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百川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徐州市百川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百川中学七年级十月份月考
一、积累运用(28 分)
1. 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字形。(8 分)
(1)静 mì( ) (2)zhù蓄( ) (3)粗 guǎ ng( ) (4)lì( )临
(5)黄晕( ) (6)着( )落 (7)吝 啬( ) (8)发酵( )
2、古诗文默写(10 分)
日月东升西落,皆可入诗入画。“(1) ,若出其中”曹操借日月展现自己博大
胸 襟 ;“ 夕 阳 西 下 ,( 2) ” 马 致 远 借 落 日 抒 写 游 子 的 孤 寂 愁 苦 ;
“(3) ,(4)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借月
表达对朋友的深切关心;“(5) ,(6) ”(《次北固山
下》)王湾借日月揭示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7) ,
(8)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借月渲染边塞的荒寒凄冷。
3.根据语境回答下列问题。(7 分)
文字,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在史铁生与母亲的诀别中,收获了
“好好儿活”的勇气;在勇敢慈怜的荷叶下,散尽不宁的心绪;在沉默寡言的牧羊人身上,感受到坚
定的信念;在一只被虐待却不能辩诉的猫的故事中,体会到悲天悯人的情怀……
文字的魅力,在于它可以通过简单的 A(组织 组合),倾注情感后再赋予它斑斓的色彩,B(灵
动 灵活)成一幅靓丽的画卷。
文字是一种力量,可以使茫然者______,自卑者______,失败者______。文字可以记录现在,缅
怀过去,展望未来。
(1) 为文中 A、B 处选择恰当的词语。(2 分)
(2) 修改文中画线句的语病,把正确的句子写下来。(2 分)
(3) 文中横线处的语句,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①重拾骄傲 ②找到方向 ③拥有自信
A. ①②③ B. ②③① C. ③①② D. ③②①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3 分)
A. 《春》作者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
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B. 《雨的四季》中,作者刘湛秋饱含深情的笔墨描绘了“容貌”有别,“性情”各异的雨,让我
们全面感受四季之雨,让我们亲近雨,体会雨的不同情致和风韵
C. 名词,有的表示人,如“姑娘”、“青年”、“农夫”;有的表示事物“绿萍”、“水藻”、“传统”,
还有的表示时间“秋天、“过去”、“昨天”。
D.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小李杜”
指李商隐和杜牧。
二、阅读(56 分)
(一)文言文对比读 (13 分)
[甲]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
5.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 分)
①与儿女讲论文义( ) ②俄而雪骤( )
③黄琬幼而慧( ) ④琼大惊( )
6. 请用两条“/”给句子断句。(2 分)
黄 琬 幼 而 慧 祖 父 琼 为 魏 郡 太 守
7.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 4 分,每句 2 分)
(1) 撒盐空中差可拟。
(2) 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8. [甲]文中的“公大笑乐”和[乙]文中“琼大惊”描写方法上有何相似之处?有何表达效果?
(3 分)
(二)古诗词阅读(5 分)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9. 用生动的语言说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 分)
10.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写出了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曲,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3
分)
(三)阅读《秋天的怀念》片断,完成下列各题。(9 分)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
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
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
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
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
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
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
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
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
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
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
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
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
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
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
活……
11 联系上下文分析文章划线的句子有什么效果。(3 分)
12、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6 分)
(1)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四)名著阅读(7 分)
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
作的事总比人间少。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
们并没有自鸣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
“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
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
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
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假使真有一位一视同仁的造物主,高高在上,那么,对于人类的这
些小聪明,也许倒以为多事,正如我们在万生园里,看见猴子翻筋斗,母象请安,虽然往往破颜一笑,
但同时也觉得不舒服,甚至于感到悲哀,以为这些多余的聪明,倒不如没有的好罢。然而,既经为人,
便也只好“党同伐异”,学着人们的说话,随俗来谈一谈,一辩一辩了。
13. 选文出自《狗·猫·鼠》。《狗·猫·鼠》等十篇散文收录在鲁迅先生的《 》中,
这部散文集的主要内容是 。(2 分)
14. 作者在文中写“虫蛆、鸷禽猛兽”的目的是什么?(2 分)
15.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 分)
五、阅读散文,完成 16-19 题。(15 分)
最后的秋天
约草
今年的秋天,微微有点燥热,深秋虚晃一枪。赶上星期天,我总要多跑几圈,这一跑,跑丢了回
去的力气。疲惫的我,平躺在一个小公园的长椅上。小公园是我晨跑必经的。我躺在一棵银杏树底下,
树上密密匝匝的果实瞪着杏眼看着我,并用地球的引力威胁我。旁边是几棵桂树,残香若隐若现,如
舞者朦胧的裙。秋风摇树,桂花沙落,如金色的雨夹雪。
露水打湿了鸟儿的喉咙,把它们的声音洗得透彻。我不知道这个林子里,隐藏着多少鸟类,也叫
不出它们的名字,就像它们叫不出我的名字一样。它们尽其所能地鸣叫着,悦耳的或者不悦耳的,我
闭上眼睛,如同关上一间录音棚的隔音门。大自然便浓缩成这样一个小小的密室,里面只有我和远远
近近、高高低低的鸟语。鸟鸣们如同一个个音符,争先恐后地从裤脚、领口和袖口侵入我的身体,在
我背部被长椅的木杠硌出的五线谱上集结、跳跃,又通过脊椎神经,传遍我的生命体。
“叽——叽叽,叽——叽叽……”什么鸟的叫唤如此尖锐、透亮,像在年轮上磨过的,如母亲手
里纳着鞋底的针尖。于是,在这间密室里,我看见了年轻、漂亮的母亲,煤油灯困顿而昏暗,她的眼
睛却专注而明亮,她的双手那么细巧,那么柔弱,可一旦手指上套上一个顶针,就能顶起一股巨大的
力量,一针又一针地穿破层层阻力。我望向母亲的脸,越想看清她的容颜,她却越发抽象,最后,模
糊着朝我挥手,消失在密室的墙上。
“叽—觉啰—叽—觉啰—”这叫声很近,感觉就在上方的银杏树上,听上去好像是“鸡叫了,鸡
叫了”,后面颤巍巍的拖音,把我拖到了某个鸡鸣的清晨。还是炊事工的我,每天天蒙蒙亮就要起床,
骑自行车一小时到单位食堂,给单位员工做早点。母亲起得更早,此时,她站在屋前的水泥板前洗衣
服,正用毛刷刷着我的那件白衬衫的领子时,我正好推着自行车从她身边走过,轻轻地说一声,妈,
我上班去了。母亲说,踏慢点,注意安全。骑了十几米,发觉刷衣声没了,回头,看见母亲正默默地
看着我,轻轻挥动满是肥皂泡沫的手。再回首时,密室的墙上早已一片空白。
“吱—吱”是一串机械重复着的低沉的长音,我想,可能是某只耿直的雄鸟在远处默默守望,如父亲
的目光。“吱—吱—”公交车的气门关上的时候,车缓缓移动。那是我第一次离家,去寄宿制学校上
高中,父亲挑着行李,步行半个多小时送我到北闸河车站,我坐在靠窗的位置,回首,车窗外的远处,
父亲抚着扁担,正目送渐行渐远的公交车。
“吱—吱——”脑科医院的电梯门打开了,我和护工一起,推着平躺在摆渡床上的 79 岁高龄的
父亲进了电梯,护工摁亮了那个手术室楼层的号码,父亲用潮湿的目光无助地看着我,就像 40 年前
他送我到北闸河车站,我用潮湿的目光无助地看着他一样。我握着他的手,安慰道:“爸,放心,睡
一觉,就出来了。”“吱—吱—”电梯开了,护工对我说,你只能送他到这里,便推着父亲出了电梯。
“吱——吱—”电梯又关上了。
这时,“啪”一声,一颗杏果打在我的前额,我睁开眼,重新把大自然从密闭的录音棚里释放出
来,把鸟儿们的鸣唱释放出来。我懂了,鸟鸣声声,那是渴望陪伴的呼唤。
这是最后的秋天了,正如父母的晚年,鸟鸣声声,我仿佛听到了远方的呼唤。
阅读上文,老师与小语和小文有这样的一段对话,请你完成对话中的问题。
16. 老师:读散文,要学会概括文章的内容。(4 分)
文中写了“我”在公园长椅上回忆的哪几幅画面?
17. 老师:读散文,要读出文章的结构之美。(2 分)
小语:第①小节“树上密密匝匝的果实瞪着杏眼看着我,并用地球的引力威胁我”这句话,与后文中
“ ”这句话相呼应。(1 分)
小文:我发现,第⑦小节画线句子与前文“ ”也是相呼应的。(1 分)
18. 老师:读散文,要赏析作者的表达之美。(6 分)
(1)我躺在一棵银杏树底下,树上密密匝匝的果实瞪着杏眼看着我,并用地球的引力威胁我。(从词
语运用的角度)
(3)鸟鸣们如同一个个音符,争先恐后地从裤脚、领口和袖口侵入我的身体,在我背部被长椅
的木杠硌出的五线谱上集结、跳跃,又通过脊椎神经,传遍我的生命体。(从修辞角度)
19. 老师:阅读散文,要体会标题之妙。(3 分)
请分析文章以“最后的秋天”为题目的理由。
三、写作(60+3)
成长是我们人生中永恒的话题,在人生道路上,我们难免遇到一座又一座的高山,只要翻过这些
高山,便能看到一望无际的平原、浩瀚壮阔的大海。
请以《成长路上,我终于翻过那座山》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字数不少于 600 字;
③要写出真情实感; ④文中不得出现透露个人身份的真实信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