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1.(2024六上·临漳期中)在课堂上,磊磊观察到了微生物,同桌一听马上将显微镜移到自己的面前,发现黑乎乎的一片,能解决此问题的是( )。A.调整载玻片 B.用纸巾拭擦镜头 C.重新对光2.(2024六上·临漳期中)苍蝇用( )来辨别气味。A.触角 B.足 C.复眼3.(2024六上·临漳期中)我们在课堂上用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组合成简易显微镜时,接近眼睛的凸透镜是( )。A.放大倍数高的 B.放大倍数低的 C.其中任意一个4.(2024六上·临漳期中)每年六月份,杨梅成熟的时候,夜里山上亮起了一盏盏的捕蝇灯,果农利用了( )来诱捕害虫。A.四季变化 B.昼夜变化 C.湿度变化5.(2024六上·临漳期中)5月,太阳光直射在北半球,此时处于南半球的新西兰是()A.夏季 B.冬季 C.秋季6.(2024六上·临漳期中)利用自制圭表测量四季正午影长变化实验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要选择向南且正午时分太阳能照射到的窗台B.圭表一定要正南正北摆放,且表在南,圭面向北C.圭表摆放在向西的窗台上7.(2024六上·临漳期中)在“谁先迎来黎明”的模拟实验中,围成一圈的同学代表( )。A.太阳 B.地球 C.地球公转轨道8.(2024六上·临漳期中)地球是一颗有着丰富液态水的星球,海洋面积约占全球面积的( )。A.十分之三 B.十分之七 C.七分之三9.(2024六上·临漳期中)“日心说”继承了“地心说”( )的观点。A.地球是球体 B.地球静止不动 C.太阳围绕地球转10.(2024六上·临漳期中)探秘学习小组3人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橡皮泥分别做了一个地球模型,纵向切开后(如下图所示),以下模型符合地球结构的是( )。A. B. C.11.(2024六上·临漳期中)病毒会损害我们的身体健康,但也有一些微生物为我们所用,下列食物的制作过程中没有使用微生物的是( )。A.豆腐乳 B.茶叶蛋 C.酸奶12.(2024六上·临漳期中)观察众多细胞后,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生物都由细胞组成,病毒也是B.白细胞在血液中可运输氧气C.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13.(2024六上·临漳期中)经过调整,磊磊终于看到了洋葱表皮细胞(如图),要把它移动到视野中央,应该( )。A.将玻片向左上方移动B.将玻片向左下方移动C.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14.(2024六上·临漳期中)如图甲、乙、丙所示,三个装水的玻璃容器中各有一个小球。从容器侧面观察,三个小球大小相同。如果将小球从水中取出比较,结果是( )。A.甲容器里的小球最大B.乙容器里的小球最大C.丙容器里的小球最大15.(2024六上·临漳期中)天文学的发展先有“日心说”后有“地心说”。16.(2024六上·临漳期中)公鸡每天按时打鸣,是受太阳自转的影响。( )17.(2024六上·临漳期中)微生物是指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生物。( )18.(2024六上·临漳期中)显微镜下观察物体必须制成玻片标本。19.(2024六上·临漳期中)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20倍。( )20.(2024六上·临漳期中)用显微镜观察洋葱的表皮细胞。(1)用下面的词语填空,使得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玻片标本五步骤完整。盖玻片 镊子 小刀 滴管 碘液 吸水纸 清水 载玻片第一步:用 把洋葱切开。第二步:在一块干净的载玻片的中央用 滴一滴 。第三步:用小刀在洋葱内表皮划“井”字,用 轻轻撕取中间的表皮。第四步:将撕下的表皮置于载玻片上的清水中,再将 倾斜着盖到洋葱表皮上,注意不要在玻片间产生空隙。第五步: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 ,并将玻片微微倾斜,用 将多余的染液吸去。玻片标本制作完成。(2)在制作临时装片时,盖上盖玻片的正确方法是( )。A. B. C.(3)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先把光学显微镜 。(4)小明在显微镜下看到洋葱表皮细胞中有小黑点,这是( )。A.细胞核 B.液泡 C.细胞壁21.(2024六上·临漳期中)我们用一支蜡烛代表太阳,用一个小地球仪绕蜡烛转动。(1)这个实验是 (填“对比”或“模拟”)实验。(2)“地球”绕“太阳”自 向 转动。(3)当地球运动到B点时,太阳的直射点在( )。A.北半球 B.南半球 C.赤道(4)当地球运动到D点时,我国昼夜时间的特点是( )。A.昼长夜短 B.昼短夜长 C.昼夜平分(5)当地球转到A位置时,我们北半球是 ;当地球转到C位置时,北半球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6)根据这个实验,你认为四季形成的原因是(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C.地轴倾斜 D.月球绕地球转(7)我们可以发现地球公转一圈恰好是( )。A.一天 B.一年 C.一个月22.(2024六上·临漳期中).资料袋袋库北京时间 世界上同一时刻各地的时间是不同的,为了方便人们旅行和计时,国际上设立了时区,整个世界分为24个时区,我国从西到东横跨5个时区,为了使全国各地有一个统一的时间,便于工作和学习,我国统一采用首都北京所在的东8区时间,把它作为标准时间,称为北京时间。(1)世界上同一时刻各地的时间是不同的,为了方便人们旅行和计时,国际上设立了时区,整个世界分为 个时区,我国从西到东横跨 个时区。(2)为什么要设置“北京时间”?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解析】【分析】A:调整载玻片,主要是为了让观察的标本处于视野合适位置,之前磊磊能观察到微生物,说明载玻片上标本本身没问题,不是因为载玻片没调整好导致黑乎乎一片,所以A不符合题意; B:用纸巾擦拭镜头是错误操作,显微镜镜头要用专门的擦镜纸擦拭,而且这里黑乎乎一片不是因为镜头脏了(磊磊刚观察过,镜头之前是干净能看到的 ),所以B不符合题意; C:显微镜移动位置后,反光镜反射的光线角度改变,就无法正常照亮标本,会导致视野黑乎乎。重新对光,能让反光镜反射的光线通过通光孔、物镜、目镜等,照亮标本,使视野明亮,所以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2.【答案】A【知识点】动物的感官【解析】分析:A:苍蝇的触角上分布着大量嗅觉感受器,能够感知空气中的气味分子,是苍蝇辨别气味的重要器官,所以A符合题意;B:苍蝇的足主要功能是用于爬行、抓取物体等,比如在食物上停留、移动时辅助支撑身体,不是用来辨别气味的,所以B不符合题意;C:苍蝇的复眼主要作用是感知光线、形成视觉,帮助苍蝇看清周围环境、识别物体形状和运动等,和辨别气味无关,所以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3.【答案】B【知识点】简易显微镜【解析】【分析】A:在简易显微镜中,接近被观察物体的是放大倍数高的物镜,接近眼睛的是目镜,目镜放大倍数相对低 。若接近眼睛的是放大倍数高的,不利于清晰观察且不符合简易显微镜构造原理,所以A错误;B:简易显微镜里,接近眼睛的凸透镜是目镜,目镜通常选用放大倍数低的,这样能更好与物镜配合,清晰呈现放大后的物像,所以B正确;C:不是任意一个,因为物镜和目镜功能、放大倍数选择有特定要求,不能随意替换,所以C错误;故答案为:B。4.【答案】B【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解析】【分析】昼夜变化指的是一天之中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现的情况,夜晚相较于白天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光照强度大大减弱等。很多害虫具有趋光性,它们在夜间会朝着有光亮的地方聚集,果农正是利用了害虫的这一特性,在夜里山上亮起一盏盏捕蝇灯,利用昼夜变化营造出的黑暗中有光亮的特殊环境,吸引害虫飞向捕蝇灯,进而达到诱捕害虫的目的,所以B选项符合题意。5.【答案】B【知识点】地球的公转;四季成因【解析】【分析】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的平面约成66.5°的固定夹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使得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因此5月份,太阳光直射在北半球,我国正处于夏季,此时南半球的新西兰处于冬季。6.【答案】C【知识点】古代计时工具【解析】【分析】A:做利用自制圭表测量四季正午影长变化实验,要保证正午时太阳能照射到圭表。选择向南且正午时分太阳能照射到的窗台,能满足实验光照需求,这样圭表才能在正午时被太阳照射,进而测量影长,所以A正确;B:圭表要正南正北摆放,表(直立的杆子 )在南,圭面(平放的刻度面 )向北,这样能准确依据太阳位置变化,测量不同季节正午影长,符合圭表测量原理,所以B正确;C:向西的窗台,正午时分太阳无法有效照射到(我国大部分地区正午太阳在南边 ),圭表不能在正午获得合适光照来测量影长,无法完成实验,所以C错误;故答案为:C。7.【答案】B【知识点】地球自转【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谁先迎来黎明”模拟实验的角色对应,分析如下:A:在该模拟实验里,通常用光源(如手电筒 )代表太阳,不是围成圈的同学;A错误;B:围成一圈的同学模拟地球,不同位置同学代表地球上不同经度地点,能体现地球自转下“迎来黎明”的现象;B正确;C:地球公转轨道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路径,和围成圈同学模拟对象不符;C错误;故答案为B。8.【答案】B【知识点】地球上的水【解析】【分析】A:地球上海洋面积广阔,约占全球表面积的71% ,十分之三(即30% )远低于实际占比,所以A错误;B:地球上海洋面积约占全球总面积的71%,十分之七(即70% )与实际占比接近,符合科学事实,所以B正确;C:七分之三约为42.9% ,和海洋实际约占71%的占比不符,所以C错误;故答案为:B。9.【答案】A【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解析】【分析】A:“地心说”认为地球是球体,“日心说”同样认可地球是球体这一观点,所以A符合题意;B:“日心说”认为地球是运动的,会绕太阳公转,并不继承“地心说”中地球静止不动的观点,所以B不符合题意;C:“日心说”主张太阳是中心,地球等行星绕太阳转动,否定了“地心说”里太阳围绕地球转的观点,所以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10.【答案】B【知识点】制作地球模型【解析】【分析】A:该模型圈层厚度分布不符合地球地壳薄、地幔较厚、地核最厚的结构特点,所以A不符合题意;B:此模型呈现出从外到内,圈层厚度逐渐变化,符合地球地壳(最外层薄 )、地幔(中间层较厚 )、地核(最内层厚 )的结构,所以B符合题意;C:该模型圈层厚度比例与地球实际内部结构不匹配,所以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11.【答案】B【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解析】【分析】A:豆腐乳制作利用了霉菌等微生物发酵,这些微生物参与豆腐的发酵变质,赋予豆腐乳独特风味,所以A不符合题意;B:茶叶蛋是把鸡蛋和茶叶、调料等一起煮熟,主要是物理的煮制过程,没有微生物参与发酵等作用,所以B符合题意;C:酸奶制作依靠乳酸菌发酵,乳酸菌将牛奶中的乳糖等转化,使牛奶变成酸奶,所以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12.【答案】C【知识点】生物细胞【解析】【分析】A:生物中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并非所有生物都由细胞构成,所以A错误;B:在血液里,运输氧气的是红细胞,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吞噬病菌、防御疾病,所以B错误;C:草履虫整个身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能独立完成摄食、呼吸、排泄等生命活动,属于单细胞生物,所以C正确;故答案为:C。13.【答案】B【知识点】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解析】【分析】在显微镜下,物像移动方向与玻片移动方向相反。视野中洋葱表皮细胞位于左下方,要将其移到视野中央,需把玻片往物像所在方向(左下方)移动,这样物像会向右上方移动到视野中央。A:将玻片向左上方移动,物像会向右下方移动,离视野中央更远,所以A错误;B:把玻片向左下方移动,物像会向右上方移动,能移到视野中央,所以B正确;C: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物像会向左下方移动,偏离视野中央,所以C错误;故答案为:B。14.【答案】B【知识点】凸透镜【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光的折射现象对物体视觉大小的影响,需要分析不同容器形状导致的折射差异,进而判断小球实际大小。A:甲容器是椭圆形,水和容器对小球有放大作用,但相比乙容器,其放大程度弱。因为从侧面看小球视觉大小相同,甲容器放大作用小,说明甲中小球实际小,所以A错误;B:乙容器是长方形,相对更面,水和容器对小球的放大作用最小。在视觉上小球大小相同的情况下,乙容器放大作用小,意味着乙中小球实际最大,所以B正确;C:丙容器是鼓肚形,水和容器对小球放大作用强。视觉大小相同时,放大作用强说明小球实际小,所以C错误;故答案为:B。15.【答案】错误【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解析】【解答】天文学的发展是先有“地心说”,后有的“日心说”。所以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分析】人们一开始一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以科学家提出了“地心说”,后来哥白尼提出一系列的现象,认为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尽管“日心说”也是不科学的,但是相比于“地心说”,“日心说”在科学认识的水平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16.【答案】错误【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解析】【分析】公鸡按时打鸣是受生物钟调控,属于生物的节律行为 。而太阳是恒星,是地球等行星绕其公转,地球自身自转,并非太阳自转影响公鸡打鸣,所以“公鸡每天按时打鸣,是受太阳自转的影响”这一说法错误,故答案为错误。17.【答案】错误【知识点】微生物【解析】【分析】微生物大多是肉眼看不到的,像细菌、病毒等,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但也有一些微生物,比如蘑菇,它属于真菌类微生物,是可以用肉眼看到的。所以不能说微生物都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生物,这句话是错误的。18.【答案】正确【知识点】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制作显微标本【解析】【分析】 我们实验室用的是光学显微镜,其成像是原理是光学原理,必须使可见光线穿过被观察的物体,如果不透光就不能成像,因此显微镜观察的材料一定是薄而透明的。一般的生物材料较大、较厚,显微镜的载物台上无法放置,而且不透光,光学显微镜下无法观察,所以要先制成薄而透光的玻片标本。19.【答案】错误【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解析】【分析】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相对较低,常见的光学显微镜能放大几十倍到几百倍 ,而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远高于光学显微镜,它可以把物体图像放大几十万倍甚至更高倍数,并非约20倍,所以“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20倍”这一说法错误,故答案为错误。20.【答案】(1)小刀;滴管;清水;镊子;盖玻片;碘液;吸水纸(2)B(3)对光(4)A【知识点】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解析】【分析】(1)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玻片标本步骤:第一步:要把洋葱切开,需要用到小刀,小刀可方便切割洋葱获取材料,所以第一空填小刀;第二步:在载玻片中央滴加液体,需要用滴管来操作,滴加的是清水,目的是保持洋葱表皮细胞的正常形态,所以第二空填滴管,第三空填清水;第三步:撕取洋葱内表皮时,要用镊子,镊子可以精准、轻柔地撕取表皮,避免损坏,所以第四空填镊子;第四步:覆盖洋葱表皮的是盖玻片,倾斜着盖能避免产生气泡,所以第五空填盖玻片;第五步:对洋葱表皮细胞染色用碘液,染色后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染液,让细胞结构更清晰,所以第六空填碘液,第七空填吸水纸。(2)A:这种盖盖玻片的方式容易产生气泡,气泡会影响观察,不是正确方法,所以A错误;B:用镊子夹起盖玻片,让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水滴,然后缓缓放下,这样能避免产生气泡,是正确的盖盖玻片方法,所以B正确;C:直接垂直盖下盖玻片,极容易产生气泡,影响后续观察,不是正确方法,所以C错误。(3)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标本时,首先要对光,通过调整反光镜、光圈等,让光线通过通光孔,使视野明亮,这样才能清晰观察标本,所以第一空填对光。(4)A:细胞核内有染色体等结构,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细胞核通常呈现为小黑点(经染色后更明显 ),所以A正确;B:液泡在显微镜下一般是较大的、浅色的泡状结构,不是小黑点,所以B错误;C:细胞壁是细胞的外层结构,呈现为较清晰的边界,不是小黑点,所以C错误。(1)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需要用到的材料有盖玻片、镊子、小刀、滴管、碘酒、吸水纸、清水、载玻片等,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玻片标本的步骤为:第一步:用小刀把洋葱切开,方便后续去表皮。第二步:在一块干净的载玻片的中央用滴管滴一滴清水。第三步:用小刀在洋葱内表皮划“井”字,用镊子轻轻撕取中间的表皮。第四步:将撕下的表皮置于载玻片上的清水中展开,方便后续观察,再将盖玻片倾斜着盖到洋葱表皮上,注意不要在玻片间产生空隙。第五步: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碘酒,并将玻片微微倾斜,用吸水纸将多余的染液吸去。(2)在制作临时装片时,盖上盖玻片的正确方法是要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而不是将整块盖玻片从上往下压。这样操作的目的是避免产生气泡而影响观察。故选B。(3)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先把光学显微镜对光。 这是因为光学显微镜需要光线通过通光孔才能显现出细胞的结构,使得观察到的物像清晰。(4)小明在显微镜下看到洋葱表皮细胞中有小黑点,这是细胞核。细胞核通常在显微镜下呈现为较暗的部分,因为它含有染色体,这些染色体的折光性与细胞质不同,所以看起来颜色较深。故选A。21.【答案】(1)模拟(2)西;东(3)C(4)C(5)B;D(6)B(7)B【知识点】地球的公转;四季成因【解析】【分析】(1)对比实验是设置两个或多个相似组,控制变量对比;而此实验用蜡烛模拟太阳、地球仪模拟地球,重现地球绕太阳运动场景,属于模拟实验,所以第一空填模拟。(2)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实际方向是自西向东,实验中“地球”(地球仪)绕“太阳”(蜡烛)转动也模拟这一方向,所以第一空填西,第二空填东。(3)当地球运动到B点,结合地球公转轨道及直射点规律,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可联系实际节气,如秋分或春分附近,直射赤道 )。A选项北半球、B选项南半球不符合,所以选C。(4)D点时,地球公转位置对应太阳直射赤道(类似春分或秋分 ),此时全球昼夜平分,我国也不例外。A昼长夜短、B昼短夜长不符合,所以选C。(5)A位置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可对应夏至 ),北半球获得热量多,是夏季,所以第一空选B;C位置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可对应冬至 ),北半球获得热量少,是冬季,所以第二空选D。(6)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A错误;地球公转过程中,因地轴倾斜,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半球移动,使各地获得太阳热量不同,形成四季,实验模拟地球公转,所以选B;地轴倾斜是辅助因素,单独地轴倾斜不直接形成四季,C不准确;月球绕地球转与四季无关,D错误。(7)地球公转一圈,时间约为一年,这是基本科学常识。一天是地球自转周期,A错误;一个月不是公转周期,C错误,所以选B。(1)这个实验是模拟实验,用蜡烛模拟太阳,用地球仪模拟地球,用一个小地球仪绕蜡烛转动模拟地球的公转。(2)“地球”绕“太阳”是地球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3)当地球运动到B点时,太阳的直射赤道。故选C。(4)当地球运动到D点时,太阳直射赤道,我国昼夜时间的特点是昼夜平分。故选C。(5)当地球转到A位置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是夏季,当地球转到C位置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是冬季。(6)根据这个实验,你认为四季形成的原因是地球公转。故选B。(7)地球公转一圈恰好是一年。故选B。22.【答案】(1)24;5(2)为了使全国各地有一个统一的时间,便于工作和学习,我国统一采用首都北京所在的东8区时间,把它作为标准时间,称为北京时间。【知识点】地球自转【解析】【分析】(1)从文本中“整个世界分为24个时区,我国从西到东横跨5个时区”可知,第一空依据原文直接提取为24,第二空同理为5 。(2)文本明确表述“为了使全国各地有一个统一的时间,便于工作和学习,我国统一采用首都北京所在的东8区时间,把它作为标准时间,称为北京时间”,所以设置北京时间是为了让全国有统一时间,方便开展工作、进行学习等日常活动,保证时间标准一致,避免因时区不同造成时间混乱 。(1)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又被称为本初子午线。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我国从西向东横跨5个时区。(2)我国采用北京所在的东八时区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称为北京时间。中国的国土面积广大,从东五区到东九区横跨五个时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方便管理,使用了单一时区制,以东8区的北京时间为标准时。1 / 1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1.(2024六上·临漳期中)在课堂上,磊磊观察到了微生物,同桌一听马上将显微镜移到自己的面前,发现黑乎乎的一片,能解决此问题的是( )。A.调整载玻片 B.用纸巾拭擦镜头 C.重新对光【答案】C【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解析】【分析】A:调整载玻片,主要是为了让观察的标本处于视野合适位置,之前磊磊能观察到微生物,说明载玻片上标本本身没问题,不是因为载玻片没调整好导致黑乎乎一片,所以A不符合题意; B:用纸巾擦拭镜头是错误操作,显微镜镜头要用专门的擦镜纸擦拭,而且这里黑乎乎一片不是因为镜头脏了(磊磊刚观察过,镜头之前是干净能看到的 ),所以B不符合题意; C:显微镜移动位置后,反光镜反射的光线角度改变,就无法正常照亮标本,会导致视野黑乎乎。重新对光,能让反光镜反射的光线通过通光孔、物镜、目镜等,照亮标本,使视野明亮,所以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2.(2024六上·临漳期中)苍蝇用( )来辨别气味。A.触角 B.足 C.复眼【答案】A【知识点】动物的感官【解析】分析:A:苍蝇的触角上分布着大量嗅觉感受器,能够感知空气中的气味分子,是苍蝇辨别气味的重要器官,所以A符合题意;B:苍蝇的足主要功能是用于爬行、抓取物体等,比如在食物上停留、移动时辅助支撑身体,不是用来辨别气味的,所以B不符合题意;C:苍蝇的复眼主要作用是感知光线、形成视觉,帮助苍蝇看清周围环境、识别物体形状和运动等,和辨别气味无关,所以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3.(2024六上·临漳期中)我们在课堂上用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组合成简易显微镜时,接近眼睛的凸透镜是( )。A.放大倍数高的 B.放大倍数低的 C.其中任意一个【答案】B【知识点】简易显微镜【解析】【分析】A:在简易显微镜中,接近被观察物体的是放大倍数高的物镜,接近眼睛的是目镜,目镜放大倍数相对低 。若接近眼睛的是放大倍数高的,不利于清晰观察且不符合简易显微镜构造原理,所以A错误;B:简易显微镜里,接近眼睛的凸透镜是目镜,目镜通常选用放大倍数低的,这样能更好与物镜配合,清晰呈现放大后的物像,所以B正确;C:不是任意一个,因为物镜和目镜功能、放大倍数选择有特定要求,不能随意替换,所以C错误;故答案为:B。4.(2024六上·临漳期中)每年六月份,杨梅成熟的时候,夜里山上亮起了一盏盏的捕蝇灯,果农利用了( )来诱捕害虫。A.四季变化 B.昼夜变化 C.湿度变化【答案】B【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解析】【分析】昼夜变化指的是一天之中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现的情况,夜晚相较于白天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光照强度大大减弱等。很多害虫具有趋光性,它们在夜间会朝着有光亮的地方聚集,果农正是利用了害虫的这一特性,在夜里山上亮起一盏盏捕蝇灯,利用昼夜变化营造出的黑暗中有光亮的特殊环境,吸引害虫飞向捕蝇灯,进而达到诱捕害虫的目的,所以B选项符合题意。5.(2024六上·临漳期中)5月,太阳光直射在北半球,此时处于南半球的新西兰是()A.夏季 B.冬季 C.秋季【答案】B【知识点】地球的公转;四季成因【解析】【分析】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的平面约成66.5°的固定夹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使得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因此5月份,太阳光直射在北半球,我国正处于夏季,此时南半球的新西兰处于冬季。6.(2024六上·临漳期中)利用自制圭表测量四季正午影长变化实验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要选择向南且正午时分太阳能照射到的窗台B.圭表一定要正南正北摆放,且表在南,圭面向北C.圭表摆放在向西的窗台上【答案】C【知识点】古代计时工具【解析】【分析】A:做利用自制圭表测量四季正午影长变化实验,要保证正午时太阳能照射到圭表。选择向南且正午时分太阳能照射到的窗台,能满足实验光照需求,这样圭表才能在正午时被太阳照射,进而测量影长,所以A正确;B:圭表要正南正北摆放,表(直立的杆子 )在南,圭面(平放的刻度面 )向北,这样能准确依据太阳位置变化,测量不同季节正午影长,符合圭表测量原理,所以B正确;C:向西的窗台,正午时分太阳无法有效照射到(我国大部分地区正午太阳在南边 ),圭表不能在正午获得合适光照来测量影长,无法完成实验,所以C错误;故答案为:C。7.(2024六上·临漳期中)在“谁先迎来黎明”的模拟实验中,围成一圈的同学代表( )。A.太阳 B.地球 C.地球公转轨道【答案】B【知识点】地球自转【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谁先迎来黎明”模拟实验的角色对应,分析如下:A:在该模拟实验里,通常用光源(如手电筒 )代表太阳,不是围成圈的同学;A错误;B:围成一圈的同学模拟地球,不同位置同学代表地球上不同经度地点,能体现地球自转下“迎来黎明”的现象;B正确;C:地球公转轨道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路径,和围成圈同学模拟对象不符;C错误;故答案为B。8.(2024六上·临漳期中)地球是一颗有着丰富液态水的星球,海洋面积约占全球面积的( )。A.十分之三 B.十分之七 C.七分之三【答案】B【知识点】地球上的水【解析】【分析】A:地球上海洋面积广阔,约占全球表面积的71% ,十分之三(即30% )远低于实际占比,所以A错误;B:地球上海洋面积约占全球总面积的71%,十分之七(即70% )与实际占比接近,符合科学事实,所以B正确;C:七分之三约为42.9% ,和海洋实际约占71%的占比不符,所以C错误;故答案为:B。9.(2024六上·临漳期中)“日心说”继承了“地心说”( )的观点。A.地球是球体 B.地球静止不动 C.太阳围绕地球转【答案】A【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解析】【分析】A:“地心说”认为地球是球体,“日心说”同样认可地球是球体这一观点,所以A符合题意;B:“日心说”认为地球是运动的,会绕太阳公转,并不继承“地心说”中地球静止不动的观点,所以B不符合题意;C:“日心说”主张太阳是中心,地球等行星绕太阳转动,否定了“地心说”里太阳围绕地球转的观点,所以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10.(2024六上·临漳期中)探秘学习小组3人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橡皮泥分别做了一个地球模型,纵向切开后(如下图所示),以下模型符合地球结构的是( )。A. B. C.【答案】B【知识点】制作地球模型【解析】【分析】A:该模型圈层厚度分布不符合地球地壳薄、地幔较厚、地核最厚的结构特点,所以A不符合题意;B:此模型呈现出从外到内,圈层厚度逐渐变化,符合地球地壳(最外层薄 )、地幔(中间层较厚 )、地核(最内层厚 )的结构,所以B符合题意;C:该模型圈层厚度比例与地球实际内部结构不匹配,所以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11.(2024六上·临漳期中)病毒会损害我们的身体健康,但也有一些微生物为我们所用,下列食物的制作过程中没有使用微生物的是( )。A.豆腐乳 B.茶叶蛋 C.酸奶【答案】B【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解析】【分析】A:豆腐乳制作利用了霉菌等微生物发酵,这些微生物参与豆腐的发酵变质,赋予豆腐乳独特风味,所以A不符合题意;B:茶叶蛋是把鸡蛋和茶叶、调料等一起煮熟,主要是物理的煮制过程,没有微生物参与发酵等作用,所以B符合题意;C:酸奶制作依靠乳酸菌发酵,乳酸菌将牛奶中的乳糖等转化,使牛奶变成酸奶,所以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12.(2024六上·临漳期中)观察众多细胞后,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生物都由细胞组成,病毒也是B.白细胞在血液中可运输氧气C.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答案】C【知识点】生物细胞【解析】【分析】A:生物中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并非所有生物都由细胞构成,所以A错误;B:在血液里,运输氧气的是红细胞,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吞噬病菌、防御疾病,所以B错误;C:草履虫整个身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能独立完成摄食、呼吸、排泄等生命活动,属于单细胞生物,所以C正确;故答案为:C。13.(2024六上·临漳期中)经过调整,磊磊终于看到了洋葱表皮细胞(如图),要把它移动到视野中央,应该( )。A.将玻片向左上方移动B.将玻片向左下方移动C.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答案】B【知识点】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解析】【分析】在显微镜下,物像移动方向与玻片移动方向相反。视野中洋葱表皮细胞位于左下方,要将其移到视野中央,需把玻片往物像所在方向(左下方)移动,这样物像会向右上方移动到视野中央。A:将玻片向左上方移动,物像会向右下方移动,离视野中央更远,所以A错误;B:把玻片向左下方移动,物像会向右上方移动,能移到视野中央,所以B正确;C: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物像会向左下方移动,偏离视野中央,所以C错误;故答案为:B。14.(2024六上·临漳期中)如图甲、乙、丙所示,三个装水的玻璃容器中各有一个小球。从容器侧面观察,三个小球大小相同。如果将小球从水中取出比较,结果是( )。A.甲容器里的小球最大B.乙容器里的小球最大C.丙容器里的小球最大【答案】B【知识点】凸透镜【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光的折射现象对物体视觉大小的影响,需要分析不同容器形状导致的折射差异,进而判断小球实际大小。A:甲容器是椭圆形,水和容器对小球有放大作用,但相比乙容器,其放大程度弱。因为从侧面看小球视觉大小相同,甲容器放大作用小,说明甲中小球实际小,所以A错误;B:乙容器是长方形,相对更面,水和容器对小球的放大作用最小。在视觉上小球大小相同的情况下,乙容器放大作用小,意味着乙中小球实际最大,所以B正确;C:丙容器是鼓肚形,水和容器对小球放大作用强。视觉大小相同时,放大作用强说明小球实际小,所以C错误;故答案为:B。15.(2024六上·临漳期中)天文学的发展先有“日心说”后有“地心说”。【答案】错误【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解析】【解答】天文学的发展是先有“地心说”,后有的“日心说”。所以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分析】人们一开始一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以科学家提出了“地心说”,后来哥白尼提出一系列的现象,认为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尽管“日心说”也是不科学的,但是相比于“地心说”,“日心说”在科学认识的水平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16.(2024六上·临漳期中)公鸡每天按时打鸣,是受太阳自转的影响。( )【答案】错误【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解析】【分析】公鸡按时打鸣是受生物钟调控,属于生物的节律行为 。而太阳是恒星,是地球等行星绕其公转,地球自身自转,并非太阳自转影响公鸡打鸣,所以“公鸡每天按时打鸣,是受太阳自转的影响”这一说法错误,故答案为错误。17.(2024六上·临漳期中)微生物是指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生物。( )【答案】错误【知识点】微生物【解析】【分析】微生物大多是肉眼看不到的,像细菌、病毒等,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但也有一些微生物,比如蘑菇,它属于真菌类微生物,是可以用肉眼看到的。所以不能说微生物都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生物,这句话是错误的。18.(2024六上·临漳期中)显微镜下观察物体必须制成玻片标本。【答案】正确【知识点】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制作显微标本【解析】【分析】 我们实验室用的是光学显微镜,其成像是原理是光学原理,必须使可见光线穿过被观察的物体,如果不透光就不能成像,因此显微镜观察的材料一定是薄而透明的。一般的生物材料较大、较厚,显微镜的载物台上无法放置,而且不透光,光学显微镜下无法观察,所以要先制成薄而透光的玻片标本。19.(2024六上·临漳期中)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20倍。( )【答案】错误【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解析】【分析】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相对较低,常见的光学显微镜能放大几十倍到几百倍 ,而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远高于光学显微镜,它可以把物体图像放大几十万倍甚至更高倍数,并非约20倍,所以“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20倍”这一说法错误,故答案为错误。20.(2024六上·临漳期中)用显微镜观察洋葱的表皮细胞。(1)用下面的词语填空,使得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玻片标本五步骤完整。盖玻片 镊子 小刀 滴管 碘液 吸水纸 清水 载玻片第一步:用 把洋葱切开。第二步:在一块干净的载玻片的中央用 滴一滴 。第三步:用小刀在洋葱内表皮划“井”字,用 轻轻撕取中间的表皮。第四步:将撕下的表皮置于载玻片上的清水中,再将 倾斜着盖到洋葱表皮上,注意不要在玻片间产生空隙。第五步: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 ,并将玻片微微倾斜,用 将多余的染液吸去。玻片标本制作完成。(2)在制作临时装片时,盖上盖玻片的正确方法是( )。A. B. C.(3)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先把光学显微镜 。(4)小明在显微镜下看到洋葱表皮细胞中有小黑点,这是( )。A.细胞核 B.液泡 C.细胞壁【答案】(1)小刀;滴管;清水;镊子;盖玻片;碘液;吸水纸(2)B(3)对光(4)A【知识点】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解析】【分析】(1)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玻片标本步骤:第一步:要把洋葱切开,需要用到小刀,小刀可方便切割洋葱获取材料,所以第一空填小刀;第二步:在载玻片中央滴加液体,需要用滴管来操作,滴加的是清水,目的是保持洋葱表皮细胞的正常形态,所以第二空填滴管,第三空填清水;第三步:撕取洋葱内表皮时,要用镊子,镊子可以精准、轻柔地撕取表皮,避免损坏,所以第四空填镊子;第四步:覆盖洋葱表皮的是盖玻片,倾斜着盖能避免产生气泡,所以第五空填盖玻片;第五步:对洋葱表皮细胞染色用碘液,染色后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染液,让细胞结构更清晰,所以第六空填碘液,第七空填吸水纸。(2)A:这种盖盖玻片的方式容易产生气泡,气泡会影响观察,不是正确方法,所以A错误;B:用镊子夹起盖玻片,让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水滴,然后缓缓放下,这样能避免产生气泡,是正确的盖盖玻片方法,所以B正确;C:直接垂直盖下盖玻片,极容易产生气泡,影响后续观察,不是正确方法,所以C错误。(3)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标本时,首先要对光,通过调整反光镜、光圈等,让光线通过通光孔,使视野明亮,这样才能清晰观察标本,所以第一空填对光。(4)A:细胞核内有染色体等结构,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细胞核通常呈现为小黑点(经染色后更明显 ),所以A正确;B:液泡在显微镜下一般是较大的、浅色的泡状结构,不是小黑点,所以B错误;C:细胞壁是细胞的外层结构,呈现为较清晰的边界,不是小黑点,所以C错误。(1)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需要用到的材料有盖玻片、镊子、小刀、滴管、碘酒、吸水纸、清水、载玻片等,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玻片标本的步骤为:第一步:用小刀把洋葱切开,方便后续去表皮。第二步:在一块干净的载玻片的中央用滴管滴一滴清水。第三步:用小刀在洋葱内表皮划“井”字,用镊子轻轻撕取中间的表皮。第四步:将撕下的表皮置于载玻片上的清水中展开,方便后续观察,再将盖玻片倾斜着盖到洋葱表皮上,注意不要在玻片间产生空隙。第五步: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碘酒,并将玻片微微倾斜,用吸水纸将多余的染液吸去。(2)在制作临时装片时,盖上盖玻片的正确方法是要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而不是将整块盖玻片从上往下压。这样操作的目的是避免产生气泡而影响观察。故选B。(3)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先把光学显微镜对光。 这是因为光学显微镜需要光线通过通光孔才能显现出细胞的结构,使得观察到的物像清晰。(4)小明在显微镜下看到洋葱表皮细胞中有小黑点,这是细胞核。细胞核通常在显微镜下呈现为较暗的部分,因为它含有染色体,这些染色体的折光性与细胞质不同,所以看起来颜色较深。故选A。21.(2024六上·临漳期中)我们用一支蜡烛代表太阳,用一个小地球仪绕蜡烛转动。(1)这个实验是 (填“对比”或“模拟”)实验。(2)“地球”绕“太阳”自 向 转动。(3)当地球运动到B点时,太阳的直射点在( )。A.北半球 B.南半球 C.赤道(4)当地球运动到D点时,我国昼夜时间的特点是( )。A.昼长夜短 B.昼短夜长 C.昼夜平分(5)当地球转到A位置时,我们北半球是 ;当地球转到C位置时,北半球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6)根据这个实验,你认为四季形成的原因是(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C.地轴倾斜 D.月球绕地球转(7)我们可以发现地球公转一圈恰好是( )。A.一天 B.一年 C.一个月【答案】(1)模拟(2)西;东(3)C(4)C(5)B;D(6)B(7)B【知识点】地球的公转;四季成因【解析】【分析】(1)对比实验是设置两个或多个相似组,控制变量对比;而此实验用蜡烛模拟太阳、地球仪模拟地球,重现地球绕太阳运动场景,属于模拟实验,所以第一空填模拟。(2)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实际方向是自西向东,实验中“地球”(地球仪)绕“太阳”(蜡烛)转动也模拟这一方向,所以第一空填西,第二空填东。(3)当地球运动到B点,结合地球公转轨道及直射点规律,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可联系实际节气,如秋分或春分附近,直射赤道 )。A选项北半球、B选项南半球不符合,所以选C。(4)D点时,地球公转位置对应太阳直射赤道(类似春分或秋分 ),此时全球昼夜平分,我国也不例外。A昼长夜短、B昼短夜长不符合,所以选C。(5)A位置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可对应夏至 ),北半球获得热量多,是夏季,所以第一空选B;C位置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可对应冬至 ),北半球获得热量少,是冬季,所以第二空选D。(6)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A错误;地球公转过程中,因地轴倾斜,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半球移动,使各地获得太阳热量不同,形成四季,实验模拟地球公转,所以选B;地轴倾斜是辅助因素,单独地轴倾斜不直接形成四季,C不准确;月球绕地球转与四季无关,D错误。(7)地球公转一圈,时间约为一年,这是基本科学常识。一天是地球自转周期,A错误;一个月不是公转周期,C错误,所以选B。(1)这个实验是模拟实验,用蜡烛模拟太阳,用地球仪模拟地球,用一个小地球仪绕蜡烛转动模拟地球的公转。(2)“地球”绕“太阳”是地球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3)当地球运动到B点时,太阳的直射赤道。故选C。(4)当地球运动到D点时,太阳直射赤道,我国昼夜时间的特点是昼夜平分。故选C。(5)当地球转到A位置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是夏季,当地球转到C位置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是冬季。(6)根据这个实验,你认为四季形成的原因是地球公转。故选B。(7)地球公转一圈恰好是一年。故选B。22.(2024六上·临漳期中).资料袋袋库北京时间 世界上同一时刻各地的时间是不同的,为了方便人们旅行和计时,国际上设立了时区,整个世界分为24个时区,我国从西到东横跨5个时区,为了使全国各地有一个统一的时间,便于工作和学习,我国统一采用首都北京所在的东8区时间,把它作为标准时间,称为北京时间。(1)世界上同一时刻各地的时间是不同的,为了方便人们旅行和计时,国际上设立了时区,整个世界分为 个时区,我国从西到东横跨 个时区。(2)为什么要设置“北京时间”?【答案】(1)24;5(2)为了使全国各地有一个统一的时间,便于工作和学习,我国统一采用首都北京所在的东8区时间,把它作为标准时间,称为北京时间。【知识点】地球自转【解析】【分析】(1)从文本中“整个世界分为24个时区,我国从西到东横跨5个时区”可知,第一空依据原文直接提取为24,第二空同理为5 。(2)文本明确表述“为了使全国各地有一个统一的时间,便于工作和学习,我国统一采用首都北京所在的东8区时间,把它作为标准时间,称为北京时间”,所以设置北京时间是为了让全国有统一时间,方便开展工作、进行学习等日常活动,保证时间标准一致,避免因时区不同造成时间混乱 。(1)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又被称为本初子午线。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我国从西向东横跨5个时区。(2)我国采用北京所在的东八时区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称为北京时间。中国的国土面积广大,从东五区到东九区横跨五个时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方便管理,使用了单一时区制,以东8区的北京时间为标准时。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学生版).docx 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