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和平区部分学校2025届九年级下学期模拟测试训练(一)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天津市和平区部分学校2025届九年级下学期模拟测试训练(一)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天津市和平区部分学校测试模拟九年级历史训练卷(一)
道德与法治和历史合场考试,合计用时120分钟。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为第1页至第5页,第Ⅱ卷为第6页至第8页。试卷满分100分。
答题时,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你考试顺利!
第I卷
注意事项:
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的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的信息点。
2.本卷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一位同学收集了下列图片,他研究的主题是:
A.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B.孔子与儒家思想
C.江南的开发 D.诸侯争霸
2.西汉武帝时期,不仅在西南夷地区初步建立起郡县行政体系,还派蜀人司马相如安抚蜀民,增强蜀地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这些措施有利于( )
A.休养生息政策推行 B.“推恩令”的实施
C.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D.光武中兴局面到来
3.魏晋以来,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不包括( )
A.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成良田
B.种植水稻,并进行育秧移栽
C.犁耕改进,施用粪肥技术得到推广
D.福建、广东成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4.科举制最大的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机制,这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材料表明科举制(  )
A.有利于形成新的价值取向
B.阻止了世家子弟的入仕
C.忽视了读书人品德的考察
D.提升了全社会文化水平
5.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对宋时的杭州写道:“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材料可以看出宋朝( )
A.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 B.人们日常生活丰富多样
C.工商业发展繁荣 D.人们生活水平迅速增长
6.明朝后期,政府腐败,加上倭寇骚扰,政府实行海禁。禁令限制了中国航海业的发展,而此时的欧洲航海业却迅猛地发展起来。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当时海上的霸主,他们甚至专门成立学校,培养航海精英。这表明当时(  )
A.倭寇骚扰导致海禁 B.中西发展轨迹迥异
C.西葡成为海上霸主 D.航海精英来自学校
7.下表内容为某学者对明代著名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中的插图所涉及的技术领域的统计。该表反映了( )
领域 农产品及其加工 衣料染织 金属铸锻 陶瓷砖瓦 造纸 交通工具
数量(幅) 33 12 32 13 10 5
占比(%) 26.83 9.76 26.02 10.57 8.13 4.07
A.明代手工业空前发达     B.经济发展推动消费的变化
C.以农为本的社会特征     D.古代科技服务于生产生活
8.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中国人认真地对民族战争背后的内容作出反应,并形成一种社会思潮而波及各个阶层,则无疑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体现这种“社会思潮”的主张是 (  )
A.“师夷长技以自强”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C.“变者天下之公理也”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9.1920年5月,《新潮》杂志刊文指出:“五四以前的中国是气息奄奄的静的中国;五四以后的中国是天机活泼的动的中国。”作者旨在强调五四运动( )
挽救了民族危亡 B.结束了军阀统治
C.推动了社会变化 D.促进了制度变革
10.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即将胜利之际,毛泽东诗兴大发,欣然写下(  )
A.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B.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维下夕烟
C.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D.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1.由于国民党战略方针的失误,导致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中国共产党逐渐成为抵御日军的主要力量,越来越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抗战主心骨。由此可见( )
A.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B.中国的抗战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支持
C.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D.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12.下图的漫画名为《庆祝后该是努力建设的开始》,上方是由喜庆的灯笼组成“双十”字样,灯笼上写着“联合国胜利”“中华民国万岁”等字样。下方的人物一手拿笔、尺、圆规,一手拿镰刀、锤子、铲子,准备投身祖国建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漫画出现的背景应该是( )
A.联合国成立 B.重庆谈判
C.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3.1895年2月以来,严复在天津《直报》上连续发文,呼吁变法刻不容缓;4月,广东、湖北举人数百名上书,要求变法,各省举人相继跟进;6月,巡抚陶模提出了十三点变法建议;就连被称作“老顽固”的大学士徐桐也上奏对闲员“痛加删汰”。这表明当时( )
A.变法诉求日趋强烈     B.革命形势逐渐成熟
C.阶级矛盾渐趋激化     D.革命思想逐步形成
14.表1为新中国成立后安徽某县水稻种植面积、总产、单产统计表。该表数据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表1
年份 种植面积(市亩) 水稻总产(万斤) 水稻单产(斤)
1950 1 168 191 43 611 373
1951 1 286 856 49 855 387
1952 1 619 638 74 995 463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5.20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的中国,处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与模式探索不进则退的临界点上,处在选择前进方向的十字路口上。在这关键时刻引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驶向光明的彼岸的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B.“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
C.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6.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17.以下对“一国两制”这一历史概念理解正确的是( )
A.“一国”就是一个独立的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B.“一国”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C.“两制”就是两种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D.“两制”就是两种制度,即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8.下表是建国以来中国海军的战略目标,据此可知,海军战略目标不断调整意在( )
时期 战略目标
20世纪50年代 保卫沿海沿江,实行沿岸防御
20世纪80年代 提出海军“近海防御”战略
21世纪以来 从近海防御型向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型结合转变
A.展示我国科技强军的成果 B.适应不同时期国防建设需要
C.表明我国多兵种部队建成 D.驱逐美国在亚洲的军事影响
19.公元2世纪的演说家阿利斯提德描述罗马城时写道:“所有的货物,所有现存的和曾经在的东西,贸易、航海、农业、金属加工,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者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这里汇合。这里看不到的东西,肯定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由此可知,当时的罗马城( )
A.生产技术高超 B.商品经济发达 C.社会分工细化 D.长途贸易兴盛
20.在欧洲早期殖民掠夺中,控制着波罗的海、印度及美洲的全部贸易,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国家曾经( )
A.在殖民争霸中被英国打败 B.拥有强大的“无敌舰队”
C.是最早进行殖民的国家 D.承认埃及有条件独立
21.法治发展见证文明进程。下列表述与历史事实相符的是(  )
①罗马法是近代很多国家法律的基础
②《权利法案》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③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
④《拿破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1872年德文版《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提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说明( )
A.社会主义成为世界的主要潮流 B.德国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
C.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变化 D.革命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
2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经济、政治危机,农民、工人的普遍不满以致武装暴动,促使它采取新经济政策”。据此可知,新经济政策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苏维埃政权 B.保证前线的胜利
C.加速工业化建设 D.调动生产积极性
24.1943年2月,美国总统在致斯大林的一封信中写道:“(苏联人民取得这一战役的胜利)制止了侵略的浪潮,成了盟军反侵略的转折点。” 这次成为“转折点”的战役是( )
A.莫斯科保卫战B.诺曼底登陆C.斯大林格勒战役D.攻克柏林
25.二战后,亚非地区掀起了实现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浪潮。下列历史事件能够佐证上述观点的有( )
①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②万隆会议 ③纳米比亚独立 ④“非洲年” ⑤卡斯特罗领导古巴革命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
2025年天津市和平区部分学校测试模拟九年级历史训练卷(一)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3大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材料一 从整体来考察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规律,不难看出,既有阶段性的和好,也有阶段性的战争。在和好阶段内,双方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好局面,尽量采取一些措施以求维持较长时间的和好;在战争阶段内,也有一些谋求和好的活动。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二 宋朝在雄州等地开设了榷场,作为双方经贸文化交流的主渠道。辽对宋朝的出口,有牲畜、矿物等特产。辽从宋朝进口了大量物资,民众的吃穿用住等越来越依赖宋朝的供应,甚至辽干脆放弃了铸币权,境内全部流通宋币。与此同时,大量中原书籍经由榷场流入辽,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使其更接近中原汉族士民。
——摘编自唐博《千年雄安:宋辽时代的榷场边贸》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规律有何特点。(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开设榷场的影响。(4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现今我们应如何处理民族关系。(6分)
27.我国自古以来一直坚持与不同文明之间进行交流互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唐朝对外交往具有自己突出的特点: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且具有持续性;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使节来往、留学生、贸易交流、宗教往来等。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 这三大发明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再次在航海方面,改变了整个世界许多事物的面貌和状态,并由此产生无数变化。
——弗兰西斯·培根《新工具论》
(1)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及影响。(4分)
(2)据材料二,写出我国古代“在战争中”“在航海方面”的重大发明,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共同影响。(6分)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对外交流的认识。(5分)
28.(20分)
【材料】
材料一:这是一次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在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恩格斯
材料二:“人是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理性的!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哈姆雷特》
【问题】
(1)材料一中“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进步的变革”是指什么运动?这场运动起源于哪个国家?(6分)
(2)材料二作品中集中体现了什么精神?作者的国籍是哪个国家的?(4分)
(3)在这场运动中,还有哪两位代表人物?及他们的代表作品?(4分)
(4)这场运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
1.A
2.C
3.D
4.A
5.C
6.B
7.D
8.A 
9.C
10.C
11.A
12.B
13.A
14.A 
15.C
16.C
17.B
18.B
19.B
20.A
21.B
22.D
23.A
24.C
25.D
26.(1)既有阶段性的和好,也有阶段性的战争
(2)促进经贸文化交流;丰富了民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推动了民族的交融(或加深各族人民间的相互了解)。
(3)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平等。
27.
(1)特点:对外交往范围广;具有持续性;形式多样。影响:促进了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2)发明:火药;指南针。共同影响: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3)认识:不同的文明交流,可以促进各自文明的发展。
28.
(1)文艺复兴;意大利;
(2)人文主义;英国;
(3)但丁、达·芬奇;《神曲》《最后的晚餐》等;
(4)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