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完成学习任务单根据为学之道(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修身之道,对《论语》十二章进行分类,并从每一章中找出一个关键词写在板书上。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为 学 之 道修身之道学习方法 温习交流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知新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态度 以学为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谦虚好学 三人行,……其不善者而改之。③________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思结合珍惜时间为 学 之 道宽厚平和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善于自省 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循序渐进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矩。⑤________ 一箪食,……回也不改其乐。坚守道义 饭疏食,……于我如浮云。坚定志向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中修身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安贫乐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修 身 之 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去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却不恼怒,不也是有才的人吗?导学一课堂导学默读课文,把握字义,探究《论语》传递的教育之道。(1)根据“习”字的本义,结合语境,先写出你对“习”字字义的理解;再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有哪些学习方法,和同学们交流。习:鸟屡次拍着翅膀飞。(《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曾子曰:“……传不习乎 ”我认为“习”首先可以理解为“温习”。幼鸟学飞需要温习技巧,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则强调学生将老师教授的知识复习、消化,从而理解知识,以感受学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习”还强调“实践”。幼鸟学飞需要反复实践,“传不习乎”则是要将所学知识付诸行动,不能只停留于纸上,以此省察自己的学习收获。在学习生活中,温习是一种常用的巩固知识的手段,我们可以通过温习深入理解知识,反思学习状态,同时也要将所学运用于生活,才能真正实现学习的目的,收获学习的乐趣。(2)理解下面句子中“而”字前后短语的关系,你从中领悟到哪些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在“温故而知新”中,“而”表示顺接,我领悟到,可以通过温习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的学习方法能让我们也成为老师。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而”表示转折,我领悟到,人学习时如果缺少思考,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思考时缺少学习,会感到疑惑,所以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习伴随着思考。在“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中,“而”表示并列,我领悟到,广泛地学习,志向坚定,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是两组重要的学习方法,而一旦做到,那就能达到“仁”的目标,实现最高的理想。(3)参考示例,分析“三人”与“三军”中蕴含的人生态度。【示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此句以“三省”强调自我检查要多次、长久,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忠、信习,从而提高自我修养。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①在此句中,“三人”是“几个人”,强调了“师”无处不在,我们要以他人为鉴,他人的“善”与“不善”都可用以自省。②在此句中,“三军”是军队,以“帅”之于军队和“志”之于匹夫作对比,突出强调了志向对于人生的重要作用。(4)找一找每个年龄段孔子追求的重点,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十五岁是人生第一阶段,这时立志于学习。以此为基础,到了三十岁,进入第二阶段,重点是能立身于世,有所成就。到了四十岁,进入第三阶段,不仅有所立,还有所守,重点是能坚守内心,不被迷惑。到了五十岁,进入第四阶段,重点是了解上天的旨意,把握命运,有担当。到了六十岁进入第五阶段,重点是能接纳不同的意见,自我与外界相处融洽。到了七十岁,进入第六阶段重点是顺从意愿又不逾越法度,已心即道义,内外合一。六个阶段层层递进,逐步达到圣人之修为。(5)课文中,孔子和颜回所乐何事 你从中探寻出哪些为学、为人的道理 学习之乐“知之”是学到知识但还是被动接受的状态;“好之”是对学习产生兴趣但还未收获自己的见解;“乐之”是① 。这种“乐”,是达到了“自强不息”的学习之境。在学习中有所得,学习与自我浑然而为一交友之乐“朋”不是普通友人,而是② 。“自远方来”中,“远方”凸显了③ 。这种“乐”,是在人际交往中发展志趣,达到了“心灵共鸣”的交友之境。志同道合之人知已之难得,友谊之深厚④处世⑤箪瓢陋巷并不乐,但颜回自有其乐;饮水曲肱也无乐,但孔子乐“在其中”。这种“乐”是超脱了物质享受,达到了“安贫乐道”的处世境界。导学二课堂导学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探究《论语》的文学之美。(1)找出古诗化用的《论语》典故,用成语概括,并解读成语的含义,感受《论语》含蓄隽永之美。【示例】三十既成立,嗟吁命不通。(孟浩然《书怀贻京邑同好》)典故:三十而立,表达承担责任、有所作为之意。①富贵浮云,表达看淡钱权,淡泊旷达之境。③逝者如斯,表达时光流逝之意。②箪瓢陋巷,表达安贫乐道之境。(2)从下面的句子中选择一句,结合加点词进行朗读设计,从而把握句子的语气、节奏,体会《论语》情真意切之美。A “也”使语速变缓,增强了肯定语气,表现出语重心长的语言效果。B “不亦……乎”以询问的语气启发弟子思考,强调了道理的重要性,表现出循循善诱的语言效果。导学三课堂导学钱穆评价孔子:“孔子之教人以学,重在为人之道。”阅读下面两则选文,分析孔子面对“人不知”时的心态,探究圣哲的君子之风和人生追求。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①。知我者其天乎!”【注释】①下学而上达:皇侃《义疏》云:“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我既学人事,人事有否有泰,故不尤人。上达天命,天命有穷有通,故我不怨天也。”孔子面对“人不知”时,保持“不愠”“不尤人”的态度,即不生气、不责备。虽然也有“莫我知也夫”的感慨,但他“下学而上达”,知人事否泰、天命穷通而“不怨天,不尤人”,展现出对自强不息人生境界的追求。板书设计《论语》十二章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 有朋自远方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一簞食,一瓢饮,在陋巷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做人温习交流温故知新学思结合以学为乐谦虚好学珍惜时间宽厚仁义勤学善省循序渐进坚守道义坚定志向主旨归纳这十二章语录主要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修身做人的道理,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定、理想远大。积 累 运 用 小 活 动如果我们教室黑板上方要张贴一幅标语,你会选择《论语》十二章中的哪一句请说明你选择的理由。【活动一】创设情境用《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提醒我们学和思在学习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学习、立志、提问、思考,这不仅是求学之道,也是我们一生要坚持的学习、工作方式。【活动二】成语接龙。《论语》是语录体散文,用口语写成,有着简练、晓畅的风格。许多句子内涵丰富,用意深远,成为耳熟能详的日常用语还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积累拓展五”要求同学们课外搜集《论语》中的成语。我们开展一次小组成语接龙竞赛,看哪一个小组积累的成语最多。规则:1. 开展两两小组比赛一个小组一次只能说一个成语,不能重复已经说过的成语,若一方不能继续,则另一方获胜。2.统计各组积累的成语个数,数量最多的两个小组在全班比拼。同学们将成语补充整理到自己的本子上。积 累 运 用 小 活 动【活动三】写赠言。选择下列两个以上的成语,写一段话送给同学。出示成语如下∶温故知新三十而立逝者如斯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从心所欲乐在其中博学笃志饭蔬饮水曲肱而枕箪食瓢饮不舍昼夜切问近思然后进行3分钟左右的独立写作。挑选几名学生的卡片进行当堂展示,并开展赠送卡片的仪式。积 累 运 用 小 活 动课外研读推荐阅读中华书局出版的杨伯峻译注的《论语》,运用课堂所学的方法学习,摘录自己特别喜欢的语录,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或日常处事的经历,写下自己的理解与感受。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