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资源简介

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1.(2024六上·西峡期中)下列制作洋葱表皮玻片的顺序是( )。
A.滴清水 撕表皮 浸润标本
B.撕表皮 滴清水 浸润标本
C.浸润标本 滴清水 撕表皮
【答案】A
【知识点】制作显微标本
【解析】【分析】制作洋葱表皮玻片需遵循“先准备基底,再放标本,最后固定”的逻辑,核心是保护脆弱的表皮细胞并避免褶皱。
第一步“滴清水”,在载玻片中央滴少量清水,可先形成湿润环境,避免后续表皮放上去后因干燥失水,同时能初步固定表皮位置;
第二步“撕表皮”,用镊子撕取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此时直接将表皮放在已有清水的载玻片上,操作更易;
第三步“浸润标本”,用镊子展平表皮后,滴加清水或染色液浸润标本,确保细胞完全舒展、不重叠,为后续盖盖玻片和显微镜观察做准备。
故A正确。
2.(2024六上·西峡期中)下列图片中是植物叶细胞的是( )。
A.
B.
C.
【答案】B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植物叶细胞有两个显著的结构特征,一是具有细胞壁,能为细胞提供支撑和保护,维持细胞的稳定形态;二是含有叶绿体,这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场所,也是叶细胞区别于根细胞等其他植物细胞的关键标志。观察图B可发现,其展示的细胞结构中,清晰呈现出包裹细胞的细胞壁,同时细胞内部还存在能体现叶细胞功能的叶绿体。这两个核心结构与植物叶细胞的典型特征完全匹配,因此可判断图B所呈现的结构符合植物叶细胞的特点。
3.(2024六上·西峡期中)将粮食放在( )环境中不容易发霉变质。
A.低温潮湿 B.温暖潮湿 C.通风干燥
【答案】C
【知识点】食物的保存
【解析】【分析】粮食发霉变质的关键诱因是霉菌大量繁殖,而霉菌生长需满足“温暖、潮湿、缺氧”三个核心条件,因此抑制这些条件即可防止粮食变质。
A.潮湿环境能为霉菌提供水分,即使温度较低,霉菌仍会缓慢繁殖,长期存放仍易发霉;
B.温暖环境加速霉菌代谢,潮湿提供水分,二者叠加会让霉菌快速滋生,是粮食发霉的“适宜环境”;
C.干燥环境可减少粮食水分,破坏霉菌生存的水分基础;通风能保持空气流通,避免局部缺氧和湿气堆积,双重作用下可显著抑制霉菌生长,从而让粮食不易发霉变质。
故答案为C。
4.(2024六上·西峡期中)当细菌和病毒入侵时,人体内的( )会进行自卫,保护身体。
A.白细胞 B.红细胞 C.血小板
【答案】A
【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人体血液中三种细胞功能不同,只有白细胞承担“免疫自卫”角色。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核心“防御细胞”,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入侵时,它能通过吞噬病原体、产生抗体等方式,直接消灭或抑制病原体扩散,阻止感染加重,保护身体免受侵害;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和运输二氧化碳,无防御病原体的作用;血小板的核心功能是在血管受损时聚集凝血,修复伤口、防止出血,与对抗细菌和病毒无关。
因此,能在病原体入侵时自卫的是白细胞。选项A正确。
5.(2024六上·西峡期中)水循环过程中最重要的三个环节是( )。
A.降水、凝结和径流 B.降水、蒸发和径流 C.蒸发、凝结和径流
【答案】C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水循环的核心是“水在大气、陆地、海洋间的循环移动”,三个关键环节需覆盖“水从地表到大气”“水从大气到地表”“水在地表的流动”,形成完整循环链。
地面上的水首先要被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在高空凝结为云,再通过降雨形式降落到地面,最后再通过径流流到不同的地方。选项C正确。
6.(2024六上·西峡期中)如图所示,历经万年沧桑,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那么这一地貌形成的因素是( )。
A.泥沙沉积 B.地壳运动 C.流水侵蚀
【答案】C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地貌,核心由流水长期作用塑造。黄土本身质地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侵蚀能力弱,为地貌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该区域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雨水冲击地表时,易冲刷疏松黄土,形成细小沟壑;长期雨水汇集形成地表径流,径流不断加深、拓宽沟壑,最终发育成纵横交错的地貌形态。故答案为C。
7.(2024六上·西峡期中)下列天气现象中,需要环境温度在0℃以下才能形成的是( )。
A.云和雾 B.雨和露 C.霜和雪
【答案】C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天气现象的形成与温度密切相关,只有霜和雪的形成必须依赖0℃以下的环境温度。霜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在夜间温度降至0℃以下时,直接在地面或物体表面凝华成的白色冰晶,温度高于0℃则会形成露而非霜;雪是高空云层中的水汽,在温度低于0℃时,凝结成小冰晶,冰晶不断聚集增大,最终以雪花形式降落,若云层温度高于0℃,则会形成雨。选项C正确。
8.(2024六上·西峡期中)下列属于真菌的是( )。
A.洋葱 B.木耳 C.海带
【答案】B
【知识点】真菌
【解析】【分析】木耳属于真菌界,其细胞无叶绿体,无法进行光合作用,需依靠分解外界有机物获取营养,且具有真菌典型的菌丝结构,符合真菌的核心特征;洋葱属于植物界,细胞含叶绿体,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根、茎、叶等植物器官,不属于真菌;海带属于藻类植物,虽无明显根、茎、叶分化,但细胞含叶绿体,可进行光合作用,属于植物范畴,而非真菌。因此,只有木耳是真菌。选项B正确。
9.(2024六上·西峡期中)下列天体中,不属于大阳系中八大行星的是( )。
A.天王星 B.月球 C.地球
【答案】B
【知识点】太阳系
【解析】【分析】太阳系八大行星需满足“围绕太阳公转、自身质量足够大且轨道附近无其他天体”的核心条件。
地球和天王星均符合八大行星定义:地球是太阳系第三颗行星,围绕太阳稳定公转;天王星是第七颗行星,以独特倾斜轨道绕太阳运行,均属于八大行星范畴;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其运动轨迹围绕地球而非太阳,且质量、体积远小于行星,仅作为行星的附属天体存在,不属于太阳系八大行星。
因此,月球不在八大行星之列。选项B符合题意。
10.(2024六上·西峡期中)发生日食时,地球,太阳,月球三个天体的位置排列正确的是( )。
A.地球—月球—太阳 B.地球—太阳—月球 C.月球—地球—太阳
【答案】A
【知识点】日食
【解析】【分析】日食的成因是“月球遮挡太阳光线,使地球局部地区无法看到太阳”,核心条件是月球需位于太阳与地球之间,阻断光的传播。
A.当三者呈“地球 — 月球 — 太阳”排列时,月球处于太阳和地球中间,其阴影会投射到地球表面,阴影覆盖区域的人们便会看到太阳被遮挡,形成日食;
B.地球 — 太阳 — 月球中,地球位于中间,会遮挡太阳射向月球的光,形成的是月食,而非日食;
C.月球 — 地球 — 太阳中,地球与太阳距离过远,月球无法遮挡太阳光线,无法形成日食。
因此,只有 A 的排列符合日食发生的条件。
11.(2024六上·西峡期中)馒头和面包内部疏松多孔,是因为发面时加入了   。
【答案】酵母菌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发面时加入酵母菌,它在面团的温暖湿润环境中会分解面粉中的碳水化合物,通过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则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气体被面团中的面筋网络包裹,无法逸出,就会使面团逐渐膨胀、变得松软。之后经过蒸或烤的高温加热,面团中的二氧化碳受热进一步膨胀,同时酒精挥发,面筋固化定型,最终形成了馒头和面包内部疏松多孔的结构。此外,酵母菌的代谢产物还能改善面食的风味和营养价值,是传统发面工艺中关键的微生物制剂。
12.(2024六上·西峡期中)   通常是用肉眼难以直接看到或看不清楚的一切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真菌、细菌、   等。
【答案】微生物;病毒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微生物是肉眼难以直接观察的微小生物统称,其个体微小、结构简单,涵盖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及非细胞生物等类群。以病毒为例,它无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外壳包裹遗传物质构成,需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繁殖,是微生物中特殊的非细胞类群。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参与物质循环、发酵生产等,部分种类也可能引发动植物及人类疾病,在生态、工业、医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13.(2024六上·西峡期中)当我们站在山脚下仰望山顶,应把环绕着山顶的“白色物质”称之为   ;当我们登上山顶时,应把飘浮在高空中的“白色物质”称之为   。
【答案】云;雾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站在山脚下仰望时,山顶周围的“白色物质”是云。云是大气中水汽冷却凝结形成的微小水滴或冰晶集合体,广泛分布于不同高度的大气层中。当山顶海拔与云的形成高度相近时,云便会环绕在山顶周围,从山脚视角看,其形态稳定且与山体关联紧密,因此称为云。登上山顶后,原本环绕山顶的“白色物质”应称为雾。
14.(2024六上·西峡期中)水在自然界中有三种状态,雨和露是   的水;雪、冰、霜、雹是   的水;水蒸气是   的水。
【答案】液态;固态;气态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雨和露是液态的水。雨是大气中水汽凝结成的水滴,当云层中水滴增大到一定程度,重力大于浮力时便下落形成;露则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在夜间或清晨遇冷凝结而成的液态小水珠,二者均具备液态物质的流动性和一定体积的特征。
雪、冰、霜、雹属于固态的水。雪是高空水汽直接凝华成的冰晶;冰是水在0℃以下凝固形成的固体;霜是近地面水汽遇0℃以下物体表面直接凝华的冰晶;雹是云层中水滴在上升气流中反复冻结形成的冰状颗粒,它们均具有固定形态和体积的固态特性。
水蒸气是气态的水。它由水蒸发或冰升华形成,分子间距大、无固定形态和体积,肉眼无法直接观察,需通过冷凝等现象间接感知,是水在自然界中以气态存在的形式。
15.(2024六上·西峡期中)人体免疫分为   和   。
【答案】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防御机制,不针对特定病原体,作用范围广。其组成包括物理屏障、化学屏障、吞噬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等。例如,皮肤可阻挡病原体入侵,吞噬细胞能吞噬清除多种异物,是机体抵御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和“第二道防线”,反应迅速但针对性弱。
特异性免疫是后天接触病原体后形成的,仅针对特定病原体或异物,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由淋巴细胞主导,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例如,接种疫苗后机体产生记忆细胞,再次接触同类病原体时可快速启动免疫应答,是抵御病原体的“第三道防线”,反应较缓但针对性强。
16.(2024六上·西峡期中)物体越重,下坡后在地面上滑行越远。(  )
【答案】错误
【知识点】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解析】【分析】物体在地面的滑行距离与物体的重量无关,与下滑点高度有关。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物体的下滑点高度越高,速度就越快,在地面滑行的距离越远。题目说法错误。
17.(2024六上·西峡期中)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是一样的。(  )
【答案】错误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二者均具备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这三大核心结构,但是二者有“特有结构”,植物细胞在基本结构之外,额外具有细胞壁(起支持和保护作用)、叶绿体(参与光合作用)和液泡(储存物质);而动物细胞因功能需求不同,没有这些结构。题目说法错误。
18.(2024六上·西峡期中)地球上最大的贮水处是海洋,它的贮水量约是地球总水量的97%。
【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球上的水
【解析】【分析】地球上最大的贮水处是海洋,海洋中存在着全球96.5%的水资源,故是地球上储水量最丰富的。题目说法正确。
19.(2024六上·西峡期中)我们可以利用保健品来代替药品用于治疗疾病。(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安全常识
【解析】【分析】保健品绝对不能代替药品治疗疾病,二者在定位、功能、生产标准上存在本质区别。
从定位和功能看:药品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明确适应症、用法用量,能直接干预疾病进程;保健品则是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旨在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无法改变疾病病理状态。
从生产标准看:药品需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验证疗效和安全性,审批流程严苛;保健品的生产标准远低于药品,无需证明治疗功效。
若用保健品替代药品,会延误疾病正规治疗,可能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题目说法错误。
20.(2024六上·西峡期中)太阳是一颗恒星,因此一年中太阳在星空中的位置是不变的。(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太阳系
【解析】【分析】太阳虽为恒星,但一年中其在星空中的位置并非固定不变。
从地球观测角度,太阳的“视位置”会因地球公转发生显著变化:地球围绕太阳沿椭圆轨道运行时,我们看到太阳在天球上逐渐穿越不同星座。
此外,太阳自身也存在“自行”运动,只是因距离地球极远,短期内其相对背景星空的位置变化极其微小,肉眼难以察觉,但长期观测可证实其位置在缓慢移动。因此,“太阳在星空中位置不变”的说法错误。
21.(2024六上·西峡期中)探究小组想通过模拟实验研究雨的形成过程。请你开动脑筋。帮他们一起完成吧!
(1)模拟实验如图,图中的物品分别模拟的是自然界中的哪些物体或环境?
水:   
酒精灯:   
冰块:   
(2)加热烧杯里的水,直至沸腾。用一个小盘子盖住烧杯。过一会儿观察小盘子底部发现( )。
A.有一些水珠 B.没有水珠 C.出现雾
(3)在小盘子中加冰块,再观察底部,发现( )。
A.水珠变少了 B.水珠变多了 C.没有变化
(4)根据实验和自己的理解,雨的形成过程是:地面上的水通过蒸发变   ,水蒸气在高空中   形成大量的水滴,小水滴碰撞合成并成大水滴,大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才会掉下来,从而形成   。
【答案】(1)地表水;太阳;高空低温环境
(2)A
(3)B
(4)水蒸气;凝结;雨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1)水是雨形成的物质基础,如同自然界中地表的水体,在能量作用下会发生状态变化,为后续形成“降雨”提供水源。
酒精灯燃烧释放热量,如同太阳向地球输送能量,加热水体使其蒸发,对应自然界中太阳辐射促使地表水体汽化的过程。
冰块温度低,能冷却上方的水汽,如同高空中寒冷的大气环境,使上升到高空的水汽遇冷液化成小水滴,进而形成云,为“降雨”创造冷却条件。
(2)该现象是水的汽化与液化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加热烧杯时,水吸收热量沸腾,由液态汽化成为水蒸气,弥漫在烧杯内。当冷的小盘子盖住烧杯后,烧杯内的水蒸气接触到温度较低的盘子底部,会放出热量,从气态液化成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盘子底部。而“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的现象,此处水滴已附着在固体表面,并非悬浮状态,因此观察到的是水珠而非雾或无现象。
(3)这是因为温度差变化加剧了液化过程。小盘子中加入冰块后,盘子底部的温度显著降低,与烧杯内水蒸气的温度差变大。烧杯中持续沸腾产生的水蒸气,接触到更冷的盘子底部时,会更快、更多地放出热量,从气态迅速液化成液态小水滴。相比未加冰块时,更大的温度差促进了水蒸气的液化效率,使得附着在盘子底部的水珠数量明显增多,因此观察到水珠变多了。
(4)雨的形成是水的物态变化及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地面的江河湖海等水体在太阳辐射下吸热,通过蒸发由液态变为气态的水蒸气,进入大气中。随后,水蒸气上升至高空,因高空温度降低,水蒸气遇冷放出热量,发生液化现象,凝结成大量微小的水滴。这些小水滴在大气中不断碰撞、合并,体积逐渐增大,当重力超过空气上升气流的托举能力时,便从空中下落,最终形成雨。
(1)题干是模拟雨的形成的实验装置,这是一个模拟实验,酒精灯模拟太阳,给地表辐射热量;水模拟的是地表水,冰块模拟大自然中的高空低温环境。
(2)随着烧杯中的水被加热,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的速度加快,水蒸气遇到塑料罩又会发生凝结现象,小盘子底部开始出现小水珠。
(3)在小盘子中加冰块,温度变得更低,凝结现象明显,因此再观察底部发现水珠变多了。
(4)地表水受热蒸发变成水蒸气进入到空气中去,在高空低温大气环境中,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小水滴或小冰晶碰撞合并体积变大,气流托不住时,就会降落下来(气温在0℃以上),形成降雨。
1 / 1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1.(2024六上·西峡期中)下列制作洋葱表皮玻片的顺序是( )。
A.滴清水 撕表皮 浸润标本
B.撕表皮 滴清水 浸润标本
C.浸润标本 滴清水 撕表皮
2.(2024六上·西峡期中)下列图片中是植物叶细胞的是( )。
A.
B.
C.
3.(2024六上·西峡期中)将粮食放在( )环境中不容易发霉变质。
A.低温潮湿 B.温暖潮湿 C.通风干燥
4.(2024六上·西峡期中)当细菌和病毒入侵时,人体内的( )会进行自卫,保护身体。
A.白细胞 B.红细胞 C.血小板
5.(2024六上·西峡期中)水循环过程中最重要的三个环节是( )。
A.降水、凝结和径流 B.降水、蒸发和径流 C.蒸发、凝结和径流
6.(2024六上·西峡期中)如图所示,历经万年沧桑,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那么这一地貌形成的因素是( )。
A.泥沙沉积 B.地壳运动 C.流水侵蚀
7.(2024六上·西峡期中)下列天气现象中,需要环境温度在0℃以下才能形成的是( )。
A.云和雾 B.雨和露 C.霜和雪
8.(2024六上·西峡期中)下列属于真菌的是( )。
A.洋葱 B.木耳 C.海带
9.(2024六上·西峡期中)下列天体中,不属于大阳系中八大行星的是( )。
A.天王星 B.月球 C.地球
10.(2024六上·西峡期中)发生日食时,地球,太阳,月球三个天体的位置排列正确的是( )。
A.地球—月球—太阳 B.地球—太阳—月球 C.月球—地球—太阳
11.(2024六上·西峡期中)馒头和面包内部疏松多孔,是因为发面时加入了   。
12.(2024六上·西峡期中)   通常是用肉眼难以直接看到或看不清楚的一切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真菌、细菌、   等。
13.(2024六上·西峡期中)当我们站在山脚下仰望山顶,应把环绕着山顶的“白色物质”称之为   ;当我们登上山顶时,应把飘浮在高空中的“白色物质”称之为   。
14.(2024六上·西峡期中)水在自然界中有三种状态,雨和露是   的水;雪、冰、霜、雹是   的水;水蒸气是   的水。
15.(2024六上·西峡期中)人体免疫分为   和   。
16.(2024六上·西峡期中)物体越重,下坡后在地面上滑行越远。(  )
17.(2024六上·西峡期中)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是一样的。(  )
18.(2024六上·西峡期中)地球上最大的贮水处是海洋,它的贮水量约是地球总水量的97%。
19.(2024六上·西峡期中)我们可以利用保健品来代替药品用于治疗疾病。(  )
20.(2024六上·西峡期中)太阳是一颗恒星,因此一年中太阳在星空中的位置是不变的。(  )
21.(2024六上·西峡期中)探究小组想通过模拟实验研究雨的形成过程。请你开动脑筋。帮他们一起完成吧!
(1)模拟实验如图,图中的物品分别模拟的是自然界中的哪些物体或环境?
水:   
酒精灯:   
冰块:   
(2)加热烧杯里的水,直至沸腾。用一个小盘子盖住烧杯。过一会儿观察小盘子底部发现( )。
A.有一些水珠 B.没有水珠 C.出现雾
(3)在小盘子中加冰块,再观察底部,发现( )。
A.水珠变少了 B.水珠变多了 C.没有变化
(4)根据实验和自己的理解,雨的形成过程是:地面上的水通过蒸发变   ,水蒸气在高空中   形成大量的水滴,小水滴碰撞合成并成大水滴,大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才会掉下来,从而形成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制作显微标本
【解析】【分析】制作洋葱表皮玻片需遵循“先准备基底,再放标本,最后固定”的逻辑,核心是保护脆弱的表皮细胞并避免褶皱。
第一步“滴清水”,在载玻片中央滴少量清水,可先形成湿润环境,避免后续表皮放上去后因干燥失水,同时能初步固定表皮位置;
第二步“撕表皮”,用镊子撕取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此时直接将表皮放在已有清水的载玻片上,操作更易;
第三步“浸润标本”,用镊子展平表皮后,滴加清水或染色液浸润标本,确保细胞完全舒展、不重叠,为后续盖盖玻片和显微镜观察做准备。
故A正确。
2.【答案】B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植物叶细胞有两个显著的结构特征,一是具有细胞壁,能为细胞提供支撑和保护,维持细胞的稳定形态;二是含有叶绿体,这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场所,也是叶细胞区别于根细胞等其他植物细胞的关键标志。观察图B可发现,其展示的细胞结构中,清晰呈现出包裹细胞的细胞壁,同时细胞内部还存在能体现叶细胞功能的叶绿体。这两个核心结构与植物叶细胞的典型特征完全匹配,因此可判断图B所呈现的结构符合植物叶细胞的特点。
3.【答案】C
【知识点】食物的保存
【解析】【分析】粮食发霉变质的关键诱因是霉菌大量繁殖,而霉菌生长需满足“温暖、潮湿、缺氧”三个核心条件,因此抑制这些条件即可防止粮食变质。
A.潮湿环境能为霉菌提供水分,即使温度较低,霉菌仍会缓慢繁殖,长期存放仍易发霉;
B.温暖环境加速霉菌代谢,潮湿提供水分,二者叠加会让霉菌快速滋生,是粮食发霉的“适宜环境”;
C.干燥环境可减少粮食水分,破坏霉菌生存的水分基础;通风能保持空气流通,避免局部缺氧和湿气堆积,双重作用下可显著抑制霉菌生长,从而让粮食不易发霉变质。
故答案为C。
4.【答案】A
【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人体血液中三种细胞功能不同,只有白细胞承担“免疫自卫”角色。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核心“防御细胞”,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入侵时,它能通过吞噬病原体、产生抗体等方式,直接消灭或抑制病原体扩散,阻止感染加重,保护身体免受侵害;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和运输二氧化碳,无防御病原体的作用;血小板的核心功能是在血管受损时聚集凝血,修复伤口、防止出血,与对抗细菌和病毒无关。
因此,能在病原体入侵时自卫的是白细胞。选项A正确。
5.【答案】C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水循环的核心是“水在大气、陆地、海洋间的循环移动”,三个关键环节需覆盖“水从地表到大气”“水从大气到地表”“水在地表的流动”,形成完整循环链。
地面上的水首先要被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在高空凝结为云,再通过降雨形式降落到地面,最后再通过径流流到不同的地方。选项C正确。
6.【答案】C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地貌,核心由流水长期作用塑造。黄土本身质地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侵蚀能力弱,为地貌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该区域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雨水冲击地表时,易冲刷疏松黄土,形成细小沟壑;长期雨水汇集形成地表径流,径流不断加深、拓宽沟壑,最终发育成纵横交错的地貌形态。故答案为C。
7.【答案】C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天气现象的形成与温度密切相关,只有霜和雪的形成必须依赖0℃以下的环境温度。霜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在夜间温度降至0℃以下时,直接在地面或物体表面凝华成的白色冰晶,温度高于0℃则会形成露而非霜;雪是高空云层中的水汽,在温度低于0℃时,凝结成小冰晶,冰晶不断聚集增大,最终以雪花形式降落,若云层温度高于0℃,则会形成雨。选项C正确。
8.【答案】B
【知识点】真菌
【解析】【分析】木耳属于真菌界,其细胞无叶绿体,无法进行光合作用,需依靠分解外界有机物获取营养,且具有真菌典型的菌丝结构,符合真菌的核心特征;洋葱属于植物界,细胞含叶绿体,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根、茎、叶等植物器官,不属于真菌;海带属于藻类植物,虽无明显根、茎、叶分化,但细胞含叶绿体,可进行光合作用,属于植物范畴,而非真菌。因此,只有木耳是真菌。选项B正确。
9.【答案】B
【知识点】太阳系
【解析】【分析】太阳系八大行星需满足“围绕太阳公转、自身质量足够大且轨道附近无其他天体”的核心条件。
地球和天王星均符合八大行星定义:地球是太阳系第三颗行星,围绕太阳稳定公转;天王星是第七颗行星,以独特倾斜轨道绕太阳运行,均属于八大行星范畴;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其运动轨迹围绕地球而非太阳,且质量、体积远小于行星,仅作为行星的附属天体存在,不属于太阳系八大行星。
因此,月球不在八大行星之列。选项B符合题意。
10.【答案】A
【知识点】日食
【解析】【分析】日食的成因是“月球遮挡太阳光线,使地球局部地区无法看到太阳”,核心条件是月球需位于太阳与地球之间,阻断光的传播。
A.当三者呈“地球 — 月球 — 太阳”排列时,月球处于太阳和地球中间,其阴影会投射到地球表面,阴影覆盖区域的人们便会看到太阳被遮挡,形成日食;
B.地球 — 太阳 — 月球中,地球位于中间,会遮挡太阳射向月球的光,形成的是月食,而非日食;
C.月球 — 地球 — 太阳中,地球与太阳距离过远,月球无法遮挡太阳光线,无法形成日食。
因此,只有 A 的排列符合日食发生的条件。
11.【答案】酵母菌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发面时加入酵母菌,它在面团的温暖湿润环境中会分解面粉中的碳水化合物,通过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则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气体被面团中的面筋网络包裹,无法逸出,就会使面团逐渐膨胀、变得松软。之后经过蒸或烤的高温加热,面团中的二氧化碳受热进一步膨胀,同时酒精挥发,面筋固化定型,最终形成了馒头和面包内部疏松多孔的结构。此外,酵母菌的代谢产物还能改善面食的风味和营养价值,是传统发面工艺中关键的微生物制剂。
12.【答案】微生物;病毒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微生物是肉眼难以直接观察的微小生物统称,其个体微小、结构简单,涵盖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及非细胞生物等类群。以病毒为例,它无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外壳包裹遗传物质构成,需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繁殖,是微生物中特殊的非细胞类群。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参与物质循环、发酵生产等,部分种类也可能引发动植物及人类疾病,在生态、工业、医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13.【答案】云;雾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站在山脚下仰望时,山顶周围的“白色物质”是云。云是大气中水汽冷却凝结形成的微小水滴或冰晶集合体,广泛分布于不同高度的大气层中。当山顶海拔与云的形成高度相近时,云便会环绕在山顶周围,从山脚视角看,其形态稳定且与山体关联紧密,因此称为云。登上山顶后,原本环绕山顶的“白色物质”应称为雾。
14.【答案】液态;固态;气态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雨和露是液态的水。雨是大气中水汽凝结成的水滴,当云层中水滴增大到一定程度,重力大于浮力时便下落形成;露则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在夜间或清晨遇冷凝结而成的液态小水珠,二者均具备液态物质的流动性和一定体积的特征。
雪、冰、霜、雹属于固态的水。雪是高空水汽直接凝华成的冰晶;冰是水在0℃以下凝固形成的固体;霜是近地面水汽遇0℃以下物体表面直接凝华的冰晶;雹是云层中水滴在上升气流中反复冻结形成的冰状颗粒,它们均具有固定形态和体积的固态特性。
水蒸气是气态的水。它由水蒸发或冰升华形成,分子间距大、无固定形态和体积,肉眼无法直接观察,需通过冷凝等现象间接感知,是水在自然界中以气态存在的形式。
15.【答案】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防御机制,不针对特定病原体,作用范围广。其组成包括物理屏障、化学屏障、吞噬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等。例如,皮肤可阻挡病原体入侵,吞噬细胞能吞噬清除多种异物,是机体抵御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和“第二道防线”,反应迅速但针对性弱。
特异性免疫是后天接触病原体后形成的,仅针对特定病原体或异物,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由淋巴细胞主导,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例如,接种疫苗后机体产生记忆细胞,再次接触同类病原体时可快速启动免疫应答,是抵御病原体的“第三道防线”,反应较缓但针对性强。
16.【答案】错误
【知识点】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解析】【分析】物体在地面的滑行距离与物体的重量无关,与下滑点高度有关。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物体的下滑点高度越高,速度就越快,在地面滑行的距离越远。题目说法错误。
17.【答案】错误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二者均具备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这三大核心结构,但是二者有“特有结构”,植物细胞在基本结构之外,额外具有细胞壁(起支持和保护作用)、叶绿体(参与光合作用)和液泡(储存物质);而动物细胞因功能需求不同,没有这些结构。题目说法错误。
18.【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球上的水
【解析】【分析】地球上最大的贮水处是海洋,海洋中存在着全球96.5%的水资源,故是地球上储水量最丰富的。题目说法正确。
19.【答案】错误
【知识点】安全常识
【解析】【分析】保健品绝对不能代替药品治疗疾病,二者在定位、功能、生产标准上存在本质区别。
从定位和功能看:药品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明确适应症、用法用量,能直接干预疾病进程;保健品则是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旨在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无法改变疾病病理状态。
从生产标准看:药品需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验证疗效和安全性,审批流程严苛;保健品的生产标准远低于药品,无需证明治疗功效。
若用保健品替代药品,会延误疾病正规治疗,可能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题目说法错误。
20.【答案】错误
【知识点】太阳系
【解析】【分析】太阳虽为恒星,但一年中其在星空中的位置并非固定不变。
从地球观测角度,太阳的“视位置”会因地球公转发生显著变化:地球围绕太阳沿椭圆轨道运行时,我们看到太阳在天球上逐渐穿越不同星座。
此外,太阳自身也存在“自行”运动,只是因距离地球极远,短期内其相对背景星空的位置变化极其微小,肉眼难以察觉,但长期观测可证实其位置在缓慢移动。因此,“太阳在星空中位置不变”的说法错误。
21.【答案】(1)地表水;太阳;高空低温环境
(2)A
(3)B
(4)水蒸气;凝结;雨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1)水是雨形成的物质基础,如同自然界中地表的水体,在能量作用下会发生状态变化,为后续形成“降雨”提供水源。
酒精灯燃烧释放热量,如同太阳向地球输送能量,加热水体使其蒸发,对应自然界中太阳辐射促使地表水体汽化的过程。
冰块温度低,能冷却上方的水汽,如同高空中寒冷的大气环境,使上升到高空的水汽遇冷液化成小水滴,进而形成云,为“降雨”创造冷却条件。
(2)该现象是水的汽化与液化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加热烧杯时,水吸收热量沸腾,由液态汽化成为水蒸气,弥漫在烧杯内。当冷的小盘子盖住烧杯后,烧杯内的水蒸气接触到温度较低的盘子底部,会放出热量,从气态液化成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盘子底部。而“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的现象,此处水滴已附着在固体表面,并非悬浮状态,因此观察到的是水珠而非雾或无现象。
(3)这是因为温度差变化加剧了液化过程。小盘子中加入冰块后,盘子底部的温度显著降低,与烧杯内水蒸气的温度差变大。烧杯中持续沸腾产生的水蒸气,接触到更冷的盘子底部时,会更快、更多地放出热量,从气态迅速液化成液态小水滴。相比未加冰块时,更大的温度差促进了水蒸气的液化效率,使得附着在盘子底部的水珠数量明显增多,因此观察到水珠变多了。
(4)雨的形成是水的物态变化及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地面的江河湖海等水体在太阳辐射下吸热,通过蒸发由液态变为气态的水蒸气,进入大气中。随后,水蒸气上升至高空,因高空温度降低,水蒸气遇冷放出热量,发生液化现象,凝结成大量微小的水滴。这些小水滴在大气中不断碰撞、合并,体积逐渐增大,当重力超过空气上升气流的托举能力时,便从空中下落,最终形成雨。
(1)题干是模拟雨的形成的实验装置,这是一个模拟实验,酒精灯模拟太阳,给地表辐射热量;水模拟的是地表水,冰块模拟大自然中的高空低温环境。
(2)随着烧杯中的水被加热,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的速度加快,水蒸气遇到塑料罩又会发生凝结现象,小盘子底部开始出现小水珠。
(3)在小盘子中加冰块,温度变得更低,凝结现象明显,因此再观察底部发现水珠变多了。
(4)地表水受热蒸发变成水蒸气进入到空气中去,在高空低温大气环境中,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小水滴或小冰晶碰撞合并体积变大,气流托不住时,就会降落下来(气温在0℃以上),形成降雨。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