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案

资源简介

《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区域认知
引导学生运用天体系统结构图,清晰梳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层级,明确地球在不同天体系统中的位置,建立宏观的宇宙空间概念。
(二)综合思维
结合教材及课件中的实例,帮助学生归纳月相变化规律,深入分析其成因,培养学生从地球、月球、太阳三者运动关系的角度,综合思考天文现象的能力。
(三)地理实践力
指导学生利用指南针和观测记录表,开展月相观测活动,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天文观测方法,提升动手操作和数据记录、分析的实践能力。
(四)人地协调观
通过讨论太空垃圾等相关议题,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地球宇宙环境的重要性,树立人类共同守护宇宙家园的责任意识,理解人地协调在宇宙环境层面的延伸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清晰阐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详细介绍地球所属天体系统的结构,包括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可观测宇宙之间的从属关系。
对比分析地球作为普通行星的特性,如与其他类地行星在距日远近、体积、公转特征等方面的共性;同时突出地球的特殊性,即存在生命的条件。
(二)难点
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结构,能够准确描述地球在各级天体系统中的位置关系,建立清晰的空间层级认知。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不仅要掌握表面的条件,还要理解这些条件背后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自身体积和质量以及宇宙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天体、天体系统、太阳系行星特征等基础知识点,确保学生掌握核心概念。
直观演示法:利用课件中的图片(如太阳系结构示意图、银河系全貌图、月相观测示例图等)、示意图,将抽象的宇宙空间知识直观呈现,帮助学生理解。
小组讨论法:围绕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保护地球宇宙环境等议题开展小组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月相观测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5 分钟)
播放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相关视频片段,展示杨利伟从太空中俯瞰地球的场景,引出杨利伟对地球的描述:“地球真的太漂亮了,漂亮得无可比拟!在太空的黑幕上,地球就像站在宇宙舞台中央那位最美的大明星,浑身散发出夺人心魄的、彩色的、明亮的光芒,她披着浅蓝色的纱裙和白色的飘带,如同天上的仙女缓缓飞行。”
提出问题:“地球真的会发光吗?如果不是,那么从太空中看到的地球为什么是明亮的?这与它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地球宇宙环境的探索兴趣,从而导入本节课主题 —— 地球的宇宙环境。
(二)新课讲授(30 分钟)
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体类型讲解
展示课件中星云(猎户座星云)、恒星(太阳)、行星(土星)、卫星(木卫二)、流星体、彗星等天体的图片,结合图片分别介绍各类天体的定义和特点。例如,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物质是氢;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等。
强调天体判断的三个依据:是否是宇宙间的物质,一些自然现象不是天体;天体的一部分不是天体;是否在地球大气层之外,在大气层以内的不是天体。通过举例(如地球上的山脉不是天体,流星体进入大气层形成的流星现象不是天体,而流星体本身是天体)帮助学生理解。
天体系统介绍
展示天体系统结构图(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可观测宇宙),讲解天体系统的形成原因 ——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
从低到高依次介绍各级天体系统:
地月系:由地球和月球组成,地球是中心天体,月球围绕地球运动,月地距离约为 38.4 万千米。
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行星际物质等构成,太阳是中心天体,质量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 99.86%,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距离约为 1.5 亿千米。同时展示太阳系八大行星示意图,介绍八大行星按与太阳距离由近及远的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银河系:由太阳和众多恒星组成的庞大恒星系统,有 1000 亿颗以上的恒星,太阳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约 2.6 万光年。展示地球上看到的银河图片(如夏季在金山岭长城观测到的银河),让学生直观感受银河系。
可观测宇宙:银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统称为可观测宇宙。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果把可观测宇宙比作一个巨大的图书馆,那么地球在这个图书馆中处于什么位置?”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强化对天体系统层级和地球位置的理解。
2. 行星地球
地球的普通性
展示太阳系八大行星分类表格(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特点是固体表面,体积较小;巨行星:木星、土星,特点是由气体构成,体积较大;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特点是距离太阳很远),引导学生对比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共性,从距日远近和自身体积方面分析地球的普通性。
展示八大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表格,结合表格讲解八大行星的公转特征:同向性(绕日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共面性(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近圆性(公转轨道形状近似圆形)。通过数据(如轨道倾角较小,偏心率较小)让学生直观认识这些特征,进一步理解地球在公转方式上与其他行星的共性,强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地球的特殊性
提出问题:“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为什么只有地球存在生命?” 引发学生思考,然后从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身条件两个方面进行讲解:
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系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为地球提供了安全的运行环境;太阳处于稳定的时期,能持续为地球提供稳定的光照。
适宜的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得地球表面有适宜的温度,有利于液态水的存在;地球的质量和引力适中,能够吸引并保留大气层,形成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自转和公转周期适当,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适中,有利于生命的生存和繁衍。
展示地球生命存在相关的图片(如海洋、植被、动物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生命的丰富多彩,加深对地球特殊性的认识。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果未来人类想寻找地外生命,应该从哪些方面考虑?” 鼓励学生结合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进行思考和发言,拓展学生的思维。
地球宇宙环境的保护
展示太空垃圾的图片,介绍随着人类航天活动的日益频繁,留在太空中的垃圾越来越多,这些太空垃圾会对航天器和地球轨道环境造成威胁,强调保护地球宇宙环境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讨论:“作为中学生,我们可以为保护地球宇宙环境做些什么?” 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宇宙环境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从自身做起,树立环保意识。
(三)课堂活动(10 分钟)
开展月相观测活动指导:
讲解月相观测的准备工作:准备指南针和观测记录表。
详细介绍确定月亮位置的方法:
选择视野开阔的地方,用指南针确定东、南、西、北方向,选择地面标志性建筑物作为月亮水平方位的参照。
介绍用拳头估算月亮高度角的方法:水平伸直一只手臂为 0° 基准面,握拳,其上叠放另一只手的拳头,一只拳头的高度角约为 10°。保持手臂稳定不动,依次将下面的手抽出叠放在上面,直到视线、拳头和月亮三者重合,据此估算月亮的高度角。同时展示月相观测确定月亮位置的示意图(图 1.7),帮助学生理解。
说明观测并记录月亮位置和形状的要求:
傍晚日落后天空出现月牙的时候,在观测表上记下观测日期(公历和农历)、月亮的位置(水平方位和高度角)和形状,并标注观测时刻。
接下来两周内,每天在同一时刻进行观测并记录。
描绘观测期间同一时刻月亮在天空的位置和形状变化(参考图 1.8 月相观测描绘示例)。
布置课后观测任务,要求学生按照指导进行月相观测,并填写观测记录表,下节课进行交流分享。
(四)课堂小结(5 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天体类型、天体系统层级、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以及地球宇宙环境的保护等知识点,利用课件中的课堂小结框架图(如天体系统构成、太阳系构成、地球普通性和特殊性要点等)进行梳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活动中的表现进行简要评价,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
(五)课堂小练(10 分钟)
展示课件中的课堂小练题目(如读 “天体系统的不同级别划分示意图” 完成小题、关于宇宙天体的文字描述题、《流浪地球》相关天体类型题、猎户座 V380 星云相关题目等),让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完成后,逐题进行讲解,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分析题目答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同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针对学生出错较多的题目进行重点讲解和答疑。
(六)作业布置(5 分钟)
完成课后月相观测任务,认真填写观测记录表,下节课带来进行交流展示。
查阅资料,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最新进展(如最新的航天任务、发现的新天体等),撰写一篇 200 字左右的短文,介绍相关内容,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五、板书设计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体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等
判断依据:宇宙间物质、非天体一部分、在地球大气层外
天体系统(由低到高)
地月系:地球、月球(月地距离 38.4 万千米)
太阳系:太阳(中心天体)、八大行星等(日地距离 1.5 亿千米)
银河系:太阳 + 众多恒星(太阳距银心 2.6 万光年)
可观测宇宙:银河系 + 河外星系
二、行星地球
地球的普通性
行星分类: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地球属类地行星)
公转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地球的特殊性 —— 存在生命
安全的宇宙环境:行星各行其道、太阳光照稳定
适宜的自身条件:适宜温度、适宜大气、液态水
地球宇宙环境的保护:太空垃圾问题、人类共同责任
三、月相观测
准备:指南针、观测记录表
月亮位置确定:方向(指南针)、高度角(拳头估算)
观测记录:日期、位置、形状、时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