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教案

资源简介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区域认知
通过分析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示意图、热带雨林与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差异图等,识别不同纬度地带太阳辐射分布的差异,理解这种差异对自然地理现象(如植被类型、生物量)纬度地带性分异的影响,建立 “太阳辐射 - 地理环境” 的空间关联认知。
(二)综合思维
结合太阳活动(黑子、耀斑、日冕物质抛射等)的实例,分析太阳活动如何通过扰动地球磁场和大气层,引发磁暴、极光等现象,并进一步影响卫星导航、空间通信、电网等人类技术系统,培养从 “太阳活动 - 地球圈层 - 人类活动” 的连锁关系角度思考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
(三)地理实践力
利用教材中太阳大气层结构示意图、太阳活动现象图片(如黑子、耀斑、日珥)等资料,准确描述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光球、色球、日冕)的圈层结构,识别不同太阳活动现象对应的圈层位置;通过分析太阳黑子数变化图表(1970 - 2015 年、18 世纪以来),计算太阳黑子变化周期,提升解读地理图表、提取地理信息的实践能力。
(四)人地协调观
通过案例分析(如 1859 年太阳耀斑、1989 年魁北克电网事故),认识太阳活动对现代技术系统的潜在威胁,理解人类建立空间天气预报体系、监测和预报太阳活动的必要性,树立 “认识太阳规律、应对太阳影响、守护技术安全” 的人地协调观念,明确人类在利用宇宙环境过程中主动适应和防范风险的责任。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包括为地球提供光热、维持地表温度,驱动水和大气运动及生命活动,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直接(太阳能发电、供暖)和间接(煤、石油等矿物燃料)能量,以及导致自然地理现象的纬度地带性差异。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对地球的影响:掌握太阳大气层各圈层(光球、色球、日冕)对应的太阳活动现象(黑子、耀斑、日珥、日冕物质抛射),理解太阳活动通过太阳风、太阳风暴等形式扰动地球磁场和大气层,对人类技术系统(导航、通信、电网)产生的影响。
(二)难点
太阳辐射分布差异与自然地理现象纬度地带性的内在关联:难以直观理解 “太阳辐射纬度差异” 如何具体转化为 “植被类型、生物量” 的分异,需要结合 “太阳高度角 - 辐射强度 - 光合作用 - 生物量” 的逻辑链条拆解分析。
太阳活动对地球技术系统影响的机理:太阳活动引发的 “磁暴”“电离层扰动” 等抽象过程,与卫星导航信号中断、电网故障等具体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较为复杂,学生难以建立清晰的逻辑联系。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太阳概况(成分、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定义)、太阳大气层结构、太阳活动类型等基础知识点,确保学生掌握核心概念的准确性。
图表分析法:以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图、太阳黑子数变化图、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示意图等为核心,引导学生观察图表特征、提取数据信息、推导地理规律(如太阳辐射分布规律、太阳黑子周期),将抽象知识可视化。
案例讨论法:围绕 1989 年魁北克电网事故、1859 年太阳耀斑等典型案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太阳活动如何一步步导致灾害发生”“人类应如何防范类似风险”,激发思维碰撞,深化对太阳活动影响的理解。
问题驱动法:通过 “为什么西藏阿里地区适合建太阳能光伏电站?”“为什么低纬度热带雨林生物量高于高纬度针叶林?”“太阳黑子增多时,手机导航可能会受到什么影响?” 等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太阳对地球影响的关键逻辑,推动学习深入。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5 分钟)
展示西藏冈底斯藏医学院太阳能光伏电站图片,结合材料介绍:“过去该学校因海拔高、位置偏远,每天最多供电 3 小时,学生早晚读书受影响;2015 年建成太阳能光伏电站后,实现 24 小时供电。”
提出问题:“太阳能光伏电站利用的是太阳的什么能量?除了发电,太阳对我们的生存环境、生产生活还有哪些影响?” 引发学生对 “太阳与地球关系” 的思考,自然导入本节课主题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二)新课讲授(35 分钟)
1.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概况与太阳辐射定义
结合课件图片,讲解太阳的基本特征:巨大炽热的气体星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表面温度约 6000K;能量来自内部的核聚变反应,目前处于稳定壮年期,是太阳系光热的主要源泉。
明确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形式放射能量的现象,强调 “尽管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到达地球,但影响不可估量”,为后续分析其影响做铺垫。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具体影响
驱动地理环境运行
展示 “地球上水、大气运动示意图”(如洋流、季风环流)和 “生命活动(植物光合作用)图片”,讲解: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维持地表温度,是水的蒸发、大气环流的动力来源,也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基础,进而支撑整个地球的生命活动。
展示 “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图” 和 “热带雨林与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差异图”,引导学生观察: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强(太阳高度角大),高纬度地区辐射弱(太阳高度角小);对应地,热带雨林生物量(27kg/m )远高于亚寒带针叶林(9kg/m )。
组织小组讨论:“为什么太阳辐射分布差异会导致生物量的纬度差异?”,总结逻辑链条:太阳辐射强度→光合作用效率→生物量积累,进而解释植被类型从赤道到两极 “热带雨林→温带森林→寒带针叶林→苔原” 的纬度地带性分异。
支撑人类生产生活
直接利用:展示屋顶太阳能热水器、柴达木盆地太阳能光伏电站图片,讲解:太阳辐射可直接被吸收转化为热能(供暖、热水),或通过光伏板转化为电能,解决偏远地区供电问题(如西藏案例)。
间接利用:展示 “煤、石油形成过程示意图”,讲解:煤、石油是地质历史时期(如古生代、中生代)植物、动物遗体被掩埋后,经过漫长地质作用,将当时固定的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下来的矿物燃料,是人类目前主要的能源来源之一。
总结太阳辐射影响:通过板书梳理核心要点 ——“维持地表温度、驱动地理环境(水 / 大气 / 生命)、提供生产生活能量、导致地理现象纬度差异”,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2.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层结构
展示 “太阳大气层结构图(光球、色球、日冕)”,结合课件图片分别讲解各圈层特征:
光球层:最底层,发出的可见光最强,肉眼可见的太阳表面,是黑子的发生地。
色球层:光球层之外,可见光总量仅为光球层的千分之一,需日全食或特殊望远镜观测,是耀斑、日珥的发生地。
日冕层:最外层,可延伸至几个太阳半径,亮度仅为光球层的百万分之一,需日冕仪观测,是日冕物质抛射和太阳风的来源地。
设计 “圈层 - 活动” 匹配小游戏:给出 “黑子、耀斑、日冕物质抛射” 等活动名称,让学生快速对应到所属圈层,强化记忆。
太阳活动类型与特征
结合课件中各活动的图片(黑子、耀斑、日珥、日冕物质抛射),逐一讲解:
太阳黑子:光球层上的黑斑点,温度低于周围,数量变化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具有周期性。
太阳耀斑:色球层上的大而亮的斑块,短期释放巨大能量(相当于 10 亿颗氢弹),多与黑子活动相关。
日珥:色球层上的弧形气体喷射,形似耳朵,日全食时可见,爆发时喷射大量带电粒子。
日冕物质抛射:日冕层的剧烈活动,几分钟至几小时内抛射大量带电粒子,是规模最大、最剧烈的太阳活动。
强调 “太阳活动的关联性”:黑子增多时,耀斑、日冕物质抛射等剧烈活动也更频繁,共同构成太阳活动的 “高峰期”。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展示 “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示意图(太阳风→磁暴→极光→技术故障)”,梳理逻辑链条:
太阳活动增强→太阳风变得强劲→形成太阳风暴→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导致指南针失灵、卫星姿态异常)和大气层(电离层扰动,影响无线电通信)。
特殊现象:高能带电粒子撞击两极高层大气,产生极光(仅高纬度地区可见)。
结合案例深化理解:
案例 1:1859 年太阳耀斑爆发,全球电报业务中断,低纬度出现极光(当时技术简单,危害较小)。
案例 2:1989 年 3 月日冕物质抛射,加拿大魁北克电网损坏,停电 9 小时;澳大利亚输油管道受损,美国 4 颗卫星故障(现代技术系统更易受影响)。
提出问题:“若 1859 年强度的太阳活动发生在现在,会有什么后果?”,引导学生思考:全球电力网络瘫痪、卫星导航失效、空间通信中断,进而理解 “建立空间天气预报体系” 的必要性。
太阳黑子周期分析
展示 “1970 - 2015 年太阳黑子数图” 和 “18 世纪以来太阳黑子数图”,指导学生完成活动:
在 a 图(1970 - 2015 年)中找相邻波谷(如 1975 年、1985 年、1995 年、2007 年),计算间隔约 10 - 12 年。
在 b 图(18 世纪以来)中找最左侧(1710 年)和最右侧(2010 年)波谷,数出 27 个波峰,计算平均间隔约 11 年。
总结规律:太阳黑子数呈现约 11 年的周期性变化,该周期也是太阳活动的周期,为太阳活动预报提供依据。
(三)课堂活动(5 分钟)
开展 “太阳活动影响模拟推演” 活动:
设定场景:“某卫星导航公司接到用户反馈,某区域导航信号突然中断,怀疑与太阳活动有关。”
分组任务:每组从 “太阳活动类型(如耀斑)→对地球圈层的影响(电离层扰动)→对导航信号的具体影响(信号衰减 / 中断)→应对措施(启动备用信号、关注空间天气预报)” 四个环节,梳理逻辑并发言。
教师点评:强调 “太阳活动 - 地球 - 人类技术” 的连锁反应,强化对难点知识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5 分钟)
结合板书和课件 “课堂小结框架图”,与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核心内容:
太阳辐射:概况→影响(驱动地理环境、支撑人类活动、纬度差异)。
太阳活动:大气层结构(光球→色球→日冕)→活动类型(黑子、耀斑等)→影响(磁暴、极光、技术故障)→周期(11 年)。
强调关键逻辑:太阳是地球的 “能量源泉” 和 “环境扰动源”,人类需认识其规律,既要利用太阳辐射,也要防范太阳活动风险。
(五)课堂小练(10 分钟)
展示课件中的课堂小练题目(如太阳能交通信号灯效果、太阳黑子圈层位置、光伏发电量差异等),让学生独立完成。
逐题讲解答案,结合知识点分析:
第 1 - 2 题(太阳能信号灯):联系 “太阳辐射分布差异(乌鲁木齐晴天多,辐射强)”“天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阴雨导致亮度变化)”。
第 3 - 6 题(太阳黑子与大气层):强化 “黑子在光球层”“太阳大气层分层(②光球→③色球→④日冕)” 的记忆。
第 7 - 9 题(光伏发电):结合 “皖南梅雨季节(6 月阴雨多,发电量低)”“屋顶光伏占地面积小”“西藏太阳辐射最丰富” 的区域认知。
针对错误率较高的题目(如太阳活动对通信的影响),再次补充讲解,巩固薄弱知识点。
(六)作业布置(5 分钟)
实践类:观察当地一周的天气状况和太阳能设备(如小区光伏路灯)的亮度变化,记录 “天气类型(晴 / 阴 / 雨)→设备亮度”,撰写简短观察报告,分析太阳辐射与天气的关系。
探究类:查阅资料,了解我国 “空间天气预报体系” 的现状(如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的功能),撰写 200 字短文,说明该体系如何帮助应对太阳活动风险。
基础类: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梳理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影响的核心要点,绘制思维导图。
五、板书设计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概况
成分:氢、氦
能量来源:核聚变
太阳辐射:电磁波形式放射能量
主要影响
驱动地理环境:维持地表温度;驱动水、大气运动;支撑生命活动(光合作用)
导致纬度差异:低纬辐射强→生物量高(热带雨林);高纬辐射弱→生物量低(针叶林)
支撑人类活动:直接(太阳能发电、供暖);间接(煤、石油等矿物燃料)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
光球层:可见光最强,黑子(活动强弱标志)
色球层:耀斑、日珥(剧烈活动)
日冕层:太阳风、日冕物质抛射(规模最大)
太阳活动类型
黑子、耀斑、日珥、日冕物质抛射(关联性强)
对地球的影响
扰动磁场 / 大气层:磁暴(指南针失灵)、极光(高纬可见)
影响技术系统:卫星导航、空间通信、电网故障
周期:约 11 年(以黑子数为标志)
应对措施:建立空间天气预报体系
三、核心逻辑
太阳(能量源泉 / 环境扰动源)→地球(地理环境 / 人类活动)→人类(利用辐射 / 防范活动风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