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海南省文昌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看千年的中国去西安,看百年的中国去上海”,近代使得上海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虎门条约》 D.《辛丑条约)2.史料可以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指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材料;后者指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转述,或者是后人的研究成果。以下可以作为研究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第一手史料的是( )A.《百家讲坛》相关讲述 B.圆明园大水法遗址C.现代专著《火烧圆明园》 D.电影《圆明园劫难》3.下表是太平天国运动部分重大事件,该表内容共同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时间 重大事件1851年 洪秀全称“天王”1853年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平均分配土地1856年 天京事变,领导集团公开分裂A.利用宗教发动人民群众 B.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C.革命纲领带有空想色彩 D.具有农民阶级的局限性4.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指出:“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一目了然的事实——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恩格斯所评论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5.下图是两次侵华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它反映出西方列强的侵华特点是( )A.由内地扩大到沿海地区 B.沿海和内地同时开放C.由沿海地区深入到内地 D.局限于东南沿海地区6.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中国人认真地对民族战争背后的内容作出反应,并形成一种社会思潮而波及各个阶层,则无疑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体现这种“社会思潮”的主张是( )A.“师夷长技以自强” 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C.“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7.2024年是民族英雄邓世昌逝世130周年纪念,以下悼词最为适合的是( )A.七旬老将,启用抗法,克镇南,复谅山,摧强敌,扬国光B.晓畅兵事,谋勇兼优,孤城守平壤,壮志彰华夏C.阖船俱没,义不独生;奋掷自沉,忠勇性成;一时称叹,殊功奇烈D.联军之占津、海也,长驱而入,唯将军阻之8.《马关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我们在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讲救亡”。材料反映出《马关条约》的签订( )A.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拉开了改革图强的序幕C.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D.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9.唐德刚在《从晚清到民国》中指出,康有为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运动”这场“接力”中,第一个“接棒”跑其“第二段”的“短跑健将”(如下图)。其中“第二段”短跑的鲜明特点是( )A.谋求技术创新 B.谋求教育创新 C.谋求制度创新 D.谋求思想观念创新10.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不甘做亡国奴的台湾人民和部分留台清军,对日本的占领进行了顽强抵抗B.日军占领旅顺后,连续进行了四天大屠杀,杀害了两万多中国人C.进驻东交民巷的外国军队不断四处寻衅,射杀团民、清军D.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采取了报复性的屠杀,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的凶恶本质11.“清廷不再仅仅臣服于一两个对手,而是同时向11国低头。除正约之外,条约还有19个附件。”此“条约”签订的影响是(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C.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D.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12.1905年《民报》创刊后,陆续发表了《民族的国民》《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驳革命可以生内乱说》等文章。这反映出《民报》作者群体( )A.倾向改良 B.主张革命 C.拥护君主立宪 D.赞成君主专制13.“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时民国七年十二月三十日,孙文自序于上海。”孙文评论的是( )A.八国联军侵华 B.宣统帝退位C.袁世凯称帝 D.军阀割据纷争14.辛亥革命后,随着人们政治、社会地位的提高,更多的人对国事政事发生了兴趣,开始将集会、结社、选举等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出现了关心政治,追求民主、平等的社会心态。这说明辛亥革命( )A.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B.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C.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15.针对近代中国社会存在的积弊,下图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提出了一系列社会改革主张。他们认为当时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积弊是( ) 蔡元培 胡适 鲁迅 陈独秀A.重农、抑商 B.闭关、 自大 C.割据、 混战 D.专制、 愚昧16.胡适创作的现代诗《兰花草》: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响流泉。”他用口语化的语言呈现诗歌内容,得益于新文化运动( )A.提倡民主思想 B.抨击旧道德 C.主张男女平等 D.倡导白话文17.习总书记曾这样寄语道: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919年就是这样的一群青年揭开了一个时代的序幕。“一个时代”指的是( )A.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B.民主共和时代C.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D.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18.1918年,李大钊接连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热烈欢呼“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这些文章写作的国际背景是( )A.第一国际的成立 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C.巴黎公社的建立 D.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9.红船劈波行,精神聚人心。红船所代表和昭示的是时代高度,是发展方向,是奋进明灯,是铸就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红船精神的发祥地应是( )A.南京、广州 B.北京、上海 C.上海、嘉兴 D.武汉、广州20.图中的历史事件反映了近代前期( )A.中外民族矛盾难以调和 B.中国军民勇于维护国家主权C.清政府敢于御侮国门外 D.列强分裂中国的图谋被粉碎二、综合题21.“半部中国近代史,就是半部广东人的历史。”自鸦片战争以来,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不约而同的与“广东”联系在一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如图所示材料二:如表所示地点 名人故居广州番禺 邓世昌故居江门新会 梁启超故居珠海唐家 唐绍仪故居珠海南屏 容闳故居中山翠亨村 孙中山故居材料三:广东为泰西入中国之道,濠镜(澳门)一区,自明代已为互市之地。自香港隶属于英,白人之足迹益繁,故广东言西学最早,齐民习与西人游,故不恶之,亦不畏之,故其国民之性质,有独立不羁气象者,惟广东人之最。——梁启超《饮冰室文集》(1)根据材料一,任选一处历史遗迹,说明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2)根据材料二,选取一位历史名人并为其撰写简介,从名人姓名、籍贯、主要事迹、影响地位等四个方面进行介绍。示例:詹天佑,广东南海人。京张铁路的设计者和建造者,中国近代铁路之父。并列举两种了解和认识历史名人的途径。(3)根据材料三,分析得出“半部中国近代史,就是半部广东人的历史”这一结论的原因。(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保护历史遗迹和历史名人故居的意义。22.辛亥革命是划时代的伟大历史事件,今年是辛亥革命113周年。材料一 《辛丑条约》签订后,为了加强对中国的掠夺和控制,帝国主义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建筑铁路,开掘矿藏,兴办工厂,设立租界,经营航运业,牢牢地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在极端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清政府大量出卖国家的权益,以换取外国列强的支持,压制民众的爱国行动,维护它的统治。民众对清政府的失望、不满和愤怒越来越强烈。民族工商业兴起,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队伍迅速扩大;近代知识分子群的形成,新的政治观念和意识形态相应地产生出来。——摘编自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二 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材料三 ……各独立省选派代表,制定临时约法,并公举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的临时总统,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辛亥革命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叶圣陶此则日记记于哪年?其中“万恶之政府”指什么?(3)根据材料三,分析辛亥革命取得的成就。你能从辛亥革命最终失败的结果中得出什么启示?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像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给日本这样的民族耻辱,在中国近代史上比比皆是。但1919年的这一次,激发了一场意想不到的人民运动。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人经历了难以承受的从大喜到大悲的心理落差。材料二: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并非世纪起点的标志。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经验,上下求索,终于找到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摘编自《百年中国》解说词材料三:经过五四运动,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股大量涌现,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1920年夏,在共产际的帮助下,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1)依据材料一,指出导致1919年这场“意想不到的人民运动”发生的直接原因。(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指的是什么事件?为什么说它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3)根据材料三,分析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有哪些?(4)综上所述,简述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间的内在联系。参考答案1.A2.B3.D4.B5.C6.A7.C8.C9.C10.D11.D12.B13.D14.C15.D16.D17.D18.D19.C20.B21.(1)图一:三元里抗英;图二:维新变法;图三:黄花岗起义;(2)示例:答案不唯一①邓世昌,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今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人,清末北洋水师名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即舰长),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是伟大的民族英雄;②梁启超,广东新会茶坑村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③唐绍仪,广东香山县(今珠海唐家湾镇唐家村)人,促成中华民国的诞生并出任总理,维护共和体制,清末民初政治活动家、外交家;④容闳,广东省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人,参与创建了中国近代第一座完整的机器厂——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组织了第一批官费留美幼童。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⑤孙中山,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人,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了《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的伟大民族英雄、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途径:历史记载;影像资料;当地人的传说等。(言之有理即可)(3)广东对外贸易繁荣,近代开放较早,社会风气相对开化。(4)具有无可替代的人文价值和历史意义;是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重要内容;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当年那些名人的生存状况,思想状况,进而可以看出一个时代变迁中的历史人文风貌及发展轨迹。(言之有理即可)22.(1)背景:帝国主义势力侵略加深;清政府腐败无能;人民不满清政府的统治;新的社会力量成长。(2)时间:1911年;政府:清政府。(3)成就: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清政府,终结了君主专制制度。启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中国革命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起来革命才会胜利;中国的革命需要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23.(1)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事件: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原因: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3)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4)联系: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