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1.了解韩愈生平及本文写作背景,了解文体知识。2.掌握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特殊文言句式。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4.辩证思考本文的现实意义,树立谦虚好学和尊师重教的思想。学习目标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后人称其“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谥号“文”,后世称韩文公。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亦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明人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对韩愈的历史成就总结《潮州韩文公庙碑》: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第一句“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意思是:他的文章使八代以来的衰败文风得到振兴。指得就是韩愈的文章胜过前八个朝代,有着划时代的意义。韩愈倡导的唐代古文运动,不仅仅是要写些好文章,而且应该学习先秦两汉的文章,用“圣人之文载圣人之道”,意思是说写文章不要老追求形式、追求那种骈体文,要写直抒胸臆、抒发人的自然情感的文章,用这些文章来说“圣人之言”,“文以载道”就是用这些文章来传播“圣人之道”,传播能治国救民的真理,这就是“儒学之道”。第二句“道济天下之溺”意思是:他对儒道的宣扬,使天下人在沉溺中得到拯救。韩愈在中唐掀起的古文运动,实际上就是儒学的复兴运动。中唐时期,很多知识分子都在反思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安史之乱?盛唐为什么不再?他们认为就是因为儒学的纲纪不振。所以韩愈认为要复兴“儒学”,通过儒家学说凝聚人心、重塑人心、再造灵魂。“道济天下之溺”指的是其文关注民生,关注现实,有着杜甫一样忧国忧民的情怀。第三句“忠犯人主之怒”,韩愈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爱拍马屁,只会说真话,只会说真理,坚持自己的原则。最后一句“勇夺三军之帅”,韩愈曾经跟随裴度平定淮西之乱,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他是“唐宋八大家”里唯一一个真正上前线打过仗的人。古文运动“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和汉朝的散文质朴自由,不受格式拘束。“骈文”是指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的文体。骈文中虽有优秀作品,但大量的是形式僵化,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苏轼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这几个朝代。韩愈3岁丧父,受兄韩会抚育,兄死后跟嫂嫂、侄儿艰难度日。韩愈自念是孤儿,从小便刻苦读书,赴长安应进士试,三试不第。登进士第后,三试博学鸿词不入选,便先后赴节度使幕府任职。任监察御史时,关中大旱,饿殍遍地,京兆尹李实封锁消息,谎报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韩愈愤怒之下上书论天旱人饥状,遭李实等谗害,被贬为阳山令。后获赦北还,因先后与宦官权要相对抗,仕宦一直不得志。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上表《论佛骨表》极力劝谏,为此被贬为潮州刺史。回朝为兵部侍郎时,镇州王庭凑叛乱,他前往宣抚,成功而还。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内心的忧愤,前途未卜的感伤)潮州任职仅八个月,为民做的事:1. 解放奴婢,禁止买卖人口2. 兴修水利,凿井修渠3. 兴办学校,开发教育4. 祭杀鳄鱼,安顿百姓梁衡: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施政九个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潮州的山水、亭台许多都以韩愈命名)赵朴初《访韩文公祠口占》: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解 题“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说”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写作背景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上层士族子弟无论才德高低,都有官可做,他们不学习也看不起老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依然存在,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还对别人的求师学道“群聚而笑之”。韩愈写此文,目的在于抨击时弊,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wǔ,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qiè而东,如是者数矣。”——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任务一:诵读课文句读dòu 或不fǒu焉 近谀yú 相xiāng师也欤yú 郯子tán 苌cháng 弘 老聃dān蟠pán 好hào古文 贻yí 之 经传zhuàn要求:诵读全文,读准字音。任务二:译读课文要求:自读课文,结合注解,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知识(实词、虚词以及句式),培养文言文翻译的能力。理解文言虚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①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②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学者:求学的人师者,所以‥‥‥也(判断句)受:通“授”,传授所以:用来‥‥‥的固:本来 乎:相当于“于”师①:意动,以…为师;师②:学习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不分所存:所+V=名词性短语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2.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所以”①‥‥‥的原因②用来‥‥‥的道:风尚犹且:尚且,还耻:意动,以……为耻耻学于师(状后)所以:‥‥‥的原因其:语气词,表猜测,大概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惑:糊涂之:代词,代童子句读:断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前)或:有的不:通“否”小学:小的方面学习耻:以……为耻道:学问道德水平族:类,辈谀:阿谀,奉承乃:竟3.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4.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常:固定徒:类,辈师不必贤于弟子(状后)而已:罢了不拘于时(被动)学于余(状后)贻:赠送六艺:此处指①六种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也可指②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任务三:分析课文思考:1.第1段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论述了哪些内容?2.第2段论述的分论点是什么?本段论述针对的是什么现象?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3.第3段论述的分论点是什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4.第4段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本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思考1:第1段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论述了哪些内容?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教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从师的原因:择师的标准: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思考2:第2段论述的分论点是什么?本段论述针对的是什么现象?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针对现象: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思考:请分析本段的对比论证以及论证结构 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论据 从师的态度 结果与中心论点关系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于其子于其身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从师而问耻学于师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不耻相师群聚而笑之圣益圣愚益愚小学大遗士大夫之智不及百工之人批判“耻学于师”的反面现象进一步阐明总论点思考3:第3段论述的分论点是什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分论点论证方法 论据与中心论点关系举例论证 孔子从师的事例: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引用论证 孔子的言: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圣人无常师赞许从师的典范,进一步阐明总论点思考4:第4段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本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李蟠不从流俗的肯定,也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有力批判士大夫们“不从师”的不良风气。作用:这段交代写作缘由,即作《师说》赠李蟠,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请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画出本文的思维导图。注:关于本文中心论点,学界多有争论,这里只取其一。师说提出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之责从师必要从师标准分析论证对比论证师道不传纵比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自比对自己与对孩子横比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举例论证圣人无常师举例引证孔子师众人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交代写作缘由奖励后学(李蟠)课文总结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分论点①(反面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难矣!(“耻学于师”的现象)分论点②(正面论证):圣人无常师(从师的典范)交代作诗缘由:李蟠能行古道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课文中有关“尊师”和“重道”的观点,有哪些在今天仍然有其借鉴意义?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职能,不只是教授知识,还有传承正道,用自己的人格去影响学生。2.“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求学不分年龄、性别、身份、职业……只要有好的品质,就可以是我的老师。3.“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学相长,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互相尊重,彼此学习,共同进步的。程门立雪: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zuò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宋史·杨时传》子贡结庐守墓: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死后葬在鲁城北面的泗水岸边,弟子们都在心里为他服丧三年。三年心丧完毕,大家道别离去时,都相对而哭,又各尽哀;有的就又留了下来。只有子贡在墓旁搭子一间小房住下,守墓总共六年,然后才离去。弟子及鲁国他人,相率前往墓旁居住的一百多家。因而就把这里命名为“孔里”。鲁国世世代代相传,每年都定时到孔子墓前祭拜,而儒生们也在这时来这里讲习礼仪,行乡学业考校的饮酒礼,以及比射等仪式。孔子的墓地有一顷大。孔子故居的堂屋以及弟子们所居住的内室,后来就改成庙,借以收藏孔子生前穿过的衣服,戴过的帽子,使用过的琴、车子、书籍等,直到汉代,二百多年间没有废弃。尊师典故对比论证对比论证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后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对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气盛言宜,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比论证的要点有两个:(一)在于一正一反(具体可分为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二)在于对比的双方共同、整体地服务于论点。《人民日报》示例段面对疾风骤雨,有人抱怨“老天爷”,苏轼却留下动人诗篇:“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面对赞誉,有人沾沾自喜,航天英雄景海鹏却说:“每一次飞天有太多人在托举着我们,我们的背后是祖国”。凝视的目光,呼应内心坐标,照见格局胸怀。——《用信念引领人生选择》《人民日报》示例段忆往昔,“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给中国人留下刻骨铭心的屈辱记忆,它透露的是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而现在,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彻底摆脱了“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的境地。——《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全文总结白居易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好的文章,尤其是议论文,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强烈的时代感;文章多处使用的语气词,比如“嗟乎”“呜呼”“矣”等,体现了作者发自内心的真诚,对身边现象的急切关心,对社会风气向好的强烈责任感,这也是一篇好文章的根本;学会用上合适的手法,能够使文章的说理力度更加深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