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登高》课件(共2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2《登高》课件(共2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方法补充
诗歌鉴赏方法(“五看”):
1.看标题——初判题材,把握标题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心情、诗歌意境、诗歌类型等。
2.看作者、诗(词)序、注释——知人论世,了解背景,提取信息,深入理解。
3.看诗句——联想、调整语序后准确翻译,理解意象。
4.看情感——抓住意象、意境及表情词语,晓情明旨。
5.看手法——分析手法,如修辞、抒情方式、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等。
诗歌赏析
杜甫
年轻的时候,他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安史之乱”时,他曾有“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辛酸经历;
颠沛流离中的他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短暂喜悦;也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舒畅惬意;
晚年的他,年老多病,靠一个草屋寄身;他漂泊异乡11年,生活只能靠朋友的救济。
知人论世
杜甫,字子美,自号“__________”杜少陵等,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__诗人。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被誉为“_____”,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_____”,他的作品始终贯穿着“__________”这条主线,其诗歌风格基本上是“__________”,“三吏”和“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少陵野老
现实主义
诗史
诗圣
忧国忧民
沉郁顿挫
走进杜甫
 一、风格不同
  1. 现实主义
  - 关心现实和实际,注重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描写。
  - 强调细节的真实性和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 以客观、具体的描写方式表现思想倾向。
  2. 浪漫主义
  - 强调情感、想象力和个体的表达,追求超越理性现实的境界。
  - 注重对大自然的描写,表达对自由、个性和自我实现的渴望。
  - 采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
 
 二、特点不同
  1. 现实主义
  - 注重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力求艺术描写符合实际生活的形态。
  - 运用典型化方法,通过细节的真实表现生活的本质。
  - 作家一般不在作品中直抒感情,思想倾向隐蔽。
  2. 浪漫主义
  - 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感受。
  - 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以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
  - 想象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
诗歌风格
沉郁顿挫
“沉郁”指思想内容
“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指艺术形式
一指遣词造句的停顿与转折,声调的起伏迭变。
二指情感的千回百转,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顿挫的音乐美。
杜甫人生四时期
出身名门,裘马轻狂。
代表作《望岳》
读书游历时期(35岁之前)
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
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
李林甫权倾朝野,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杜甫困顿十年,入仕无门。
代表作:《春望》“三吏”“三别”
为官流亡时期(45-48岁)
任左拾遗,为房琯向肃宗上书请无罪,后发生安史之乱,避难流亡。
代表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
漂泊西南时期(49岁-58岁)
好友严武接济于成都草堂,写了240多首诗。忧国忧民,贫困交加。
杜甫其人
(712—770)
杜甫其人
(712—770)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古今七言律第一
学习任务一 古今七律第一——从韵律角度赏析
活动:七言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请小声朗读诗歌,要求:
①归纳出押韵的特点。
②根据节奏划分的特点,概括出诗歌对仗的特点。
1.风急天高猿啸哀,
2.渚清沙白鸟飞回。
3.无边落木萧萧下,
4.不尽长江滚滚来。
5.万里悲秋常作客,
6.百年多病独登台。
7.艰难苦恨繁霜鬓,
8.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 高
(古音huai)
(古音bai)
韵:指韵母
平声:指声调中的阴平音(一声)和阳平音(二声)。
押韵情况:
不仅偶句押平声韵,而且第一句也押同一平声韵。
用“/”划分朗读节奏
风 急 天 高 猿 啸 哀,
渚 清 沙 白 鸟飞 回。
无 边 落 木 萧 萧 下,
不 尽 长 江 滚 滚 来。
万 里 悲 秋 常 作 客,
百 年 多 病 独 登 台。
艰 难 苦 恨 繁 霜 鬓,
潦 倒 新 停 浊 酒 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仗情况:
颔联和颈联对仗,而且首联和尾联也对仗。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小结1:《登高》首联押韵,且一韵到底;而且每一联都对仗工整,使诗歌极富节奏感,充满声韵之美。
古今七律第一 —— 韵律美
活动1:请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检测:
学习任务二 古今七律第一——从意境角度赏析
①鸟飞回:
②落木:
③萧萧:
④万里:
⑤百年:
⑥艰难:
⑦苦恨:
⑧繁霜鬓:
⑨潦倒:
⑩新停:
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落叶
草木摇落的声音
指远离故乡
指晚年
指自己生活多艰,又指国家多难。
极恨
像浓霜一样的鬓发
衰颓
刚刚停止
写作思路
诗句 内容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写景
写景
抒情
抒情
诗歌一般的内容为写景、状物、抒情、议论、叙事。
学习任务二 古今七律第一——从意境角度赏析
活动2:诗歌首联写登高的所见所闻。
思考:首联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分别用什么词来描写它们的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写这些景物的作用是什么?
意境就是诗(某几句诗)中所有意象的“总和”。
概括诗歌的意境,常用这样一些术语,如悲(悲凉、悲壮、孤寂、清冷、凄凉、萧瑟、幽远)、壮(壮阔、壮丽、慷慨、雄浑)、美(优美、明丽、雅致、清新、自然、质朴、含蓄、飘逸)。
景物 修饰词 意境 作用








啸哀


飞回
渲染烘托出秋的特点,为后文抒登高所感、写内心之愁做铺垫。
雄浑高远但凄凉。
学习任务二 古今七律第一——从意境角度赏析
局部近景
形、声、色、态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在俯仰之间,描绘出一幅气势磅礴、境界宏大的秋景图,营造了雄浑高远,肃杀凄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孤独无依,漂泊痛苦的情感。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秋气逼人,天气寒冷,内心凄凉
天地高远广阔,更显人渺小孤单
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
冷色调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在空中盘旋,急风猛烈,无处停息,诗人处境与在急风中低徊盘旋的鸟相似(孤独无依)
赏析首联
首联意象分别有何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习任务二 古今七律第一——从意境角度赏析
活动2:《登高》颔联历来为人称道,有人评它“把悲秋的情感推向了极致”,请赏析一下这一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景物:
无边的落木
不尽的江水
①诗人仰望落木茫无边际萧萧而下,俯视江水奔腾不息滚滚而去,描绘出一幅苍凉悲壮气势雄浑壮观的秋景图,境界宏阔深远。
②诗人写景的同时抒发自己的情感:面对江水所发出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慨叹,面对一枯一荣的落木抒发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苦痛!
整体远景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借景抒情:颔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意境:雄浑壮阔、沉郁悲凉
空间
时间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空并驭
生命之易逝
宇宙之永恒
对比
人生短暂
壮志未酬
小结2:《登高》写所见所闻之景,在极其萧飒凄清的景象中又充满着雄浑苍茫奔放的气势。
古今七律第一——大意境
活动1: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有人评价说此联包含八层意思,请找出来。
学习任务三 古今七律第一——从人生境界角度赏析
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州,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登高》。
活动1: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有人评价说此联包含八层意思,请找出来。
学习任务三 古今七律第一——从人生境界角度赏析
“万里,地辽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八意:八悲、八难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①客居他乡
②经常客居他乡
③万里之外作客
④又在萧瑟悲凉的秋天
⑤已是人生暮年
⑥身患疾病
⑦亲朋亡散
⑧独自登台
杜甫是一个流落异乡、多病孤愁的老人。
学习任务三 古今七律第一——从人生境界角度赏析
活动2:思考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此联中的“艰难”“潦倒”二词是形容的国家还是个人?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指自己生活多艰,又指国家多难。
学习任务三 古今七律第一——从人生境界角度赏析
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诗人很遗憾过早地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活动3:根据“艰难苦恨繁霜鬓”句,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认为杜甫的“艰难苦恨”包含着哪些寄寓?
①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
②对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
③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
④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
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学习任务三 古今七律第一——从思想境界角度赏析
小结3:诗人书写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怀以及羁旅愁思。虽悲愤而不过分,虽凄苦而不消沉。
古今七律第一——境界高
你年老瘦削体弱多病,依旧拖着孱弱的身躯登高望远;
你不舍眼中的壮阔之景,是担心此时国家的多灾多难;
看着鸟儿在乱风中盘旋,听到猿猴凄凉的叫声,只想到那些离乱中的百姓;
看着滚滚东去的长江水,飘然落下的秋叶,只痛心自己日渐老去无法为国效力……
如海底珊瑚
……精光万丈,力量万钧
结束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