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光华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材料一:中国文明的起源不是“众星拱月”,而是“满天星斗”。在这一理念下中原文明不再是唯一的、中心的中华文明源头。把巴蜀文明看作与中原文明平行发展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中的一元,才能看到二者的差异和特色。中国经历过一个辉煌的青铜时代,三星堆和殷墟两个考古遗址分别代表了巴蜀文明和中原文明青铜时代的辉煌期,但三星堆代表的巴蜀文明和殷墟代表的中原文明经历的却不一样。殷墟青铜器的主要造型是青铜“物”器,即用青铜器制作的各种物品,最为常见的有鼎、尊等,纹饰大多是动物,鲜有单独的人形纹样。而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则拥有大量的“人”形,如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纵目面具,金杖上和兽形器上刻着的小人,青铜神坛上所铸的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13个人像等等。中原文明出土的青铜器大部分发掘于家族墓葬之中,作为陪葬的明器,象征着财富和政治权力。西周早期的毛公鼎的铭文中多次出现“父、王、家”等字样,内容清晰地表达了王权在家族内的传承。这说明,此时权力已被家族私有化,是一种“家天下”的形式。巴蜀文明的青铜器则多用于大型祭祀。从祭祀坑的规模、大小和发掘出来的青铜器数量来看,祭祀仪典具有相当宏大的规模,必定是国家级的重要仪典。因此,三星堆的青铜器是公共器物,是国家礼器,不是专为某个家族和个人订制的。是什么造成了巴蜀文明和中原文明在青铜时代的差异?首先在于两种文明所代表的权力模式存在差异。考古学家李伯谦把“古国”分为“崇尚神权”和“崇尚王权”两类。近几年三星堆最吸引人的文物就是结构复杂、层次多样的青铜神坛,专家认为它的奇特造型生动地诠释了正在进行的一次神巫仪式。而中原文明里几乎所有已知的主要兵器都能找到青铜制造品,甲骨文中“王”字是青铜兵器“钺”的象形字,是“内行刀锯,外用甲兵”的国王形象演化而来的。《左传》有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如果把“祀”与“戎”分开来论,在宣扬和巩固国家权力方面,巴蜀文明注重的是祭祀,而中原文明更看重战争。青铜时代是一个记录英雄的时代。中原文明的首领都有过领导本氏族战胜自然灾害的功绩,大禹治水,商汤试图投火祛灾,后稷教人种植菽、黍、粟等农作物。但人们初次见到三星堆“人”形青铜器时几乎都震惊于它的“大”,体量“大”,高度“大”。这种“大”带给人们最直接的心理感受就是崇高感、神秘感和震撼力,这是神灵能够带给人的崇高感和威严感。以青铜纵目面具为例,它虽然有可能是氏族英雄蚕丛演化而来的,但体量大大超越了人面的实际尺寸,具备宗教意义上神的力量。巴蜀文明与中原文明在青铜时代的差异来源不止于此。中原文明区域地势平坦,湿润多雨,交通便利,农业资源丰富。在此基础上中原文明形成了立足现实、脚踏实地,既重视生存发展和物质实利,也重视沟通的文化基因。对巴蜀文明而言,雄伟的横断山脉造成四川东西地貌的巨大反差,川西高原耸立、雪山巍峨,川东盆地则地势平坦,河流纵横。高原和盆地之间是一道降雨带,形成中国的雨雾之极,多种奇花异卉和珍禽异兽终日笼罩其中。这很容易让巴蜀人产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并刺激了巴蜀人的想象力,由此形成神秘的宗教情结和对艺术的迷狂。这是三星堆文化发展为神权古国的自然生态原因,也是巴蜀文明独自向内发展形成的文化成果。巴蜀文明独特的文化基因并没有随着古蜀国的灭亡而湮灭,而是成为中华文化系统中的文化基因之一,展现着自己强大的生命力和传播力。(摘编自裴争《青铜时代巴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的差异初探》)材料二:由于文献资料的缺乏,关于古蜀国的历史源头目前并无确切记载。李白在《蜀道难》中曾慨叹:“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诗中的蚕丛和鱼凫,便是传说中的两位蜀王。《华阳国志·蜀志》里说蚕丛“其目纵”,这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眼睛与脸呈90度垂直的青铜人正好能对应上。《蜀王本纪》云:“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中。”清代陈登龙的《蜀水考》记载岷江“南过蚕陵山,古蚕丛氏之国也”。三星堆出土的一件玉璋上,刻有古代蜀人祭祀神山的情景,这里的神山指的就是陈登龙笔下的蚕陵山。鱼凫王朝时期,古蜀国日渐强盛,宏大的三星堆古城就是在这一时期建成。三星堆作为鱼凫王朝的都城,是古蜀王国最高权力中心所在,其他不同层级和边缘地区的各级次中心是这个中心在各地实施统治的坚强基础和有力支柱。这种情况与三星堆青铜雕像群所呈现的层级结构完全一致。蜀王更迭都发生在蜀族内部部落之间,所以古蜀文化保持了发展的连续性。在2000多年时间里,随着国力的强盛,古蜀国通过武力征伐,开疆拓土,三星堆文化展示出了“强烈的扩张性和辐射性”。渝东、鄂西及云贵区域,面对已经高度发展的古蜀文明,基本上没有抵抗力。从鄂西出土的鸟头柄来看,此地有可能是古蜀王国镇抚其东界的官员驻节之地;云南、贵州出土的青铜人物,也表明了西南夷各族从属于古蜀王国的事实。由于古蜀国掌控着西南地区,中原商王朝面对自己急需的一些战略物资,如冶铜所需的矿产资料,只能选择向古蜀国购买。在这一贸易过程中,中原商王朝的文化渐渐传入古蜀国。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基本都是以模范法来铸造,这是商周时期应用最广泛的青铜器铸造方法。此外,其中部分青铜尊和罍,形制上与中原商文化同类铜器大体一致。但在三星堆出土文物中,类似中原的青铜器只占少数,更多的是体现本土文化特色的全面罩、头像、神树、大型青铜人等。不仅改变了今人对中国古代青铜器以殷墟青铜器为代表的认知,也在事实上重构了中华文明中青铜知识的图谱。受古代“内诸夏而外夷狄”观念影响,人们也在很长时期都将中原文明视作唯一的文明中心。如果不是三星堆遗址的发掘,人们恐怕很难想象,在4000年前的西南边陲,曾存在一个与中原文明同样璀璨的古蜀文明。(摘编自《三星堆文化对中华文明意味着什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星堆古城建成于古蜀鱼凫王朝,是巴蜀文明的代表性考古遗址,从中出土的青铜器是对中国青铜时代辉煌历史的有力证明。B.虽然同为礼器,中原文明中青铜器彰显的是家族的地位与权力,而巴蜀文明则打破了这一陈规,让青铜器从个体走向群体。C.三星堆发掘的青铜器特色显著,许多物件与神巫形象、仪式有关,具备丰富的宗教元素,彰显了巴蜀文明对神权的崇尚。D.在古蜀国与中原商王朝的经贸过程中,中原文化对古蜀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有限,古蜀文化的本土文化特色依然鲜明。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论是在巴蜀文明还是在中原文明中,青铜器的作用都单一且纯粹,这为以青铜器为支点研究两种文明的特征提供了便利。B.古蜀历史相较中原历史,留下的文字资源与学术成果相对较少,而三星堆的发掘为相关考古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证材料。C.在传统观念中,中原文明是中华文明唯一的、中心的源头,巴蜀文明与之有别,这种观念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巴蜀文明的价值。D.四川东西地貌反差巨大,物种丰富,大自然的奇异使人敬畏并能激发想象力,这让诞生于此的巴蜀文明具有浪漫主义色彩。3.下列对两则材料的相关论证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首句“众星拱月”“满天星斗”等词,使用比喻,形象地指出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两种认知。B.材料一第六段对巴蜀文明和中原文明中的英雄形象进行比较,并以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为例,来印证巴蜀文明中的神权崇拜。C.材料二第一段将文献资料与三星堆文物进行考据印证,从两位蜀王到蜀王居住地,再到古蜀国,最后聚焦三星堆古城,层次清晰。D.两则材料对巴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的论述各有侧重,材料一侧重于两种文化在青铜时代的差异,材料二侧重于两种文化间的相互影响。4.请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补写下列图表中的空缺信息。研究主题:巴蜀文明与中原文明在青铜时代的差异研究前提: ①研究内容 研究对象 ② 青铜器的形制 原因一:权力模式 原因二:③巴蜀文明 国家礼器 “人”形 神权 地形复杂,多奇珍生物中原文明 陪葬明器 “物”形 王权 地势平坦,湿润多雨5.为什么说巴蜀文明是“中华文化系统中的文化基因之一”,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改变的事物刘亮程我年轻力盛的那些年,常常扛一把铁锨,像个无事的人,在村外的野地上闲转。我不喜欢在路上溜达,那个时候每条路都有一个明确去处,而我是个毫无目的的人,不希望路把我带到我不情愿的地方。我喜欢一个人在荒野上转悠,看哪不顺眼了,就挖两锨。那片荒野不是谁的,许多草还没有名字,胡乱地长着。我也胡乱地生活着,找不到值得一干的大事。在我年轻力盛的时候,那些很重很累人的活都躲得远远的,不跟我交手,等我老了没力气时又一件接一件来到生活中,欺负一个老掉的人。这也许就是命运。有时,我会花一晌午工夫,把一个跟我毫无关系的土包铲平,或在一片平地上无辜地挖一个大坑。我只是不想让一把好锨在我肩上白白生锈。一个在岁月中虚度的人,再搭上一把锨、一幢好房子,甚至几头壮牲口,让它们陪你虚晃荡一世,那才叫不道德呢。当然,在我使唤坏好几把铁锨后,也会想到村里老掉的一些人,没见他们干出啥大事便把自己使唤成这副样子,腰也弯了,骨头也散架了。几年后当我再经过这片荒地,就会发现我劳动过的地上有了些变化:以往长在土包上的杂草下来了,和平地上的草挤在一起,再显不出谁高谁低;而我挖的那个大坑里,深陷着一窝子墨绿。这时我内心的激动别人是无法体会的——我改变了一小片野草的布局和长势。就因为那么几锨,这片荒野的一个部位发生变化了:每个夏天都落到土包上的雨,从此再找不到这个土包;每个冬天也会有一些雪花迟落地一会儿——我挖的这个坑增大了天空和大地间的距离。对于跑过这片荒野的一头驴来说,这点变化也许算不了什么,它在荒野上随便撒泡尿也会冲出一个不小的坑来;而对于世代生存在这里的一只小虫,这点变化可谓地覆天翻,有些小虫一辈子都走不了几米,在它的领地随便挖走一锨土,它都会永远迷失。一次,我经过沙沟梁,见一棵斜长的胡杨树,有碗口那么粗吧,我想它已经歪着身子活了五六年了。我找了根草绳,拴在邻近的一棵榆树上,费了很大劲把这棵树拉直。干完这件事我就走了。两年后我回来的时候,一眼就看见那棵歪斜的胡杨已经长直了,既挺拔又壮实。拉直它的那棵榆树却变歪了。我改变了两棵树的长势,而现在,谁也改变不了它们了。我把一棵树上的麻雀赶到另一棵树上,把一条渠里的水引进另一条渠。我相信我的每个行为都不同寻常地充满意义。我是一个平常的人,住在这样一个偏僻小村庄里,注定要无所事事地闲逛一辈子。我得给自己找点闲事,找个理由活下去。那时我正站在另一道沙梁上,目送落日呢。没人知道这一天的太阳是我送走的。每天黄昏独自站在沙梁上,向太阳挥手告别的那个人就是我。除了我,谁会做这个事呢。家里来个客人走了,都会有人送到村头。照耀了我们一整天的太阳走了,却没有人送别。他们不干的事就是我的事。我一直看着太阳走远,当它落在地平线上,那红彤彤的半个脸庞依依不舍地看着我时,我知道这个村庄里它只认得我。因为,明天一早,独自站在村东头招手迎接日出的,肯定还是我。当我五十岁的时候,我会很自豪地目睹因为我而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的大小事物,在长达一生的时间里,我有意无意地改变了它们,让本来黑的变成白,本来向东的去了西边……这一切,只有我一个人清楚。多少年后当眼前的一切成为结局,时间改变了我,改变了村里的一切。整个老掉的一代人,坐在黄昏里感叹岁月流逝、沧桑巨变。没人知道有些东西是被我改变的。在时间经过这个小村庄的时候,我帮了时间的忙,让该变的一切都有了变迁。我老的时候,我会说,我是在时光中活老的。(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说“不希望路把我带到我不情愿的地方”,一语双关,接着以“我也胡乱地生活着”的经历告诫年轻人要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B.“我只是不想让一把好锨在我肩上白白生锈”只是“我”“把一个跟我毫无关系的土包铲平”的外因,根本原因是“我”不想虚度光阴。C.整篇文章基调稳重,没有宏大的事件,一心关注着细小的事物,却写出了博大胸怀,洞察出生命的真谛。D.文章对于乡村生活的描写呈现出干净素朴的光泽,但文字背后又有一种厚重感,轻与重、虚与实、精神追求和现实生活在文中形成了一种平衡。7.关于文中第三段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几年后“这片荒地”的种种变化,照应了第二段的内容,暗示了“我”的“劳动”也是有意义的。B.这段话的内容其实比较单一,但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述,凸显了“变化”并照应题目。C.虽然“我内心的活动别人是无法体会的”,但是从字里行间可以品味出“我”内心的成就感。D.段中分号的使用,一方面使作者的叙述思路更清晰,另一方面也通过对比突出了改变的意义。8.时间跳跃是指在作品中出现非连续性的时间流逝,本篇文章就采用了这种写法。请结合文本指出其时间跳跃的具体表现,并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9.文章结尾说“我是在时光中活老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明皇帝,字道畿,元皇帝长子也。幼而聪哲,为元帝所宠异。年数岁,尝坐置膝前,属长安使来,因问帝曰:“汝谓日与长安孰远?”对曰:“长安近。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也。”元帝异之。明日,宴群僚,又问之。对曰:“日近。”元帝失色,曰:“何乃异间者之言乎?”对曰:“举目则见日,不见长安。”由是益奇之。建兴初,拜东中郎将,镇广陵。元帝为晋王,立为晋王太子。及帝即尊号,立为皇太子。性至孝,有文武才略,钦贤爱客,雅好文辞。当时名臣,自王导、庾亮、温峤、桓彝、阮放等,咸见亲待。尝论圣人真假之意,导等不能屈。又习武艺,善抚将士。于时东朝济济,远近属心焉。及王敦之乱,六军败绩,帝欲帅将士决战,升车将出。中庶子温峤固谏,抽剑斩鞅,乃止。敦素以帝神武明略,朝野之所钦信,欲诬以不孝而废焉。大会百官而问温峤曰:“皇太子以何德称?”声色俱厉,必欲使有言。峤对曰:“钩深致远,盖非浅局所量。以礼观之,可称为孝矣。”众皆以为信然,敦谋遂止。秋七月壬申朔,敦遣其兄含及钱凤、周抚、邓岳等水陆五万,至于南岸。温峤移屯水北,烧朱雀桁,以挫其锋。帝躬率六军,出次南皇堂。至癸酉夜,募壮士,遣将军段秀、中军司马曹浑、左卫参军陈嵩、钟寅等甲卒千人渡水,掩其未毕。平旦战于越城大破之斩其前锋将何康。王敦愤惋而死。(节选自《晋书·帝纪六》)材料二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节选自李密《陈情表》)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对应的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平旦A战B于C越城D大破E之F斩其前锋G将H何康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与“为”搭配,表被动,与《兰亭集序》“录其所述”中“所”的用法不同。B.谓,指以为,认为,与《项脊轩志》“妪每谓余曰”中“谓”的词义不同。C.屈,指说服,使对方认同,与《离骚》“屈心而抑志兮”中“屈”的词义相同。D.癸酉,干支的纪日法,与《石钟山记》“六月丁丑”中“丁丑”的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明帝年幼聪慧,对事情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对于“远与近”的问题,在不同的场合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并且能自圆其说。B.晋明帝兴趣广泛,且以德服人。他经常和当时的名臣讨论圣人言论的真伪,大臣们都被明帝亲善相待,所以明帝常常说不过大臣们。C.晋明帝行事躬亲,通晓军事。在与王敦势力的作战中,能够运用计谋,攻其不备,取得作战的胜利,也导致王敦的忧愤而终。D.李密在表书中陈情充分。既融理于事,又融理于情。以祖母病重的现状,祖孙二人的经历,充分诠释了“尽孝道”的必要性。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及王敦之乱,六军败绩,帝欲帅将士决战,升车将出。(2)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14.请结合材料一,分别从记人和记事两方面,分析晋朝是如何凸显“孝治”思想的。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谢池春陆游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气吞残虏”与下片“功名梦断”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词人人生境遇的巨大变化。B.“笑儒冠自来多误”,化用杜甫的“儒冠多误身”,表达了词人被儒家忠孝报国思想所误的悔意。C.“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实写烟波之景,虚写秦关之思,凸显词人内心的悲慨。D.全词以时间为线索,情感起伏强烈,语言雄浑且富有感染力,充分体现出陆游词作的独特风格。16.钱锺书先生说:“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生命里。”请结合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陶潜在《归去来兮辞》中把“今”与“昨”进行对比,否定过去肯定现在的两句是“ , ”。(2)古人常用鸥鸟、渔父表隐居之意,黄庭坚《登快阁》中借类似意象表达归隐之意,相关语句是“ , ”。(3)唐诗宋词中常用典故收尾,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如“ , ”。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十二时辰制度形成之前,古人采用的是殷商时期就已经出现的时称计时法。这种计时方法巧妙地结合了太阳的运行、自然现象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规律,将一天的时间划分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十二个时段。除了时称计时外,古人还使用漏刻计时法。“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王安石以漏刻计时法为背景,描绘了漏声将残的静夜景象。漏刻计时法中的“漏”是用于计时的带孔的壶,“刻”是配有刻度的浮箭。 ① 。泄水型漏刻是水通过壶孔流出,壶内水位下降,浮箭随之下沉,通过观察浮箭上的刻度来判断时间的流逝。相反,受水型漏刻则是将浮箭置于接收水的壶中,随着水位上升, ② ,以此来指示时间。漏刻的发明让人们无须频繁观测天文现象就能随时知晓时间,减少了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标志着中国古代时间计量技术的一大进步。上面提到的两种计时方法——时称计时法与漏刻计时法,主要以太阳升起作为白天时间计量的开始,因此深受季节更跌的影响,属于“非匀定时间体系”。这种时间体系之所以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占据核心地位,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农耕社会的特性,人们尊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生活节奏。与之相较,十二时辰制度则展现出更为精细且均匀的时间划分特点。它从夜半时分起始,将一日均匀切割为十二个时段,并以十二辰作为标记。其中,“辰”原本象征着天空中的方位,而十二时辰则是通过观察太阳在一天中的视觉轨迹,利用其方位变化构建的一个既稳定又精确的时间框架匡架。18.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计量”得名方式最接近的一项是( )A.夜半 B.鸡鸣 C.金炉 D.作息19.文中第三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修改。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文中画波浪线的“非匀定时间体系”指什么?为什么要加引号?22.某科普栏目计划推出一系列“简史”,用以介绍古代文化常识。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段文字介绍“中国古代计时简史”,体现计时方法的发展。要求:信息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90个字。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条河流曲折向前,不只是为了抵达大海,也是为了流经更多的土地。这句意蕴丰富的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B 2.A 3.D 4.①巴蜀文明和中原文明都经历了辉煌的青铜时代(或巴蜀文明和中原文明同属中华文明的一部分);②青铜器的用途(或作用、功用);③生态(自然)环境。 5.①重构了中华文明中青铜知识的图谱;②独自向内发展形成了神秘的宗教情结和对艺术的迷狂;③辐射影响范围广,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传播力。6.A 7.D 8.①具体表现:文中大量使有的时间词,并不是按顺序连续出现的,而是在过去、现在、未来之间跳跃,如“我年轻力盛的那些年”“几年后”“而现在”“那时”“明天一早”“当我五十岁的时候”“多少年后”,体现时间的非连续性。②好处:内容上,每一个事件都有时间上的前后呼应,使每个事件内部叙述完整;结构上,通过时间的跳跃,将不同事件一一叙述,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手法,让叙事更灵活;艺术效果上,使文章有层次感与张力,引发读者的思考与共鸣。 9.①这句话是作者对自己人生回顾时引发的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②他既写出了“我”按照自己的精神追求让该改变的一切有了变迁;③同时也传达出“我”没有虚度岁月,找到了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10.ADF 11.C 12.B 13.(1)等到王敦作乱的时候,国家的军队全都打了败仗,明帝想要率领将士们前去决战,乘上车子准备出发。(2)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历任郎官职务,本来就希图官职显达,并不想看重名誉与节操。 14.(1)记载人物,将“孝”置于评价明帝品性的突出地位。如“性至孝,有文武才略”。(2)记录事件,将“孝”作为评价明帝是否具备太子资格的主要依据。如“欲诬以不孝而废焉”。15.B 16.①往昔壮志:上片回忆壮岁从戎,词人彼时气吞残虏,拥雕戈西戍,尽显报国豪情。②现实牵挂:下片写如今功名梦断,泛舟吴楚,却仍悲歌伤怀,望着烟波牵挂秦关,心系国家失地。③流年之叹:“叹流年又成虚度”,因报国理想未酬而感慨时光空过,饱含对国家的热爱及未尽力的遗憾,凸显爱国情绪。17. 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 万里归船弄长笛 此心吾与白鸥盟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18.D 19.“跌”修改为“迭”;“尊”修改为“遵”;“匡”修改为“框”。 20.①漏刻分为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②浮箭也会上升 21.①“非匀定时间体系”指受到自然影响,时段划分不均匀的计时体系。②使用引号表示特定称谓,表明这是一种时间体系的名称。 22.①殷商时期出现时称计时法,依据自然现象和生活规律将一天划为十二时段。②古人还使用漏刻计时法,减少了对自然的依赖,但不够准确。③后来使用十二时辰计时,构建了稳定、精确的时间框架。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