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1《光的折射》课时教案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二上册 共1课时教材 沪科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沪科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光的折射》,是光学部分的基础核心内容。教材从生活现象引入,通过实验观察光从空气进入水或玻璃时路径的变化,引导学生建立“折射”概念,并给出斯涅尔定律(折射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内容结构清晰,由现象到规律,由定性到定量,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基本逻辑。本节为后续学习全反射、透镜成像等知识奠定基础,在整个几何光学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物理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经验,初中阶段对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已有初步认识,生活中也常见“筷子在水中弯折”“游泳池变浅”等现象,具备一定的感性认知基础。但对现象背后的本质理解不深,缺乏定量分析能力。学生的抽象思维正在发展,对公式推导和角度关系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此外,实验中入射角与折射角的测量精度控制也是学习障碍。因此,教学中需强化情境创设,借助直观演示与数字化实验手段降低认知门槛,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完整探究过程。课时教学目标物理观念1. 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产生条件,能准确描述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入射角、折射角等基本概念;2. 掌握折射定律的内容,能够运用n sinθ = n sinθ 进行简单计算,并解释常见折射现象。科学思维1.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得出折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定量关系,提升归纳推理能力;2. 能够利用光路可逆性原理分析实际问题,发展逻辑推理与模型建构能力。科学探究1. 设计并完成“测定玻璃砖折射率”的实验,掌握插针法的基本操作流程;2. 学会使用量角器测量角度,处理实验数据,评估误差来源。科学态度与责任1.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实验作风;2. 认识光的折射在科技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将物理知识服务于社会的责任意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光的折射现象的形成条件及基本规律;2. 折射定律的表述与应用。难点1. 实验中准确确定光路并测量入射角与折射角;2. 对折射率物理意义的理解及其与介质性质的关系。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情境探究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合作学习教具准备半圆形玻璃砖、激光笔、量角器、白纸、大头针若干、直尺、多媒体课件、DIS光学传感器套件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情境导入【5分钟】 一、创设真实情境,激发认知冲突 (1)、播放视频:水中弯曲的筷子与池底变浅现象教师播放一段高清慢动作视频:一只筷子斜插入盛水的透明玻璃杯中,明显呈现“断裂”效果;另一镜头展示人在岸上看清澈的游泳池底部,感觉池水很浅,但实际深度远超视觉判断。画面定格后,提出驱动性问题:“为什么我们的眼睛会被‘欺骗’?光在穿过空气和水的界面时发生了什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类似现象,如鱼在水中位置的错觉、海市蜃楼等。(2)、引用经典名言,引发深层思考教师缓缓说道:“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在《理想国》中用‘洞穴寓言’比喻人类对现实的认知局限——我们看到的只是影子,而非真相本身。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正是光如何‘扭曲’我们的视觉世界。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它不再沿直线前进,而是悄然改变方向——这就是‘折射’。”过渡语自然引出课题:“让我们一起揭开这束光的秘密旅程。”(3)、明确学习任务,构建探究主线教师宣布本节课的核心挑战任务:“你们将化身‘光学侦探’,通过亲手实验,追踪一束激光的轨迹,找出它在穿越玻璃砖时‘拐弯’的精确规律,并最终破解‘折射率’这一神秘参数背后的物理密码。”此任务贯穿整堂课,所有活动围绕其展开。 1. 观看视频,联想生活实例。2.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问。3. 明确本课探究任务。4. 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评价任务 现象描述:☆☆☆问题提出:☆☆☆任务理解:☆☆☆设计意图 以生活化情境切入,制造认知冲突,激活已有经验;引用哲学思想提升课堂文化厚度,赋予科学探究以思辨色彩;设置主线任务增强学习目的性与沉浸感,为后续探究提供清晰导向。新知探究【15分钟】 一、实验观察:捕捉光的“拐弯”瞬间 (1)、演示实验:激光束穿越半圆玻璃砖教师将一块半圆形玻璃砖置于铺有白纸的桌面上,用激光笔从空气一侧沿不同角度射向平面边界。随着入射角变化,学生清晰看到激光束在界面上发生偏折,进入玻璃后向法线方向靠拢。教师边操作边标注:入射点O、法线NN'(垂直于界面)、入射光线AO、折射光线OB,并用彩色粉笔在纸上描出光路轨迹。反复演示三次,分别对应小、中、大三种入射角,强调“每次只改变一个变量”。(2)、引导学生定义关键物理量教师指着图示讲解:“我们把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入射角,记作θ ;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折射角,记作θ 。注意,这两个角都是相对于法线而言的,不是相对于界面!”随后提问:“请大家观察三组实验结果,随着入射角增大,折射角如何变化?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函数关系?”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二、合作探究:测量数据,寻找定量规律 (1)、分组实验:插针法测定玻璃折射率教师发放实验器材包(含玻璃砖、四枚大头针、白纸、直尺、量角器),说明安全事项。指导学生按以下步骤操作:① 将玻璃砖平放于白纸上,描出其轮廓ABCD;② 在AB面外侧确定一点A ,插入第一枚大头针P ;③ 从玻璃另一侧CD面观察P 的像,依次插入P 、P 、P ,使四针在一条直线上;④ 移开玻璃砖和针,连接P P 延长交AB于O,连接P P 反向延长交CD于O',连接OO'即为折射光线;⑤ 作法线,用量角器测θ 与θ ;⑥ 改变入射方向重复三次,记录多组数据。(2)、数据处理与规律发现教师投影一张标准数据表格,请各小组填写各自测得的θ 、θ 值,并计算sinθ 与sinθ 。待数据汇总后,提问:“请观察sinθ 与sinθ 的比值是否接近常数?这个常数代表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同一介质组合下该比值基本恒定,进而引出折射率定义式n = sinθ / sinθ (空气中入射)。最后总结出普遍形式的折射定律:n sinθ = n sinθ 。 1. 观察演示实验,记录现象。2. 参与讨论,提出假设。3. 分组动手实验,测量角度。4. 整理数据,归纳规律。评价任务 光路识别:☆☆☆数据记录:☆☆☆规律归纳:☆☆☆设计意图 通过直观演示建立感性认识,规范物理术语表达;采用经典插针法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空间想象力;以小组合作形式促进交流协作;借助数据分析实现从定性到定量的跨越,体现“证据—推理—结论”的科学方法论。深化理解【10分钟】 一、理论解析:揭示折射率的本质 (1)、讲解折射率的物理意义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公式n = c/v,解释道:“真空中的光速c约为3×10 m/s,而光在任何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都会小于c。折射率n正是光在真空中速度与在介质中速度之比。例如,水的n≈1.33,意味着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的75%。正因如此,光才会‘减速转弯’。”结合费马最小时间原理简要说明:“光总是选择耗时最短的路径传播,就像救生员救人时不会直线冲向溺水者,而是先在陆地上跑一段再入水游泳,因为他在陆地上移动更快。”(2)、拓展应用:解释生活现象教师回扣导入环节的现象:“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池底看起来更浅了吗?因为从池底发出的光从水进入空气时远离法线折射,逆着折射光线看去,会觉得光源位置更高,从而误判深度。同理,水中鱼的实际位置比看上去更深。”接着展示一幅渔民叉鱼的图片:“聪明的渔民知道要瞄准鱼的下方才能命中,这就是掌握了折射规律的应用智慧。”二、数字赋能:DIS传感器动态监测 (1)、展示现代实验技术教师连接DIS光学实验系统,使用旋转平台固定激光源与接收器,自动采集不同入射角下的折射角数据,并实时生成sinθ -sinθ 散点图。图像呈完美直线,斜率即为相对折射率。教师感叹:“科技让规律显现得如此清晰!这不仅是数据的胜利,更是人类探索精神的延伸。” 1. 听讲并理解折射率含义。2. 运用规律解释生活现象。3. 观察数字化实验过程。4. 感受科技助力科学研究。评价任务 概念理解:☆☆☆现象解释:☆☆☆技术认知:☆☆☆设计意图 从现象上升到本质,帮助学生建立“速度差异导致方向改变”的深层理解;回归生活场景实现知识迁移,体现物理的实用性;引入现代实验手段拓宽视野,感受科学技术进步对科学研究的推动作用,激发创新意识。巩固练习【8分钟】 一、典型例题:应用折射定律解题 (1)、例题讲解:计算玻璃棱镜中的折射角教师出示题目:“一束光以30°角从空气射入某玻璃棱镜,已知该玻璃的折射率为1.5,求折射角。(sin30°=0.5,sin19.5°≈0.333)”引导学生写出折射定律表达式:n sinθ = n sinθ → 1×sin30° = 1.5×sinθ → sinθ = 0.5/1.5 ≈ 0.333 → θ ≈ 19.5°。强调单位统一、代入顺序、查表或计算器使用技巧。(2)、变式训练:逆向思维求折射率教师给出新题:“某未知液体,测得光从空气以45°入射时,折射角为30°,求该液体的折射率。(sin45°≈0.707,sin30°=0.5)”请两位学生上台板演,其余同学独立完成。完成后集体订正,表扬思路清晰者:“你的推导过程条理分明,展现了良好的逻辑素养。”二、互动问答:辨析易错概念 (1)、辨析题:光密介质与光疏介质教师提问:“有人说‘折射率大的介质一定是光密介质’,这句话对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正确答案:是的,光密介质指折射率较大的介质,光在其中传播速度较慢。进一步追问:“当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这种情况有没有可能发生全反射?”为下一节埋下伏笔。 1. 跟随教师分析例题。2. 独立完成变式训练。3. 上台板演解题过程。4. 参与概念辨析讨论。评价任务 公式应用:☆☆☆计算准确:☆☆☆概念辨析:☆☆☆设计意图 通过阶梯式习题训练,巩固折射定律的应用能力;注重解题规范与思维过程展示;设置辨析题澄清常见误解,预防知识混淆;师生互动及时反馈,提升课堂参与度。课堂总结【5分钟】 一、结构化回顾:梳理知识脉络 (1)、构建知识框架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回顾:“今天我们沿着‘现象—实验—规律—应用’的路径,完成了对光的折射的探索。我们知道了光在两种介质交界处会发生方向改变,遵循n sinθ = n sinθ 这一黄金法则;我们明白了折射率n = c/v,是介质光学特性的量度;我们还学会了用它来解释生活中的奇妙景象。”二、升华式总结:联结人生哲理 (2)、情感态度升华教师深情总结:“同学们,光在穿越不同介质时会改变方向,但它从未停止前行的脚步。正如我们在成长路上也会遇到各种‘界面’——困难、选择、转折,也许我们需要调整姿态,甚至暂时‘弯道’前行,但只要心中有明确的方向,终将抵达理想的彼岸。愿你们像光一样,在人生的每一次‘折射’中,依然保持前进的勇气与智慧。” 1. 回顾本节主要内容。2. 构建个人知识网络。3. 领悟科学精神内涵。4. 感受物理人文之美。评价任务 知识梳理:☆☆☆意义领悟:☆☆☆情感共鸣:☆☆☆设计意图 通过结构化梳理强化记忆,形成系统认知;以诗意语言进行价值引领,实现学科育人功能,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不仅是公式与实验,更是启迪人生的智慧之光。作业设计一、基础巩固题1. 填空题:(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______入射角(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某介质的折射率为1.6,则光在该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m/s;(取c=3×10 m/s)(3)折射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计算题:一束光以53°角从空气射入冰块(折射率1.31),求折射角。(已知sin53°≈0.8,sin38°≈0.618)二、拓展探究题查阅资料,撰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介绍“海市蜃楼”的形成原理,并说明其属于光的哪种现象。要求图文并茂,可用手绘示意图辅助说明。三、实践应用题设计一个简易实验,证明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空气中的速度(提示:可结合折射现象或时间延迟)。写出实验器材、步骤与预期现象。【答案解析】一、基础巩固题1. (1)小于;(2)1.875×10 ;(3)n sinθ = n sinθ 2. 解:由n sinθ = n sinθ 得:1×sin53° = 1.31×sinθ → sinθ = 0.8 / 1.31 ≈ 0.611 → 查表得θ ≈ 37.7°二、拓展探究题海市蜃楼是由于空气密度不均导致光线发生连续折射形成的虚像现象。当地表强烈受热时,近地面空气温度高、密度小、折射率低,上层空气较冷、密度大、折射率高。光线从高空射向地面时不断向法线方向偏折,当入射角超过临界角时发生全反射,再向上折射进入人眼。人眼逆着光线看去,误以为来自前方低处有一片水面或建筑物,实则为远处景物的倒影。属于光的折射与全反射综合现象。板书设计第四章 第一节 光的折射空气(n =1)定义:- 入射角θ :入射光线与法线夹角- 折射角θ :折射光线与法线夹角折射定律:n sinθ = n sinθ 折射率:n = c/v (c:真空光速,v:介质中光速)应用:- 池底变浅- 渔民叉鱼- 海市蜃楼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以“光学侦探”为主线任务贯穿始终,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与探究动机;2. 结合传统插针法与现代DIS传感器双重实验手段,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展示了科技魅力;3. 课堂总结融入人生哲理,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不足之处1. 部分学生在插针法实验中定位不准,导致光路偏差较大,今后应加强示范与个别指导;2. 对折射率微观机制(电磁波与原子相互作用)未作深入解释,适合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拓展;3. 时间分配略显紧张,最后一道辨析题未能充分展开讨论,下次可适当压缩例题讲解时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