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老子》四章课件(共6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老子》四章课件(共6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65张PPT)
李耳
老子四章
导入新课
导入
宇宙即广宇自然。
所有空间、时间、物质以及事物的总称。
导入新课
导入
宇宙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导入新课
导入
自20世纪以来宇宙大爆炸学说一直被主流科学界公认为其起源理论。
导入新课
导入
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约138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
导入新课
导入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
导入新课
导入
距今约2500年的老子,却早就道出了天地之间最大的玄机。与大爆炸理论何其相似!
导入新课
导入
“道”是世界的本原;
“道”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法则。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
导入新课
导入
今天我们就走近被神化的老子,走近中国古代哲学的高峰——《道德经》!




语言建构
与运用
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把握文章内容。
文化传承
与理解
理解“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的关系,理解老子的辩证哲学。
审美鉴赏
与创造
理解文中老子的思想和道家的观点。探究道家文化的现实意义,传承其中积极、优秀之处。
课前预习
走近作者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陈国。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课前预习
走进作者
大约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佩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
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就想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
课前预习
道德经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课前预习
道德经
《道德经》五千言,篇幅不长,论述精辟,意义丰富,思想深邃。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用朴素的辩证思维构建起独特的理论体系,被誉为万经之王。有人认为《道德经》《易经》和《论语》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课前预习
道德经简评
老子的思想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尼采
不读《道德经》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鲁迅
《老子》之书,上可以明道,中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
——魏源
课前预习
老子思想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强调“谦虚”““不争”“柔弱”“知足”等。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在历史观上,《老子》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课前预习
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周朝式微,诸侯争霸,战乱频频,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老子目睹了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他提出了一系列治国安民的主张。一些有识之士洞察祸福之机,深明成败之理,认为只有避世韬晦,才能保全个体的人格尊严和生命价值。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
听录音读,小声跟读。
要求:
1、边听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同时认准字音。
2、小声跟读,品味情感。
讲授新课
读显身手
整体感知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出感情
读一读:读准字音
毂(gǔ) 埏埴(shān zhí)户牖(yǒu)
矜(jīn) 赘(zhuì) 强行者(qiǎng)
泮(pàn) 累土(léi) 几成而败之(jī)
任务活动 因声求气,品味内涵。
任务说明:朗诵是一门有声语言艺术。这种有声语言艺术属于二度创作,朗诵者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把文字作品转化为带有音韵美的再创作的有声语言形式。在朗诵时,可以深刻体会作者的生活环境、心理特征、思想感情等,陶冶了朗诵者的情操,同时也给聆听者美的享受,引起共鸣。
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
诵读指导
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文本研读
学生自由组合,每四人为一组,每组探究一章。 要求:小组上台展示,其中一人朗读,一人指出关键字词并解释,一人翻译,一人分析解读。
任务活动一:字斟句酌解文意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
毂(ɡǔ):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当其无,有车之用: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无"指车毂的中空处;埏埴(shān zhí):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埴,黏土;
户牖(yǒu):门窗;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整体感知
【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车轮中心的车毂中,在车毂中间空的地方,(车轮才能转动)才有了车子的作用。揉和黏土做成器皿,在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在门窗内的空虚的地方,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古代马车结构
通过对“有”和“无”的辩证关系的分析,体现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
比喻论证。老子用车轮、器皿、房屋等比喻来进行论证。
第十一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章是运用哪种论证方法来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
从世俗的经验展开思辨,用“车毂”等生活实例,直接论说道理。使用偶句,增强韵味和气势,富有韵律美。
分析本章的论说特点。
第十一章
举例论证
车子
器皿
居室
三十辐共一毂
埏埴以为器
凿户牖以为室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和“无” 的相对性
器物实体的“有”,能为人们提供便利的条件;
器物中空的“无”,才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
有无相生
本章的论证思路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阐述了怎样的观点?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 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自见者不明: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 自是者不彰: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
自伐:自我夸耀,同下文的“自矜”。 长:长久。一说读zhǎnɡ,得到敬重。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行,同“形”。 处:为,做。
整体感知
【译文】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不能建立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长久。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懂得规律的人不会做这些事。
阐述“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的道理。
①完美人格:不在外形上显露,而为内在生命含藏;重内藏无外见,内藏胜于外见。
②不追求圆满无缺,否则物极必反。保持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状态,才不走向极端。
③凡事要适可而止,做事要留有余地。
第二十四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章运用了什么手法?
从反面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四种人生态度(“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及其后果。
企者——用脚尖直立身体,违背人体自然规律。
跨者——迈大步行走,不是行走的最自然状态。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者——是轻浮、急躁的表现,不够谦虚。
老子列举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它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企立、跨行
根 源
急于求成,内心焦躁。
自见、自是
自伐、自矜
恶 果
本 质
余食赘行
令人厌恶
追逐显相,看重我“有”。
有道者不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强(qiǎng)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
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整体感知
【译文】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明达。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第三十三章
本章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
使用了怎样的方法揭示了这样的道理?
自知
自胜
自足、强行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对偶排比
层层递进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
其未兆易谋: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其脆易泮: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泮,同“判”,分离;
其微易散: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
为之于未有: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
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累(léi)土:一筐土。累,同“蔂”,土筐。
整体感知
【译文】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之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从细小的萌芽时生长;九层的高台,从每一堆泥土筑起;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为者败之: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执者失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
无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几(jī):接近。
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 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
复众人之所过: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复,弥补,补救。
整体感知
【译文】动手去做的就会招致失败,有所把持的就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顺其自然无所作为,所以不会招致失败;不去控制事物,所以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常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财物珍宝,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经常犯的过错,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第一层(开头到治之于未乱) 把握先兆
第二层(合抱之木到始于足下)重视细微和小节处(基础)
第三层(为者败之到故无失) 圣人无为
第四层(民之从事到则无败事)百姓慎终如始
第五层(是以圣人欲不欲到最后)圣人辅万物之自然不敢为
第六十四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几层?
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欲不欲,学不学,不是说以不欲为欲,以不学为学。而是说圣人所欲、所学与常人的所欲、所学相反。
欲不欲:圣人不追求人人争夺追求的欲望。
学不学:圣人学习天道而不是为了争夺而学习。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创造条件让万物按照规律运行。
圣人的追求是什么?如何理解?
首先:指出事物在“安”“兆”“脆”“微”的阶段容易处理的四种情况,由此提出做事就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其次:列举三个事物由小而大、由近至远的事例,由此提出做事就要“慎终如始”,心意不可松懈,一点一滴去完成,这样才能“无败事”;
最后:老子又重申“自然无为”。
【第六十四章】的论证思路:
这一章是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告诫人们要始终保持慎重,要依靠自然规律,要有坚定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同时,引出“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
这一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概括这一章的特点。
运用排比造势,层层深入,增强说服力。
合作探究
任务活动二:合作探究深思考
学习小组深入思考,合作探究,理解每一则内涵。
要求:每人都参与,求同存异,选派代表疏理表述。
第十一章:强调了“无”的功用,阐述“有”和“无”相互矛盾、相互依存的关系。
概括各章节内容
思考探究
第二十四章:列举“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四种恶行,指出它们不仅令人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反而离目标越来越远。
第三十三章:注重个人修养,主张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
第六十四章:说明大的东西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应注意在事物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也说明高远目标完成于点滴积累,要坚持不懈。
《老子》第十一章用了三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有之以为利”,实际上是“无之以为用”,其中蕴含着“有”和“无”怎样的关系
“有”与“无”对立而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作为实体,“无”作为利用,犹如有了车毂中间的空间,才有车轮平稳的转动;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才能盛水,盛食物;有了门窗四壁的空间,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怎样理解《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的含义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是说偏执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察,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明辨是非。因为“自见”“自是”都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他们只关注自我,只依赖自我,所以就会局限于自己狭隘的小范围和狭隘的主观意识,导致他们不能明白真相,常被假象蒙蔽,使真相得不到彰明。
如何理解《老子》第三十三章中的“知人”“知足”“强行”?
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让我们不但要向外探求,了解他藏人,更要多和自己对话,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在与热爱,人生才有方向;看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才能给人生以合理定位。
如何理解《老子》第三十三章中的“知人”“知足”
“强行”?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是说一个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一个能够战胜自己、超越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知足者富”是说财富没有边界,一味地追逐财富,永不种人“知足”,就永远不会满足,懂得“知足”,才是一种真正的富足。
“强行者有志”讲的是,唯有心怀大志者,方能坚持不懈。唯在一个人的志向越远大,越强烈,就越能够坚持下去。反之,志向越弱,行动越不能持久。
《老子》第六十四章阐释了什么道理 是怎样论证的
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本章首先指出事物在“安”“兆”“脆”
“微”的阶段容易处理的四种情况,由此提
出做事就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其次列举三个事物由小而大、由近至远的
事例,由此提出做事就要“慎终如始”,心意
不可松懈,一点一滴去完成,这样才能“无败
事”;最后,老子又重申“自然无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阐释了什么道理 是怎样论证的
具体来说,老子首先指出“持于安,谋于未兆,泮于脆,散于微”的四种现象,是为了提出“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方法。这就是说,见事相之未显,睹事理之微茫,即治之于事物将动未作之际,这样既可用力优省,又可避患蔓延。反之,若等事相已显而为之,则欲其成而反败;等事态已乱而治之,则欲其平而反乱。
交流讨论:理解内涵
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 为什么说自知者、自胜者境界更高
“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
“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反省自身,把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
“胜人者”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
“自胜者”是有力量自胜者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念。能把控自己的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
思辨探究
任务活动三:思辨探究
《老子》几乎通篇充满了“不争”的理念。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等。
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怎样看待“竞争”这一问题
观点一
竞争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
亚当·斯密曾说过:“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竞争愈自由、愈普遍,那事业就愈有利于社会。”好的竞争有利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社会的和谐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坏的竞争则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甚至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动荡。区分竞争的好与坏的标准,就是其是否符合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要求,以此为标准,儒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符合“礼”“义”标准的“君子之争”,区别于只顾谋求一己之私利的“小人之争”。我们应提倡“君子之争”,拒绝“小人之争”。
观点二
竞争导致无序。
竞争如果没有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就会导致混乱。战争是这样,经济发展是这样,人的生活也是这样。人类进行军备竞赛,导致核武器泛滥成灾;人类进行太空竞赛,导致太空垃圾的“乌云密布”;而人类的物质占有竞赛,已使地球不堪重负……我们回过头来,再听听老子说的“知足之足,常足矣”“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时刻提醒自己要在规范约束下进行有序竞争。
观点三
“不争之德”助不争而胜。
老子所谓的“不争”,不是真的不争,而是眼前不争,是依托着“道”的无痕迹的争,是为以后发展的争,这是不争之德的体现。天下之事,唯有不争之德可以服人,唯有与人无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既是老子以柔克刚思想的体现,又表达了一种人格力量。纵观滚滚红尘,凡好争者,终必是得而复失;而不争者,则终是得而不失。德者自得,无德者不得。得失之理,唯在一个“德”字上。
拓展发散
任务活动四:思维碰撞入探讨
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
在治国、求知、为人、处世等方面,我们可以怎样去实践“儒道互补”呢?
《<老子>四章》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
总结全文
一、论道:辩证分析“有”与“无”的联系。
二、修身:谦下守中,不可急躁冒进。
三、修身: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
四、治国:事物发展变化,注意萌芽状态。
结构图示
①为人处世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我夸耀。
②要正确地了解别人和认识自我,战胜自我。
③要想成就大的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
④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强大的毅力。
⑤做事要脚踏实地,从一开始就小心谨慎,始终如一。
从老子那能学到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艺术特色
①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
以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举例说理,以具体事物为喻,概括出抽象的道理。如第十一章以生活中的“毂”“器”“室”说明世间万物都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相依相生。
②善用逆向思维。
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说理的效果。如“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等,都体现了老子的逆向思维。
③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
《老子》中,多用方言、谚语、格言、警句。这些格言、警句形象而深刻地浓缩了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训,闪耀着思想之光。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
④善用比喻、排比、对偶、设问、反问等修辞。
儒道有何异同?
儒家的核心思想?
道家的核心思想?
“仁”——伦理道德学
“克己复礼”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
“礼”——正名(贵贱尊卑秩序)
“名不正则言不顺”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道”——天地万物的本源及其运行规律。
“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
儒道文化
儒家:
①偏重社会伦理,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强调道德完善和人格提升,强调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
②侧重人道,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心态。
道家:
①偏重哲学问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
②侧重天道,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心态。

对这三家(儒释道),我经常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粮食;佛家是杂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南怀瑾:《老子他说》
不满社会现实
自身修养
积极进取
使命责任
自然天性
宁静和谐
超越世俗
疗救社会,使之恢复正常的秩序。


加法
减法
异同
粮店
药店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
既以天下为己任,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儒】
又超然通达,淡泊名利,洁身自好。【道】
中国文人的儒道互补
用儒家思想进取,做勇于担当的堂堂“君子”!
孔子教我们高调做事
(建立功业,轰轰烈烈。)
用道家智慧炼心,做内心超然的悠悠“圣人”!
老子教我们低调做人
(宁静致远,平平淡淡。)
成就
境界
人生启迪: 儒道智慧,不可或缺!
在治国、求知、为人、处世等方面,我们可以怎样去实践“儒道互补”呢?
任务活动肆:思维碰撞
我们如果把积极的人生观念和消极的人生观念适度地配起来,我们便能得到一种和谐的中庸哲学,介于动作和静止之间,介于尘世的徒然匆忙和完全逃避现实人生之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哲学中,这一种可说是人类生活上最健全最完美的理想了。
愿你:
进可攻退可守
随缘逐处便安闲
谢谢观看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