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年秋期七年级期中巩固练习历 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所选答案的字母代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1. 广东郁南磨刀山遗址是南江流域出土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它早于马坝遗址,是目前广东省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人类遗址,这批生活在南江流域的早期人类被誉为“最早的老广”。与磨刀山遗址大约处于同一时代的遗址是( )A. 河姆渡遗址 B. 半坡遗址 C. 北京人遗址 D. 良渚文化遗址2. “郧县人”遗址位于湖北郧阳区。经1990年以来的多次发掘,在其文化层上共出土各类石器241件,以及大量打击碎片和带有打击痕的砾石,据此可知“郧县人”( )A 处于旧石器时代 B. 已经懂得人工取火C. 处于新石器时代 D. 开始从事农业耕种3. 央视2023年春晚舞美设计以“满庭芳”为理念,创意取材自1959年陕西华县(现华州区)泉护村遗址庙底沟彩陶标志性的“花瓣纹”,这种花瓣纹被考古泰斗苏秉琦先生称之为“华山玫瑰”。彩陶的出现与下列哪一古人类遗址有关( )A. 北京人 B. 山顶洞人 C. 河姆渡人 D. 半坡人4.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耕文明发祥地之一。如下图中①②两处区域在新石器时代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分别是( )A. 粟、水稻 B. 小麦、玉米 C. 粟、玉米 D. 小麦、水稻5. 下列内容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河南新郑轩辕故里 湖南炎陵炎帝陵庙 陕西黄陵黄帝陵A. 炎黄子孙,华夏一家 B. 远古传说,考古佐证C. 天地之中,老家河南 D. 殷墟甲骨,汉字之源6. 下列陶器出土于不同地方,却有着相似的文化特征。由此可见中华文明发展的特点( )甘肃马家窑文化陶器 河南仰韶文化陶器 陕西半坡文化陶器A. 一脉相承 B. 世界领先 C. 兼容并蓄 D. 多元一体7. 下面是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都城遗址考古发掘的实物(复原物),据修证,该遗址距今已在4000多年的历史:这些写古实物(复原物)能够佐证当时这地区( )A. 手工业水平已经较为发达 B. 出现了明显的阶级分化C. 代表农耕文明的最高水平 D. 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形态8. 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这标志着( )A. 社会阶级分化开始出现B. 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C. 夏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D.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9. 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 )A. 稳定了政局,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B. 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C. 促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扩大了西周的疆域D. 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秩序,巩固了统治10. 有人说战争是“乱”,有人说战争是“变”。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也是我国历史发展重要演变和发展时期。对该历史时期“变”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 )A. 封建经济出现飞跃,生产工具革新B. 争霸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C. 奴隶制逐步瓦解,封建制逐渐形成D. 人民深受战争灾难,起义不断爆发11. 《史记·周本纪》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这说明春秋时期时代特征是( )A. 铁器牛耕,经济发展 B.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C. 制度变革,社会发展 D. 百家争鸣,思想繁荣12. 下面是老师出示的某一历史时期的思维导图,由此判断,他们学习的主题是( )A. 原始的农耕生活 B. 早期国家的建立C. 动荡的春秋时期 D.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13. 商鞅在秦国推出一道法令:“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以上举措( )A.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B. 便利了经济交流C. 促进了思想大解放 D. 保护了贵族特权14. 下图所示是纪念邮票《孔子周游列国》。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各诸侯国,宣传他的主张和学说。他宣传的内容可能是( )A. 仁者爱人,以德治国 B. “无为而治”,与世无争C 以法治国,加强君权 D. “兼爱”“非攻”,选贤任能15.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余读《离骚》《天问》…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作者的意思是( )A. 屈原应该投身于文学创作B. 楚辞体作品缺乏志向和追求C. 为屈原遗作中爱国志向所感叹D. 认为屈原的遭遇和结局不值得16.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要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就需要掌握正确的历史年代计算方法。“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其中的“公元前221年”是( )A. 公元前2世纪前期 B. 公元前3世纪晚期C. 公元前3世纪前期 D. 公元前2世纪晚期17. 秦朝是“成也法家,败也法家”。它的成功,是建立了高效的汲取制度;它的失败,是这套制度没有可以约束它的力量,导致它汲取过度,超过了民众的承受力。最能说明秦朝灭亡原因是( )A. 法家思想的影响 B. 中央集权制度C. 秦末农民大起义 D. 秦朝残暴统治18. 下列举措反映了西汉王朝( )时间 内容汉高祖时期 “兵皆罢归家”;注重农业生产,鼓励耕织; 轻徭薄赋等。文景时期 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以德化民”, 废除酷刑,勤俭治国等。A. 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B. 推行休养生息政策C. 不断加强边疆管理 D. 确立儒学主导地位19. 秦朝建立后,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征服南越,在岭南置郡,实行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秦朝上述举措( )A. 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B. 导致国家的分裂动荡C. 不利于文化的交流 D. 适应了国家统一的需要20. 诗歌和童谣是我们了解历史的一种途径。在秦朝时期,流行这样一句童谣:“阿房,阿房,亡始皇。”这句童谣暗指( )A. 秦朝的刑法特别残酷 B. 秦朝滥用民力,民怨沸腾C. 秦始皇将葬于阿房宫 D. 阿房将发动起义灭亡秦朝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国是早期人类化石和文化发现的重要地区之一……我国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遗址有二十余处,北起辽宁,南及云南,东到安徽。其中,沿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分布较为密集。——《中国原始社会史》材料二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三 相传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有许多部族。为了增强实力,陶唐氏、有虞氏和夏后氏三个部落结成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联盟的首领。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发展历法,适时耕种。年老时,征求各部族首领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舜年老时让位于禹。(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归纳我国早期人类的分布有哪些特点?(2)据材料二、列举当时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当时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联盟首领的更替与哪项制度有关?这种制度的特点是什么?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鸮”形纹饰的青铜尊 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妇好鸮尊材料二 考古专家认为,三星堆的青铜面具、立人像、神树,体现了浓郁的本地文化面貌,说明它具有独特的青铜文明。殷墟发现了少量的金器金箔、青铜戣;郑州商城遗址出土了一团极薄的金箔片,展开之后是一件夔(kuí)龙纹金叶,很可能是镶嵌在某种漆器上的装饰……在考古人员看来,这可能是受到三星堆文化的影响。——摘编自《三星堆发现“鸮”形饰物与中原地区商文化有啥关联》(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幅图片中文物的相似之处。这反映了当时存在怎样的文化现象?(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三星堆考古成果的研究价值。(3)综合以上探究,谈谈各地区文明成果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摘编自戴圣《礼记·礼运》材料二 周人在灭商和东征胜利后,为便利对征服地区的控制,也为了拱卫周王室,乃大规模地分封王室子弟和亲戚、功臣到征服地区,授予他们被征服地区的土地和人民,使其按照周朝中央政权的结构形式,建立众多的诸侯国。——摘编自张海鹏《中国历史大事典》材料三 秦统一后,“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一区域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写出当时首领继承方式发生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周在政治上推行的制度,以及实行这种制度的原因。(3)材料三反映的是秦朝在地方上推行的哪一制度?(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2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从此,我国进入春秋时期,王权衰落,周王统治出现了危机,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各大诸侯国之间展开长期的争霸战争。材料二 战国时期,新旧时代交替,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及在复杂的斗争中生存下去,各国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实行变法。商鞅变法重视“耕战”……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成为战国时代最先进的强国,为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材料三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 诸侯尽西来。 ——摘自李白《古风》组诗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依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诸侯争霸的利弊。(2)依据材料二,概括战国时期各国实行变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中关于军事方面的内容。并简述商鞅变法对秦的历史作用。(3)依据材料三中文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王扫六合”的历史意义。并指出示意图中①指代的官职以及丞相的职责。示意图反映了秦始皇首创了哪一政治制度?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古代史重要事件(部分)时期 事件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 实行分封制春秋战国(前770年—前221年) 诸侯争霸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及推广商鞅变法百家争鸣秦朝(前221年—前207年) 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实行暴政,被起义军推翻——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阅读以上材料,从中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并用具体史实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逻辑通顺)2024年秋期七年级期中巩固练习历 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所选答案的字母代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1题答案】【答案】C【2题答案】【答案】A【3题答案】【答案】D【4题答案】【答案】A【5题答案】【答案】A【6题答案】【答案】D【7题答案】【答案】D【8题答案】【答案】B【9题答案】【答案】B【10题答案】【答案】C【11题答案】【答案】B【12题答案】【答案】D【13题答案】【答案】A【14题答案】【答案】A【15题答案】【答案】C【16题答案】【答案】B【17题答案】【答案】D【18题答案】【答案】B【19题答案】【答案】D【20题答案】【答案】B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21题答案】【答案】(1)分布范围广泛;数量众多;分布不均衡,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较多。(答出两点即可)(2)表现: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发展:会制作玉器、骨笛、骨哨。(3)制度:禅让制。特点:天下为公,选贤举能。【22题答案】【答案】(1)相似之处:纹饰相似;外形相似,材质相似。(两点)文化现象: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具有密切联系。(2)研究价值:三星堆重要考古成果为全面认识三星堆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3)作用:黄河流域的中原文明、长江流域的古蜀文明是处于同一时代并列发展的高度发达文明,区域之间相互交流、互动,与其他文化交流、融合,最终汇集在一起,形成中华文明。【23题答案】【答案】(1)变化:从禅让制变为世袭制。(2)制度:分封制。原因:为便利对征服地区的控制,拱卫周王室。(3)制度:郡县制。 (4)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24题答案】【答案】(1)目的: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利弊:在争霸过程中,一些诸侯国被消灭,国家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促进了民族融合;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2)原因: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及在复杂的斗争中生存下去;内容:奖励军功;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发展起来,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3)意义:秦朝统一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①官职:御史大夫;职责:掌管行政。制度:中央集权制度。【25题答案】【答案】示例:观点:春秋战国历史发展趋势是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论述:西周建立之后,为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实行分封制,建立诸侯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形成诸侯纷争的局面,整个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的动荡之中。通过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秦国最终灭掉六国,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总之,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出现战乱分裂的局面,秦灭六国,结束了这一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其他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