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那先秦诸子就是这株大树的根。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铸就了中华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段辉煌。本单元选择了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论说,包括儒家的《论语》十二章、《大学》一章、《孟子》一章, 道家的《老子》四章《庄子》一章,以及墨家的《墨子·兼爱》篇。可结合以前读过的孔子、孟子、庄子等人的语录或作品,感受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本单元集中学习先秦诸子散文,以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要注意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感受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朴拙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论说的方法,领悟其妙处。1早在1949年,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其所著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就明确提出“轴心时代”这个概念。他指出,人类历史上古希腊、古印度和古中国,几乎都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间,诞生了奠定各自文明基础的伟大思想家,他们又奠定了人类文明的基础。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古印度有释迦牟尼,古中国有孔子、老子等。雅斯贝尔斯认为:“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他还说:“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古希腊开始奠定,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之上。”这就是伟大思想家的价值与影响。这些思想家不仅原创了许多思想、 价值和概念,而且他们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今天的文化和生活。 孔子开启了诸子时代,将中国带入一个百家争鸣的文化创新时代。不同学派的思想家们著书立说,奠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并对东亚文明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张“道法自然”,倡导无为而治,追求与自然、道相契合的境界。核心是“仁”,强调克己复礼,重视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的构建。继承并发展“仁”,提出“仁政”,主张性善论,注重道德修养和民本思想。以“兼爱”为核心,倡导平等无差别的爱,主张非攻、尚贤等实用主义思想。追求“逍遥”,强调顺应自然本性,超越世俗束缚,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老子孔子孟子墨子庄子《论语》十二章知人论世填空回顾《论语》是春秋时期 记录 编成的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南宋朱熹把它跟 合为“四书”。“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论语》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孔子的一生(1)30岁前,3岁丧父,少年丧母,位卑而有志于学。(2)30—50岁,欲仕不能。(3)50—55岁,在鲁从政。(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乐在其中。(5)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史记·孔子世家》高山景行,出自西周《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景行,大路,比喻行为光明正大,其大意是赞颂一个人的品行才学像高山一样,要人仰视,让人不禁以他的举止作为行事准则。后世引申出成语“高山景行”,用以指代崇高德行。研读文本研读第一章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食:动词,吃饭 求:追求 安:安逸 敏:勤勉而:表并列 就:接近、靠近。 有道:指有道德的人。而:表顺承 正:匡正,端正 已:通“矣”译文:孔子说:“君子不追求饮食的饱足;不追求居住的安逸;对工作勤勉,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就可以说是好学了。”君子有位之人(居上位者)有德之人研读第一章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思考:孔子认为好学的标准是什么?好学“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敏于事而慎于言”: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就有道而正焉”: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重在排除干扰重在实践锻炼重在虚心请教甘于清贫慎言敏行见贤思齐研读第二章2.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而:表假设,如果如……何: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么对待……译文: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怎么对待音乐呢?”仁,仁爱之心。礼,等级分明的典章制度与行为准则。用以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乐,通过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强化等级观念和秩序。研读第二章思考:请分析“仁”和“礼”“乐”的关系。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礼崩乐坏文化常识:“佾”指古时乐舞的行列。古时一佾八人,按照周礼规定,演奏乐舞的行列,天子可用八佾,诸侯则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则只能用二佾。季孙氏为鲁国正卿。由此可见,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研读第三章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道:道理、真理。译文: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可以了。”思考:这句话体现孔子对真理具有怎样的态度?明确:本章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研读第四章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喻:知晓,明白。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思考: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在“义利观”上应该有什么不同?义:行为合乎“礼” ,公德 利:私利补充: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君子常思道德修养,小人常念乡土利益;君子敬畏法度规范,小人贪图眼前恩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追求和谐但保持独立见解,小人表面附和实则内心排斥。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内心安定平和而不骄傲自大,小人骄傲自大而缺乏内心从容。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宽广,小人常常陷入忧虑。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遇事反思自身责任,小人则推诿他人责任。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合群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成全别人的坏事。小人刚好相反。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君子的道德品质好比是风,小人的道德品质好比是草,当风吹到草上面的时候,草就必定跟着倒。“君子”和“小人”对比研读第五章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有贤德的人。齐:看齐。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省:反省,检查。译文:孔子说:“看见贤人就想着与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在心里反省自己。”孔子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就是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己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儒家强调的学习无处不在,而学习又是以提高自身修养为要义的。研读第六章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质:质朴、朴实 文:华美、文采 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 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研读第六章思考:孔子认为怎样才能成为君子?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明确:质:仁德的内在品质 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文质兼备,内外兼修“君子”的理想人格中庸思想,不偏不倚研读第七章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士:读书人弘:广、大,志向远大 毅:坚强,意志坚强以为:作为,把……作为 已:停止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研读第七章思考:曾子认为士要具备怎样的品质?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原因原因原因以“仁”为己任死而后已,终生不倦曾子,曾参(曾皙的儿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杀猪研读第八章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译文: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堆土成山未成一篑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比喻填平洼地虽覆一篑(其咎在己)(进益在己)研读第九章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知:通“智”,智慧。 者:……的人译文:子曰:“有智慧的人不疑惑,有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思考:如何理解“仁者不忧”这句话?明确: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畏惧。研读第十章10.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克:约束。 一日:一旦 归:称赞,赞许 由:依靠。 目:条目,细则 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 事:实践,从事 斯:这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了。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细则”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研读第十一章11.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言:字 行:奉行,实践 其:大概,表示推测、估计。 于:介词,可以翻译成“给”译文: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研读第十二章12.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夫:那 兴:激发人的感情 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怨:讽刺时政 迩:近译文:孔子说:“同学们,为什么不学那《诗》呢 《诗》可以激发人的情感,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讽刺时政。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研读第十二章①“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诗经》的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②根据《诗经》的特点指出了文艺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政治作用。思考2:如何理解和评价孔子的“兴观群怨”?总结:《论语》十二章分别主要阐释了什么观点?又分别运用了什么艺术方法?请填下表:内容 主要观点 说理方法第一章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谨言慎行、好学)理证第二章礼、乐以仁为基础(重视仁德)理证第三章执着追求“道”(真理)理证第四章君子重义轻利对比第五章虚心学习(自我反省)对比第六章文质兼备,方为君子(表里如一)理证内容 主要观点 说理方法第七章“仁”为己任,要意志坚强(勇于担当)理证第八章不半途而废,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喻证第九章智、仁、勇(完美人格)例证第十章克己复礼为仁(自我约束)理证第十一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爱之心)例证第十二章《诗》的社会功用(养德增智)例证总结:《论语》十二章分别主要阐释了什么观点?又分别运用了什么艺术方法?请填下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这550年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合,百家争鸣。“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西汉)刘向《战国策》道德沦丧,民生凋敝,周朝礼制日渐崩坏,名存实亡。在生活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春秋战国背景礼乐崩坏,天下无道欲救世弊 ,内圣外王按中国哲学的看法,能够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中实现这种综合的,就是圣人。但是,中国的圣人不是不食人间烟火、漫游山林、独善其身;他的的品格可以用“内圣外王”四个字来刻画:内圣,是说他的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外王,是说他在社会活动中好似君王。这不是说他必须是一国的政府首脑,从实际看,圣人往往不可能成为政治首脑。“内圣外王”是说,政治领袖应当具有高尚的心灵。至于有这样的心灵的人是否就成为政治领袖,那无关紧要。——冯友兰《中西方哲学史》内圣外王内圣:指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外王:指将内在的道德修养转化为外在的社会实践和政治治理。成语积累尝试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积累克己复礼:儒家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她)看齐。文质彬彬: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任重道远: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亲自强加给对方。未成一篑:犹功亏一篑。比喻功败垂成。微写作《<论语>十二章》揭示了许多立身处世的道理,要言不烦,精辟隽永,闪烁着智慧的光辉, 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请摘选其中一句,写一段话, 表达你在新时代背景下对经典的辩证思考。要求:紧扣选句,结合时代,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具有思辨色彩。不超过3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