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1.(2024三上·五华期末)气象学家( )对天气和气候变化的规律不断观察、仔细分析和认真总结,为防灾减灾和国家建设提供了基本依据。A.伽利略 B.珍妮·古道尔 C.竺可桢2.(2024三上·五华期末)水结冰的实验中,在盛满碎冰的容器里加入食盐的作用是( )。A.制造更低的温度 B.使碎冰不融化 C.升高温度3.(2024三上·五华期末)课本提示我们“尽量不要燃放孔明灯”,主要是因为( )。A.制作工序复杂 B.易引发火灾 C.浪费燃料4.(2024三上·五华期末)在科学课上我们用电吹风的热风吹一小块冰,冰块融化了,这说明冰融化时会( )热量。A.吸收 B.放出 C.不吸收也不放出5.(2024三上·五华期末)如图,小五在试管里的冰面高度做了一个标记。当冰完全融化成水以后,水面高度会( )。A.高于标记刻度 B.低于标记刻度 C.和原来一样6.(2024三上·五华期末)如果要加快冰糖的溶解速度,最佳方案是( )。A.搅拌 B.用热水 C.用热水并搅拌7.(2024三上·五华期末)下列物质,不能在水中溶解的是( )。A.味精 B.小苏打 C.沙8.(2024三上·五华期末)要使用过滤的方法分离两种物质,这两种物质应该( )。A.只能有一种溶解于水B.两种都可溶解于水C.两种都不能溶解于水9.(2024三上·五华期末)下列变化中,与水结冰变化不同的是( )。A.把纸烧成灰 B.把玩具拆散 C.把纸撕碎10.(2024三上·五华期末)水和空气共同具有的特征是( )。A.都是白色 B.都会流动 C.都看不见11.(2024三上·五华期末)实验时,把纸团粘在杯底,将杯子倒过来竖直压入水中,纸不会湿的原因是( )。A.空气能占据空间B.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C.空气具有流动性12.(2024三上·五华期末)注射器抽进空气后堵住管口,将活塞向下压,活塞能够被压下去一些,放开后,活塞会回弹,根据这个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空气能占据空间B.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C.活塞不能压到底,说明空气不能被压缩13.(2024三上·五华期末)小五买了一个新篮球,没充气之前的质量是500克,充足气后的质量可能( )。A.仍然是500克 B.大于500克 C.小于500克14.(2024三上·五华期末)使用简易天平测量空气的质量,最适合用来做称量物体的是( )。A.回形针 B.苹果 C.水杯15.(2024三上·五华期末)如图,实验中袋子会上升,合理的解释是( )。A.袋子本身变轻了B.教室里有风C.空气受热后会膨胀变轻而上升,带着袋子一起上升16.(2024三上·五华期末)如图所示,在模拟“风”的形成实验中,点燃蜡烛后盒外蚊香的烟会( )。A.进入盒子中 B.垂直往上飘 C.向四面八方飘17.(2024三上·五华期末)关于空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能自己产生,所以不需要保护B.动物、植物和人类都离不开空气C.纯净的空气是有颜色的18.(2024三上·五华期末)下列选项属于描述天气的是( )。A.西双版纳常年炎热湿润B.昆明明天有阵雨C.昭通四季分明19.(2024三上·五华期末)下列温度计上读数是3℃的是( )。A. B. C.20.(2024三上·五华期末)在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 )。A.阳光下 B.教室里 C.树荫下通风处21.(2024三上·五华期末)下列三个容器,最适合做雨量器的是( )。A. B. C.22.(2024三上·五华期末)当风向标的箭头指向东时,此时刮的是( )。A.西风 B.东风 C.北风23.(2024三上·五华期末)下列词语表示晴天特征的是( )。A.阳光灿烂 B.阴雨连绵 C.乌云密布24.(2024三上·五华期末)下列在天气日历中不需要记录的内容是( )。A.每天的降水量 B.动物的行为 C.每天的风向和风速25.(2024三上·五华期末)天气预报主要由全球各地的( )制作并发布。A.电视台 B.气象部门 C.互联网站26.(2024三上·五华期末)研究水。小华在实验室取了五杯50mL的水进行实验探究,1号杯没有加盖,2号到5号杯都加了盖子。(1)如图甲所示,一周后杯子里水量最少的是( )。A.1号杯 B.2号杯 C.3号杯(2)如图乙所示,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不需要记录的是( )。A.水沸腾时的温度B.水中、水面和水面之上的各种现象C.水的颜色(3)如图乙所示,给杯中的水持续加热,水沸腾后的温度会( )。A.持续上升 B.持续下降 C.稳定不变(4)使用酒精灯时,下列方法错误的是( )。A.用外焰加热B.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其他酒精灯C.用灯帽盖灭酒精灯(5)在测量2号杯的水温时,同学操作错误的是( )。A.手拿温度计的上端B.视线与温度计的液面相平C.把温度计拿出水面再读数(6)小五把洗过的衣服晾在阳台上,几天后衣服干了,这是因为( )。A.水被衣服吸收了 B.水蒸发了 C.水变成了小水珠(7)3号杯中的水结冰时,若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温度计示数更接近( )。A.4℃ B.0℃ C.-4℃(8)取20克食盐和小苏打,分别放入4号杯和5号杯(两杯水温相同),充分搅拌,水中溶解的食盐比小苏打( )。A.少 B.多 C.一样多(9)在研究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量时,观察到加入第19克食盐经过充分搅拌后仍然没有完全溶解,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克数是( )。A.18克 B.19克 C.20克(10)如图丙、丁所示,图 中装置能分离水和食盐。(2024三上·五华期末)找空气。科学老师布置了一个实践任务:回家“找空气”。回家后,小华向爸爸求助。爸爸说:“空气就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想办法叫它现原形!”爸爸先拿着扇子对着小华扇了扇。接着,小华拿来一个空塑料袋,往空中一套,然后扎紧袋口,用手捏一捏“空袋子”。最后,小华端来一盆水,往水里投入了几块砖头和土块。小华找到空气了吗?27.爸爸扇扇子时小华能感受到空气,说明空气具有( )的特征。A.很轻 B.会流动 C.可以被压缩28.“空袋子”里其实装的是空气,用手触摸时,小华能感受到的是( )。A.袋子鼓鼓的,摸起来有点软B.袋子里的空气是无色的C.袋子里的空气有气味29.把砖块和土块投入水中,能说明砖块、泥土里也有空气的现象是( )。A.水变色了 B.水变浑浊了 C.有气泡冒出30.下列不属于空气的特征的是( )。A.没有颜色 B.没有气味 C.有固定的形状31.下列可以证明空气存在的是( )。A.被吹鼓起来的气球B.玻璃杯看起来是透明的C.人在水里不能呼吸32.在做“热气球”模拟实验时,用纸筒罩住蜡烛的主要目的是( )。A.使“热气球”保持结构完整B.防止蜡烛倾斜倒下C.更集中地加热空气,防止塑料袋被烫坏33.被加热后的空气会( )。A.向上流动 B.向下流动 C.不流动34.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可以利用空气做许多事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人们利用空气流动来发电B.用打气筒把空气打进自行车车胎里,使自行车跑得又快又稳C.使用煤气灶时,煤气没有空气也可以燃烧(2024三上·五华期末)观天气。小华计划周六去翠湖公园游玩,为此她查看了近期的天气预报,如图所示。35.关于天气预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每一次预报都是准确无误的B.天气预报和实际天气情况可能会不同C.天气预报一点都不准36.为了准确知道周六当天的气温变化,小华可以携带下列工具中的( )进行测量。A.雨量器 B.气温计 C.体温计37.根据天气预报,小华周六不应该( )。A.带雨伞 B.穿防晒服 C.穿羽绒服38.12月29日,红旗飘向( )。A.西南方 B.西方 C.东北方39.12月28日的最高气温是( )。A.5℃ B.8℃ C.13℃40.如果把天空当作一个圆,把云量填到这个圆里表示天气,下列图形能够表示12月28日天气情况的是( )。A. B. C.41.如果12月28日这天,24小时内下了三场雨,这一天降雨量是( )。A.最大的那场雨的降雨量B.三场降雨量的平均值C.三场雨降雨量累加的总量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识点】科学常识【解析】【分析】从人物领域和贡献来看,伽利略是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以天文观测和力学研究闻名,与气象学无关;珍妮 古道尔是动物学家,长期研究黑猩猩,专注于动物行为学领域,也不涉及气象;而竺可桢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他一生致力于对天气和气候变化规律的观察、分析与总结,其研究成果为我国防灾减灾工作和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依据,因此答案是C选项。2.【答案】A【知识点】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解析】【分析】碎冰中加入食盐会发生盐溶吸热现象,同时食盐能降低冰的熔点(即冰的凝固点),让冰在低于0℃的温度下也能融化,这个过程会吸收周围热量,从而制造出比0℃更低的温度,满足水结冰实验对低温环境的需求。而B选项的使碎冰不融化和C选项的升高温度均与实际作用相反,因此答案是A选项。3.【答案】B【知识点】安全常识【解析】【分析】孔明灯的核心风险在于其底部有燃烧的火源,升空后受风力、气流影响,飞行轨迹无法控制,一旦接触到易燃物(如树木、房屋、电线等),极易引发火灾,对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A 选项和C选项都不是主要原因,因此答案是B选项。4.【答案】A【知识点】冰的融化【解析】【分析】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就会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用电吹风的热风吹冰,就是给冰提供了热量,冰吸收这些热量后,自身温度升高并逐渐融化,由固态的冰变成液态的水,所以这说明冰融化时会吸收热量,因此应选A选项。5.【答案】B【知识点】冰的融化【解析】【分析】把一块冰放进容器里,标记好冰对应的水面高度。等冰慢慢融化成水后,会发现水面下降了。这是因为冰比较松散,占据的空间大,而融化成水后,水的聚集性更强,占据的空间变小了。就像图里试管中的冰,原本冰在试管里占据的空间(对应标记的冰面高度)更大,完全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变小,所以水面高度会低于标记刻度,因此应选B选项。6.【答案】C【知识点】加快溶解【解析】【分析】加快溶解的方法主要有:搅拌、碾碎和增加温度等。热水能让冰糖颗粒更快地散开,相比冷水,能缩短冰糖融入水中的时间。搅拌能让杯子里的水流动起来,避免冰糖沉在杯底慢慢化,让水和冰糖颗粒更快地接触,进一步加快溶解。单独用热水或单独搅拌,都能让冰糖溶解得更快,但用热水并搅拌能把两种加速效果结合起来,热水帮助冰糖快速散开,搅拌又让水持续与冰糖接触,所以这种方案能让冰糖溶解得最快,是最佳选择,应选C选项。7.【答案】C【知识点】溶解【解析】【分析】判断物质能否在水中溶解,关键看其放入水中后,是否会“消失不见”并形成均匀、稳定的液体(溶液)。A选项,味精放入水中,搅拌后会逐渐化掉,最终看不见固体颗粒,形成透明、均匀的液体,且静置后不会出现沉淀,属于能在水中溶解的物质。B选项,小苏打,放入水中,经过搅拌也会慢慢分散,最终形成均匀的液体,没有固体残留,符合溶解的特点,能在水中溶解。C选项,沙放入水中后,无论怎么搅拌,固体颗粒始终清晰可见,静置一段时间后,沙会全部沉到杯底,无法形成均匀、稳定的液体,所以沙不能在水中溶解。综上,应选C选项。8.【答案】A【知识点】物质的分离【解析】【分析】过滤的核心原理是用滤纸(或滤网)作为小筛子,让能溶解在水中的物质随水流过去,而不能溶解的固体颗粒被拦住,从而实现分离。因此,能通过过滤分离的两种物质,必须满足一个关键条件:只有一种物质能溶解于水,另一种不能溶解于水。如果两种物质都能溶解于水(比如盐和糖的混合物),它们都会变成微小粒子融入水中,过滤时会一起随水流过滤纸,无法被分开;如果两种物质都不能溶解于水(比如沙子和石子的混合物),它们都会以固体颗粒形式存在,过滤时会一起被滤纸拦住,同样无法分离。因此,应选A选项。9.【答案】A【知识点】物理变化【解析】【分析】 水结冰只是从液态变成固态,本质还是水,属于没有新物质生成的物理变化。A选项,纸燃烧后变成了灰烬,灰烬的成分和原来的纸完全不同,是产生了新物质的化学变化,与水结冰的物理变化本质不同。B选项,只是将玩具的零件分开,零件本身没有变成新东西,和水结冰一样,属于物理变化。C选项,纸从整张变成碎片,物质本身还是纸,没有新物质产生,同样属于物理变化。综上,应选A选项。10.【答案】B【知识点】探究水的特征;空气的特征【解析】【分析】A选项,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空气也是无色的,两者都不是白色,该选项错误。B选项,水可沿容器边缘流动,能形成河流、水流;空气可形成风,能通过窗户缝隙等流动,“会流动”是两者共有的特征,该选项正确。C选项,水是可见的(如杯子里的水、湖面的水),只有空气在纯净且无杂质时难以直接看见,两者并非都看不见,该选项错误。综上,应选B选项。11.【答案】A【知识点】空气能占据空间【解析】【分析】实验中纸不会湿的原因是空气能占据空间。当杯子倒过来竖直压入水中时,杯内原本充满了空气,这些空气会牢牢占据杯子内部的空间,阻止外面的水进入杯中接触纸团。最终,纸团因为没有接触到水而保持干燥。这个现象和空气的没有固定形状、具有流动性的特点无关,原理是空气能占据空间,因此应选A选项。12.【答案】C【知识点】压缩空气【解析】【分析】注射器里有空气,堵住管口向下压活塞,能压下去一些,这说明空气能被压缩(只是不能被无限压缩);放开后活塞回弹,是因为被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要恢复原来的体积;而空气原本在注射器里,也能说明空气能占据空间。C选项“活塞不能压到底,说明空气不能被压缩”的说法是错误的。活塞不能压到底,恰恰是因为空气能被压缩,但又不是能被无限压缩的,压缩到一定程度就有反弹的力,所以压不到底,并不是空气不能被压缩。因此,应选C选项。13.【答案】B【知识点】探究空气是否具有质量【解析】【分析】篮球没充气时,质量主要是蓝球本身的500克;充足气后,球内会进入大量空气,而空气虽然很轻,但仍有质量。这些空气的质量会叠加到球皮质量上,因此充足气后的篮球总质量会大于500克,因此应选B选项。14.【答案】A【知识点】测定一袋空气的质量【解析】【分析】空气质量极轻,需要用质量同样很小的物体才能通过天平的平衡变化体现出空气的质量。1升空气的质量约1.29克,即使收集较多空气,总质量也非常小,而回形针的质量通常只有1-2克,当天平一端放装有空气的容器,另一端添加回形针时,只需几颗就能让天平平衡,从而通过回形针的数量估算空气质量。其他选项,苹果的质量通常有100-200克,空水杯质量约20-50克,它们的质量都远大于空气,即使加上空气,天平也几乎不会有明显倾斜,根本无法测量出空气的微小质量。因此,应选A选项。15.【答案】C【知识点】制作热气球【解析】【分析】从实验来看,袋子里的空气受热后,体积会膨胀,同时变得比周围的冷空气轻。就像热气球里的空气受热后上升一样,这些受热变轻的空气会带着袋子一起往上升。而A选项,袋子本身的重量并没有变化;B选项,教室里如果没有特意制造风,是不会有能让袋子上升的风的,所以合理的解释是空气受热后膨胀变轻上升,带着袋子一起上升,应选C选项。16.【答案】A【知识点】风【解析】【分析】当点燃盒子里的蜡烛后,蜡烛燃烧会使盒子内的空气受热。根据热空气的性质,热空气会膨胀、变轻,从而向上运动。此时,盒子内部上方的空气因受热上升,导致盒子下方形成相对的低压区域。而盒子外面的空气温度相对较低,会更重,为了补充盒子下方因热空气上升而形成的空缺,盒外的空气就会从开口处(比如蚊香所在的一侧开口)流向盒子内部。蚊香产生的烟会随着这股流向盒子内部的空气流动,进入到盒子当中。所以,盒外蚊香的烟会进入盒子中。因此,应选A选项。17.【答案】B【知识点】空气和我们的生活【解析】【分析】A选项错误。空气的主要成分(如氧气、氮气)通过自然循环维持平衡,但人类活动(如污染、过度消耗)会破坏这种平衡,因此空气需要保护。B选项正确。动物和人类依赖空气中的氧气呼吸,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三者都离不开空气。C选项错误。纯净的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它的颜色。综上,应选B选项。18.【答案】B【知识点】天气现象【解析】【分析】天气是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而气候是长时间的平均状态。B选项中昆明明天有阵雨,描述的是昆明未来一天(短时间)内的具体降水情况,符合天气的定义;A选项的西双版纳常年炎热湿润和C选项的昭通四季分明,均是对当地多年大气状况的稳定总结,属于气候范畴,而非天气。因此,应选B选项。19.【答案】B【知识点】温度计【解析】【分析】温度计的刻度中,0℃是一个分界点,0℃以上是零上温度,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高;0℃以下是零下温度,数字越大(绝对值)表示温度越低,每一小格代表 1℃。A选项中,液柱顶端与0℃刻度线对齐,读数是0℃。B选项中,液柱顶端在0℃刻度线以上,从0℃往上数 3 小格,所以是零上3℃,读数为 3℃。C选项中,液柱顶端在0℃刻度线以下,是零下的温度。综上,应选B选项。20.【答案】C【知识点】测量气温【解析】【分析】测量气温需要获取不受局部热源(如阳光直射)或封闭环境(如教室)干扰的、能代表周围大气的真实温度。A选项,阳光直射会使测量仪器(如温度计)被直接加热,导致读数远高于实际大气温度,无法反映真实气温。B选项,教室是相对封闭的空间,人员活动、设备散热等会使室内温度与室外大气温度存在差异,也不能代表外界真实气温。C选项,树荫能避免阳光直射对仪器的额外加热,通风则能保证仪器周围的空气与外界大气充分流通,这样测出的温度才是更准确的、能代表当地的气温。综上,应选C选项。21.【答案】B【知识点】雨量器【解析】【分析】雨量器是用于测量一段时间内累积降水量的仪器,通常采用直筒状的容器,能通过筒内雨水的高度准确反映降雨量的多少。雨量器需要能准确测量降雨量,直筒形状(如圆柱体)的容器,它的横截面积上下是一样的。这样雨水在里面的高度变化能直接、准确地反映出降雨量的多少。而A选项是上宽下窄的容器,C选项是上窄下宽的容器,它们的横截面积不均匀,雨水高度变化和实际降雨量的对应关系就不准确了,所以最适合做雨量器的是B选项。22.【答案】B【知识点】风的大小和方向【解析】【分析】 风向指的是风从哪个方向吹来,比如东风就是风从东方吹向西方,而风向标的设计特点是箭头会始终对着风吹来的方向,因为它的尾翼面积比箭头大,风吹来时尾翼会被推动,带着风向标转到箭头正对来风方向的位置才会稳定。所以当风向标的箭头指向东时,就说明风是从东方吹来的,此时刮的就是东风,应选B选项。23.【答案】A【知识点】天气现象【解析】【分析】A选项,阳光灿烂直观体现了天空晴朗、阳光充足的状态,这是晴天最典型的特征;B选项,阴雨连绵描述的是持续下雨的天气;C选项,乌云密布指天空被大量乌云覆盖,二者均属于阴天或雨天的特征,不符合晴天定义因此,表示晴天特征的是A选项。24.【答案】B【知识点】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解析】【解答】A、降水是一种天气情况,因而天气预报需要记录降水量,不符合题意。B、动物行为不属于天气情况,因而不需要记录在天气日历中,符合题意。C、风属于天气情况,因而天气日历需要记录风向和风速,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雨、雾、晴、阴等都属于天气情况。25.【答案】B【知识点】天气预报的制作【解析】【分析】电视台和互联网站多是天气预报的传播渠道,负责向公众播放或展示预报内容;而全球各地的气象部门才是专业制作和发布天气预报的机构,它们通过监测气象数据、分析天气系统来生成准确的预报信息,是天气预报的核心来源,因此答案选B选项。26.【答案】(1)A(2)C(3)C(4)B(5)C(6)B(7)B(8)B(9)A(10)丁【知识点】水的蒸发;温度计;水的溶解能力;物质的分离【解析】【分析】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温度高低和液体表面积大小 。加快溶解的常见方法:搅拌、加热、研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①放对位置。测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完全浸入液体中,不碰容器底和壁;②等够时间。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比如测体温需等待5-10分钟。③读准数值。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体温计可离开),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柱的上表面相平。(1)水存在蒸发现象,也就是液态水会慢慢变成气态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1号杯没有加盖,杯中的水与空气接触的面积大,蒸发过程不受阻碍,水分散失得更快;而2号到5号杯都加了盖子,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水的蒸发,水分散失相对慢很多。所以一周后,1号杯里的水量最少,应选A选项。(2)A选项水沸腾时的温度是很关键的观察点;B选项水中、水面和水面之上的各种现象,像加热初期水中出现小气泡,随着温度升高气泡变大,到水沸腾时水面翻滚、产生大量水蒸气等,这些现象能反映水加热过程中的状态变化。而C选项水的颜色一般是稳定的,在加热过程中通常不会发生改变,所以不需要记录水的颜色,因此选C选项。(3)水有固定的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当对水持续加热到沸腾后,水会持续吸收热量,但这些热量用于使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而不是升高温度,所以水沸腾后的温度会稳定在沸点不变,不会持续上升或下降,应选C选项。(4)A选项,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所以用外焰加热是正确的操作,能提高加热效率。B选项,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其他酒精灯,酒精容易从酒精灯中洒出,遇到明火就会燃烧,极易引发火灾,这是严重违反酒精灯使用规范的错误操作。C选项,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是通过隔绝空气的方式灭火,这是正确的熄灭酒精灯的方法。因此,应选B选项。(5)测量水温时,温度计的使用要求是: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的水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留在水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如果把温度计拿出水面再读数,温度计离开水后,周围空气的温度和水温不同,会使温度计的示数发生变化,导致测量的水温不准确,所以C选项的操作是错误的,因此应选C选项。(6)衣服洗过之后含有水分,将其晾在阳台上,衣服上的水会发生蒸发现象。蒸发是指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水会从液态慢慢变成气态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所以几天后衣服就干了,而不是水被衣服吸收,也不是水变成小水珠,应选B选项。(7)水有固定的凝固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结冰时的温度是0℃。当3号杯中的水开始结冰时,此时水的温度会稳定在0℃左右,所以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示数更接近0℃。4℃是水密度最大时的温度,-4℃低于水的凝固点,此时水已经完全结冰了,不符合水正在结冰时的温度情况,应选B选项。(8)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在相同的水温等条件下,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即相同质量的水,能溶解的食盐的量比小苏打的量更多。所以取20克食盐和小苏打分别放入相同水温的4号杯和5号杯,充分搅拌后,水中溶解的食盐会比小苏打多,应选B选项。(9)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当往水中加食盐,加到第19克时,充分搅拌后还有食盐没溶解,这就说明此时水已经达到了溶解食盐的最大限度,之前加入的18克食盐是能完全溶解在水中的,所以食盐在该水中的溶解克数是18克,应选A选项。(10)分离水和食盐,可利用水的蒸发特性。图丁的装置是蒸发装置,通过加热,能使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散发掉,而食盐会留在蒸发皿中,从而实现水和食盐的分离;图丙的装置是用于搅拌溶解的,只是让食盐更快地溶解在水中,无法分离水和食盐,应填丁。(1)如图甲所示,三天后杯子里水量最少的是敞口的1号杯。(2)观察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和温度的变化,记录水沸腾时的温度,并观察水沸腾时,水中、水面和水面之上的各种现象。所以加热过程中不需要记录的是水的颜色。(3)水加热到沸点发生沸腾现象,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保持不变。如图乙所示,给2号杯中的水加热,等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4)用酒精灯加热时,用外焰加热、用灯帽盖灭酒精灯,严禁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其他酒精灯。(5)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时,要注意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比如用手拿温度计的上端,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的液面相平等,把温度计拿出水面再读数的方法是错误的。(6)蒸发是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把洗过的衣服晾在阳台上,几天后衣服干了,这是因为水变成了水蒸气散失到空气中去了。(7)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8)取20克食盐和小苏打,分别放入4号杯和5号杯,充分搅拌,水中溶解的食盐比小苏打多,因为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9)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许多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但是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是有限的,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研究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量时,观察到第19克食盐经过充分地搅拌后仍然没有完全溶解,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份数是18克。(10)如图丙、丁所示,图丁加热装置能分离水和食盐。【答案】27.B28.A29.C30.C31.A32.C33.A34.C【知识点】空气的特征;制作热气球;空气和我们的生活【解析】【分析】(1)爸爸扇扇子时,扇子的运动推动了周围的空气,使空气产生流动,小华感受到的风就是空气流动的体现。这一现象说明空气具有会流动的特征,A选项很轻在该情境中未体现,C选项可以被压缩也与扇扇子让小华感受到空气的现象无关,因此应选B选项。(2)空袋子里装了空气后,空气占据了袋子内部的空间,使得袋子被撑得鼓鼓的,用手触摸时,能直接感受到袋子是鼓鼓的、摸起来有点软。B选项空气是无色的,这一特征无法通过手触摸感知;C选项通常情况下空气是没有气味的,同样也不能通过手触摸来感受,所以选A选项。(3)砖块和土块内部存在缝隙,缝隙中含有空气。当把它们投入水中时,水会挤压砖块和土块,使内部的空气被排挤出来,从而形成气泡冒出,这一现象能说明砖块、泥土里有空气。A选项水变色一般是有其他有颜色的物质进入水中,B选项水变浑浊多是因为有不溶性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都不是空气存在的体现,所以选C选项。(4)空气是一种气体,气体的特性是没有固定的形状,它会根据所装容器的形状而改变自身形状,比如在气球里是气球的形状,在瓶子里是瓶子的形状。而A选项空气确实没有颜色,属于空气的特点;B选项没有气味,也属于空气的特点;C选项有固定的形状不属于空气的特征。因此应选C选项。(5)被吹鼓起来的气球,是因为里面充满了空气,空气占据了一定的空间,从而让气球鼓起来,这直接证明了空气的存在。B选项玻璃杯透明是玻璃杯本身的光学特性,和空气是否存在没有关系。C选项人在水里不能呼吸,是因为水里溶解的氧气量少,不能满足人的呼吸需求,但这并不能直接证明空气的存在,所以选A选项。(6)在热气球模拟实验中,蜡烛燃烧会加热周围的空气。用纸筒罩住蜡烛,一方面,纸筒可以将蜡烛燃烧产生的热量更集中地传递给周围的空气,让空气更快、更充分地受热,从而使“热气球”(通常是塑料袋等轻质材料)能更好地因为热空气上升而飞起来;另一方面,纸筒能起到一定的隔离作用,防止蜡烛的火焰直接接触到塑料袋,避免塑料袋被火焰烫坏,所以主要目的是更集中地加热空气,防止塑料袋被烫坏,选C选项。(7)当空气被加热时,它的体积会膨胀,这就导致空气会变得更轻。被加热后的空气因为变轻,所以会向上流动。比如生活中的热气球,就是利用火焰加热气球内的空气,使空气受热膨胀、变得更轻,从而带着热气球向上飞,因此应选A选项。(8)A选项,空气流动会形成风,人们可以利用风力来发电,是常见利用空气的方式,该说法正确。B选项,用打气筒把空气打进自行车车胎里,车胎内有了足够的空气,能保持合适的气压,让自行车行驶时更加平稳、轻快,该说法正确。C选项,燃烧需要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因为空气中含有氧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煤气属于可燃物,在使用煤气灶时,煤气燃烧必须有空气(提供氧气)参与。如果没有空气,就缺少了氧气这一燃烧条件,煤气是无法燃烧的,C选项的说法错误。综上,应选C选项。27.风是由于空气的流动形成的。爸爸扇扇子时,空气流动起来形成了风,小华能感受到风,这说明空气是会流动的,因此应选B选项。28.用手触摸装着空气的“空袋子”,能直接感受到袋子是鼓鼓的,摸起来有点软,而空气无色、通常无气味,这些用手触摸是感受不到的,因此应选A选项。29.把砖块和土块投入水中,有气泡冒出,这些气泡就是砖块、泥土里含有的空气跑出来形成的,能说明它们里有空气;水变色、变浑浊不是空气存在的表现,应选C选项。30.空气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会充满它所在的容器;而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所以有固定的形状不属于空气的特征,应选C选项。31.被吹鼓起来的气球里面装的是空气,能证明空气存在;玻璃杯透明是玻璃杯自身的特点,和空气无关;人在水里不能呼吸是因为水里没有足够供人呼吸的空气(氧气),但这不是直接证明空气存在的现象,所以选A选项。32.在热气球模拟实验中,用纸筒罩住蜡烛,一方面可以更集中地加热周围的空气,让空气受热上升,使热气球(塑料袋)飞起来;另一方面也能防止蜡烛的火焰直接接触塑料袋,避免塑料袋被烫坏,所以选C选项。33.空气被加热后,体积会膨胀,这使得它的密度变小,会向上运动,所以被加热后的空气会向上流动,这也是热气球升空的原理,因此,应选C选项。34.燃烧需要氧气(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煤气燃烧时必须有空气(氧气)参与,没有空气的话,煤气无法燃烧,所以C选项说法错误。A选项,空气流动形成风,能用来发电;B选项,把空气打进自行车车胎,车胎有足够气压,自行车能跑得又快又稳,这两个选项说法都是正确的。因此应选C选项。【答案】35.B36.B37.B38.C39.B40.C41.C【知识点】天气对生活的影响;认识气温计;降雨量等级;风的大小和方向;天气预报的制作【解析】【分析】天气指的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大气的综合状况,像某一天的晴、雨、阴等都属于天气范畴,它主要描述气温、降水、风、云量等会在几小时到几天内变化的具体特征,(1)天气预报是气象部门通过收集卫星云图、地面观测数据(如气温、气压、湿度)等信息,结合气象模型分析后得出的天气预测。但大气运动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突发的气流变化、局部地形干扰等,这些因素难以完全精准预判,所以天气预报可能会和实际天气有差异,并非每次都绝对准确,也不是完全不准确,因此C选项的表述最客观,应选C选项。(2)不同测量工具的用途不同:气温计的设计目的就是测量环境中的空气温度,能精准反映气温变化;雨量器的功能是收集雨水,通过测量雨水体积来计算降水量,无法测量气温;体温计是专为测量人体体温设计的,量程(一般为35℃-42℃)和精度都只适配人体温度,远不能满足环境气温(可能低于0℃或高于40℃)的测量需求,所以只有气温计能用来测量气温变化,应选B选项。(3)从天气预报可知,周六有小雨天气。防晒服主要是在阳光强烈、需要防晒的时候穿,而小雨天气阳光不强,不需要防晒,所以小华周六不应该穿防晒服。带雨伞是为了应对下雨,穿羽绒服可以保暖,都是比较合适的,应选B选项。(4)12月29日的风向是西南风,风向是指风的来向,西南风就是从西南方向吹来的风。那么风会往相反的方向吹,所以红旗会飘向东北方,应选C选项。(5)观察天气预报中12月28日的气温数据,其中明确标注了当天的最高气温为8℃,所以12月28日的最高气温是8℃。(6)云量是指天空中云所占的比例。12月28日天气为小雨,通常小雨天气时云量较多,会超过整个天空的四分之三,属于阴天的云量情况。A选项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B选项云量大于四分之一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云量;C选项的图形是整个圆都被填充,代表云量超过四分之三,符合小雨天气(阴天云量特征)的云量情况,所以答案是C选项。(7)降雨量的定义是: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水层深度,单位通常为毫米。对于一天(24小时)内的降雨量,它是这一天中所有降雨的总量,不管一天内下了几场雨,都要把每场雨的降雨量累加起来,得到的就是这一天的总降雨量。所以12月28日24小时内下了三场雨,这一天的降雨量是三场雨降雨量累加的总量,应选C选项。35.天气预报是基于气象观测等做出的推测。由于大气运动复杂多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所以天气预报和实际天气情况可能会有差异,并不是每一次都绝对准确,也不是一点都不准,应选B选项。36.雨量器是用来测量降雨量的;体温计是用来测量人体体温的;气温计是专门用于测量气温的工具。要准确知道周六当天的气温变化,应该用气温计,应选B选项。37.从天气预报能知道周六有小雨,天气阴沉,阳光不强,所以不需要穿防晒服来防晒;而带雨伞可以防雨,天气较冷的话穿羽绒服能保暖,所以小华周六不应该穿防晒服,应选B选项。38.根据风向的定义,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12月29日的风向是西南风,意味着风从西南方吹来,那么红旗会被风吹向与风向相反的方向,也就是东北方,所以选C选项。39.从题目给出的天气预报图中,明确标注了12月28日的气温情况,其中最高气温的数值为8℃,所以根据图中信息,应选B选项。40.12月28日的天气是小雨,通常小雨天气时云量较多,接近布满天空。把天空当作一个圆,C选项的图形表示云量几乎占满整个圆,能体现12月28日的小雨天气云量情况,所以应选C选项。41. 降雨量的定义是:一天(24小时)内,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面上积聚的深度,就是这一天的降雨量。不管一天内下了几场雨,都是把这24小时里所有降雨的量累加起来,作为当天的降雨量。所以12月28日24小时内下了三场雨,这一天的降雨量是三场雨降雨量累加的总量,应选C选项。1 / 1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1.(2024三上·五华期末)气象学家( )对天气和气候变化的规律不断观察、仔细分析和认真总结,为防灾减灾和国家建设提供了基本依据。A.伽利略 B.珍妮·古道尔 C.竺可桢【答案】C【知识点】科学常识【解析】【分析】从人物领域和贡献来看,伽利略是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以天文观测和力学研究闻名,与气象学无关;珍妮 古道尔是动物学家,长期研究黑猩猩,专注于动物行为学领域,也不涉及气象;而竺可桢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他一生致力于对天气和气候变化规律的观察、分析与总结,其研究成果为我国防灾减灾工作和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依据,因此答案是C选项。2.(2024三上·五华期末)水结冰的实验中,在盛满碎冰的容器里加入食盐的作用是( )。A.制造更低的温度 B.使碎冰不融化 C.升高温度【答案】A【知识点】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解析】【分析】碎冰中加入食盐会发生盐溶吸热现象,同时食盐能降低冰的熔点(即冰的凝固点),让冰在低于0℃的温度下也能融化,这个过程会吸收周围热量,从而制造出比0℃更低的温度,满足水结冰实验对低温环境的需求。而B选项的使碎冰不融化和C选项的升高温度均与实际作用相反,因此答案是A选项。3.(2024三上·五华期末)课本提示我们“尽量不要燃放孔明灯”,主要是因为( )。A.制作工序复杂 B.易引发火灾 C.浪费燃料【答案】B【知识点】安全常识【解析】【分析】孔明灯的核心风险在于其底部有燃烧的火源,升空后受风力、气流影响,飞行轨迹无法控制,一旦接触到易燃物(如树木、房屋、电线等),极易引发火灾,对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A 选项和C选项都不是主要原因,因此答案是B选项。4.(2024三上·五华期末)在科学课上我们用电吹风的热风吹一小块冰,冰块融化了,这说明冰融化时会( )热量。A.吸收 B.放出 C.不吸收也不放出【答案】A【知识点】冰的融化【解析】【分析】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就会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用电吹风的热风吹冰,就是给冰提供了热量,冰吸收这些热量后,自身温度升高并逐渐融化,由固态的冰变成液态的水,所以这说明冰融化时会吸收热量,因此应选A选项。5.(2024三上·五华期末)如图,小五在试管里的冰面高度做了一个标记。当冰完全融化成水以后,水面高度会( )。A.高于标记刻度 B.低于标记刻度 C.和原来一样【答案】B【知识点】冰的融化【解析】【分析】把一块冰放进容器里,标记好冰对应的水面高度。等冰慢慢融化成水后,会发现水面下降了。这是因为冰比较松散,占据的空间大,而融化成水后,水的聚集性更强,占据的空间变小了。就像图里试管中的冰,原本冰在试管里占据的空间(对应标记的冰面高度)更大,完全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变小,所以水面高度会低于标记刻度,因此应选B选项。6.(2024三上·五华期末)如果要加快冰糖的溶解速度,最佳方案是( )。A.搅拌 B.用热水 C.用热水并搅拌【答案】C【知识点】加快溶解【解析】【分析】加快溶解的方法主要有:搅拌、碾碎和增加温度等。热水能让冰糖颗粒更快地散开,相比冷水,能缩短冰糖融入水中的时间。搅拌能让杯子里的水流动起来,避免冰糖沉在杯底慢慢化,让水和冰糖颗粒更快地接触,进一步加快溶解。单独用热水或单独搅拌,都能让冰糖溶解得更快,但用热水并搅拌能把两种加速效果结合起来,热水帮助冰糖快速散开,搅拌又让水持续与冰糖接触,所以这种方案能让冰糖溶解得最快,是最佳选择,应选C选项。7.(2024三上·五华期末)下列物质,不能在水中溶解的是( )。A.味精 B.小苏打 C.沙【答案】C【知识点】溶解【解析】【分析】判断物质能否在水中溶解,关键看其放入水中后,是否会“消失不见”并形成均匀、稳定的液体(溶液)。A选项,味精放入水中,搅拌后会逐渐化掉,最终看不见固体颗粒,形成透明、均匀的液体,且静置后不会出现沉淀,属于能在水中溶解的物质。B选项,小苏打,放入水中,经过搅拌也会慢慢分散,最终形成均匀的液体,没有固体残留,符合溶解的特点,能在水中溶解。C选项,沙放入水中后,无论怎么搅拌,固体颗粒始终清晰可见,静置一段时间后,沙会全部沉到杯底,无法形成均匀、稳定的液体,所以沙不能在水中溶解。综上,应选C选项。8.(2024三上·五华期末)要使用过滤的方法分离两种物质,这两种物质应该( )。A.只能有一种溶解于水B.两种都可溶解于水C.两种都不能溶解于水【答案】A【知识点】物质的分离【解析】【分析】过滤的核心原理是用滤纸(或滤网)作为小筛子,让能溶解在水中的物质随水流过去,而不能溶解的固体颗粒被拦住,从而实现分离。因此,能通过过滤分离的两种物质,必须满足一个关键条件:只有一种物质能溶解于水,另一种不能溶解于水。如果两种物质都能溶解于水(比如盐和糖的混合物),它们都会变成微小粒子融入水中,过滤时会一起随水流过滤纸,无法被分开;如果两种物质都不能溶解于水(比如沙子和石子的混合物),它们都会以固体颗粒形式存在,过滤时会一起被滤纸拦住,同样无法分离。因此,应选A选项。9.(2024三上·五华期末)下列变化中,与水结冰变化不同的是( )。A.把纸烧成灰 B.把玩具拆散 C.把纸撕碎【答案】A【知识点】物理变化【解析】【分析】 水结冰只是从液态变成固态,本质还是水,属于没有新物质生成的物理变化。A选项,纸燃烧后变成了灰烬,灰烬的成分和原来的纸完全不同,是产生了新物质的化学变化,与水结冰的物理变化本质不同。B选项,只是将玩具的零件分开,零件本身没有变成新东西,和水结冰一样,属于物理变化。C选项,纸从整张变成碎片,物质本身还是纸,没有新物质产生,同样属于物理变化。综上,应选A选项。10.(2024三上·五华期末)水和空气共同具有的特征是( )。A.都是白色 B.都会流动 C.都看不见【答案】B【知识点】探究水的特征;空气的特征【解析】【分析】A选项,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空气也是无色的,两者都不是白色,该选项错误。B选项,水可沿容器边缘流动,能形成河流、水流;空气可形成风,能通过窗户缝隙等流动,“会流动”是两者共有的特征,该选项正确。C选项,水是可见的(如杯子里的水、湖面的水),只有空气在纯净且无杂质时难以直接看见,两者并非都看不见,该选项错误。综上,应选B选项。11.(2024三上·五华期末)实验时,把纸团粘在杯底,将杯子倒过来竖直压入水中,纸不会湿的原因是( )。A.空气能占据空间B.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C.空气具有流动性【答案】A【知识点】空气能占据空间【解析】【分析】实验中纸不会湿的原因是空气能占据空间。当杯子倒过来竖直压入水中时,杯内原本充满了空气,这些空气会牢牢占据杯子内部的空间,阻止外面的水进入杯中接触纸团。最终,纸团因为没有接触到水而保持干燥。这个现象和空气的没有固定形状、具有流动性的特点无关,原理是空气能占据空间,因此应选A选项。12.(2024三上·五华期末)注射器抽进空气后堵住管口,将活塞向下压,活塞能够被压下去一些,放开后,活塞会回弹,根据这个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空气能占据空间B.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C.活塞不能压到底,说明空气不能被压缩【答案】C【知识点】压缩空气【解析】【分析】注射器里有空气,堵住管口向下压活塞,能压下去一些,这说明空气能被压缩(只是不能被无限压缩);放开后活塞回弹,是因为被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要恢复原来的体积;而空气原本在注射器里,也能说明空气能占据空间。C选项“活塞不能压到底,说明空气不能被压缩”的说法是错误的。活塞不能压到底,恰恰是因为空气能被压缩,但又不是能被无限压缩的,压缩到一定程度就有反弹的力,所以压不到底,并不是空气不能被压缩。因此,应选C选项。13.(2024三上·五华期末)小五买了一个新篮球,没充气之前的质量是500克,充足气后的质量可能( )。A.仍然是500克 B.大于500克 C.小于500克【答案】B【知识点】探究空气是否具有质量【解析】【分析】篮球没充气时,质量主要是蓝球本身的500克;充足气后,球内会进入大量空气,而空气虽然很轻,但仍有质量。这些空气的质量会叠加到球皮质量上,因此充足气后的篮球总质量会大于500克,因此应选B选项。14.(2024三上·五华期末)使用简易天平测量空气的质量,最适合用来做称量物体的是( )。A.回形针 B.苹果 C.水杯【答案】A【知识点】测定一袋空气的质量【解析】【分析】空气质量极轻,需要用质量同样很小的物体才能通过天平的平衡变化体现出空气的质量。1升空气的质量约1.29克,即使收集较多空气,总质量也非常小,而回形针的质量通常只有1-2克,当天平一端放装有空气的容器,另一端添加回形针时,只需几颗就能让天平平衡,从而通过回形针的数量估算空气质量。其他选项,苹果的质量通常有100-200克,空水杯质量约20-50克,它们的质量都远大于空气,即使加上空气,天平也几乎不会有明显倾斜,根本无法测量出空气的微小质量。因此,应选A选项。15.(2024三上·五华期末)如图,实验中袋子会上升,合理的解释是( )。A.袋子本身变轻了B.教室里有风C.空气受热后会膨胀变轻而上升,带着袋子一起上升【答案】C【知识点】制作热气球【解析】【分析】从实验来看,袋子里的空气受热后,体积会膨胀,同时变得比周围的冷空气轻。就像热气球里的空气受热后上升一样,这些受热变轻的空气会带着袋子一起往上升。而A选项,袋子本身的重量并没有变化;B选项,教室里如果没有特意制造风,是不会有能让袋子上升的风的,所以合理的解释是空气受热后膨胀变轻上升,带着袋子一起上升,应选C选项。16.(2024三上·五华期末)如图所示,在模拟“风”的形成实验中,点燃蜡烛后盒外蚊香的烟会( )。A.进入盒子中 B.垂直往上飘 C.向四面八方飘【答案】A【知识点】风【解析】【分析】当点燃盒子里的蜡烛后,蜡烛燃烧会使盒子内的空气受热。根据热空气的性质,热空气会膨胀、变轻,从而向上运动。此时,盒子内部上方的空气因受热上升,导致盒子下方形成相对的低压区域。而盒子外面的空气温度相对较低,会更重,为了补充盒子下方因热空气上升而形成的空缺,盒外的空气就会从开口处(比如蚊香所在的一侧开口)流向盒子内部。蚊香产生的烟会随着这股流向盒子内部的空气流动,进入到盒子当中。所以,盒外蚊香的烟会进入盒子中。因此,应选A选项。17.(2024三上·五华期末)关于空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能自己产生,所以不需要保护B.动物、植物和人类都离不开空气C.纯净的空气是有颜色的【答案】B【知识点】空气和我们的生活【解析】【分析】A选项错误。空气的主要成分(如氧气、氮气)通过自然循环维持平衡,但人类活动(如污染、过度消耗)会破坏这种平衡,因此空气需要保护。B选项正确。动物和人类依赖空气中的氧气呼吸,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三者都离不开空气。C选项错误。纯净的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它的颜色。综上,应选B选项。18.(2024三上·五华期末)下列选项属于描述天气的是( )。A.西双版纳常年炎热湿润B.昆明明天有阵雨C.昭通四季分明【答案】B【知识点】天气现象【解析】【分析】天气是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而气候是长时间的平均状态。B选项中昆明明天有阵雨,描述的是昆明未来一天(短时间)内的具体降水情况,符合天气的定义;A选项的西双版纳常年炎热湿润和C选项的昭通四季分明,均是对当地多年大气状况的稳定总结,属于气候范畴,而非天气。因此,应选B选项。19.(2024三上·五华期末)下列温度计上读数是3℃的是( )。A. B. C.【答案】B【知识点】温度计【解析】【分析】温度计的刻度中,0℃是一个分界点,0℃以上是零上温度,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高;0℃以下是零下温度,数字越大(绝对值)表示温度越低,每一小格代表 1℃。A选项中,液柱顶端与0℃刻度线对齐,读数是0℃。B选项中,液柱顶端在0℃刻度线以上,从0℃往上数 3 小格,所以是零上3℃,读数为 3℃。C选项中,液柱顶端在0℃刻度线以下,是零下的温度。综上,应选B选项。20.(2024三上·五华期末)在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 )。A.阳光下 B.教室里 C.树荫下通风处【答案】C【知识点】测量气温【解析】【分析】测量气温需要获取不受局部热源(如阳光直射)或封闭环境(如教室)干扰的、能代表周围大气的真实温度。A选项,阳光直射会使测量仪器(如温度计)被直接加热,导致读数远高于实际大气温度,无法反映真实气温。B选项,教室是相对封闭的空间,人员活动、设备散热等会使室内温度与室外大气温度存在差异,也不能代表外界真实气温。C选项,树荫能避免阳光直射对仪器的额外加热,通风则能保证仪器周围的空气与外界大气充分流通,这样测出的温度才是更准确的、能代表当地的气温。综上,应选C选项。21.(2024三上·五华期末)下列三个容器,最适合做雨量器的是( )。A. B. C.【答案】B【知识点】雨量器【解析】【分析】雨量器是用于测量一段时间内累积降水量的仪器,通常采用直筒状的容器,能通过筒内雨水的高度准确反映降雨量的多少。雨量器需要能准确测量降雨量,直筒形状(如圆柱体)的容器,它的横截面积上下是一样的。这样雨水在里面的高度变化能直接、准确地反映出降雨量的多少。而A选项是上宽下窄的容器,C选项是上窄下宽的容器,它们的横截面积不均匀,雨水高度变化和实际降雨量的对应关系就不准确了,所以最适合做雨量器的是B选项。22.(2024三上·五华期末)当风向标的箭头指向东时,此时刮的是( )。A.西风 B.东风 C.北风【答案】B【知识点】风的大小和方向【解析】【分析】 风向指的是风从哪个方向吹来,比如东风就是风从东方吹向西方,而风向标的设计特点是箭头会始终对着风吹来的方向,因为它的尾翼面积比箭头大,风吹来时尾翼会被推动,带着风向标转到箭头正对来风方向的位置才会稳定。所以当风向标的箭头指向东时,就说明风是从东方吹来的,此时刮的就是东风,应选B选项。23.(2024三上·五华期末)下列词语表示晴天特征的是( )。A.阳光灿烂 B.阴雨连绵 C.乌云密布【答案】A【知识点】天气现象【解析】【分析】A选项,阳光灿烂直观体现了天空晴朗、阳光充足的状态,这是晴天最典型的特征;B选项,阴雨连绵描述的是持续下雨的天气;C选项,乌云密布指天空被大量乌云覆盖,二者均属于阴天或雨天的特征,不符合晴天定义因此,表示晴天特征的是A选项。24.(2024三上·五华期末)下列在天气日历中不需要记录的内容是( )。A.每天的降水量 B.动物的行为 C.每天的风向和风速【答案】B【知识点】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解析】【解答】A、降水是一种天气情况,因而天气预报需要记录降水量,不符合题意。B、动物行为不属于天气情况,因而不需要记录在天气日历中,符合题意。C、风属于天气情况,因而天气日历需要记录风向和风速,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雨、雾、晴、阴等都属于天气情况。25.(2024三上·五华期末)天气预报主要由全球各地的( )制作并发布。A.电视台 B.气象部门 C.互联网站【答案】B【知识点】天气预报的制作【解析】【分析】电视台和互联网站多是天气预报的传播渠道,负责向公众播放或展示预报内容;而全球各地的气象部门才是专业制作和发布天气预报的机构,它们通过监测气象数据、分析天气系统来生成准确的预报信息,是天气预报的核心来源,因此答案选B选项。26.(2024三上·五华期末)研究水。小华在实验室取了五杯50mL的水进行实验探究,1号杯没有加盖,2号到5号杯都加了盖子。(1)如图甲所示,一周后杯子里水量最少的是( )。A.1号杯 B.2号杯 C.3号杯(2)如图乙所示,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不需要记录的是( )。A.水沸腾时的温度B.水中、水面和水面之上的各种现象C.水的颜色(3)如图乙所示,给杯中的水持续加热,水沸腾后的温度会( )。A.持续上升 B.持续下降 C.稳定不变(4)使用酒精灯时,下列方法错误的是( )。A.用外焰加热B.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其他酒精灯C.用灯帽盖灭酒精灯(5)在测量2号杯的水温时,同学操作错误的是( )。A.手拿温度计的上端B.视线与温度计的液面相平C.把温度计拿出水面再读数(6)小五把洗过的衣服晾在阳台上,几天后衣服干了,这是因为( )。A.水被衣服吸收了 B.水蒸发了 C.水变成了小水珠(7)3号杯中的水结冰时,若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温度计示数更接近( )。A.4℃ B.0℃ C.-4℃(8)取20克食盐和小苏打,分别放入4号杯和5号杯(两杯水温相同),充分搅拌,水中溶解的食盐比小苏打( )。A.少 B.多 C.一样多(9)在研究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量时,观察到加入第19克食盐经过充分搅拌后仍然没有完全溶解,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克数是( )。A.18克 B.19克 C.20克(10)如图丙、丁所示,图 中装置能分离水和食盐。【答案】(1)A(2)C(3)C(4)B(5)C(6)B(7)B(8)B(9)A(10)丁【知识点】水的蒸发;温度计;水的溶解能力;物质的分离【解析】【分析】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温度高低和液体表面积大小 。加快溶解的常见方法:搅拌、加热、研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①放对位置。测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完全浸入液体中,不碰容器底和壁;②等够时间。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比如测体温需等待5-10分钟。③读准数值。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体温计可离开),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柱的上表面相平。(1)水存在蒸发现象,也就是液态水会慢慢变成气态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1号杯没有加盖,杯中的水与空气接触的面积大,蒸发过程不受阻碍,水分散失得更快;而2号到5号杯都加了盖子,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水的蒸发,水分散失相对慢很多。所以一周后,1号杯里的水量最少,应选A选项。(2)A选项水沸腾时的温度是很关键的观察点;B选项水中、水面和水面之上的各种现象,像加热初期水中出现小气泡,随着温度升高气泡变大,到水沸腾时水面翻滚、产生大量水蒸气等,这些现象能反映水加热过程中的状态变化。而C选项水的颜色一般是稳定的,在加热过程中通常不会发生改变,所以不需要记录水的颜色,因此选C选项。(3)水有固定的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当对水持续加热到沸腾后,水会持续吸收热量,但这些热量用于使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而不是升高温度,所以水沸腾后的温度会稳定在沸点不变,不会持续上升或下降,应选C选项。(4)A选项,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所以用外焰加热是正确的操作,能提高加热效率。B选项,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其他酒精灯,酒精容易从酒精灯中洒出,遇到明火就会燃烧,极易引发火灾,这是严重违反酒精灯使用规范的错误操作。C选项,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是通过隔绝空气的方式灭火,这是正确的熄灭酒精灯的方法。因此,应选B选项。(5)测量水温时,温度计的使用要求是: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的水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留在水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如果把温度计拿出水面再读数,温度计离开水后,周围空气的温度和水温不同,会使温度计的示数发生变化,导致测量的水温不准确,所以C选项的操作是错误的,因此应选C选项。(6)衣服洗过之后含有水分,将其晾在阳台上,衣服上的水会发生蒸发现象。蒸发是指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水会从液态慢慢变成气态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所以几天后衣服就干了,而不是水被衣服吸收,也不是水变成小水珠,应选B选项。(7)水有固定的凝固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结冰时的温度是0℃。当3号杯中的水开始结冰时,此时水的温度会稳定在0℃左右,所以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示数更接近0℃。4℃是水密度最大时的温度,-4℃低于水的凝固点,此时水已经完全结冰了,不符合水正在结冰时的温度情况,应选B选项。(8)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在相同的水温等条件下,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即相同质量的水,能溶解的食盐的量比小苏打的量更多。所以取20克食盐和小苏打分别放入相同水温的4号杯和5号杯,充分搅拌后,水中溶解的食盐会比小苏打多,应选B选项。(9)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当往水中加食盐,加到第19克时,充分搅拌后还有食盐没溶解,这就说明此时水已经达到了溶解食盐的最大限度,之前加入的18克食盐是能完全溶解在水中的,所以食盐在该水中的溶解克数是18克,应选A选项。(10)分离水和食盐,可利用水的蒸发特性。图丁的装置是蒸发装置,通过加热,能使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散发掉,而食盐会留在蒸发皿中,从而实现水和食盐的分离;图丙的装置是用于搅拌溶解的,只是让食盐更快地溶解在水中,无法分离水和食盐,应填丁。(1)如图甲所示,三天后杯子里水量最少的是敞口的1号杯。(2)观察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和温度的变化,记录水沸腾时的温度,并观察水沸腾时,水中、水面和水面之上的各种现象。所以加热过程中不需要记录的是水的颜色。(3)水加热到沸点发生沸腾现象,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保持不变。如图乙所示,给2号杯中的水加热,等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4)用酒精灯加热时,用外焰加热、用灯帽盖灭酒精灯,严禁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其他酒精灯。(5)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时,要注意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比如用手拿温度计的上端,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的液面相平等,把温度计拿出水面再读数的方法是错误的。(6)蒸发是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把洗过的衣服晾在阳台上,几天后衣服干了,这是因为水变成了水蒸气散失到空气中去了。(7)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8)取20克食盐和小苏打,分别放入4号杯和5号杯,充分搅拌,水中溶解的食盐比小苏打多,因为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9)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许多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但是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是有限的,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研究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量时,观察到第19克食盐经过充分地搅拌后仍然没有完全溶解,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份数是18克。(10)如图丙、丁所示,图丁加热装置能分离水和食盐。(2024三上·五华期末)找空气。科学老师布置了一个实践任务:回家“找空气”。回家后,小华向爸爸求助。爸爸说:“空气就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想办法叫它现原形!”爸爸先拿着扇子对着小华扇了扇。接着,小华拿来一个空塑料袋,往空中一套,然后扎紧袋口,用手捏一捏“空袋子”。最后,小华端来一盆水,往水里投入了几块砖头和土块。小华找到空气了吗?27.爸爸扇扇子时小华能感受到空气,说明空气具有( )的特征。A.很轻 B.会流动 C.可以被压缩28.“空袋子”里其实装的是空气,用手触摸时,小华能感受到的是( )。A.袋子鼓鼓的,摸起来有点软B.袋子里的空气是无色的C.袋子里的空气有气味29.把砖块和土块投入水中,能说明砖块、泥土里也有空气的现象是( )。A.水变色了 B.水变浑浊了 C.有气泡冒出30.下列不属于空气的特征的是( )。A.没有颜色 B.没有气味 C.有固定的形状31.下列可以证明空气存在的是( )。A.被吹鼓起来的气球B.玻璃杯看起来是透明的C.人在水里不能呼吸32.在做“热气球”模拟实验时,用纸筒罩住蜡烛的主要目的是( )。A.使“热气球”保持结构完整B.防止蜡烛倾斜倒下C.更集中地加热空气,防止塑料袋被烫坏33.被加热后的空气会( )。A.向上流动 B.向下流动 C.不流动34.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可以利用空气做许多事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人们利用空气流动来发电B.用打气筒把空气打进自行车车胎里,使自行车跑得又快又稳C.使用煤气灶时,煤气没有空气也可以燃烧【答案】27.B28.A29.C30.C31.A32.C33.A34.C【知识点】空气的特征;制作热气球;空气和我们的生活【解析】【分析】(1)爸爸扇扇子时,扇子的运动推动了周围的空气,使空气产生流动,小华感受到的风就是空气流动的体现。这一现象说明空气具有会流动的特征,A选项很轻在该情境中未体现,C选项可以被压缩也与扇扇子让小华感受到空气的现象无关,因此应选B选项。(2)空袋子里装了空气后,空气占据了袋子内部的空间,使得袋子被撑得鼓鼓的,用手触摸时,能直接感受到袋子是鼓鼓的、摸起来有点软。B选项空气是无色的,这一特征无法通过手触摸感知;C选项通常情况下空气是没有气味的,同样也不能通过手触摸来感受,所以选A选项。(3)砖块和土块内部存在缝隙,缝隙中含有空气。当把它们投入水中时,水会挤压砖块和土块,使内部的空气被排挤出来,从而形成气泡冒出,这一现象能说明砖块、泥土里有空气。A选项水变色一般是有其他有颜色的物质进入水中,B选项水变浑浊多是因为有不溶性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都不是空气存在的体现,所以选C选项。(4)空气是一种气体,气体的特性是没有固定的形状,它会根据所装容器的形状而改变自身形状,比如在气球里是气球的形状,在瓶子里是瓶子的形状。而A选项空气确实没有颜色,属于空气的特点;B选项没有气味,也属于空气的特点;C选项有固定的形状不属于空气的特征。因此应选C选项。(5)被吹鼓起来的气球,是因为里面充满了空气,空气占据了一定的空间,从而让气球鼓起来,这直接证明了空气的存在。B选项玻璃杯透明是玻璃杯本身的光学特性,和空气是否存在没有关系。C选项人在水里不能呼吸,是因为水里溶解的氧气量少,不能满足人的呼吸需求,但这并不能直接证明空气的存在,所以选A选项。(6)在热气球模拟实验中,蜡烛燃烧会加热周围的空气。用纸筒罩住蜡烛,一方面,纸筒可以将蜡烛燃烧产生的热量更集中地传递给周围的空气,让空气更快、更充分地受热,从而使“热气球”(通常是塑料袋等轻质材料)能更好地因为热空气上升而飞起来;另一方面,纸筒能起到一定的隔离作用,防止蜡烛的火焰直接接触到塑料袋,避免塑料袋被火焰烫坏,所以主要目的是更集中地加热空气,防止塑料袋被烫坏,选C选项。(7)当空气被加热时,它的体积会膨胀,这就导致空气会变得更轻。被加热后的空气因为变轻,所以会向上流动。比如生活中的热气球,就是利用火焰加热气球内的空气,使空气受热膨胀、变得更轻,从而带着热气球向上飞,因此应选A选项。(8)A选项,空气流动会形成风,人们可以利用风力来发电,是常见利用空气的方式,该说法正确。B选项,用打气筒把空气打进自行车车胎里,车胎内有了足够的空气,能保持合适的气压,让自行车行驶时更加平稳、轻快,该说法正确。C选项,燃烧需要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因为空气中含有氧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煤气属于可燃物,在使用煤气灶时,煤气燃烧必须有空气(提供氧气)参与。如果没有空气,就缺少了氧气这一燃烧条件,煤气是无法燃烧的,C选项的说法错误。综上,应选C选项。27.风是由于空气的流动形成的。爸爸扇扇子时,空气流动起来形成了风,小华能感受到风,这说明空气是会流动的,因此应选B选项。28.用手触摸装着空气的“空袋子”,能直接感受到袋子是鼓鼓的,摸起来有点软,而空气无色、通常无气味,这些用手触摸是感受不到的,因此应选A选项。29.把砖块和土块投入水中,有气泡冒出,这些气泡就是砖块、泥土里含有的空气跑出来形成的,能说明它们里有空气;水变色、变浑浊不是空气存在的表现,应选C选项。30.空气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会充满它所在的容器;而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所以有固定的形状不属于空气的特征,应选C选项。31.被吹鼓起来的气球里面装的是空气,能证明空气存在;玻璃杯透明是玻璃杯自身的特点,和空气无关;人在水里不能呼吸是因为水里没有足够供人呼吸的空气(氧气),但这不是直接证明空气存在的现象,所以选A选项。32.在热气球模拟实验中,用纸筒罩住蜡烛,一方面可以更集中地加热周围的空气,让空气受热上升,使热气球(塑料袋)飞起来;另一方面也能防止蜡烛的火焰直接接触塑料袋,避免塑料袋被烫坏,所以选C选项。33.空气被加热后,体积会膨胀,这使得它的密度变小,会向上运动,所以被加热后的空气会向上流动,这也是热气球升空的原理,因此,应选C选项。34.燃烧需要氧气(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煤气燃烧时必须有空气(氧气)参与,没有空气的话,煤气无法燃烧,所以C选项说法错误。A选项,空气流动形成风,能用来发电;B选项,把空气打进自行车车胎,车胎有足够气压,自行车能跑得又快又稳,这两个选项说法都是正确的。因此应选C选项。(2024三上·五华期末)观天气。小华计划周六去翠湖公园游玩,为此她查看了近期的天气预报,如图所示。35.关于天气预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每一次预报都是准确无误的B.天气预报和实际天气情况可能会不同C.天气预报一点都不准36.为了准确知道周六当天的气温变化,小华可以携带下列工具中的( )进行测量。A.雨量器 B.气温计 C.体温计37.根据天气预报,小华周六不应该( )。A.带雨伞 B.穿防晒服 C.穿羽绒服38.12月29日,红旗飘向( )。A.西南方 B.西方 C.东北方39.12月28日的最高气温是( )。A.5℃ B.8℃ C.13℃40.如果把天空当作一个圆,把云量填到这个圆里表示天气,下列图形能够表示12月28日天气情况的是( )。A. B. C.41.如果12月28日这天,24小时内下了三场雨,这一天降雨量是( )。A.最大的那场雨的降雨量B.三场降雨量的平均值C.三场雨降雨量累加的总量【答案】35.B36.B37.B38.C39.B40.C41.C【知识点】天气对生活的影响;认识气温计;降雨量等级;风的大小和方向;天气预报的制作【解析】【分析】天气指的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大气的综合状况,像某一天的晴、雨、阴等都属于天气范畴,它主要描述气温、降水、风、云量等会在几小时到几天内变化的具体特征,(1)天气预报是气象部门通过收集卫星云图、地面观测数据(如气温、气压、湿度)等信息,结合气象模型分析后得出的天气预测。但大气运动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突发的气流变化、局部地形干扰等,这些因素难以完全精准预判,所以天气预报可能会和实际天气有差异,并非每次都绝对准确,也不是完全不准确,因此C选项的表述最客观,应选C选项。(2)不同测量工具的用途不同:气温计的设计目的就是测量环境中的空气温度,能精准反映气温变化;雨量器的功能是收集雨水,通过测量雨水体积来计算降水量,无法测量气温;体温计是专为测量人体体温设计的,量程(一般为35℃-42℃)和精度都只适配人体温度,远不能满足环境气温(可能低于0℃或高于40℃)的测量需求,所以只有气温计能用来测量气温变化,应选B选项。(3)从天气预报可知,周六有小雨天气。防晒服主要是在阳光强烈、需要防晒的时候穿,而小雨天气阳光不强,不需要防晒,所以小华周六不应该穿防晒服。带雨伞是为了应对下雨,穿羽绒服可以保暖,都是比较合适的,应选B选项。(4)12月29日的风向是西南风,风向是指风的来向,西南风就是从西南方向吹来的风。那么风会往相反的方向吹,所以红旗会飘向东北方,应选C选项。(5)观察天气预报中12月28日的气温数据,其中明确标注了当天的最高气温为8℃,所以12月28日的最高气温是8℃。(6)云量是指天空中云所占的比例。12月28日天气为小雨,通常小雨天气时云量较多,会超过整个天空的四分之三,属于阴天的云量情况。A选项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B选项云量大于四分之一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云量;C选项的图形是整个圆都被填充,代表云量超过四分之三,符合小雨天气(阴天云量特征)的云量情况,所以答案是C选项。(7)降雨量的定义是: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水层深度,单位通常为毫米。对于一天(24小时)内的降雨量,它是这一天中所有降雨的总量,不管一天内下了几场雨,都要把每场雨的降雨量累加起来,得到的就是这一天的总降雨量。所以12月28日24小时内下了三场雨,这一天的降雨量是三场雨降雨量累加的总量,应选C选项。35.天气预报是基于气象观测等做出的推测。由于大气运动复杂多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所以天气预报和实际天气情况可能会有差异,并不是每一次都绝对准确,也不是一点都不准,应选B选项。36.雨量器是用来测量降雨量的;体温计是用来测量人体体温的;气温计是专门用于测量气温的工具。要准确知道周六当天的气温变化,应该用气温计,应选B选项。37.从天气预报能知道周六有小雨,天气阴沉,阳光不强,所以不需要穿防晒服来防晒;而带雨伞可以防雨,天气较冷的话穿羽绒服能保暖,所以小华周六不应该穿防晒服,应选B选项。38.根据风向的定义,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12月29日的风向是西南风,意味着风从西南方吹来,那么红旗会被风吹向与风向相反的方向,也就是东北方,所以选C选项。39.从题目给出的天气预报图中,明确标注了12月28日的气温情况,其中最高气温的数值为8℃,所以根据图中信息,应选B选项。40.12月28日的天气是小雨,通常小雨天气时云量较多,接近布满天空。把天空当作一个圆,C选项的图形表示云量几乎占满整个圆,能体现12月28日的小雨天气云量情况,所以应选C选项。41. 降雨量的定义是:一天(24小时)内,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面上积聚的深度,就是这一天的降雨量。不管一天内下了几场雨,都是把这24小时里所有降雨的量累加起来,作为当天的降雨量。所以12月28日24小时内下了三场雨,这一天的降雨量是三场雨降雨量累加的总量,应选C选项。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学生版).docx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