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光的全反射 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沪科版高二上学期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 光的全反射 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沪科版高二上学期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资源简介

4.2《光的全反射》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二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沪科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沪科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二节《光的全反射》,是在学生掌握光的折射定律基础上的深化与拓展。教材通过“水中光源向上照射时,部分光线无法射出水面”的现象引入,引导学生探究当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且入射角大于某一临界值时发生的特殊现象——全反射。内容包括全反射的条件、临界角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sin C = 1/n,并结合光纤通信、钻石闪耀、海市蜃楼等实际应用帮助理解其科学价值。本节知识是几何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续学习现代光学技术奠定基础,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具备光的折射基本概念和数学三角函数运算能力,对实验探究有浓厚兴趣。但部分学生仍停留在“光总是能穿过界面”的直观认知中,难以想象“光被完全‘困’在介质内部”的情形。此外,临界角的推导涉及极限思维和反向推理(折射角达90°),抽象程度较高,易造成理解障碍。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演绎能力尚在发展中,需借助动态演示和分步引导突破难点。因此教学应注重从可观察现象出发,层层设问,构建清晰的物理图景。
课时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 理解光的全反射现象的本质,掌握发生全反射的两个必要条件:光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且入射角大于或等于临界角。
2. 掌握临界角C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sin C = 1/n,能够运用该公式进行定量分析和简单计算。
科学思维
1. 能基于折射定律推导临界角表达式,经历从一般规律到特殊情形的逻辑推理过程,提升演绎思维能力。
2. 能将全反射原理应用于解释光纤导光、钻石火彩等实际问题,建立“现象—模型—应用”的思维链条。
科学探究
1. 能通过实验观察全反射的发生过程,记录不同入射角下的透射与反射情况,归纳总结发生条件。
2. 在数据分析中识别临界角的存在,尝试用已有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培养证据意识与批判性思维。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感受自然界中奇妙的光学现象,体会物理规律的普适性与简洁美,增强探索未知世界的求知欲。
2. 认识全反射在现代科技(如内窥镜、光纤通信)中的关键作用,理解科学技术如何服务人类生活,树立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全反射的发生条件及其物理本质的理解。
2. 临界角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掌握 sin C = 1/n 的应用。
难点
1. 理解“折射角达到90°”这一极限状态的物理意义,正确推导临界角公式。
2. 区分全反射与普通反射的区别,理解为何此时没有折射光线。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合作学习
教具准备
半圆形玻璃砖、激光笔、量角器模板、白纸、直尺、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
【6分钟】 一、重现旧知,设置悬念 (一)、回顾折射实验,引出异常现象
教师再次展示上节课使用的半圆形玻璃砖和激光笔,提问:“还记得我们是如何研究光从空气进入玻璃的吗?如果现在反过来,让光从玻璃内部斜射向空气界面,会发生什么?”
演示操作:将激光束从玻璃一侧沿不同角度射向圆心O点,使其由玻璃进入空气。先以较小入射角(如30°)照射,学生可清晰看到折射光线进入空气,同时伴有微弱的反射光线。
逐步增大入射角至约40°,继续观察。突然,当入射角接近某一角度时,教师暂停并放大视角:“大家注意看!现在空气中那条明亮的折射光线怎么了?它变得越来越弱……甚至消失了!”
此时只留下一条强烈的反射光线在玻璃内部传播。“这说明什么?难道光‘拒绝’离开玻璃了吗?”
(二)、提出驱动性问题,明确探究任务
教师严肃地说:“就在刚才那一刻,我们见证了一个神奇的现象——光被完全‘锁’在了玻璃里。这种现象叫做‘全反射’。”
板书课题《光的全反射》,并提出核心问题:“为什么光有时候会‘逃不出去’?它在什么条件下才会发生全反射?这个转折点的角度又是多少?”
引用卢瑟福名言激励:“科学不是做加法,而是揭开一层又一层的面纱。”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层“光之囚笼”的秘密。 1. 回忆上节实验,对比新旧情境差异。
2. 观察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的路径变化。
3. 发现大角度入射时折射光消失的现象。
4. 思考并提出关于“光被困住”的疑问。
评价任务 现象观察:☆☆☆
问题提出:☆☆☆
认知冲突:☆☆☆
设计意图 通过逆向操作上节课实验,制造强烈反差,激发认知惊奇。利用“折射光消失”这一反常现象引发深度思考,自然引出全反射概念。引用卢瑟福语录提升科学探索的庄严感,使学生意识到即将学习的是一个深刻而重要的自然法则。
实验探究
【18分钟】 一、自主实验:捕捉临界角 (一)、布置任务,规范操作流程
教师下发实验记录表,要求各小组重复刚才的操作:保持激光从玻璃侧入射,改变入射角i(从20°开始,每次增加5°),仔细观察空气侧是否有折射光线,并记录是否存在透射光及反射光强度变化。
强调安全与精度:“请确保每次入射点都在圆心O;使用量角器准确读取角度;特别关注35°~50°之间的细微变化。”
提供辅助工具:每位学生发放一张印有标准角度线的底板,便于比对入射方向。
(二)、巡视指导,促进有效探究
教师深入各组,及时纠正错误。例如:有学生误将入射角当作相对于直径的夹角而非法线,立即提醒:“记住,所有角度都是相对于法线ON来测量的!”
当某组发现“在42°时光线还有一点点透出,但在43°就完全没了”时,教师鼓励道:“你们已经找到了临界区域!试着在这个范围内再精细调整,比如42.5°,看看能不能更精确地定位那个‘临界瞬间’。”
对于提前完成的小组,提出进阶挑战:“如果换用水来做实验(假设可用半球形容器装水),你们预测临界角会更大还是更小?为什么?”
二、数据汇总与规律提炼 (一)、组织成果展示与讨论
邀请三组代表汇报数据,典型结果如下:
入射角 i (°)是否有折射光反射光强弱 35 有 弱 40有(微弱)较强42极微弱 很强 43无最强45无最强
教师追问:“从这些数据中,你能总结出全反射发生的条件吗?”
引导学生归纳:必须是从玻璃到空气(即光密→光疏),并且入射角要足够大(≥某个特定值)。
(二)、正式引入临界角概念
教师讲解:“这个刚好使折射角变为90°的入射角,我们称之为临界角,记作C。”
画出示意图:
指出:“当折射光线紧贴界面传播时,就是临界状态。超过这个角度,光就再也出不去了。” 1. 分组操作实验,系统测量不同入射角下的现象。
2. 准确记录是否有折射光及反射光强度变化。
3. 在关键区间精细调节,力求精准定位临界角。
4. 参与数据汇总,共同归纳全反射发生条件。
评价任务 操作精准:☆☆☆
数据真实:☆☆☆
规律归纳:☆☆☆
设计意图 通过亲手实验让学生亲历“发现临界角”的全过程,强化对全反射发生条件的感性认识。采用渐进式测量策略,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精确操作的能力。集体数据分析促进思维碰撞,实现从个别现象到普遍规律的知识建构。图示直观呈现“折射角=90°”的极限状态,降低抽象理解难度。
理论推导
【10分钟】 一、从实验到理论:临界角公式的建立 (一)、引导逻辑推导,揭示数学关系
教师回到黑板前,郑重地说:“我们现在知道了临界角的存在,但能不能不用实验,仅靠理论就计算出来呢?”
提示学生回忆折射定律:n sin i = n sin r。
设定情境:光从玻璃(折射率n)射向空气(折射率≈1),当恰好发生全反射时,折射角r = 90°,故sin r = 1。
代入公式得:n · sin C = 1 · sin 90° n · sin C = 1 sin C = 1/n。
强调:“这就是临界角的计算公式。只要知道介质的折射率,就能算出它的‘逃逸门槛’。”
(二)、实例计算与比较分析
给出数据:玻璃n≈1.5,水n≈1.33,钻石n≈2.42。
计算各自的临界角:
- 玻璃:sin C = 1/1.5 ≈ 0.667 C ≈ 41.8°
- 水:sin C = 1/1.33 ≈ 0.752 C ≈ 48.8°
- 钻石:sin C = 1/2.42 ≈ 0.413 C ≈ 24.4°
提问:“为什么钻石看起来格外闪亮?是不是更容易发生全反射?”
引导得出结论:临界角越小,意味着更多方向的入射光都能满足“i ≥ C”,从而被反复反射,形成璀璨光芒。 1. 跟随教师思路,参与公式推导过程。
2. 理解 sin C = 1/n 的理论来源与适用条件。
3. 完成三种材料临界角的计算练习。
4. 分析临界角大小与材料性质的关系。
评价任务 公式推导:☆☆☆
数值计算:☆☆☆
因果分析:☆☆☆
设计意图 通过严谨的数学推导,将实验经验上升为理论规律,体现物理学“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范式。强调边界条件(r=90°)的应用,训练学生的极限思维。通过对比不同物质的临界角,揭示物理参数与宏观表现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化对折射率物理意义的理解。
应用迁移
【7分钟】 一、连接现实:全反射的科技之光 (一)、解析光纤通信原理
播放一段光纤传输动画视频:一束光在细长透明纤维中不断“拐弯”前进,始终未逸出。
教师讲解:“这根看似普通的玻璃丝,正是利用全反射实现信息高速传输的‘光之管道’。”
画出结构示意图:
指出:“光纤中心是高折射率的纤芯,外层是低折射率的包层。只要入射角足够大,光就会在芯-包界面不断发生全反射,像坐滑梯一样传向远方。”
(二)、揭秘钻石火彩成因
展示钻石切割面的显微图像:“工匠们精心设计每一个切面的角度,就是为了让更多光线在内部发生全反射,最后集中从顶面射出,形成夺目光芒。”
补充常识:“这也是为什么未经打磨的原石并不耀眼,而精密切割后却价值连城的原因。” 1. 观看光纤工作原理动画,理解导光机制。
2. 分析光纤结构中全反射的发生条件。
3. 了解钻石切割工艺与光学性能的关系。
4. 感受科技与艺术融合带来的视觉震撼。
评价任务 原理理解:☆☆☆
技术关联:☆☆☆
审美体验:☆☆☆
设计意图 通过光纤和钻石两个典型应用,展现全反射在高科技与高端消费品中的核心地位。图文并茂解析复杂设备的工作原理,化繁为简。引导学生认识到物理不仅是书本知识,更是推动文明进步的动力源泉,增强学习的价值认同感。
课堂总结
【4分钟】 一、升华式总结:被囚禁的光,照亮世界 (一)、凝练主线,回望旅程
教师缓缓说道:“今天我们从一道消失的折射光出发,走进了全反射的世界。我们发现,当光试图从‘厚重’的介质逃向‘轻盈’的空间时,若角度不够陡峭,它就会被彻底拦截。”
指着板书公式 sin C = 1/n:“这个简单的表达式,不仅决定了鱼缸里的光影游戏,也支撑着整个互联网的信息洪流。”
(二)、哲思升华,寄语未来
“有时候,限制反而成就了奇迹。正如光纤把光‘囚禁’其中,才让它穿越千山万水;钻石因一次次反射,才绽放出灵魂的火花。”
“愿你们也能像这束被约束的光,在规则与挑战中积蓄能量,最终照亮属于自己的远方。”
最后引用泰戈尔诗句结束:“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而今天我们知道——哪怕光路曲折隐匿,只要遵循自然的律令,终将抵达彼岸。” 1. 回顾全反射的发生条件与临界角公式。
2. 理解其在通信与珠宝领域的重大意义。
3. 感悟“约束产生美”的哲学意蕴。
4. 树立用物理知识改变世界的远大志向。
评价任务 知识整合:☆☆☆
情感共鸣:☆☆☆
价值引领:☆☆☆
设计意图 采用“现象—规律—应用—哲思”四段式收尾,形成完整闭环。将全反射赋予人生隐喻,传递“在限制中创造价值”的积极人生态度。引用泰戈尔诗句增添诗意美感,使物理课堂超越工具理性,抵达精神共鸣的高地。
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题
1. 发生全反射的两个条件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已知某种玻璃的折射率为1.6,则该玻璃对空气的临界角C的正弦值为______,C约为______°。(参考:sin38.7°≈0.625)
二、能力提升题
3. 一束光从水中射向空气,若水的折射率为1.33,试计算其临界角C。若入射角为50°,能否发生全反射?请说明理由。
三、实践探究题
4. 利用手电筒、盛满水的脸盆和一面镜子,设计一个简易装置,模拟光纤导光原理。描述你的实验方案,并解释其中涉及的物理现象。
四、拓展阅读题
5. 查阅资料,了解“蜃景”(上现蜃景或下现蜃景)的形成机制,绘制光路图并用全反射原理解释这一自然奇观。
【答案解析】
一、基础巩固题
1. ① 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② 入射角大于或等于临界角
2. 0.625;38.7°
二、能力提升题
3. 解:sin C = 1/n = 1/1.33 ≈ 0.752 C ≈ 48.8°;
由于50° > 48.8°,满足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因此能发生全反射。
板书设计
《光的全反射》
一、现象:光从玻璃射向空气,大角度时折射光消失
二、条件:
  ① 光密 → 光疏
  ② i ≥ C
三、临界角 C:
  定义:折射角=90°时的入射角
  公式:sin C = 1/n
  例:玻璃n=1.5 C≈41.8°
四、应用:
  光纤通信:全反射导光
  钻石闪耀:多次全反射聚焦光线
五、金句:
  “被约束的光,最能照亮远方。”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以“折射光突然消失”为核心悬念贯穿课堂,极大提升了学生的专注度与探究欲望,实现了“问题驱动—实验验证—理论升华”的高效学习路径。
2. 实验环节设计精细,引导学生在临界角附近进行微调测量,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3. 将光纤与钻石作为典型应用案例,既贴近生活又体现高科技含量,有效增强了学生对物理实用价值的认同。
不足之处
1. 部分学生在公式推导中对“r=90°”的理解仍显模糊,今后可增加动态模拟动画,展示折射角趋近90°的过程。
2. 实验中玻璃砖表面轻微划痕会影响光路清晰度,建议使用更高品质的光学元件或提前检查器材。
3. 对“全反射棱镜”等其他应用介绍不足,可在下一课时补充相关内容,拓展知识广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