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1.(2024六上·五华期末)小华在课上观察水中微生物时,老师要求在载玻片上放少量脱脂棉纤维,这是为了( )。A.控制微生物的运动速度 B.直观比较微生物的大小C.观察脱脂棉 D.给微生物喂食2.(2024六上·五华期末)下列物体中不具有放大作用的是( )。A.一滴干净的水 B.装满水的烧瓶C.近视眼镜镜片 D.凸透镜3.(2024六上·五华期末)显微镜的发展史不能说明( )。A.科学的不断发展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B.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科学研究的发展C.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D.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人类已经能观察到足够小的微观世界,不需要再发明显微设备了4.(2024六上·五华期末)在制作洋葱玻片标本时,碘酒的作用是( )。A.消毒 B.染色 C.固定 D.湿润5.(2024六上·五华期末)下列物品中,运用的原理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水龙头 B.扳手 C.门把手 D.撬棍6.(2024六上·五华期末)以下物品不是根据苍蝇复眼的视觉原理设计的是( )。A.蝇眼照相机 B.蝇眼雷达C.蝇眼探测系统 D.蝇式气味分析监视仪7.(2024六上·五华期末)我们的生活和微生物息息相关,下列关于微生物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有些微生物会导致我们生病或使食物发霉B.人们可以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C.有些微生物可以用来制作食物,比如臭豆腐D.所有的微生物都是非常细小的,肉眼不能直接看到,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8.(2024六上·五华期末)下列关于地球知识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①地球是一颗行星②地球上海洋少陆地多③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外到内依次是地核、地幔、地壳④地球已经超过了40亿岁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④9.(2024六上·五华期末)地球上出现昼夜交替现象,是哪些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①地球不透明 ②地球不发光 ③地球足够大 ④地球不停地自转 ⑤太阳不停自转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 C.①④⑤ D.①③④10.(2024六上·五华期末)关于“日心说”和“地心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哥白尼提出了“地心说”B.“日心说”的核心观点是“地球是宇宙的中心”C.两种学说的共同观点是“地球是球形”D.两种学说的共同观点是其他天体绕地球做圆周运动11.(2024六上·五华期末)根据本学期的学习,下图中北京、上海、重庆、乌鲁木齐四个城市,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是( )。A.北京、昆明、乌鲁木齐、上海 B.上海、北京、昆明、乌鲁木齐C.昆明、北京、上海、乌鲁木齐 D.乌鲁木齐、昆明、北京、上海12.(2024六上·五华期末)在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有一座圭表,可以用来观察( )。A.一天中物体影长的变化规律B.四季交替,正午时分物体影长的变化规律C.现在的时刻D.一天中物体影子方向的变化规律13.(2024六上·五华期末)昼夜交替会影响生物活动,下列生物活动与昼夜交替无关的是( )。A.公鸡打鸣 B.昙花在夜间开放C.北极狐换毛 D.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14.(2024六上·五华期末)解剖剪比普通剪刀更方便剪开网线外皮原因不包括( )。A.刀尖细 B.刀刃薄 C.刀柄短 D.刀刃锋利15.(2024六上·五华期末)我们使用螺丝刀拧螺丝和撬油漆桶盖时,它运用的原理分别是( )。A.轮轴、斜面 B.杠杆、斜面 C.轮轴、杠杆 D.斜面、杠杆16.(2024六上·五华期末)以下工具没有用到杠杆原理的是( )。A.滑梯 B.天平 C.撬棍 D.核桃夹17.(2024六上·五华期末)如图,利用木棍撬动大石头时,A点是( )。A.用力点 B.阻力点 C.支点 D.无法判断18.(2024六上·五华期末)学习了活字印刷术后,小华想要做一个名字章,他应该刻的是( )。A.小华 B.华小 C. D.19.(2024六上·五华期末)小明要安装一个挖掘机模型,下列获取安装方法的途径中,最直观的是( )。A.打电话给厂家咨询 B.查看安装视频C.上网搜索 D.询问家长20.(2024六上·五华期末)飞上天空后,风筝的飞翔靠( )提供能量。A.电 B.风 C.磁力 D.太阳能21.(2024六上·五华期末)小五对部分家用电器一天的功率和使用时长做了调查,根据调查信息,下列用电器工作一天耗电量最大的是(功率为1000瓦的用电器工作1小时消耗的电能是1度)( )。A. B.C. D.22.(2024六上·五华期末)要用以下方法检测旧电池是否还有电,最合适的是( )。A.把电池连接灯泡,看灯泡是否能发光B.把电池连接电动机,看电动机是否能转动C.把电池连接线圈靠近指南针,看磁针是否偏转D.把电池连接电磁铁,看电磁铁能否吸起大头针23.(2024六上·五华期末)中国天眼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其设计者和总工程师是( )。A.詹天佑 B.南仁东 C.茅以升 D.爱迪生24.(2024六上·五华期末)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小电动机内的转子实际上是( )。A.磁铁 B.线圈 C.电磁铁 D.铁芯25.(2024六上·五华期末)小五在唱歌时,能量转化过程是( )。A.化学能→动能→声能 B.磁能→热能→动能C.动能→热能 D.电能→动能→热能26.(2024六上·五华期末)使用显微镜。(1)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无论怎样移动载玻片,镜筒中都能看到一个小黑点,转换物镜后小黑点依然在,可以确定小黑点在 上,解决的办法是 。(2)图A是小科在显微镜中观察到的图像,图中的小黑点是洋葱表皮细胞中的 。如果想看图B,她应该先将载玻片向 移动(选填“左下方”“右上方”)、把图B移到视野正中央,再把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此时从目镜里观察到的细胞数目会 。(选填“增多”“减少”)27.(2024六上·五华期末)研究四季变化。我们用一支蜡烛代表太阳,用一个小地球仪绕蜡烛转动模拟地球公转,研究四季的成因。模拟中以北半球为例。(1)请在上图中用箭头标出地球公转的方向。(2)当地球运行到C点时,五华区昼夜时长的特点是( )A.昼长夜短 B.昼短夜长 C.昼夜平分(3)根据研究,除了地轴倾斜外,四季形成的原因主要还有(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C.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远近 D.月球绕地球转(4)夏至日时地球运行到上图中的 位置。28.(2024六上·五华期末)2021年6月21日是夏至日,古人说:“日长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故曰夏至。”意思是这一天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且正午太阳的位置也最高,这一天正午物体的影子最有可能是( )。A.B.C.29.(2024六上·五华期末)学习《工具与技术》单元时,学习小组发现学校的无障碍通道是典型的斜面结构,决定对“斜面的作用”进行探究。他们准备了三个倾斜角度不同的斜面(图A、B、C),把1、2、3号物体分别放在这三个斜面上,测量并记录沿斜面提升物体时的拉力大小。请你对照斜面和实验数据完成相关题目。物体 直接提起 A斜面 B斜面 C斜面1 3.4N 1.0N 1.25N 1.35N2 11.5N 14.1N 5.2N 7.1N3 4.8N 1.4N 2.1N 2.8N(1)这个实验研究的是:利用斜面从 往 (选填:“上”或“下”)搬运物体是否比直接搬运物体要省力。(2)学习小组发现表格中有个数据异常,这个数据是 。(3)修正实验数据后,分析数据发现:斜面的倾斜角度越 (填“大”或“小”)越省力。(4)要让轮椅更省力地爬上无障碍通道,可以( )A.增大斜面的坡度 B.减小斜面的长度C.减小斜面的坡度 D.去掉扶手栏杆(5)斜面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等都运用了斜面原理。30.(2024六上·五华期末)科学实验小组在研究电磁铁时作出了以下猜想:猜想A:改变线圈的缠绕方向,电磁铁的南北极会发生改变。猜想B:通过电磁铁的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越强。猜想C:改变线圈匝数,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会发生改变。为了验证这几个猜想是否正确,该小组的同学们设计了以下几个实验方案。(1)选择 (填序号)两个实验装置,可以验证猜想A。(2)选择 (填序号)两个实验装置,可以验证猜想B。(3)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猜想C。研究的问题 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有关吗我的猜想 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线圈匝数越少,磁性越弱改变的条件 不变的条件 铁芯粗细、电流大小、线圈的缠绕方向等实验方案 (填序号) 选择 (填序号)两个实验装置进行实验(4)要让电磁铁吸起更多的大头针,可行的方法是( )。A.增大通过电磁铁的电流 B.减少线圈匝数C.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 D.抽掉电磁铁的铁芯31.(2024六上·五华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相关题目。神舟十九号于2024年10月3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目的包括与神舟十八号乘组在轨轮换、驻留约6个月,开展多种任务,如空间科学与应用实验、航天员出舱等。(1)运载火箭发射时的动力是( )。A.反冲力 B.弹力 C.重力(2)上图是中国空间站全貌图,空间站外部有多个像翅膀一样的设备,这些设备的主要用途是( )。A.看起来更加美观B.提供能量C.像飞机机翼一样用来飞行(3)太阳能电池板的能量转换是 → 。(4)太阳能是一种新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与太阳能一样属于可再生能源的还有( )。A.风能、水能、地热能B.煤、潮汐能、核能C.煤、石油、天然气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识点】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解析】【分析】水中的微生物通常运动速度较快,直接观察时,它们会快速“跑”出视野,导致难以看清细节。在载玻片上放少量脱脂棉纤维,纤维会形成细小的“阻碍”,减缓微生物的运动速度,让它们在纤维间隙中缓慢活动,方便我们稳定地观察其形态和行为。而B、C、D选项均不符合目的——脱脂棉无法用于比较微生物大小、不是观察对象,也不能作为微生物的食物,因此选A。2.【答案】C【知识点】放大镜【解析】【分析】具有放大作用的物体需符合“中间厚、边缘薄”的凸透镜结构,原理是通过折射使物体成像放大。A.一滴干净的水因表面张力形成中间厚的“水透镜”,属于凸透镜,有放大作用;B.装满水的烧瓶,整体呈中间厚、边缘薄的形态,相当于凸透镜,能放大物体;C.近视眼镜镜片是凹透镜,结构为“中间薄、边缘厚”,作用是发散光线以矫正近视,不具备放大作用;D.凸透镜是典型的放大光学元件。故答案为:C。3.【答案】D【知识点】科学常识【解析】【分析】显微镜发展史清晰体现科学与技术的相互推动。A.科学对微观世界的探索需求,促使显微镜技术从光学显微镜向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改进;B.更先进的显微技术,让科学家能观察到细胞结构、原子等,推动科学研究深入;C.从最初观察细菌到看清原子,体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逐步深入;D.科学探索永无止境,即使有扫描隧道显微镜,仍需更精准、更高分辨率的显微设备探索更细微的微观现象,不存在“不需要再发展”的情况。故答案为:D。4.【答案】B【知识点】制作显微标本【解析】【分析】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进行染色的方法是在载玻片上,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使碘液浸润整个标本。用碘液处理装片的目的是使细胞核染色,便于观察。5.【答案】D【知识点】杠杆;轮轴【解析】【分析】水龙头、扳手、门把手均属于轮轴,轮轴由“轮”和“轴”组成,工作时通过转动“轮”带动“轴”,能以较小力带动较大负载,核心是利用轮轴原理省力或方便操作。而D撬棍属于杠杆,需围绕一个固定支点转动,通过调整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度实现省力,其结构和工作原理与轮轴完全不同,因此与其他三者原理不同的是撬棍。6.【答案】D【知识点】仿生技术【解析】【分析】苍蝇复眼由数千个独立小眼组成,核心视觉原理是多视角成像、高分辨率和宽视野,可同时捕捉多个方向的图像信息。蝇眼照相机、蝇眼雷达、蝇眼探测系统均基于此原理设计。通过模拟复眼的多小眼结构,实现多目标同时拍摄、大范围探测或高精度定位,核心是对“视觉信息”的处理。而D的核心功能是分析气味,依赖的是苍蝇嗅觉器官对化学信号的感知原理,与复眼的视觉机制无关,因此不属于基于复眼视觉原理设计的物品。7.【答案】D【知识点】微生物【解析】【分析】微生物是对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生物的统称,但“所有微生物都需显微镜观察”的表述错误——存在肉眼可见的微生物,如蘑菇、木耳等大型真菌,它们属于微生物范畴,却能直接用肉眼观察。故答案为:D。8.【答案】D【知识点】探索宇宙【解析】【分析】①正确,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围绕太阳公转,符合行星定义;②错误,地球表面约 71% 是海洋,29% 是陆地,实际是 “海洋多、陆地少”;③错误,地球内部结构由外到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选项顺序颠倒;④正确,通过地质年代测定,地球形成年龄约 46 亿年,确实超过 40 亿岁。综上,只有①④描述正确,对应选项D。9.【答案】B【知识点】昼夜交替【解析】【分析】昼夜交替的核心是地球“一半被照亮、一半黑暗”的状态随时间变化,需三个关键条件:①地球不透明:阳光无法穿透地球,导致地球始终只有一面受光(白昼),另一面背光(黑夜);②地球不发光:地球自身不能产生光热,需依赖太阳光照,才会有“亮”与“暗”的区分;③④中,④地球不停自转是关键:自转使地球不同区域依次面对太阳,实现昼夜交替;而③地球足够大、⑤太阳不停自转与昼夜交替无直接关联。综上,①②④正确,选B。10.【答案】C【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解析】【分析】A.错误,哥白尼提出的是“日心说”,“地心说”的主要代表是托勒密;B.错误,“日心说”核心观点是“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是“地心说”的核心;C.正确,无论是“地心说”还是“日心说”,都认可地球是球形,而非平面;D.错误,“地心说”认为其他天体绕地球运动,“日心说”则认为地球及其他行星绕太阳运动,此观点并非两者共有。综上,只有C表述正确。11.【答案】B【知识点】日出时间【解析】【分析】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东边的城市会比西边的城市先迎来黎明,四地位置中,上海在最东边,其次是北京,然后是昆明,最东边是乌鲁木齐。按“东早西晚”规律,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为:位置最东的上海先日出,其次是北京,再是昆明,最后是最偏西的乌鲁木齐。选项B正确。12.【答案】B【知识点】影长的四季变化【解析】【分析】圭表由“圭”和“表”组成,核心功能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相关。北回归线标志园的圭表,因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北半球的最北界,夏至日正午太阳直射表顶(影长最短),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低(影长最长),春秋分影长居中,能清晰观测四季正午影长变化,体现四季交替。选项B正确。13.【答案】C【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解析】【分析】昼夜交替的核心是“白天与黑夜的周期性交替”,相关生物活动多随“昼夜节律”变化。A.公鸡受晨光刺激鸣叫,是对昼夜交替中“白昼来临”的反应;B.昙花适应夜间环境,开花时间与“黑夜”同步,依赖昼夜交替;D.人类活动随“白昼劳作、黑夜休息”的节律,直接受昼夜交替影响;C.其换毛与季节变化相关,冬季换厚毛保暖,夏季换薄毛散热,与 “昼夜交替”无关。综上,选C。14.【答案】C【知识点】剪刀【解析】【分析】解剖剪适用于精细剪切,其设计围绕“高效剪开外皮、减少损伤内部结构”展开。A.细刀尖能精准插入网线外皮缝隙,避免误触内芯,助力剪开;B.薄刀刃接触面积小,更易切入外皮,减少剪切阻力;D.锋利刀刃可快速切断外皮纤维,提升剪切效率,以上均是优势;C.刀柄短会缩短力臂,按杠杆原理,相同用力下剪切力更小,反而不利于剪开外皮,且解剖剪通常设计为长柄以省力,“刀柄短”并非其优势,也与方便剪外皮无关。综上,选C。15.【答案】C【知识点】杠杆;轮轴【解析】【分析】拧螺丝时,螺丝刀的手柄围绕金属杆转动,符合“轮轴”原理——轮半径大于轴半径,转动手柄时能省力,轻松带动螺丝旋转;撬油漆桶盖时:螺丝刀以桶口边缘为支点,手对刀柄施加动力,桶盖对刀尖产生阻力,通过支点、动力点、阻力点构成杠杆结构,利用杠杆省力特性撬开桶盖。选项C正确。16.【答案】A【知识点】杠杆【解析】【分析】杠杆原理需满足“有支点、动力点、阻力点,通过三点受力绕支点转动”的核心条件,分析各选项。A.依靠“斜面”原理,物体沿倾斜平面下滑,仅涉及重力和摩擦力,无支点、动力点、阻力点的杠杆三要素,未用到杠杆原理。B.横梁中点为支点,两端托盘分别承受物体(阻力)和砝码(动力),绕支点平衡,属于等臂杠杆;C.撬动物体时,与地面接触点为支点,手施力处为动力点,撬棍与物体接触处为阻力点,通过杠杆省力,属于省力杠杆;D.中间连接处为支点,手捏手柄处为动力点,夹核桃处为阻力点,利用杠杆放大动力夹碎核桃,属于省力杠杆;综上,选A。17.【答案】A【知识点】杠杆【解析】【分析】支点:是支撑杠杆、让杠杆能围绕转动的固定点,如同杠杆的“旋转轴心”,决定了杠杆的转动轨迹。动力点:指在杠杆上施加动力的位置,外力通过这个点传递到杠杆上,为杠杆转动提供能量。阻力点:是杠杆需要克服阻力的位置,比如撬动物体时,物体对杠杆的压力就作用在此处。用木棍撬动大石头,当我们借助撬棍发力时,施加力量的位置(即题目中的A点),正是杠杆系统中传递动力的关键节点,符合“动力点”的定义。选项A正确。18.【答案】D【知识点】印刷术【解析】【分析】活字印刷术的核心特点是“反向刻制,正向呈现”——文字需刻在活字上,印刷时油墨附着于反向文字,转移到纸张后才会显示正常正向的字。制作名字章时,若直接刻“小华”,盖印后会呈现反向的“华小”,无法正常识别;只有刻“华小”(反向),盖印后才能显示正向的 “小华”。因此,为使最终呈现的名字正确,小华应刻反向的“华小”,选项D正确。19.【答案】B【知识点】信息的交流传播【解析】【分析】安装挖掘机模型时,查看安装视频可以让小明直观地看到每个部件的安装顺序和方法,通过动态的展示,能更清晰地理解各个步骤的操作细节,就像有人在旁边现场指导一样。打电话给厂家咨询,虽然能得到准确的信息,但厂家工作人员的描述可能不够直观,小明需要自己在脑海中想象安装过程。上网搜索可能会找到多种安装方法,但信息比较繁杂,需要自己筛选和整理,而且很多文字和图片说明不如视频直观。询问家长,家长可能对挖掘机模型的安装并不熟悉,无法提供准确和详细的安装指导。所以,查看安装视频是最直观的获取安装方法的途径,答案选B。20.【答案】B【知识点】各种形式的能量【解析】【分析】风筝飞翔的核心是依靠风力提供能量,其原理与空气动力学相关。风筝升空后,风吹向风筝面,空气在风筝下方流速慢,上方流速快,产生向上的“升力”;同时,风力对风筝的水平推力,与线的拉力、风筝自身重力平衡,让风筝稳定在空中。选项B正确。21.【答案】B【知识点】各种形式的能量【解析】【分析】耗电量(单位:度)的计算遵循公式:耗电量=功率(千瓦)× 使用时长(小时),且题干明确 “1000瓦用电器工作1小时消耗1度电”(即1度=1千瓦时),需先将各选项功率换算为“千瓦”,再计算具体耗电量:A.1500瓦=1.5千瓦,耗电量=1.5×1=1.5度;B.1000瓦 = 1千瓦,耗电量=1×3=3度;C.50瓦=0.05千瓦,耗电量=0.05×24=1.2度;D.800瓦=0.8千瓦,耗电量=0.8×0.7=0.56度。选项B正确。22.【答案】C【知识点】奥斯特实验【解析】【分析】旧电池剩余电量通常较弱,检测方法需对微弱电流敏感。连灯泡、连电动机,二者均需较强电流才能工作,旧电池的弱电流可能无法触发,易误判为“没电”;连电磁铁吸大头针,电磁铁吸起大头针需一定磁力,而磁力依赖足够电流,弱电流产生的磁力可能不足以吸起大头针,检测灵敏度低;连线圈靠近指南针利用“电流的磁效应”——即使是旧电池的微弱电流,通过线圈后也会产生磁场,使指南针磁针偏转,对弱电流敏感度极高,能准确检测电池是否残留电量。综上,选C。23.【答案】B【知识点】探索宇宙【解析】【分析】中国天眼的设计者和总工程师是南仁东。南仁东是天文学家,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1994年,他首次提出中国天眼的工程构想,并以总工程师的身份负责项目研发、推进。在他的带领下,经过22年的努力,中国天眼于2016年正式完工并启用。南仁东为中国天眼的建设鞠躬尽瘁,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他也被誉为“中国天眼之父”。而詹天佑是中国铁路之父,茅以升是著名桥梁专家,爱迪生是美国发明家,他们均与中国天眼的设计和建设无关,所以答案选B。24.【答案】C【知识点】电动机【解析】【分析】小电动机的转子核心功能是通过电磁作用实现转动。A.磁铁是永磁体,无法通过电流控制磁性,而转子的磁性需随电流变化以配合定子磁场产生转动,故排除;B.单纯线圈无磁性,无法与定子的磁场相互作用,必须通入电流才能产生磁效应,仅线圈不具备转子的功能;C.小电动机转子由线圈绕在铁芯上构成,通电后线圈产生磁场,铁芯增强磁性,形成电磁铁。它能与定子的永磁体产生吸引、排斥的相互作用,从而带动转子持续转动,完全符合转子的工作原理;D.铁芯是导磁材料,本身无磁性,仅能增强磁场,无法独立作为转子产生转动动力。综上,选C。25.【答案】A【知识点】能量的转化【解析】【分析】人体活动的能量源头是化学能,来自食物中的有机物,经消化吸收后储存于细胞中,为生命活动供能;唱歌时,需通过肺部呼吸、声带振动、口腔肌肉运动等完成,这些过程依赖肌肉收缩产生的动能,即化学能先转化为动能,驱动相关器官运动;最终,声带振动产生声音,动能进一步转化为声音传播所需的声能。选项A正确。26.【答案】(1)目镜;用擦镜纸擦拭目镜(2)细胞核;右上方;减少【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解析】【分析】(1)显微镜视野中的小黑点,仅可能存在于目镜、物镜或载玻片上,可通过 “移动 ”判断位置。若小黑点在载玻片上,移动载玻片时黑点会随之移动;若在物镜上,转换不同物镜后黑点会消失;题干中 “移动载玻片黑点不动、转换物镜黑点仍在”,排除载玻片和物镜,可确定黑点在目镜上。目镜镜片需用专用擦镜纸擦拭,擦拭后重新安装,即可清除黑点,保证观察效果。(2)洋葱表皮细胞的基本结构中,细胞核通常呈深色,显微镜下常表现为细胞内的小黑点,为细胞核;显微镜成“倒立、放大的虚像”,视野中物像的移动方向与载玻片实际移动方向相反。图B在视野右上方,需将载玻片向右上方移动,才能使物像移至视野中央;低倍物镜换高倍物镜后,放大倍数增大,视野范围变小,可观察到的细胞体积变大,因此细胞数目会减少。(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玻片标本时,无论怎样移动载玻片,都能看到小黑点,切换不同的物镜后还能看到这个小黑点,说明小黑点不在玻片标本上,也不在物镜上,因此小黑点只能在目镜上。可以用擦镜纸擦拭目镜,将污点去掉。(2)显微镜下,我们看到的一个个小格子,其实就是洋葱内表皮的一个个细胞,小格子的外边缘其实为洋葱细胞的细胞壁,里面的小黑点为洋葱细胞的细胞核。显微镜的成像特点,在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实物的倒像,不但上下倒,左右也倒。读图可知,观察到了图A中图像位置位于视野的上方,现在想看其中一处细节的图像,应该先将载玻片向右上方移动,把图B移到视野正中央;因为图像B中细胞数目少,图像放大倍数大,所以再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27.【答案】(1)(2)C(3)B(4)B【知识点】四季成因【解析】【分析】(1)地球公转的真实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时,呈现为逆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行,这是模拟实验需遵循的科学事实。在该模拟装置中,无论图中地球仪初始位置如何,公转方向需与真实一致:以俯视视角观察,地球仪应围绕蜡烛沿逆时针轨迹转动,因此箭头需沿公转圆周标注为逆时针方向,确保模拟实验符合地球公转的实际规律。(2)观察图形可知,当运行到C点时,太阳直射赤道,此时处于春分,昼夜平分。(3)四季形成的核心是地球表面不同季节获得太阳热量不同。地球公转使地球绕太阳运行时,不同时段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直射时热量集中,气温高;斜射时热量分散,气温低,这是四季更替的直接动力。(4)夏至日的核心特征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获得热量最多,昼最长夜最短。观察题目可知,地球处于B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处于夏季。(1)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在黄道平面上方看是地球呈逆时针方向绕太阳公转;(2)当地球运行到C点时,太阳直射赤道,我国处于秋分这个节气,所以五华区昼夜时长的特点是昼夜平分,故选C;(3)四季形成的原因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并且在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且倾斜角不变,故选B;(4)夏至日时太阳正好直射北回归线,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地球运行到B位置时,太阳正好直射北回归线。28.【答案】B【知识点】影长的四季变化【解析】【分析】一年之中,正午时分物体影子的长短会随季节更迭发生显著变化,其核心原因是太阳高度角的季节性差异——冬至时北半球太阳高度角最小,物体影子最长;夏至时太阳高度角最大,影子则最短。夏至日这一天,太阳直射点会移动到北回归线。对于北半球而言,此时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达到全年最高,阳光与地面的夹角(太阳高度角)最大。由于太阳高度角越大,阳光照射物体时形成的影子就越短,因此夏至日正午的物体影子会成为全年最短的时刻。题目中在呈现的不同影子选项里,长度最短的影子(图中 B),与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影子最短的规律完全吻合,所以图中B最可能是夏至日正午物体的影子。29.【答案】(1)下;上(2)14.1N(3)小(4)C(5)楼梯、螺丝钉、盘山公路【知识点】斜面【解析】【分析】(1)实验核心是探究“斜面的作用”。从实验数据看:对1号物体,直接提起需3.4N,沿 A/B/C 斜面往上拉仅需1.0-1.35N;对3号物体,直接提起需4.8N,沿斜面拉仅需1.4-2.8N,均体现 “往上用斜面更省力”。(2)实验探究斜面“省力”作用,核心规律是:沿斜面提升物体的拉力应小于直接提起的力,且同一物体在倾斜角度越小的斜面,拉力越小。对比数据:1号、3号物体沿所有斜面的拉力均小于直接提起的力,符合省力规律;但2号物体直接提起仅需11.5N,沿A斜面拉力却达14.1N(14.1N>11.5N),既未省力反而费力,且与“平缓斜面拉力更小”的逻辑矛盾,故该数据异常。(3)修正异常数据后,对1号物体,A 斜面拉力1.0N<B 斜面1.25N<C斜面1.35N;对3号物体,A 斜面1.4N<B斜面2.1N<C 斜面2.8N。同一物体在不同斜面的拉力差异,源于斜面倾斜角度不同—— 拉力越小,说明斜面越平缓。由此可推:斜面倾斜角度越小,沿斜面提升物体所需拉力越小,即越省力。若角度变大,拉力接近直接提起的力,省力效果减弱。(4)斜面倾斜角度越小,提升物体越省力。无障碍通道本质是斜面,轮椅“爬上”通道即沿斜面提升物体,需遵循这一规律。减小坡度即让斜面更平缓,对应实验中“角度小则拉力小”的规律,能减少推动轮椅所需的力,实现更省力。故选择C。(5)生活中许多物品的设计均基于“斜面省力”原理,核心是将“垂直提升”转化为“沿斜面缓慢移动”,以减小用力。如楼梯、螺丝钉、盘山公路等,都运用了斜面原理。(1)实验准备了三个倾斜角度不同的斜面,把1、2、3号物体分别放在这三个斜面上,测量并记录沿斜面提升物体时的拉力大小。所以这个实验研究的是:利用斜面从下到上搬运物体是否比直接搬运物体要省力。(2)根据物体1、物体2、物体3在三个斜面上的拉力数据分布规律,可以看到数据明显有问题的数据是物体2的数据14.1牛,利用斜面应该比直接提起更省力。(3)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斜面的倾斜角度越小越省力。(4)斜面是一种省力机械,可用于克服垂直提升重物之困难,斜面与平面的倾角越小,斜面较长,则省力越大。要让轮椅更省力地爬上无障碍通道,可以减小斜面的坡度。(5)利用斜面提升物体可以省力,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广泛,楼梯、螺丝钉、盘山公路等都利用了斜面原理。30.【答案】(1)A、B(2)A、C(3)线圈匝数;A、D(4)A【知识点】电磁铁的磁性【解析】【分析】(1)验证“改变线圈缠绕方向是否影响电磁铁南北极”时,需保证除“线圈缠绕方向”外,其他可能影响磁极的因素均相同,仅改变缠绕方向。观察题目,发现A和B除了线圈缠绕方向,其他均相同,所以A和B可以验证猜想A。(2)验证猜想B“电流越大,电磁铁磁性越强”,需保证除“电流大小”外,其他影响磁性的因素完全相同,仅改变电流。观察可知,A和C除了电池节数外,其他均相同,所以A和C能够验证猜想B。(3)验证猜想C需严格遵循控制变量法,核心是仅改变“线圈匝数”,确保铁芯粗细、电流大小、线圈缠绕方向等影响磁性的因素完全一致,避免其他变量干扰实验结果。需要改变的条件是线圈匝数,观察题目可知,线圈匝数不同的只有D,所以选择A和D进行对比。(4)电磁铁磁性强弱由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有无铁芯决定。A.根据实验结论,电流越大,磁性越强,能吸引更多大头针,符合需求;B.匝数越少,磁性越弱,会导致吸引的大头针减少,不符合;C.仅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不影响磁性强弱,无法增加吸引数量;D.铁芯能增强磁性,抽掉后磁性大幅减弱,吸引的大头针会减少,不符合。综上,只有增大电流能增强磁性,让电磁铁吸起更多大头针,故选A。(1)为了验证猜想A,需要选择两个实验装置,这两个装置应该只有线圈的缠绕方向不同,其他条件如电流大小、线圈匝数、铁芯等都应该相同。因此,选择A和B两个实验装置,可以验证猜想A。(2)为了验证猜想B,需要选择两个实验装置,这两个装置应该只有通过电磁铁的电流大小不同,其他条件如线圈匝数、铁芯、线圈的缠绕方向等都应该相同。因此,选择A和C两个实验装置,可以验证猜想B。(3)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关系,需要改变的条件是线圈匝数,不变的条件是铁芯粗细、电流大小、线圈的缠绕方向等,所以可以选择的实验方案是A和D两个实验装置进行对比实验。(4)要让电磁铁吸起更多的大头针,可行的方法是:A.增大通过电磁铁的电流:增加电流可以增强电磁铁的磁性吸起更多的大头针,选项符合题意;B.减少线圈匝数通常会减弱电磁铁的磁性,所以这不是一个可行的方法,选项不符合题意;C.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方向,不会影响磁性的强弱,因此这不是一个可行的方法。选项不符合题意;D.抽掉电磁铁的铁芯会显著减弱电磁铁的磁性,因为铁芯是增强磁场的关键部分,所以这也不是一个可行的方法。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31.【答案】(1)A(2)B(3)太阳能;电能(4)A【知识点】反冲力;各种形式的能量;能量的转化【解析】【分析】(1)当气球内部充满气体并向外喷出时,气流会对气球产生一个与喷出方向完全相反的推力,这种因物质喷出而产生的反向作用力,被称为反冲力。反冲力是生活和科技中常见的动力来源,比如我们熟悉的喷气式飞机,会通过发动机向后喷射高温高压气流,借助气流产生的反冲力推动机身高速向前;航天发射的火箭,依靠燃料燃烧后喷出的强大燃气获得反冲力,挣脱地球引力飞向太空。(2)空间站外部“翅膀状”设备是太阳能电池翼,核心用途是为空间站供能。太空中缺乏地面供电条件,太阳能是稳定且可持续的能源,电池翼可将太阳光能转化为电能,满足空间站内设备运行、航天员生活保障、科学实验等所有用电需求。故答案为B。(3)太阳能电池板的核心功能是实现能量形式的转化。太空中的太阳会持续辐射太阳能,电池板表面的半导体材料能吸收这些光能,通过光电效应将光能转化为电路中的电能。(4)可再生能源指在自然界中可循环再生、取之不尽的能源,核心特征是“消耗后能较快自然补充”。A.风能来自空气流动,水能来自水循环,地热能来自地球内部热能,三者均能持续再生,符合可再生能源定义;B.煤是化石能源,核能依赖核燃料,仅潮汐能是可再生能源,整体不符合;C.煤、石油、天然气均为化石能源,由古代生物遗骸长期演化形成,储量有限且消耗后无法再生,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综上可知,选项A正确。(1)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喷气式飞机、火箭、气垫船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2)中国空间站有多个像翅膀一样的设备,可能是太阳能电池板,提供能量,供空间站使用。(3)太阳能电池所具有的能量来自太阳,它是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4)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波浪能、潮汐能、海洋温差能、地热能等。它们在自然界可以循环再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不需要人力参与便会自动再生,是相对于会穷尽的非再生能源的一种能源。1 / 1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1.(2024六上·五华期末)小华在课上观察水中微生物时,老师要求在载玻片上放少量脱脂棉纤维,这是为了( )。A.控制微生物的运动速度 B.直观比较微生物的大小C.观察脱脂棉 D.给微生物喂食【答案】A【知识点】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解析】【分析】水中的微生物通常运动速度较快,直接观察时,它们会快速“跑”出视野,导致难以看清细节。在载玻片上放少量脱脂棉纤维,纤维会形成细小的“阻碍”,减缓微生物的运动速度,让它们在纤维间隙中缓慢活动,方便我们稳定地观察其形态和行为。而B、C、D选项均不符合目的——脱脂棉无法用于比较微生物大小、不是观察对象,也不能作为微生物的食物,因此选A。2.(2024六上·五华期末)下列物体中不具有放大作用的是( )。A.一滴干净的水 B.装满水的烧瓶C.近视眼镜镜片 D.凸透镜【答案】C【知识点】放大镜【解析】【分析】具有放大作用的物体需符合“中间厚、边缘薄”的凸透镜结构,原理是通过折射使物体成像放大。A.一滴干净的水因表面张力形成中间厚的“水透镜”,属于凸透镜,有放大作用;B.装满水的烧瓶,整体呈中间厚、边缘薄的形态,相当于凸透镜,能放大物体;C.近视眼镜镜片是凹透镜,结构为“中间薄、边缘厚”,作用是发散光线以矫正近视,不具备放大作用;D.凸透镜是典型的放大光学元件。故答案为:C。3.(2024六上·五华期末)显微镜的发展史不能说明( )。A.科学的不断发展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B.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科学研究的发展C.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D.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人类已经能观察到足够小的微观世界,不需要再发明显微设备了【答案】D【知识点】科学常识【解析】【分析】显微镜发展史清晰体现科学与技术的相互推动。A.科学对微观世界的探索需求,促使显微镜技术从光学显微镜向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改进;B.更先进的显微技术,让科学家能观察到细胞结构、原子等,推动科学研究深入;C.从最初观察细菌到看清原子,体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逐步深入;D.科学探索永无止境,即使有扫描隧道显微镜,仍需更精准、更高分辨率的显微设备探索更细微的微观现象,不存在“不需要再发展”的情况。故答案为:D。4.(2024六上·五华期末)在制作洋葱玻片标本时,碘酒的作用是( )。A.消毒 B.染色 C.固定 D.湿润【答案】B【知识点】制作显微标本【解析】【分析】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进行染色的方法是在载玻片上,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使碘液浸润整个标本。用碘液处理装片的目的是使细胞核染色,便于观察。5.(2024六上·五华期末)下列物品中,运用的原理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水龙头 B.扳手 C.门把手 D.撬棍【答案】D【知识点】杠杆;轮轴【解析】【分析】水龙头、扳手、门把手均属于轮轴,轮轴由“轮”和“轴”组成,工作时通过转动“轮”带动“轴”,能以较小力带动较大负载,核心是利用轮轴原理省力或方便操作。而D撬棍属于杠杆,需围绕一个固定支点转动,通过调整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度实现省力,其结构和工作原理与轮轴完全不同,因此与其他三者原理不同的是撬棍。6.(2024六上·五华期末)以下物品不是根据苍蝇复眼的视觉原理设计的是( )。A.蝇眼照相机 B.蝇眼雷达C.蝇眼探测系统 D.蝇式气味分析监视仪【答案】D【知识点】仿生技术【解析】【分析】苍蝇复眼由数千个独立小眼组成,核心视觉原理是多视角成像、高分辨率和宽视野,可同时捕捉多个方向的图像信息。蝇眼照相机、蝇眼雷达、蝇眼探测系统均基于此原理设计。通过模拟复眼的多小眼结构,实现多目标同时拍摄、大范围探测或高精度定位,核心是对“视觉信息”的处理。而D的核心功能是分析气味,依赖的是苍蝇嗅觉器官对化学信号的感知原理,与复眼的视觉机制无关,因此不属于基于复眼视觉原理设计的物品。7.(2024六上·五华期末)我们的生活和微生物息息相关,下列关于微生物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有些微生物会导致我们生病或使食物发霉B.人们可以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C.有些微生物可以用来制作食物,比如臭豆腐D.所有的微生物都是非常细小的,肉眼不能直接看到,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答案】D【知识点】微生物【解析】【分析】微生物是对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生物的统称,但“所有微生物都需显微镜观察”的表述错误——存在肉眼可见的微生物,如蘑菇、木耳等大型真菌,它们属于微生物范畴,却能直接用肉眼观察。故答案为:D。8.(2024六上·五华期末)下列关于地球知识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①地球是一颗行星②地球上海洋少陆地多③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外到内依次是地核、地幔、地壳④地球已经超过了40亿岁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④【答案】D【知识点】探索宇宙【解析】【分析】①正确,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围绕太阳公转,符合行星定义;②错误,地球表面约 71% 是海洋,29% 是陆地,实际是 “海洋多、陆地少”;③错误,地球内部结构由外到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选项顺序颠倒;④正确,通过地质年代测定,地球形成年龄约 46 亿年,确实超过 40 亿岁。综上,只有①④描述正确,对应选项D。9.(2024六上·五华期末)地球上出现昼夜交替现象,是哪些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①地球不透明 ②地球不发光 ③地球足够大 ④地球不停地自转 ⑤太阳不停自转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 C.①④⑤ D.①③④【答案】B【知识点】昼夜交替【解析】【分析】昼夜交替的核心是地球“一半被照亮、一半黑暗”的状态随时间变化,需三个关键条件:①地球不透明:阳光无法穿透地球,导致地球始终只有一面受光(白昼),另一面背光(黑夜);②地球不发光:地球自身不能产生光热,需依赖太阳光照,才会有“亮”与“暗”的区分;③④中,④地球不停自转是关键:自转使地球不同区域依次面对太阳,实现昼夜交替;而③地球足够大、⑤太阳不停自转与昼夜交替无直接关联。综上,①②④正确,选B。10.(2024六上·五华期末)关于“日心说”和“地心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哥白尼提出了“地心说”B.“日心说”的核心观点是“地球是宇宙的中心”C.两种学说的共同观点是“地球是球形”D.两种学说的共同观点是其他天体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答案】C【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解析】【分析】A.错误,哥白尼提出的是“日心说”,“地心说”的主要代表是托勒密;B.错误,“日心说”核心观点是“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是“地心说”的核心;C.正确,无论是“地心说”还是“日心说”,都认可地球是球形,而非平面;D.错误,“地心说”认为其他天体绕地球运动,“日心说”则认为地球及其他行星绕太阳运动,此观点并非两者共有。综上,只有C表述正确。11.(2024六上·五华期末)根据本学期的学习,下图中北京、上海、重庆、乌鲁木齐四个城市,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是( )。A.北京、昆明、乌鲁木齐、上海 B.上海、北京、昆明、乌鲁木齐C.昆明、北京、上海、乌鲁木齐 D.乌鲁木齐、昆明、北京、上海【答案】B【知识点】日出时间【解析】【分析】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东边的城市会比西边的城市先迎来黎明,四地位置中,上海在最东边,其次是北京,然后是昆明,最东边是乌鲁木齐。按“东早西晚”规律,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为:位置最东的上海先日出,其次是北京,再是昆明,最后是最偏西的乌鲁木齐。选项B正确。12.(2024六上·五华期末)在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有一座圭表,可以用来观察( )。A.一天中物体影长的变化规律B.四季交替,正午时分物体影长的变化规律C.现在的时刻D.一天中物体影子方向的变化规律【答案】B【知识点】影长的四季变化【解析】【分析】圭表由“圭”和“表”组成,核心功能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相关。北回归线标志园的圭表,因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北半球的最北界,夏至日正午太阳直射表顶(影长最短),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低(影长最长),春秋分影长居中,能清晰观测四季正午影长变化,体现四季交替。选项B正确。13.(2024六上·五华期末)昼夜交替会影响生物活动,下列生物活动与昼夜交替无关的是( )。A.公鸡打鸣 B.昙花在夜间开放C.北极狐换毛 D.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答案】C【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解析】【分析】昼夜交替的核心是“白天与黑夜的周期性交替”,相关生物活动多随“昼夜节律”变化。A.公鸡受晨光刺激鸣叫,是对昼夜交替中“白昼来临”的反应;B.昙花适应夜间环境,开花时间与“黑夜”同步,依赖昼夜交替;D.人类活动随“白昼劳作、黑夜休息”的节律,直接受昼夜交替影响;C.其换毛与季节变化相关,冬季换厚毛保暖,夏季换薄毛散热,与 “昼夜交替”无关。综上,选C。14.(2024六上·五华期末)解剖剪比普通剪刀更方便剪开网线外皮原因不包括( )。A.刀尖细 B.刀刃薄 C.刀柄短 D.刀刃锋利【答案】C【知识点】剪刀【解析】【分析】解剖剪适用于精细剪切,其设计围绕“高效剪开外皮、减少损伤内部结构”展开。A.细刀尖能精准插入网线外皮缝隙,避免误触内芯,助力剪开;B.薄刀刃接触面积小,更易切入外皮,减少剪切阻力;D.锋利刀刃可快速切断外皮纤维,提升剪切效率,以上均是优势;C.刀柄短会缩短力臂,按杠杆原理,相同用力下剪切力更小,反而不利于剪开外皮,且解剖剪通常设计为长柄以省力,“刀柄短”并非其优势,也与方便剪外皮无关。综上,选C。15.(2024六上·五华期末)我们使用螺丝刀拧螺丝和撬油漆桶盖时,它运用的原理分别是( )。A.轮轴、斜面 B.杠杆、斜面 C.轮轴、杠杆 D.斜面、杠杆【答案】C【知识点】杠杆;轮轴【解析】【分析】拧螺丝时,螺丝刀的手柄围绕金属杆转动,符合“轮轴”原理——轮半径大于轴半径,转动手柄时能省力,轻松带动螺丝旋转;撬油漆桶盖时:螺丝刀以桶口边缘为支点,手对刀柄施加动力,桶盖对刀尖产生阻力,通过支点、动力点、阻力点构成杠杆结构,利用杠杆省力特性撬开桶盖。选项C正确。16.(2024六上·五华期末)以下工具没有用到杠杆原理的是( )。A.滑梯 B.天平 C.撬棍 D.核桃夹【答案】A【知识点】杠杆【解析】【分析】杠杆原理需满足“有支点、动力点、阻力点,通过三点受力绕支点转动”的核心条件,分析各选项。A.依靠“斜面”原理,物体沿倾斜平面下滑,仅涉及重力和摩擦力,无支点、动力点、阻力点的杠杆三要素,未用到杠杆原理。B.横梁中点为支点,两端托盘分别承受物体(阻力)和砝码(动力),绕支点平衡,属于等臂杠杆;C.撬动物体时,与地面接触点为支点,手施力处为动力点,撬棍与物体接触处为阻力点,通过杠杆省力,属于省力杠杆;D.中间连接处为支点,手捏手柄处为动力点,夹核桃处为阻力点,利用杠杆放大动力夹碎核桃,属于省力杠杆;综上,选A。17.(2024六上·五华期末)如图,利用木棍撬动大石头时,A点是( )。A.用力点 B.阻力点 C.支点 D.无法判断【答案】A【知识点】杠杆【解析】【分析】支点:是支撑杠杆、让杠杆能围绕转动的固定点,如同杠杆的“旋转轴心”,决定了杠杆的转动轨迹。动力点:指在杠杆上施加动力的位置,外力通过这个点传递到杠杆上,为杠杆转动提供能量。阻力点:是杠杆需要克服阻力的位置,比如撬动物体时,物体对杠杆的压力就作用在此处。用木棍撬动大石头,当我们借助撬棍发力时,施加力量的位置(即题目中的A点),正是杠杆系统中传递动力的关键节点,符合“动力点”的定义。选项A正确。18.(2024六上·五华期末)学习了活字印刷术后,小华想要做一个名字章,他应该刻的是( )。A.小华 B.华小 C. D.【答案】D【知识点】印刷术【解析】【分析】活字印刷术的核心特点是“反向刻制,正向呈现”——文字需刻在活字上,印刷时油墨附着于反向文字,转移到纸张后才会显示正常正向的字。制作名字章时,若直接刻“小华”,盖印后会呈现反向的“华小”,无法正常识别;只有刻“华小”(反向),盖印后才能显示正向的 “小华”。因此,为使最终呈现的名字正确,小华应刻反向的“华小”,选项D正确。19.(2024六上·五华期末)小明要安装一个挖掘机模型,下列获取安装方法的途径中,最直观的是( )。A.打电话给厂家咨询 B.查看安装视频C.上网搜索 D.询问家长【答案】B【知识点】信息的交流传播【解析】【分析】安装挖掘机模型时,查看安装视频可以让小明直观地看到每个部件的安装顺序和方法,通过动态的展示,能更清晰地理解各个步骤的操作细节,就像有人在旁边现场指导一样。打电话给厂家咨询,虽然能得到准确的信息,但厂家工作人员的描述可能不够直观,小明需要自己在脑海中想象安装过程。上网搜索可能会找到多种安装方法,但信息比较繁杂,需要自己筛选和整理,而且很多文字和图片说明不如视频直观。询问家长,家长可能对挖掘机模型的安装并不熟悉,无法提供准确和详细的安装指导。所以,查看安装视频是最直观的获取安装方法的途径,答案选B。20.(2024六上·五华期末)飞上天空后,风筝的飞翔靠( )提供能量。A.电 B.风 C.磁力 D.太阳能【答案】B【知识点】各种形式的能量【解析】【分析】风筝飞翔的核心是依靠风力提供能量,其原理与空气动力学相关。风筝升空后,风吹向风筝面,空气在风筝下方流速慢,上方流速快,产生向上的“升力”;同时,风力对风筝的水平推力,与线的拉力、风筝自身重力平衡,让风筝稳定在空中。选项B正确。21.(2024六上·五华期末)小五对部分家用电器一天的功率和使用时长做了调查,根据调查信息,下列用电器工作一天耗电量最大的是(功率为1000瓦的用电器工作1小时消耗的电能是1度)( )。A. B.C. D.【答案】B【知识点】各种形式的能量【解析】【分析】耗电量(单位:度)的计算遵循公式:耗电量=功率(千瓦)× 使用时长(小时),且题干明确 “1000瓦用电器工作1小时消耗1度电”(即1度=1千瓦时),需先将各选项功率换算为“千瓦”,再计算具体耗电量:A.1500瓦=1.5千瓦,耗电量=1.5×1=1.5度;B.1000瓦 = 1千瓦,耗电量=1×3=3度;C.50瓦=0.05千瓦,耗电量=0.05×24=1.2度;D.800瓦=0.8千瓦,耗电量=0.8×0.7=0.56度。选项B正确。22.(2024六上·五华期末)要用以下方法检测旧电池是否还有电,最合适的是( )。A.把电池连接灯泡,看灯泡是否能发光B.把电池连接电动机,看电动机是否能转动C.把电池连接线圈靠近指南针,看磁针是否偏转D.把电池连接电磁铁,看电磁铁能否吸起大头针【答案】C【知识点】奥斯特实验【解析】【分析】旧电池剩余电量通常较弱,检测方法需对微弱电流敏感。连灯泡、连电动机,二者均需较强电流才能工作,旧电池的弱电流可能无法触发,易误判为“没电”;连电磁铁吸大头针,电磁铁吸起大头针需一定磁力,而磁力依赖足够电流,弱电流产生的磁力可能不足以吸起大头针,检测灵敏度低;连线圈靠近指南针利用“电流的磁效应”——即使是旧电池的微弱电流,通过线圈后也会产生磁场,使指南针磁针偏转,对弱电流敏感度极高,能准确检测电池是否残留电量。综上,选C。23.(2024六上·五华期末)中国天眼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其设计者和总工程师是( )。A.詹天佑 B.南仁东 C.茅以升 D.爱迪生【答案】B【知识点】探索宇宙【解析】【分析】中国天眼的设计者和总工程师是南仁东。南仁东是天文学家,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1994年,他首次提出中国天眼的工程构想,并以总工程师的身份负责项目研发、推进。在他的带领下,经过22年的努力,中国天眼于2016年正式完工并启用。南仁东为中国天眼的建设鞠躬尽瘁,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他也被誉为“中国天眼之父”。而詹天佑是中国铁路之父,茅以升是著名桥梁专家,爱迪生是美国发明家,他们均与中国天眼的设计和建设无关,所以答案选B。24.(2024六上·五华期末)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小电动机内的转子实际上是( )。A.磁铁 B.线圈 C.电磁铁 D.铁芯【答案】C【知识点】电动机【解析】【分析】小电动机的转子核心功能是通过电磁作用实现转动。A.磁铁是永磁体,无法通过电流控制磁性,而转子的磁性需随电流变化以配合定子磁场产生转动,故排除;B.单纯线圈无磁性,无法与定子的磁场相互作用,必须通入电流才能产生磁效应,仅线圈不具备转子的功能;C.小电动机转子由线圈绕在铁芯上构成,通电后线圈产生磁场,铁芯增强磁性,形成电磁铁。它能与定子的永磁体产生吸引、排斥的相互作用,从而带动转子持续转动,完全符合转子的工作原理;D.铁芯是导磁材料,本身无磁性,仅能增强磁场,无法独立作为转子产生转动动力。综上,选C。25.(2024六上·五华期末)小五在唱歌时,能量转化过程是( )。A.化学能→动能→声能 B.磁能→热能→动能C.动能→热能 D.电能→动能→热能【答案】A【知识点】能量的转化【解析】【分析】人体活动的能量源头是化学能,来自食物中的有机物,经消化吸收后储存于细胞中,为生命活动供能;唱歌时,需通过肺部呼吸、声带振动、口腔肌肉运动等完成,这些过程依赖肌肉收缩产生的动能,即化学能先转化为动能,驱动相关器官运动;最终,声带振动产生声音,动能进一步转化为声音传播所需的声能。选项A正确。26.(2024六上·五华期末)使用显微镜。(1)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无论怎样移动载玻片,镜筒中都能看到一个小黑点,转换物镜后小黑点依然在,可以确定小黑点在 上,解决的办法是 。(2)图A是小科在显微镜中观察到的图像,图中的小黑点是洋葱表皮细胞中的 。如果想看图B,她应该先将载玻片向 移动(选填“左下方”“右上方”)、把图B移到视野正中央,再把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此时从目镜里观察到的细胞数目会 。(选填“增多”“减少”)【答案】(1)目镜;用擦镜纸擦拭目镜(2)细胞核;右上方;减少【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解析】【分析】(1)显微镜视野中的小黑点,仅可能存在于目镜、物镜或载玻片上,可通过 “移动 ”判断位置。若小黑点在载玻片上,移动载玻片时黑点会随之移动;若在物镜上,转换不同物镜后黑点会消失;题干中 “移动载玻片黑点不动、转换物镜黑点仍在”,排除载玻片和物镜,可确定黑点在目镜上。目镜镜片需用专用擦镜纸擦拭,擦拭后重新安装,即可清除黑点,保证观察效果。(2)洋葱表皮细胞的基本结构中,细胞核通常呈深色,显微镜下常表现为细胞内的小黑点,为细胞核;显微镜成“倒立、放大的虚像”,视野中物像的移动方向与载玻片实际移动方向相反。图B在视野右上方,需将载玻片向右上方移动,才能使物像移至视野中央;低倍物镜换高倍物镜后,放大倍数增大,视野范围变小,可观察到的细胞体积变大,因此细胞数目会减少。(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玻片标本时,无论怎样移动载玻片,都能看到小黑点,切换不同的物镜后还能看到这个小黑点,说明小黑点不在玻片标本上,也不在物镜上,因此小黑点只能在目镜上。可以用擦镜纸擦拭目镜,将污点去掉。(2)显微镜下,我们看到的一个个小格子,其实就是洋葱内表皮的一个个细胞,小格子的外边缘其实为洋葱细胞的细胞壁,里面的小黑点为洋葱细胞的细胞核。显微镜的成像特点,在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实物的倒像,不但上下倒,左右也倒。读图可知,观察到了图A中图像位置位于视野的上方,现在想看其中一处细节的图像,应该先将载玻片向右上方移动,把图B移到视野正中央;因为图像B中细胞数目少,图像放大倍数大,所以再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27.(2024六上·五华期末)研究四季变化。我们用一支蜡烛代表太阳,用一个小地球仪绕蜡烛转动模拟地球公转,研究四季的成因。模拟中以北半球为例。(1)请在上图中用箭头标出地球公转的方向。(2)当地球运行到C点时,五华区昼夜时长的特点是( )A.昼长夜短 B.昼短夜长 C.昼夜平分(3)根据研究,除了地轴倾斜外,四季形成的原因主要还有(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C.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远近 D.月球绕地球转(4)夏至日时地球运行到上图中的 位置。【答案】(1)(2)C(3)B(4)B【知识点】四季成因【解析】【分析】(1)地球公转的真实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时,呈现为逆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行,这是模拟实验需遵循的科学事实。在该模拟装置中,无论图中地球仪初始位置如何,公转方向需与真实一致:以俯视视角观察,地球仪应围绕蜡烛沿逆时针轨迹转动,因此箭头需沿公转圆周标注为逆时针方向,确保模拟实验符合地球公转的实际规律。(2)观察图形可知,当运行到C点时,太阳直射赤道,此时处于春分,昼夜平分。(3)四季形成的核心是地球表面不同季节获得太阳热量不同。地球公转使地球绕太阳运行时,不同时段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直射时热量集中,气温高;斜射时热量分散,气温低,这是四季更替的直接动力。(4)夏至日的核心特征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获得热量最多,昼最长夜最短。观察题目可知,地球处于B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处于夏季。(1)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在黄道平面上方看是地球呈逆时针方向绕太阳公转;(2)当地球运行到C点时,太阳直射赤道,我国处于秋分这个节气,所以五华区昼夜时长的特点是昼夜平分,故选C;(3)四季形成的原因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并且在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且倾斜角不变,故选B;(4)夏至日时太阳正好直射北回归线,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地球运行到B位置时,太阳正好直射北回归线。28.(2024六上·五华期末)2021年6月21日是夏至日,古人说:“日长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故曰夏至。”意思是这一天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且正午太阳的位置也最高,这一天正午物体的影子最有可能是( )。A.B.C.【答案】B【知识点】影长的四季变化【解析】【分析】一年之中,正午时分物体影子的长短会随季节更迭发生显著变化,其核心原因是太阳高度角的季节性差异——冬至时北半球太阳高度角最小,物体影子最长;夏至时太阳高度角最大,影子则最短。夏至日这一天,太阳直射点会移动到北回归线。对于北半球而言,此时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达到全年最高,阳光与地面的夹角(太阳高度角)最大。由于太阳高度角越大,阳光照射物体时形成的影子就越短,因此夏至日正午的物体影子会成为全年最短的时刻。题目中在呈现的不同影子选项里,长度最短的影子(图中 B),与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影子最短的规律完全吻合,所以图中B最可能是夏至日正午物体的影子。29.(2024六上·五华期末)学习《工具与技术》单元时,学习小组发现学校的无障碍通道是典型的斜面结构,决定对“斜面的作用”进行探究。他们准备了三个倾斜角度不同的斜面(图A、B、C),把1、2、3号物体分别放在这三个斜面上,测量并记录沿斜面提升物体时的拉力大小。请你对照斜面和实验数据完成相关题目。物体 直接提起 A斜面 B斜面 C斜面1 3.4N 1.0N 1.25N 1.35N2 11.5N 14.1N 5.2N 7.1N3 4.8N 1.4N 2.1N 2.8N(1)这个实验研究的是:利用斜面从 往 (选填:“上”或“下”)搬运物体是否比直接搬运物体要省力。(2)学习小组发现表格中有个数据异常,这个数据是 。(3)修正实验数据后,分析数据发现:斜面的倾斜角度越 (填“大”或“小”)越省力。(4)要让轮椅更省力地爬上无障碍通道,可以( )A.增大斜面的坡度 B.减小斜面的长度C.减小斜面的坡度 D.去掉扶手栏杆(5)斜面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等都运用了斜面原理。【答案】(1)下;上(2)14.1N(3)小(4)C(5)楼梯、螺丝钉、盘山公路【知识点】斜面【解析】【分析】(1)实验核心是探究“斜面的作用”。从实验数据看:对1号物体,直接提起需3.4N,沿 A/B/C 斜面往上拉仅需1.0-1.35N;对3号物体,直接提起需4.8N,沿斜面拉仅需1.4-2.8N,均体现 “往上用斜面更省力”。(2)实验探究斜面“省力”作用,核心规律是:沿斜面提升物体的拉力应小于直接提起的力,且同一物体在倾斜角度越小的斜面,拉力越小。对比数据:1号、3号物体沿所有斜面的拉力均小于直接提起的力,符合省力规律;但2号物体直接提起仅需11.5N,沿A斜面拉力却达14.1N(14.1N>11.5N),既未省力反而费力,且与“平缓斜面拉力更小”的逻辑矛盾,故该数据异常。(3)修正异常数据后,对1号物体,A 斜面拉力1.0N<B 斜面1.25N<C斜面1.35N;对3号物体,A 斜面1.4N<B斜面2.1N<C 斜面2.8N。同一物体在不同斜面的拉力差异,源于斜面倾斜角度不同—— 拉力越小,说明斜面越平缓。由此可推:斜面倾斜角度越小,沿斜面提升物体所需拉力越小,即越省力。若角度变大,拉力接近直接提起的力,省力效果减弱。(4)斜面倾斜角度越小,提升物体越省力。无障碍通道本质是斜面,轮椅“爬上”通道即沿斜面提升物体,需遵循这一规律。减小坡度即让斜面更平缓,对应实验中“角度小则拉力小”的规律,能减少推动轮椅所需的力,实现更省力。故选择C。(5)生活中许多物品的设计均基于“斜面省力”原理,核心是将“垂直提升”转化为“沿斜面缓慢移动”,以减小用力。如楼梯、螺丝钉、盘山公路等,都运用了斜面原理。(1)实验准备了三个倾斜角度不同的斜面,把1、2、3号物体分别放在这三个斜面上,测量并记录沿斜面提升物体时的拉力大小。所以这个实验研究的是:利用斜面从下到上搬运物体是否比直接搬运物体要省力。(2)根据物体1、物体2、物体3在三个斜面上的拉力数据分布规律,可以看到数据明显有问题的数据是物体2的数据14.1牛,利用斜面应该比直接提起更省力。(3)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斜面的倾斜角度越小越省力。(4)斜面是一种省力机械,可用于克服垂直提升重物之困难,斜面与平面的倾角越小,斜面较长,则省力越大。要让轮椅更省力地爬上无障碍通道,可以减小斜面的坡度。(5)利用斜面提升物体可以省力,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广泛,楼梯、螺丝钉、盘山公路等都利用了斜面原理。30.(2024六上·五华期末)科学实验小组在研究电磁铁时作出了以下猜想:猜想A:改变线圈的缠绕方向,电磁铁的南北极会发生改变。猜想B:通过电磁铁的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越强。猜想C:改变线圈匝数,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会发生改变。为了验证这几个猜想是否正确,该小组的同学们设计了以下几个实验方案。(1)选择 (填序号)两个实验装置,可以验证猜想A。(2)选择 (填序号)两个实验装置,可以验证猜想B。(3)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猜想C。研究的问题 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有关吗我的猜想 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线圈匝数越少,磁性越弱改变的条件 不变的条件 铁芯粗细、电流大小、线圈的缠绕方向等实验方案 (填序号) 选择 (填序号)两个实验装置进行实验(4)要让电磁铁吸起更多的大头针,可行的方法是( )。A.增大通过电磁铁的电流 B.减少线圈匝数C.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 D.抽掉电磁铁的铁芯【答案】(1)A、B(2)A、C(3)线圈匝数;A、D(4)A【知识点】电磁铁的磁性【解析】【分析】(1)验证“改变线圈缠绕方向是否影响电磁铁南北极”时,需保证除“线圈缠绕方向”外,其他可能影响磁极的因素均相同,仅改变缠绕方向。观察题目,发现A和B除了线圈缠绕方向,其他均相同,所以A和B可以验证猜想A。(2)验证猜想B“电流越大,电磁铁磁性越强”,需保证除“电流大小”外,其他影响磁性的因素完全相同,仅改变电流。观察可知,A和C除了电池节数外,其他均相同,所以A和C能够验证猜想B。(3)验证猜想C需严格遵循控制变量法,核心是仅改变“线圈匝数”,确保铁芯粗细、电流大小、线圈缠绕方向等影响磁性的因素完全一致,避免其他变量干扰实验结果。需要改变的条件是线圈匝数,观察题目可知,线圈匝数不同的只有D,所以选择A和D进行对比。(4)电磁铁磁性强弱由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有无铁芯决定。A.根据实验结论,电流越大,磁性越强,能吸引更多大头针,符合需求;B.匝数越少,磁性越弱,会导致吸引的大头针减少,不符合;C.仅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不影响磁性强弱,无法增加吸引数量;D.铁芯能增强磁性,抽掉后磁性大幅减弱,吸引的大头针会减少,不符合。综上,只有增大电流能增强磁性,让电磁铁吸起更多大头针,故选A。(1)为了验证猜想A,需要选择两个实验装置,这两个装置应该只有线圈的缠绕方向不同,其他条件如电流大小、线圈匝数、铁芯等都应该相同。因此,选择A和B两个实验装置,可以验证猜想A。(2)为了验证猜想B,需要选择两个实验装置,这两个装置应该只有通过电磁铁的电流大小不同,其他条件如线圈匝数、铁芯、线圈的缠绕方向等都应该相同。因此,选择A和C两个实验装置,可以验证猜想B。(3)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关系,需要改变的条件是线圈匝数,不变的条件是铁芯粗细、电流大小、线圈的缠绕方向等,所以可以选择的实验方案是A和D两个实验装置进行对比实验。(4)要让电磁铁吸起更多的大头针,可行的方法是:A.增大通过电磁铁的电流:增加电流可以增强电磁铁的磁性吸起更多的大头针,选项符合题意;B.减少线圈匝数通常会减弱电磁铁的磁性,所以这不是一个可行的方法,选项不符合题意;C.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方向,不会影响磁性的强弱,因此这不是一个可行的方法。选项不符合题意;D.抽掉电磁铁的铁芯会显著减弱电磁铁的磁性,因为铁芯是增强磁场的关键部分,所以这也不是一个可行的方法。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31.(2024六上·五华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相关题目。神舟十九号于2024年10月3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目的包括与神舟十八号乘组在轨轮换、驻留约6个月,开展多种任务,如空间科学与应用实验、航天员出舱等。(1)运载火箭发射时的动力是( )。A.反冲力 B.弹力 C.重力(2)上图是中国空间站全貌图,空间站外部有多个像翅膀一样的设备,这些设备的主要用途是( )。A.看起来更加美观B.提供能量C.像飞机机翼一样用来飞行(3)太阳能电池板的能量转换是 → 。(4)太阳能是一种新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与太阳能一样属于可再生能源的还有( )。A.风能、水能、地热能B.煤、潮汐能、核能C.煤、石油、天然气【答案】(1)A(2)B(3)太阳能;电能(4)A【知识点】反冲力;各种形式的能量;能量的转化【解析】【分析】(1)当气球内部充满气体并向外喷出时,气流会对气球产生一个与喷出方向完全相反的推力,这种因物质喷出而产生的反向作用力,被称为反冲力。反冲力是生活和科技中常见的动力来源,比如我们熟悉的喷气式飞机,会通过发动机向后喷射高温高压气流,借助气流产生的反冲力推动机身高速向前;航天发射的火箭,依靠燃料燃烧后喷出的强大燃气获得反冲力,挣脱地球引力飞向太空。(2)空间站外部“翅膀状”设备是太阳能电池翼,核心用途是为空间站供能。太空中缺乏地面供电条件,太阳能是稳定且可持续的能源,电池翼可将太阳光能转化为电能,满足空间站内设备运行、航天员生活保障、科学实验等所有用电需求。故答案为B。(3)太阳能电池板的核心功能是实现能量形式的转化。太空中的太阳会持续辐射太阳能,电池板表面的半导体材料能吸收这些光能,通过光电效应将光能转化为电路中的电能。(4)可再生能源指在自然界中可循环再生、取之不尽的能源,核心特征是“消耗后能较快自然补充”。A.风能来自空气流动,水能来自水循环,地热能来自地球内部热能,三者均能持续再生,符合可再生能源定义;B.煤是化石能源,核能依赖核燃料,仅潮汐能是可再生能源,整体不符合;C.煤、石油、天然气均为化石能源,由古代生物遗骸长期演化形成,储量有限且消耗后无法再生,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综上可知,选项A正确。(1)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喷气式飞机、火箭、气垫船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2)中国空间站有多个像翅膀一样的设备,可能是太阳能电池板,提供能量,供空间站使用。(3)太阳能电池所具有的能量来自太阳,它是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4)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波浪能、潮汐能、海洋温差能、地热能等。它们在自然界可以循环再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不需要人力参与便会自动再生,是相对于会穷尽的非再生能源的一种能源。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学生版).docx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