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1.(2024三上·红塔期末)蔬菜装入塑料袋放入冰箱,能减慢蔬菜所含水分的蒸发。( )2.(2024三上·红塔期末)食盐和沙子混合到一起后,我们无法分离它们。( )3.(2024三上·红塔期末)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是可以被测量的。( )4.(2024三上·红塔期末)一般我们用毫升来表示降雨量的多少。 ( )5.(2024三上·红塔期末)在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 )6.(2024三上·红塔期末)冰融化后体积会变小。( )7.(2024三上·红塔期末)空气污染会损害人体健康,但不会影响动植物的生长。( )8.(2024三上·红塔期末)放在桌子上的空杯中什么都没有。( )9.(2024三上·红塔期末)降雨量的多少与使用的雨量器的粗细、大小无关。( )10.(2024三上·红塔期末)为了实现空调的制冷功能,我们应把空调安装在房间的上部。( )11.(2024三上·红塔期末)“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朝·王维《使至塞上》)根据诗中情境推测当时的风力是( )。A.零级 B.二级 C.三级12.(2024三上·红塔期末)下列描述中,属于天气现象的是( )。A.冬暖夏凉 B.大雪纷飞 C.四季如春13.(2024三上·红塔期末)体育课上,同学们在打篮球比赛时,篮球能够弹得很高,这是因为( )。A.篮球里的空气很轻B.篮球里的空气会流动C.篮球里的空气被压缩了,具有弹性14.(2024三上·红塔期末)夏天,人们穿着深色的衣服,大量出汗后,衣服会出现许多印花,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汗水中含有无机盐,水分蒸发后,无机盐便留在衣服上B.空气中的尘土吸附在衣服上C.制作衣服时用的原料15.(2024三上·红塔期末)不能正确获取天气情况的方式是( )。A.上网 B.看电视 C.阅读过期的报纸16.(2024三上·红塔期末)下列方法,能让嘴里的糖溶解更快的是( )。A.含在嘴里不动 B.用舌头搅动 C.咬碎后用舌头搅动17.(2024三上·红塔期末)流感病毒可以通过空气快速传播,主要是因为空气( )。A.可以流动 B.有质量 C.没有固定形状18.(2024三上·红塔期末)下列物品,不能做测量空气质量的衡量物的是( )。A.回形针 B.教科书 C.乒乓球19.(2024三上·红塔期末)把两气球挂在细木棒上,呈水平状态(下图),现把左边的气球刺破,观察到的现象是( )。A.仍呈水平状态 B.左边上翘 C.右边上翘20.(2024三上·红塔期末)关于水、冰、水蒸气,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冰和水蒸气都是可以流动的B.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增大C.冰是固态,水是液态,水蒸气是气态21.(2024三上·红塔期末)明明计划周末要和妈妈去郊游,出发前一天观看了天气预报,发现天气预报不包括( )。A.气温预报 B.地震预报 C.降雨预报22.(2024三上·红塔期末)通常根据一个地方( )降雨量的多少来确定降雨量的等级。A.8小时 B.16小时 C.24小时23.(2024三上·红塔期末)一般情况下,如果下午2:00测得的气温是30℃,那么下午5:00的气温应该是( )。A.低于30℃ B.不变 C.高于30℃24.(2024三上·红塔期末)下列变化中,不再是原来物质的是( )。A.用纸折成纸飞机 B.纸燃烧 C.把纸撕碎25.(2024三上·红塔期末)在探索“风的成因”实验中,我们采用的方法是( )。A.对比实验 B.模拟实验 C.类比实验26.(2024三上·红塔期末)最初,“孔明灯”的作用是( )。A.照明 B.祈福 C.传递军事信号27.(2024三上·红塔期末)和孔明灯升空原理相同的是( )。A.风筝 B.飞机 C.热气球28.(2024三上·红塔期末)孔明灯能够升空,是因为( )。A.孔明灯轻 B.热空气会上升 C.受到风力的作用29.(2024三上·红塔期末)孔明灯最终还是会掉下来,主要是因为( )。A.灯里的空气没有了 B.灯破了 C.灯里的空气变凉了30.(2024三上·红塔期末)下列关于孔明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夏天天气很热,气温很高,因此不需要加热孔明灯或热气球里的空气,它们也能升上天空B.人们完全可以控制孔明灯的飘移方向C.孔明灯对地面防火安全危害较大31.(2024三上·红塔期末)盐起源于中国,古代中国人称盐为“卤”,海水经过晒池,制得的食盐叫做粗盐。粗盐里有泥沙等杂质,王科设计了下图三个实验。(1)把食盐和泥沙等杂质分开,正确的操作过程( )。A.蒸发→溶解→过滤 B.溶解→过滤→蒸发 C.溶解→蒸发→过滤(2)实验1中,杯底始终有一些粗盐,可能的原因是( )。A.搅拌还不够 B.杯中的水太少 C.食盐颗粒太大(3)实验1中,不能用来搅拌的是( )。A.玻璃棒 B.筷子 C.手指(4)实验3中,用来盛放食盐水的仪器叫 。蒸发时,我们要用酒精灯的 来加热。(5)下列使用酒精灯的方式中,正确的是( )。A. B. C.(6)实验3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水未完全蒸发前熄灭酒精灯B.边加热边搅拌食盐C.为了节约时间,实验结束后马上用手拿出食盐观察(7)实验3中,加热蒸发后得到的食盐颗粒与原来的食盐颗粒相比,( )。A.相同 B.变大了 C.变小了(8)王科想在实验室分离另外两种物质的混合物,他选择了实验2的装置。那这两种物质可能是( )。A.面粉和水 B.酒精和水 C.白糖和水(9)王科准备用蒸发得到的食盐来研究“水的温度是否影响食盐溶解快慢”,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食盐的质量一样多B.一杯热水,一杯冷水C.一杯水不搅拌,一杯水搅拌32.(2024三上·红塔期末)王科是学校气象站的小小气象员,下面是他12月份一个周记录的天气情况:日期 12月12日 12月13日 12月14日 12月15日 12月16日 12月17日 12月18日天气状况气温 7~19℃ 6~19℃ 4~12℃ 4~13℃ 2~10℃ -1~7℃ 0~12℃(1)根据记录可以发现,这个周的最低气温是 ,读作: ,读作: ,最高气温是 。(2)本周多云时间较多,下面云的三种形态中,最有可能会下雨的是( )。A.纤维羽毛状的云B.大团堆积的云C.均匀成层、灰色似雾的云(3)12月13日早晨,王科看到红旗飘向了太阳升起的方向,所以风向是( )。A.西风 B.东风 C.西北风(4)王科12月16日早上课间操时感觉很冷,就想用气温计测量一下当时的温度,下面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 )。A.阴暗、通风的地方B.太阳底下,空旷的地方C.阳光照射不到且空气流通的地方(5)王科读气温时,正确方法是图中的 。(6)12月14日下雨了,王科自制了一个雨量器测量降雨量,下列容器中,适合自制简易雨量器的是( )。A. B. C.(7)王科用自制的雨量器测得12月14日的降雨量是8毫米,这场雨的等级是( )。A.小雨 B.中雨 C.大雨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正确【知识点】水的蒸发【解析】【分析】水分蒸发的速度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温度、表面积等因素相关。将蔬菜装入塑料袋,能在蔬菜周围形成相对封闭的空间,减少袋内空气与冰箱内冷空气的流通,从而降低蔬菜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同时,冰箱内的低温环境本身也会减缓水分分子的运动速率。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蔬菜中水分的蒸发速度显著减慢,有助于保持蔬菜的新鲜度。因此题干说法正确。2.【答案】错误【知识点】物质的分离【解析】【解答】实验和沙子混合后可以分类开来。所以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分析】利用食盐溶于水而沙子不溶于水的特点就可以将二者分类开来。3.【答案】正确【知识点】探究空气是否具有质量【解析】【分析】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实具有一定质量,并且可以通过实验来测量。比如可以用“天平对比实验”验证:先找一个轻薄且密封性好的塑料袋,将它压扁排出内部空气后密封,放在天平的一端,另一端添加绿豆,让天平保持平衡;接着打开塑料袋,尽量多地吸入空气后再次密封(确保袋内充满空气且没有漏气),再把它放回天平原来的一端。这时会发现,天平会向装有空气的塑料袋一侧倾斜,说明袋内的空气增加了重量,这就证明空气本身有质量,因此本题说法正确。4.【答案】错误【知识点】测量降水量【解析】【分析】降雨量是在24小时内降落在水平地面上的水,在未经蒸发、渗漏、流失的情况下所积的深度,通常以毫米为单位。5.【答案】正确【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解析】【分析】水的沸点会随气压变化,但在标准大气压下,通过实验能直接观察到水沸腾时的温度稳定保持在100℃,且沸腾过程中继续加热,水温也不会升高。因此,该说法正确。6.【答案】正确【知识点】冰的融化【解析】【分析】准备一个透明杯子,先装满冰块并轻轻压实,在冰块的最高处画一条横线做标记;接着把杯子放在室温下,等待冰块完全融化成水。这时会明显看到,杯子里水面的高度降到了之前标记冰块的横线下方,说明同样多的冰变成水后体积变小了,因此冰融化后体积会变小,本题说法正确。7.【答案】错误【知识点】空气和我们的生活【解析】【分析】空气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的基础,动物靠它呼吸获取氧气、植物靠它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空气污染既害人体,也会影响动植物生长。对植物:污染物会让叶子发黄、枯萎,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导致农作物减产、树木枯死。对动物:动物吸了脏空气会生病,污染物还会通过食物或水进入动物体内,危害它们的健康,因此本题说法错误。8.【答案】错误【知识点】空气能占据空间【解析】【分析】放在桌子上的空杯,只是没有水、石头等能直接看到的物体,并非什么都没有,杯子内部的空间其实被空气完全填满了,因此本题说法错误。9.【答案】正确【知识点】雨量器【解析】【分析】降雨量是指一定时间内雨水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单位通常是毫米。雨量器的核心作用是收集并测量这个深度,无论雨量器的粗细、大小如何,只要它是上下粗细均匀的圆柱形容器,相同降雨量下,雨水在容器内积聚的深度都是相同的。因此,降雨量的多少与雨量器的粗细、大小无关,题干说法正确。10.【答案】正确【知识点】空气和我们的生活【解析】【分析】冷空气重、会向下沉,热空气轻、会向上飘。空调制冷时吹出的是冷空气,将空调安装在房间上部,吹出的冷空气能自然向下流动,逐步充满整个房间,让室内温度均匀降低;如果装在下部,冷空气容易堆积在地面,上方空间还是热的,制冷效果会变差。因此,为实现制冷功能,空调应安装在房间上部,题干说法正确。11.【答案】A【知识点】风的大小和方向【解析】【分析】诗句里“大漠孤烟直”是关键线索,“烟直”说明烟柱笔直向上,没有被风吹得倾斜或飘散。零级风的特点是“无风”,空气几乎不流动,此时烟会保持竖直状态;而二级、三级风已有明显风力,会让烟柱倾斜甚至被吹向一侧,无法呈现“直”的形态。因此结合诗中情境,当时的风力是零级,故选A选项。12.【答案】B【知识点】天气现象【解析】【分析】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比如晴、雨、雪、风等,特点是多变;而气候是一个地方长时间(通常是多年)形成的平均大气状况,特点是稳定。A选项的冬暖夏凉和 C选项的四季如春描述的是某个地方长期、稳定的大气特征,属于气候;B选项的大雪纷飞描述的是短时间内发生的降雪现象,符合天气的定义,因此答案是B选项。13.【答案】C【知识点】压缩空气【解析】【分析】空气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能流动、具有质量并占据一定的空间、没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空气的体积可以被压缩,也可以恢复,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体育课上,同学们在打篮球比赛时,篮球能够弹得很高,这是因为篮球里的空气被压缩了,具有弹性。14.【答案】A【知识点】水的蒸发【解析】【分析】人体出汗时,汗液里除了水分,还含有氯化钠等无机盐。夏天穿深色衣服大量出汗后,衣服上的汗液会随着温度升高逐渐蒸发,而汗液中的无机盐无法跟着水分一起蒸发,就会留在衣服纤维上,形成肉眼可见的印花。B选项中空气中的尘土吸附不会只在出汗部位形成规则的印花;C选项中衣服制作原料也不会在出汗后才出现这类印记,因此正确答案是A选项。15.【答案】C【知识点】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解析】【分析】旧报纸的信息比较落后,和当天的天气毫无关系。16.【答案】C【知识点】加快溶解【解析】【分析】让糖溶解更快的关键是增加糖与唾液的接触面积、加快两者混合速度。A选项,糖只与口腔内少量唾液接触,溶解速度最慢。B选项 ,能加快唾液与糖的混合,但糖的整体体积未变,接触面积有限。C选项 ,先通过咬碎增大糖与唾液的接触面积,再通过搅动加速混合,两种方法结合,溶解速度最快。因此,应选C选项。17.【答案】A【知识点】空气的特征【解析】【分析】流感病毒主要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传播。当飞沫进入空气中后,会随着空气的流动(如风吹、人员走动带动空气流动)扩散到周围环境,让病毒快速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而空气有质量和没有固定形状这两个特点,与病毒通过空气传播的过程没有直接关联,因此正确答案是A选项。18.【答案】B【知识点】测定一袋空气的质量【解析】【分析】衡量空气质量需用质量轻、能被空气浮力支撑的物品。回形针和乒乓球质量小,可通过气球能吊起多少回形针或者能否托起乒乓球间接反映空气质量;而教科书质量远大于空气浮力,空气无法支撑其重量,无法用于衡量空气质量,因此答案是B选项。19.【答案】B【知识点】探究空气是否具有质量【解析】【分析】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有重量。原来两个气球挂在细棒上呈水平状态,说明两边重量平衡。当左边的气球被刺破后,左边气球里的空气跑掉,重量变轻,而右边气球重量不变,所以细棒会向重量大的右边倾斜,也就是左边上翘,因此选B选项。20.【答案】A【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解析】【分析】A选项说法不正确。液态的水和气态的水蒸气具有流动性,但固态的冰分子排列紧密且位置固定,无法像水或水蒸气那样流动。B选项说法正确。水变成水蒸气时,水分子间的间隔会大幅增大,导致其体积显著膨胀。C选项说法正确。这是水的三态的基本定义,冰是水的固态形式,水是液态形式,水蒸气是水的气态形式,三者只是状态不同,本质都是水。综上所述,说法不正确的是A选项。21.【答案】B【知识点】天气预报的制作【解析】【分析】日常天气预报的核心内容是围绕大气状况展开的,包括气温预报(如最高温、最低温)、降雨预报(如下雨概率、雨量)等,用于指导出行穿搭和活动安排。而地震预报针对的是地球内部板块运动引发的地质灾害,不属于大气天气范畴,因此不会出现在日常天气预报中,答案是B选项。22.【答案】C【知识点】降雨量等级【解析】【分析】降雨量的形式主要包括降雨、降雪、冰雹等,其中降雨是最常见的形式。降雨量是指一定时间内落到地面的雨水深度,通常以毫米为单位,日常气象统计多以24小时为标准时间范围。它是划分小雨、中雨、大雨等降雨等级的核心依据,直接关系到人们对天气状况和降水强度的判断,因此应选C选项。23.【答案】A【知识点】测量气温【解析】【分析】根据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基本规律,气温通常在午后1点左右达到最高值,之后随着太阳高度角降低、太阳辐射减弱,气温会逐渐下降。从下午2:00到5:00,处于气温下降阶段,因此下午5:00的气温应低于下午2:00测得的30℃,故选A选项。24.【答案】B【知识点】化学变化【解析】【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用纸折成纸飞机或把纸撕碎,只是改变了纸的形状、大小,纸本身的物质成分没有任何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所以变化后仍然是原来的纸。而纸燃烧时,会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灰烬等全新的物质,纸原本的成分已经不存在了,属于化学变化,因此不再是原来的物质,故选B选项。25.【答案】B【知识点】风【解析】【分析】模拟实验是指当无法直接观察或重现真实现象(如自然环境、复杂过程)时,通过搭建相似场景、控制关键条件来模仿该现象的实验方法。风的成因是空气因冷热差异产生流动,而我们无法在实验室中完全还原真实大气环境,因此通过搭建类似场景(如用蜡烛加热空气、用透明箱模拟空间)来模仿风的形成过程,这种通过构建模型重现自然现象的方法就是模拟实验,因此应选B选项。26.【答案】C【知识点】科学常识【解析】【分析】孔明灯的工作原理基于热空气上升,其下方燃料燃烧加热内部空气,使灯内空气密度小于外部冷空气,从而产生向上的浮力。最初的孔明灯由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当时主要用于在战时传递军事信号,比如向友军传递位置、战况等信息,并非用于照明或祈福;后来其功能才逐渐延伸出祈福等民俗用途,因此应选C选项。27.【答案】C【知识点】制作热气球【解析】【分析】孔明灯升空的核心原理是利用热空气密度比冷空气小,加热灯内空气后,灯体受到的浮力大于自身重力从而上升。C选项的热气球同样是通过加热球囊内的空气,利用热空气上浮的原理实现升空,二者原理完全一致。而A选项的风筝是依靠风力对其产生的升力(空气流动的压力差)升空,B选项的飞机则是利用机翼上下表面的气压差产生升力,与孔明灯的热空气浮力原理不同,故选C选项。28.【答案】B【知识点】制作热气球【解析】【分析】孔明灯能够升空,是因为热空气会上升。点燃孔明灯内的燃料后,灯内空气受热膨胀,密度变小,而灯外的冷空气密度更大。根据热空气密度小于冷空气、会自然向上流动的特点,灯内的热空气会产生向上的浮力,当浮力大于孔明灯自身的重力时,就能带着孔明灯升空。它并非单纯因为“轻”,也不依赖风力,故选B选项。29.【答案】C【知识点】制作热气球【解析】【分析】孔明灯最终会掉下来,主要是因为灯里的空气变冷了。孔明灯升空时,灯内热空气变轻,受到的向上浮力大于自身重力。当燃料耗尽,灯内空气逐渐冷却,慢慢变重,此时它受到的浮力会随之减小。当浮力小于孔明灯自身的重力时,向上的托举力不足,孔明灯就会在重力作用下慢慢掉回地面,故选C选项。30.【答案】C【知识点】制作热气球【解析】【分析】A选项错误,即使夏天气温高,孔明灯或热气球内部空气仍需加热。只有当内部空气温度显著高于外部,密度足够小,产生的浮力大于自身重力时,才能升空,仅靠环境高温无法满足这一条件。B选项错误,孔明灯的飘移方向完全依赖风向,目前没有可靠手段能让人们完全控制其走向,实际飞行路线具有很强的随机性。C选项正确,孔明灯底部有明火,且飞行中可能因燃料未燃尽、灯罩破损等坠落,一旦接触树木、房屋、易燃物等,极易引发火灾,对地面防火安全危害极大,多地已明令禁止燃放。综上所述,应选C选项。31.【答案】(1)B(2)B(3)C(4)蒸发皿;外焰(5)A(6)C(7)B(8)A(9)C【知识点】水的蒸发;酒精灯的使用;水的溶解能力;物质的分离;对比实验【解析】【分析】混合物的分离是把混合物里不同成分分开,得到较纯净物质的过程。像过滤能分离不溶性固体与液体,蒸发可从溶液里得到固体溶质。(1)要分离食盐和泥沙,首先得把粗盐放入水中溶解,让食盐溶解在水里,而泥沙不溶解;接着通过过滤,把不能溶解的泥沙分离出来;最后对过滤得到的食盐水进行蒸发,使水分蒸发,得到食盐晶体。所以正确操作是溶解→过滤→蒸发,选B选项。(2)在溶解粗盐时,杯底始终有粗盐剩余,很可能是杯中的水太少,食盐不能完全溶解。如果搅拌不够,只是溶解速度慢,持续搅拌最终能溶解;食盐颗粒大,也只是溶解速度慢,不是有剩余的主要原因。所以选B选项。(3)在化学实验里,搅拌溶解物质时,得用干净、合适的工具,玻璃棒和筷子都能用来搅拌。但手指不能用来搅拌,一方面手指上有杂质,会污染溶液;另一方面,溶液可能有腐蚀性或者刺激性,会伤害手指。所以选C选项。(4)实验3是蒸发食盐水的操作,用来盛放食盐水的仪器是蒸发皿。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所以蒸发时要用外焰来加热,这样能让蒸发更快、更高效。(5)使用酒精灯时,A选项是用火柴点燃酒精灯,这是正确的操作。B选项用一盏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容易使酒精洒出引发火灾;C选项用嘴吹灭酒精灯,可能会把火焰吹进灯内,引起灯内酒精燃烧,发生危险。所以正确的是A选项。(6)A选项,水未完全蒸发前熄灭酒精灯,是正确的。因为可以利用蒸发皿的余热把剩余的水蒸干,这样能防止食盐因过度加热而飞溅。B选项,边加热边搅拌食盐,能让食盐受热均匀,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食盐飞溅,是正确操作。C选项,实验结束后,蒸发皿和食盐温度都很高,马上用手去拿会烫伤手,所以该做法错误。综上,应选C选项。(7)蒸发结晶时,溶液中的溶质会逐渐聚集形成晶体。在实验3中,加热蒸发食盐水,水分逐渐蒸发,食盐溶质会慢慢结晶析出,形成的食盐颗粒是多个小颗粒聚集而成的,相比原来的食盐颗粒会变大。所以答案是B选项。(8)实验2的装置是过滤装置,过滤适用于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A选项,面粉不溶于水,属于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分离。B选项,酒精和水互溶,形成的是溶液,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C选项,白糖能溶于水,形成的是溶液,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综上,应选A选项。(9)研究水的温度是否影响食盐溶解快慢,要控制单一变量(只有水的温度不同)。A选项,食盐质量一样多,保证了除温度外其他影响溶解的因素相同,做法正确。B 选项,一杯热水、一杯冷水,设置了不同温度的水,做法正确。C 选项,一杯水不搅拌、一杯水搅拌,引入了是否搅拌这个新变量,干扰了对温度影响的研究,做法错误。综上,应选C选项。(1)正确的操作过程是:溶解→过滤→蒸发。首先将粗盐溶解在水中,使食盐与泥沙等杂质分离,然后通过过滤去除不溶的杂质,最后通过蒸发水分得到纯净的食盐。故B。(2)实验1中,杯底始终有一些粗盐,可能的原因是杯中的水太少,导致食盐没有完全溶解。故选B。(3)实验1中,不能用来搅拌的是手指。在实验室中,通常使用玻璃棒或筷子进行搅拌,以避免污染和伤害。故选C。(4)实验3中,用来盛放食盐水的仪器叫蒸发皿。蒸发时,我们要用酒精灯的外焰来加热,因为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效率最好。(5)下列使用酒精灯的方式中,正确的是用灯帽盖灭酒精灯,不可以用一个酒精灯点燃另一个酒精灯,也不可以用嘴吹灭酒精灯。故选A。(6)实验3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为了节约时间,实验结束后马上用手拿出食盐观察。这样做很危险,因为蒸发皿在加热后温度很高,直接用手拿会导致烫伤。故选C。(7)实验3中,加热蒸发后得到的食盐颗粒与原来的食盐颗粒相比,变大了。这是因为蒸发过程中,水分逐渐减少,食盐晶体之间的水分被去除,导致晶体之间发生聚合,形成更大的晶体。这个过程被称为结晶或再结晶。这也是为什么在实验室或工业生产中,通过蒸发法得到的食盐通常颗粒较大、较纯净。故选B。(8)王科想在实验室分离另外两种物质的混合物,他选择了实验2的装置。那这两种物质可能是面粉和水。因为面粉不溶于水,可以通过过滤分离,而酒精和水、白糖和水都不能用过滤来分离。故选A。(9)王科准备用蒸发得到的食盐来研究“水的温度是否影响食盐溶解快慢”,下列做法错误的是一杯水不搅拌,一杯水搅拌。为了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应该保持所有条件一致,除了水的温度。因此,两杯水都应该搅拌,以便比较温度对溶解速度的影响。故选C。32.【答案】(1)-1℃;零下一摄氏度;19℃;零上十九摄氏度(2)B(3)A(4)C(5)B(6)A(7)A【知识点】测量气温;测量降水量;降雨量等级;风的大小和方向;云的种类【解析】【分析】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大气的综合状况,包含气温、降水(雨、雪等)、风况(风向风速)、云量等。它会随时间快速变化,比如上午晴下午雨,日常描述的今日23℃、微风、多云,就是对当天天气的具体概括。(1)查看一周的气温记录,最低气温出现在12月17日,为-1℃,读作“零下一摄氏度”;最高气温出现在12月12日和12月13日,为19℃,读作“零上十九摄氏度”。(2)A选项,纤维羽毛状的云,这种云比较轻薄,通常是高空中的云,水汽含量少,很难形成降雨。B选项,大团堆积的云,这种云体积大、云层厚,里面积聚了大量的水汽,当水汽多到一定程度,就很容易凝结成雨滴落下来,所以最有可能下雨。C选项,均匀成层、灰色似雾的云,这种云虽然能遮蔽天空,但水汽分布比较均匀,不容易形成降雨的条件,所以不太可能下雨。综上,应选B选项。(3)早晨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风向的定义是风吹来的方向。现在红旗飘向了太阳升起的方向,即东方,这就意味着风是从相反的方向,也就是西方吹过来的。所以,此时的风向是西风,答案选A选项。(4)测量气温需要准确反映周围环境的真实温度。A选项,只强调了阴暗和通风,没有明确排除阳光照射,不够精准,因为即使阴暗,若有散射的阳光影响,也可能使测量结果有偏差。B选项,太阳直射会使气温计受阳光加热,测量出的温度会比实际环境温度高很多,不能准确代表周围空气的温度。C选项,阳光照射不到能避免太阳对气温计的直接加热,空气流通能保证气温计周围的空气和外界环境空气充分交换,这样测量出来的温度才是周围环境的真实气温,所以该选项正确,答案选C选项。(5)读气温计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柱的上表面相平。A选项是俯视,会使读数偏大;C选项是仰视,会使读数偏小;只有B选项的视线与液柱上表面相平,是正确的读数方法,所以答案是B选项。(6)自制简易雨量器需要用直筒、透明的容器,这样才能准确测量降雨量,因为直筒容器中,降雨量(雨水的高度)能直接反映降雨的多少。A选项是直筒容器,适合;B选项容器颜色深,不利于观察和读数;C选项是上宽下窄的容器,雨水高度变化不能准确对应实际降雨量,所以不适合。因此答案是A选项。(7)小雨的降雨量范围通常是24小时内降雨量在0.1-9.9毫米之间,12月14日的降雨量是8毫米,符合小雨的等级标准,所以这场雨的等级是小雨,答案选A选项。(1)根据王科记录的天气情况,我们可以分析如下:最低气温是-1℃,读作:零下一摄氏度。最高气温是19℃,读作:零上十九摄氏度。(2)A.纤维羽毛状的云:这种云通常不会下雨,它们是由冰晶组成的,常见于高空,被称为卷云,选项不符合题意;B.大团堆积的云:这种云是积云,它们通常在天气不稳定时发展成积雨云,可能会带来降雨。选项符合题意;C.均匀成层、灰色似雾的云:这种云是层云,它们一般带来雾。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3)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12月13日早晨,王科看到红旗飘向了太阳升起的方向,所以风向是西风。太阳从东方升起,红旗飘向太阳升起的方向,说明风是从西向东吹,即西风。故选A。(4)12月16日早上课间操时感觉很冷,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阳光照射不到且空气流通的地方”,这样可以避免阳光直射导致的温度读数偏高。故选C。(5)王科读气温时,正确方法是将气温计放置在正确的位置,并且视线与液柱顶端相平。图中正确的方法是B。(6)适合自制简易雨量器的容器应该是开口较大且直立的容器,以便准确测量降雨量。通常,上下一般粗的方便观察刻度的圆柱形的容器最为合适。故选A。(7)王科用自制的雨量器测得12月14日的降雨量是8毫米,根据降雨量等级划分,这场雨的等级是“小雨”。一般小雨的降雨量小于10毫米。故选A。1 / 1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1.(2024三上·红塔期末)蔬菜装入塑料袋放入冰箱,能减慢蔬菜所含水分的蒸发。( )【答案】正确【知识点】水的蒸发【解析】【分析】水分蒸发的速度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温度、表面积等因素相关。将蔬菜装入塑料袋,能在蔬菜周围形成相对封闭的空间,减少袋内空气与冰箱内冷空气的流通,从而降低蔬菜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同时,冰箱内的低温环境本身也会减缓水分分子的运动速率。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蔬菜中水分的蒸发速度显著减慢,有助于保持蔬菜的新鲜度。因此题干说法正确。2.(2024三上·红塔期末)食盐和沙子混合到一起后,我们无法分离它们。( )【答案】错误【知识点】物质的分离【解析】【解答】实验和沙子混合后可以分类开来。所以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分析】利用食盐溶于水而沙子不溶于水的特点就可以将二者分类开来。3.(2024三上·红塔期末)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是可以被测量的。( )【答案】正确【知识点】探究空气是否具有质量【解析】【分析】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实具有一定质量,并且可以通过实验来测量。比如可以用“天平对比实验”验证:先找一个轻薄且密封性好的塑料袋,将它压扁排出内部空气后密封,放在天平的一端,另一端添加绿豆,让天平保持平衡;接着打开塑料袋,尽量多地吸入空气后再次密封(确保袋内充满空气且没有漏气),再把它放回天平原来的一端。这时会发现,天平会向装有空气的塑料袋一侧倾斜,说明袋内的空气增加了重量,这就证明空气本身有质量,因此本题说法正确。4.(2024三上·红塔期末)一般我们用毫升来表示降雨量的多少。 ( )【答案】错误【知识点】测量降水量【解析】【分析】降雨量是在24小时内降落在水平地面上的水,在未经蒸发、渗漏、流失的情况下所积的深度,通常以毫米为单位。5.(2024三上·红塔期末)在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 )【答案】正确【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解析】【分析】水的沸点会随气压变化,但在标准大气压下,通过实验能直接观察到水沸腾时的温度稳定保持在100℃,且沸腾过程中继续加热,水温也不会升高。因此,该说法正确。6.(2024三上·红塔期末)冰融化后体积会变小。( )【答案】正确【知识点】冰的融化【解析】【分析】准备一个透明杯子,先装满冰块并轻轻压实,在冰块的最高处画一条横线做标记;接着把杯子放在室温下,等待冰块完全融化成水。这时会明显看到,杯子里水面的高度降到了之前标记冰块的横线下方,说明同样多的冰变成水后体积变小了,因此冰融化后体积会变小,本题说法正确。7.(2024三上·红塔期末)空气污染会损害人体健康,但不会影响动植物的生长。( )【答案】错误【知识点】空气和我们的生活【解析】【分析】空气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的基础,动物靠它呼吸获取氧气、植物靠它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空气污染既害人体,也会影响动植物生长。对植物:污染物会让叶子发黄、枯萎,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导致农作物减产、树木枯死。对动物:动物吸了脏空气会生病,污染物还会通过食物或水进入动物体内,危害它们的健康,因此本题说法错误。8.(2024三上·红塔期末)放在桌子上的空杯中什么都没有。( )【答案】错误【知识点】空气能占据空间【解析】【分析】放在桌子上的空杯,只是没有水、石头等能直接看到的物体,并非什么都没有,杯子内部的空间其实被空气完全填满了,因此本题说法错误。9.(2024三上·红塔期末)降雨量的多少与使用的雨量器的粗细、大小无关。( )【答案】正确【知识点】雨量器【解析】【分析】降雨量是指一定时间内雨水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单位通常是毫米。雨量器的核心作用是收集并测量这个深度,无论雨量器的粗细、大小如何,只要它是上下粗细均匀的圆柱形容器,相同降雨量下,雨水在容器内积聚的深度都是相同的。因此,降雨量的多少与雨量器的粗细、大小无关,题干说法正确。10.(2024三上·红塔期末)为了实现空调的制冷功能,我们应把空调安装在房间的上部。( )【答案】正确【知识点】空气和我们的生活【解析】【分析】冷空气重、会向下沉,热空气轻、会向上飘。空调制冷时吹出的是冷空气,将空调安装在房间上部,吹出的冷空气能自然向下流动,逐步充满整个房间,让室内温度均匀降低;如果装在下部,冷空气容易堆积在地面,上方空间还是热的,制冷效果会变差。因此,为实现制冷功能,空调应安装在房间上部,题干说法正确。11.(2024三上·红塔期末)“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朝·王维《使至塞上》)根据诗中情境推测当时的风力是( )。A.零级 B.二级 C.三级【答案】A【知识点】风的大小和方向【解析】【分析】诗句里“大漠孤烟直”是关键线索,“烟直”说明烟柱笔直向上,没有被风吹得倾斜或飘散。零级风的特点是“无风”,空气几乎不流动,此时烟会保持竖直状态;而二级、三级风已有明显风力,会让烟柱倾斜甚至被吹向一侧,无法呈现“直”的形态。因此结合诗中情境,当时的风力是零级,故选A选项。12.(2024三上·红塔期末)下列描述中,属于天气现象的是( )。A.冬暖夏凉 B.大雪纷飞 C.四季如春【答案】B【知识点】天气现象【解析】【分析】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比如晴、雨、雪、风等,特点是多变;而气候是一个地方长时间(通常是多年)形成的平均大气状况,特点是稳定。A选项的冬暖夏凉和 C选项的四季如春描述的是某个地方长期、稳定的大气特征,属于气候;B选项的大雪纷飞描述的是短时间内发生的降雪现象,符合天气的定义,因此答案是B选项。13.(2024三上·红塔期末)体育课上,同学们在打篮球比赛时,篮球能够弹得很高,这是因为( )。A.篮球里的空气很轻B.篮球里的空气会流动C.篮球里的空气被压缩了,具有弹性【答案】C【知识点】压缩空气【解析】【分析】空气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能流动、具有质量并占据一定的空间、没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空气的体积可以被压缩,也可以恢复,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体育课上,同学们在打篮球比赛时,篮球能够弹得很高,这是因为篮球里的空气被压缩了,具有弹性。14.(2024三上·红塔期末)夏天,人们穿着深色的衣服,大量出汗后,衣服会出现许多印花,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汗水中含有无机盐,水分蒸发后,无机盐便留在衣服上B.空气中的尘土吸附在衣服上C.制作衣服时用的原料【答案】A【知识点】水的蒸发【解析】【分析】人体出汗时,汗液里除了水分,还含有氯化钠等无机盐。夏天穿深色衣服大量出汗后,衣服上的汗液会随着温度升高逐渐蒸发,而汗液中的无机盐无法跟着水分一起蒸发,就会留在衣服纤维上,形成肉眼可见的印花。B选项中空气中的尘土吸附不会只在出汗部位形成规则的印花;C选项中衣服制作原料也不会在出汗后才出现这类印记,因此正确答案是A选项。15.(2024三上·红塔期末)不能正确获取天气情况的方式是( )。A.上网 B.看电视 C.阅读过期的报纸【答案】C【知识点】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解析】【分析】旧报纸的信息比较落后,和当天的天气毫无关系。16.(2024三上·红塔期末)下列方法,能让嘴里的糖溶解更快的是( )。A.含在嘴里不动 B.用舌头搅动 C.咬碎后用舌头搅动【答案】C【知识点】加快溶解【解析】【分析】让糖溶解更快的关键是增加糖与唾液的接触面积、加快两者混合速度。A选项,糖只与口腔内少量唾液接触,溶解速度最慢。B选项 ,能加快唾液与糖的混合,但糖的整体体积未变,接触面积有限。C选项 ,先通过咬碎增大糖与唾液的接触面积,再通过搅动加速混合,两种方法结合,溶解速度最快。因此,应选C选项。17.(2024三上·红塔期末)流感病毒可以通过空气快速传播,主要是因为空气( )。A.可以流动 B.有质量 C.没有固定形状【答案】A【知识点】空气的特征【解析】【分析】流感病毒主要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传播。当飞沫进入空气中后,会随着空气的流动(如风吹、人员走动带动空气流动)扩散到周围环境,让病毒快速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而空气有质量和没有固定形状这两个特点,与病毒通过空气传播的过程没有直接关联,因此正确答案是A选项。18.(2024三上·红塔期末)下列物品,不能做测量空气质量的衡量物的是( )。A.回形针 B.教科书 C.乒乓球【答案】B【知识点】测定一袋空气的质量【解析】【分析】衡量空气质量需用质量轻、能被空气浮力支撑的物品。回形针和乒乓球质量小,可通过气球能吊起多少回形针或者能否托起乒乓球间接反映空气质量;而教科书质量远大于空气浮力,空气无法支撑其重量,无法用于衡量空气质量,因此答案是B选项。19.(2024三上·红塔期末)把两气球挂在细木棒上,呈水平状态(下图),现把左边的气球刺破,观察到的现象是( )。A.仍呈水平状态 B.左边上翘 C.右边上翘【答案】B【知识点】探究空气是否具有质量【解析】【分析】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有重量。原来两个气球挂在细棒上呈水平状态,说明两边重量平衡。当左边的气球被刺破后,左边气球里的空气跑掉,重量变轻,而右边气球重量不变,所以细棒会向重量大的右边倾斜,也就是左边上翘,因此选B选项。20.(2024三上·红塔期末)关于水、冰、水蒸气,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冰和水蒸气都是可以流动的B.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增大C.冰是固态,水是液态,水蒸气是气态【答案】A【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解析】【分析】A选项说法不正确。液态的水和气态的水蒸气具有流动性,但固态的冰分子排列紧密且位置固定,无法像水或水蒸气那样流动。B选项说法正确。水变成水蒸气时,水分子间的间隔会大幅增大,导致其体积显著膨胀。C选项说法正确。这是水的三态的基本定义,冰是水的固态形式,水是液态形式,水蒸气是水的气态形式,三者只是状态不同,本质都是水。综上所述,说法不正确的是A选项。21.(2024三上·红塔期末)明明计划周末要和妈妈去郊游,出发前一天观看了天气预报,发现天气预报不包括( )。A.气温预报 B.地震预报 C.降雨预报【答案】B【知识点】天气预报的制作【解析】【分析】日常天气预报的核心内容是围绕大气状况展开的,包括气温预报(如最高温、最低温)、降雨预报(如下雨概率、雨量)等,用于指导出行穿搭和活动安排。而地震预报针对的是地球内部板块运动引发的地质灾害,不属于大气天气范畴,因此不会出现在日常天气预报中,答案是B选项。22.(2024三上·红塔期末)通常根据一个地方( )降雨量的多少来确定降雨量的等级。A.8小时 B.16小时 C.24小时【答案】C【知识点】降雨量等级【解析】【分析】降雨量的形式主要包括降雨、降雪、冰雹等,其中降雨是最常见的形式。降雨量是指一定时间内落到地面的雨水深度,通常以毫米为单位,日常气象统计多以24小时为标准时间范围。它是划分小雨、中雨、大雨等降雨等级的核心依据,直接关系到人们对天气状况和降水强度的判断,因此应选C选项。23.(2024三上·红塔期末)一般情况下,如果下午2:00测得的气温是30℃,那么下午5:00的气温应该是( )。A.低于30℃ B.不变 C.高于30℃【答案】A【知识点】测量气温【解析】【分析】根据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基本规律,气温通常在午后1点左右达到最高值,之后随着太阳高度角降低、太阳辐射减弱,气温会逐渐下降。从下午2:00到5:00,处于气温下降阶段,因此下午5:00的气温应低于下午2:00测得的30℃,故选A选项。24.(2024三上·红塔期末)下列变化中,不再是原来物质的是( )。A.用纸折成纸飞机 B.纸燃烧 C.把纸撕碎【答案】B【知识点】化学变化【解析】【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用纸折成纸飞机或把纸撕碎,只是改变了纸的形状、大小,纸本身的物质成分没有任何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所以变化后仍然是原来的纸。而纸燃烧时,会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灰烬等全新的物质,纸原本的成分已经不存在了,属于化学变化,因此不再是原来的物质,故选B选项。25.(2024三上·红塔期末)在探索“风的成因”实验中,我们采用的方法是( )。A.对比实验 B.模拟实验 C.类比实验【答案】B【知识点】风【解析】【分析】模拟实验是指当无法直接观察或重现真实现象(如自然环境、复杂过程)时,通过搭建相似场景、控制关键条件来模仿该现象的实验方法。风的成因是空气因冷热差异产生流动,而我们无法在实验室中完全还原真实大气环境,因此通过搭建类似场景(如用蜡烛加热空气、用透明箱模拟空间)来模仿风的形成过程,这种通过构建模型重现自然现象的方法就是模拟实验,因此应选B选项。26.(2024三上·红塔期末)最初,“孔明灯”的作用是( )。A.照明 B.祈福 C.传递军事信号【答案】C【知识点】科学常识【解析】【分析】孔明灯的工作原理基于热空气上升,其下方燃料燃烧加热内部空气,使灯内空气密度小于外部冷空气,从而产生向上的浮力。最初的孔明灯由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当时主要用于在战时传递军事信号,比如向友军传递位置、战况等信息,并非用于照明或祈福;后来其功能才逐渐延伸出祈福等民俗用途,因此应选C选项。27.(2024三上·红塔期末)和孔明灯升空原理相同的是( )。A.风筝 B.飞机 C.热气球【答案】C【知识点】制作热气球【解析】【分析】孔明灯升空的核心原理是利用热空气密度比冷空气小,加热灯内空气后,灯体受到的浮力大于自身重力从而上升。C选项的热气球同样是通过加热球囊内的空气,利用热空气上浮的原理实现升空,二者原理完全一致。而A选项的风筝是依靠风力对其产生的升力(空气流动的压力差)升空,B选项的飞机则是利用机翼上下表面的气压差产生升力,与孔明灯的热空气浮力原理不同,故选C选项。28.(2024三上·红塔期末)孔明灯能够升空,是因为( )。A.孔明灯轻 B.热空气会上升 C.受到风力的作用【答案】B【知识点】制作热气球【解析】【分析】孔明灯能够升空,是因为热空气会上升。点燃孔明灯内的燃料后,灯内空气受热膨胀,密度变小,而灯外的冷空气密度更大。根据热空气密度小于冷空气、会自然向上流动的特点,灯内的热空气会产生向上的浮力,当浮力大于孔明灯自身的重力时,就能带着孔明灯升空。它并非单纯因为“轻”,也不依赖风力,故选B选项。29.(2024三上·红塔期末)孔明灯最终还是会掉下来,主要是因为( )。A.灯里的空气没有了 B.灯破了 C.灯里的空气变凉了【答案】C【知识点】制作热气球【解析】【分析】孔明灯最终会掉下来,主要是因为灯里的空气变冷了。孔明灯升空时,灯内热空气变轻,受到的向上浮力大于自身重力。当燃料耗尽,灯内空气逐渐冷却,慢慢变重,此时它受到的浮力会随之减小。当浮力小于孔明灯自身的重力时,向上的托举力不足,孔明灯就会在重力作用下慢慢掉回地面,故选C选项。30.(2024三上·红塔期末)下列关于孔明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夏天天气很热,气温很高,因此不需要加热孔明灯或热气球里的空气,它们也能升上天空B.人们完全可以控制孔明灯的飘移方向C.孔明灯对地面防火安全危害较大【答案】C【知识点】制作热气球【解析】【分析】A选项错误,即使夏天气温高,孔明灯或热气球内部空气仍需加热。只有当内部空气温度显著高于外部,密度足够小,产生的浮力大于自身重力时,才能升空,仅靠环境高温无法满足这一条件。B选项错误,孔明灯的飘移方向完全依赖风向,目前没有可靠手段能让人们完全控制其走向,实际飞行路线具有很强的随机性。C选项正确,孔明灯底部有明火,且飞行中可能因燃料未燃尽、灯罩破损等坠落,一旦接触树木、房屋、易燃物等,极易引发火灾,对地面防火安全危害极大,多地已明令禁止燃放。综上所述,应选C选项。31.(2024三上·红塔期末)盐起源于中国,古代中国人称盐为“卤”,海水经过晒池,制得的食盐叫做粗盐。粗盐里有泥沙等杂质,王科设计了下图三个实验。(1)把食盐和泥沙等杂质分开,正确的操作过程( )。A.蒸发→溶解→过滤 B.溶解→过滤→蒸发 C.溶解→蒸发→过滤(2)实验1中,杯底始终有一些粗盐,可能的原因是( )。A.搅拌还不够 B.杯中的水太少 C.食盐颗粒太大(3)实验1中,不能用来搅拌的是( )。A.玻璃棒 B.筷子 C.手指(4)实验3中,用来盛放食盐水的仪器叫 。蒸发时,我们要用酒精灯的 来加热。(5)下列使用酒精灯的方式中,正确的是( )。A. B. C.(6)实验3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水未完全蒸发前熄灭酒精灯B.边加热边搅拌食盐C.为了节约时间,实验结束后马上用手拿出食盐观察(7)实验3中,加热蒸发后得到的食盐颗粒与原来的食盐颗粒相比,( )。A.相同 B.变大了 C.变小了(8)王科想在实验室分离另外两种物质的混合物,他选择了实验2的装置。那这两种物质可能是( )。A.面粉和水 B.酒精和水 C.白糖和水(9)王科准备用蒸发得到的食盐来研究“水的温度是否影响食盐溶解快慢”,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食盐的质量一样多B.一杯热水,一杯冷水C.一杯水不搅拌,一杯水搅拌【答案】(1)B(2)B(3)C(4)蒸发皿;外焰(5)A(6)C(7)B(8)A(9)C【知识点】水的蒸发;酒精灯的使用;水的溶解能力;物质的分离;对比实验【解析】【分析】混合物的分离是把混合物里不同成分分开,得到较纯净物质的过程。像过滤能分离不溶性固体与液体,蒸发可从溶液里得到固体溶质。(1)要分离食盐和泥沙,首先得把粗盐放入水中溶解,让食盐溶解在水里,而泥沙不溶解;接着通过过滤,把不能溶解的泥沙分离出来;最后对过滤得到的食盐水进行蒸发,使水分蒸发,得到食盐晶体。所以正确操作是溶解→过滤→蒸发,选B选项。(2)在溶解粗盐时,杯底始终有粗盐剩余,很可能是杯中的水太少,食盐不能完全溶解。如果搅拌不够,只是溶解速度慢,持续搅拌最终能溶解;食盐颗粒大,也只是溶解速度慢,不是有剩余的主要原因。所以选B选项。(3)在化学实验里,搅拌溶解物质时,得用干净、合适的工具,玻璃棒和筷子都能用来搅拌。但手指不能用来搅拌,一方面手指上有杂质,会污染溶液;另一方面,溶液可能有腐蚀性或者刺激性,会伤害手指。所以选C选项。(4)实验3是蒸发食盐水的操作,用来盛放食盐水的仪器是蒸发皿。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所以蒸发时要用外焰来加热,这样能让蒸发更快、更高效。(5)使用酒精灯时,A选项是用火柴点燃酒精灯,这是正确的操作。B选项用一盏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容易使酒精洒出引发火灾;C选项用嘴吹灭酒精灯,可能会把火焰吹进灯内,引起灯内酒精燃烧,发生危险。所以正确的是A选项。(6)A选项,水未完全蒸发前熄灭酒精灯,是正确的。因为可以利用蒸发皿的余热把剩余的水蒸干,这样能防止食盐因过度加热而飞溅。B选项,边加热边搅拌食盐,能让食盐受热均匀,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食盐飞溅,是正确操作。C选项,实验结束后,蒸发皿和食盐温度都很高,马上用手去拿会烫伤手,所以该做法错误。综上,应选C选项。(7)蒸发结晶时,溶液中的溶质会逐渐聚集形成晶体。在实验3中,加热蒸发食盐水,水分逐渐蒸发,食盐溶质会慢慢结晶析出,形成的食盐颗粒是多个小颗粒聚集而成的,相比原来的食盐颗粒会变大。所以答案是B选项。(8)实验2的装置是过滤装置,过滤适用于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A选项,面粉不溶于水,属于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分离。B选项,酒精和水互溶,形成的是溶液,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C选项,白糖能溶于水,形成的是溶液,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综上,应选A选项。(9)研究水的温度是否影响食盐溶解快慢,要控制单一变量(只有水的温度不同)。A选项,食盐质量一样多,保证了除温度外其他影响溶解的因素相同,做法正确。B 选项,一杯热水、一杯冷水,设置了不同温度的水,做法正确。C 选项,一杯水不搅拌、一杯水搅拌,引入了是否搅拌这个新变量,干扰了对温度影响的研究,做法错误。综上,应选C选项。(1)正确的操作过程是:溶解→过滤→蒸发。首先将粗盐溶解在水中,使食盐与泥沙等杂质分离,然后通过过滤去除不溶的杂质,最后通过蒸发水分得到纯净的食盐。故B。(2)实验1中,杯底始终有一些粗盐,可能的原因是杯中的水太少,导致食盐没有完全溶解。故选B。(3)实验1中,不能用来搅拌的是手指。在实验室中,通常使用玻璃棒或筷子进行搅拌,以避免污染和伤害。故选C。(4)实验3中,用来盛放食盐水的仪器叫蒸发皿。蒸发时,我们要用酒精灯的外焰来加热,因为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效率最好。(5)下列使用酒精灯的方式中,正确的是用灯帽盖灭酒精灯,不可以用一个酒精灯点燃另一个酒精灯,也不可以用嘴吹灭酒精灯。故选A。(6)实验3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为了节约时间,实验结束后马上用手拿出食盐观察。这样做很危险,因为蒸发皿在加热后温度很高,直接用手拿会导致烫伤。故选C。(7)实验3中,加热蒸发后得到的食盐颗粒与原来的食盐颗粒相比,变大了。这是因为蒸发过程中,水分逐渐减少,食盐晶体之间的水分被去除,导致晶体之间发生聚合,形成更大的晶体。这个过程被称为结晶或再结晶。这也是为什么在实验室或工业生产中,通过蒸发法得到的食盐通常颗粒较大、较纯净。故选B。(8)王科想在实验室分离另外两种物质的混合物,他选择了实验2的装置。那这两种物质可能是面粉和水。因为面粉不溶于水,可以通过过滤分离,而酒精和水、白糖和水都不能用过滤来分离。故选A。(9)王科准备用蒸发得到的食盐来研究“水的温度是否影响食盐溶解快慢”,下列做法错误的是一杯水不搅拌,一杯水搅拌。为了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应该保持所有条件一致,除了水的温度。因此,两杯水都应该搅拌,以便比较温度对溶解速度的影响。故选C。32.(2024三上·红塔期末)王科是学校气象站的小小气象员,下面是他12月份一个周记录的天气情况:日期 12月12日 12月13日 12月14日 12月15日 12月16日 12月17日 12月18日天气状况气温 7~19℃ 6~19℃ 4~12℃ 4~13℃ 2~10℃ -1~7℃ 0~12℃(1)根据记录可以发现,这个周的最低气温是 ,读作: ,读作: ,最高气温是 。(2)本周多云时间较多,下面云的三种形态中,最有可能会下雨的是( )。A.纤维羽毛状的云B.大团堆积的云C.均匀成层、灰色似雾的云(3)12月13日早晨,王科看到红旗飘向了太阳升起的方向,所以风向是( )。A.西风 B.东风 C.西北风(4)王科12月16日早上课间操时感觉很冷,就想用气温计测量一下当时的温度,下面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 )。A.阴暗、通风的地方B.太阳底下,空旷的地方C.阳光照射不到且空气流通的地方(5)王科读气温时,正确方法是图中的 。(6)12月14日下雨了,王科自制了一个雨量器测量降雨量,下列容器中,适合自制简易雨量器的是( )。A. B. C.(7)王科用自制的雨量器测得12月14日的降雨量是8毫米,这场雨的等级是( )。A.小雨 B.中雨 C.大雨【答案】(1)-1℃;零下一摄氏度;19℃;零上十九摄氏度(2)B(3)A(4)C(5)B(6)A(7)A【知识点】测量气温;测量降水量;降雨量等级;风的大小和方向;云的种类【解析】【分析】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大气的综合状况,包含气温、降水(雨、雪等)、风况(风向风速)、云量等。它会随时间快速变化,比如上午晴下午雨,日常描述的今日23℃、微风、多云,就是对当天天气的具体概括。(1)查看一周的气温记录,最低气温出现在12月17日,为-1℃,读作“零下一摄氏度”;最高气温出现在12月12日和12月13日,为19℃,读作“零上十九摄氏度”。(2)A选项,纤维羽毛状的云,这种云比较轻薄,通常是高空中的云,水汽含量少,很难形成降雨。B选项,大团堆积的云,这种云体积大、云层厚,里面积聚了大量的水汽,当水汽多到一定程度,就很容易凝结成雨滴落下来,所以最有可能下雨。C选项,均匀成层、灰色似雾的云,这种云虽然能遮蔽天空,但水汽分布比较均匀,不容易形成降雨的条件,所以不太可能下雨。综上,应选B选项。(3)早晨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风向的定义是风吹来的方向。现在红旗飘向了太阳升起的方向,即东方,这就意味着风是从相反的方向,也就是西方吹过来的。所以,此时的风向是西风,答案选A选项。(4)测量气温需要准确反映周围环境的真实温度。A选项,只强调了阴暗和通风,没有明确排除阳光照射,不够精准,因为即使阴暗,若有散射的阳光影响,也可能使测量结果有偏差。B选项,太阳直射会使气温计受阳光加热,测量出的温度会比实际环境温度高很多,不能准确代表周围空气的温度。C选项,阳光照射不到能避免太阳对气温计的直接加热,空气流通能保证气温计周围的空气和外界环境空气充分交换,这样测量出来的温度才是周围环境的真实气温,所以该选项正确,答案选C选项。(5)读气温计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柱的上表面相平。A选项是俯视,会使读数偏大;C选项是仰视,会使读数偏小;只有B选项的视线与液柱上表面相平,是正确的读数方法,所以答案是B选项。(6)自制简易雨量器需要用直筒、透明的容器,这样才能准确测量降雨量,因为直筒容器中,降雨量(雨水的高度)能直接反映降雨的多少。A选项是直筒容器,适合;B选项容器颜色深,不利于观察和读数;C选项是上宽下窄的容器,雨水高度变化不能准确对应实际降雨量,所以不适合。因此答案是A选项。(7)小雨的降雨量范围通常是24小时内降雨量在0.1-9.9毫米之间,12月14日的降雨量是8毫米,符合小雨的等级标准,所以这场雨的等级是小雨,答案选A选项。(1)根据王科记录的天气情况,我们可以分析如下:最低气温是-1℃,读作:零下一摄氏度。最高气温是19℃,读作:零上十九摄氏度。(2)A.纤维羽毛状的云:这种云通常不会下雨,它们是由冰晶组成的,常见于高空,被称为卷云,选项不符合题意;B.大团堆积的云:这种云是积云,它们通常在天气不稳定时发展成积雨云,可能会带来降雨。选项符合题意;C.均匀成层、灰色似雾的云:这种云是层云,它们一般带来雾。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3)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12月13日早晨,王科看到红旗飘向了太阳升起的方向,所以风向是西风。太阳从东方升起,红旗飘向太阳升起的方向,说明风是从西向东吹,即西风。故选A。(4)12月16日早上课间操时感觉很冷,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阳光照射不到且空气流通的地方”,这样可以避免阳光直射导致的温度读数偏高。故选C。(5)王科读气温时,正确方法是将气温计放置在正确的位置,并且视线与液柱顶端相平。图中正确的方法是B。(6)适合自制简易雨量器的容器应该是开口较大且直立的容器,以便准确测量降雨量。通常,上下一般粗的方便观察刻度的圆柱形的容器最为合适。故选A。(7)王科用自制的雨量器测得12月14日的降雨量是8毫米,根据降雨量等级划分,这场雨的等级是“小雨”。一般小雨的降雨量小于10毫米。故选A。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学生版).docx 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