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综合
春晚
春晚是中国人除夕夜的文化盛宴。舞台设计美轮美奂,灯光与舞美相得益彰;节目内容兼容并蓄,既有传统戏曲的婉转悠扬,又有现代歌舞的活力四射。演员们__________,将每个细节演绎得淋漓尽致;观众席上__________,掌声与欢呼声此起彼伏。零点钟声响起,烟花cuǐ璨,映照着千家万户的团圆笑脸,为除夕夜增添了一份温馨的年味。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1)温馨( ) (2)cuǐ( )璨
2.填入横线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精益求精 座无虚席 B.精益求精 络绎不绝
C.海枯石烂 座无虚席 D.海枯石烂 络绎不绝
3.选出有语病的一句( )
A.舞台设计美轮美奂,灯光与舞美相得益彰。
B.节目内容兼容并蓄,既有传统戏曲的婉转悠扬,又有现代歌舞的活力四射。
C.演员们将每个细节演绎得淋漓尽致,观众席上掌声与欢呼声此起彼伏。
D.零点钟声响起,烟花璀璨,映照着千家万户的团圆笑脸,为除夕夜增添了一份温馨的年味。
二、名句名篇默写
4.古诗文默写
(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 , 。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千古名句: , 。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济世情怀的句子: , 。
三、综合性学习
春晚与文化
【材料一】1983年首届春晚开启了中国电视文艺的新纪元。四十余年来,春晚始终紧扣时代脉搏:《千手观音》展现残疾演员的坚韧与艺术之美;《时间都去哪儿了》引发全民对亲情的思考;《只此青绿》以舞蹈复活《千里江山图》,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春晚不仅是娱乐盛宴,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材料二】2024年春晚首次采用“AI+全息”技术,虚拟歌手“洛天依”与真人歌手同台献唱,虚实交融,惊艳全场。总导演表示:“技术为艺术服务,核心始终是“人”的温度。”此外,“春晚同款”商品热销,汉服、非遗手工艺品等销量同比增长300%,文化消费成为春节新潮流。
【材料三】网友评论:“春晚是家的符号,即便远隔重洋,看春晚就能感受到故乡的温度。”学者指出,春晚凝聚了民族情感,其意义远超一场晚会,而是中华文化共同体意识的年度仪式。
5.根据材料,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晚节目形式多样,始终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B.新技术的应用让春晚更具观赏性,但可能削弱文化内涵。
C.“春晚同款”热销表明文化IP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显著。
D.春晚通过情感共鸣强化了全球华人的文化认同。
6.请为材料二的新闻拟一则标题(不超过20字)
7.除夕夜,留学生小林在异国通过直播观看春晚。请结合材料三,补全他与家人的微信对话。
小林:(1)
妈妈:是啊,刚才看《难忘今宵》时,我也掉眼泪了,就像你还在家一样。
小林:(2)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春晚记忆录
①除夕夜,母亲在厨房剁饺子馅,刀刃与案板碰撞出咚咚的节奏。我与奶奶看着春晚,忽然听见奶奶在身后说:“1983年的春晚,我们可是挤在村头的黑白电视前看的。”
②那年奶奶二十岁,生产队的仓库里支起全村唯一的电视机。天还没黑,长条凳就摆满了院子,孩子们趴在窗台上,呵出的白气在玻璃上结成冰花。当李谷一唱起《乡恋》时,奶奶记得有人小声说:“这歌咋跟咱们的样板戏不一样?”但很快,所有人都跟着节奏拍手,火盆里的炭火星子溅在雪地上,像撒了一把星星。
③“后来有了彩电,你妈结婚那年,我们守着21寸的长虹看春晚。”奶奶指着墙上的结婚照,母亲穿着红棉袄,身后的电视柜上摆着塑料花。1998年的春晚,赵本山的小品让母亲笑出眼泪,她怀里抱着襁褓中的我,膝盖上放着给我缝的虎头鞋。电视里的主持人说“零点钟声即将敲响”,父亲起身去放鞭炮,母亲往我手里塞了块水果糖,窗外的烟花映得屋里通红,糖纸在指间沙沙作响。
④我的春晚记忆是从五年级开始的。2009年除夕,我趴在茶几上写拜年短信,那时正流行用手机短信拜年,手机屏幕的蓝光映着年夜饭的热气,母亲的手机也在不停震动——她也收到了短信祝福,那会微信还没诞生呢,也不存在微信抢红包一说。母亲在厨房煮饺子,奶奶戴着花镜给我织围巾,电视里的歌舞节目热闹非凡。
⑤去年腊月,我在客厅安装投影仪。奶奶摸着银白色的机身直感叹:“现在的电视咋跟电影幕布似的。”母亲端来饺子盘,里面混着白菜猪肉馅和素三鲜馅——这是为了照顾我这个素食主义者。八点整,春晚准时开播,全息投影技术让演员在虚拟场景中穿行,奶奶看得直眨眼:“这比变魔术还厉害!”我打开手机开启“云拜年”,镜头里表妹正在东京的公寓里贴春联,她说:“姐,春晚直播可太有年味了。”
⑥零点钟声响起时,母亲往我兜里塞了个红包,里面是张银行卡。“你们年轻人不爱现金,密码是你生日。”她笑着说。我想起小时候攥着糖纸等红包的自己,忽然看见奶奶往母亲手里也塞了个红包,红纸上用毛笔写着“健康平安”。
⑦“其实啊,春晚就像咱家的饺子。”奶奶看着阳台上的灯笼说,“皮儿是新的,馅儿还是老味道。”她指的是每年不变的《难忘今宵》,是赵本山的小品重播,是无论多忙都要回家的年夜饭。去年疫情最严重时,我们全家隔着屏幕看春晚,母亲在厨房包了饺子寄给武汉的表姐,她说:“饺子到不了的地方,春晚能到。”
⑧今年除夕,我在投影仪旁摆了台老式收音机。当春晚的声音从收音机里传出时,奶奶忽然红了眼眶:“跟当年的广播似的,看不见画面,全靠听。”母亲把饺子端上桌,饺子汤的热气氤氲了玻璃,我看见三代人的倒影叠在一起——奶奶的银发、母亲的皱纹、我手机里的直播画面,都在这团热气里变得柔和。
⑨窗外的烟花又一次照亮夜空,原来春晚从来不是一台简单的晚会,它是流动的时光胶囊,装着我们的欢笑、泪水、团聚与离别,也装着一个国家的成长与变迁。
⑩凌晨一点,奶奶已经睡下,母亲在收拾碗筷,我坐在飘窗上发朋友圈:“愿每一个春晚,都有可依偎的人,可回首的岁月,可期待的春天。”远处的鞭炮声还在回响,像时光的年轮,一圈圈晕开在除夕的夜里。
8.下列对文中不同年代春晚场景的描述,有误的一项是( )
A.1983年:全村挤在黑白电视前看春晚,李谷一演唱《乡恋》引发共鸣。
B.1998年:全家守着21寸彩电看春晚,赵本山小品让母亲笑出眼泪。
C.2009年:“我”用投影仪看春晚,同时在家族群里抢红包。
D.2023年:用投影仪看春晚,表妹在东京通过直播“云拜年”。
9.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它是流动的时光胶囊,装着我们的欢笑、泪水、团聚与离别。”
10.文中多次将“饺子”与“春晚”结合描写,有什么作用?
11.文中“春晚”承载了哪些情感与意义?结合全文,分点概括。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过年的记忆
①过年的记忆,对一般人来说当然都是好的,可是当一个人无法过一个好年的时候,过年往往比平常带来更深的寂寞与悲愁。
②有一年过年,当我听母亲说那一年不能给我们买新衣鞋,忍不住跑到院子里靠在墙砖上哭出了声。那一年我十岁,本来期待着过年买一套新衣已经期待了几个月了。
③在那个年代,小孩子几乎是没有机会穿新衣的,我们所有的衣服鞋子都是捡哥哥留下的,唯一的例外是过年,只有过年时可以买新衣服。其实新衣服也不见得是漂亮的衣服,只是买一件当时最流行的特多龙布制服罢了。但即使这样,有新衣服穿是可以让人兴奋好久的,我到现在都可以记得当时穿新衣服那种颤抖的心情,而新衣服特有的棉香气息,到现在还依稀留存。
④在乡下,过年给孩子买一套新制服竟成为一种时尚,过年那几天,满街跑着的都是特多龙的卡其制服,如果没有买那么一件,真是自惭形秽了。差不多每一个孩子在过年没有买新衣,都要躲起来哭一阵子,我也不例外。那一次我哭得非常伤心,后来母亲跑来安慰我,说明为什么不能给我们买新衣的原因。因为那一年年景不好,收成抵不上开支,使我们连杂货店里日常用品的欠债都无法结清,当然不能买新衣了。
⑤我们家是大家庭,一家子有三十几口,那一年尚未成年的兄弟姊妹就有十八个,一个一件新衣,就是最廉价的,也是一大笔开销。那一年,我们连年夜饭都没吃,因为成年的男人都跑到外面去躲债了,一下子是杂货店、一下子是米行、一下子是酱油店跑来收账,简直一点解决的办法也没有,那些人都是殷实的小商人,我们家也是勤俭的农户,但因为年景不好,却在除夕那天相对无言。
⑥当时在乡下,由于家家户户都熟识,大部分的商店都可以赊欠的,每半年才结算一次,因此过年前几天,大家都忙着收账,我们家人口众多,每一笔算起来都是不小的数目,尤其在没有钱的时候,听来心惊。有一个杂货店的老板说:“我也知道你们今年收成不好,可是欠债也不能不催,我不催你们,又怎么去催别人呢?”除夕夜,大人到半夜才回家来,他们已经到山上去躲了几天了,每个人都是满脸风霜,沉默不言,气氛非常僵硬。
⑦依照习俗,过年时的欠债只能催讨到夜里子时,过了子时就不能讨债了,一直到初五“隔开”时,才能再上门要债。爸爸回来的时候,我们总算松了口气,那时就觉得,没有新衣服穿也不是什么要紧,只要全家人能团聚也就好了。第二天,爸爸还带着我们几个比较小的孩子到债主家拜年,每一个人都和和气气的,仿佛没有欠债的那一回事,临走时,他们总是说:“过完年再来交关吧!”对于中国人的人情礼义,我是那一年才有一些懂了,在农村社会,信用与人情都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不能尽到人情,但由于过去的信用,使人情也并未被破坏。
⑧当然,类似“跑债”的行为,也只反映了人情的可爱,因为在双方的心里,其实都是知道一笔债是不可能跑掉的。土地在那里,亲人在那里,乡情在那里,都是跑不掉的。对生活在都市里的、冷漠的现代人,几乎难以想象三十年前乡下的人情与信用,更不用说对过年种种的知悉了。对农村社会的人,过年的心比过年的形式重要得多,记得我小时候,爸爸在大年初一早上到寺庙去行香,然后去向亲友拜年,下午他就换了衣服,到田里去看看作物生长的情况,大年初二也是一样,就是再松懈,也会到田里走一两回,那也不尽然是习惯,而是一种责任,因为,如果由于过年的放纵,使作物败坏,责任要如何来担呢?所以心在过年,行为并没有真正的休息。
⑨那一年过年,初一下午我就随爸爸到田里去,看看稻子生长的情形,走累了,爸爸坐下来把我抱在他的膝上,说:“我们一起向上天许愿,希望今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大家都有好收成。”我便闭起眼睛,专注地祈求上天,保佑我们那一片青翠的田地。许完愿,爸爸和我都流出了眼泪。我第一次感觉到人与天地有着浓厚的关系,并且在许愿时,我感觉到愿望仿佛可以达成。
⑩开春以后,家人都很努力工作,很快就把积欠的债务,在春天第一次收成里还清。那一年的年景到现在仍然非常清晰,当时礼拜菩萨时点燃的香,到现在都还在流荡。我在那时初次认识到年景的无常,人有时甚至不能安稳地过一个年,而我也认识到,只要在坏的情况下,还维持人情与信用,并且不失去伟大的愿望,那么再坏的年景也不可怕。如果不认识人的真实,没有坚持的愿望,就是天天过年,天天穿新衣,又有什么意思呢?
12.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作者十岁那年的过年经历了哪些“坏年景”的表现?
13.杂货店老板说:“我不催你们,又怎么去催别人呢?”这句话反映了他怎样的矛盾心理?
14.文中提到“对农村社会的人,过年的心比过年的形式重要得多”,结合全文,分析“过年的心”具体指什么?
15.文章结尾写道:“当时礼拜菩萨时点燃的香,到现在都还在流荡。”请从情感角度赏析这句话。
16.作者说“如果不认识人的真实,没有坚持的愿望,就是天天过年,天天穿新衣,又有什么意思呢?”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桃花源记》(节选)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东京梦华录·除夕》(节选)
至除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坊巷竞卖门神、桃符、迎春牌儿……
17.解释下列加点词
(1)缘溪行: 。(2)落英缤纷: 。
(3)达旦不寐: 。(4)竞卖门神: 。
18.翻译句子
(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19.请根据【乙】文,列举其中提及的春节习俗,并择一简单介绍。
20.结合《桃花源记》,分析“理想社会”与春晚“团圆文化”的共同点。
六、名著阅读
本学期你应该阅读了《经典常谈》这本书吧,请完成下面小题。
21.填空
(1)《诗经》的三大表现手法是: 、 、 。
(2)《雅》的内容主要是 和 。
22.简答
春晚节目《山河诗长安》吟诵了李白诗句,请从《诗经》中任选一句适合春晚舞台的诗,并说明理由。
七、作文
23.《岁月里的花》是2025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中的节目,由莫文蔚、毛不易演唱,歌词表达了对岁月的感慨和对生活的热爱。
请你以“岁月里的花”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自身的故事;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不要套作,文中不得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参考答案
1. xīn 璀 2.A 3.A
4.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5.B 6.示例:2024年春晚首秀“AI+全息”技术 7. 妈,我刚看完春晚直播,听到《难忘今宵》时特别想家。 明年春节我一定回家,咱们一起看春晚!
8.C 9.运用比喻,将“春晚”比作“时光胶囊”,生动形象地写出春晚承载着家庭与时代的记忆,体现其文化传承与情感寄托的意义,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 10.饺子象征家庭团聚,与春晚的文化内涵形成类比,突出两者都是“老味道”与“新形式”的结合,既贯穿全文结构,又深化“传统与变迁”的主题。 11.家庭温情:三代人因春晚相聚,红包、年夜饭等细节体现亲情纽带;时代变迁:从黑白电视到投影仪,从线下守岁到“云拜年”,反映科技与生活方式的变化;文化传承:不变的节目(如《难忘今宵》)、习俗(如守岁)传递民族文化认同,成为集体记忆的载体。
12.①家中无钱买新衣;②年夜饭没吃,成年男子外出躲债;③多店催债,家庭经济困难;④过年期间父亲带孩子们向债主拜年,承诺年后还债。 13.既同情作者家境困难,理解年景不好;又因自身经营压力不得不催债,体现了小商人在人情与生存现实间的挣扎。 14.①家人团聚的温暖;②对土地和生活的责任感(如父亲过年仍查看农田);③坚守信用与人情的品质;④对未来的祈愿与努力。 15.表达对艰难岁月中信念的怀念,强调愿望与坚持的力量在时间中的延续性。 16.①物质享受若缺乏精神内核(如亲情、责任、信念)则毫无意义;②面对困境时,坚守信用与希望比形式上的圆满更重要;③联系实际示例:疫情期间家人互助共渡难关,比节日礼物更珍贵。
17. 沿着 繁多凌乱的样子 直到 争相售卖 18.(1)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家中,都摆出酒饭款待他。
(2)官员和百姓的家庭,围着火炉坐在一起,通宵不睡,称之为“守岁”。 19.放爆竹、围炉团坐、卖门神、桃符、迎春牌儿。举例介绍符合题意即可。
示例一:
放爆竹:宋代除夕皇宫爆竹轰鸣。其源于“燃竹驱祟”古俗,宋代借火药升级,炸响既是除秽仪式,更以热烈声光宣告新年,每一声都裹着对新春平安的祈愿。
示例二:
围炉守岁:宋代除夕阖家围炉通宵。炉火烘暖堂室,家人相偎辞旧,既眷恋旧岁温情,又热盼新春顺遂,是团圆与希望的凝聚。
示例三:
卖门神、桃符、迎春牌:宋代除夕街巷售节物,门神绘神荼镇宅,桃符初为桃木书神名(后演春联),迎春牌绘吉景添喜,皆以装饰寄新岁安康愿。 20.二者均强调和谐共享:《桃花源记》中“余人延至其家”体现邻里互助,春晚团圆文化强调家庭与社会温情。
21. 赋 比 兴 颂德 讽喻 22.示例:“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小雅·鹿鸣》),适合表现团圆宴饮的欢乐氛围。
23.例文:
岁月里的花
岁月,宛如一条悠悠长河,无声无息地流淌,而在这长河之中,总有一些美好,如花朵般悄然绽放,芬芳四溢,成为我们生命中难以磨灭的印记。
记得儿时,老家的院子里有一棵桂花树。每至金秋,满树金黄的桂花便热热闹闹地盛开了,那浓郁的香气,仿佛能飘满整个村子。奶奶总是会在树下铺上一块干净的布,轻轻摇晃着树干,桂花便如同金色的雨点般纷纷洒落。随后,奶奶会用这些桂花做成香甜的桂花糕。当我迫不及待地咬下一口,软糯的糕点夹杂着桂花独特的香气,瞬间在舌尖上散开,那滋味,甜到了心底。奶奶满脸笑意地看着我,眼中满是宠溺。那时的日子简单而纯粹,奶奶和桂花糕,便是我童年岁月里最娇艳的花,给予我无尽的温暖与甜蜜。
步入校园后,一次运动会的经历,成为了我成长岁月中又一朵绚丽的花。我报名参加了800米长跑,对于并不擅长运动的我来说,这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比赛那天,发令枪响,我奋力冲了出去,可没跑多远,便感觉体力不支,脚步也越来越沉重。正当我几乎要放弃的时候,耳边突然传来同学们响亮的加油声。我抬起头,看到跑道旁,同学们一边挥舞着手中的彩旗,一边大声呼喊着我的名字。那声声呐喊,如同给我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力量,我咬紧牙关,重新调整呼吸,一步一步坚持着跑完了全程。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虽然我没有取得优异的成绩,但同学们围上来的欢呼与拥抱,让我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与温暖。这次经历,让我懂得了坚持与团结的意义,它就像一朵盛开在青春时光里的花,激励着我在未来的道路上勇敢前行。
岁月不停流转,那些曾经的花朵或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变得模糊,但它们所散发的芬芳,却永远萦绕在心头。无论是奶奶的桂花糕,还是同学们的加油声,都成为了我生命中宝贵的财富。它们让我明白,岁月里的花,不一定是娇艳欲滴、引人注目,那些平凡日子里的点滴温暖、成长路上的每一次鼓励,都如同花朵,在岁月深处静静绽放,装点着我们的人生,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