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学习目标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词作写作背景。2.理解典故的含义及其作用。3.体会本词多用典故的写作特点。4.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却备受排挤、壮志难酬,只得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的关切,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题材广阔,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善化用典故入词。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了解词人23岁之前,在金国统治区生活。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经为金兵所占,其祖父辛赞曾是宋朝官员,迫不得已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希望有朝一日能揭竿反金,经常给辛弃疾讲靖康之耻,讲岳飞抗金。受此影响,辛弃疾从小就立志荡平敌寇,收复山河。辛弃疾(21岁)曾参加以耿京为首的抗金起义军,反金归宋,名重一时。24—42岁,归宋以后得仕宦生活。力主抗金,渴望收复中原,南归后一再奏表,主张北伐,曾献《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然而辛弃疾豪迈倔强的性格和坚持北伐的热情使他为主和派排挤,“归正人”(投归正统的人)的尴尬身份也阻拦了他仕途的发展。长期任地方官,不被重用,42岁被免职,闲居20余年。43—68岁,罢职后的闲居生活。曾数次出任地方官,但时间不长。晚年被起用,然由于被排挤,始终未能实现报国理想,临终前还大呼“杀敌”数声,含恨而终。辛弃疾的一生经历了南宋四帝——高宗、孝宗、光宗、宁宗。背景介绍写这首词时辛弃疾已66岁,他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1203年,辛弃疾63岁时,宰相韩侂tuō胄zhòu当权,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急于立一场伐金大功。他想利用辛弃疾主战派元老身份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遂起用辛弃疾 ,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认为要做好充分准备,不能草率行事。但是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此时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深感失望,他登上北固亭,联想起历史上这里的人和事,满怀悲愤而写下这首词。①永遇乐:词牌名。②京口:古城名,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即今江苏镇江。③北固亭:又名北固楼,今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读史方舆纪要》:“北固山在镇江城北一里,下临长江,三面滨水,回岭斗绝,势最险固。即所谓北固楼,亦曰北固亭。(南梁)大同十年,(梁)武帝改名北顾亭。”盖取其不忘中原之意也。④怀古:咏史怀古题材。解 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xiè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ū,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bì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要求或思考:1. 诵读词作,读准字音,理解词意。2.辛词以好用典故见长,全词用了哪些典故?请找出文中所用典故。任务一:诵读词作,找典故落实重点字词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英雄的流风余韵威武雄壮的军队,也指战争或军旅生涯轻率落得宋代行政区域名,相当于现代的“省”不堪,哪堪古代行政区域1.郡县制时期(秦、汉)2.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3.道(路)制时期(唐、宋)4.行省制时期(元、明、清)。州:地方一级行政区划名。如在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冀、兖yǎn 、青、徐、扬、荆、预、梁、雍等九州,也是中国别称“九州”的来历。东汉共分13州;晋初又分19州;到了唐代,全国共有300多个州,都是行政区。郡:早在战国时期,各国就开始实行郡县制,秦朝时,天下划分为36郡,征服南粤后,增加到40郡。直到隋唐以前,历朝都设有郡。隋朝取消了郡,唐代则州郡迭改,宋代以后郡被彻底取消。行省:原是官署的名称。后来,行省正式称为一级行政区划名,简称为省。国:诸侯王的封域,泛指古代侯王的封地,也是一级行政区划名称,地位相当于郡。这和今天国家的国有很大区别。邑:泛指城市。但大城市通常称都,小城市称邑。邑有时也指县。县:两千多年来县一直是中国的基层行政区划名。春秋以前,县大于郡,战国以后,郡大于县,秦统一六国后,乃确立郡县制,县隶属于郡。汉代的县属于郡和国,以后各朝的县属于州或府。道:始行于唐,不过当时属于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后来逐渐实化为一级行政区域。镇:古代在边要形胜之地设置镇,驻兵戍守,唐代,镇戍之权较前减弱。唐末五代时期,节度使在其境内设镇,置镇使、镇将,除镇捍卫防守之外,还向人民征收器甲粮饷,掌握地方实权。宋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罢镇使、镇将,收其权归于知县,除人口众多、商业繁荣的镇以外,多数罢废。宋代以后,镇多指县以下的小商业都市。路:宋元时期的行政区。宋代的路最初是为征收税赋转运漕粮而划分的区域,后来逐渐演变成带有行政区划和军区的性质,成为一级行政区。元代也有路,为二级行政区,相当于宋代的州府。落实倒装句式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正常语序是: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正常语序是: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处理?除了诗词格律方面的考虑外,这样处理还有什么表达效果?落实倒装句式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正常语序是: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正常语序是: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处理?除了诗词格律方面的考虑外,这样处理还有什么表达效果?把“英雄”提前,突出、强调英雄不再的悲痛;把“四十三年”提前,强调过去时间之久,自己却依然记得南归的豪情、抗金的烽火,更加强调诗人收复失地的坚定决心。思考:2.辛词以好用典故见长,全词用了哪些典故?请找出文中所用典故。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拓跋焘刘义隆廉颇刘裕孙权任务二:分析典故,明意图人物 典故内容 情感 用典意图孙权,幼承父兄之业,胸怀大志,建都京口(后迁建康),占据江东。赤壁之战联刘抗曹操,遂使天下鼎足三分,后又数拒曹操于江北,使曹操发“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叹!终为吴侯。“舞榭歌台”象征东吴承平气象,“英雄”“风流”,表达了对孙权功业的仰慕,“无处觅英雄孙仲谋”英雄业绩也被历史风雨吹打消逝了。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而的惋惜。此时的南宋王朝与当时的东吴有着惊人的相似,同样位于东南一隅,同样面对强大的北方入侵之敌,而南宋王朝却不思进取,偏安苟且,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的不满。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孙权叹英雄后继无人刘裕,南朝宋武帝,小名寄奴,出身贫寒,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后建立政权。曾两次京口起兵,挥师北伐,收复大片故土,将敌人赶回北方,成就不朽功业。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刘裕“金戈铁马”,表现出刘裕统帅的部队之精锐,以及勇战强敌的英雄气概;“气吞万里如虎”,更表现出刘裕所向无敌的气势声威。刘裕生蓬门陋巷,身份低微,却能建功立业,表现了词人对英雄业绩向往仰慕,也憧憬能如刘裕一般,建立不朽功业。他的赫赫功业,也有讽刺南宋朱紫权贵失地误国之意。表建功立业雄心思考:孙权和刘裕都是京口的历史人物,都勇敢面对北方强敌,从百战中开创基业,而作者所处的南宋朝廷的统治者是什么表现?用这两个典故,还蕴含了什么情感?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题临安邸 》陆游: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春宵垂泪痕。《关山月》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置中原百姓于不顾,不思复国还乡,沉迷于声色犬马,夜夜笙歌,饮酒作乐,早已忘记了国仇家恨,哪里能与建功立业的孙权、刘裕相比,词人讽刺了南宋朝廷的昏聩。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刘裕之子),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草率北伐,想像霍去病一样封狼居胥,结果北魏拓跋焘大举南征,刘义隆仓皇北顾遭重创。封狼居胥: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结合背景可知,1203年,宰相韩侂胄当权,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急于立一场伐金大功,遂起用辛弃疾。辛弃疾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心存侥幸,不愿认真准备。用刘义隆草率北伐惨败的典故,旨在告诫统治者须做好准备,切勿草率出兵北伐。劝为政者勿草率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跋焘北魏拓跋焘击败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率军追到瓜步山上,在山上建立行宫,即佛狸祠。佛狸祠是民族耻辱的象征,而当地百姓却在侵略者的行宫前迎神赛社。那本朝百姓在金人的统治下是如何的呢?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的话,沦陷区民众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了国仇家恨,忘记了自己是宋朝的臣民,将侵略者的行宫当做福佑人民的神庙,民族意识迷糊。抒发了词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以及对南宋不图恢复的不满。谏为政者勿忘耻思考:把“烽火扬州路”与“神鸦社鼓”的景象放在一起,是什么手法?其意图是什么 ?1.对比。“烽火扬州路”与“神鸦社鼓”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扬州记录着北宋难逃的耻辱与仇恨。可是,如今佛狸祠前却是祭神赛社,烟火不断。2.借古讽今。批评中原百姓忘记了国仇家恨,劝谏朝廷勿忘收复失地,表现了作者沉重的心情。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秦国攻打赵国之际,赵王想重新起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者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词人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烈士暮年,壮心不减,仍然能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然小人挑拨,廉颇并未被启用,表达了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慨。望为政者用人才人物 典故内容 情感 用典意图孙 权刘 裕刘义隆拓跋焘廉 颇置镇京口,雄踞一方京口起义,建立刘宋草率北伐,仓皇而逃佛狸祠下,百姓忘耻一饭斗米示勇武,遭人陷害未启用惋惜景仰敬仰向往不屑讽刺担忧悲哀同情悲叹叹英雄后继无人表建功立业雄心劝为政者勿草率谏为国者勿忘耻望为政者用人才总 结全词总结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表现了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属于豪放词,但是词作在艺术风格以及情感表达上,都有差别,请结合两首词的内容,作一些比较。艺术风格 情感表达 原因苏轼辛弃疾写景夸张,极有浪漫主义色彩,人物也更理想化旷达超逸之怀1、神宗、哲宗时期,国家总体处于承平时期2、儒、释、道三家思想圆融汇通,注重顺其自然注重现实性,叙写的江山、佛狸祠等都是真实客观的英雄豪杰之气1、风雨飘摇的南宋末年,目睹金人对沦陷区的蹂躏;2、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对比鉴赏小结虽然历来“苏辛”并称,但由于他们生活环境的不同造成思想理念的巨大差异,两首怀古词在意象内涵、思想情感、创作方法、风格方面都表现出了差异性,体现出文人词与英雄词的各异特点。对比鉴赏比较《念奴娇》与《永遇乐》的异同。相同点:①内容上:均借某地怀古②主旨上:均怀古伤今,“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不同点:①苏轼:风格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豪放飘逸。②辛弃疾:风格含蓄蕴藉,激愤沉郁,读来心情更沉重。梁衡《把栏杆拍遍》节选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惟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二十几岁的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老实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