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秦河乡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秦河乡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资源简介

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秦河乡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1.(2024六上·淳化期中)下列生物不具有细胞结构的是(  )。
A.衣藻 B.甲流病毒 C.线虫
【答案】B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A :衣藻属于单细胞藻类植物,有细胞结构,细胞内有细胞核、叶绿体等结构,能进行光合作用等生命活动,A 错误;
B :甲流病毒是病毒,病毒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B 正确;
C :线虫属于动物,是多细胞生物,具有细胞结构,细胞是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C 错误;故答案为:B。
2.(2024六上·淳化期中)用下图所示的放大镜镜片观察同一物体,视野最小的镜片是(  )。
A. B. C.
【答案】A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起程度相关,凸起越明显,放大倍数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物体细节越清晰,但能看到的范围(视野)越小;反之,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越大,但物体细节较模糊。A放大倍数最大,视野最小。
3.(2024六上·淳化期中)我们在研究地球运动时,通常利用模拟实验进行研究。图中的蜡烛模拟(  )。
A.地球 B.太阳 C.月亮
【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在探究地球运动的模拟实验中,实验设计需依据“模拟对象与真实事物的功能对应”原则。蜡烛能发光发热,与太阳作为太阳系中心天体、向地球提供光热的核心特征一致。而选项A“地球”通常用地球仪模拟,需体现地轴倾斜、自转公转等特点;选项C“月亮”并非该实验的核心模拟对象,且不具备蜡烛发光发热的属性。因此,蜡烛在实验中模拟的是太阳,为探究地球公转与四季、昼夜等现象提供“光源”条件。B正确。
4.(2024六上·淳化期中)下列3个节日中,白昼最短的是(  )。
A.劳动节 B.教师节 C.国庆节
【答案】C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北半球白昼长短随太阳直射点移动变化: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北半球白昼短、黑夜长,且直射点越靠近南回归线,白昼越短。劳动节,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白昼长于黑夜。教师节,太阳直射点刚过赤道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略长于黑夜或接近等长。国庆节,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更靠近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进一步缩短,此时白昼长度短于前两个节日。故白昼最短的是国庆节。
5.(2024六上·淳化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微生物对人类只有害处,没有好处
B.疫苗是通过人工减毒,灭活,是其毒性削弱或消失的各类病原微生物
C.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发现了青霉素,使千万人免受肺炎等疾病侵染
【答案】B
【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A.错误,生物对人类并非只有害处。许多微生物有益,如乳酸菌可制作酸奶、酵母菌用于发酵面食,部分微生物还能参与环境物质循环、生产药物等。
B.正确,疫苗的制备原理正是通过人工减毒、灭活等技术,使病原微生物的毒性削弱或消失,同时保留其抗原性,接种后可刺激人体产生免疫力,预防相应疾病。
C.错误,青霉素由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发现,巴斯德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其贡献主要在巴氏消毒法、微生物发酵等领域,并非发现青霉素。
故答案为B。
6.(2024六上·淳化期中)昼夜对动物影响很大,下列属于夜行性动物的(  )。
A.蝴蝶 B.鸡 C.猫头鹰
【答案】C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夜行性动物的典型特征是适应夜间活动,具有敏锐的夜视能力、听觉或嗅觉,以避开白天的天敌或利用夜间资源觅食。
A.蝴蝶,依赖视觉和光线寻找花蜜,通常在白天活动,属于昼行性动物。
B.鸡,受光照影响明显,白天活动觅食、傍晚归巢,为昼行性动物。
C.猫头鹰,拥有发达的夜视能力和敏锐听觉,白天休息,夜间捕食鼠类等猎物,完全符合夜行性动物的习性。
选项C正确。
7.(2024六上·淳化期中)圭表是我国古代通过正午日影长度判断时间的工具,一年当中,同一地点同一物体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是(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答案】B
【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一年中物体影子的长短变化是由于太阳公转导致正午太阳高度角不同,夏至时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影子最短。所以一年当中,同一地点同一物体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是夏至。
8.(2024六上·淳化期中)不属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的是(  )。
A.细胞壁 B.细胞核 C.叶绿体
【答案】B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核心区别在于特有结构的有无。
A.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特有的保护和支持结构,动物细胞无细胞壁,属于两者区别。
B.细胞核:是动植物细胞共有的控制中心,内含有遗传物质,所有真核细胞均具备细胞核,不属于两者区别。
C.叶绿体: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动物细胞无叶绿体,属于两者区别。
故答案为B。
9.(2024六上·淳化期中)观察一个单独的洋葱表皮细胞,其中的黑点是(  )。
A.细胞质 B.液泡 C.细胞核
【答案】C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各结构特征明显且易区分。
A.细胞质:是细胞内呈透明胶状的物质,填充在细胞膜和细胞核之间,并非“黑点”形态。
B.液泡:洋葱表皮细胞的液泡较大,占据细胞大部分空间,通常呈透明或浅色的泡状结构,而非黑点。
C.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的深色小颗粒(黑点),位于细胞质中,在洋葱表皮细胞中清晰可见。
因此,观察到的黑点应为细胞核。选项C正确。
10.(2024六上·淳化期中)下列现象与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无关的是(  )。
A.黎明来临前公鸡打鸣
B.刺猬用冬眠的方式过冬
C.人们喜欢在冬天吃火锅,在夏天吃雪糕
【答案】A
【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A:公鸡打鸣主要受昼夜节律(光周期)调控,与四季变化无直接关联。
B:刺猬冬眠是对冬季低温和食物短缺的适应性行为,属于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C:人类饮食随季节调整(冬食火锅、夏吃雪糕),是对四季温度变化的生理适应,与季节影响相关。
11.(2024六上·淳化期中)下表是地球公转轨道距离与时间,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 地球处于不同公转位置的时间点
平均距离 1.49亿千米  
近距点 1.47亿千米 每年一月初
远距点 1.52亿千米 每年七月初
A.地球距离太阳近时是夏季
B.地球距离太阳远时是冬季
C.四季变化和地球与太阳间的距离无关
【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公转;四季成因
【解析】【分析】地球四季变化的核心原因是地轴倾斜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移动,而非与太阳的距离。
A.错误:地球近距点在1月,说明距离太阳近时并非全球都是夏季,且北半球此时为冬季,与“近时是夏季”矛盾。
B.错误:远距点在7月,距离太阳远时北半球为夏季,并非冬季,该说法不成立。
C.正确:无论近距点还是远距点,南北半球季节相反,证明四季差异与太阳直射角度相关,而非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因此两者无关。
故答案为C。
12.(2024六上·淳化期中)我国城市高楼林立,高楼之间有间隔。为了使底层居民能在全年的正午照到阳光,设计师设计两幢楼之间距离应按(  )的楼影来计算。
A.春分 B.夏至 C.冬至
【答案】C
【知识点】冬天的特征
【解析】【分析】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太阳高度角最小,楼影最长。按冬至楼影设计间距,可保证全年正午底层有阳光。春分、夏至太阳高度角较大,楼影较短,若按此设计,冬至可能无光照。故正确答案为C。
易错点:可能分不清季节与太阳高度的关系,需记住“冬至日影最长,夏至日影最短”。
13.(2024六上·淳化期中)下列透明的物体中具有放大作用的是(  )。
A.长方体玻璃杯
B.圆柱形空玻璃杯
C.装满水的圆柱形玻璃杯
【答案】C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装满水的圆柱形玻璃杯,和凸透镜的结构很接近。凸透镜又称放大镜。
14.(2024六上·淳化期中)下列不属于微生物的是(  )。
A. B. C.
【答案】B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微生物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通常需借助显微镜观察,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生物等。
A.变形虫:属于原生动物,个体微小,需显微镜观察,是典型的单细胞微生物。
B.蚜虫:是多细胞昆虫,体型较大(通常几毫米),肉眼可直接看见,具备完整的昆虫形态结构(如翅膀、足等),不属于微生物。
C.草履虫:同样是单细胞原生动物,个体微小,依赖显微镜观察,属于微生物。
选项B正确。
15.(2024六上·淳化期中)常用的光学显微镜的两组镜片(  )。
A.都是凸透
B.都是平面镜
C.一块是凸透镜另一块是平面镜
【答案】A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常用光学显微镜的成像依赖两组镜片的折射作用,二者均为凸透镜,功能不同。
目镜:靠近眼睛,将物镜形成的实像进一步放大,形成虚像供人观察,通常为凸透镜。
物镜:靠近被观察物体,先将标本放大形成实像,其放大倍数直接决定显微镜的总放大能力,同样为凸透镜。
B选项 “都是平面镜” 错误,平面镜仅用于反射光线调节亮度,不参与成像;C选项混淆了成像镜片与反光镜片的作用,故正确答案为A。
16.(2024六上·淳化期中)如果地球公转时,地轴不是倾斜的,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四季不再更替
B.昼夜不再交替
C.整个地球都是炎热的夏季
【答案】A
【知识点】四季成因
【解析】【分析】地球四季更替的根本原因是地轴倾斜导致公转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使不同地区获得的太阳热量随季节变化。
A.正确:若地轴不倾斜,太阳直射点将始终固定在赤道,全球各地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全年不变,热量分配稳定,四季更替现象消失。
B.错误:昼夜交替由地球自转引起,与地轴是否倾斜无关。
C.错误:地轴不倾斜仅导致热量分配均匀,不会使全球都呈夏季,赤道地区仍最热,两极仍最冷,只是无季节变化。
故答案为A。
17.(2024六上·淳化期中)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时,必须把物体制成   。
【答案】玻片标本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观察的物体需满足“薄而透明”的条件,才能让光线穿透并形成清晰物像。直接观察固体或厚物体时,光线无法透过,会导致视野昏暗、无法成像。因此必须将物体制成玻片标本。
18.(2024六上·淳化期中)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莱昂·傅科在巴黎先贤祠悬挂一枚摆锤,证实了地球的   。
【答案】自转
【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解析】【分析】法国有一位叫傅科的物理学家,根据他在日常生活中的发现,用傅科摆证实了地球在自转。“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傅科摆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19.(2024六上·淳化期中)   提出“地心说"的理论:提出“日心说”的天文学家是   。
【答案】托勒密;哥白尼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古代描述宇宙结构和运动的两种学说,地心说由托勒密提出,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不动,所有的天体都绕之运转。日心说由哥白尼提出,则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绕日运动。
20.(2024六上·淳化期中)在观察微生物时,如果微生物运动迅速,我们可以先在载玻片上放少量   ,再在上面滴一滴池塘水,盖上盖玻片。也可以用   在盖玻片的边缘吸走多余的水分。(填“吸水纸”或“脱脂棉纤维”)
【答案】脱脂棉纤维;吸水纸
【知识点】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解析】【分析】微生物运动迅速时,放少量脱脂棉纤维可利用其纤维结构阻碍微生物的活动范围,减缓其运动速度,便于观察细节。若直接观察,快速运动的微生物会在视野中模糊游走,无法清晰聚焦。
用吸水纸在盖玻片边缘吸水,可通过吸水作用减少载玻片上的水分量,使微生物活动空间缩小,进一步减缓运动;同时能避免水分过多溢出影响观察,或导致镜头污染。
21.(2024六上·淳化期中)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   向   。地球公转一周是   ,在一个公转周期中会发生   变化。
【答案】西;东;一年;四季
【知识点】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首先是地球公转的方向,地球就像一个听话的 “小演员”,沿着一定轨道绕着太阳转,它转动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可以简单理解成,从地球的 “西边” 往 “东边” 这样持续转动。然后看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地球绕着太阳完整地转一圈,需要的时间就是一年 。就像春夏秋冬,从春天开始,经过夏天、秋天、冬天,再回到春天,这样一个循环就是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也就是一年。
最后说在一个公转周期中发生的变化,因为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所以太阳直射点会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这就使得不同季节接收的太阳热量不同,从而产生了四季变化 。春天温暖、夏天炎热、秋天凉爽、冬天寒冷,就是地球公转带来的变化。
所以第一空填西,第二空填东,第三空填一年,第四空填四季,
22.(2024六上·淳化期中)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   组合起来,可以明显提高放大倍数。这就是早期的   。
【答案】凸透镜;显微镜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17世纪前,人们已发现单个凸透镜可放大物体,但放大倍数有限。后来发现将两个凸透镜按一定距离组合,能通过“先经靠近物体的凸透镜放大实像,再经靠近眼睛的凸透镜进一步放大虚像”的二次成像原理,显著提升总放大倍数。
这种双凸透镜组合装置就是早期的显微镜。例如17世纪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通过改进此类装置,制成了能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首次观察到细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推动了生物学等领域的发展。这一组合原理奠定了现代光学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基础。
23.(2024六上·淳化期中)大量研究结果表明,除病毒外,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   组成的,它是英国科学家   首次发现的。
【答案】细胞;罗伯特 胡克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大量研究证实,除病毒外,绝大多数生物均由细胞构成。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 胡克用自制的光学显微镜观察软木薄片时,发现其由许多蜂窝状的小室组成,他将这些小室命名为“细胞”。尽管他当时观察到的只是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结构,但这一发现开启了人类对生物微观结构的探索,为细胞学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4.(2024六上·淳化期中)在显微镜下,蝴蝶的翅膀图像变大,能看到不规则的网格状翅脉。
【答案】错误
【知识点】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解析】【分析】不同观察工具看到的图像大小、视野等不同,以蝴蝶的翅膀为例,会发现用肉眼观察时,蝴蝶的翅膀图像较小,只能看到整体的形状、颜色等,看不清细节;在放大镜下,蝴蝶的翅膀图像变大,能看到不规则的网格状翅脉;在显微镜下,蝴蝶的翅膀图像变得更大、更清晰,能看到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鳞片。题目说法错误。
25.(2024六上·淳化期中)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是丹麦科学家简·施旺。
【答案】错误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是 17 世纪英国科学家罗伯特 胡克,他通过自制显微镜观察软木塞时发现了细胞结构。而简 施旺(即西奥多 施旺)是 19 世纪德国科学家,主要贡献是提出细胞学说,指出动物体由细胞构成。题干混淆了发现者与后续理论提出者,故表述错误。
26.(2024六上·淳化期中)我们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同一片叶子,视野最大的是显微镜。(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放大镜;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用肉眼观察同一片叶子,能看到叶子的整体形态和较大范围,视野是最大的。放大镜是在一定程度上放大物体图像,其视野小于肉眼观察的视野。而显微镜是用于观察微小物体或物体细微结构的仪器,它将物体放大许多倍,只能观察到叶子的一小部分区域,视野是最小的。所以该题说法错误。
27.(2024六上·淳化期中)同学们在制作玻片标本时,盖在标本上的正方形玻璃片叫作载玻片。(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制作显微标本
【解析】【分析】玻片标本制作中,“载玻片”和“盖玻片”是两种不同的玻璃片,不可混淆。
载玻片:通常是较宽大的长方形玻璃片,作用是承载观察的标本,是标本的“载体”。
盖玻片:是正方形或圆形的薄玻璃片,盖在载玻片上的标本上方,可防止标本干燥、避免污染物镜,并使标本平整便于观察。
题目中将“盖在标本上的玻璃片”称为载玻片,混淆了二者的名称和功能,故表述错误。
28.(2024六上·淳化期中)为了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控制疫情,应该尽快接种新冠疫苗。(  )
【答案】正确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预防
【解析】【分析】保持社交距离,不传谣、不信谣,积极配合疫情防控相关管理措施。同时,接种疫苗是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之一,希望市民朋友积极配合,及时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29.(2024六上·淳化期中)放大镜不但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而且还能让我们观察到一些平时看不见得细节。(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放大镜的核心原理是利用凸透镜对光线的折射作用,将物体的像放大,其放大倍数通常在几倍到几十倍之间。这种放大作用不仅能使物体的视觉尺寸变大,更关键的是能呈现人眼直接观察时无法分辨的细节——例如昆虫翅膀的纹理、叶片的气孔、纸张纤维的结构等。这些细节因尺寸微小,超出人眼的分辨极限,而放大镜通过放大图像,降低了观察难度,让这些细微特征得以显现。因此题目表述符合放大镜的功能特点,是正确的。
30.(2024六上·淳化期中)显微镜中的目镜和物镜是两个凹透镜。
【答案】错误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均为凸透镜,而非凹透镜。二者通过凸透镜的成像原理协作放大物体:物镜相当于“投影仪镜头”,先将载物台上的微小物体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再相当于“放大镜”,将物镜所成的实像进一步放大,最终形成倒立、放大的虚像,供人眼观察。故题目说法错误。
31.(2024六上·淳化期中)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同它的凸度大小有关。(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所成的像就越大,看到的范围就越小。
32.(2024六上·淳化期中)写出下图显微镜的各部分名称:①   ;②   ;③   。
【答案】粗准焦螺旋;物镜;载物台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能够观察到非常小的物体以及物体的精细结构。①为“准焦螺旋”,分为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二者均属调节类部件。②为“物镜” ,是安装在转换器上的镜头,直接对准标本,具有不同放大倍数,是显微镜放大物像的核心部件之一。③“载物台” 是放置载玻片的平台,中央有通光孔,多数配有压片夹,是承载观察标本的关键结构。
33.(2024六上·淳化期中)在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应用    (填“左"或“右") 眼。观察字母“P”的装片,视野看到的像是   
【答案】左;d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用显微镜观察时,通常用左眼注视目镜观察物像,右眼睁开便于同时用手记录观察结果或调节实验器材,这是显微镜观察的标准操作习惯。显微镜成像是倒立的虚像,即物像与实际标本上下、左右均颠倒(相当于旋转 180°)。字母“P”旋转180°后,形状与“d”完全一致,因此视野中看到的像为“d”。
34.(2024六上·淳化期中)
(1)按正确顺序给下面洋葱表皮玻片标本的制作过程排序。(填字母)
E→   →   →   →   。
(2)图D的操作方法——倾斜着盖盖玻片,可以避免产生   。
(3)图A染色通常用   (填液体名称)。
(4)按这样制成的玻片标本在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必须是(  )。
A.新鲜的 B.薄而透明的 C.干燥的 D.厚实的
【答案】(1)C;B;D;A
(2)气泡
(3)碘液
(4)B
【知识点】制作显微标本
【解析】【分析】(1)洋葱表皮玻片标本制作遵循“擦→滴→撕→展→盖→染→吸”的核心流程。所以我们制作玻片时:
E.滴清水:在载玻片中央滴加清水,保持细胞形态;
C.撕表皮:从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薄而透明的表皮(便于光线透过);
B.放表皮:将撕下的表皮展平在清水中(避免重叠,保证观察清晰);
D.盖盖玻片:用镊子夹起盖玻片,倾斜盖下(防止产生气泡);
A.染色和吸水:在盖玻片一侧滴染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使细胞着色,便于观察结构)。
(2)盖盖玻片时若直接平放,载玻片上的清水易被挤压,导致空气被包裹在盖玻片与载玻片之间,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气泡。气泡在显微镜下呈黑色边缘、中央透亮的形态,会遮挡标本细节,干扰观察。倾斜着盖盖玻片(让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水滴,再缓缓放下),可使清水沿盖玻片边缘缓慢扩散,逐步排出空气,从而有效避免气泡产生,保证标本观察的清晰度。这是制作临时玻片标本的关键操作步骤之一。
(3)显微镜观察时,洋葱表皮等植物细胞或口腔上皮等动物细胞通常用碘液染色。碘液呈棕褐色,能与细胞内的淀粉、蛋白质等物质结合,使细胞核、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呈现不同颜色对比,从而更清晰地区分细胞各部分结构,便于观察。碘液染色效果温和、显色明显,且对细胞损伤较小,是实验室制作临时玻片标本时最常用的染色剂之一。
(4)显微镜观察依赖光线穿透标本后成像。若标本厚实、不透明,光线无法透过,视野会呈现黑暗或模糊状态,无法形成清晰物像。而“薄而透明”的标本能让光线顺利穿过,经物镜、目镜放大后形成可观察的像,这是显微镜观察的核心前提。选项B正确。
(1)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单的总结为:滴、撕、展、盖、染。“滴”,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撕”,把洋葱鳞片叶向外折断,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的内表面撕取一块薄膜;“展”,把撕取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针轻轻的把水滴中的薄膜展开;“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染”,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2~3次,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因此,按正确顺序给图中洋葱表皮玻片标本的制作过程排序是:E→C→B→D→A
(2)倾斜着盖盖玻片,可以避免产生气泡。
(3) 图A给洋葱表皮染色,通常用碘酒。这样可以观察得更加仔细。
(4)显微镜成像是利用光学原理,必须使可见光线穿过被观察的物体,如果不透光就不能在视野中成像。所以,按这样制成的玻片标本在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必须是薄而透明的。故B正确。
35.(2024六上·淳化期中)小明在研究“昼夜交替现象”时,让蜡烛静止不动,而让乒乓球绕着蜡烛转动,并让蜡烛光始终照着乒乓球。
(1)小明用蜡烛代替太阳,乒乓球代替地球,这种探究自然现象的方法称为__________。
A.对比实验 B.模拟实验 C.替代实验
(2)这个实验所利用的假说是__________。
A.太阳不动,地球自转
B.太阳不动,地球公转
C.地球不动,太阳绕地球转动
(3)蜡烛静止不动,让乒乓球绕着蜡烛转动,并让蜡烛光始终照着乒乓球,此时乒乓球上   (选填“能”或“不能”)产生明暗交替变化。
(4)地球上昼夜变化一次约__________。
A.12小时 B.24小时 C.365天
(5)地球上会出现昼和夜的原因是__________。
A.太阳照射到的部分是白天,另一部分是黑夜
B.地球是个不透明的星球
C.月球的运动
【答案】(1)B
(2)B
(3)不能
(4)B
(5)B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1)A.对比实验:核心是设置两组或多组实验,控制变量对比结果,探究变量对实验对象的影响,题干中未体现“对比”,故排除。
B.模拟实验:指当研究对象难以直接观察或操作时,用与研究对象相似的模型替代原物体,模拟其运动或变化过程来探究规律。题干中蜡烛模拟太阳、乒乓球模拟地球,通过模型再现昼夜交替的可能成因,符合模拟实验的定义。
C.替代实验:并非科学探究中的标准方法术语,属于干扰项。故答案为B。
(2)实验中蜡烛(模拟太阳)静止不动,乒乓球(模拟地球)绕蜡烛转动,且蜡烛光始终照射乒乓球。这一操作对应“太阳不动,地球公转”的假说。
(3)当蜡烛(模拟太阳)保持静止,乒乓球(模拟地球)仅围绕蜡烛转动,且未进行自身旋转时,乒乓球的同一面会始终正对蜡烛,另一面则始终背对蜡烛。此时,正对蜡烛的一面会持续被光照亮,背对的一面则始终处于黑暗中,因此无法产生明暗交替的变化。
(4)地球昼夜变化的周期由其自转决定。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约需24小时。在这一过程中,地球表面某点会交替经历朝向太阳和背向太阳的过程,完成一次昼夜交替。A选项12小时仅为昼夜中的一半时长;C选项365天是地球公转周期,对应四季变化,与昼夜交替无关。B选项正确。
(5)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是两个关键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且太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这使得地球始终只有一半表面能被太阳照亮(即白昼),另一半则因自身遮挡处于黑暗(即黑夜),这是昼夜现象存在的基础;其次,地球会不停地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导致地球表面的各个区域能交替朝向或背向太阳。
(1)模拟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观察,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用蜡烛代替太阳,乒乓球代替地球对昼夜交替现象进行探究的方法叫作模拟实验,所以B符合题意。
(2)关于昼夜交替的假说有四种:一是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二是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三是地球自转;四是地球自转,同时围着太阳转。本实验中蜡烛不动,乒乓球绕着蜡烛转动,对应的是假说二,即太阳不动,地球绕着太阳转(即公转),所以B符合题意。
(3)地球不停地自转就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根据题干,蜡烛不动,乒乓球绕着蜡烛转,即乒乓球正对蜡烛的一面永远是明的,背对蜡烛的一面永远是暗的,不会产生明暗交替的变化。
(4) 地球不停地自转就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地球自转一周约需24小时,也就是平时我们说的一天。地球上昼夜变化一次约24小时,所以B符合题意。
(5)地球上会出现昼夜交替的原因是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星球,被太阳照射到的部分是白昼,背对太阳的部分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转就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所以A符合题意。
1 / 1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秦河乡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1.(2024六上·淳化期中)下列生物不具有细胞结构的是(  )。
A.衣藻 B.甲流病毒 C.线虫
2.(2024六上·淳化期中)用下图所示的放大镜镜片观察同一物体,视野最小的镜片是(  )。
A. B. C.
3.(2024六上·淳化期中)我们在研究地球运动时,通常利用模拟实验进行研究。图中的蜡烛模拟(  )。
A.地球 B.太阳 C.月亮
4.(2024六上·淳化期中)下列3个节日中,白昼最短的是(  )。
A.劳动节 B.教师节 C.国庆节
5.(2024六上·淳化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微生物对人类只有害处,没有好处
B.疫苗是通过人工减毒,灭活,是其毒性削弱或消失的各类病原微生物
C.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发现了青霉素,使千万人免受肺炎等疾病侵染
6.(2024六上·淳化期中)昼夜对动物影响很大,下列属于夜行性动物的(  )。
A.蝴蝶 B.鸡 C.猫头鹰
7.(2024六上·淳化期中)圭表是我国古代通过正午日影长度判断时间的工具,一年当中,同一地点同一物体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是(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8.(2024六上·淳化期中)不属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的是(  )。
A.细胞壁 B.细胞核 C.叶绿体
9.(2024六上·淳化期中)观察一个单独的洋葱表皮细胞,其中的黑点是(  )。
A.细胞质 B.液泡 C.细胞核
10.(2024六上·淳化期中)下列现象与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无关的是(  )。
A.黎明来临前公鸡打鸣
B.刺猬用冬眠的方式过冬
C.人们喜欢在冬天吃火锅,在夏天吃雪糕
11.(2024六上·淳化期中)下表是地球公转轨道距离与时间,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 地球处于不同公转位置的时间点
平均距离 1.49亿千米  
近距点 1.47亿千米 每年一月初
远距点 1.52亿千米 每年七月初
A.地球距离太阳近时是夏季
B.地球距离太阳远时是冬季
C.四季变化和地球与太阳间的距离无关
12.(2024六上·淳化期中)我国城市高楼林立,高楼之间有间隔。为了使底层居民能在全年的正午照到阳光,设计师设计两幢楼之间距离应按(  )的楼影来计算。
A.春分 B.夏至 C.冬至
13.(2024六上·淳化期中)下列透明的物体中具有放大作用的是(  )。
A.长方体玻璃杯
B.圆柱形空玻璃杯
C.装满水的圆柱形玻璃杯
14.(2024六上·淳化期中)下列不属于微生物的是(  )。
A. B. C.
15.(2024六上·淳化期中)常用的光学显微镜的两组镜片(  )。
A.都是凸透
B.都是平面镜
C.一块是凸透镜另一块是平面镜
16.(2024六上·淳化期中)如果地球公转时,地轴不是倾斜的,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四季不再更替
B.昼夜不再交替
C.整个地球都是炎热的夏季
17.(2024六上·淳化期中)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时,必须把物体制成   。
18.(2024六上·淳化期中)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莱昂·傅科在巴黎先贤祠悬挂一枚摆锤,证实了地球的   。
19.(2024六上·淳化期中)   提出“地心说"的理论:提出“日心说”的天文学家是   。
20.(2024六上·淳化期中)在观察微生物时,如果微生物运动迅速,我们可以先在载玻片上放少量   ,再在上面滴一滴池塘水,盖上盖玻片。也可以用   在盖玻片的边缘吸走多余的水分。(填“吸水纸”或“脱脂棉纤维”)
21.(2024六上·淳化期中)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   向   。地球公转一周是   ,在一个公转周期中会发生   变化。
22.(2024六上·淳化期中)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   组合起来,可以明显提高放大倍数。这就是早期的   。
23.(2024六上·淳化期中)大量研究结果表明,除病毒外,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   组成的,它是英国科学家   首次发现的。
24.(2024六上·淳化期中)在显微镜下,蝴蝶的翅膀图像变大,能看到不规则的网格状翅脉。
25.(2024六上·淳化期中)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是丹麦科学家简·施旺。
26.(2024六上·淳化期中)我们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同一片叶子,视野最大的是显微镜。(  )
27.(2024六上·淳化期中)同学们在制作玻片标本时,盖在标本上的正方形玻璃片叫作载玻片。(  )
28.(2024六上·淳化期中)为了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控制疫情,应该尽快接种新冠疫苗。(  )
29.(2024六上·淳化期中)放大镜不但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而且还能让我们观察到一些平时看不见得细节。(  )
30.(2024六上·淳化期中)显微镜中的目镜和物镜是两个凹透镜。
31.(2024六上·淳化期中)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同它的凸度大小有关。(  )
32.(2024六上·淳化期中)写出下图显微镜的各部分名称:①   ;②   ;③   。
33.(2024六上·淳化期中)在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应用    (填“左"或“右") 眼。观察字母“P”的装片,视野看到的像是   
34.(2024六上·淳化期中)
(1)按正确顺序给下面洋葱表皮玻片标本的制作过程排序。(填字母)
E→   →   →   →   。
(2)图D的操作方法——倾斜着盖盖玻片,可以避免产生   。
(3)图A染色通常用   (填液体名称)。
(4)按这样制成的玻片标本在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必须是(  )。
A.新鲜的 B.薄而透明的 C.干燥的 D.厚实的
35.(2024六上·淳化期中)小明在研究“昼夜交替现象”时,让蜡烛静止不动,而让乒乓球绕着蜡烛转动,并让蜡烛光始终照着乒乓球。
(1)小明用蜡烛代替太阳,乒乓球代替地球,这种探究自然现象的方法称为__________。
A.对比实验 B.模拟实验 C.替代实验
(2)这个实验所利用的假说是__________。
A.太阳不动,地球自转
B.太阳不动,地球公转
C.地球不动,太阳绕地球转动
(3)蜡烛静止不动,让乒乓球绕着蜡烛转动,并让蜡烛光始终照着乒乓球,此时乒乓球上   (选填“能”或“不能”)产生明暗交替变化。
(4)地球上昼夜变化一次约__________。
A.12小时 B.24小时 C.365天
(5)地球上会出现昼和夜的原因是__________。
A.太阳照射到的部分是白天,另一部分是黑夜
B.地球是个不透明的星球
C.月球的运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A :衣藻属于单细胞藻类植物,有细胞结构,细胞内有细胞核、叶绿体等结构,能进行光合作用等生命活动,A 错误;
B :甲流病毒是病毒,病毒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B 正确;
C :线虫属于动物,是多细胞生物,具有细胞结构,细胞是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C 错误;故答案为:B。
2.【答案】A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起程度相关,凸起越明显,放大倍数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物体细节越清晰,但能看到的范围(视野)越小;反之,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越大,但物体细节较模糊。A放大倍数最大,视野最小。
3.【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在探究地球运动的模拟实验中,实验设计需依据“模拟对象与真实事物的功能对应”原则。蜡烛能发光发热,与太阳作为太阳系中心天体、向地球提供光热的核心特征一致。而选项A“地球”通常用地球仪模拟,需体现地轴倾斜、自转公转等特点;选项C“月亮”并非该实验的核心模拟对象,且不具备蜡烛发光发热的属性。因此,蜡烛在实验中模拟的是太阳,为探究地球公转与四季、昼夜等现象提供“光源”条件。B正确。
4.【答案】C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北半球白昼长短随太阳直射点移动变化: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北半球白昼短、黑夜长,且直射点越靠近南回归线,白昼越短。劳动节,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白昼长于黑夜。教师节,太阳直射点刚过赤道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略长于黑夜或接近等长。国庆节,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更靠近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进一步缩短,此时白昼长度短于前两个节日。故白昼最短的是国庆节。
5.【答案】B
【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A.错误,生物对人类并非只有害处。许多微生物有益,如乳酸菌可制作酸奶、酵母菌用于发酵面食,部分微生物还能参与环境物质循环、生产药物等。
B.正确,疫苗的制备原理正是通过人工减毒、灭活等技术,使病原微生物的毒性削弱或消失,同时保留其抗原性,接种后可刺激人体产生免疫力,预防相应疾病。
C.错误,青霉素由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发现,巴斯德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其贡献主要在巴氏消毒法、微生物发酵等领域,并非发现青霉素。
故答案为B。
6.【答案】C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夜行性动物的典型特征是适应夜间活动,具有敏锐的夜视能力、听觉或嗅觉,以避开白天的天敌或利用夜间资源觅食。
A.蝴蝶,依赖视觉和光线寻找花蜜,通常在白天活动,属于昼行性动物。
B.鸡,受光照影响明显,白天活动觅食、傍晚归巢,为昼行性动物。
C.猫头鹰,拥有发达的夜视能力和敏锐听觉,白天休息,夜间捕食鼠类等猎物,完全符合夜行性动物的习性。
选项C正确。
7.【答案】B
【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一年中物体影子的长短变化是由于太阳公转导致正午太阳高度角不同,夏至时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影子最短。所以一年当中,同一地点同一物体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是夏至。
8.【答案】B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核心区别在于特有结构的有无。
A.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特有的保护和支持结构,动物细胞无细胞壁,属于两者区别。
B.细胞核:是动植物细胞共有的控制中心,内含有遗传物质,所有真核细胞均具备细胞核,不属于两者区别。
C.叶绿体: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动物细胞无叶绿体,属于两者区别。
故答案为B。
9.【答案】C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各结构特征明显且易区分。
A.细胞质:是细胞内呈透明胶状的物质,填充在细胞膜和细胞核之间,并非“黑点”形态。
B.液泡:洋葱表皮细胞的液泡较大,占据细胞大部分空间,通常呈透明或浅色的泡状结构,而非黑点。
C.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的深色小颗粒(黑点),位于细胞质中,在洋葱表皮细胞中清晰可见。
因此,观察到的黑点应为细胞核。选项C正确。
10.【答案】A
【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A:公鸡打鸣主要受昼夜节律(光周期)调控,与四季变化无直接关联。
B:刺猬冬眠是对冬季低温和食物短缺的适应性行为,属于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C:人类饮食随季节调整(冬食火锅、夏吃雪糕),是对四季温度变化的生理适应,与季节影响相关。
11.【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公转;四季成因
【解析】【分析】地球四季变化的核心原因是地轴倾斜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移动,而非与太阳的距离。
A.错误:地球近距点在1月,说明距离太阳近时并非全球都是夏季,且北半球此时为冬季,与“近时是夏季”矛盾。
B.错误:远距点在7月,距离太阳远时北半球为夏季,并非冬季,该说法不成立。
C.正确:无论近距点还是远距点,南北半球季节相反,证明四季差异与太阳直射角度相关,而非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因此两者无关。
故答案为C。
12.【答案】C
【知识点】冬天的特征
【解析】【分析】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太阳高度角最小,楼影最长。按冬至楼影设计间距,可保证全年正午底层有阳光。春分、夏至太阳高度角较大,楼影较短,若按此设计,冬至可能无光照。故正确答案为C。
易错点:可能分不清季节与太阳高度的关系,需记住“冬至日影最长,夏至日影最短”。
13.【答案】C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装满水的圆柱形玻璃杯,和凸透镜的结构很接近。凸透镜又称放大镜。
14.【答案】B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微生物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通常需借助显微镜观察,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生物等。
A.变形虫:属于原生动物,个体微小,需显微镜观察,是典型的单细胞微生物。
B.蚜虫:是多细胞昆虫,体型较大(通常几毫米),肉眼可直接看见,具备完整的昆虫形态结构(如翅膀、足等),不属于微生物。
C.草履虫:同样是单细胞原生动物,个体微小,依赖显微镜观察,属于微生物。
选项B正确。
15.【答案】A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常用光学显微镜的成像依赖两组镜片的折射作用,二者均为凸透镜,功能不同。
目镜:靠近眼睛,将物镜形成的实像进一步放大,形成虚像供人观察,通常为凸透镜。
物镜:靠近被观察物体,先将标本放大形成实像,其放大倍数直接决定显微镜的总放大能力,同样为凸透镜。
B选项 “都是平面镜” 错误,平面镜仅用于反射光线调节亮度,不参与成像;C选项混淆了成像镜片与反光镜片的作用,故正确答案为A。
16.【答案】A
【知识点】四季成因
【解析】【分析】地球四季更替的根本原因是地轴倾斜导致公转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使不同地区获得的太阳热量随季节变化。
A.正确:若地轴不倾斜,太阳直射点将始终固定在赤道,全球各地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全年不变,热量分配稳定,四季更替现象消失。
B.错误:昼夜交替由地球自转引起,与地轴是否倾斜无关。
C.错误:地轴不倾斜仅导致热量分配均匀,不会使全球都呈夏季,赤道地区仍最热,两极仍最冷,只是无季节变化。
故答案为A。
17.【答案】玻片标本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观察的物体需满足“薄而透明”的条件,才能让光线穿透并形成清晰物像。直接观察固体或厚物体时,光线无法透过,会导致视野昏暗、无法成像。因此必须将物体制成玻片标本。
18.【答案】自转
【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解析】【分析】法国有一位叫傅科的物理学家,根据他在日常生活中的发现,用傅科摆证实了地球在自转。“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傅科摆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19.【答案】托勒密;哥白尼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古代描述宇宙结构和运动的两种学说,地心说由托勒密提出,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不动,所有的天体都绕之运转。日心说由哥白尼提出,则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绕日运动。
20.【答案】脱脂棉纤维;吸水纸
【知识点】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解析】【分析】微生物运动迅速时,放少量脱脂棉纤维可利用其纤维结构阻碍微生物的活动范围,减缓其运动速度,便于观察细节。若直接观察,快速运动的微生物会在视野中模糊游走,无法清晰聚焦。
用吸水纸在盖玻片边缘吸水,可通过吸水作用减少载玻片上的水分量,使微生物活动空间缩小,进一步减缓运动;同时能避免水分过多溢出影响观察,或导致镜头污染。
21.【答案】西;东;一年;四季
【知识点】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首先是地球公转的方向,地球就像一个听话的 “小演员”,沿着一定轨道绕着太阳转,它转动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可以简单理解成,从地球的 “西边” 往 “东边” 这样持续转动。然后看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地球绕着太阳完整地转一圈,需要的时间就是一年 。就像春夏秋冬,从春天开始,经过夏天、秋天、冬天,再回到春天,这样一个循环就是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也就是一年。
最后说在一个公转周期中发生的变化,因为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所以太阳直射点会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这就使得不同季节接收的太阳热量不同,从而产生了四季变化 。春天温暖、夏天炎热、秋天凉爽、冬天寒冷,就是地球公转带来的变化。
所以第一空填西,第二空填东,第三空填一年,第四空填四季,
22.【答案】凸透镜;显微镜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17世纪前,人们已发现单个凸透镜可放大物体,但放大倍数有限。后来发现将两个凸透镜按一定距离组合,能通过“先经靠近物体的凸透镜放大实像,再经靠近眼睛的凸透镜进一步放大虚像”的二次成像原理,显著提升总放大倍数。
这种双凸透镜组合装置就是早期的显微镜。例如17世纪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通过改进此类装置,制成了能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首次观察到细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推动了生物学等领域的发展。这一组合原理奠定了现代光学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基础。
23.【答案】细胞;罗伯特 胡克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大量研究证实,除病毒外,绝大多数生物均由细胞构成。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 胡克用自制的光学显微镜观察软木薄片时,发现其由许多蜂窝状的小室组成,他将这些小室命名为“细胞”。尽管他当时观察到的只是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结构,但这一发现开启了人类对生物微观结构的探索,为细胞学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4.【答案】错误
【知识点】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解析】【分析】不同观察工具看到的图像大小、视野等不同,以蝴蝶的翅膀为例,会发现用肉眼观察时,蝴蝶的翅膀图像较小,只能看到整体的形状、颜色等,看不清细节;在放大镜下,蝴蝶的翅膀图像变大,能看到不规则的网格状翅脉;在显微镜下,蝴蝶的翅膀图像变得更大、更清晰,能看到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鳞片。题目说法错误。
25.【答案】错误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是 17 世纪英国科学家罗伯特 胡克,他通过自制显微镜观察软木塞时发现了细胞结构。而简 施旺(即西奥多 施旺)是 19 世纪德国科学家,主要贡献是提出细胞学说,指出动物体由细胞构成。题干混淆了发现者与后续理论提出者,故表述错误。
26.【答案】错误
【知识点】放大镜;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用肉眼观察同一片叶子,能看到叶子的整体形态和较大范围,视野是最大的。放大镜是在一定程度上放大物体图像,其视野小于肉眼观察的视野。而显微镜是用于观察微小物体或物体细微结构的仪器,它将物体放大许多倍,只能观察到叶子的一小部分区域,视野是最小的。所以该题说法错误。
27.【答案】错误
【知识点】制作显微标本
【解析】【分析】玻片标本制作中,“载玻片”和“盖玻片”是两种不同的玻璃片,不可混淆。
载玻片:通常是较宽大的长方形玻璃片,作用是承载观察的标本,是标本的“载体”。
盖玻片:是正方形或圆形的薄玻璃片,盖在载玻片上的标本上方,可防止标本干燥、避免污染物镜,并使标本平整便于观察。
题目中将“盖在标本上的玻璃片”称为载玻片,混淆了二者的名称和功能,故表述错误。
28.【答案】正确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预防
【解析】【分析】保持社交距离,不传谣、不信谣,积极配合疫情防控相关管理措施。同时,接种疫苗是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之一,希望市民朋友积极配合,及时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29.【答案】正确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放大镜的核心原理是利用凸透镜对光线的折射作用,将物体的像放大,其放大倍数通常在几倍到几十倍之间。这种放大作用不仅能使物体的视觉尺寸变大,更关键的是能呈现人眼直接观察时无法分辨的细节——例如昆虫翅膀的纹理、叶片的气孔、纸张纤维的结构等。这些细节因尺寸微小,超出人眼的分辨极限,而放大镜通过放大图像,降低了观察难度,让这些细微特征得以显现。因此题目表述符合放大镜的功能特点,是正确的。
30.【答案】错误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均为凸透镜,而非凹透镜。二者通过凸透镜的成像原理协作放大物体:物镜相当于“投影仪镜头”,先将载物台上的微小物体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再相当于“放大镜”,将物镜所成的实像进一步放大,最终形成倒立、放大的虚像,供人眼观察。故题目说法错误。
31.【答案】正确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所成的像就越大,看到的范围就越小。
32.【答案】粗准焦螺旋;物镜;载物台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能够观察到非常小的物体以及物体的精细结构。①为“准焦螺旋”,分为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二者均属调节类部件。②为“物镜” ,是安装在转换器上的镜头,直接对准标本,具有不同放大倍数,是显微镜放大物像的核心部件之一。③“载物台” 是放置载玻片的平台,中央有通光孔,多数配有压片夹,是承载观察标本的关键结构。
33.【答案】左;d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用显微镜观察时,通常用左眼注视目镜观察物像,右眼睁开便于同时用手记录观察结果或调节实验器材,这是显微镜观察的标准操作习惯。显微镜成像是倒立的虚像,即物像与实际标本上下、左右均颠倒(相当于旋转 180°)。字母“P”旋转180°后,形状与“d”完全一致,因此视野中看到的像为“d”。
34.【答案】(1)C;B;D;A
(2)气泡
(3)碘液
(4)B
【知识点】制作显微标本
【解析】【分析】(1)洋葱表皮玻片标本制作遵循“擦→滴→撕→展→盖→染→吸”的核心流程。所以我们制作玻片时:
E.滴清水:在载玻片中央滴加清水,保持细胞形态;
C.撕表皮:从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薄而透明的表皮(便于光线透过);
B.放表皮:将撕下的表皮展平在清水中(避免重叠,保证观察清晰);
D.盖盖玻片:用镊子夹起盖玻片,倾斜盖下(防止产生气泡);
A.染色和吸水:在盖玻片一侧滴染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使细胞着色,便于观察结构)。
(2)盖盖玻片时若直接平放,载玻片上的清水易被挤压,导致空气被包裹在盖玻片与载玻片之间,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气泡。气泡在显微镜下呈黑色边缘、中央透亮的形态,会遮挡标本细节,干扰观察。倾斜着盖盖玻片(让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水滴,再缓缓放下),可使清水沿盖玻片边缘缓慢扩散,逐步排出空气,从而有效避免气泡产生,保证标本观察的清晰度。这是制作临时玻片标本的关键操作步骤之一。
(3)显微镜观察时,洋葱表皮等植物细胞或口腔上皮等动物细胞通常用碘液染色。碘液呈棕褐色,能与细胞内的淀粉、蛋白质等物质结合,使细胞核、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呈现不同颜色对比,从而更清晰地区分细胞各部分结构,便于观察。碘液染色效果温和、显色明显,且对细胞损伤较小,是实验室制作临时玻片标本时最常用的染色剂之一。
(4)显微镜观察依赖光线穿透标本后成像。若标本厚实、不透明,光线无法透过,视野会呈现黑暗或模糊状态,无法形成清晰物像。而“薄而透明”的标本能让光线顺利穿过,经物镜、目镜放大后形成可观察的像,这是显微镜观察的核心前提。选项B正确。
(1)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单的总结为:滴、撕、展、盖、染。“滴”,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撕”,把洋葱鳞片叶向外折断,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的内表面撕取一块薄膜;“展”,把撕取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针轻轻的把水滴中的薄膜展开;“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染”,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2~3次,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因此,按正确顺序给图中洋葱表皮玻片标本的制作过程排序是:E→C→B→D→A
(2)倾斜着盖盖玻片,可以避免产生气泡。
(3) 图A给洋葱表皮染色,通常用碘酒。这样可以观察得更加仔细。
(4)显微镜成像是利用光学原理,必须使可见光线穿过被观察的物体,如果不透光就不能在视野中成像。所以,按这样制成的玻片标本在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必须是薄而透明的。故B正确。
35.【答案】(1)B
(2)B
(3)不能
(4)B
(5)B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1)A.对比实验:核心是设置两组或多组实验,控制变量对比结果,探究变量对实验对象的影响,题干中未体现“对比”,故排除。
B.模拟实验:指当研究对象难以直接观察或操作时,用与研究对象相似的模型替代原物体,模拟其运动或变化过程来探究规律。题干中蜡烛模拟太阳、乒乓球模拟地球,通过模型再现昼夜交替的可能成因,符合模拟实验的定义。
C.替代实验:并非科学探究中的标准方法术语,属于干扰项。故答案为B。
(2)实验中蜡烛(模拟太阳)静止不动,乒乓球(模拟地球)绕蜡烛转动,且蜡烛光始终照射乒乓球。这一操作对应“太阳不动,地球公转”的假说。
(3)当蜡烛(模拟太阳)保持静止,乒乓球(模拟地球)仅围绕蜡烛转动,且未进行自身旋转时,乒乓球的同一面会始终正对蜡烛,另一面则始终背对蜡烛。此时,正对蜡烛的一面会持续被光照亮,背对的一面则始终处于黑暗中,因此无法产生明暗交替的变化。
(4)地球昼夜变化的周期由其自转决定。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约需24小时。在这一过程中,地球表面某点会交替经历朝向太阳和背向太阳的过程,完成一次昼夜交替。A选项12小时仅为昼夜中的一半时长;C选项365天是地球公转周期,对应四季变化,与昼夜交替无关。B选项正确。
(5)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是两个关键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且太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这使得地球始终只有一半表面能被太阳照亮(即白昼),另一半则因自身遮挡处于黑暗(即黑夜),这是昼夜现象存在的基础;其次,地球会不停地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导致地球表面的各个区域能交替朝向或背向太阳。
(1)模拟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观察,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用蜡烛代替太阳,乒乓球代替地球对昼夜交替现象进行探究的方法叫作模拟实验,所以B符合题意。
(2)关于昼夜交替的假说有四种:一是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二是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三是地球自转;四是地球自转,同时围着太阳转。本实验中蜡烛不动,乒乓球绕着蜡烛转动,对应的是假说二,即太阳不动,地球绕着太阳转(即公转),所以B符合题意。
(3)地球不停地自转就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根据题干,蜡烛不动,乒乓球绕着蜡烛转,即乒乓球正对蜡烛的一面永远是明的,背对蜡烛的一面永远是暗的,不会产生明暗交替的变化。
(4) 地球不停地自转就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地球自转一周约需24小时,也就是平时我们说的一天。地球上昼夜变化一次约24小时,所以B符合题意。
(5)地球上会出现昼夜交替的原因是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星球,被太阳照射到的部分是白昼,背对太阳的部分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转就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所以A符合题意。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