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7张PPT)—张岱《湖心亭看雪》作者简介“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出自《自为墓志铭》)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平生,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陶庵梦忆》)作者简介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他崇尚“冰雪人格”,在诗文中多赋予冰雪高洁的灵魂,论诗亦主张“冰雪之气”。其作品多写山水景物、日常琐事,时时流露出明亡后怀旧伤感的情绪。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文体知识小品文一种富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其文体并无定式,尺牍、传、游记、序跋等均可包容。特点:①通常篇幅不长;②结构松散随意;③文笔轻松而富于情趣。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 凇 沆 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ɡēnɡnácuìsōnɡhànɡdànɡjièɡènɡqiǎnɡ梳理大意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绝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我全部、都消失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1632)张岱曾在西湖一带生活了很长时间,过着锦衣玉食、嬉游玩乐的贵公子生活。1647年左右,张岱写《湖心亭看雪》,追忆前尘往事。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整梳理大意撑(船)代词,这晚上八时左右鸟兽的细毛裹,围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全,都只,只有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比喻细微、微小,这里用作量词。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梳理大意(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很,非常哪能还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想不到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拉着我一同饮酒。梳理大意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尽力,竭力三大杯酒。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客居此地等到船夫低声嘟哝不要旧时对士人的尊称……的人连词,表顺承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梳理大意研 读 赏 析本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每件事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第一件事第二件事独往湖心亭看雪湖心亭遇客饮酒第一层第二层第一层第二层出游气候环境舟中所见雪景亭中会客经过舟子抒发感慨方也老师方也老师雪 行在孤舟中识痴人壹方也老师方也老师请结合原文,从赏雪的角度,说说张岱的“痴”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时间、天气、地点、方式)方也老师方也老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寻常人在大雪连下多日、万籁俱寂的寒冬夜晚,大多都会选择在家避寒。而张岱却反其道而行,选择去赏雪。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在众多西湖景点中,选择了并不出名且遥远的湖心亭;独自出行,摒弃了与人结伴的热闹,独自面对寒夜、风雪,以及那份深入骨髓的孤寂。反常的天气和时间反常的地点反常的方式识痴人痴行“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说说张岱的“痴”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时间、天气、地点、方式)读一段痴行西湖观赏雪的地方有很多,为什么他要选择湖心亭?夜月登此,阒(qù)寂凄凉,人稀地僻,不可久留。——张岱《西湖梦寻》阒(qù)寂:寂静无声他不去孤山,不去苏堤,不去断桥,选择了独自去寂静无声的湖心亭,因为他的内心是孤寂的。所以张岱的“痴”表现之一——“痴行,“独往湖心亭看雪”,不顾世俗的眼光的独行,表现了作者特立独行、遗世独立、率性任真的一面。方也老师方也老师雪 见在留白中品痴景贰方也老师方也老师这一夜,张岱看到了怎样令他难以忘怀、魂牵梦萦的景色?“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张岱曾经在西湖一带生活多年,此文是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回忆往昔的散文。在《西湖梦寻》自序中,张岱写道:“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方也老师方也老师“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示例:此景美在“雾凇沆砀”,张岱写出了“湖面上冰花皎然、水汽弥漫的感觉”。提示:观景视角;字词(连词、量词)请发挥联想和想象,仿照示例,感受这场雪景的独特之处。方也老师方也老师此景美在“与”字,张岱写出了天、云、山、水合一之感,自然流畅,暗合天人合一之境。对比: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对比: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此景美在一系列的量词,张岱写出了人在天地自然中的渺小感,事物愈来愈小,营造出融入天地山水的感觉。方也老师方也老师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将绵延的堤岸化作雪幕中淡淡的墨线,不见全貌似有若无间,勾勒出远景的朦胧;把矗立的亭台浓缩为雪地里的微小墨点,在辽阔天地间更显得孤寂。喻余舟,将漂泊的小舟比作草芥般轻盈渺小把鲜活的生命简化为细微的颗粒,在宏大背景下几乎要融入雪景,与天地之大形成对比。“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赏一份痴景请同学们找找“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的变化规律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痕>点>芥>粒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直至微乎其微,营造一种融入天地山水,天人合一的感觉,创造出一幅淡墨山水画。赏一份痴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像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特征,以简练朴质、不加渲染的文字,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勾勒出西湖雪景,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天人合一。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试作具体分析。侧面描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没有正面写雪,而写“大雪三日”后人声鸟鸣断绝,寂寥凄清。“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由远及近,把雪后西湖仅能见到的景物收罗在一起,仿佛是一个逐渐拉近的长镜头,极写大雪造成的“艺术效果”。全景式描写“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没有直接写雪,而是写出了雪后雾气弥漫,天云山水合而为一,完全成为雪与雾的世界。间接描写所以张岱的“痴”表现之二——痴景,于夜间出门欣赏大雪无痕的世界,对于雪景的痴迷,从而引发天地之大、人生之微、天人合一的感慨。方也老师方也老师雪 遇在杯酒中感痴情叁方也老师方也老师现代评论家周作人:张宗子是个“都会诗人”,他所注意的是人事而非天然,山水不过是他所写的生活的背景。——《陶庵梦忆·序》“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从写景转向叙事,近乎小说的笔法:湖心亭奇遇“大喜”雪夜独游巧遇同道之惊喜活动一: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作者在湖心亭遇到金陵人的场景,并结合关键词分析当时双方的心情和性格特点。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 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大喜”“焉得”——兴奋,激动、震惊(意外之喜)“拉”——金陵人之热情;“强”——作者性情之豪爽。活动二:对比朗读下列两部分内容,说说你的发现?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余见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余问其姓氏,未答,只言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余思忖曰:“莫说陶庵痴,更有痴似陶庵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活动二:对比朗读下列两部分内容,说说你的发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语虽从金陵客人的口中说出。实则也写出了作者的意外惊喜和惊叹,也是作者的心声。“问其姓氏”——却妙在语焉不详,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可见双方看似湖上知己,原是他乡游子,转眼就会各奔东西,后约难期了。这一补叙之笔透露作者无限怅惘。舟子的喃喃之语——也正是作者想说的,点出一个“痴”字,又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把“痴”字写透,余味无穷。这种以此含彼,以单方代双方,既简洁明快,又含蓄深婉的表现手法——错落互见【链接资料1】明亡前的张岱“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自为墓志铭》明亡后的张岱“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hài)为野人。……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陶庵梦忆》自序1644年明朝已经灭亡,清朝入主中原。在清朝官方语境下,是不允许或极为避讳继续使用明朝年号的,尤其是“崇祯”这个最后一位汉族皇帝的年号,带有强烈的前朝、亡国、悲情的象征意义。如果有人在清朝(尤其是在清朝初年)仍然使用“崇祯五年”这样的年号来记事或回忆,本身就意味着他对明朝的认同与怀念,是一种 政治立场与文化情感上的选择。崇祯五年 (1632)崇祯十七年 (1644)顺治元年 (1644)1647年左右“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这一年。张岱曾在西湖一带生活了很长时间,过着锦衣玉食、嬉游玩乐的贵公子生活明朝灭亡,清王朝迁都北京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隐居浙江浙江剡溪山避乱,潜心著述张岱写《湖心亭看雪》,追忆前尘往事【链接资料2】【链接资料3】“金陵”即南京,明朝故都。1644年明朝灭亡,清朝入主中原。在清朝官方语境下,是不允许或极为避讳继续使用明朝年号的,尤其是“崇祯”这个最后一位汉族皇帝的年号,带有强烈的前朝、亡国、悲情的象征意义。“痴”表现在:“痴”于情——从开篇的“崇祯”二字就可看出。在清朝官方语境下,对于前朝年号是很敏感的,而张岱依然特地写下“崇祯”字样,可见内心怀有对于亡国的沉痛、对故国的思念等复杂的感情。(1)“崇祯五年十二月”(2)“金陵人,客此”——亭中人含蓄地用了明朝故都“金陵”这个古称,可见对南京这个地方是有深意的。在改朝换代的当口,这个深意正好戳中了张岱的痛处,内心应该有隐痛,更潜藏着故国之思的。方也老师方也老师“金陵人,客此”“崇祯五年十二月”清朝时期,仍用明朝年号,怀念旧朝故都,经历了改朝换代、江山易主的张岱,写到“客”字时,寄寓了一位亡国遗民的故国之思、黍离之悲。所以张岱的“痴”表现之三——痴情,“崇祯五年十二月”“金陵人”的记述,深藏一位亡国遗民的故国之思、黍离之悲。痴迷于高雅脱俗的情致;(行)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景)痴迷于心中怀念的故国。(情)痴小结:痴行、痴景、痴情,他,痴迷于高雅脱俗的情致,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痴迷于心中怀念的故国。张岱看的不是雪,而是来寻一个故国旧梦,寻一份心灵的归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