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绵竹中学 2023 级高三上开学测试历史考试时间:75 分钟;满分:100注意事项: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1.答题前, 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 置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 答选择题时, 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 答非选择题时, 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 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 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5. 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第 I 卷一、单选题(每题 3 分,16 个小题,共 48 分)1.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各地所见的大型工程数量突然多了起来。如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中发掘出大型房屋基址;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群中发现人工矩形土台。据此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 )A.先民已掌握了先进的建筑技术 B.社会动员与组织能力增强C.区域之间的交流互动日益密切 D.两地遗址已初具国家形态2.西周时期,诸侯国在奉行周礼的同时,多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变革礼制,移风易俗,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诸侯国转变做法主要是为了( )A.重构统治秩序 B.限制贵族特权C.以德行教化民众 D.打破宗法血缘关系3.中国近现代史学先驱柳翼谋评价秦始皇:“盖秦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秦始皇( )A.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B.修筑长城维护边疆稳定C.首创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管理 D.焚书坑儒强化思想控制4.汉武帝时御史大夫桑弘羊有言:“夫权利之处,必在深山穷泽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吴王专山泽之饶,薄赋其民,赈赡穷乏,以成私威。”材料反映了当时( )A.地方治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B.地方门阀士族的势力壮大C.国家强化经济管控的必要性 D.藩镇割据的局面逐渐产生1 / 65.建安十八年(213),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下诏恢复古代九州之制,“省幽、并州,以其郡国并于冀州”,裁撤本为孙权控制的交州。至建安二十四年,将全国州数始终维持在九个。曹操复古改制的实践体现了( )A.魏国在三国中占据优势 B.大一统思想的历史传承C.东汉朝廷政令执行通畅 D.地方行政层级持续变化6.研究发现,内有帐篷形象(遗物或壁画)的墓葬,东汉时分布于当时边疆地区的内蒙古、辽宁、山西及甘肃等地;魏晋南北朝时期数量增多,分布范围扩大,但集中在北方及西北地区,中原地区也有少数发现,隋唐时期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据此可知( )A.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逐步交融 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北方的主要民居类型发生变化 D.边疆和内地一体化7.据下表可知( )时间 事件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 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始置进士科唐高祖武德七年(624) 恢复九品中正制唐太宗贞观初年(627) 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A.世家大族没落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8.晋朝葛洪著《肘后备急方》,其“肘后”者,犹言“袖珍”,意为可藏于手肘之后;“备急”者,“预先备办临急可用之要方”。唐朝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遂著成《千金方》。两书取名的要义共同反映出,中医药学注重( )A.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 B.对药物功用的理论总结C.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 D.药方与辨证施治的结合9.如表是一本隋唐史著作的目录(部分),下列该书其他章节的标题中,最适宜第七章的是( )第七章____西行求法运动和佛教的本土化2 / 6绚烂的文化和艺术唐诗的世界科技发达的时代第八幸亚洲历史围景中的安史之乱A.三百年分裂后的重新统一B.经营西域和安抚吐蕃C.宽容而灿烂的精神世界D.玄宗改革与中古贵族政治的终结10.顾炎武遍游天下后指出,凡郡县为原来唐旧治者,“其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原衙门的旧基“必皆宏敝”;相反,凡“宋以下所置,时弥近者制弥陋”。这一历史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宋朝( )A.经济发展水平下降 B.边防压力日益增加C.推行崇文抑武政策 D.地方财权收归中央11.绍兴和议之后,金人所需茶叶“自宋人岁供之外,皆贸易于宋界之榷场”。1198 年,金朝认为向南宋购茶“费国用而资敌”,次年在今山东、河南等地设坊制茶。然其茶叶价高味差,售卖不畅,遂“罢造茶之坊”,继续向南宋购茶。这表明( )A.金朝辖境内不适宜茶树的种植 B.金朝财政负担沉重C.茶在金人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12.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这有助于( )A.士族阶层的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C.科举制度的兴起 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13.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威权在上,事皆亲决”。成祖时“奏章皆亲览,不假手他人”。宣宗时始有票拟之制,“凡有大事皆与群臣商议,面决可否”。宪宗以后“帝渐疏于政事”,于是票拟、廷议、廷推等决策方式日益重要,并演变成制度。这反映了( )A.制度建设服从皇权需要 B.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C.内阁大臣代行丞相职权 D.决策方式发生根本变化14.伴随着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的东来和倭患的加剧,明朝不断加强沿海地区的防卫。3 / 6下图为明代各防区海防所城总量示意图。这种海防布局反映出( )A.东南地区海疆形势严峻 B.政府意在增加海关税收收入C.明朝推行对外开放政策 D.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15.雍正时期,在继续密折制度的同时,还建立了由亲近人员负责的文武官员优劣簿,以圈两圈、圈一圈、点一点、加一直、打一“X”的方式区分优劣五等。这一做法旨在( )A.强化政府的廉政建设 B.任用贤良能臣参与决策C.提升官员的行政能力 D.保证国家机器高效运转16.晚明书坊主负责策划小说选题、购买文稿、刊刻印刷、市场销售等一系列活动。他们往往重金聘请文人编撰通俗小说,尤其是讲史演义、公案小说等畅销书。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市民阶层的成长 B.心学发展带来了文化的繁荣C.印刷技术的革新 D.八股取士对文人入仕的打击第 II 卷(非选择题)二、材料题(52 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材料一 儒学的兴起,是有其必然之势的,并非偶然之事。因为改正制度,兴起教化,非儒家莫能为。武帝即位时,年仅十六,成童未几,安知儒学为何事?所以与其说汉武帝提倡儒学,倒不如说儒学在当时,自有兴盛之势,武帝特顺着潮流而行。——摘编自吕思勉著《吕著中国通史》上册材料二 宋王朝建立之后,对民间文化的发展、对经济事业、对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没有过多的干预,从而形成了一种比较宽松的社会环境。这样的环境,为士大夫群体力量的形成,为士大夫参政议政和学术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适宜的外在条件。……说到宋代的学术成就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说到“新儒学”。其实新儒学并没有什么新的儒家经典,所谓“新”,是指它对既有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这样的新阐释,是建立在中唐以来学术发展的基4 / 6础上的。在唐代,很多儒学家反对佛学的教义,但是整体来说,那个时候儒家的力量并不足以和佛学抗衡。而发展到宋代,以禅宗为代表的佛学思想,以及道家的一些观念,被儒家学者吸纳,融会贯通。一方面,儒、释、道之间有排斥、有辩驳;另一方面,也有吸纳。在这样的前提下形成的新儒学,其代表人物是格局更加宏大、知识更加渊博的一批精英人物。——摘编自许宏、刘国忠等编著《中国通史大师课》(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儒学出现“兴盛之势”的原因。(10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新儒学”形成的社会背景。(10 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认识。(5 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材料 汉代的部分藏书家朝代 藏书家 概况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由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河间献王刘德 书多,与汉朝等。是时淮南王安亦好书,所招致率多浮辩。献王西汉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纪,七十子徒所论刘向 领导校书,曾把自己所藏之书拿出与国家藏书互校班彪、班固 曾利用家中藏书,增广学说,著述立说光武时,师从欧阳歙受尚书,官至谏议大夫,门徒三千人,有资财,学徒贫者皆给食,天下各书,自上古以来,文篆讹落者,(曹) 曹曾曾皆刊正,垂万余卷,及乱世,家焚庐,曾虑其先文湮没,乃积石为仓以藏书东汉蔡邕 藏书已接近当时皇家藏书的规模李赂 博学多通,文章秀艳,家有奇书,时号李书楼通春秋左氏传,以大夏侯尚书教授。举高第,拜议郎,与蔡邕共 张驯奏定六经文字。擢拜侍中,典领秘书5 / 6少以吏见称,及去职,潜心典籍,“积聚篇卷,于时最多,开门 向朗接宾,诱讷后进,但讲论古义,……以吏见称——摘编自谷亚成、张芳梅《秦汉私家藏书略述》归纳材料中的历史现象,并简要评析。(评述要求:先析后评,叙述现象,分析现象。)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蜀有桀纣之乱,其国富饶,得其布帛金银,足给军用。水通于楚,有巴之劲卒,浮大舶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周慎王五年(公元前 316 年)秋,秦大夫张仪、司马错等领兵经石牛道攻蜀,控制了整个巴蜀。随后,秦以巴蜀地区作为基地,其西其南的部落如“笮”“徙”“僰”等部落的华夏化也成为必然趋势。秦在巴蜀设郡,修栈道,“移秦民万家实蜀”,政策多为新创,此后历代政府统治巴蜀,亦往往蹈袭。——摘编自赵心愚《秦统一巴蜀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意义》材料二 巴蜀自古就是民族迁徙流动的汇聚之地、文化交互影响的荟萃之所。巴蜀文化受地域文化因素影响,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质;又北与中原文化交流,西北与秦陇文化交融,东南与楚文化交往,向南影响滇黔文化,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主动融入主流。中华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守正创新史:创新体现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各个时期,活跃于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呈现在中华文明的各个地域,巴蜀文化是独具特色的地域之一。——摘编自王川《彰显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巴蜀文化力量》(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攻占并治理巴蜀地区的意义。(6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两例巴蜀文化成就,论述其对中华文明创新性的贡献。(9 分)6 / 6开学考历史参考答案(简版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A A C B A A A C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D A A D A17.(1)原因:政治上: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加强;经济上:休养生息,国力强盛;个人作用: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汉武帝提倡尊崇儒;儒家的优势;儒家具有改正制度和教化的作用;“黄老无为”的思想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10 分)(2)社会背景: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继承前代的学术成果;儒学家注重批判吸收、融会贯通;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12 分)(3)认识:儒学的发展深受社会政治、经济变化的影响;儒学既需要在改革中发展,又需要在融汇中创新。(5 分)【详解】(1)本题是原因题。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原因:根据材料“因为改正制度,兴起教化,非儒家莫能为”“倒不如说儒学在当时,自有兴盛之势,武帝特顺着潮流而行”和所学可知,可从中央集权的加强、国力强盛、有识之士的推动作用、统治者提倡、儒家的优势及黄老思想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等角度进行分析。(2)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社会背景:根据材料“从而形成了一种比较宽松的社会环境”可知,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根据材料“为士大夫参政议政和学术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适宜的外在条件”可知,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结合所学可知,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根据材料“是建立在中唐以来学术发展的基础上的”可知,继承前代的学术成果;根据材料“以禅宗为代表的佛学思想,以及道家的一些观念,被儒家学者吸纳,融会贯通”可知,儒学家注重批判吸收、融会贯通;根据材料“在这样的前提下形成的新儒学,其代表人物是格局更加宏大、知识更加渊博的一批精英人物”可知,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3)本题是认识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认识: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可知,关于认识可从社会发展对儒学的影响、儒学的创新等角度进行分析。18.现象:汉代诸侯王、官僚、士人热衷于收藏图书,涌现出一批民间藏书家。评述:从出现原因的角度:西汉吸取秦国灭亡的教训,对文化采取宽松政策;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1 / 2策,思想学术发展;汉武帝以后尊崇儒术,儒家倡导文化教育;汉代大一统,社会相对安定,文化发展的环境良好;纸张的出现便利了文化传播。从影响的角度:弥补国家藏书的缺陷;保存传统典籍;繁荣学术文化;促进儒家思想发展;有利于推动教育的发展及促进文化知识的下移。(12 分)【详解】本题是特点题、认识题。时空是汉朝(中国)。现象:据材料“汉代的部分藏书家”、“河间献王刘德”、“刘向”、“班彪、班固”、“向朗”等信息可得汉代诸侯王、官僚、士人热衷于收藏图书,涌现出一批民间藏书家。评述: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背景(条件、原因)、内容(特点、方式)、评价(意义、局限)等角度进行分析,就背景角度而言,秦朝采取文化专制,实行焚书坑儒,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秦朝灭亡,由此可得西汉吸取秦国灭亡的教训,对文化采取宽松政策;西汉初年实行无为而治,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这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藏书现象的发展,由此可得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思想学术发展;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官方设置太学,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由此可得汉武帝以后尊崇儒术,儒家倡导文化教育;结合所学可得汉代大一统,社会相对安定,文化发展的环境良好;结合所学可得纸张的出现便利了文化传播。就特点角度可得,藏书主体多样,藏书内容丰富,私家藏书发达。就意义角度而言,结合所学可知,藏书分为官方藏书和私家藏书,由此可得弥补国家藏书的缺陷;结合所学可知私家藏书有利于保存传统文化,由此可得保存传统典籍;结合所学可知藏书现象繁荣本质上学术文化繁荣的表现,由此可得繁荣学术文化;据材料“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纪”可得促进儒家思想发展;结合所学可得有利于推动教育的发展及促进文化知识的下移。19.(1)为秦国提供物资和军事支持,有利于秦国统一;促进周边部落华夏化,推动民族融合;设立郡县等举措为后世提供借鉴,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结合材料一,从对秦国统一、民族融合、地方管理等方面分析意义。(6 分)(2)示例:三星堆文化,其独特的青铜面具等文物造型奇特,丰富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内涵,展现出独特的艺术创造力;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其无坝引水等创新理念和工程技术,为后世水利建设提供范例,体现了中华文明在水利工程方面的创新。(9分)2 /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绵竹中学2023级高三上开学测试历史 开学考历史参考答案(简版答案).docx 绵竹中学2023级高三上开学测试历史 绵竹中学2023级高三上开学测试历史.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