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纳溪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纳溪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纳溪中学校高2023级高三年级上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卷
一、单选题(共16题,每题3分,共计48分)
()1.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一系列区域文化重心。这些区域文化重心大都程度不等地
出现了颇具规模的聚落群或古城,以及大型建筑、祭坛等。这些活动不仅需要大量人力、物力,
而且需要精确规划和专门分工。这表明,这些早期区域文化重心
A.私有财产已经出现
B.组织动员能力较强
C.原始农业长足发展
D.社会分工日趋明显
()2.殷商祭祀祖先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祭祀先王先公等获得庇护,避免灾难。周人的祖先祭祀主要
是针对有功于民者,发展出对道德价值的肯定。这一变化
A.反映了民本思想的倾向
B.强化了君主专制的色彩
C.否定了天人之间的联系
D.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3.公元前312年,燕昭王为招贤强国,于易水东南筑台,置千金于上,以招贤士,“筑台而师之”,
于是四方贤良,争趋归燕。史书记载:“苏子闻之,从周归燕;邹衍闻之,从齐归燕:乐毅闻之,
从赵归燕:屈景闻之,从楚归燕:四子毕至,果以弱燕并强齐。”燕昭王此举
A.为争夺春秋霸主创造了条件
B.冲击了传统的贵族政治秩序
C.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
D.促进了燕国习俗变革的进程
()4.诸子百家对历史演进的阐释存在显著分歧。儒家孟子推崇“三代之治”,以尧、舜为仁政典范;
道家老子主张“小国寡民”,向往结绳记事的远古社会;法家商鞅强调“世事变而行道异”,反对效
法古代;阴阳家邹衍则以五行相胜解释夏、商、周、秦的兴替。这表明
A.各派思想家均以复古作为政治理想B.历史理解差异促成学派分庭抗礼
C.诸子通过重构历史以规划未来秩序D.各派依托历史资源因应社会变革
()5.秦朝官僚系统中一直存在治吏的文本,如秦始皇刻石中“方伯分职,诸治经易。举错必当,莫
不如画。“职臣遵分,各知所行,事无嫌疑。“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这些文本旨在
A.落实法家思想B.加强皇权专制统治C.规范国家治理D.防范地方官员叛乱
()6.以往学者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的记录认为,骊山秦始皇陵的修
建者皆为“刑徒”。后来学者又根据该篇目所载“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藏皆知之”提出“匠”也
是参与素始皇陵修建的重要主体。这说明
A.《史记》前后矛盾,信度存疑
B.文献所载信息难以考证
C.考古发现丰富历史解释
D.史料实证需要综合考察
()7.汉文、景二帝诏令通俗明晓,明白如话。自武帝始,诏令文辞训典。如武帝诏书曾引“十室之
邑,必有忠信三人行并,厥有我师”,命二千石官员举贤才。这一变化缘于
A.主流意识形态的调整
B.察举制度的完善
C.酷吏治国模式的形成
D.中枢机构的异变
试卷第1页,共4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