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各单元知识点汇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各单元知识点汇总

资源简介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各单元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放大镜的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所以放大镜又叫(凸透镜)。放大镜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放大倍数越大,图像越大,视野(范围大小)越小。
使用(放大镜)能够看清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微之处,使用(显微镜)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物体的细微结构。
3、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做(光学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一两千倍。人们发明的更先进的观察仪器(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 200 万倍。
4、老花眼镜是运用(凸透镜)制作的,近视眼镜是运用(凹透镜) 制作的。
5、显微镜的主要结构:
6.自制简易显微镜是由两个(凸透镜)组成,是用一个放大镜把另外一个放大镜(放大)形成的像进一步(放大)。
7.光学显微镜里,靠近物体的透镜叫做(物镜),靠近眼睛的透镜叫(目镜)。
8.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取决于两块凸透镜的放大倍数,即(物镜)的倍数×(目镜)的倍数。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观察的视野就越小,视野内的细胞数量就越少,细节越明显。
9.蝴蝶的翅膀是由许多彩色的鳞片组成,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蝴蝶触角—棒状 蚕蛾触角—羽状 天牛触角—鞭状 蝗虫触角—丝
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方法: 滴—撕—展—盖—染—吸
10.细胞的特点:细胞像一个个小房子,有规律的排布,每一个细胞中都有一个小黑点—细胞核。
11.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是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
12.自然界中的大多数的生命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是生物体最基本的(功能)和(结构)单位。
13.植物的叶表皮上有(气)孔,它的主要作用是(蒸腾)和(呼吸)。
14.生命体细胞具有(消化)、(呼吸)、(生长发育)、(繁殖遗传)、(运动)、(排泄)等功能。
15.微生物也是(生物),它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 如: (呼吸)、(繁殖)、(排泄)等。
16.我们知道的水中的微生物有(草履虫)、(衣藻)、(绿藻)等。许多微生物对人体有益,如(酵母菌),还有一些对人体会造成伤害。
17.随着观察工具的不断改进,人们发现霍乱、肺结核、伤寒等可怕的疾病都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病毒也是一种微生物,病毒的结构很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一旦离开活细胞就不表现任何生命活动迹象。
18.荷兰的安东尼·范·列文虎克是世界上首次在显微镜下发现微生物的人。第一个指出微生物和人类健康关系的人是(巴斯德)。英国科学家亚历山大·费莱明发现了青霉素,使千万人免于肺炎等疾病侵染致死。
第二单元 地球的运动
1.我知道地球的形状是不规则的(球状),地球在绕着太阳公转的同时又在不停地(自转),最大的特点就是(地轴倾斜)。地球表面有(陆地)和(海洋),其中大部分都是(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的 70%。
2.地球内部结构从外到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其中厚度最厚的是(地核)。地壳外面都被大气层包围。
3.太阳东升,白昼开始;太阳西落,黑夜降临,是因为地球在(自转)。地球围绕(地轴) 自西向东进行运动。昼夜交替一次时间为(24 小时)。
4.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最早提出“(地心说)”理论。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其著作《天体运行论》提出了“(日心说)”。1851年, 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在巴黎先贤祠悬挂一枚摆锤,证实了地球的自转。
5.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即(从西向东),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6、我们看到的方向和我们的运动方向是相反的。坐在向前行驶的车上,向窗外望去,看到两边的景物(向后)运动,坐在转椅上顺时针旋转时,看到周围的景物是(逆时针)运动。这就是(相对) 运动的结果。
7.日影变化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有关,日影变化会随着季节有规律地变化。一年当中同一时间进行观测,北半球的人们会观测到夏至那日影子最(短),冬至那日影子最(长),春分和秋分两日影子(适中)。
8.地球公转就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公转周期是(365 天)即(一年)。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轨道的形状是(椭圆形),并且在公转过程中,地球地轴倾斜的方向不变。地球公转形成(四季变化)现象。
9、如图所示,当地球公转到位置A时,直射点在赤道,北半球阳光斜射,是春分;南半球阳光斜射,是秋分;当转到位置B时,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北半球阳光直射,是夏至;南半球阳光斜射,是冬至;
当转到位置C时,直射点在赤道,北半球阳光斜射,是秋分;南半球阳光斜射,是春分。当转到位置D时,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北半球阳光斜射,是冬至;南半球阳光直射,是夏至。
10.白昼与黑夜对生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光照):白昼光强,黑夜光弱。有的动物适应较强的光照,主要在白天活动,称为(昼行性)动物,比如(燕子)。 有的动物适应弱光,主要在夜间活动,称为(夜行性动物),比如(蝙蝠)。
11.四季的变化会对动物产生影响。 比如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狐), 夏季和冬季都会换上不同颜色的毛。
第三单元 工具与技术
1.(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用螺丝刀可以比较方便的把螺丝钉从木头中取出, 用羊角锤可以比较方便的把铁钉从木头中取出。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
2.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斜面能省力,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生活中应用斜面的地方很多,如“S”形的盘山公路、各种斜坡、各种刀刃、螺丝钉的螺纹,高架桥的引桥等。同样粗细的螺丝钉, 螺纹越密, 旋进木头时越省力。
3.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三种不同的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5.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生活中的轮轴:水龙头、门锁把手、汽车方向盘、扳手、辘轳等。螺丝刀是轮轴类工具,它的刀柄是轮,刀杆是轴。
6.轮轴可以省力,轮越大,用轮带动轴转动就越省力。所以螺丝刀的刀柄总是比刀杆要粗一些。
7.扳手套在螺帽上组成了轮轴, 这时整个扳手是轮, 螺帽部分是轴。
8.剪刀既有(杠杆)的作用,又包含有(斜面)的作用在里面。剪刀根据用途不同可以分为(省力剪刀),如铁皮剪;(费力剪刀),如理发剪。
9.大多数金属可塑性强,人们可以将金属(熔化)拉伸,弯曲成型和(再成型),制造出复杂精密的工具。
10.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术) 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活字印刷术可以分成(检字)、(刷墨)、(拓印)、(晾制) 等过程。
11.由(纸)、(印刷)、信息结合而成的工具和技术渐渐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阶梯。我们可以通过(书籍)、(电脑)、(手机阅读) 等多种渠道获得知识。
第四单元 能量
1.(声)、(光)、(电)、(热)、(磁)等都是能量的表现形式。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
2.家中使用的能量包括电灯、电视等消耗的(电能),太阳能热水器消耗的(光能)和燃油汽车使用的(化学能)等。
3.我们可以根据现阶段能否再生将能源分为(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
3.家用的各种电器都会在说明书或名牌上标明“(功率)”, 它指的是工作时单位时间内耗电量的大小。
4.汽车燃油消耗的能量中大约只有(20%) 转化成了驱动车辆的机械能,其余主要转化成声能和热能耗散到环境中去了。
5.1820 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把通电导线靠近指南针,观察到指南针发生(偏转)。并通过反复实验证明通电导线会产生(磁性)。奥斯特实验证明了(电能) 可以转化为(磁能)。
6.电磁铁是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电磁铁可以将(电能) 转化为(磁能)。
7.电磁铁也有南北极,它的南北极跟(电流的方向)有关,想要改变电流方向有两种方式:(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和(改变电磁铁线圈缠绕方向)。
8.电磁起重机通电时,(电能)转化为(磁能),可以吸起钢铁;断电时,电磁铁磁能(消失),钢铁就会落下。
9.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是可以改变的,与(电流强度)、(线圈缠绕圈数)、(铁芯大小)有关。
10.电磁铁线圈中电流强度越强,电磁铁磁力越(大),电流强度越弱,电磁铁磁力越(小)。电磁铁缠绕线圈圈数越多,电磁铁磁力越(大), 缠绕线圈圈数越少,电磁铁磁力越(小)。
11.电动机是将(电能)转化为(动能)的机器。虽然大小悬殊、构造各异,但电动机工作的基本原理相同: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
12.小电动机包括(外壳)、(转子)、(后盖)三部分。外壳内有一对(磁铁),转子上有(铁芯)、(线圈)、(换向器),后盖上有(电刷)。
13.(太阳)是地球最大的能量来源。太阳能主要是以(光能) 的形式传递到地球的。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将太阳的能量固定下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