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念奴娇 赤壁怀古》课件(共4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1《念奴娇 赤壁怀古》课件(共4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9张PPT)
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诵读词作,感受苏轼词豪放的风格。
2.感受词中所描绘的赤壁风光,提升诗词鉴赏能力。
3.体会词作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
4.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学习他的旷达洒脱、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四川眉山人。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 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
作者介绍
旷世奇才苏东坡
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名列“唐宋八大家”;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
绘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
美食家:宋人笔记小说有许多苏轼发明美食的记载;
水利工程师:苏轼知杭州时,指挥筑苏堤。
1.进京应试,名动京城
1037—1054,生于四川眉山,后在老家眉山专心读书。其母程氏 言传身教,读《后汉书.范滂传》,立志成才。其父苏洵是“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
1055年,18岁娶妻子王弗。
1056年,出川与父苏洵、弟苏辙进京科考。20岁进士及第,欧阳修误认是弟子曾巩所作,避嫌得第二。殿试受赏识。母丧还乡。
1957--1060年,20岁还乡为母守孝。服阙赴京师,一路作诗文抵京。
1061—1065年,苏轼首任官职,26岁签书凤翔府判官(凤翔政府办公室主任)
1065年,28岁妻王弗病逝于京师。
1066-1071年,29岁父苏洵丧,扶柩还乡为父守孝。丧期毕续弦娶亡妻堂妹王闰之。34岁返京师,担任判官诰院(掌文武百官告身及封赠诰身。诰身就是朝廷颁发的委任状或任职证明书)。
2.自请外放,转任地方
1071年,王安石变法,因政见不合,不容于朝廷,34岁自求外放。
1072年,35岁调任杭州通判。游西湖遇朝云,写《饮湖上初晴后雨》《初到杭州寄子由二绝》《戏子由》等
1074—1076年,37岁调任密州知州。在地方颇有政绩。
《水调歌头 ·中秋怀子由》《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王弗去世10周年)《望江南·超然台作》《和子由四首·送春》等。
1076—1079年,39岁任徐州知州。 《和子由送将官梁左藏仲通》等
3.乌台诗案,一生转折
1079年,42岁移任湖州,进《湖州谢上表》,其作以“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的罪名被御史台逮捕,解押京师,入狱“乌台诗案”(实则是因反对新法,遭朝臣嫉恨),关押了一百多天,被贬黄州。
1080-1084年,43岁谪居黄州,黄州团练副使,纳朝云为妾,结识佛印,开荒东坡,自号“东坡居士”,两游赤壁。
《初到黄州》《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记承天寺夜游》《与子由弟十首》等
1084年,47岁改任汝州团练副使,《题西林壁》等,路途遥远,小儿夭折,上书请求不去汝州,暂居常州。
1085年,48岁往常州居住,往知登州,写《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等。
1085-1089年,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49岁苏轼被起用,被召还朝。
登州知州七品—礼部郎中—起居舍人六品—升中书舍人四品—升翰林学士正三品 。因政见不合,乞求外调。
1089-1093,52岁二任杭州,浚疏西湖,建“苏堤”;被召回朝,先后任知颍州、扬州、定州,妻王润之丧,写《送子由使契丹》等
4.东山再起,二任杭州
5.越贬越远,遇赦病逝
苏轼对变法既赞成又反对态度,得罪了不少人,所以不论变法者还是守旧者上台,苏轼都是首先被贬谪的对象。
1064-1096,哲宗亲政,新党再度执政,1094年,年近六旬的苏轼被贬惠州,朝云染瘴气病逝于惠州。《十月二日初到惠州》(岭南万户皆春色)《食荔枝》、《蝶恋花.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次韵子由所居六首》等
1097—1099,62岁的苏轼又被贬到荒凉之地海南儋州。在宋代,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途中与弟弟相遇。《过海得子由书》《次韵子由三首》《子由生日》等
1100—1101,徽宗继位,大赦天下,苏轼复任朝奉郎,于北归途中病逝常州。
眉山
杭州
黄州
凤翔
汴京
惠州
儋州
密州
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凤翔
儋州(62)
黄州(乌台)
密州 徐州 湖州
杭州
惠州(六旬)
杭州
京城
京城
公元1101年6月,65岁的苏轼写下人生中的最后一首诗,两个月后与世长辞。
这三个地方,是苏轼最失意、最难过、人生最灰暗的见证者。
此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时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为排遣政治上的失意苦闷,他经常游于江湖山水之间,黄州城外一个地方风景优美,是文人清赏之地,当地人称为“赤鼻矶”,后误传为“赤壁”。他来到这,眼前浮现出赤壁古战场鏖战的场景和周瑜“雄姿英发”的形象,遂作词赞其功业,并借以抒发自己有志报国却壮怀难酬的感慨。
在此期间,苏轼写下了一词二赋,即《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写作背景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亡,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余秋雨
咏史怀古诗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多用典故、写景、对比等手法。
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后加“览古”“怀古”“咏怀”等。如《山坡羊·潼关怀古》。
咏史怀古诗
常见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己志
常见情感:
1.怀人伤己,怀古伤己(对比失落型 或 同病相怜型)
2.怀古伤今(忧国伤时,物是人非,世事无常之叹)
3.借古讽今(抒发昔盛今衰感慨;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覆辙;冷静理性思考,论古之得失,启迪世人)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诵读词作
要求:1.诵读词作,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看朗诵)
2.概括本词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眼前所见之景
周瑜及其功业
(思历史之人)
任务一:赏赤壁之景
思考: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三句话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上片描绘了怎样的赤壁景观?怎么写景的?文中用了哪些传神的词语?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在全篇中起什么作用?
思考: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三句话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这三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的所见所感,境界扩大,气势恢宏,是全词的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大江、l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设置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和悠久的时间背景,创造了一个辽阔、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的出场营造气势。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雄伟壮丽
气势磅礴
乱: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气势 惊:江水之澎湃
拍:浪涛搏击江岸之力度 卷:波涛翻滚力量之浩大
思考:2.上片描绘了怎样的赤壁景观?怎么写景的?文中用了哪些传神的词语?
视觉 听觉
比喻
夸张
对偶
拟人
思考: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在全篇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过渡自然。
赤壁之景,美不胜收,用一句“江山如画”总结上片写景,而“多少豪杰”带起下片,引出下面写人。(由写景过渡到写人)
思考:
1.苏轼笔下的周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下片着力塑造周瑜,为何要插入“小乔 初嫁了”这一细节?
2.比较词人和周瑜的形象,词人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的年轻有为的形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3.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寄寓了词人怎样的的情感(人生态度)?
任务二:思历史之人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思考:1.苏轼笔下的周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下片着力塑造周瑜,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年轻得意,美女衬英雄
姿容雄伟,英气勃发
风流儒雅,儒将风度
指挥若定
战功卓著
借小乔初嫁表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才华横溢。以美女衬托英雄,更突出周瑜雄姿英发,年少有为。
周瑜形象(怀古) 苏轼形象(伤今)
年龄
婚姻
外貌
职务
际遇
总结
比较人物,观古今不同
34
幸福美满
英俊儒雅
东吴都督,位高权重
吴主重用,功成名就
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
47
爱妻离世
早生华发
团练副使,位卑无实权
被贬黄州,功业未就
黄州惠州儋州,州州潦倒
赤壁是周瑜建功立业的战场,却是苏轼被贬谪后的去处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多用典故、写景、对比等手法。
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后加“览古”“怀古”“咏怀”等。如《山坡羊·潼关怀古》。
咏史怀古诗
常见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己志
常见情感:
1.怀人伤己,怀古伤己(对比失落型 或 同病相怜型)
2.怀古伤今(忧国伤时,物是人非,世事无常之叹)
3.借古讽今(抒发昔盛今衰感慨;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覆辙;冷静理性思考,论古之得失,启迪世人)
周瑜形象(怀古) 苏轼形象(伤今)
年龄
婚姻
外貌
职务
际遇
总结
比较人物,观古今不同
34
幸福美满
英俊儒雅
东吴都督,位高权重
吴主重用,功成名就
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
47
爱妻离世
早生华发
团练副使,位卑无实权
被贬黄州,功业未就
黄州惠州儋州,州州潦倒
赤壁是周瑜建功立业的战场,却是苏轼被贬谪后的去处
对比失落型
①仰慕英雄
②怀古伤己
思考:2.比较词人和周瑜的形象,词人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的年轻有为的形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②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借周瑜的年少有为来感叹自己年华虚度、功名未就、壮志难酬。(怀古伤己)
①抒发对英雄的仰慕之情。仰慕周瑜年轻有为,年纪轻轻就建立功业,功成名就。(仰慕英雄)
思考:3.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寄寓了词人怎样的的情感(人生态度)?
虽有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感慨,但人生就像一场梦一样短暂,得失算得了什么,任何英雄伟业都会被时间淘洗消失。表现了苏轼从惆怅失意中解脱了出来,流露出旷达洒脱之情。
作者通过写眼前赤壁雄奇的江景,联想到赤壁古战场的鏖战以及周瑜“雄姿英发”的形象,赞颂其功业,并借以抒发自己有志报国、壮志难酬的感慨,流露出苏轼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主 旨
写景:赤壁奇景,雄伟壮阔
怀古:周瑜年少有为,风流儒雅
伤己:早生华发,壮志难酬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教育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
—林语堂《苏东坡传·序》
出任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东坡走过的地方很多,其中不少地方远比黄州美丽,为什么一个僻远的黄州还能给他如此巨大的惊喜和震动呢 他为什么能把如此深厚的历史意味和人生意味投注给黄州呢 黄州为什么能够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驿站呢 这一切,决定于他来黄州的原因和心态。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
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