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丰城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日新班)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宜春丰城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日新班)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丰城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日新班)试题
一、单选题
1.毛家坪遗址位于甘肃甘谷县西部毛家坪村,属于早期秦文化遗址,展现了从西周至公元前677年的秦人活动遗迹。如表是该遗址遗存的炭化植物种子的统计表(部分)。据表可知( )
农作物类 饲草类
粟 黍 大麦 小麦 大豆 苜蓿
13525粒 1695粒 1866粒 1111粒 90粒 926粒
①旱地作物在当地种植体系拥有悠久历史
②毛家坪先民从事“粟麦并重”的水田农业
③大豆开始成为毛家坪先民的重要农作物
④毛家坪的早期秦人发展一定规模的畜牧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据统计,我国人口总数在明朝万历三十年(1602年)为1亿左右,到清朝道光三十年(1850年)则达到4.3亿。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A.中国政局的长期稳定 B.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与推广
C.海外人口的大量涌入 D.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3.从1915年到1960年,英国各类农场总数从32万个减少到29万个,到1983年进一步减至18万个,其中300英亩以上的大型农牧场所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由27.8%提高到54.3%。这一变化( )
A.表明英国食物生产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B.使土地更加集中从而激化了英国社会矛盾
C.是英国农牧业生产量大幅度增长主要原因
D.表明农牧业在英国经济结构中的占比减少
4.通过材料的做法,可以得出( )
时间 成就
1841年 英国惠特沃斯人设计制造统一制式螺纹,广泛应用于机器工业,并提出世界上第一份螺纹国家标准。
1864年 美国参照英国螺纹标准体系制定国家螺纹标准。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制定本国的螺纹标准。
A.资本主义垄断螺纹市场 B.使螺纹生产技术发展成熟
C.适应机械化大生产需要 D.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构建
5.明初,北京内城“商贾未集,市廛尚疏”,因此官府在皇城四门外等地修建民房和店房,召民居住,召商居货。明中后期,“正阳门前搭盖棚房,居之为肆”,形成“布棚摊子满前门”的外城市肆。这反映了(  )
A.城市商业区域的扩张 B.新的经营方式出现
C.城市商业分工的繁细 D.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6.随着17世纪60年代之后伦敦咖啡馆的蓬勃发展,平等、多元、开放、包容等逐渐成为咖啡馆文化的主流特性。咖啡馆对于顾客的阶层、身份、财富、地位、学识等层面不再具有强烈的限制。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世界范围内物种交流加强
B.商品流动消弭了阶层差别
C.全球贸易推动了社会进步
D.工业革命丰富了民众生活
7.1876年中国在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的主要展品是绸缎、雕牙、银器、漆器、铜器、景泰器、玉器、古玩、绣货、瓷器、丝、茶、六谷、药材等土特产。1910年比利时布鲁塞尔博览会上中国的主要展品仍以手工产品和各省土特产为主。材料表明( )
A.中国开始被迫卷入世界市场 B.晚清中国的近代化成效有限
C.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D.中国展品具有半殖民地特征
8.1932年1月,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被新建的重工业、森林工业和轻工业人民委员部所取代。后来人民委员部的数量继续增加,到卫国战争开始时,苏联有21个工业人民委员部。这种( )
A.源自卫国战争需要 B.导致经济比例失衡
C.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 D.是引入市场竞争的结果
9.在古罗马城市建设中,水道占有重要地位,相关立法较多。就公共下水道的管理而言,裁判官告示规定:“你让人在公共下水道中所做的施工或堆放的物,由此使其使用状况恶化或将变得恶化的,你要恢复原状。就不得进行这样的施工和这样地堆放物,我也要发布令状。”这说明
A.水道管理服从裁判官个人意愿 B.国家治理实践丰富了罗马法
C.私法规则得到进一步补充完善 D.官员从政行为依法得到规范
10.明朝北京城的大街大部分是丁字街,南边的城门与北边的城门不相对,东西城门相对,但是道路也不直通。除此以外,城内还有许多袋状路(即死胡同)。明朝北京城街道设计( )
A.彰显了天人合一思想 B.体现出强烈的礼制规定
C.缘于军事防卫的需要 D.表明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11.西汉时期,官家对民间的放任,导致了民间力量的壮大,发展起来的坞堡经济成为东汉最基础的社会细胞。坞堡内部有以血缘和地域为载体的大地主和以宗族与乡里为纽带的武装组织,它代替了官方对基层民间的统治。这( )
A.是政府对官僚集团妥协的产物 B.填补了动乱环境下的权力真空
C.瓦解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导致自给自足的经济逐渐破产
12.19世纪中叶,英国市政厅的设计遵循公开原则。1848年哈利法克斯市在设计市政厅时决定,其位置应在市中心制高点,须有令人注目的高塔和巨大的钟楼。市政厅竣工剪彩时,威尔士王子到场,6万多名观众参加,还有1万多名学生和大型乐队表演节目。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王室权力得到强化 B.城市治理体现民主观念
C.建筑风格发生改变 D.人文主义思想开始传播
13.1879年,《申报》首次使用“公园”一词。如图为1879—1911年《申报》中“公园”一词的使用频次情况。这反映了( )
A.西学东渐进入新阶段 B.城市建设的近代化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D.洋务运动的成果
14.据淮关税收统计,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石之多。此外,每年由海路从山东半岛和东北输入江南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的大豆和豆饼。上述史实反映了乾隆年间(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B.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
C.北方粮食亩产量国内领先 D.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
15.1891年,原计划于两湖地区架设一条电报线因湖南当地绅民阻挠而搁浅。1895年陈宝箴出任湖南巡抚后,采取积极宣传、开通风气、劝说士绅等手段,联合湖广总督张之洞共同商议,最终修改并完成了湖南境内原有的铺设线路。这一事件从侧面说明( )
A.中国近代化进程艰难而曲折 B.绅民是近代化的最大阻碍
C.甲午战争促使民族意识增强 D.进步人士助推交通业发展
16.某学者提出,随着交通工具的变革,人们对空间和距离的感知也会发生变化,并绘制了如下示意图予以形象地展示。据此可以认识到( )
A.科技发展消除了国家界限B.世界文化多样性逐渐消失
C.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D.人类命运关联度不断提高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河西走廊为匈奴所占,与西方的道路难以直达。汉武帝即位后,不断反击和进攻匈奴,匈奴被迫向北迁移。张骞“凿空”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和蚕桑技术、铁器、釉陶、井渠法和造纸术都陆续西传。中亚、西亚的特产如胡桃(核桃)、石榴、芝麻、黄瓜、大蒜、胡萝卜、胡豆(蚕豆)、橄榄、胡椒、苜蓿等也先后传到中国。大宛的“汗血马”、非洲的鸵鸟、狮子以及西方的宝石、香料等也由西域古国赠献而来。史书称武帝时的长安集市“殊方异类,至于三万里”。
——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历史上册》
材料二 茶马贸易一直从唐宋延续至近代。公元625年大唐与吐谷浑开通互市,大量的茶叶、绢帛等商品输出,以换取马匹及其他畜产品,丰足彼此,皆有便利。中原人用以交易的丝绸,对西域人来说是可有可无的生活附属品,而中原人却渴望得到代表国家军事实力的战争武器——战马。大唐王朝逐渐开始由“绢马互市”转为“茶马互市”。到了宋代更是形成了系统的茶马交易之法:以茶引作为茶叶经营的官方许可,茶马司管理相关贸易实务,茶马法确立各项贸易细则,完善的制度管理着所有的茶叶贸易。元帝国不缺马匹,茶马交易演变成以银两及土货与中原茶叶的贸易。茶马交易一直到明代又重新恢复,此时贸易实体则已经从“马”转变成中原的“茶”。清代以后,随着以马为主力的冷兵器时代谢幕,茶马交易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摘编自戎新宇《茶的国度:改变世界进程的中国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发展较快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朝以来茶马贸易的变化。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大运河与元朝京杭大运河示意图
材料二 国家出现以后,道路成为人们开拓的产物。至周代,已有了明确的道路系统,并设置了道路守卫和交通管理人员——司空官。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咸阳为中心,修筑了东至渤海、南至江浙的两条“驰道”及连接陕甘蒙的军事设施“直道”,最宽处可供许多驾马车并排行驶。汉代道路修筑和养护已达一定水平,驰道两旁置有林荫。东汉末年以后,交通事业衰落,道路系统变得支离破碎。隋唐时期,全国的道路再现繁荣,修建了以长安城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系统。宋朝由于受到辽金的进攻,交通范围大大缩减。元明清时期,中国陆路交通兴盛发达。
——摘编自赵云旗《中国古代交通》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元朝京杭大运河在空间分布上与隋唐大运河的主要不同点,并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道路交通的主要特点。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的长江三角洲一带,随着经济作物的种植、加工和贸易,以及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出现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处在交通要道或大中城市周围,许多是由村庄、集市发展而来的,市镇居民少则几百户,多则达千户。新兴市镇的专业性很强,松江地区市镇的特色是棉纺织业,城镇居民“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朱泾镇、枫泾镇“前明数百家布号,皆在松江枫泾、朱泾乐业,而染坊、踹房、商贾悉从之”,很多农家皆以丝绸、棉业为主业,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很多市镇,无论就其规模还是经济地位而言,都大大超越了管辖它的县城乃至府城,使它逐渐成为新设置县的治所,由市镇升格为县。市镇中各种作坊林立,机坊、炼坊、染坊都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长的雇佣工人,于是劳动力市场应运而生,其产品特别是丝织品、棉布等畅销海内外。市镇处在大中城市和农村墟集之间,促进了城乡的交流和繁荣,吸收了大量农村人口。大大小小的城市、市镇和集市构成了不同层次的市场,四通八达的商路又将这些市场联系起来,结成网络,遍及全国。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樊树志《明清长江三角洲的市镇网络》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兴起的影响。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 史实
史前时代 农耕的推行使定居这一新生活方式成为可能。食物提供了平台,让文明得以建立于其上。接着,它又成为社会组织的工具,协助塑造并建构逐渐成形的复杂社会。
近代 横跨旧世界的香料路线,促进了不同文化在建筑、科学和宗教等领域的交融……这一过程导致了“新世界”的发现,开启了欧洲、美洲和亚洲之间的海洋贸易路线,并让欧洲国家建立起最早的殖民地。随着欧洲国家竞相建立跨越全球的帝国,食物也协助引发了人类史上的下一波巨变:通过工业化推动经济发展的大潮。
现代 20 世纪,人们将科学与工业技术运用于农业,食物供应大幅扩增,世界人口也相应剧增。若没有“绿色革命”(第三世界国家开展的农业生产技术改革活动),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很可能会在 20 世纪 70 年代出现广泛蔓延的饥荒食物供应速度超越人口增长的速度,为发展中国家在 20 世纪末高速发展的工业化打下了基础。
——摘编自汤姆·斯坦迪奇《舌尖上的历史:食物、世界大事件与人类文明的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一个或多个时期的史实,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A C A C B C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B B A A D
17.(1)原因:汉代的统一强盛(汉武帝时期国力的强盛);汉武帝出击匈奴,打通了西域通道;积极对外的开放政策;张骞和丝绸之路的开辟;汉代手工业的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变化:从不断繁荣到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中原输出物品从以丝绸为主变为以茶叶为主;贸易实体从马变成中原的茶;政府管理不断体系化、制度化。
18.(1)不同:元朝京杭大运河以大都(北京)为中心,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路线,缩短了航程,成南北走向。
原因:元朝时期,大都为政治中心,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元朝时期,经济上对南方的依赖性增强。元朝时期经济实力增强,科技发展,地理知识丰富全面等。
(2)特点:道路系统形成时间早(历史悠久)与军事有密切关系;结构上有辐射性,以都城为中心向外辐射;政府主导等。(任选三点)
19.(1)特征: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交通便利,处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居民数量较多;专业性强;以工商活动为主要功能;一些市镇政治地位提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辐射范围广;商业活动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
(2)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结构;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助推了乡村的城镇化进程;加强了区域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发展。
20.示例1论题:农业的出现推动了文明的诞生。
论述:农业的诞生为人类社会文明的产生奠定坚实的基础,人类获得了稳定的、较充裕的生活来源,开始过定居生活,形成村落和城镇。随着剩余产品的日益增加,人类不再满足于把生存和繁衍作为最终目的,而是在积累物质财富的基础上,建立了等级制度,城市、国家和军队出现,文明随之产生。
综上所述,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标志,为人类文明的诞生提供了平台。
示例2论题:物种交流推动了欧洲的经济近代化。
论述:欧洲人对香料等物种与食物的追求,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因之一。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东西方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兴起。哥伦布大交换的到来,带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新的产业革命提供了原料和市场需求,间接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工业化时代的到来。
综上所述,物种交流密切了世界经济的联系,对欧洲经济近代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示例3论题:技术的进步和交流推动文明的演进。
论述:远古时代,农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使定居的生活方式成为可能,有助于文明的诞生。近代社会,罗盘针的使用,造船等技术的革新,密切了各地的联系,商品交易频繁,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现代社会,农业技术的推广,“绿色革命”的到来,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
综上所述,技术的进步和交流,推动人类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纵深发展。
(答出一种即可。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