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6张PPT)《大学之道》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百家争鸣常识积累题目解说、作品介绍01题目解说题目为编者所加。“大学”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与“小学”(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相对。“大学之道”指大人之学、成人之学的基本原理,即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作品介绍本文节选自《礼记·大学》。《礼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成书于西汉(戴圣汇编)。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作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宋元之后,四书成为封建科考的钦定书,《大学》为四书之首。梳理选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0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开宗明义提出“三纲”对个体主观精神状态的规定或启发。“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个体道德完善之后如何扩充至天下万民。前两者的最终发展归宿,也是发展目标。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知止而后有定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静而后能安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虑而后能得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定而后能静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安而后能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即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1第二句连用五个“而后”,形象地展现了大学的宗旨对人修身养性逐步影响的过程,从“知止”到“能得”,各方面的因素关系紧密。2第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3第一段小结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用“欲...先...”的句式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地“倒叙”八目,强调过程循序渐进。用“...而后...”的句式由近及远、由内而外地“正叙”八目,强调结果水到渠成。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思考:“八目”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目的、追求方法、步骤内修外治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过渡根本、关键“修身”是根本,也是关键,但修身不处于核心地位。“平天下”处于终极目标的地位,所以“平天下”应为核心。归纳总结回顾结构、明确主旨03“止于至善”“亲民”“明明德”目标步骤止定静安虑得身修心正意诚致知格物天下平国治齐家外王内圣主题归纳本文介绍了儒家文化的主体“三纲”“八目”,告诉人们,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摆脱外在诱惑、困扰,真心诚意地培养高尚的情操,才能够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进而使自己的家庭关系符合人伦道德,并最终实现建功立业、使天下太平的伟大理想。艺术特色04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运用排比、顶真,突出气势。本文语言气势磅礴,一气贯注,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排比、顶真的运用使内容更加紧密,论证力更强。0102艺术特色本课结束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课《大学之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