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1.(2024六上·西峡期中)下列制作洋葱表皮玻片的顺序是( )。A.滴清水 撕表皮 浸润标本B.撕表皮 滴清水 浸润标本C.浸润标本 滴清水 撕表皮【答案】A【知识点】制作显微标本【解析】【分析】制作洋葱表皮玻片需遵循“先准备基底,再放标本,最后固定”的逻辑,核心是保护脆弱的表皮细胞并避免褶皱。第一步“滴清水”,在载玻片中央滴少量清水,可先形成湿润环境,避免后续表皮放上去后因干燥失水,同时能初步固定表皮位置;第二步“撕表皮”,用镊子撕取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此时直接将表皮放在已有清水的载玻片上,操作更易;第三步“浸润标本”,用镊子展平表皮后,滴加清水或染色液浸润标本,确保细胞完全舒展、不重叠,为后续盖盖玻片和显微镜观察做准备。故A正确。2.(2024六上·西峡期中)下列图片中是植物叶细胞的是( )。A.B.C.【答案】B【知识点】生物细胞【解析】【分析】植物叶细胞有两个显著的结构特征,一是具有细胞壁,能为细胞提供支撑和保护,维持细胞的稳定形态;二是含有叶绿体,这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场所,也是叶细胞区别于根细胞等其他植物细胞的关键标志。观察图B可发现,其展示的细胞结构中,清晰呈现出包裹细胞的细胞壁,同时细胞内部还存在能体现叶细胞功能的叶绿体。这两个核心结构与植物叶细胞的典型特征完全匹配,因此可判断图B所呈现的结构符合植物叶细胞的特点。3.(2024六上·西峡期中)将粮食放在( )环境中不容易发霉变质。A.低温潮湿 B.温暖潮湿 C.通风干燥【答案】C【知识点】食物的保存【解析】【分析】粮食发霉变质的关键诱因是霉菌大量繁殖,而霉菌生长需满足“温暖、潮湿、缺氧”三个核心条件,因此抑制这些条件即可防止粮食变质。A.潮湿环境能为霉菌提供水分,即使温度较低,霉菌仍会缓慢繁殖,长期存放仍易发霉;B.温暖环境加速霉菌代谢,潮湿提供水分,二者叠加会让霉菌快速滋生,是粮食发霉的“适宜环境”;C.干燥环境可减少粮食水分,破坏霉菌生存的水分基础;通风能保持空气流通,避免局部缺氧和湿气堆积,双重作用下可显著抑制霉菌生长,从而让粮食不易发霉变质。故答案为C。4.(2024六上·西峡期中)当细菌和病毒入侵时,人体内的( )会进行自卫,保护身体。A.白细胞 B.红细胞 C.血小板【答案】A【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解析】【分析】人体血液中三种细胞功能不同,只有白细胞承担“免疫自卫”角色。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核心“防御细胞”,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入侵时,它能通过吞噬病原体、产生抗体等方式,直接消灭或抑制病原体扩散,阻止感染加重,保护身体免受侵害;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和运输二氧化碳,无防御病原体的作用;血小板的核心功能是在血管受损时聚集凝血,修复伤口、防止出血,与对抗细菌和病毒无关。因此,能在病原体入侵时自卫的是白细胞。选项A正确。5.(2024六上·西峡期中)水循环过程中最重要的三个环节是( )。A.降水、凝结和径流 B.降水、蒸发和径流 C.蒸发、凝结和径流【答案】C【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解析】【分析】水循环的核心是“水在大气、陆地、海洋间的循环移动”,三个关键环节需覆盖“水从地表到大气”“水从大气到地表”“水在地表的流动”,形成完整循环链。地面上的水首先要被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在高空凝结为云,再通过降雨形式降落到地面,最后再通过径流流到不同的地方。选项C正确。6.(2024六上·西峡期中)如图所示,历经万年沧桑,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那么这一地貌形成的因素是( )。A.泥沙沉积 B.地壳运动 C.流水侵蚀【答案】C【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解析】【分析】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地貌,核心由流水长期作用塑造。黄土本身质地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侵蚀能力弱,为地貌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该区域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雨水冲击地表时,易冲刷疏松黄土,形成细小沟壑;长期雨水汇集形成地表径流,径流不断加深、拓宽沟壑,最终发育成纵横交错的地貌形态。故答案为C。7.(2024六上·西峡期中)下列天气现象中,需要环境温度在0℃以下才能形成的是( )。A.云和雾 B.雨和露 C.霜和雪【答案】C【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解析】【分析】天气现象的形成与温度密切相关,只有霜和雪的形成必须依赖0℃以下的环境温度。霜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在夜间温度降至0℃以下时,直接在地面或物体表面凝华成的白色冰晶,温度高于0℃则会形成露而非霜;雪是高空云层中的水汽,在温度低于0℃时,凝结成小冰晶,冰晶不断聚集增大,最终以雪花形式降落,若云层温度高于0℃,则会形成雨。选项C正确。8.(2024六上·西峡期中)下列属于真菌的是( )。A.洋葱 B.木耳 C.海带【答案】B【知识点】真菌【解析】【分析】木耳属于真菌界,其细胞无叶绿体,无法进行光合作用,需依靠分解外界有机物获取营养,且具有真菌典型的菌丝结构,符合真菌的核心特征;洋葱属于植物界,细胞含叶绿体,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根、茎、叶等植物器官,不属于真菌;海带属于藻类植物,虽无明显根、茎、叶分化,但细胞含叶绿体,可进行光合作用,属于植物范畴,而非真菌。因此,只有木耳是真菌。选项B正确。9.(2024六上·西峡期中)下列天体中,不属于大阳系中八大行星的是( )。A.天王星 B.月球 C.地球【答案】B【知识点】太阳系【解析】【分析】太阳系八大行星需满足“围绕太阳公转、自身质量足够大且轨道附近无其他天体”的核心条件。地球和天王星均符合八大行星定义:地球是太阳系第三颗行星,围绕太阳稳定公转;天王星是第七颗行星,以独特倾斜轨道绕太阳运行,均属于八大行星范畴;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其运动轨迹围绕地球而非太阳,且质量、体积远小于行星,仅作为行星的附属天体存在,不属于太阳系八大行星。因此,月球不在八大行星之列。选项B符合题意。10.(2024六上·西峡期中)发生日食时,地球,太阳,月球三个天体的位置排列正确的是( )。A.地球—月球—太阳 B.地球—太阳—月球 C.月球—地球—太阳【答案】A【知识点】日食【解析】【分析】日食的成因是“月球遮挡太阳光线,使地球局部地区无法看到太阳”,核心条件是月球需位于太阳与地球之间,阻断光的传播。A.当三者呈“地球 — 月球 — 太阳”排列时,月球处于太阳和地球中间,其阴影会投射到地球表面,阴影覆盖区域的人们便会看到太阳被遮挡,形成日食;B.地球 — 太阳 — 月球中,地球位于中间,会遮挡太阳射向月球的光,形成的是月食,而非日食;C.月球 — 地球 — 太阳中,地球与太阳距离过远,月球无法遮挡太阳光线,无法形成日食。因此,只有 A 的排列符合日食发生的条件。11.(2024六上·西峡期中)馒头和面包内部疏松多孔,是因为发面时加入了 。【答案】酵母菌【知识点】微生物【解析】【分析】发面时加入酵母菌,它在面团的温暖湿润环境中会分解面粉中的碳水化合物,通过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则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气体被面团中的面筋网络包裹,无法逸出,就会使面团逐渐膨胀、变得松软。之后经过蒸或烤的高温加热,面团中的二氧化碳受热进一步膨胀,同时酒精挥发,面筋固化定型,最终形成了馒头和面包内部疏松多孔的结构。此外,酵母菌的代谢产物还能改善面食的风味和营养价值,是传统发面工艺中关键的微生物制剂。12.(2024六上·西峡期中) 通常是用肉眼难以直接看到或看不清楚的一切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真菌、细菌、 等。【答案】微生物;病毒【知识点】微生物【解析】【分析】微生物是肉眼难以直接观察的微小生物统称,其个体微小、结构简单,涵盖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及非细胞生物等类群。以病毒为例,它无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外壳包裹遗传物质构成,需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繁殖,是微生物中特殊的非细胞类群。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参与物质循环、发酵生产等,部分种类也可能引发动植物及人类疾病,在生态、工业、医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13.(2024六上·西峡期中)当我们站在山脚下仰望山顶,应把环绕着山顶的“白色物质”称之为 ;当我们登上山顶时,应把飘浮在高空中的“白色物质”称之为 。【答案】云;雾【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解析】【分析】站在山脚下仰望时,山顶周围的“白色物质”是云。云是大气中水汽冷却凝结形成的微小水滴或冰晶集合体,广泛分布于不同高度的大气层中。当山顶海拔与云的形成高度相近时,云便会环绕在山顶周围,从山脚视角看,其形态稳定且与山体关联紧密,因此称为云。登上山顶后,原本环绕山顶的“白色物质”应称为雾。14.(2024六上·西峡期中)水在自然界中有三种状态,雨和露是 的水;雪、冰、霜、雹是 的水;水蒸气是 的水。【答案】液态;固态;气态【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解析】【分析】雨和露是液态的水。雨是大气中水汽凝结成的水滴,当云层中水滴增大到一定程度,重力大于浮力时便下落形成;露则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在夜间或清晨遇冷凝结而成的液态小水珠,二者均具备液态物质的流动性和一定体积的特征。雪、冰、霜、雹属于固态的水。雪是高空水汽直接凝华成的冰晶;冰是水在0℃以下凝固形成的固体;霜是近地面水汽遇0℃以下物体表面直接凝华的冰晶;雹是云层中水滴在上升气流中反复冻结形成的冰状颗粒,它们均具有固定形态和体积的固态特性。水蒸气是气态的水。它由水蒸发或冰升华形成,分子间距大、无固定形态和体积,肉眼无法直接观察,需通过冷凝等现象间接感知,是水在自然界中以气态存在的形式。15.(2024六上·西峡期中)人体免疫分为 和 。【答案】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知识点】生物细胞【解析】【分析】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防御机制,不针对特定病原体,作用范围广。其组成包括物理屏障、化学屏障、吞噬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等。例如,皮肤可阻挡病原体入侵,吞噬细胞能吞噬清除多种异物,是机体抵御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和“第二道防线”,反应迅速但针对性弱。特异性免疫是后天接触病原体后形成的,仅针对特定病原体或异物,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由淋巴细胞主导,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例如,接种疫苗后机体产生记忆细胞,再次接触同类病原体时可快速启动免疫应答,是抵御病原体的“第三道防线”,反应较缓但针对性强。16.(2024六上·西峡期中)物体越重,下坡后在地面上滑行越远。( )【答案】错误【知识点】物体在斜面上运动【解析】【分析】物体在地面的滑行距离与物体的重量无关,与下滑点高度有关。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物体的下滑点高度越高,速度就越快,在地面滑行的距离越远。题目说法错误。17.(2024六上·西峡期中)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是一样的。( )【答案】错误【知识点】生物细胞【解析】【分析】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二者均具备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这三大核心结构,但是二者有“特有结构”,植物细胞在基本结构之外,额外具有细胞壁(起支持和保护作用)、叶绿体(参与光合作用)和液泡(储存物质);而动物细胞因功能需求不同,没有这些结构。题目说法错误。18.(2024六上·西峡期中)地球上最大的贮水处是海洋,它的贮水量约是地球总水量的97%。【答案】正确【知识点】地球上的水【解析】【分析】地球上最大的贮水处是海洋,海洋中存在着全球96.5%的水资源,故是地球上储水量最丰富的。题目说法正确。19.(2024六上·西峡期中)我们可以利用保健品来代替药品用于治疗疾病。( )【答案】错误【知识点】安全常识【解析】【分析】保健品绝对不能代替药品治疗疾病,二者在定位、功能、生产标准上存在本质区别。从定位和功能看:药品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明确适应症、用法用量,能直接干预疾病进程;保健品则是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旨在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无法改变疾病病理状态。从生产标准看:药品需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验证疗效和安全性,审批流程严苛;保健品的生产标准远低于药品,无需证明治疗功效。若用保健品替代药品,会延误疾病正规治疗,可能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所以题目说法错误。20.(2024六上·西峡期中)太阳是一颗恒星,因此一年中太阳在星空中的位置是不变的。( )【答案】错误【知识点】太阳系【解析】【分析】太阳虽为恒星,但一年中其在星空中的位置并非固定不变。从地球观测角度,太阳的“视位置”会因地球公转发生显著变化:地球围绕太阳沿椭圆轨道运行时,我们看到太阳在天球上逐渐穿越不同星座。此外,太阳自身也存在“自行”运动,只是因距离地球极远,短期内其相对背景星空的位置变化极其微小,肉眼难以察觉,但长期观测可证实其位置在缓慢移动。因此,“太阳在星空中位置不变”的说法错误。21.(2024六上·西峡期中)探究小组想通过模拟实验研究雨的形成过程。请你开动脑筋。帮他们一起完成吧!(1)模拟实验如图,图中的物品分别模拟的是自然界中的哪些物体或环境?水: 酒精灯: 冰块: (2)加热烧杯里的水,直至沸腾。用一个小盘子盖住烧杯。过一会儿观察小盘子底部发现( )。A.有一些水珠 B.没有水珠 C.出现雾(3)在小盘子中加冰块,再观察底部,发现( )。A.水珠变少了 B.水珠变多了 C.没有变化(4)根据实验和自己的理解,雨的形成过程是:地面上的水通过蒸发变 ,水蒸气在高空中 形成大量的水滴,小水滴碰撞合成并成大水滴,大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才会掉下来,从而形成 。【答案】(1)地表水;太阳;高空低温环境(2)A(3)B(4)水蒸气;凝结;雨【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解析】【分析】(1)水是雨形成的物质基础,如同自然界中地表的水体,在能量作用下会发生状态变化,为后续形成“降雨”提供水源。酒精灯燃烧释放热量,如同太阳向地球输送能量,加热水体使其蒸发,对应自然界中太阳辐射促使地表水体汽化的过程。冰块温度低,能冷却上方的水汽,如同高空中寒冷的大气环境,使上升到高空的水汽遇冷液化成小水滴,进而形成云,为“降雨”创造冷却条件。(2)该现象是水的汽化与液化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加热烧杯时,水吸收热量沸腾,由液态汽化成为水蒸气,弥漫在烧杯内。当冷的小盘子盖住烧杯后,烧杯内的水蒸气接触到温度较低的盘子底部,会放出热量,从气态液化成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盘子底部。而“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的现象,此处水滴已附着在固体表面,并非悬浮状态,因此观察到的是水珠而非雾或无现象。(3)这是因为温度差变化加剧了液化过程。小盘子中加入冰块后,盘子底部的温度显著降低,与烧杯内水蒸气的温度差变大。烧杯中持续沸腾产生的水蒸气,接触到更冷的盘子底部时,会更快、更多地放出热量,从气态迅速液化成液态小水滴。相比未加冰块时,更大的温度差促进了水蒸气的液化效率,使得附着在盘子底部的水珠数量明显增多,因此观察到水珠变多了。(4)雨的形成是水的物态变化及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地面的江河湖海等水体在太阳辐射下吸热,通过蒸发由液态变为气态的水蒸气,进入大气中。随后,水蒸气上升至高空,因高空温度降低,水蒸气遇冷放出热量,发生液化现象,凝结成大量微小的水滴。这些小水滴在大气中不断碰撞、合并,体积逐渐增大,当重力超过空气上升气流的托举能力时,便从空中下落,最终形成雨。(1)题干是模拟雨的形成的实验装置,这是一个模拟实验,酒精灯模拟太阳,给地表辐射热量;水模拟的是地表水,冰块模拟大自然中的高空低温环境。(2)随着烧杯中的水被加热,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的速度加快,水蒸气遇到塑料罩又会发生凝结现象,小盘子底部开始出现小水珠。(3)在小盘子中加冰块,温度变得更低,凝结现象明显,因此再观察底部发现水珠变多了。(4)地表水受热蒸发变成水蒸气进入到空气中去,在高空低温大气环境中,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小水滴或小冰晶碰撞合并体积变大,气流托不住时,就会降落下来(气温在0℃以上),形成降雨。1 / 1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1.(2024六上·西峡期中)下列制作洋葱表皮玻片的顺序是( )。A.滴清水 撕表皮 浸润标本B.撕表皮 滴清水 浸润标本C.浸润标本 滴清水 撕表皮2.(2024六上·西峡期中)下列图片中是植物叶细胞的是( )。A.B.C.3.(2024六上·西峡期中)将粮食放在( )环境中不容易发霉变质。A.低温潮湿 B.温暖潮湿 C.通风干燥4.(2024六上·西峡期中)当细菌和病毒入侵时,人体内的( )会进行自卫,保护身体。A.白细胞 B.红细胞 C.血小板5.(2024六上·西峡期中)水循环过程中最重要的三个环节是( )。A.降水、凝结和径流 B.降水、蒸发和径流 C.蒸发、凝结和径流6.(2024六上·西峡期中)如图所示,历经万年沧桑,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那么这一地貌形成的因素是( )。A.泥沙沉积 B.地壳运动 C.流水侵蚀7.(2024六上·西峡期中)下列天气现象中,需要环境温度在0℃以下才能形成的是( )。A.云和雾 B.雨和露 C.霜和雪8.(2024六上·西峡期中)下列属于真菌的是( )。A.洋葱 B.木耳 C.海带9.(2024六上·西峡期中)下列天体中,不属于大阳系中八大行星的是( )。A.天王星 B.月球 C.地球10.(2024六上·西峡期中)发生日食时,地球,太阳,月球三个天体的位置排列正确的是( )。A.地球—月球—太阳 B.地球—太阳—月球 C.月球—地球—太阳11.(2024六上·西峡期中)馒头和面包内部疏松多孔,是因为发面时加入了 。12.(2024六上·西峡期中) 通常是用肉眼难以直接看到或看不清楚的一切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真菌、细菌、 等。13.(2024六上·西峡期中)当我们站在山脚下仰望山顶,应把环绕着山顶的“白色物质”称之为 ;当我们登上山顶时,应把飘浮在高空中的“白色物质”称之为 。14.(2024六上·西峡期中)水在自然界中有三种状态,雨和露是 的水;雪、冰、霜、雹是 的水;水蒸气是 的水。15.(2024六上·西峡期中)人体免疫分为 和 。16.(2024六上·西峡期中)物体越重,下坡后在地面上滑行越远。( )17.(2024六上·西峡期中)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是一样的。( )18.(2024六上·西峡期中)地球上最大的贮水处是海洋,它的贮水量约是地球总水量的97%。19.(2024六上·西峡期中)我们可以利用保健品来代替药品用于治疗疾病。( )20.(2024六上·西峡期中)太阳是一颗恒星,因此一年中太阳在星空中的位置是不变的。( )21.(2024六上·西峡期中)探究小组想通过模拟实验研究雨的形成过程。请你开动脑筋。帮他们一起完成吧!(1)模拟实验如图,图中的物品分别模拟的是自然界中的哪些物体或环境?水: 酒精灯: 冰块: (2)加热烧杯里的水,直至沸腾。用一个小盘子盖住烧杯。过一会儿观察小盘子底部发现( )。A.有一些水珠 B.没有水珠 C.出现雾(3)在小盘子中加冰块,再观察底部,发现( )。A.水珠变少了 B.水珠变多了 C.没有变化(4)根据实验和自己的理解,雨的形成过程是:地面上的水通过蒸发变 ,水蒸气在高空中 形成大量的水滴,小水滴碰撞合成并成大水滴,大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才会掉下来,从而形成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识点】制作显微标本【解析】【分析】制作洋葱表皮玻片需遵循“先准备基底,再放标本,最后固定”的逻辑,核心是保护脆弱的表皮细胞并避免褶皱。第一步“滴清水”,在载玻片中央滴少量清水,可先形成湿润环境,避免后续表皮放上去后因干燥失水,同时能初步固定表皮位置;第二步“撕表皮”,用镊子撕取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此时直接将表皮放在已有清水的载玻片上,操作更易;第三步“浸润标本”,用镊子展平表皮后,滴加清水或染色液浸润标本,确保细胞完全舒展、不重叠,为后续盖盖玻片和显微镜观察做准备。故A正确。2.【答案】B【知识点】生物细胞【解析】【分析】植物叶细胞有两个显著的结构特征,一是具有细胞壁,能为细胞提供支撑和保护,维持细胞的稳定形态;二是含有叶绿体,这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场所,也是叶细胞区别于根细胞等其他植物细胞的关键标志。观察图B可发现,其展示的细胞结构中,清晰呈现出包裹细胞的细胞壁,同时细胞内部还存在能体现叶细胞功能的叶绿体。这两个核心结构与植物叶细胞的典型特征完全匹配,因此可判断图B所呈现的结构符合植物叶细胞的特点。3.【答案】C【知识点】食物的保存【解析】【分析】粮食发霉变质的关键诱因是霉菌大量繁殖,而霉菌生长需满足“温暖、潮湿、缺氧”三个核心条件,因此抑制这些条件即可防止粮食变质。A.潮湿环境能为霉菌提供水分,即使温度较低,霉菌仍会缓慢繁殖,长期存放仍易发霉;B.温暖环境加速霉菌代谢,潮湿提供水分,二者叠加会让霉菌快速滋生,是粮食发霉的“适宜环境”;C.干燥环境可减少粮食水分,破坏霉菌生存的水分基础;通风能保持空气流通,避免局部缺氧和湿气堆积,双重作用下可显著抑制霉菌生长,从而让粮食不易发霉变质。故答案为C。4.【答案】A【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解析】【分析】人体血液中三种细胞功能不同,只有白细胞承担“免疫自卫”角色。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核心“防御细胞”,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入侵时,它能通过吞噬病原体、产生抗体等方式,直接消灭或抑制病原体扩散,阻止感染加重,保护身体免受侵害;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和运输二氧化碳,无防御病原体的作用;血小板的核心功能是在血管受损时聚集凝血,修复伤口、防止出血,与对抗细菌和病毒无关。因此,能在病原体入侵时自卫的是白细胞。选项A正确。5.【答案】C【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解析】【分析】水循环的核心是“水在大气、陆地、海洋间的循环移动”,三个关键环节需覆盖“水从地表到大气”“水从大气到地表”“水在地表的流动”,形成完整循环链。地面上的水首先要被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在高空凝结为云,再通过降雨形式降落到地面,最后再通过径流流到不同的地方。选项C正确。6.【答案】C【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解析】【分析】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地貌,核心由流水长期作用塑造。黄土本身质地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侵蚀能力弱,为地貌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该区域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雨水冲击地表时,易冲刷疏松黄土,形成细小沟壑;长期雨水汇集形成地表径流,径流不断加深、拓宽沟壑,最终发育成纵横交错的地貌形态。故答案为C。7.【答案】C【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解析】【分析】天气现象的形成与温度密切相关,只有霜和雪的形成必须依赖0℃以下的环境温度。霜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在夜间温度降至0℃以下时,直接在地面或物体表面凝华成的白色冰晶,温度高于0℃则会形成露而非霜;雪是高空云层中的水汽,在温度低于0℃时,凝结成小冰晶,冰晶不断聚集增大,最终以雪花形式降落,若云层温度高于0℃,则会形成雨。选项C正确。8.【答案】B【知识点】真菌【解析】【分析】木耳属于真菌界,其细胞无叶绿体,无法进行光合作用,需依靠分解外界有机物获取营养,且具有真菌典型的菌丝结构,符合真菌的核心特征;洋葱属于植物界,细胞含叶绿体,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根、茎、叶等植物器官,不属于真菌;海带属于藻类植物,虽无明显根、茎、叶分化,但细胞含叶绿体,可进行光合作用,属于植物范畴,而非真菌。因此,只有木耳是真菌。选项B正确。9.【答案】B【知识点】太阳系【解析】【分析】太阳系八大行星需满足“围绕太阳公转、自身质量足够大且轨道附近无其他天体”的核心条件。地球和天王星均符合八大行星定义:地球是太阳系第三颗行星,围绕太阳稳定公转;天王星是第七颗行星,以独特倾斜轨道绕太阳运行,均属于八大行星范畴;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其运动轨迹围绕地球而非太阳,且质量、体积远小于行星,仅作为行星的附属天体存在,不属于太阳系八大行星。因此,月球不在八大行星之列。选项B符合题意。10.【答案】A【知识点】日食【解析】【分析】日食的成因是“月球遮挡太阳光线,使地球局部地区无法看到太阳”,核心条件是月球需位于太阳与地球之间,阻断光的传播。A.当三者呈“地球 — 月球 — 太阳”排列时,月球处于太阳和地球中间,其阴影会投射到地球表面,阴影覆盖区域的人们便会看到太阳被遮挡,形成日食;B.地球 — 太阳 — 月球中,地球位于中间,会遮挡太阳射向月球的光,形成的是月食,而非日食;C.月球 — 地球 — 太阳中,地球与太阳距离过远,月球无法遮挡太阳光线,无法形成日食。因此,只有 A 的排列符合日食发生的条件。11.【答案】酵母菌【知识点】微生物【解析】【分析】发面时加入酵母菌,它在面团的温暖湿润环境中会分解面粉中的碳水化合物,通过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则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气体被面团中的面筋网络包裹,无法逸出,就会使面团逐渐膨胀、变得松软。之后经过蒸或烤的高温加热,面团中的二氧化碳受热进一步膨胀,同时酒精挥发,面筋固化定型,最终形成了馒头和面包内部疏松多孔的结构。此外,酵母菌的代谢产物还能改善面食的风味和营养价值,是传统发面工艺中关键的微生物制剂。12.【答案】微生物;病毒【知识点】微生物【解析】【分析】微生物是肉眼难以直接观察的微小生物统称,其个体微小、结构简单,涵盖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及非细胞生物等类群。以病毒为例,它无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外壳包裹遗传物质构成,需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繁殖,是微生物中特殊的非细胞类群。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参与物质循环、发酵生产等,部分种类也可能引发动植物及人类疾病,在生态、工业、医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13.【答案】云;雾【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解析】【分析】站在山脚下仰望时,山顶周围的“白色物质”是云。云是大气中水汽冷却凝结形成的微小水滴或冰晶集合体,广泛分布于不同高度的大气层中。当山顶海拔与云的形成高度相近时,云便会环绕在山顶周围,从山脚视角看,其形态稳定且与山体关联紧密,因此称为云。登上山顶后,原本环绕山顶的“白色物质”应称为雾。14.【答案】液态;固态;气态【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解析】【分析】雨和露是液态的水。雨是大气中水汽凝结成的水滴,当云层中水滴增大到一定程度,重力大于浮力时便下落形成;露则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在夜间或清晨遇冷凝结而成的液态小水珠,二者均具备液态物质的流动性和一定体积的特征。雪、冰、霜、雹属于固态的水。雪是高空水汽直接凝华成的冰晶;冰是水在0℃以下凝固形成的固体;霜是近地面水汽遇0℃以下物体表面直接凝华的冰晶;雹是云层中水滴在上升气流中反复冻结形成的冰状颗粒,它们均具有固定形态和体积的固态特性。水蒸气是气态的水。它由水蒸发或冰升华形成,分子间距大、无固定形态和体积,肉眼无法直接观察,需通过冷凝等现象间接感知,是水在自然界中以气态存在的形式。15.【答案】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知识点】生物细胞【解析】【分析】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防御机制,不针对特定病原体,作用范围广。其组成包括物理屏障、化学屏障、吞噬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等。例如,皮肤可阻挡病原体入侵,吞噬细胞能吞噬清除多种异物,是机体抵御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和“第二道防线”,反应迅速但针对性弱。特异性免疫是后天接触病原体后形成的,仅针对特定病原体或异物,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由淋巴细胞主导,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例如,接种疫苗后机体产生记忆细胞,再次接触同类病原体时可快速启动免疫应答,是抵御病原体的“第三道防线”,反应较缓但针对性强。16.【答案】错误【知识点】物体在斜面上运动【解析】【分析】物体在地面的滑行距离与物体的重量无关,与下滑点高度有关。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物体的下滑点高度越高,速度就越快,在地面滑行的距离越远。题目说法错误。17.【答案】错误【知识点】生物细胞【解析】【分析】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二者均具备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这三大核心结构,但是二者有“特有结构”,植物细胞在基本结构之外,额外具有细胞壁(起支持和保护作用)、叶绿体(参与光合作用)和液泡(储存物质);而动物细胞因功能需求不同,没有这些结构。题目说法错误。18.【答案】正确【知识点】地球上的水【解析】【分析】地球上最大的贮水处是海洋,海洋中存在着全球96.5%的水资源,故是地球上储水量最丰富的。题目说法正确。19.【答案】错误【知识点】安全常识【解析】【分析】保健品绝对不能代替药品治疗疾病,二者在定位、功能、生产标准上存在本质区别。从定位和功能看:药品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明确适应症、用法用量,能直接干预疾病进程;保健品则是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旨在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无法改变疾病病理状态。从生产标准看:药品需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验证疗效和安全性,审批流程严苛;保健品的生产标准远低于药品,无需证明治疗功效。若用保健品替代药品,会延误疾病正规治疗,可能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所以题目说法错误。20.【答案】错误【知识点】太阳系【解析】【分析】太阳虽为恒星,但一年中其在星空中的位置并非固定不变。从地球观测角度,太阳的“视位置”会因地球公转发生显著变化:地球围绕太阳沿椭圆轨道运行时,我们看到太阳在天球上逐渐穿越不同星座。此外,太阳自身也存在“自行”运动,只是因距离地球极远,短期内其相对背景星空的位置变化极其微小,肉眼难以察觉,但长期观测可证实其位置在缓慢移动。因此,“太阳在星空中位置不变”的说法错误。21.【答案】(1)地表水;太阳;高空低温环境(2)A(3)B(4)水蒸气;凝结;雨【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解析】【分析】(1)水是雨形成的物质基础,如同自然界中地表的水体,在能量作用下会发生状态变化,为后续形成“降雨”提供水源。酒精灯燃烧释放热量,如同太阳向地球输送能量,加热水体使其蒸发,对应自然界中太阳辐射促使地表水体汽化的过程。冰块温度低,能冷却上方的水汽,如同高空中寒冷的大气环境,使上升到高空的水汽遇冷液化成小水滴,进而形成云,为“降雨”创造冷却条件。(2)该现象是水的汽化与液化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加热烧杯时,水吸收热量沸腾,由液态汽化成为水蒸气,弥漫在烧杯内。当冷的小盘子盖住烧杯后,烧杯内的水蒸气接触到温度较低的盘子底部,会放出热量,从气态液化成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盘子底部。而“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的现象,此处水滴已附着在固体表面,并非悬浮状态,因此观察到的是水珠而非雾或无现象。(3)这是因为温度差变化加剧了液化过程。小盘子中加入冰块后,盘子底部的温度显著降低,与烧杯内水蒸气的温度差变大。烧杯中持续沸腾产生的水蒸气,接触到更冷的盘子底部时,会更快、更多地放出热量,从气态迅速液化成液态小水滴。相比未加冰块时,更大的温度差促进了水蒸气的液化效率,使得附着在盘子底部的水珠数量明显增多,因此观察到水珠变多了。(4)雨的形成是水的物态变化及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地面的江河湖海等水体在太阳辐射下吸热,通过蒸发由液态变为气态的水蒸气,进入大气中。随后,水蒸气上升至高空,因高空温度降低,水蒸气遇冷放出热量,发生液化现象,凝结成大量微小的水滴。这些小水滴在大气中不断碰撞、合并,体积逐渐增大,当重力超过空气上升气流的托举能力时,便从空中下落,最终形成雨。(1)题干是模拟雨的形成的实验装置,这是一个模拟实验,酒精灯模拟太阳,给地表辐射热量;水模拟的是地表水,冰块模拟大自然中的高空低温环境。(2)随着烧杯中的水被加热,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的速度加快,水蒸气遇到塑料罩又会发生凝结现象,小盘子底部开始出现小水珠。(3)在小盘子中加冰块,温度变得更低,凝结现象明显,因此再观察底部发现水珠变多了。(4)地表水受热蒸发变成水蒸气进入到空气中去,在高空低温大气环境中,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小水滴或小冰晶碰撞合并体积变大,气流托不住时,就会降落下来(气温在0℃以上),形成降雨。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学生版).docx 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