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郴州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上期郴州市第三中学期中考试七年级
历史
总分:100分时量:60分钟
一、选择题(共16小题,共48分)
1. 唐代李商隐在《咏史》中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下列皇帝的活动最能佐证此王朝兴衰规律的是( )
A. 隋文帝、隋炀帝 B. 唐太宗、武则天
C. 赵匡胤、赵构 D. 铁木真、忽必烈
2. 据《资治通鉴》编译载:“贞观初年,太宗同意征用18岁以下男子服兵役。中书省拟定敕文,文件到门下省,魏征坚持认为不可,没有签署,前后来回多达四次,太宗发怒,召见并当面责备魏征……魏征以征税失信为例,劝说太宗减少税赋和兵役……太宗说,我的过错很大。于是收回成命。”这段材料描述了唐太宗( )
A. 勇于革新 B. 知人善用 C. 以史为鉴 D. 虚心纳谏
3. 与下框所述治国之策相关的封建帝王是( )
政治:打击敌对官僚贵族 经济:继续减轻人民负担 用人: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A. 隋文帝 B. 武则天 C. 唐太宗 D. 唐玄宗
4. 下表是某一时期的人口变化。这一变化说明( )
年份 户数 人口
754 约907万户 约5288万人
764 约293万户 约1692万人
A. 隋末战乱民不聊生 B. 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C. 唐朝统治基本瓦解 D. 五代十国战争连年
5. “这是一座约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宽阔的大道纵横交错。大道上时常挤满了波斯人、印度人、犹太人、亚美尼亚人和各种中亚人 ”《全球通史》对唐都长安的描述,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6. 他在唐玄宗时被征召入宫,开始专门从事天文历法研究,通过天文观测制定了《大衍历》。“他”是( )
A. 柳宗元 B. 僧一行 C. 孙思邈 D. 吴道子
7.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下列少数民族按照出现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匈奴——突厥——蒙古——女真
B. 匈奴——突厥——女真——蒙古
C. 蒙古——匈奴——突厥——女真
D. 突厥——女真——蒙古——匈奴
8. 宋真宗赵恒是北宋的第三位皇帝,据《宋史 真宗纪》记载:“真宗五年,代州进士李光辅善击剑,诣阙。帝曰:‘若奖用之,民悉好剑矣’。遣还。”。这能反映出( )
A. 重用文官担任要职 B. 北宋繁荣的社会经济
C. 强干弱枝治国策略 D. 崇文抑武的统治方针
9. 下表为秦国、北魏、北宋时期实行的变法。表中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
朝代 名称 部分措施
秦国 商鞅变法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北魏 孝文帝改革 实行军事改革,提高士兵训练水平和装备质量
北宋 王安石变法 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A. 促进对外交往 B. 提升军队战斗力
C. 发展商品经济 D. 提高行政效率
10. 某同学在学习“辽宋夏金元时期”时,绘制了四幅民族政权并立局面示意图,其中绘制正确的是( )
A. B.
C. D.
11.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尊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下列史实哪一项与此盟约无关( )
A. 辽军攻宋发生澶州之战 B. 北宋应允给辽岁币
C. 以后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D. 宋辽以淮水到大散关为界
12. 辽、金、西夏都铸造自己的钱币,并且铸造的是中华传统样式的圆形方孔钱,钱文大都以汉字书写,这反映了( )
辽“天赞通宝”货币 金“正隆元宝”货币
A. 宋与西夏边界贸易兴旺 B. 各民族政权间交流互鉴
C. 城市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D. 各民族政权间力量消长
13. 南宋诗人林升在《题临安邸》中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体现了南宋统治者( )
A. 偏安江南,安于现状 B. 一心求和,励精图治
C. 向往和平,发展经济 D. 立志北伐,收复中原
14. 某导演在拍摄历史电影时针对某一事件设计了如下场景,该事件涉及的政权是( )
蒙古士兵:“投降吧,你们的都城早已被攻破。”
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A. 南宋与元 B. 西夏与辽 C. 后周与辽 D. 南宋与金
15. 宋朝时期,随着城市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出现了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 )
A. 市 B. 瓦子 C. 勾栏 D. 邸店
16.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展现汴京商贸繁华的同时,也表现出了惊马闯市、船桥险情、官员争道、军力懈怠、城防涣散、消防缺失、商贸侵街、党祸渎文、酒患成灾等街头弊病,作者意在( )
A. 展现北宋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
B. 表达对社会危机和隐患的忧虑
C. 说明城市发展需要超前的规划
D. 突显国家盛世一统的宏大主题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历代统治者在治国理政方面都作出了大胆的尝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贵族垄断,选官看重门第。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摘编自《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从魏晋南北朝到隋朝时期,选官的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科举制度的确立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2)依据材料二,指出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为“稍夺其权”,北宋在地方采取了什么措施?
(3)由材料三可知,元朝统一全国后实行了什么制度?并依据材料三归纳行省的主要职能。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历代统治者采取不同治国理政方针的根本目的。
18. 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因此,发展经济是每个国家的重要举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A:“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唐]皮日休
B:“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唐]胡曾
材料二
材料三 据史书记载,汉朝时“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宋朝时,朝廷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摘编自《史记》和陆游《渭南文集》
(1)材料一中的哪则材料对该工程的评价持肯定态度?(填字母即可)据材料,其肯定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二中生产工具的名称。
(3)材料三说明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
19. 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文成公主的入藏,不仅保证了唐蕃间在政治上的长久友好关系,还将大唐的音乐、茶文化和医药典籍等传入了吐蕃。吐蕃文化中的马球运动、装束方式等也传入了大唐,为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材料二 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张继文《从现存若干文物文献看文成公主入蕃对唐蕃经济文化的影响》
政权 民族关系
辽与宋 共存165年,和平时期122年,失和时期仅43年
宋与夏 1038年开始不断有边境战争,1044年议和。1084年再次交战。1098年后再无大规模战争
夏与金 共存110多年,1122-1123年边境战争后议和,维持至1211年蒙古攻金
——《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材料三 元朝的民族融合并不是单向的,而是民族之间互相影响、接受和包容,它不是强制同化的结果,而是在长期交往和共同生活中自然浸润而成的。在多民族共居的情况下,蒙古人、色目人带来了他们的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同时他们主动学习儒家文化,涌现出一大批少数民族诗人、艺术家。各族人士通过婚姻、诗文酬答、宴会雅集等交流,深化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文化面貌和生活习惯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元朝强化了中华民族一体格局》
材料四 2024年来,郴州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传承创新优秀民族文化,2所学校入围“湖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深入推进民族乡村对口帮扶工作,……北湖、苏仙、资兴等9个县市区对口帮扶43个散居民族村,共实施帮扶项目121个,总投入资金1.75亿元。
——湖南日报2024年郴州统战工作亮点回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成公主嫁给的吐蕃赞普是谁?并概括文成公主入藏的积极意义。
(2)依据材料二表格中的信息,归纳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民族交融的特点及产生的积极影响。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处理民族关系?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长安城的牡丹年年盛放,见证着一个王朝以开放为血脉、以包容为筋骨。贞观初年,玄奘孤身西行,穿越流沙与雪山,以脚步丈量信仰的厚度。十年跋涉,带回的不仅是数卷梵文佛经,更让大唐的胸襟融贯天竺的星光。贞观四年,突厥臣服,唐太宗以“爱之如一”的襟怀,被尊奉为“天可汗”。草原的鹰旗与中原的龙纹共舞,长安的朱雀大街回荡着万邦来朝的赞颂。遣唐使来华的帆影翩然而至,他们带着对盛唐的仰望而来,满载长安的星辉而去。十载后,文成公主的嫁辇碾过雪域,布达拉宫的壁画至今低语着这场跨越千年的和亲。而鉴真六渡沧溟,双目失明仍以心为炬,奈良的唐招提寺终成佛光东渐的灯塔。
——摘编自王潇然《风流长安》
阅读以上材料,提取两个中外文化交流历史事件,结合所学拟定一个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不得照抄原文)
2025年上期郴州市第三中学期中考试七年级
历史
总分:100分时量:60分钟
一、选择题(共16小题,共48分)
【1题答案】
【答案】A
【2题答案】
【答案】D
【3题答案】
【答案】B
【4题答案】
【答案】B
【5题答案】
【答案】C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B
【8题答案】
【答案】D
【9题答案】
【答案】B
【10题答案】
【答案】C
【11题答案】
【答案】D
【12题答案】
【答案】B
【13题答案】
【答案】A
【14题答案】
【答案】A
【15题答案】
【答案】B
【16题答案】
【答案】B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题答案】
【答案】(1)变化:看重门第转变为隋朝时期的注重学识
影响: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它的延续和完善,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使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用人制度逐渐确立。它不仅扩大了统治基础,对社会阶层流动也起到积极作用,还显著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一直延续了约1300年。
(2)原因:方镇太重,君弱臣强
措施:北宋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并设置通判监督知州;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由中央掌控地方财赋;将地方精兵编入禁军,收归中央统辖。
(3)制度:行省制度
职能: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4)目的:维护封建统治(或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确保统治者的权力和地位)
【18题答案】
【答案】(1)肯定态度:A
依据:该材料认为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肯定了大运河加强南北经济交流、促进商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2)名称:图1:曲辕犁 图2:筒车
(3)变化:经济重心南移
原因: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社会相对安定;统治者重视南方经济发展等。
(4)因素:水利工程的修建; 生产工具的改进(如曲辕犁、筒车);人口迁移与民族交融;社会环境的稳定; 统治者的政策支持等。
【19题答案】
【答案】(1)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积极意义:保证了唐蕃间在政治上的长久友好关系;促进唐蕃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汉藏两族的友好往来;促进唐朝与吐蕃文化交流与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吐蕃文化的发展;丰富了中原文化。
(2)特点:有战有和,和为主流(既有阶段性的友好,也有阶段性的战争)。
(3)特点:具有双向性;具有主动性;在长期交往中自然形成。
积极影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深化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方式:坚持民族平等与尊重差异;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20题答案】
【答案】历史事件:玄奘西行、遣唐使来华
观点:唐朝的开放包容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
论述:唐朝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王朝,这种特质极大地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贞观初年,玄奘孤身西行前往天竺,历经十年艰辛,带回大量佛经。他的西行不仅为中国佛教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还促进了中印文化的深度交流,让大唐的文化视野更加开阔。同时,隋唐时期,日本派到中国的使团称为遣唐使,遣唐使不仅允许其进入长安,还安排他们学习唐朝典章制度(如三省六部制)、文化艺术(如书法、诗歌)和生产技术(如纺织、建筑),使唐朝的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画艺术、建筑技术、社会风俗、佛教等传到日本,直接推动日本社会变革,实现了唐朝文化的跨区域传播。 遣唐使也带来了日本的特色文化。例如,日本的音乐曾在唐朝宫廷演出,成为长安多元音乐的一部分;进一步凸显唐朝文化的包容度。
综上,唐朝的开放包容如同桥梁,连接起中外的文化交流,让唐朝文化在交流中愈发繁荣,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