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地球的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一)区域认知通过分析不同地区地层分布(如 A、B 两地地层对比图)及所含化石的差异,理解地层形成的空间关联性与差异性,结合地质年代表,认识不同地质时期地球生命演化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建立 “地层 - 化石 - 古地理环境” 的空间对应认知。(二)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如蓝细菌与叠层石形成、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归纳地质历史中生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分析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如生物适应古地理环境形成特定化石,生物活动又影响古环境),培养从 “时间 - 生物 - 环境” 多维度思考地球历史的综合思维能力。(三)地理实践力利用地质年代表,准确复述地球生命演化的关键节点(如冥古宙无生命、太古宙出现原始生命、元古宙蓝细菌繁盛、显生宙生物大爆发及各代主要生物特征);通过分析地层剖面图(如 A、B 两地地层缺失与位移问题),掌握地层层序法判断岩层新老关系的方法,提升解读地理图表、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实践能力。(四)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蓝细菌通过光合作用改变地球大气成分(增加氧气)、叠层石形成与生物适应环境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结合恐龙灭绝等案例,理解地球环境变化对生物生存的影响,进而反思现代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的关系,树立 “尊重地球演化规律、保护当前生态环境” 的人地协调观念。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地层与化石的特征及地理意义:掌握沉积岩 “层理构造、下老上新、常含化石” 的特点,理解化石 “同一时代地层含相似化石、生物演化规律(低级→高级、简单→复杂)、古老地层含低级化石” 的特征,明确研究地层和化石对追溯地球生命历史与古地理环境的作用。地质年代表的划分与核心内容:了解地质年代表按 “宙→代→纪” 的时间单位划分依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熟记各宙(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及显生宙各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时间范围、主要生物特征,掌握记忆口诀(寒奥留下,泥炭二两。三诛白骨,新晋第四)。(二)难点地层顺序与生物进化阶段的对应关系:难以直观理解 “岩层下老上新” 与 “生物从低级到高级演化” 的内在关联,需结合 “地层形成时间→同期生物生存→化石保存” 的逻辑链条,通过案例(如甲、乙、丙、丁地层水生到陆生生物化石变化)拆解分析。地层差异的成因分析:对于不同地区地层缺失(如 B 地地层 4 缺失)、位移等现象,学生难以综合考虑沉积条件、外力侵蚀、地壳运动等因素,需通过分层假设(如 “先沉积后侵蚀”“未具备沉积条件”)推导原因。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系统讲解地层、沉积岩、化石的核心概念及地质年代表的划分逻辑,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点的准确性,如沉积岩的三大特点、化石与地层的对应关系等。图表分析法:以地层剖面图(A、B 两地对比)、地质年代表、生物化石分布示意图为核心,引导学生观察图表特征(如岩层分层、化石类型)、提取时间与生物信息,将抽象的地球历史转化为可视化的图表解读过程。案例探究法:围绕 “寒武纪作为显生宙开始的原因”“恐龙灭绝与地球环境变化”“蓝细菌与叠层石形成” 等案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深化对地球演化规律的理解。情境模拟法:通过 “将地球 46 亿年历史压缩为 24 小时” 的情境设定,让学生计算各宙对应的时间节点(如冥古宙对应 0:00 - 3:00),直观感受地球历史的漫长与各阶段的时间占比,强化时间尺度认知。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5 分钟)展示梁龙化石骨架图片,结合材料介绍:“1.5 亿年前,身长超 36 米的梁龙是北美洲大平原的常见巨型恐龙,如今却只能通过博物馆的化石骨架被认识。”提出问题:“为什么如此庞大的生物会灭绝?地球历史上还发生过哪些重大环境与生物变化?我们该如何追溯地球 46 亿年的历史?” 引发学生对 “地球历史研究方法” 的兴趣,导入本节课主题 ——《地球的历史》。(二)新课讲授(35 分钟)1. 化石和地质年代表地层与沉积岩的特征1.讲解地层的定义: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是研究地球历史的主要途径(地球经历火山喷发、板块碰撞等事件均会在地层中留下痕迹)。2.结合沉积岩形成过程示意图,介绍沉积岩的形成:裸露岩石经风化、搬运、沉积、压紧固结形成,强调其三大核心特点:层理构造:岩层呈层状分布,是沉积过程的直观体现。下老上新:若未经剧烈变动,先沉积的岩层在下方(较老),后沉积的在上方(较新),通过 “地层层序法” 可判断岩层新老关系(展示地层层序法示意图)。常含化石:生物遗体或遗迹在沉积过程中被保存,形成化石,为追溯生物历史提供依据。3.设计 “判断岩层新老” 小练习:展示某地区未受扰动的沉积岩层剖面图(含多层岩石),让学生指出最古老和最新的岩层,巩固 “下老上新” 规律。化石的特征与地理意义1.结合化石图片(如海星化石、藻类化石),讲解化石的三大特征:同期同性: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如寒武纪地层多含硬壳生物化石)。演化规律:生物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越低级、越简单的化石(如太古宙地层仅含原始微生物化石,显生宙地层含复杂动植物化石)。2.分析化石的地理意义:生物生长受古地理环境影响,化石特征可反映当时环境(如含珊瑚化石的地层说明曾为海洋环境);通过研究地层与化石,可还原地球生命历史与古地理环境(如通过叠层石化石推断蓝细菌繁盛时期的大气成分变化)。3.展示 A、B 两地地层对比图,组织小组讨论:问题 1:A、B 两地是否有同一时代的地层?(依据 “同期地层含相似化石”,找到含相同化石的岩层,判断为同一时代)。问题 2:两地地层海拔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岩层发生断裂并垂直位移,导致同一地层在两地海拔不同)。问题 3:B 地缺失地层 4 的可能原因?(假设 1:地层 4 曾存在,后经地壳隆起、外力侵蚀消失;假设 2:形成地层 4 时,B 地地势高,不具备沉积条件,仅 A 地接受沉积)。教师总结:地层差异是地壳运动、外力作用、沉积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化石是关联不同地区同期地层的 “时间钥匙”。地质年代表的构建与内容讲解地质年代表的构建依据:科学家对比全球地层与化石,结合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将地球历史按 “宙(最大单位)→代→纪” 划分,形成系统性编年(展示地质年代表图表)。结合地质年代表,分阶段介绍地球历史的核心时间节点与特征,配合记忆口诀(寒奥留下,泥炭二两。三诛白骨,新晋第四)帮助记忆:2.1前寒武纪(冥古宙 + 太古宙 + 元古宙):占地球历史约 88%,冥古宙无生命,太古宙出现原始生命(如蓝细菌),元古宙蓝细菌繁盛并形成叠层石,大气中氧气逐渐增加。2.2显生宙(5.41 亿年前至今):2.2.1古生代:“寒奥留泥,石炭二叠”,寒武纪发生生物大爆发(硬壳生物大量出现,是显生宙开始的标志),奥陶纪 - 志留纪水生生物为主,泥盆纪 “鱼类时代”,石炭纪 - 二叠纪陆生植物繁盛(形成煤的重要时期)。2.2.2中生代:“三侏白垩”,恐龙繁盛(如侏罗纪的梁龙),末期恐龙灭绝。2.2.3新生代:“古近新近,第四纪”,哺乳动物和人类出现,现代地理环境基本形成。开展 “地球历史时间压缩” 活动:将 46 亿年压缩为 24 小时,计算各宙对应的时间:冥古宙(6 亿年):0:00 - 3:00(无生命)。太古宙(15 亿年):3:00 - 10:30(原始生命出现)。元古宙(20 亿年):10:30 - 20:30(蓝细菌繁盛)。古生代(2 亿年):20:30 - 21:30(生物大爆发与陆生生物发展)。中生代(2 亿年):21:30 - 22:30(恐龙时代)。新生代(1 亿年):22:30 - 00:00(人类出现)。引导学生思考:“从时间占比看,人类历史在地球历史中处于什么地位?这说明了什么?”(人类历史极短,地球历史漫长,需敬畏自然规律)。案例分析:“为什么寒武纪是显生宙的开始?” 结合课件材料讲解:5.41 亿年前,地层中化石以简单藻类和软体动物遗迹为主;寒武纪后,硬壳生物化石大量出现,生物种类与数量爆发式增长,标志地球进入 “生物繁盛新时期”,因此将寒武纪作为显生宙起点。(三)课堂活动(5 分钟)开展 “地质年代与生物匹配” 竞赛:分组:将学生分为 4 组,每组发放 “地质年代卡片”(如冥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和 “生物卡片”(如蓝细菌、恐龙、硬壳生物、人类)。任务:每组需在 3 分钟内,将生物卡片与对应的地质年代卡片匹配,并说明匹配依据(如 “恐龙→中生代,依据是中生代是恐龙繁盛时期”)。教师点评:纠正错误匹配,强化各地质年代的核心生物特征,巩固地质年代表记忆。(四)课堂小结(5 分钟)结合板书和 “课堂小结框架图”,与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核心内容:研究工具:地层(沉积岩:层理、下老上新、含化石)、化石(同期同性、演化规律)。时间框架:地质年代表(宙→代→纪),前寒武纪与显生宙的时间占比及核心特征。核心逻辑:通过地层与化石,还原地球生命演化与古地理环境变化。强调关键结论:地球历史漫长(46 亿年),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地层和化石是打开地球历史大门的 “钥匙”。(五)课堂小练(10 分钟)展示课件中的课堂小练题目(如地层与化石特征判断、地质年代匹配、地层差异成因分析等),让学生独立完成。逐题讲解答案,结合知识点深化理解:第 1 - 2 题(地层与化石特征):强化 “同一时代化石相似、生物从水生到陆生演化”(如甲地层仅水生化石,丁地层陆生化石多,反映水生→陆生趋势)。第 3 - 4 题(地质年代与沉积岩):结合时间节点(如太古宙距今 40 - 25 亿年)判断地质年代,明确 “沉积岩一定有层理构造,但不一定含化石”。第 5 - 8 题(化石形成与地层):区分 “生物遗体化石” 与 “遗迹化石”(如海星化石是遗体化石),强调 “结构简单化石不一定在地层深处(受地壳运动影响可能上移)”。针对错误率较高的题目(如地层缺失成因),再次通过 “假设法” 推导,帮助学生梳理地壳运动、侵蚀作用、沉积条件的综合影响。(六)作业布置(5 分钟)实践类:查阅当地地质博物馆资料(或线上虚拟展厅),选择一种当地出土的化石(如某地区的恐龙化石、贝类化石),分析该化石所属的地质年代、反映的古地理环境,撰写 200 字左右的分析报告。探究类:结合 “寒武纪生物大爆发” 案例,查阅资料思考 “为什么寒武纪会出现大量硬壳生物?这一现象对地球生态系统有什么影响?”,下节课进行小组分享。基础类:绘制地质年代表简表(标注宙、代、纪的时间范围及主要生物),并默写记忆口诀,强化时间与生物对应关系的记忆。五、板书设计地球的历史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1.地层与沉积岩地层: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研究地球历史的主要途径)沉积岩特点:层理构造、下老上新(地层层序法)、常含化石2.化石特征:同期地层含相似化石、生物演化(低级→高级、简单→复杂)、古老地层含低级化石意义:反映古地理环境、追溯生命历史3.地质年代表(宙→代→纪)前寒武纪(占 88%):冥古宙(无生命)、太古宙(原始生命)、元古宙(蓝细菌)显生宙(5.41 亿年至今):古生代: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奥陶纪 - 二叠纪(水生→陆生)中生代:三叠纪 - 白垩纪(恐龙繁盛,末期灭绝)新生代:古近纪 - 第四纪(哺乳动物、人类出现)记忆口诀:寒奥留下,泥炭二两。三诛白骨,新晋第四二、核心逻辑地层(沉积岩特征)+ 化石(演化规律)→ 还原地球生命历史与古地理环境地球历史:漫长(46 亿年),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