过
第3段:泰山的日出景象
第4段: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5段:泰山的自然景观
第6段:交代记游人(游记的常用格式)
文章脉络
课文解读用“极简近诗,寡淡惊人”八字评《登泰山记》,请你从语言风格的角度,举例分析本文的这种简淡之妙。
品味语言
简淡之妙
本文的简淡之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写登山过程和山顶环境时,点到为止;
2、写日出之景时,惜墨如金;
3、第五段多用短句,干脆简洁。
登山过程:“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乘、历、穿、越、至”五个动词,把从京师去泰安的路程交代得清清楚楚,并能让人悟出作者当时冒风雪,过县城,穿山越岭的艰辛。
山顶景色,七句话七个画面
①“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②“大风扬积雪击面”;
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④“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⑤“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⑥“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⑦“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三多”、“三少”、“三无”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总结: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