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资源简介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1.(2024六上·宣化期中)放大镜也叫   ,其镜片的特点是是透明,中间   、边缘   。用放大镜时,观察对象   。
2.(2024六上·宣化期中)洋葱表皮上一个个房子似的结构,是洋葱的   ,里面的小黑点是   。
3.(2024六上·宣化期中)在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微生物,常见的有草履虫、   、   、   。
4.(2024六上·宣化期中)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   发生的现象,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   向   运动的,四季的形成与地球   、地轴的   有关。
5.(2024六上·宣化期中)地球围绕着太阳转,是太阳系一颗   ,月球是地球的   。
6.(2024六上·宣化期中)细胞有不同的   、   和功能。
7.(2024六上·宣化期中)一天中,北京(东八区)和乌鲁木齐(东六区)这两个城市中先迎来黎明的是   ,两地日出的时间大约相差   小时。
8.(2024六上·宣化期中)地球公转周期约为365天。
9.(2024六上·宣化期中)当我国在白天的时候,加拿大处于黑夜。(  )
10.(2024六上·宣化期中)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太阳是不动的。(  )
11.(2024六上·宣化期中)地球仪是人们制作的地球模型。
12.(2024六上·宣化期中)地轴始终是倾斜的,并且与经线相互垂直。(  )
13.(2024六上·宣化期中)使用放大镜时可以快速移动。
14.(2024六上·宣化期中)观察生物体细胞时,所用到的仪器是反光镜。(  )
15.(2024六上·宣化期中)细菌的繁殖速度有的快,有的慢。(  )
16.(2024六上·宣化期中)绝大多数细菌是无害的,甚至是非常有益的。(  )
17.(2024六上·宣化期中)小水滴也能把物体放大。(  )
18.(2024六上·宣化期中)新型冠状病毒,属于(  )。
A.小型动物 B.微生物 C.非生物
19.(2024六上·宣化期中)我们的生命是从(  )开始的。
A.受精卵分裂开始 B.胎儿胚形成 C.精子和卵细胞结合
20.(2024六上·宣化期中)下列食物的制作过程中,没有利用到微生物的是(  )
A.面包 B.酸奶 C.豆腐
21.(2024六上·宣化期中)下面几种水中常见的微生物,不属于单细胞的是(  )。
A.团藻 B.草履虫 C.衣藻
22.(2024六上·宣化期中)显微镜下观察微生物时,发现一种微生物的形状经常发生变化,它是(  )
A.团藻 B.眼虫 C.变形虫
23.(2024六上·宣化期中)通过观察地球仪,我们了解地球的陆地面积比海洋面积要(  )。
A.差不多 B.小 C.大
24.(2024六上·宣化期中)关于“日心说”和“地心说”以下观点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两者的共同观点是“地球是球体”
B.两者观点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C.“日心说”的核心观点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25.(2024六上·宣化期中)地球内部由三部分组成,下列不属于其组成部分是(  )。
A.地核 B.地幔 C.地表
26.(2024六上·宣化期中)华华在野外玩耍时,发现一条从北往南流的河流,右岸冲刷的比左岸更厉害一些,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A.地球是一个椭圆体 B.地球公转 C.地球自转
27.(2024六上·宣化期中)在显微镜下,我们看到洋葱细胞是一间间(  )的小房间。
A.长方形 B.三角形 C.圆形
28.(2024六上·宣化期中)把下面的观点与相应的假说用线连起来。
袁隆平 第一个发现细胞并提出“细胞”这个名称
列文虎克 利用微观技术对水稻进行改良,培育出了杂交水稻
罗伯特·胡克 制作最早可以放大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
培根 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睛
29.(2024六上·宣化期中)为了做好用显微镜观察水中微生物的实验,六(2)班同学决定自己培养微生物,他们设计了以下几种培养方法:
①号烧杯中加入30毫升纯净水;②号烧杯中加入30毫升池塘里的水;③号烧杯中加入30毫升纯净水,但放入一些野草。三个烧杯同时放在同一个窗台上。
(1)上述描述的“哪种方法能够培养出微生物”的实验属于   (填“对比”或“模拟”)实验。
(2)两个星期后,用滴管分别从3个烧杯中取出一滴水,用显微镜观察,你认为可能观察不到微生物的是   号烧杯里的水。
(3)在载玻片上放少许脱脂棉纤维是为了   。
(4)在显微镜下,同学们观察到如下图所示的微生物,它是   。
(2024六上·宣化期中)某科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地球的运动,在四个地球仪中间放了蜡烛当作太阳,并在地球仪运动轨道上确定了①、②、③、④四个位置,如图所示:
30.用地球仪来研究地球运动,这种实验属于(  )。
A.对比实验 B.模拟实验 C.演示实验
31.当地球运行到③位置时,北半球属于一年中的(  )。
A.春季 B.夏季 C.冬季
32.当地球运行到①位置时,地球北极会发生的现象是(  )。
A.极昼 B.极夜 C.昼夜交替
33.在①、②、③、④位置,人们看到北极星都是“不动”的,这是因为(  )。
A.地球公转
B.北极星静止不动
C.北极星处于地轴的延长线上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凸透镜;厚;薄;要放在焦点内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放大镜的核心部件是凸透镜,其光学特性由镜片形状决定——透明材质保证光线能穿透,中间厚、边缘薄的结构会使光线经过时发生折射,汇聚于一点。使用时,只有将观察对象置于凸透镜的焦点以内,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才能形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从而达到放大观察的目的;若物体超出焦点,则无法形成放大的虚像。
2.【答案】细胞;细胞核
【知识点】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解析】【分析】洋葱表皮由许多形态相似、结构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构成,这些细胞紧密排列,形似 “小房子”,是植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在显微镜下观察经染色的洋葱表皮细胞时,细胞中央颜色较深的小黑点即为细胞核,它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含有遗传物质,能调控细胞的生长、分裂等生命活动。
3.【答案】变形虫;喇叭虫;团藻
【知识点】水中的微小生物
【解析】【分析】水中的微生物种类繁多,涵盖单细胞动物、单细胞植物及原生生物等。变形虫是单细胞原生动物,无固定形态,依靠伸出的伪足完成运动和摄食;喇叭虫因体型呈喇叭状得名,属于纤毛虫,体表有纤毛辅助运动与取食,多栖息于淡水池塘;团藻则是多细胞绿藻,由数百至数千个细胞构成球形群体,细胞间有联系,能整体运动,还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它们虽形态和类别不同,但都适应水生环境,是淡水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4.【答案】自转;西;冬;公转;倾斜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视觉效果——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导致观测者看到太阳相对地球自东向西运动。四季形成则与地球公转及地轴倾斜相关,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轴始终保持约66.5°的倾斜角,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不同季节,各地接受的太阳辐射强度和时长不同,从而产生春、夏、秋、冬的季节更替。
5.【答案】行星;卫星
【知识点】太阳系
【解析】【分析】太阳系中,行星指自身不发光、围绕恒星运行且质量足够大的天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符合行星定义,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卫星则是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月球始终围绕地球旋转,同时随地球绕太阳公转,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其对地球的潮汐现象等具有重要影响。二者通过引力维系着绕转关系,是太阳系天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6.【答案】形态;结构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其多样性体现在形态、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例如,动物的肌肉细胞呈长梭形,便于收缩舒张;植物的叶肉细胞含大量叶绿体,适配光合作用;神经细胞有细长突起,利于传递神经信号。不同细胞的形态由其特定结构支撑,而结构又决定了功能——如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无细胞核,可容纳更多血红蛋白以运输氧气。这种“形态-结构-功能”的适配性,是生物适应环境、完成生命活动的基础。
7.【答案】北京;2
【知识点】日出时间
【解析】【分析】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的地区先看到日出。时区划分中,东八区比东六区更靠东,每相差一个时区,时间相差1小时。北京位于东八区,乌鲁木齐位于东六区,北京比乌鲁木齐早2个时区,因此北京先迎来黎明,两地日出时间约相差2小时。这种时间差异体现了时区与地球自转的关联,即越往东的时区,地方时越早。
8.【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 转平均角速度为每小时转动15度.在地球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是每秒465米.由此可知地球公转360°的时间,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即1个恒星年即为365天5时48分46秒 。
9.【答案】正确
【知识点】日出时间
【解析】【分析】地球是不透明球体,自转时面向太阳的半球为白天,背向太阳的为黑夜,形成昼夜交替。中国与加拿大分属东西半球,时区差异显著,二者大致处于昼夜相反的经度范围。当中国处于白天时,加拿大基本背向太阳,因此多为黑夜,该说法符合地球自转导致的昼夜分布规律。题目说法正确。
10.【答案】错误
【知识点】探索宇宙
【解析】【分析】地球确实围绕太阳公转,但“太阳是不动的”这一说法不成立。太阳并非静止,它会围绕银河系中心公转,公转周期约2.5亿年,同时还带着整个太阳系以约220千米/秒的速度运动。此外,太阳自身也存在自转现象。宇宙中没有绝对静止的天体,所有天体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题目说法错误。
11.【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球仪
【解析】【分析】地球仪是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造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
12.【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球仪
【解析】【分析】前半句“地轴始终是倾斜的”正确,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夹角约66.5°,且倾斜方向稳定,这是四季形成的原因。但后半句“与经线相互垂直”错误。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而地轴是假想的穿过南北两极的轴线,经线的走向与地轴平行而非垂直。二者实际为平行关系,因此该说法整体错误。
13.【答案】错误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此题考察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①先把放大镜放在读物上,然后慢慢地提高,直至读物内容显现最为清晰而周边的影像没有变形。②保持放大镜和读物之间的恰当距离,并将它们一同移近或移远,选取最满意的视野。
14.【答案】错误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观察生物体细胞的核心仪器是显微镜,反光镜仅是显微镜的一个辅助部件,作用是反射光线、调节视野亮度,并非用于直接观察细胞的仪器。若仅使用反光镜,无法放大细胞结构,根本无法实现观察目的。因此,该说法混淆了“核心观察仪器”与“仪器的辅助部件”,是错误的。
15.【答案】正确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细菌的繁殖速度受种类、环境条件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大肠杆菌在适宜条件下每20-30分钟即可分裂一次,繁殖极快;而某些极端环境细菌或处于不良条件的细菌,分裂周期可延长至数小时、数天甚至更久。因此“细菌的繁殖速度有的快,有的慢”的说法正确。
16.【答案】正确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绝大多数细菌并非致病菌,反而对生态系统和生物个体至关重要。在自然界中,细菌参与物质循环,维持生态平衡;在人体内,肠道菌群帮助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如维生素 K)、调节免疫系统;工业上,细菌被用于发酵、生产抗生素等。真正能引起人类疾病的致病菌仅占细菌种类的极少数,因此该说法正确。
17.【答案】正确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当小水滴附着在透明平整的表面上时,会因表面张力形成中间厚、边缘薄的“凸透镜”形状。这种形状的水滴能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将光线会聚起来,从而使透过它看到的物体图像变大。比如把小水滴滴在报纸上,透过水滴观察,会发现报纸上的字比实际更大,这就说明小水滴确实能起到放大物体的作用。题目说法正确。
18.【答案】B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新型冠状病毒不属于小型动物,因为它无细胞结构,无法独立完成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动物的基本生命活动。它也不是非生物,因为它能在活细胞内复制繁殖,具备生物的核心特征之一。而微生物是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微小生物的统称,新型冠状病毒因个体微小且符合微生物的分类范畴,故属于微生物。选项B正确。
19.【答案】C
【知识点】人的一生
【解析】【分析】我们的生命是从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开始的。当精子和卵细胞成功结合形成受精卵时,这标志着新生命的起点。受精卵随后会经历细胞分裂、分化等过程,逐步发育成胎儿。选项C正确。
20.【答案】C
【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微生物在食品制作中常被用于发酵等过程,而豆腐的制作无需微生物参与。面包制作利用酵母菌发酵,酵母菌分解糖类产生二氧化碳,使面包蓬松。酸奶制作依靠乳酸菌发酵,乳酸菌将牛奶中的乳糖转化为乳酸,形成酸奶的酸味和质地。豆腐的制作是通过物理和化学变化:大豆磨浆后煮制,再加入石膏或卤水使豆浆中的蛋白质凝固,整个过程没有微生物的参与。
21.【答案】A
【知识点】水中的微小生物
【解析】【分析】单细胞生物由单个细胞构成,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草履虫是典型的单细胞动物,仅一个细胞就具备运动、摄食、排泄等功能;衣藻是单细胞藻类,含叶绿体,可独立进行光合作用。而团藻由数百至数千个细胞组成,细胞间有分工,需依赖群体协作完成生命活动,属于多细胞生物,因此不属于单细胞。选项A符合题意。
22.【答案】C
【知识点】水中的微小生物
【解析】【分析】团藻是多细胞藻类,由多个细胞构成固定的球形群体,形状稳定;眼虫是单细胞生物,身体呈梭形或圆柱形,形态相对固定。变形虫的最大特点是没有固定形态,它通过伸出或收回“伪足”来运动和摄食,伪足的伸缩会使身体形状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形状经常变化的微生物是变形虫。选项C正确。
23.【答案】B
【知识点】地球仪
【解析】【分析】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能直观呈现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通过观察可见,蓝色区域占据了地球仪的大部分,而黄色、绿色等区域仅分散分布在海洋之间,面积明显小于海洋。地球实际海陆比例也显示,海洋约占71%,陆地约占29%,因此陆地面积比海洋面积小。选项B正确。
24.【答案】C
【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解析】【分析】A.正确,无论是“地心说”还是 “日心说”,都认同“地球是球体”这一观点,而非古代的“天圆地方”认知。
B.正确,两者均有片面性,“地心说”错误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日心说”虽纠正了这一点,但误将太阳当作宇宙中心。
C.错误,“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地心说”的核心观点,“日心说”的核心是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故答案为:C。
25.【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结构按深度由外向内可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A.“地核”是地球最内层,分为内核和外核;
B.“地幔”位于地壳与地核之间,是地球体积最大的圈层;
C.“地表”指地球的表面,属于地球外部的表层部分,并非地球内部的组成结构,因此不属于地球内部三部分。
故答案为:C。
26.【答案】C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这种现象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导致。地转偏向力会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在北半球,物体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转。华华所处的北半球,自北向南流动的河流,水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移,长期冲击右岸,导致右岸冲刷比左岸更严重。地球是椭圆体与公转均不直接产生这种偏转效应,因此原因是地球自转。故答案为:C。
27.【答案】A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细胞排列紧密,形态规则。在显微镜下观察时,由于细胞壁的支撑作用,这些细胞呈现出明显的长方形结构,如同排列整齐的小房间。三角形和圆形不符合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际形态——圆形多出现于动物细胞,三角形则极少见于常见植物表皮细胞。因此正确答案为长方形。
28.【答案】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袁隆平是 “杂交水稻之父”,核心贡献是培育杂交水稻;
列文虎克发明了高倍金属显微镜,首次观察到微生物;
罗伯特 胡克通过显微镜观察软木薄片,发现蜂窝状结构并命名为“细胞”;
培根设计了早期增进视力的光学仪器,为显微镜发明奠定基础。
29.【答案】对比;①;限制微生物的运动;草履虫
【知识点】水中的微小生物
【解析】【分析】(1)对比实验的核心是设置两个或多个实验组,通过控制单一变量来探究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本实验中,三个烧杯的培养条件基本相同,仅变量不同:①号是纯纯净水,②号是池塘水,③号是纯净水+野草。通过对比三者培养微生物的情况,可探究“微生物来源”这一变量的作用,符合对比实验的设计逻辑,而非模拟实验。
(2)微生物的培养需要菌种来源。②号烧杯加入的池塘水本身含有大量天然微生物,在窗台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微生物可繁殖,观察时能看到微生物。①号烧杯仅为纯净水,无初始微生物来源,且未添加可能携带菌种的物质,难以自然产生或引入微生物,因此更可能观察不到。③号烧杯的野草表面可能附着微生物,可作为菌种繁殖,也有观察到微生物的可能。
(3)水中的微生物具有运动能力,在显微镜视野中会快速游动,导致难以看清其形态结构,甚至跑出视野。在载玻片上放置少许脱脂棉纤维,其纤细的纤维会形成网状障碍,微生物游动时会被纤维阻挡,从而减慢运动速度或限制其活动范围,使观察者能更稳定、清晰地观察到微生物的外形和细节特征,避免因微生物快速移动而影响观察效果。
(4)显微镜下的草履虫具有典型特征,身体呈倒卵形或长筒状,前端较钝圆,后端稍尖。其体表布满细密的纤毛,通过纤毛有节奏地摆动实现旋转式运动。细胞结构清晰,可见随细胞质流动的圆形食物泡,以及调节水分平衡的伸缩泡及其收集管。这些形态和结构特点,与草履虫的生物学特征完全匹配,因此可判断该微生物为草履虫。
【答案】30.B
31.C
32.A
33.C
【知识点】四季成因
【解析】【分析】本实验为模拟实验,用地球仪和蜡烛分别模拟地球与太阳,通过模拟地球公转探究相关现象。实验关键在于保持地球仪地轴倾斜且指向固定。当地球仪位于①位置,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为夏季,北极出现极昼;③位置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为冬季,北极出现极夜;②、④位置太阳直射赤道,对应春秋季。北极星“不动”,因其实处于地球地轴北端延长线上,地球自转时指向稳定。实验直观展现了地球公转与四季、极昼极夜的成因关联。
30.模拟实验是通过构建与研究对象相似的模型,来再现其运动过程或现象的实验方法。本实验中,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蜡烛是太阳的模型,通过模拟地球仪围绕“太阳”的运动,来探究真实地球的运动规律。对比实验侧重控制变量探究因果,演示实验侧重直观展示已知现象,均不符合本实验“用模型模拟真实事物运动”的核心逻辑,因此属于模拟实验。故答案为B。
31.探究地球运动的此类模拟实验中,地球仪需保持地轴倾斜且方向不变。当地球运行到③位置时,太阳直射点会南移至南半球,此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少,气温最低,对应一年中的冬季。而北半球夏季对应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的位置,春季则是太阳直射赤道、冬夏过渡的季节,均与③位置的光照条件不符,故答案为冬季。C正确。
32.此类模拟实验中,地球仪地轴始终倾斜且指向北极星方向。当地球运行到①位置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附近,此时北极地区会持续受到太阳照射,全天24小时都是白昼,这种现象称为极昼。极夜是北极地区全天无阳光照射的现象,对应太阳直射南半球时的位置;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的普遍现象,并非①位置北极的特殊现象。因此①位置北极发生的是极昼。A正确。
33.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时,地轴始终倾斜且北端指向北极星方向。实际中,北极星恰好位于地球自转轴的北端延长线上,地球围绕地轴自转时,其自转轴的空间指向相对稳定,始终对准北极星。因此从地球视角看,北极星的位置几乎不变,其他恒星看似围绕它旋转。地球公转是地球绕太阳运动,与北极星“不动”无关;北极星并非绝对静止,只是因距离遥远,其位置变化难以被肉眼察觉。故原因是北极星处于地轴延长线上。C正确。
1 / 1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1.(2024六上·宣化期中)放大镜也叫   ,其镜片的特点是是透明,中间   、边缘   。用放大镜时,观察对象   。
【答案】凸透镜;厚;薄;要放在焦点内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放大镜的核心部件是凸透镜,其光学特性由镜片形状决定——透明材质保证光线能穿透,中间厚、边缘薄的结构会使光线经过时发生折射,汇聚于一点。使用时,只有将观察对象置于凸透镜的焦点以内,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才能形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从而达到放大观察的目的;若物体超出焦点,则无法形成放大的虚像。
2.(2024六上·宣化期中)洋葱表皮上一个个房子似的结构,是洋葱的   ,里面的小黑点是   。
【答案】细胞;细胞核
【知识点】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解析】【分析】洋葱表皮由许多形态相似、结构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构成,这些细胞紧密排列,形似 “小房子”,是植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在显微镜下观察经染色的洋葱表皮细胞时,细胞中央颜色较深的小黑点即为细胞核,它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含有遗传物质,能调控细胞的生长、分裂等生命活动。
3.(2024六上·宣化期中)在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微生物,常见的有草履虫、   、   、   。
【答案】变形虫;喇叭虫;团藻
【知识点】水中的微小生物
【解析】【分析】水中的微生物种类繁多,涵盖单细胞动物、单细胞植物及原生生物等。变形虫是单细胞原生动物,无固定形态,依靠伸出的伪足完成运动和摄食;喇叭虫因体型呈喇叭状得名,属于纤毛虫,体表有纤毛辅助运动与取食,多栖息于淡水池塘;团藻则是多细胞绿藻,由数百至数千个细胞构成球形群体,细胞间有联系,能整体运动,还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它们虽形态和类别不同,但都适应水生环境,是淡水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4.(2024六上·宣化期中)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   发生的现象,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   向   运动的,四季的形成与地球   、地轴的   有关。
【答案】自转;西;冬;公转;倾斜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视觉效果——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导致观测者看到太阳相对地球自东向西运动。四季形成则与地球公转及地轴倾斜相关,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轴始终保持约66.5°的倾斜角,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不同季节,各地接受的太阳辐射强度和时长不同,从而产生春、夏、秋、冬的季节更替。
5.(2024六上·宣化期中)地球围绕着太阳转,是太阳系一颗   ,月球是地球的   。
【答案】行星;卫星
【知识点】太阳系
【解析】【分析】太阳系中,行星指自身不发光、围绕恒星运行且质量足够大的天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符合行星定义,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卫星则是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月球始终围绕地球旋转,同时随地球绕太阳公转,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其对地球的潮汐现象等具有重要影响。二者通过引力维系着绕转关系,是太阳系天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6.(2024六上·宣化期中)细胞有不同的   、   和功能。
【答案】形态;结构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其多样性体现在形态、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例如,动物的肌肉细胞呈长梭形,便于收缩舒张;植物的叶肉细胞含大量叶绿体,适配光合作用;神经细胞有细长突起,利于传递神经信号。不同细胞的形态由其特定结构支撑,而结构又决定了功能——如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无细胞核,可容纳更多血红蛋白以运输氧气。这种“形态-结构-功能”的适配性,是生物适应环境、完成生命活动的基础。
7.(2024六上·宣化期中)一天中,北京(东八区)和乌鲁木齐(东六区)这两个城市中先迎来黎明的是   ,两地日出的时间大约相差   小时。
【答案】北京;2
【知识点】日出时间
【解析】【分析】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的地区先看到日出。时区划分中,东八区比东六区更靠东,每相差一个时区,时间相差1小时。北京位于东八区,乌鲁木齐位于东六区,北京比乌鲁木齐早2个时区,因此北京先迎来黎明,两地日出时间约相差2小时。这种时间差异体现了时区与地球自转的关联,即越往东的时区,地方时越早。
8.(2024六上·宣化期中)地球公转周期约为365天。
【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 转平均角速度为每小时转动15度.在地球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是每秒465米.由此可知地球公转360°的时间,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即1个恒星年即为365天5时48分46秒 。
9.(2024六上·宣化期中)当我国在白天的时候,加拿大处于黑夜。(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日出时间
【解析】【分析】地球是不透明球体,自转时面向太阳的半球为白天,背向太阳的为黑夜,形成昼夜交替。中国与加拿大分属东西半球,时区差异显著,二者大致处于昼夜相反的经度范围。当中国处于白天时,加拿大基本背向太阳,因此多为黑夜,该说法符合地球自转导致的昼夜分布规律。题目说法正确。
10.(2024六上·宣化期中)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太阳是不动的。(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探索宇宙
【解析】【分析】地球确实围绕太阳公转,但“太阳是不动的”这一说法不成立。太阳并非静止,它会围绕银河系中心公转,公转周期约2.5亿年,同时还带着整个太阳系以约220千米/秒的速度运动。此外,太阳自身也存在自转现象。宇宙中没有绝对静止的天体,所有天体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题目说法错误。
11.(2024六上·宣化期中)地球仪是人们制作的地球模型。
【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球仪
【解析】【分析】地球仪是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造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
12.(2024六上·宣化期中)地轴始终是倾斜的,并且与经线相互垂直。(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球仪
【解析】【分析】前半句“地轴始终是倾斜的”正确,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夹角约66.5°,且倾斜方向稳定,这是四季形成的原因。但后半句“与经线相互垂直”错误。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而地轴是假想的穿过南北两极的轴线,经线的走向与地轴平行而非垂直。二者实际为平行关系,因此该说法整体错误。
13.(2024六上·宣化期中)使用放大镜时可以快速移动。
【答案】错误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此题考察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①先把放大镜放在读物上,然后慢慢地提高,直至读物内容显现最为清晰而周边的影像没有变形。②保持放大镜和读物之间的恰当距离,并将它们一同移近或移远,选取最满意的视野。
14.(2024六上·宣化期中)观察生物体细胞时,所用到的仪器是反光镜。(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观察生物体细胞的核心仪器是显微镜,反光镜仅是显微镜的一个辅助部件,作用是反射光线、调节视野亮度,并非用于直接观察细胞的仪器。若仅使用反光镜,无法放大细胞结构,根本无法实现观察目的。因此,该说法混淆了“核心观察仪器”与“仪器的辅助部件”,是错误的。
15.(2024六上·宣化期中)细菌的繁殖速度有的快,有的慢。(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细菌的繁殖速度受种类、环境条件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大肠杆菌在适宜条件下每20-30分钟即可分裂一次,繁殖极快;而某些极端环境细菌或处于不良条件的细菌,分裂周期可延长至数小时、数天甚至更久。因此“细菌的繁殖速度有的快,有的慢”的说法正确。
16.(2024六上·宣化期中)绝大多数细菌是无害的,甚至是非常有益的。(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绝大多数细菌并非致病菌,反而对生态系统和生物个体至关重要。在自然界中,细菌参与物质循环,维持生态平衡;在人体内,肠道菌群帮助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如维生素 K)、调节免疫系统;工业上,细菌被用于发酵、生产抗生素等。真正能引起人类疾病的致病菌仅占细菌种类的极少数,因此该说法正确。
17.(2024六上·宣化期中)小水滴也能把物体放大。(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当小水滴附着在透明平整的表面上时,会因表面张力形成中间厚、边缘薄的“凸透镜”形状。这种形状的水滴能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将光线会聚起来,从而使透过它看到的物体图像变大。比如把小水滴滴在报纸上,透过水滴观察,会发现报纸上的字比实际更大,这就说明小水滴确实能起到放大物体的作用。题目说法正确。
18.(2024六上·宣化期中)新型冠状病毒,属于(  )。
A.小型动物 B.微生物 C.非生物
【答案】B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新型冠状病毒不属于小型动物,因为它无细胞结构,无法独立完成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动物的基本生命活动。它也不是非生物,因为它能在活细胞内复制繁殖,具备生物的核心特征之一。而微生物是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微小生物的统称,新型冠状病毒因个体微小且符合微生物的分类范畴,故属于微生物。选项B正确。
19.(2024六上·宣化期中)我们的生命是从(  )开始的。
A.受精卵分裂开始 B.胎儿胚形成 C.精子和卵细胞结合
【答案】C
【知识点】人的一生
【解析】【分析】我们的生命是从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开始的。当精子和卵细胞成功结合形成受精卵时,这标志着新生命的起点。受精卵随后会经历细胞分裂、分化等过程,逐步发育成胎儿。选项C正确。
20.(2024六上·宣化期中)下列食物的制作过程中,没有利用到微生物的是(  )
A.面包 B.酸奶 C.豆腐
【答案】C
【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微生物在食品制作中常被用于发酵等过程,而豆腐的制作无需微生物参与。面包制作利用酵母菌发酵,酵母菌分解糖类产生二氧化碳,使面包蓬松。酸奶制作依靠乳酸菌发酵,乳酸菌将牛奶中的乳糖转化为乳酸,形成酸奶的酸味和质地。豆腐的制作是通过物理和化学变化:大豆磨浆后煮制,再加入石膏或卤水使豆浆中的蛋白质凝固,整个过程没有微生物的参与。
21.(2024六上·宣化期中)下面几种水中常见的微生物,不属于单细胞的是(  )。
A.团藻 B.草履虫 C.衣藻
【答案】A
【知识点】水中的微小生物
【解析】【分析】单细胞生物由单个细胞构成,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草履虫是典型的单细胞动物,仅一个细胞就具备运动、摄食、排泄等功能;衣藻是单细胞藻类,含叶绿体,可独立进行光合作用。而团藻由数百至数千个细胞组成,细胞间有分工,需依赖群体协作完成生命活动,属于多细胞生物,因此不属于单细胞。选项A符合题意。
22.(2024六上·宣化期中)显微镜下观察微生物时,发现一种微生物的形状经常发生变化,它是(  )
A.团藻 B.眼虫 C.变形虫
【答案】C
【知识点】水中的微小生物
【解析】【分析】团藻是多细胞藻类,由多个细胞构成固定的球形群体,形状稳定;眼虫是单细胞生物,身体呈梭形或圆柱形,形态相对固定。变形虫的最大特点是没有固定形态,它通过伸出或收回“伪足”来运动和摄食,伪足的伸缩会使身体形状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形状经常变化的微生物是变形虫。选项C正确。
23.(2024六上·宣化期中)通过观察地球仪,我们了解地球的陆地面积比海洋面积要(  )。
A.差不多 B.小 C.大
【答案】B
【知识点】地球仪
【解析】【分析】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能直观呈现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通过观察可见,蓝色区域占据了地球仪的大部分,而黄色、绿色等区域仅分散分布在海洋之间,面积明显小于海洋。地球实际海陆比例也显示,海洋约占71%,陆地约占29%,因此陆地面积比海洋面积小。选项B正确。
24.(2024六上·宣化期中)关于“日心说”和“地心说”以下观点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两者的共同观点是“地球是球体”
B.两者观点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C.“日心说”的核心观点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答案】C
【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解析】【分析】A.正确,无论是“地心说”还是 “日心说”,都认同“地球是球体”这一观点,而非古代的“天圆地方”认知。
B.正确,两者均有片面性,“地心说”错误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日心说”虽纠正了这一点,但误将太阳当作宇宙中心。
C.错误,“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地心说”的核心观点,“日心说”的核心是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故答案为:C。
25.(2024六上·宣化期中)地球内部由三部分组成,下列不属于其组成部分是(  )。
A.地核 B.地幔 C.地表
【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结构按深度由外向内可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A.“地核”是地球最内层,分为内核和外核;
B.“地幔”位于地壳与地核之间,是地球体积最大的圈层;
C.“地表”指地球的表面,属于地球外部的表层部分,并非地球内部的组成结构,因此不属于地球内部三部分。
故答案为:C。
26.(2024六上·宣化期中)华华在野外玩耍时,发现一条从北往南流的河流,右岸冲刷的比左岸更厉害一些,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A.地球是一个椭圆体 B.地球公转 C.地球自转
【答案】C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这种现象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导致。地转偏向力会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在北半球,物体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转。华华所处的北半球,自北向南流动的河流,水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移,长期冲击右岸,导致右岸冲刷比左岸更严重。地球是椭圆体与公转均不直接产生这种偏转效应,因此原因是地球自转。故答案为:C。
27.(2024六上·宣化期中)在显微镜下,我们看到洋葱细胞是一间间(  )的小房间。
A.长方形 B.三角形 C.圆形
【答案】A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细胞排列紧密,形态规则。在显微镜下观察时,由于细胞壁的支撑作用,这些细胞呈现出明显的长方形结构,如同排列整齐的小房间。三角形和圆形不符合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际形态——圆形多出现于动物细胞,三角形则极少见于常见植物表皮细胞。因此正确答案为长方形。
28.(2024六上·宣化期中)把下面的观点与相应的假说用线连起来。
袁隆平 第一个发现细胞并提出“细胞”这个名称
列文虎克 利用微观技术对水稻进行改良,培育出了杂交水稻
罗伯特·胡克 制作最早可以放大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
培根 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睛
【答案】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袁隆平是 “杂交水稻之父”,核心贡献是培育杂交水稻;
列文虎克发明了高倍金属显微镜,首次观察到微生物;
罗伯特 胡克通过显微镜观察软木薄片,发现蜂窝状结构并命名为“细胞”;
培根设计了早期增进视力的光学仪器,为显微镜发明奠定基础。
29.(2024六上·宣化期中)为了做好用显微镜观察水中微生物的实验,六(2)班同学决定自己培养微生物,他们设计了以下几种培养方法:
①号烧杯中加入30毫升纯净水;②号烧杯中加入30毫升池塘里的水;③号烧杯中加入30毫升纯净水,但放入一些野草。三个烧杯同时放在同一个窗台上。
(1)上述描述的“哪种方法能够培养出微生物”的实验属于   (填“对比”或“模拟”)实验。
(2)两个星期后,用滴管分别从3个烧杯中取出一滴水,用显微镜观察,你认为可能观察不到微生物的是   号烧杯里的水。
(3)在载玻片上放少许脱脂棉纤维是为了   。
(4)在显微镜下,同学们观察到如下图所示的微生物,它是   。
【答案】对比;①;限制微生物的运动;草履虫
【知识点】水中的微小生物
【解析】【分析】(1)对比实验的核心是设置两个或多个实验组,通过控制单一变量来探究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本实验中,三个烧杯的培养条件基本相同,仅变量不同:①号是纯纯净水,②号是池塘水,③号是纯净水+野草。通过对比三者培养微生物的情况,可探究“微生物来源”这一变量的作用,符合对比实验的设计逻辑,而非模拟实验。
(2)微生物的培养需要菌种来源。②号烧杯加入的池塘水本身含有大量天然微生物,在窗台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微生物可繁殖,观察时能看到微生物。①号烧杯仅为纯净水,无初始微生物来源,且未添加可能携带菌种的物质,难以自然产生或引入微生物,因此更可能观察不到。③号烧杯的野草表面可能附着微生物,可作为菌种繁殖,也有观察到微生物的可能。
(3)水中的微生物具有运动能力,在显微镜视野中会快速游动,导致难以看清其形态结构,甚至跑出视野。在载玻片上放置少许脱脂棉纤维,其纤细的纤维会形成网状障碍,微生物游动时会被纤维阻挡,从而减慢运动速度或限制其活动范围,使观察者能更稳定、清晰地观察到微生物的外形和细节特征,避免因微生物快速移动而影响观察效果。
(4)显微镜下的草履虫具有典型特征,身体呈倒卵形或长筒状,前端较钝圆,后端稍尖。其体表布满细密的纤毛,通过纤毛有节奏地摆动实现旋转式运动。细胞结构清晰,可见随细胞质流动的圆形食物泡,以及调节水分平衡的伸缩泡及其收集管。这些形态和结构特点,与草履虫的生物学特征完全匹配,因此可判断该微生物为草履虫。
(2024六上·宣化期中)某科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地球的运动,在四个地球仪中间放了蜡烛当作太阳,并在地球仪运动轨道上确定了①、②、③、④四个位置,如图所示:
30.用地球仪来研究地球运动,这种实验属于(  )。
A.对比实验 B.模拟实验 C.演示实验
31.当地球运行到③位置时,北半球属于一年中的(  )。
A.春季 B.夏季 C.冬季
32.当地球运行到①位置时,地球北极会发生的现象是(  )。
A.极昼 B.极夜 C.昼夜交替
33.在①、②、③、④位置,人们看到北极星都是“不动”的,这是因为(  )。
A.地球公转
B.北极星静止不动
C.北极星处于地轴的延长线上
【答案】30.B
31.C
32.A
33.C
【知识点】四季成因
【解析】【分析】本实验为模拟实验,用地球仪和蜡烛分别模拟地球与太阳,通过模拟地球公转探究相关现象。实验关键在于保持地球仪地轴倾斜且指向固定。当地球仪位于①位置,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为夏季,北极出现极昼;③位置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为冬季,北极出现极夜;②、④位置太阳直射赤道,对应春秋季。北极星“不动”,因其实处于地球地轴北端延长线上,地球自转时指向稳定。实验直观展现了地球公转与四季、极昼极夜的成因关联。
30.模拟实验是通过构建与研究对象相似的模型,来再现其运动过程或现象的实验方法。本实验中,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蜡烛是太阳的模型,通过模拟地球仪围绕“太阳”的运动,来探究真实地球的运动规律。对比实验侧重控制变量探究因果,演示实验侧重直观展示已知现象,均不符合本实验“用模型模拟真实事物运动”的核心逻辑,因此属于模拟实验。故答案为B。
31.探究地球运动的此类模拟实验中,地球仪需保持地轴倾斜且方向不变。当地球运行到③位置时,太阳直射点会南移至南半球,此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少,气温最低,对应一年中的冬季。而北半球夏季对应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的位置,春季则是太阳直射赤道、冬夏过渡的季节,均与③位置的光照条件不符,故答案为冬季。C正确。
32.此类模拟实验中,地球仪地轴始终倾斜且指向北极星方向。当地球运行到①位置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附近,此时北极地区会持续受到太阳照射,全天24小时都是白昼,这种现象称为极昼。极夜是北极地区全天无阳光照射的现象,对应太阳直射南半球时的位置;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的普遍现象,并非①位置北极的特殊现象。因此①位置北极发生的是极昼。A正确。
33.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时,地轴始终倾斜且北端指向北极星方向。实际中,北极星恰好位于地球自转轴的北端延长线上,地球围绕地轴自转时,其自转轴的空间指向相对稳定,始终对准北极星。因此从地球视角看,北极星的位置几乎不变,其他恒星看似围绕它旋转。地球公转是地球绕太阳运动,与北极星“不动”无关;北极星并非绝对静止,只是因距离遥远,其位置变化难以被肉眼察觉。故原因是北极星处于地轴延长线上。C正确。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